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蘇州土地有償使用費

蘇州土地有償使用費

發布時間:2022-03-05 17:20:12

㈠ 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進行到底

中國土地學會常務理事劉允洲

社會主義中國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的30年,也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波瀾壯闊前行的年。在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中,我國打破了靠計劃和行政指令配置土地,土地無償、無期限、無流動使用的舊體制,創建了主要靠市場配置土地,土地有償、有期限、有流動使用的新體制,並初步形成了土地市場的基本制度和政府調控管理體系。積30年之艱辛,我們已經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土地市場制度發展的寬闊道路。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要科學總結30年改革的成功經驗,以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為重心,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到底。

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歷史進程

在歷時30年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貫穿始終的一條鮮明主線,就是引入現代市場制度,不斷拓展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而從改革的目標、中心任務和實際進展來看,改革經歷了大體10年1個分期的3個不同階段。

(一)第一個10年(1979~1988年):有償、有期限、有流動的土地使用新制度從醞釀到誕生

改革前夕,我國農村土地由集體統一經營,國有土地由計劃配置、行政劃撥,無償、無期限、無流動使用。土地無償取得,用地不受制約,導致多佔少用、好地劣用、占而不用的行為普遍發生,大量土地資源低效利用,嚴重浪費。與此同時,無償劃撥的土地卻成了相當多用地單位隨意轉讓、出租的生財資本,大規模的隱形土地市場事實上長期存在。

對無償用地制度的最早挑戰,是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對合營企業徵收土地使用費的規定。雖然收費標准很低,卻給舊制度撕開了第一個口子。1982年起,深圳、廣州、撫順等城市先後制定辦法徵收城鎮土地使用費。到20世紀80年代末,全國有上百個城市以不同形式收取土地使用費,但是,這種做法並沒有觸及制度的根本,土地還不能進入市場流通。真正具有突破性意義的變革,發生於1987年前後3年。1986年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後,很快著手啟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部署了深圳、上海等城市的試點工作。1987年9月到12月,深圳市先後以協議、公開招標、拍賣3種不同方式,分別出讓了3宗用期50年的土地使用權。其中12月1日公開拍賣的一宗商品住宅用地,經44家企業多輪競價,最終以高出底價2倍多的價格成交。這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根本性突破,標志著新中國土地市場的誕生,也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揭開了新的一頁。

值得回味的是,試點改革突破了當時的法律,實際上是「違憲的改革」,但法律並沒有禁止試點創新。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198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都有禁止土地出租的條款。為了適應改革的需要,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刪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第四款中土地不得出租的條款,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的規定。同年12月29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也作了相應修改。1988年,無疑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法制年」。

(二)第二個10年(1989~1998年):土地有償出讓制度廣泛推行,土地市場建設全面展開並得到初步發展

如果說,上一個10年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實現了土地從無市場到有市場的躍變,那麼,這一個10年的任務就是培育土地市場和擴大土地市場的覆蓋面。從這一個10年起至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與土地市場建設實際上融為一體,改革進入土地市場時代。

1990年5月19日,國務院發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和《外商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暫行管理辦法》,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行和深化提供了可靠的法制保證。1992年是中國改革發展轉折性的一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黨中央明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新目標和新任務,極大地鼓舞、推動了以市場為取向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國城鎮國有土地出讓金收入,1991年還只有11.31億元,1993年就達到645.2億元;土地有償使用面積占土地供應總面積的比例,1992年還只佔2.8%,1993年就達到41.22%。

在新制度廣泛推行的同時,土地市場建設全面啟動,對土地市場的管理逐步加強。這同樣是一個矛盾展開和實踐創新的過程。1992年,1993年,就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快速推進過程中,我國出現了以「開發區熱」和「房地產熱」為突出表現的經濟過熱現象。由於金融失控、固定資產投資過猛,土地供應隨之失控,全國各地開發區遍地開花,房地產投資大幅增長,市場秩序混亂,一些地方出現「炒地熱」,土地投機盛行。結果是,大量耕地流失,大量土地浪費閑置。

國務院從1993年7月開始採取宏觀調控措施,整頓金融秩序,清理整頓開發區和房地產市場,規范土地市場。到1994年年底,省、市級以上開發區經清理後只剩下616個,房地產投資有較大回落,經濟過熱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土地市場進入一個調整發展期。1994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頒布。這部促進房地產市場、土地市場規范發展的重要法律,確立了土地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出台,也反映了對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和市場波動的反思。而如何尋找耕地保護的治本之策,是改革急需回答的一個更大問題。在中央部署下,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從1994年起開展了制定耕地保護治本之策的專題調研工作。1997年初,中央作出重大決策。當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中發〔1997〕11號),提出了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指導思想和一系列重大措施,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設用地審批管理等重大制度。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經全面修改後頒布。新的法律充分體現了1997年黨的11號文件的精神,使文件提出的重大措施上升為法律制度,實現了土地管理制度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根本性轉變。從1997年黨的11號文件到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是涵蓋體制機製法制的綜合配套改革,是20世紀90年代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化中打出的一套漂亮的「組合拳」。

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第二個10年裡,土地配置在制度格局上仍呈行政劃撥與有償出讓並存的「雙軌制」,而且劃撥制度的范圍還相當大;在土地出讓市場中,協議出讓方式被濫用,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招標、拍賣出讓方式受到嚴重抑制,徘徊不前,長期冷冷清清。據2000年測算,在出讓的土地中,運用招標、拍賣等市場公開競爭方式的比例,只有5%左右。實際情況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對土地供應方式的選擇仍然有很大的隨意性,在土地資源配置中仍然保留著很大的權力。相當一部分協議出讓形同行政劃撥,行政決定土地出讓對象和價格的現象十分普遍,土地價格受到扭曲,長期被人為低估。以上情況表明,改革還不到位,土地市場制度還不健全,這正是土地市場失控、失序,國有土地資產大量流失和土地濫用現象難以消除的根本原因。

(三)第三個10年(1999~2008年):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快速推進,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體系建設啟動,土地市場走向規范化

經營性用地協議出讓被「叫停」是新一輪改革的重大突破。1997年10月,廣東、浙江等省先後在全省范圍實行經營性用地一律招標、拍賣出讓的新政。率先變革的地區,消除出讓方式選擇上政策的模糊性,要求經營性用地無條件地採取招標、拍賣出讓方式。1998年,國土資源部在總結地方經驗的基礎上,及時提出了經營性用地必須拍賣、招標的適用范圍。

2001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國發〔2001〕15號),是確立土地資源市場配置制度、規范土地市場的一個綱領性文件。文件第一次明確界定了國有土地招標、拍賣的范圍,向經營性用地協議出讓亮起了「紅燈」。2002年5月,國土資源部發布《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第四條明確規定:「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各類經營性用地,必須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2002年,中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把實行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出讓制度,作為規范土地市場、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一項基本制度。同年8月,國土資源部和監察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嚴厲追究經營性用地出讓中出現違法行為的主管部門及有關人員的責任。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和監察部再次聯合下發通知,要求當年8月31日後,各地不得再以歷史遺留問題為由,不執行經營性土地一律公開競價出讓的規定,人們稱之為「8·31」大限。這實際是協議出讓經營性土地制度的「大限」。

引入紀檢監察機制,強化推行力度,是土地「招拍掛」制度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原因。1999年,全國只有廣東、浙江、江蘇等省全面建立招標、拍賣制度,到2003年年底,全國所有省(區、市)以及90%的市、縣,都建立了這項制度。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出讓土地面積占出讓總面積的比例,2001年前都在5%以下,2002年就達到15%,2003年則達到28%。

市場供地制度在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出讓突破後,幾乎不停頓地延展到工業用地的出讓。2004年下發的《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提出:「禁止非法壓低地價招商。」「工業用地也要創造條件逐步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圍繞國務院新的部署,國土資源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規章制度,制定了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准,進一步細化了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的政策措施。短短兩年多時間,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在全國基本確立。據初步統計,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都開展了這項活動,工業用地出讓宗數6437宗,面積達2.11萬公頃,成交價款達33.129億元。

在土地出讓制度實現新一輪變革的同時,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體系建設也進入一個新階段。21世紀初,我國又出現新一輪地方政府主導型的投資熱。

2003年初,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大決策,要求在全國開展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活動,清理各類開發區,嚴格控制建設用地,並提出要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2004年,國土資源部將建設用地指標壓減20.3%,佔用耕地指標壓減23.4%。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緊急通知,決定暫停農用地轉用審批半年。2006年下發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針對當時宏觀經濟形勢和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就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強土地調控作用作出一系列規定。這個文件標志著我國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架構體系初步建成。

運用土地政策調控宏觀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2004年,全國核減各類開發區4813個,佔全部開發區總數的70%,壓縮規劃面積249萬公頃,佔全部開發區規劃面積的65%,清理償還1999年以來拖欠農民征地補償費175.46億元,清理出欠繳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123.29億元。2003年以來5年間,國土資源部嚴把「土地閘門」,土地供應回歸理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2004年初達到峰值後持續下降,建設用地供應中存量用地所佔比重多年保持在50%以上。

在治理整頓土地市場、參與宏觀調控工作中,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2006年,土地督察機構正式成立,在國土資源部設立國家土地總督察辦公室,並向地方派駐9個國家土地督察局。兩年來,土地督察機構在機構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初步顯示了應有的作用和威力。

21世紀以來這幾年,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流轉制度創新的探索實踐也取得可喜進步。這項制度創新最早可以溯源到20世紀80年代末。1987年起,江蘇省南通市試行鄉鎮企業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1988年起,山東省德州地區試行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這兩項改革試驗後來在1992年全國清理農村亂收費工作中停止下來,但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制度創新活動在江蘇、浙江等地仍在活躍開展。

1999年,國土資源部批准安徽省蕪湖市為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流轉試點。從2001年到2003年,國土資源部有關部門先後在江蘇蘇州、河南安陽、浙江湖州、安徽蕪湖和廣東順德5次召開土地制度創新座談會,交流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進展情況和經驗,討論研究有關理論和政策問題。在此基礎上,國土資源部初步形成了規范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意見和辦法。

在探索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同時,征地制度改革不斷得到推進和深化。國土資源部自1999年開始先後確定在19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2002年,國土資源部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就完善和改革征地制度展開專題調研。2005年以來,國土資源部穩步推進改革,完善征地補償辦法。全國各地都制訂了新的征地補償標准,補償標准普遍提高20%~30%;大多數省(區、市)改變單一貨幣安置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安置途徑;有24個省(區、市)出台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

21世紀以來這幾年,我國國有土地資源配置方式在改革大轉折中駛入了市場化軌道,實現了由行政計劃配置為主向市場配置為主的重大轉變,土地市場走向全面規范發展的新階段。

二、30年變革的巨大成就

30年改革,使我國土地使用制度發生了歷史性的根本變化。改革成就之大,市場威力之大,都超出人們原先想像。

(一)城鎮土地市場運行的基本制度初步確立,多層次的土地市場體系基本形成

一是初步形成以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明晰的土地產權,奠定了土地市場的基礎,成為土地在流轉中得以合理配置的最基本條件。二是基本建立了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出資(入股)等交易制度。目前土地二級市場日趨活躍。據統計,1999年土地轉讓面積達34213.14公頃,轉讓金額達304.69億元,到2007年,轉讓面積和金額分別達到62332.42公頃和7183.10億元,分別增長了0.82倍和22.58倍。

(二)初步建立了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架構體系,形成了以供給、需求、價格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土地市場監管體系

在供給管理方面、需求管理方面、價格管理方面和市場監管服務方面都建立了土地市場和城市地價動態監測體系、土地市場信息發布和查詢制度等一系列規范性的制度。

(三)實行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市場成為國有土地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目前,市場機制在國有土地資源配置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據統計,2007年全國出讓土地面積為234960.59公頃,劃撥土地面積為76087.97公頃,出讓土地面積占劃撥與出讓供地面積總和的75.54%。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土地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從1999年到2007年,「招拍掛」出讓面積占年度出讓面積的比重由2.38%上升到49.92%。

(四)促進土地資源的保護和節約集約使用,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30年來,通過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征地制度改革,為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找到了長期有效的制度基礎。隨著土地市場化程度提高,單位GDP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長消耗的新增建設用地逐步降低。1999年單位新增固定資產投資消耗的新增建設用地為92.04公頃/億元,2006年下降到9.61公頃/億元;單位GDP消耗的新增建設用地,從1999年的25.27公頃/億元,下降到2006年的7.77公頃/億元。新增建設用地消耗減少,同時緩解了農地轉用的壓力。

(五)促進國有土地的資產化進程,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據統計,僅2000~2006年,全國土地出讓總價款達到3.01萬億元,2007年一年則高達12216.72億元。土地收益成為地方政府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在企業改革中,通過依法處置國有土地資產,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至2001年底,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國土資源部直接為240多家國有改制企業處置土地資產9.7萬多宗,涉及面積17.42萬多公頃,顯化土地資產價值1600億元。

(六)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今天,離開土地市場,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30年來土地市場的建設,從總體上看,適應並且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並與其他要素市場在相互協調中共同成長。土地市場的完善,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和規范,我國人均住房面積由改革開始時的6.7m2增加到現在的28m2。目前,土地抵押貸款已成為金融市場的重要交易品。1998~2005年,全國土地抵押面積達985.56萬公頃,抵押金總額達73385.77億元,抵押金占當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例由4.31%提高到26.98%。

三、30年改革的基本經驗

30年來,我們在取得土地市場制度建設巨大成功的同時,創造和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一)堅持以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為基礎,不斷改革計劃配置土地資源的舊體制

30年改革的結果,不僅打破了束縛土地市場配置的舊體制,創造了富有生機、活力的土地市場體制,而且鞏固和激活了土地公有制,使它在與市場制度共容中顯示出基於私有制的國家所不具備的獨特優越性。

(二)堅持以服務經濟建設大局為中心,不斷適應改革發展的新要求

在30年改革中,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積極推動舊城改造、小城鎮建設、企業改革、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業、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等各項經濟活動的發展,一個時期突出抓一項中心工作,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使中心工作和改革任務緊密結合,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同步發展。

(三)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不斷完善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制度建設

縱觀改革進程,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范圍、規模和作用越來越大,制度化建設越來越完善,改革的市場取向越來越清晰。有人把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如土地投機、土地尋租、官商勾結牟取暴利等現象,歸咎於土地的市場化改革。其實,這些現象恰恰說明改革還不到位,市場制度還不完善,只能用繼續改革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對市場體制說三道四,令改革半途而廢。

(四)堅持以耕地保護為前提,不斷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內在機制形成

建立土地市場,目的就是要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激發用地者節約集約的積極性,促進土地資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歸根結底,有效運行的市場,是保護耕地、優化用地的推動力量,而不是與之方向相反的力量。目前還存在的土地供求緊張局面,主要由於城鄉建設用地低效利用,根本還在於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五)堅持以行政改革為關鍵,不斷加強和改善土地資源配置的調控和管理

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場體制中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和作用。政府在主導改革的同時,又要把自己變成改革的主要對象。實際情況表明,市場配置土地的體制能否確立並發揮好作用,關鍵在於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能否到位。從一定意義上說,30年的改革是「土地走向市場」和「政府退出市場」的演變過程,政府「退」的是對土地資源配置和土地市場的直接參與,「進」的是對土地市場的必要調控和監管。

(六)堅持以群眾實踐創新為動力,不斷促進改革經驗的制度化

30年的一項項改革,從醞釀到突破,從深化到細化,土地市場的一步步成長,最初都是來自實際訴求,來自群眾首創。領導者的任務則是營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創新環境,尊重和保護群眾實踐中的大膽突破和創新,使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創新經驗轉化為成熟的政策,直至上升為法律制度。

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新的任務和更大挑戰

歷經30年的中國改革,至今仍在途中。從黨的十七大到2020年,是我國改革發展一個新的關鍵期。應當看到,目前我國土地市場培育和建設還處於初級階段,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作用還很不充分。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和市場出讓制度都還沒有完全到位,征地制度改革有待深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制度創新有待突破。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只走了一半的路。解決長期存在的難點和深層次問題,是下一步改革面臨的艱巨任務和更大挑戰。

(一)提升國有土地供應市場化程度,不斷縮小劃撥用地范圍,進一步改變建設用地高比例無償劃撥和協議出讓的局面

目前劃撥用地佔國有土地供應總面積的比例,1992年為97.2%,2007年仍高達22.25%。劃撥用地總面積,1992年為8.07萬公頃,2007年仍為7.61萬公頃。改革近期目標是限制和縮小劃撥用地范圍,除軍事、社會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外不再劃撥,遠期目標是停止劃撥供地。在土地有償出讓中,協議方式到2007年比例仍達50.08%,應當陸續擴大「招拍掛」制度的覆蓋面。

(二)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逐步縮小征地范圍,實現征地補償定價市場化

目前征地權濫用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近期重點是逐步縮小征地范圍,完善征地補償機制,遠期任務是嚴格實行只有符合「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用地才可以徵收,而且逐步實行按市場價格補償,其餘建設用地須全部通過市場獲得。

(三)實行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實現城鄉土地市場統一

國有建設用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同地而不同權不同價,這種根由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的土地使用制度,不僅使農民數量巨大的土地資產處於流失和呆滯狀態,束縛了農村的發展,而且嚴重製約著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盤活利用和優化配置。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總量5倍於城鎮建設用地。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由於布局分散、利用粗放,可以調整再利用的空間很大,搞好了可以置換出數千萬畝以至上億畝建設用地。今後,確保18億畝耕地總量,緩解建設用地緊張局面,主要出路無疑在於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調整再利用。這是我國土地利用一個全局性的大戰略。而目前影響這個戰略實施的一個重大制度障礙,就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法律地位不平等、產許可權制嚴、市場缺失,不能在自由流動中盤整利用,本應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而調整和優化的原有農村土地利用格局便難以變更。

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市場建設,實現城鄉土地市場統一,關繫到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完整,關繫到土地利用和土地國策的落實,也關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已經成為保障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全局性重大課題,是下一階段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和主攻方向。

㈡ 蘇州市水利局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市水利局設11個內設機構,均為正科級建制。
(一)辦公室
負責機關公文處理、信息宣傳、政務公開、建議提案、史志年鑒、信訪、檔案、保密、安全保衛、人民武裝、計劃生育、行政事務管理等工作;督辦領導指示和會議決定的事項;負責機關內部規章制度建設。
(二)規劃計劃處(總工程師室)
負責水利規劃管理工作,組織指導編制水利綜合規劃、中長期規劃和水利專項規劃。綜合平衡水利各類專項規劃,組織參與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編寫工作,組織開展建設項目中有關水行政業務的論證工作。指導全市水環境治理;編制蘇州城區河道水環境治理和河道整治規劃。
負責全市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工作;負責全市水利投資計劃的綜合平衡;組織編制、審核和審批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報告文件等。組織審核、申報全市水利建設相關單位資質和執業人員資格。依法管理水利建設市場,指導監督水利工程建設安全生產工作。負責水利工程建設統計工作。
(三)政策法規處
組織起草地方性水法規、規章草案,承辦上級機關指定的有關法規和規章的起草、修改事宜;研究擬訂水利工作的政策;承辦行政復議、行政處罰聽證、案件受理和行政訴訟應訴工作;宣傳貫徹國家有關水法律、法規、規章;負責重大水事糾紛的調處,指導水行政執法工作。
(四)行政許可服務處
貫徹執行《行政許可法》,負責本局進駐行政服務中心有關行政許可事項的受理、審批、發證、送達等相關工作,組織、協調、指導本系統的行政許可工作。
(五)水資源處
負責全市水資源統一管理、保護和監督工作。組織實施取水許可、水資源論證、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組織開展水資源調查、評價和水功能區監測工作;組織擬訂全市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年度取水總量控制計劃和水量分配方案並監督實施;負責發布水資源公報;依法徵收水資源費。
提出水功能區劃並監督實施,控制水域排污;組織編制全市水資源綜合規劃;指導監測江河湖庫的水量、水質;組織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意見並監督實施;組織編制全市水生態修復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水資源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
指導全市藍藻打撈工作;擬訂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規劃。
指導全市節約用水工作,擬訂節約用水政策,擬訂用水定額,組織用水審計。
(六)農村水利處(水土保持辦公室)
負責全市農村水利工作。擬訂全市農村水利建設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組織協調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與管理;指導全市圩區建設、節水灌溉、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和河道管理等工作;指導農村水利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組織指導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負責全市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審批、監督實施及水土保持設施的驗收工作。
(七)水務管理處
負責全市供排水行業管理。編制市區供水、排水專業規劃,開展全市供水水質監督管理工作。參與供水、排水水價規劃和水價調整工作。組織實施排水許可制度,依法收取污水處理費等規費;負責城區供水、排水工程建設和供水、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監管。承擔供排水調度及監督實施工作;組織城市建設中涉水管線建設的協調督查工作。負責鎮村污水治理管理工作。負責實施全市供水排水特許經營工作。負責城區水務綜合協調和便民服務工作。指導供水排水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
(八)工程管理處
指導全市流域性和區域性河道、湖泊、堤防、涵閘等水利工程設施、水域及其岸線的管理與保護;指導全市沿江、沿湖灘地資源的治理和開發管理;負責市管河道管理范圍內工程建設方案、位置、界限及有關活動的審批,負責長江及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負責全市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運行管理工作;依法徵收水利工程水費等規費。指導、協調城區河道建設和管理工作,審批城區河道整治計劃並監督實施。
(九)財務審計處
指導全市水利行業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工作,負責水利資金的預算、使用、財務管理和內部審計監督;研究提出有關水利的價格、收費、稅收、信貸、財務等方面建議,研究水利投入機制和籌資政策;負責直屬單位財務管理和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
(十)科技信息處
組織編制水利科技、水利信息化發展規劃;負責全市水利科技及對外技術交流和協作,組織全市水利科學技術研究、技術引進和成果推廣;組織擬訂全市水利行業技術質量標准和水利工程的規程、規范並監督實施;負責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負責部門信息化建設、區域網建設、網站建設、維護和管理工作;負責政府門戶網站有關欄目的維護工作;負責電子政務應用系統及安全保障系統的開發、維護和管理。
(十一)組織人事處
協助局黨委日常管理工作,負責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負責黨建、工會、團委工作;負責機關和局屬單位科級幹部的考核、任免、調配、獎懲工作;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的機構編制、人事管理、勞動工資、教育培訓、隊伍建設等工作;負責出國政審和幹部檔案管理工作;參與並承辦全市水利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工作;負責水利體制改革有關工作。負責機關離退休幹部工作。
另按有關規定設置紀委、監察室(合署辦公),設置工會、團委(與組織人事處合署辦公)。

㈢ 土地使用權空間權是什麼意思

您好,目前國家法律層面,沒有明確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概念,僅在蘇州市、南寧市出台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規定中,明確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依法批准利用地上空間開發建設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並對該地上空間享有佔有、使用、 收益的權利。
(一)國家層面法規
1、《物權法》的規定
根據《物權法》第136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新設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可以看出,《物權法》對地表、地上或者地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做了原則性的規定。
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33條規定,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應當與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遵循統籌安排、綜合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充分考慮防災減災、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並符合城市規劃,履行規劃審批手續。《城鄉規劃法》只對地下空間開發做了原則性的規定,對地上空間開發沒有做出任何規定。但是對於地下空間開發和利用提出一個重要的原則:符合城市規劃,履行規劃審批手續。同樣,我們認為地上空間開發和利用也需要遵守這條原則。
2008年1月3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國發〔2008〕3號)明確要求:「國土資源部要會同有關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有關規定,抓緊研究制訂土地空間權利設定和登記的具體辦法」。
根據物權法和規劃法關於地下空間建設用地的規定,由此我們可以推出以下結論:1、可以設立地上建設用地使用權,但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2、地上空間開發和利用需要符合城市規劃,履行規劃審批手續。
(二)地方層面法規
《物權法》出台後,各地對於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出台了諸多規定,但是對於地上空間的開發和利用,只有個別地區蘇州市、南寧市出台,但這仍不影響我們對地上空間的研究。
1、2011年江蘇省蘇州市出台了《蘇州市地下(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利用與登記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第2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根據規劃利用空間界限,除設立地表建設用地使用權外,可分層設立地下、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第6條規定:「地下、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取得應當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且應當充分考慮相鄰空間的發展需要和相互銜接,不得損害已經設立的不動產物權。」
2、2014年南寧市政府辦公廳出台了《南寧市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審批與確權登記暫行辦法》,該《辦法》對地上地下空間及地上地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概念、審批程序、供地方式、出讓金最低價格、驗收和等級等做出了規定。
其中《辦法》明確,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經依法批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開發建設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並對該地上地下空間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實行有償使用制度,採用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出讓,但依規定可以劃撥的除外。出讓年限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的用途確定,但不得超過相同用途的地表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
《辦法》強調,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審批與確權登記的具體審批程序和要求適用地表建設用地使用權管理的一般規定。對於同一主體結合地表建築工程一並開發建設的地上地下工程,應當連同地表工程一並規劃和供地,獨立開發的地上地下工程屬於經營性項目,應當採用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出讓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地下、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轉讓、抵押,但需遵循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抵押相關法律法規規定。
(三)合同範本關於地下或地上空間的約定
除了以上法律法規、地方規章等, 2008年4月29日,國土資源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示範文本(gf-2008-2601)明確指出出讓宗地空間范圍是以平面界址點所構成的垂直面和上、下界限高程平面封閉形成的空間范圍,並要求「出讓宗地的平面界限按宗地的界址點坐標填寫;出讓宗地的豎向界限,可以按照1985年國家高程系統為起算基點填寫,也可以按照各地高程系統為起算基點填寫。高差是垂直方向從起算面到終止面的距離。如:出讓宗地的豎向界限以標高+60米(1985年國家高程系統)為上界限,以標高-10米(1985年國家高程系統)為下界限,高差為70米」 。

㈣ 簡述我國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深化改革的建議

農村土地規范流轉,既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基本途徑,也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因此,正確分析當前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處理好其中的各種主體的利益關系,制定有效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是推進現代農業、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面。
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呈現流轉數量增長,流轉規模擴大,流轉形式多樣,流轉對象多元,管理服務加強等趨勢和特點。同時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流轉管理工作還不規范,流轉服務體系尚不健全,流轉利益糾紛仍時有發生,流轉土地使用與農業宏觀調控目標也有差異,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中央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一向高度重視,政策是明確的、一貫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保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連續性的基礎上,總結了近年來各地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經驗,系統完整地提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政策。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存在的問題
一是土地流轉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一是農民自覺流轉意識不強,一些農民對國家土地承包和流轉政策理解不夠,擔心土地流轉出去後會喪失土地經營權,失去生活依靠,寧願土地拋荒也不願流轉出,還有些業主怕政策不穩,擔心投入無回報而不敢經營流轉的土地。二是農民大局觀念和法制意識不強。個別農民對縣里的農業產業化政策不支持不理解,對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業產業項目,惡意刁難,百般阻撓。個別農民法制意識不強,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後毀約,侵害業主利益。三是基層幹部工作熱情不高。鄉村幹部對土地流轉,工作不力,情況不清,工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矛盾糾紛隱患多。
二是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一是流轉程序不規范。部分土地流轉項目存在由鄉鎮政府或村級組織出面租賃農戶的承包地再進行轉租或發包的「反租倒包」現象,與政策相違背,也容易引起損害農民利益行為的發生。二是流轉協議訂立不規范。有相當部分的土地流轉只是口頭約定,沒有簽訂書面合同,有些雖簽訂書面合同的,條款也多不規范,內容過於簡單,對雙方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規定不具體,且大部分流轉合同沒有通過職能部門鑒證和備案,存在糾紛隱患。三是土地流轉價格存在不合理現象。
三是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一是土地流轉無章可循。土地流轉處在摸索和嘗試階段,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流轉無具體的操作辦法,土地流轉費的確定沒有可操作的價格標准,容易出現競相壓低租金,損害農戶利益以及個別農戶漫天要價,阻礙土地流轉的行為。二是土地流轉信息不暢。土地流轉和租賃市場沒有形成,無中介組織,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承租方又難以找到有流轉土地意向的對象。三是土地流轉管理不規范。三是土地流轉管理不規范。由於鄉鎮農經站工作人員職責不清,土地流轉管理職責不明確,土地承包流轉合同管理難到位。四是土地流轉扶持措施尚未出台。土地流轉項目激勵措施、土地流轉補償制度、土地投資補償制度等優惠政策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
四是土地承包流轉政策不配套。一是土地流轉工作難度大。各級政府在實施農業產業項目過程中,個別農戶因思想不通,不願流轉規劃區內的承包土地,甚至惡意阻礙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象,影響項目的實施。由於土地流轉應遵循自願原則,對這些不願流轉土地的農民無計可施。二是拋荒地難處理。由於農業比較效益低、耕地毀壞嚴重、水利設施落後等原因,造成棄耕拋荒。這些拋荒耕地的流轉難度大,因為一些外出打工、經商的農民把土地看作是今後生活的退路和保障,寧願荒地也捨不得將土地流轉出去,而政府對拋荒行為制止有限,既不能強制收回或強制流轉拋荒地,又沒有進行處罰的法律依據,從而造成了拋荒的蔓延。
正確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的各項關系
一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關系。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制度基礎,要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佔有、使用、收益等權利,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夯實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制度基礎。
二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關系。一方面,要看到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可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我國發展規模經營是一個長期過程,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是實現規模經營的唯一途徑,建設現代農業應當著力推進家庭經營、統一經營「兩個轉變」,不可一味追求土地集中的規模經營。
三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的需要,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行為,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屬於承包土地的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必須堅持依法有償自願的原則,尤其要尊重農民的意願,不得強迫或阻礙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也是市場的監管者,要依法規范市場規則和流轉行為,加強流轉管理和服務,不斷優化流轉環境,健全糾紛調處體系,確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健康有序進行。
四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國家、承包者和經營者的關系。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要正確處理這三者的關系,統籌協調國家糧食安全利益、承包者權益、經營者收益,確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既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又符合國家宏觀調控取向。

㈤ 試述自然資源保護的基本法律制度。

一、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中國的環境立法源遠流長。現代意義上的環境法起步於2O世紀70年代末,發展很快。 1979年。中國通過了第一部環境保護法律一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截至1998年,中國共頒布了環境保護法律6部、與環境相關的資源法律9部、環境保護行政法規34件、環境保護部門規章90多件、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900餘件、環境保護軍事法規6件,締結和參加了國際環境公約37項,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適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客觀需要,1995年和199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分別通過了關於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決定。1997年3月,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增加了有關"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規定。

環境標準是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保護執法和管理工作的技術依據。中國的第一個環境標准——《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准》誕生於1973年。隨著環境執法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和發展,環境標準的內容日趨豐富,已經形成既符合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環境標准體系。截至1998年底,中國歷年來共發布國家環境標准412項,現行的有361項,其中環境質量標准10項,污染物排放標准80項,環境監測方法標准230項,環境標准樣品標准29項,環境基礎標准12項,歷年共發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標准(即環境行業標准)34項。

相關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基本法》

◇◇◇二、我國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環境保護方針、政策在法律上的體現,是調整環境保護方面社會關系的指導規范,也是環境保護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必須遵循的准則,它反映了環保法的本質,並貫穿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的全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

根據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的要求,環境保護法必須認真貫徹"經濟建設、城市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三同步方針" 和"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三統一方針"。

2.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預防為主的原則,就是"防患於未然"的原則。環境保護中預防污染不僅可以盡可能地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減少二次污染的風險,減少末端治理負荷,節省環保投資和運行費用。"預防"是環境保護第一位的工作。然而,根據目前的技術、經濟條件,工業企業做到"零排放"也是很困難的,所以還必須與治理相結合。

3. 污染者付費的原則

污染者付費的原則,通常也稱為"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原則,其基本思想是明確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經濟責任。

4. 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

環境保護是一項涉及政治、經濟、技術、社會各個方面的復雜又艱巨的任務,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關繫到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解決這種關系全局、綜合性 很強的問題,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

5. 依靠群眾保護環境的原則

環境質量的好壞關繫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保護環境,不僅是公民的義務,也是公民的權利。

◇◇◇三、我國的環境保護基本法律制度◇◇◇

《環境保護法》第四章對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進行了總結,並做出了11條規定。目前我國環境管理的制度措施主要有八項,即:(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2)"三同時"制度;(3)排污 收費制度;(4)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5)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制度; (6)排污許可證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下面重點介紹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和排污許可證制度五項,其餘的略述。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該制度規定凡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開發、建設項目,必須首先進行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明確項目對環境可能的影響及提出針對這些影響的對策,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並報環境主管門審批後才能進行建設施工的制度。

同時,具體規定了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制要求、審批許可權,以及對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位實施資格審查的制度。

這項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規定了環境影響評價的適用范圍,即對環境有影響的新建、改建 、擴建、技術改造項目以及一切引進項目,包括區域建設項目都必須執行 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制度。

2)規定了評價的時機,即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報告表) 必須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完成。

3)規定了負責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的主體,即開發建設單位。

4)規定了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的基本內容。

5)規定了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包括填寫環境影響報告表或編報環 境影響報告書的項目篩選程序;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和環境影響報告 書的審批程序。

6)規定了承擔評價工作單位和資格審查制度。

7)規定了環境影響評價的資金來源和工作費用的收取。

8)規定了其他配套措施。如"三同時"制度等。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為項目的決策、項目的選址、產品方向、建設計劃 和規模以及建成後的環境監測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2002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頒布,並自2003年9月1日起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從過去的單一項目的孤立評價開始逐漸轉向區域性的綜合性評價,對項目進行全程的環境影響評價。適應了我國區域性經濟開發的需要,而且為環境污染的區域性防治,尤其是為推行區 域總量控制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同時"制度

所謂"三同時"是指新擴改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的環保設施要與主體 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三同時"制度是我國早期一項環境管理制度,它來自20世紀70年代初防治污染工作的實踐。這項制度的誕生標志 著我國在控制新污染的道路上邁上了新的台階。在全面總結實踐經驗和教 訓的基礎上,1986年又對其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並由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 會、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聯合頒布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具體規定了「三同時」內容。

排污收費制度

徵收排污費制度是對於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過國家排放標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根據規定徵收一定的費用。

《環境保護法》第28條規定:"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徵收的超標排污費必須用於污染的防治,不得挪做他用。《水污染防治法》第15 條又進一步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向水體排放污染物(不超標的污水)的 ,按照國家規定繳納排污費。"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不寒而定量考核制度

所謂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就是把城市環境作為一個系統。一個整體, 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採取多功能、多目標、多層次的綜合的戰略 、手段和措施,對城市環境進行綜合規劃、綜合管理、綜合控制,以較小 的投入,換取城市環境質量最優化,做到"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 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以使復雜的城市環境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是由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它不僅使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定量化、規范化,而且增強了透明度 ,引入了社會監督機制。因此,這項制度的實施使環保工作切實納入了政府的議事日程。

根據市長要對城市的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 核的主要對象是城市政府。考核范圍分為二級:(1)國家級考核。 是國家直接對部分城市政府在組織開展城市環境 綜合整治、保護城市環境方面的工作情況進行的考核。目前,國家直接考 核的城市有32個,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4個直轄市、省會及自治區 首府(除拉薩市和台灣省外)25個,此外還有桂林、蘇州、大連3個城市。(2)省(自治區)級考核。各省、自治區考核的城市由省、 自治區 人民政府自行確定。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省、自治區考核的城市達242 個。

定量考核的內容:環境質量、污染控制、環境建設和環境管理四方面 ,共27項指標,總計100分。 其中,(1)考核城市環境質量的指標有7項,計30分。包括:大氣總 懸浮微粒年日平均值、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氮氧化物年日平均值、飲用 水質達標率、城市地面水水質達標率、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和城市交通干線雜訊平均值。 (2)考核城市污染控制能力的指標有9項,計34分。包括: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率、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率、煙塵控制區覆蓋率、環境 雜訊達標區覆蓋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汽車尾氣達標率、民用型煤普 及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危險廢物處置率。 (3)考核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水平的指標有6項,計20分。包括:城市 污水處理率、城市集中供熱率、城市氣化率、生活垃圾處理率、建成區綠 化覆蓋率、自然保護區覆蓋率。 (4)環境管理的指標有4大項6小項,計15分。包括:城市環境保護 投資指數、環境保護機構建設、"三同時"合格執行率、排污費徵收面、 排污費徵收率、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率。

排污許可證制度

排污許可證制度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污染物總量控制為基礎 ,對排污的種類、數量、性質、去向、方式等的具體規定,是一項具有法 律含義的行政管理制度。

該制度主要首先需進行排污申報登記,一般要求申報如 下內容:(1)排污單位的基本情況;(2)生產工藝、產品和材料消耗情 況(包括用水量、用煤量);(3)污染排放狀況(包括排種類、排放去向 、排放強度);(4)污染處理設施建設、運行情況;(5)排污單位的地 理位置和平面示意圖。 各單位的申報登記表報齊後,環保部門組織匯總建檔。匯總的主要內 容應有:(1)各類污染物日排放量;(2)各類污染物年排放總量;(3) 按污染物排放量大小對申報單位排序編號;(4)繪制區域性污染物排放狀 況示意圖,提出各排污口位置、排放污染物種類、數量、濃度等;(5)對 各申報單位的排污情況進行系統分析,確定重點污染物控制對象;(6)建 立污染申報登記檔案庫。

其次,要進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規劃分配 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後,分配污染物總量削減指標是發放和 管理排污許可證最核心的工作。一個地區要想科學地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 控制指標,並合理地分配污染物削減指標,就必須對當地的環境目標、經 濟發展,財政實力、治理技術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和分析。大氣污染總 量控制主要考慮能源結構、能源消耗量及燃燒方式等因素;水污染物總量 控制主要考慮流域、區域水量水質等狀況,總用水量和總排水量等因素;固體廢棄物控制主要考慮固體廢棄物排放種類和總量,以及運輸等因素。

最後,由主管機構審核發證。 排污許可證的審批,主要是對排污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口 位置、排放時間加以限制。每伸污染源分配的排污量之和必須與問題控制 指標相一致,並留有一定的餘地。在這一階段的工作中,需要確定排污許可證的類型(臨時或正式兩種),與領取排污許可證的企業協商對話,最後頒發許可證。頒發許可證可以採取公開、公證形式,賦予其嚴肅性。排污許可證的審核頒發工作,應由專人管理,從申請、審核、批准到變更均 應建立完整的工作程序。

◇◇◇四、我國自然資源保護的基本法律制度◇◇◇

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1)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是指國家採取強制手段使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單位或個人支付一定費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它是在地球人口日益膨脹、自然資源日益緊缺情況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管理制度,是自然資源價值在法律上的體現和確認。

長期以來,自然資源一直被人們作為沒有價值的東西而無償地佔有、開發和利用,甚至在一些權威理論上也認為無人類勞動凝結的自然資源是無價值的,從而導致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隨著地球人口的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越來越顯得短缺。在20世紀60—70年代甚至出現了資源危機。目前,在世界的許多地方,淡水資源、森林資源的短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短缺,更使一些野生動植物處於滅絕或瀕危狀態。由此便引起人們對「資源無價」理論的反思,並提出和建立了自然資源的價值觀和價值理論。現在,自然資源具有價值的觀念已為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所接受,並在許多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立法中得以體現。集中體現自然資源價值的法律制度就是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這一制度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和作用。一是它有利於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二是它有利於為開發新的資源籌集資金,並有利於自然資源的保護和恢復;三是它有利於保障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並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形式

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因各個國家和地區具體情況的不同,其採用的形式也有所不同。綜合起來基本上是兩種形式,一是收稅,二是收費。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通常是採取收稅的形式,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一般是採取收費的形式。但大多數國家則是既收稅,又收費。在收稅方面,有的是對開發者收稅,例如,哥斯大黎加徵收的木材採伐稅;有的是對經營者收稅,例如,木材貿易稅、野生生物及其製品貿易稅;有的是對能造成資源破壞的重大開發項目徵收環境資源維護稅;有的是徵收自然資源建設稅。

自然資源檔案制度

自然資源檔案是對自然資源調查所獲資料、成果按一定方式進行匯集、整理、立卷歸檔,並集中保管的各種文件材料的總稱。建立自然資源檔案的目的是為了掌握自然資源的現狀和變化,評定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效果,為編制自然資源規劃,確定開發利用目標和保護管理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

自然資源檔案制度則是法律對自然資源檔案的種類、級別、適用對象、內容、范圍、資料更新時間、查閱和借閱方法、保管技術和設施與設備、保管機構及其管理要求等所作的規定。它是自然資源檔案的法律化。我國的一些自然資源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檔案制度。例如,《森林法》規定了森林資源檔案制度,《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了野生動物資源檔案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規定了野生植物資源檔案制度。《土地管理法》規定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統,是更加全面的土地資源檔案。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項統一的自然資源檔案立法,因此各類自然資源檔案制度的要求極不一致。

自然資源許可制度

自然資源許可制度,又稱自然資源許可證制度,它是指在從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活動之前,必須向有關管理機關提出申請,經審查批准,發給許可證後,方可進行該活動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它是自然資源行政許可的法律化,是自然資源保護管理機關進行自然資源保護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採用自然資源許可制度,可以把各種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活動納入國家統一管理的軌道,並將其嚴格控制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它有利於對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各種活動進行事先審查和控制,對不符合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活動不予批准。同時它還有利於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和需要,對持證人規定限制條件和特殊要求,便於發證機關對持證人實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

自然資源許可證,從其性質看,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資源開發許可證。例如,林木採伐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捕撈許可證、採集證等;二是資源利用許可證。例如,土地使用證、草原使用證、養殖使用證等;三是資源進出口許可證。例如,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許可證等。從表現形式看,有的叫許可證,有的叫證書或證明書等。

我國在自然資源保護管理中普遍實行了許可制度。在土地資源方面,有「土地使用權證」;在草原資源方面,有「草原使用權證」;在森林資源方面,有林木採伐許可證、木材運輸證件;在礦產資源方面,有采礦許可證、勘查許可證;在漁業資源方面,有養殖使用證、捕撈許可證;在野生動物資源方面,有特許獵捕證、狩獵證、馴養繁殖許可證、允許進出口證明書;在水資源方面,有取水許可證等等。

㈥ 50年產權和70年產權有何區別

區別一:所抄占的土地用途不一樣。襲

50年產權:土地為科教、文體、衛生、體育用地、綜合或其他用地。

70年產權:為居住用地。

區別二:產權續期不同。

50年產權:50年產權房屋到期後再續期。

70年產權:70年產權房屋,根據《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到期可自動續期。

(6)蘇州土地有償使用費擴展閱讀:

房屋作為不動產與土地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房屋在發生轉讓等產權變更時,必然是房地一體進行的,不可能將房屋與土地分割開來處分。在具體的房地產項目銷售中,開發商擁有房屋、車庫等的產權並獨立出售,但屬於小區綠地等部分的公建,對購房而言,就不具備產權的概念。

房屋產權記錄只登記了房主擁有產權的真實性以及原始成交事實。至於該房屋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債務和責任,則必須查驗有關的證明。包括:抵押貸款的合同、租約等,還要詳細了解貸款額和償還額度、利息和租金的金額,從而對該房產有更深的了解。

㈦ 總結經驗 查找不足 確保年度國土資源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2006年7月10日)

一、2006年上半年主要工作進展

(一)加強規劃修編,國土資源規劃體系進一步完善

組織完成了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中的「四查清、四對照」和規劃實施評價,與規劃修編相配套的10個專題研究成果已通過驗收。進一步修改完善了自治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基礎測繪等各項專項規劃;《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已報國土資源部審查。

(二)認真組織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土地開發整理工作進展順利

編制完成了《伊犁河谷地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已報國土資源部審查。伊犁河谷地南岸乾渠灌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項目示範區先行啟動9個項目的可研報告,國土資源部已備案,項目初步設計和預算書已上報審查;《天山山麓南部綠洲區1000萬畝鹽鹼化耕地整理實施方案》和《准噶爾盆地北部綠洲區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實施方案》正在編制。2006年年初,國土資源部和自治區對28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下達了計劃,其中22個為新建項目,建設規模9042.40公頃,可新增耕地1946.04公頃,下達預算總額1.26億元;續建項目8個,下達資金5616萬元。2006年有41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入國家庫,其中24個項目國土資源部已備案;27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入自治區庫,項目初步設計、預算書已編制完成。

(三)大力推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積極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是制定了《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措施》。按照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積極安排對田、渠、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二是嚴格控制農村建設項目佔用耕地,充分利用村內空閑地、閑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設用地和「四荒地」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土資源部初步確定我區阜康市、阿勒泰市、葉城縣為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縣(市),目前,3個縣(市)的《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方案》已編制完成並報國土資源部審查。開展了補充耕地數量質量實行按等級折算工作,研究成果已經國土資源部審查通過。三是組織開展了全區86個縣(市)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測算和烏魯木齊、伊寧、昌吉、庫爾勒4個城市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測算工作。目前,86個縣(市)和烏魯木齊市、伊寧市均已完成測算工作四是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今年春汛前,專門組織工作組赴伊犁、昌吉、阿克蘇、克孜勒蘇州4地(州)的12個縣(市),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巡查檢查,共發現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87處,保護了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編制完成了《自治區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自治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並分別於4月28日、5月11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上半年,共向社會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52次,進一步提高了全區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能力。我廳與教育廳聯合開展了全區中小學校校區(舍)受地質災害威脅情況的摸底調查,目前,對受威脅最嚴重的6所中小學校已開展地質災害專項勘查。加強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開展了新源縣、鞏留縣1∶5萬地質災害詳查與預警示範項目,2006年自治區出資安排的12個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已開展野外工作,計劃投資240萬元;國家、自治區出資安排的8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招標工作已結束,計劃投資2150萬元。

(四)積極參與宏觀調控,為自治區新型工業化建設提供服務保障

一是做好重點建設項目用地服務。上半年,先後為烏魯木齊西至精河鐵路復線等6個國家、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了用地服務。為了加快鐵路征地拆遷工作,5月13日,我們在奎屯市專門召開了烏魯木齊西至精河鐵路復線征地拆遷工作會議,對征地拆遷工作作了進一步安排部署。目前,上述項目的征地調查工作已經完成,建設用地報批正在進行。為保證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順利進行,還建立了用地報批「綠色通道」。二是嚴格建設用地審批管理。上半年,全區通過建設用地預審27宗,預審總面積1.02萬公頃;審批建設用地68件,批准面積5765.06公頃;收繳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1.16億元。三是嚴格執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開展了自治區2005年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執行情況檢查。根據國土資源部下達的2006年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編制了自治區土地利用分解方案。四是加強國有土地出讓管理。上半年,共出讓國有土地1584宗,面積607.59公頃,出讓合同價款5.14億元。

(五)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努力實現地質找礦新突破

擬訂了《自治區關於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意見》,現正在廣泛深入調研。積極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2006年安排200萬元資金,繼續支持自治區地勘單位到周邊國家開展地質找礦工作。我廳現正在研究制定《自治區地質勘查項目貼息辦法》,吸引內地省區的地勘隊伍和國內外大企業集團在我區進行礦產勘查開發。組織開展了自治區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調查報告和2006年度找礦項目監審計劃的編寫工作,調查報告已上報國土資源部。

(六)加強礦產資源管理,礦業秩序進一步規范

一是下大力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3月13日至4月2日,由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胡吉漢·哈克莫夫副主任和自治區努爾蘭·阿不都滿金副主席帶領專項督查組,對全區14個地(州、市)、48個縣(市)、51個礦山及准東煤田7家單位12個煤礦勘查區整頓和規范工作進行了全面督查。在第一階段工作中,各地共摸底排查礦山3052個,查處無證采礦9起、侵權越界開采礦山19個、吊銷采礦許可證15個,取締非法采礦點30個,注銷采礦許可證61個,追征礦產資源補償費779.38萬元,罰沒款29.56萬元,沒收礦石6萬噸,對存在安全隱患的100個礦山已責令停產整頓,全區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二是認真開展礦山年檢和煤炭資源回採率專項檢查。上半年,我廳與自治區發改委聯合下發了《關於抓緊完成煤炭資源回採率不合格礦山企業整改工作的通知》,對採用落後採煤方式、回採率低的礦山及時提出了整改措施。三是切實加強探礦權采礦權管理。上半年,共審批探礦權602個,批准勘查面積1.45萬平方千米,預計投入資金1.2億元;審批采礦權282個;審查通過采礦權評估報告65份,簽訂采礦權出讓合同38份,合同價款1.27億元。為科學合理設置礦業權,根據自治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目前我廳正在研究起草全區礦業權設置方案。

(七)全面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

一是認真落實自治區紀委八次全會、自治區人民政府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精神,我廳於4月21日召開了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對2006年的工作進行了部署,在會議上,廳黨組書記田建榮同志與廳機關各處室、部門、直屬單位及各地州市國土資源部門主要負責人簽訂了2006年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書,明確了「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同時印發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黨組2006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任務分工》,把任務分解到每個廳領導和機關各職能處室,做到任務明確,責任落實。二是扎實推進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及時成立了領導機構,制定下發了工作方案,並按職責進行了任務分解。為提高礦業權審批透明度,防止商業賄賂的發生,自2005年以來,我廳已組織6次以「搖珠」方式確定采礦權委託評估單位活動,共委託評估項目345個。同時,連續兩年在《中國國土資源報》、《新疆日報》等媒體發布公告,對16個礦產資源補償費地質勘查項目面向全國公開招標,項目資金約2504 萬元。三是加強警示教育和財務審計監督,組織廳機關及直屬單位200餘名幹部旁聽了我廳原地質勘查處處長李春明經濟腐敗案件的公開審理。為強化對廳直屬各單位會計人員的管理,制定了會計人員統一管理辦法,對直屬單位的會計人員實行統一委派和輪崗交流制度。同時,開展了內部審計工作,對6個直屬事業單位原任領導進行了任期經濟責任(離任)審計。四是深入開展學習貫徹《黨章》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強化黨員幹部黨章意識,增強組織紀律觀念,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和榮辱觀,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道德修養。

(八)扎實推進「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是加強國土資源法制建設。制定下發了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規范化管理標准編制方案、2006年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要點,起草完成了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系統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規劃、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執法責任制規定。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工作,在自治區「法制新疆」網站「百姓與法」欄目公告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和政策信息200餘條。積極參加新疆廣播電台「行風熱線」節目,現場解答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二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制定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6年幹部培訓計劃》,編制完成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十一五」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和《2006~2010年選派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幹部到內地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國土資源部門掛職鍛煉的工作規劃》。對12個地(州、市)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廳機關和直屬單位部分領導幹部進行了調整,優化了領導班子結構。2006年3月1日,自治區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總隊正式揭牌成立,各級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機構組建工作全面完成。積極推進全區鄉(鎮)國土資源所執法能力建設,根據鄉(鎮)國土資源所執法能力建設規劃,我廳已選擇3個縣(市)進行了試點,爭取「十一五」期間全部完成。三是積極維護被征地農牧民的合法權益。認真落實聽證和公告制度,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的,均實行了聽證;對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或調整補劃基本農田的,均進行了公告。上半年共受理群眾來信145件、來訪435人次,處理各類土地草場糾紛7件,對重大、突出信訪問題,加大督查督辦力度,使大部分信訪案件得到妥善解決。

(九)基礎業務建設不斷強化,國土資源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一是地籍管理工作取得進展。完成了自治區新一輪土地調查各縣市基礎圖件的調查、30條公路重點工程項目土地權屬審查以及16個開發區四至范圍的確定和勘界工作。二是做好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登記統計工作。上半年,共評審備案儲量報告163份,評審批復壓覆儲量評估報告13份,完成儲量檢測核查報告209份、儲量登記190件。三是測繪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圖管理辦法》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施行,哈薩克文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圖集》已出版發行。完成了自治區第二期11個地(州、市)測量標志普查驗收工作,參與了國家西部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有關工作,已在和田、喀什等9個地(州、市)安排實施了1∶1萬基礎測繪工作。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重審批、輕管理,重微觀、輕宏觀,工作監督和落實不到位、推諉扯皮、辦事拖拉、被動應付、效率低,文電質量不高、處室領導把關不嚴的問題仍然存在。

二是重事務性工作、輕業務學習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對國土資源政策法規的學習不夠深入,依法行政的觀念不強。

三是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解決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的辦法不多。

四是個別單位對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重視不夠,對建立依法行政、廉潔高效機關的認識還不到位。

三、2006年下半年主要工作安排

(一)召開4個現場會

即:園區用地管理工作現場會、土地收購儲備工作現場會、鄉鎮國土資源所建設工作現場會、全區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現場會。

(二)做好國土資源規劃工作

完成自治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地質勘查、礦產勘查開發、科技發展、信息化建設、測繪、依法行政、普法教育、幹部教育培訓等國土資源各項專項規劃的審批和發布實施工作。年底前完成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各地(州、市)、縣(市)級規劃修編「四查清」、「四對照」、規劃實施評價以及土地利用重大問題研究等前期工作。

(三)推進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實施

組織對國家、自治區投資的2005年底前竣工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進行驗收。編制完成《新疆天山山麓南部綠洲區1000萬畝鹽鹼化耕地整理實施方案》和《准噶爾盆地北部綠洲區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實施方案》,爭取年底前通過專家評審。制定自治區耕地開墾費收取使用管理辦法、區內易地補充耕地辦法和重點工程佔用集體土地補償辦法。做好2007年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申報等工作。積極爭取已報國土資源部備案的伊犁河谷地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示範區9個項目通過審查,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四)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

認真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耕地佔補平衡考核辦法》(國土資源部第33號令),研究制定《自治區耕地佔補平衡考核辦法》。對2005年國家、自治區批準的新增建設用地利用狀況、征地補償安置和耕地佔補平衡的落實情況進行批後核查。進一步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研究建立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機制。加大對小城鎮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供應的傾斜,做好新農村建設用地服務保障。

(五)進一步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按照國土資源部《2006年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推進小礦整合工作。9月至10月,再次組織聯合檢查工作組,對整頓和規范第二階段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加強采礦權出讓管理,制定出台《礦業權有形市場交易管理辦法》、《采礦權出讓價款收繳管理辦法》、《礦產資源補償費分級分類徵收辦法》和《委託招標拍賣掛牌出讓采礦權工作制度》等制度。

(六)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

組織開展貫徹《決定》的調研工作,修改完善自治區貫徹落實《決定》的實施意見,爭取10月底前上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完成《中亞五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指南》編制前期准備工作,爭取2007年立項。加強地質勘查動態管理,組織開展探礦權年度檢查工作。

(七)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做好新源縣、鞏留縣1∶5萬地質災害詳查與預警示範項目的實施工作,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進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試點建設和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做好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的檢查、驗收和評審。加強對中國—荷蘭合作的「烏魯木齊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設」等重點項目的實施和質量管理。

(八)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

推行陽光行政,建立廳機關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體系。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研究制定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

(九)加強財務監督管理

按照自治區審計廳今年對我廳進行財務收支、專項資金、經濟責任審計後作出的審計決定和提出的問題,制定具體的整改措施,認真督促整改。制定和完善廳本級及直屬單位財務管理制度和辦法,進一步加強財務監管。

(十)推進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和電子政務建設

完成與自治區人民政府公文無紙化傳輸應用及自治區國土資源公眾信息網改版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部署,編制完成《自治區「金土工程」第一期建設總體方案》。

(十一)進一步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狠抓《黨章》的學習和貫徹,積極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年」和機關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爭創「自治區文明單位」稱號。完善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懲治和預防腐敗制度體系及紀檢監察工作體制和機制,重點抓好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和黨風廉政責任制等各項制度的落實。

(十二)繼續深入開展「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

認真做好「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開展情況的檢查、驗收、總結、上報工作。制定並實施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幹部赴內地掛職工作具體方案。年底前組織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文藝調演,製作印發自治區國土資源宣傳品。

四、幾點要求

(一)突出重點,狠抓落實

2006年的時間已經過半,雖然上半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絕大多數工作正在進行之中,所以下半年的工作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除了年初確定的重點工作外,還有許多突發性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不能有絲毫的懈怠。要有超前意識,各項工作都要主動往前趕。會後,各單位要把這次會議精神傳達到全體幹部職工,同時要認真總結上半年的工作,查找存在的問題,對下半年的工作要逐項進行梳理,明確重點,並制定出切合本單位、本部門實際的具體措施,很抓落實,確保2006年各項工作任務的圓滿完成,努力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好服務。

(二)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各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要切實負起「一把手」的責任,要親自抓、負總責,對重點、難點問題要親自安排部署,親自督促檢查,不能只停留在文件和口頭上,要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真實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要落實國土資源管理目標責任制,堅持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做到措施到位、人員到位、責任到位。要注意督促檢查、跟蹤問效,對布置的工作,要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迴音。要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建立完善的內部工作制度和協調機制,相互支持、積極配合,努力做好工作。要結合工作實際,按照急事先辦的原則,合理安排好工作進度,確保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要把工作任務落實和完成情況作為考核一個單位工作成績和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要獎優罰劣、獎勤罰懶。

(三)轉變作風,依法行政

作風建設是我們國土資源系統必須抓緊抓好的一項重要工作。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土資源管理各項工作任務十分繁重,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我們必須更加深入、持續、扎實地推進作風建設。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在轉變作風上下真功夫,多學習少應酬,多實干少空談。要學會立足大局看問題,站在高處看問題,深入實際看問題,不斷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科學性。要結合正在開展的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和第八個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堅持施教於先,加大預防腐敗的力度,築牢黨員幹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國土資源領域治理商業賄賂的重點,就是土地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出讓、土地和礦業權評估、項目發包4個方面,這也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要抓好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大力推行「陽光行政」,進一步改進機關作風,規范行政行為,不斷消除可能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條件。

(四)努力學習,勤於思考

廣大幹部職工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結合正在開展的「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認真學習國土資源法律法規政策和業務知識,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人爭做國土資源工作的行家裡手,積極適應新形勢下國土資源工作的需要。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解決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把學到的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工作上,切實把各項工作做細、做實、做精、做出成效。要緊緊圍繞中心工作,積極思考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深層次問題,緊緊抓住國土資源重大工程實施、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耕地佔補平衡、整頓和規范開發秩序、地質找礦突破、征地補償安置等關鍵點,加強調查研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高水平、高質量的成果,及時轉化應用,指導推進工作,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務水平。

(五)加強團結,重視安全

團結出戰鬥力、團結有凝聚力。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的團結,是完成各項工作的基礎。各級領導幹部要充分認識到班子團結、隊伍團結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同事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支持,積極營造相互信任、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團結協作、齊心協力做好工作。要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目前,廳各項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直屬單位的項目施工和野外作業也已全面展開,不安全因素增多;旅遊旺季即將到來,接待任務也在不斷增加,各單位一定要堅決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健全安全責任體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確保全年無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同時要注意做好防火、防盜等工作,加強安全巡查檢查,及時將事故苗頭和安全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

(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6年第二次廳務會議上的講話摘要)

㈧ 70年產權的公寓是什麼意思

如今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在工作穩定之後,買房也是必須的,一般都是購買的房子,產權有40年、50年以及70年的區別。不過很多人對於產權年限這個其實並不是很理解,就拿商品房的70年產權來說,很多人都理解錯了,「70年產權」並非房屋的使用年限。
這個很多人容易誤解,認為自己對自己的房子使用的決定權有70年,其實不然,房子是你買的,這個房子其實就是你的。房屋產權也就是永久的,物權法也明確規定了,商品房有商品屬性,所以大家購買之後就是歸你所有,只要不倒永遠都是。而所說的70年產權其實指的是土地的使用權。
不過大家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其實你拿到房子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70年的土地使用權了。這個土地70年使用權指的是在開發商拿到地之後就開始算起,除非開發商能立馬將房子變出來,而且你也立即就買了,否則不可能有70年產權的說法。所以說你房子的產權主要是開發商拿地的時間開始算起,如果他開放了5年才將房子蓋好,那麼你的房屋產權就是65年。
所以說大家住房的話,只要房子不倒,你可以一直住下去。

㈨ 北京市征地補償費標准、地上物補償費標准、防洪費、耕地佔用稅標准、耕地開墾費標准(造地費)

征地補償費標准
其計算方法是:①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徵用其他土地的補償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補償費標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具體規定。屬於有收益的非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可按該土地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6倍計算,徵用無收益的耕地不予補償。徵用柴山、灘塗、水塘、葦塘、經濟林地、草場、牧場等有收益的非耕地的土地補償標准為該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6-10倍。
②徵用人工魚塘、養殖場、宅基地、果園及其它多年生經濟作物的土地,按鄰近耕地補償標准計算。
③被徵用土地的青苗補償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④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自行制定。參照建築造價折多少,補償多少。
⑤徵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其標准為:百萬人口的城市,每徵用一畝菜地,繳納7000-10000元;50萬以上不足百萬人口的城市每徵用一畝地,繳納5000-7000元;不足10萬人口的城市,每徵用一畝菜地,繳納3000-5000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以上標准,確定自己的標准。但不得超出以上標准限額。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交付給被徵用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使用,用於再生產投資,形成新的生產能力,不能分給農民個人消費。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徵用土地的地上附著物中產權確實屬個人家庭所有的,其補償費付給本人(家庭);被徵用土地上由集體種植的青苗,其補償費納入當年集體收益分配;青苗屬於農民或其他人承包土地種植的,其補償費交給承包者。為了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正確、節約、有效地使用征地補償費,防止征地費用被截留、侵佔,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必須將徵用土地的征地補償費收支情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

地上物補償費標准
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是包括地上的各種建築物、構築物,如房屋、水井、道路、管線、水渠等的拆遷和恢復費用及被徵用土地上林木的補償或砍伐費等。其具體標准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計算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按照拆什麼補償什麼,拆多少補償多少,並且不低於原有水平為原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當地建築材料、勞動力和運輸等費用,按各類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等級和結構進行測算,制定符合當地物價水平的地上附著物補償標准。林木補償費按樹木的大小進行補償,如已成材的,可以由原所有者砍伐,但不再支付林木補償費而發給砍伐費。果樹、經濟林等則根據投入情況予以補償。
(1)土地補償費=被征地畝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2)安置補助費=需要安置的人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需要安置的人數=被征地數/征地前人均分配耕地數

例如:某市建設博物館需要徵收土地120畝,該耕地平均年產值為5000元/畝,補償方案批准補償倍數為:土地補償費10倍;安置補助費為10倍,該村人均耕地為0.8畝,問該村應獲得多少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土地補償費=120畝*5000元/畝*10倍

=6,000,000.00元 (每畝為50000元)

安置補助費=(120畝/0.8畝)*5000元/畝*10倍

=7,500,000.00元 (每口人為50000.00元)

土地補償費與安置補助費總計為:13,500,000.00元。

防洪費
防洪費是按照計征流轉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的應納稅營業額或銷售額進行計算徵收,如果沒有應稅收入,應該進行零申報。
防洪費的費率為:
一般內資企業:1.3‰
穗從事經營的外商投資企業:0.9‰
市區域內的外貿企業:0.45‰
從事專業批發的商業企業(憑工商營業執照核定有「專業批發」的經營圍):0.5‰
計算公式為:應繳防洪費額=應納稅營業額或銷售額×防洪費率

耕地佔用稅標准
耕地佔用稅以納稅人實際佔用的耕地面積為計稅依據,按照規定的適用稅額標准計算應納稅額,實行一次性徵收。

應納稅額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 = 納稅人實際佔用的耕地面積×適用稅額標准

例:某企業佔用耕地5000平方米建設廠房,當地規定的耕地佔用稅適用稅額標准為每平方米8元,該企業應納耕地佔用稅稅額的計算方法為:

應納稅額 = 5000平方米×8元/平方米 = 40000元

如果納稅人獲准徵用佔用耕地超過2年仍不使用,徵收機關將按照規定的耕地佔用稅適用稅額標准加征2倍以下的稅款。

耕地開墾費標准
耕地開墾費徵收標准為:非農業建設項目佔用耕地的,耕地開墾費按10-14元/平方米收取。其中,佔用望天田的按10元/平方米收取
,佔用旱地的按12元/平方米收取,佔用水澆地、灌溉水田、菜地的按14元/平方米收取。非農業建設項目佔用基本農田的,耕地開墾費按20-24元/平方米收取。其中,佔用望天田的按20元/平方米收取,佔用旱地的按22元/平方米收取,佔用水澆地、灌溉水田、菜地的按24元/平方米收取。

閱讀全文

與蘇州土地有償使用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