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中外合作海洋礦區使用費

中外合作海洋礦區使用費

發布時間:2022-02-05 17:53:34

❶ 石油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詳細點,謝謝!

優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適應稅種方面的優惠
經過1994年的稅制改革,目前對外國石油公司在我國從事合作開采海洋和陸上石油資源征的稅種有: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等共計8種。此外,還有個人所得稅和礦區使用費。資源稅暫不徵收。
繳納增值稅方面的優惠
從1994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規定,增值稅實行17%、13%、零稅率三檔稅率,對小規模納稅人實行6%的徵收率。在中國境內銷售原油,按照不含稅銷售價依17%的稅率徵收增值稅,作為價外稅,買方可作為進項稅額扣除;銷售天然氣,按13%的稅率徵收增值稅。為了不使合作開採石油的中外企業因稅制改革而增加負擔,國務院專門作出規定,按5%的徵收率徵收合作油(氣)田原油、天然氣的增值稅,這在我國增值稅的改革中是一項特殊的規定。這一規定的優惠主要體現在:
繼續徵收實物稅。中外合作開採油(氣)田按原油實物征稅已實行多年,為所有中外石油公司了解和接受。實物稅是價內稅,和原工商統一稅相比,稅負相同。
實行5%的徵收率的原油、天然氣在國內銷售時,因客觀上減少了購買方的資金佔用(主要是購買方進項稅額的資金佔用),所以使中外合作油(氣)田原油、天然氣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國家實行原油、天然氣出口不退稅政策,因同樣的原油,中外合作油(氣)田出口原油時只負了5%的流轉稅,因國內其他(油)氣田出口原油時已負擔了17%的流轉稅,因此,中外合作油(氣)田原油出口具有競爭力。
除此之外,中外合作開采海洋和陸上石油資源,為勘探、開發及生產作業而進口的機器、設備、物資免徵進口環節的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這也是一特殊的優惠政策。
資源稅方面的優惠
中外合作油(氣)田仍按現行規定徵收礦區使用費,暫不徵收資源稅。徵收礦區使用費符合國際通常做法。我國徵收礦區使用費實行超額累進費率,年度原油總產量不超過100萬噸和年度天然氣總產量不超過20億立方米的油上油(氣)田,免徵礦區使用費,這是鼓勵開發海上中小油(氣)田的一項優惠政策。陸是合作開採石油資源礦區使用費徵收標准,去年8月作了大幅調整。新疆、西藏、青海及淺海灘塗地區合作油(氣)田執行同海洋石油相同的礦區使用徵收標准。陸上其他地區的合作油(氣)田年度原油總產量免徵額由5萬噸提到50萬噸。天然氣免徵額由1億立方米提高到10億立方米。
繳納了礦區使用費的中外合作油(氣)田,目前也暫不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
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優惠
1.在經濟特區范圍內中外合作開採石油,適用15%的優惠稅率。
2.中外合作油(氣)田發生的勘探費用,可在該油(氣)田投產的月份起攤銷,攤銷期限也不得少於1年,也可在中、外石油公司本公司擁有的已投產的油(氣)田中攤銷,攤銷期限也不得少於1年。攤銷方法採用直線法。
中、外石油公司發生的合同前費用,允許作為勘探費用進行攤銷。
3.中外合作油(氣)田發生的開發費用,應當以油(氣)田為單位,全部累計作為資本支出,從本油(氣)田開始投產月份次月起計算折舊,折舊的年限不得少於6年。油(氣)田投資後又發生的開發投資,可以逐年把當年的投資支出累計起來,依次從下一年度起計算折舊。中途廢棄的油(氣)田,其未折舊完的開發投資,可以從本公司擁有的其他已投產的油(氣)田中,依照尚未折舊的年限進行折舊。開發投資的折舊應採用直線法。
4.外國石油公司因合同終止而沉澱的勘探費用(包括合同前費用),經稅務機關審計並出具證明後,該筆勘探費用可在合同終止之日起10年內公司又簽訂的新的石油合同的收入中回收。
5.允許中、外石油公司之間按照石油公司相關條款轉讓和受讓合同權益。溢價轉讓方有所得的,要征所得稅。受讓方石油合同權益所發生的受讓支出,允許作為其投入的勘探和開發費用按規定進行攤銷和折舊。無償受讓或取得石油合同權益的,不允許在申報企業所得稅時列支受讓或取得合同權益之前該合同區發生的任何勘探和開發費用。
轉讓石油合同權益行為不徵收營業稅、印花稅,轉讓後沒有所得的不徵收企業所得稅
以上信息由某稅務局提供,國家企業政策網整理

❷ 我國礦產勘查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一、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相關政策法規

涉及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比較多,截至2005年,我國與商業性勘查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主要可以歸納為下表(表4-1)。

表4-1 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相關政策法規

續表

續表

續表

二、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相關政策法規解釋

(一)基本法律規范

這類法規是在我國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律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其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法律依據,明確確立了「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地表或者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這一基本原則。1996年8月29日,第8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並公布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決定》。這是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認真總結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10年來我國礦業發展實踐和地礦行政管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礦業立法和地礦行政管理的經驗,對我國礦業法律制度進行的一次重要的修改完善。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改革了礦業權管理制度,建立了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的法律制度;改革了開采礦產資源審批、頒發采礦許可證的許可權;確立了探礦權人優先取得勘查區內采礦權的法律制度,強化了探礦權、采礦權的排他性,有效地保護了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這次修改,對維護國家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促進礦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保障礦業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作用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標志著我國礦產資源管理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以憲法為依據,制訂了對我國重要礦種煤炭的合理開發利用、煤炭的資源保護,煤炭生產、經營活動的規范,保障煤炭行業的發展。

(二)資源補償費及使用制度

《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是為了保障和促進礦產資源的勘查、保護與合理開發,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財產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而制定的。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其他管轄海域開采礦產資源,應當依照本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該規定確立了礦產資源補償費按照礦產品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計征;礦產資源補償費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徵收等基本規定。

《礦產資源補償費使用管理辦法》明確礦產資源補償費納入國家預算,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支出、礦產資源保護支出及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部門經費補助。礦產資源勘查支出,主要用於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支出(即用作大調查公益性與商業性的銜接)及其他重要地質勘查專項支出。礦產資源保護支出,主要用於獨立礦山企業為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及回收利用水平而進行的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支出。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部門經費補助,主要用於補助徵收部門管理及人員經費。

《礦產資源勘查、采礦登記收費標准及其使用范圍的暫行規定》、《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的規定》、《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關於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的補充通知》、《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減免辦法》等法規文件,對礦區使用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的收費標准、使用范圍和減免條件等作出了詳細規定;對勘查、采礦登記收費標准也作了詳細的說明。

(三)資源稅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了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采礦產品或者生產鹽的單位和個人,為資源稅的納稅義務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資源稅;確定了資源稅的應納稅額,依照從量計稅的基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代扣代繳管理辦法》規定了獨立礦山、聯合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對其收購礦產品的資源稅代扣代繳的義務和繳稅程序。

(四)行政執法檢查制度

2004年頒布的《國土資源聽證規定》對規范國土資源管理活動,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國土資源管理科學性和民主性,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具有重大的意義。該規定從目前我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實際出發,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從依職權聽證和依當事人申請聽證的角度,規定了聽證事項的范圍,包括行政處罰、行政許可、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及實施要報政府批準的事項等。實行國土資源聽證制度,為今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踐行執政為民、全面推進國土資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方式創新,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實體和程序保障。

1987年頒布的《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中央和省級礦產資源主管部門對礦山企業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基本職責和管理范圍,為政府部門對礦產資源實施監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3年頒布的《市(地)縣(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為加強市(地)縣(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工作,進一步明確監督管理職責,規范監督管理行為,維護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益和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依據。該暫行辦法規定市(地)縣(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對擬設置探礦權、采礦權區域內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狀況,提出調查意見;對礦產資源儲量進行監督管理;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監督管理;對發生在本行政區的違法勘查、開采和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1995年《國務院關於整頓礦業秩序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的通知》下發後,在國務院直接領導下,由國務院地礦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大規模的礦業秩序治理整頓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經過整頓礦業秩序有所好轉。

2001年4月,《國務院關於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決定》(國發[2001]11號)和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礦產資源管理秩序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85號)下發後,國土資源部按照「分步實施、扎實推進」的工作部署,每年都根據整頓和規范工作的進展情況制訂工作安排及方案,確定不同的工作重點,確保治理整頓取得實效,並切實通過專項整治使礦產資源管理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整頓和規范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礦產資源開發中仍然存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2005年8月,經多次醞釀反復修改,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重點提出了要做好嚴厲打擊無證勘查開采等違法行為,全面查處越界開采等違法行為,堅決關閉破壞環境、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山企業,全面清查和糾正礦產資源開發管理中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全面開展煤炭資源回採率專項檢查,開展對保護性開采特定礦種的專項整治等6個方面的工作。並按照標本兼治的原則,圍繞建立和完善維護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長效機制,提出了6個方面的規范任務:嚴格探礦權、采礦權管理;集中解決礦山布局不合理問題;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補償制度;嚴格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准入管理;建立礦產資源開發監管責任體系。

(五)外商投資政策

2000年和2001年相繼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規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企業形式設立的程序、稅務事項、用工和外匯使用等政策。

1986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是國家為鼓勵外國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在中國境內舉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制定的。國家對達到一定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給予稅收、外匯使用和自主權等多方面的特別優惠。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土資源部等6部委《關於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若干意見》,對外商開展商業性礦產勘查,在稅費、進口設備、勘查費用的成本攤銷方面都給予優惠的鼓勵政策。

2002年修訂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擴大了國家鼓勵外商投資的范圍,鼓勵外商舉辦出口型企業,將產品100%外銷的允許類項目列入鼓勵類;鼓勵外商在中國境內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允許外商在中國境內以獨資或者以與中方合作的方式進行非油氣礦產資源風險勘探;從事風險勘探的外商,按照被授予的探礦權,對勘查作業區內發現的具有開采經濟價值的非油氣礦產資源,保障其享有法定的優先採礦權;在勘查設備、器材的進出口方面,外商可以與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法人企業享受同等待遇。為鼓勵外商到西部地區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規定外商到西部地區以獨資方式或以與中方合資、合作的方式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的,除享受國家已實行的有關優惠政策外,還可享受免繳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1年,減半繳納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2年的政策;外商到西部地區以獨資方式或者以與中方合資、合作的方式開采《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鼓勵類非油氣礦產資源的,享受免繳礦產資源補償費5年的政策;外商到西部地區與中方合資、合作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而中方以探礦權、采礦權入股的,其探礦權、采礦權應按規定依法評估確認,合理作價,中方應提供相關的地質成果資料。

2001年相繼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規定,在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允許外國企業參與合作開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資源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活動;中國政府依法保護參加合作開采陸上(海洋)石油資源的外國企業的合作開采活動及其投資、利潤和其他合法權益。參與合作開采陸上(海洋)石油資源的中國企業、外國企業,都應當依法納稅,繳納礦區使用費。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2002年印發《外商投資稀土行業管理暫行規定》對稀土行業作出了特殊的規定,即:禁止外商在中國境內建立稀土礦山企業;不允許外商獨資舉辦稀土冶煉、分離項目(限於合資、合作);鼓勵外商投資稀土深加工、稀土新材料和稀土應用產品。

(六)礦產資源勘查和開采管理政策

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規范了對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管理,對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維護了礦產資源勘查秩序;規定了頒發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主管部門、發證條件和審批程序等;確定了許可證的有效期,探礦權使用費標准和采礦權使用費標准,以及可以審批發證的34個礦種。

1994年頒布的《煤炭生產許可證管理辦法》、2004年頒布的《辦理開采黃金礦產批准書管理規定》和1993年頒布的《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分別對煤炭、黃金和水的開采許可作出了單獨的規定,即:國務院煤炭工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煤炭工業主管部門,負責煤炭生產許可證的頒發管理工作;開采黃金礦產須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查批准,取得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頒發的開采黃金礦產批准書後,方可開采;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取水許可制度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

(七)礦業權轉讓制度

《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配套的行政法規。該辦法對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作出了有償出讓的規定。為進一步規范礦業權流轉行為,2000年頒布了《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對礦業權出讓、轉讓進入市場的方式、方法、條件進行了規范,對礦業權的出售、作價出資、合作、出租、抵押等都作了具體規定。

2003年6月11日,國土資源部下發了《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對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活動的規則、適用范圍、實施程序等作了具體的規定。

為了加強對探礦權、采礦權評估行為的管理,國土資源部頒布了《探礦權采礦權評估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特別規定了轉讓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必須依法進行評估,並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其評估結果依法確認。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可以委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由省級以下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發證的探礦權、采礦權的評估結果進行確認。

(八)地質勘查資質管理制度

2003年6月24日頒布了《地質勘查資質注冊登記辦法》,將原有的地質勘查資質的審批制度改為注冊制,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地質勘查資質專業分類和注冊登記條件》對地質勘查資質專業進行詳細的分類,對地質勘查資質注冊登記條件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探礦權采礦權評估資格管理暫行辦法》、《礦產儲量評估師管理辦法》、《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代理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和《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代理人員資格及代理機構資質考核授予辦法》的頒布和實施對地質勘查行業中介服務組織的工作進行了規范。

(九)信息服務政策

2003年國土資源部頒布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了地質工作資料管理和匯交程序和有關規定。清理國家出資形成的礦產地和基礎地質資料,實行國家出資形成的礦產地收繳價款有償取得,資料統一匯交管理,基礎地質資料向社會公開。《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規定》規定了土地登記資料和測繪成果匯交和公開查詢程序。

《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認定辦法》和《礦產儲量登記統計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為維護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益,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促進礦業發展,加強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確保礦產資源儲量合理。國家對礦產資源儲量的評審、認定實行統一管理。國土資源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是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認定管理機構。國家對礦產儲量實行統一的登記統計管理制度。履行礦產儲量登記和提供礦產儲量統計資料的勘查、開采單位的合法權益應受到法律保護。

2000年頒布的《公益性地質資料提供利用暫行辦法》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海域內進行非礦業權或其他非排他性登記的地質調查工作、環境監測工作取得的公益性地質資料,均公開提供社會利用。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統一發布。但商業性地質工作取得的公益性地質資料,在該項工作結束後,給予2年的保護期,保護期滿後提供社會利用;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包括成果報告、圖件及其說明書)應無償提供全社會利用;涉及國家秘密的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保密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後方可查閱利用。

國土資源部、國家保密局聯合發布《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該《規定》共13條。明確了地質資料保密范圍:除《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測繪管理工作秘密范圍的規定》所列國家秘密目錄范圍內的地質資料外,其他資料均可公開提供給社會利用。涉及軍事、海洋和放射性礦產的地質資料查閱利用,應執行其主管部門保密范圍的規定。保密范圍內的地質資料,如果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單件組成,其中不涉密的單件資料可以單獨公開供社會利用;對於社會公眾特別希望得到的各類大比例尺地質圖,《規定》明確提出,不在國家秘密目錄范圍內、比例尺大於或等於1∶50萬的各類地質圖件,可由受委託的館藏機構,將圖中的經緯線及其注記去掉後,提供給委託人利用。該《規定》還就保護期內地質資料利用、外國公民查閱利用地質資料、行政管理部門改進服務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規定。

❸ 礦產資源補償費改革建議

礦業資源補償費是國家憑借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為了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財產權益,對在我國領域和其他管轄海域開采礦產資源而徵收的一種費用。礦業資源補償費實質上是國有資產收益,所調整的是國家作為礦產資源所有者與采礦權人間的經濟關系,是采礦權人開采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對作為礦產資源所有者的國家的補償。開采海洋石油資源和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收取的礦區使用費在性質上等同於礦產資源補償費。

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在性質上可視同國外一些國家徵收的權利金,體現了礦產資源的國家產權。根據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計算公式為: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金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費率×開採回採率系數,開採回採率系數=核定開採回採率/實際開採回採率核定開採回採率,其收入在中央與省、直轄市的分成比例為5∶5,在中央與自治區(包括青海、雲南、貴州)的分成比例為4∶6。礦產資源補償費納入國家預算,實行專項管理,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體現了取之於礦,用之於礦的原則。根據規定,中央所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主要用途為:礦產資源勘查支出,主要用於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礦種和戰略儲備需要的重大地質普查找礦工作;礦產資源保護支出,主要用於國有礦山企業為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及回收利用水平而進行的技術改造工作,實行專款專用;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部門經費補助,主要用於徵收部門及人員經費。

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自1994年開征以來,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礦產資源補償費的開征,有利於體現國家對礦產資源的產權,維護國家權益,也有利於反映資源稀缺性和礦產資源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礦產資源開發中濫采濫挖、資源浪費普遍的現象。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原有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其弊端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

(一)我國現行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1.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偏低

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平均費率為1.18%,而國外與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性質基本相似的權利金費率一般為銷售收入的2%~8%,相比之下,我國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礦種的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均為1%),遠遠低於國外相同性質的權利金水平。

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偏低,造成資源廉價使用,有著嚴重的後果:一是國家對其所有資源性資產的合法收益未能得到有效地維護,部分資源資產的合法收益以利潤的形式、通過企業凈收益的分配流向投資者;二是因礦產品價格中沒有包含礦山企業應承擔的,其開采礦產資源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治理與恢復成本,導致礦山企業成本不完全,資源類商品的價格和市場利益扭曲,削弱了資源價格對資源市場的調節力度;三是抬高了礦業投資的實際收益率,刺激各種投資主體紛紛湧入礦業領域,加劇了礦業市場的無序競爭,導致開發秩序的混亂、濫采亂挖現象嚴重和安全事故頻發;四是虛增礦山企業利潤率,不利於企業轉變經營粗放的管理方式,採用先進生產工藝、組織方式和提高技術裝備,節約使用、有效利用礦產資源,從而增強保護意識、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2.費率固定不變,沒有與資源利用水平相結合

礦業是全球化程度很高的產業,礦產品價格的變化幅度相對較大。礦山企業的利潤會隨著市場供需情況變化產生較大的波動。國家應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市場狀況,及時調整補償費率。但資源補償費徵收十多年來,我國礦產品價格水平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補償費率始終未作調整。同時,由於開採回採率系數截至到目前始終確定為1,客觀上造成補償費的徵收與資源儲量消耗水平、資源利用率水平脫鉤,導致企業缺乏節約資源的壓力和動力,「采富棄貧」、「采易棄難」、「采主棄輔(伴生)」現象普遍存在,造成資源水平浪費的同時,更加劇資源緊張的局面。

3.徵收方式不靈活,征管效率低

按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礦產資源補償費採用從價、屬地化的徵收方式。這種徵收方式一方面是加重徵收成本,不利於提高徵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不利采礦權節約、合理利用資源。全國各地存在著眾多小型礦山企業,由於這些小型礦山不僅點多、分散,且大多地處偏遠農村、山區,按銷售收入的比例分期徵收,不僅人為提高了徵收管理的成本,也不利於提高工作效率。特別是砂石、黏土、建材礦,也一律按銷售收入徵收,不僅不符合工作實際;更加劇了征管成本的提高和工作效率的降低。同時,以礦產資源銷售情況而非開采情況作為徵收依據,不利於鼓勵廣大中小型采礦權人自覺珍惜、合理利用資源,加劇了資源的浪費。同時由於礦產資源補償費由地方礦業部門徵收,征管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規范的行為,所徵收的款項常常被截留、挪用。

4.徵收范圍不完整

我國有關法規規定,開采海洋石油的中外企業和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的企業,由稅務機關徵收礦區使用費,礦區使用費設有起征點,超過部分實行超額累進費率,實物繳納。礦區使用費為中央與地方共享收入,其中:海上礦區使用費歸中央所有;陸上石油礦區使用費歸地方所有。對已繳納礦區使用費的企業,暫不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從性質上來看,礦產資源補償費和礦區使用費均屬於國有資源收益,而僅僅根據開采地點和主體的不同將其割裂開來,不利於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有效推進。

(二)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改革建議

針對我國現行礦產資源補償費所存在的問題,其改革方向應為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機制,促進礦產資源開發的集約化與可持續發展。

1.調整資源補償費費率,實行與資源利用水平掛鉤的浮動費率制

為有效的維護國家對資源性資產的合法權益,結合我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進展情況和礦業企業稅費負擔水平,按照「分步實施、逐步到位」的原則,調整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並建立與資源利用水平掛鉤的浮動費率制度。總體思路是先從石油、煤炭資源和有色金屬起步,再逐步擴大到其他礦種。主要改革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家調整補償費費率,並將固定費率調整為級差費率。借鑒國外經驗並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將石油資源補償費率調整為5%~10%,基本費率為5%;煤炭資源補償費費率為3%~6%,基本費率為3%;有色金屬3%~5%,基本費率3%。在確定的費率幅度內,國家可根據資源價格漲落、礦山企業利潤水平變化以及資源政策導向等因素,適時調整徵收補償費費率。二是取消開採回採率系數為1的規定,實行補償費的徵收與資源利用水平(資源儲量的消耗水平)掛鉤。開採回採率系數是核定開採回採率與實際開採回採率的比值。通過開采區內資源采出量占開采區內動用資源儲量的百分比計算實際回採率;核定開採回採率由負責補償費徵收的礦產資源資源主管部門依據經批準的礦山設計和開發利用方案據實核定。

2.改革補償費的徵收方式,實行分類分級徵收管理方式

為降低補償費徵收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必須改革現行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方式,將現行法律法規的屬地化、一刀切的徵收方式,改為分級分類徵收方式。具體辦法:一是將屬地化的徵收管理方式,改為分級徵收方式。即按礦業權登記管理許可權,按礦山規模實行分級徵收。二是將統一按銷售收入一定比例征補償費的計征方式改為區分礦產資源種類和資源儲量以及開采量大小分類徵收。礦產資源實行分級分類徵收管理,一方面有利於降低征管工作成本,提高徵收入庫率和征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於采礦權人自覺珍惜、節約、合理利用礦產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另外,對礦產資源補償費款的預算管理,保證專款專用,防止款項截留和坐支挪用現象的發生。

3.將礦區使用費並入礦產資源補償費

礦區使用費在性質上與礦產資源補償費並無區別,只是其開采資源的地點和主體不同。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同為開采礦業資源的企業,其稅費負擔應當一致。為此,應取消對開采海洋石油的中外企業和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的企業所徵收的礦區使用費,統一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促進我國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❹ 什麼是礦區使用費

又稱權利金,我國的礦產資源補償費與其性質一樣。我國對中外合作開采海洋、陸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采礦權人徵收礦區使用費。礦區使用費按照每個油、氣田年度原油或者天然氣總產量計征,用實物繳納。

❺ 礦區使用費

根據《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暫行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應當依法繳納礦區使用費。

礦區使用費按照每個油、氣田日歷年度原油或者天然氣總產量和礦區使用費率進行計征,以年度原油總產量超過5萬噸、年度天然氣總產量超過1億標立方米作為礦區使用費起征點。對超過的部分實行超額累進費率,實物繳納。

原油和天然氣的礦區使用費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管理。中外合作開採的油氣田的礦區使用費,由油、氣田的作業者代扣,交由中國石油開發公司負責代繳。費率見表1-2。

表1-2 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費率表

根據《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的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大陸架及其他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管轄權的海域內依法從事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的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應當依法繳納礦區使用費。礦區使用費按照每個油、氣田日歷年度原油或者天然氣總產量計征,設有起征點,超過的部分實行超額累進費率,實物繳納。

原油和天然氣的礦區使用費,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管理。中外合作開採的油氣田的礦區使用費由油、氣田的作業者代扣,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負責代繳。礦區使用費費率見表1-3。

表1-3 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費率表

提示:對於已經繳納礦區使用費的企業,不再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並暫不徵收資源稅。

❻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號)

國務院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做如下修改:

將第三十條修改為:「對外合作開採煤層氣資源由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國務院指定的其他公司實施專營,並參照本條例執行。」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根據本決定做相應的修改,重新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

(1993年10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31號發布根據2001年9月23日《國務院關於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訂根據2007年9月18日《國務院關於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石油工業的發展,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石油資源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所有。

第四條中國政府依法保護參加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外國企業的合作開采活動及其投資、利潤和其他合法權益。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活動,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並接受中國政府有關機關的監督管理。

第五條國家對參加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外國企業的投資和收益不實行徵收。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對外國企業在合作開采中應得石油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依照法律程序實行徵收,並給予相應的補償。

第六條國務院指定的部門負責在國務院批準的合作區域內,劃分合作區塊,確定合作方式,組織制定有關規劃和政策,審批對外合作油(氣)田總體開發方案。

第七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方石油公司)負責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經營業務;負責與外國企業談判、簽訂、執行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合同;在國務院批準的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區域內享有與外國企業合作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生產的專營權。

第八條中方石油公司在國務院批準的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區域內,按劃分的合作區塊,通過招標或者談判,與外國企業簽訂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合同。該合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批准後,方為成立。

中方石油公司也可以在國務院批準的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區域內,與外國企業簽訂除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合作合同。該合同必須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備案。

第九條對外合作區塊公布後,除中方石油公司與外國企業進行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活動外,其他企業不得進入該區塊內進行石油勘查活動,也不得與外國企業簽訂在該區塊內進行石油開採的經濟技術合作協議。

對外合作區塊公布前,已進入該區塊進行石油勘查(尚處於區域評價勘查階段)的企業,在中方石油公司與外國企業簽訂合同後,應當撤出。該企業所取得的勘查資料,由中方石油公司負責銷售,以適當補償其投資。該區塊發現有商業開采價值的油(氣)田後,從該區塊撤出的企業可以通過投資方式參與開發。

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應當根據合同的簽訂和執行情況,定期對所確定的對外合作區塊進行調整。

第十條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應當遵循兼顧中央與地方利益的原則,通過吸收油(氣)田所在地的資金對有商業開采價值的油(氣)田的開發進行投資等方式,適當照顧地方利益。

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法保護合作區域內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並在土地使用、道路通行、生活服務等方面給予有效協助。

第十一條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應當依法納稅,並繳納礦區使用費。

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企業的雇員,應當就其所得依法納稅。

第十二條為執行合同所進口的設備和材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減稅、免稅或者給予稅收方面的其他優惠。具體辦法由財政部會同海關總署制定。

第二章外國合同者的權利和義務

第十三條中方石油公司與外國企業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必須訂立合同,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應當由簽訂合同的外國企業(以下簡稱外國合同者)單獨投資進行勘探,負責勘探作業,並承擔勘探風險;發現有商業開采價值的油(氣)田後,由外國合同者與中方石油公司共同投資合作開發;外國合同者並應承擔開發作業和生產作業,直至中方石油公司按照合同約定接替生產作業為止。

第十四條外國合同者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從生產的石油中回收其投資和費用,並取得報酬。

第十五條外國合同者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合同約定,可以將其應得的石油和購買的石油運往國外,也可以依法將其回收的投資、利潤和其他合法收益匯往國外。

外國合同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其應得的石油,一般由中方石油公司收購,也可以採取合同雙方約定的其他方式銷售,但是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石油產品的規定。

第十六條外國合同者開立外匯賬戶和辦理其他外匯事宜,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和國家有關外匯管理的其他規定。

外國合同者的投資,應當採用美元或者其他可自由兌換貨幣。

第十七條外國合同者應當依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分公司、子公司或者代表機構。

前款機構的設立地點由外國合同者與中方石油公司協商確定。

第十八條外國合同者在執行合同的過程中,應當及時地、准確地向中方石油公司報告石油作業情況,完整地、准確地取得各項石油作業的數據、記錄、樣品、憑證和其他原始資料,並按規定向中方石油公司提交資料和樣品以及技術、經濟、財會、行政方面的各種報告。

第十九條外國合同者執行合同,除租用第三方的設備外,按照計劃和預算所購置和建造的全部資產,在其投資按照合同約定得到補償或者該油(氣)田生產期期滿後,所有權屬於中方石油公司。在合同期內,外國合同者可以按照合同約定使用這些資產。

第三章石油作業

第二十條作業者必須根據國家有關開採石油資源的規定,制訂油(氣)田總體開發方案,並經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批准後,實施開發作業和生產作業。

第二十一條石油合同可以約定石油作業所需的人員,作業者可以優先錄用中國公民。

第二十二條作業者和承包者在實施石油作業中,應當遵守國家有關環境保護和安全作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標准,並按照國際慣例進行作業,保護農田、水產、森林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防止對大氣、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和陸地其他環境的污染和損害。

第二十三條在實施石油作業中使用土地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四條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的各項石油作業的數據、記錄、樣品、憑證和其他原始資料,所有權屬於中方石油公司。

前款所列數據、記錄、樣品、憑證和其他原始資料的使用、轉讓、贈與、交換、出售、發表以及運出、傳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爭議的解決

第二十五條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合同的當事人因執行合同發生爭議時,應當通過協商或者調解解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提交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仲裁。

當事人未在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事後又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可以向中國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六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指定的部門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在限期內不改正的,可以責令其停止實施石油作業;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本條例第九條第一款規定,擅自進入對外合作區塊進行石油勘查活動或者與外國企業簽訂在對外合作區塊內進行石油開采合作協議的;

(二)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在執行合同的過程中,未向中方石油公司及時地、准確地報告石油作業情況的,未按規定向中方石油公司提交資料和樣品以及技術、經濟、財會、行政方面的各種報告的;

(三)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油(氣)田總體開發方案未經批准,擅自實施開發作業和生產作業的;

(四)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擅自使用石油作業的數據、記錄、樣品、憑證和其他原始資料或者將其轉讓、贈與、交換、出售、發表以及運出、傳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

第二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十六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規定的,由國家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八條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石油」,是指蘊藏在地下的、正在采出的和已經采出的原油和天然氣。

(二)「陸上石油資源」,是指蘊藏在陸地全境(包括海灘、島嶼及向外延伸至5米水深處的海域)的范圍內的地下石油資源。

(三)「開采」,是指石油的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及其有關的活動。

(四)「石油作業」,是指為執行合同而進行的勘探、開發和生產作業及其有關的活動。

(五)「勘探作業」,是指用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包括鑽探井等各種方法尋找儲藏石油圈閉所做的全部工作,以及在已發現石油的圈閉上為確定它有無商業價值所做的鑽評價井、可行性研究和編制油(氣)田的總體開發方案等全部工作。

(六)「開發作業」,是指自油(氣)田總體開發方案被批准之日起,為實現石油生產所進行的設計、建造、安裝、鑽井工程等及其相應的研究工作,包括商業性生產開始之前的生產活動。

(七)「生產作業」,是指一個油(氣)田從開始商業性生產之日起,為生產石油所進行的全部作業以及與其有關的活動。

第二十九條本條例第四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二十一條的規定,適用於外國承包者。

第三十條對外合作開採煤層氣資源由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國務院指定的其他公司實施專營,並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一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

❼ 理清礦產資源稅費加強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的管理

在礦產資源管理中,常常涉及到各種礦產資源稅、費、基金和價款,礦產資源的稅費、價款都包括哪些,如何正確區分這些稅費和價款呢?筆者下面對此進行具體梳理。

一、礦產資源管理中的稅費和價款的主要種類

(1)資源稅。資源稅目的是調節礦業企業由於開采不同品位的資源產生的級差收入,促進企業之間公平競爭。資源稅最初是一種累進制的超額利潤稅, 1986年,石油資源稅開始實行按產量定額徵收。1993年發布的《資源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139號)規定,按產量定額計征資源稅。

(2)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資源作為資源性資產,使用和開發這種資源,必須向其所有權人支付一定的費用。礦產資源補償費是礦業權人因使用(開采)礦產資源向其所有者支付的費用。 礦產資源補償費是1986年《礦產資源法》設立的,但到1994年才真正實施徵收。1994年頒布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國務院令第150號)規定,各地按照銷售額一定比例徵收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應及時全額上繳中央財政,年終再由中央與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成。具體分配比例為:中央與省、直轄市分成比例為5:5;中央與自治區分成比例為4:6。

(3)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包括探礦權使用費和采礦權使用費。探礦權使用費是指國家將礦產資源探礦權出讓給探礦權人,按規定向探礦權人收取的使用費。 采礦權使用費是指國家將礦產資源采礦權出讓給采礦權人,按規定向采礦權人收取的使用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按礦區面積實行定額收費,探礦權使用費以勘查年度計算,按區塊面積逐年繳納,第一個勘查年度至第三個勘查年度,每平方千米每年繳納100元;從第四個勘查年度起每平方千米每年增加100元,最高不超過每平方千米每年500元;采礦權使用費按礦區范圍面積逐年繳納,每平方千米每年1000元。

(4)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包括探礦權價款和采礦權價款。探礦權價款是指國家將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出讓給探礦權人,按規定向探礦權人收取的價款;采礦權價款是指國家將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出讓給采礦權人,按規定向采礦權人收取的價款。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以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的評估價格為依據,一次或分期繳納,但探礦權價款繳納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年,采礦權價款繳納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年。

(5)試點地區建立的基金和保證金。2004年4月國務院以山西省作為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批准山西省徵收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提取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和建立煤礦轉產發展基金,旨在促進煤炭資源可持續利用。

(6)礦區使用費。《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的規定》(財政部令第1號)和《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暫行規定》(財政部令第3號)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大陸架及其他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管轄權的海域內依法從事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的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均應當依照規定繳納礦區使用費。1994年稅制改革以後對合作開採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仍按原規定繳納礦區使用費,不繳納資源稅。另外,1994年,原地質礦產部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關於確認在中國海域開采海洋石油資源不重復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復函》(地質礦產部地函156號)中明確,在中國海域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按照《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的規定》和《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暫行規定》兩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礦區使用費的采礦權人,不再重復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

二、明確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具體形式

依據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具體形式包括以下三種:

1.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

《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40號)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國家實行探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探礦權使用費以勘查年度計算,逐年繳納。」《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41號)第九條規定:「國家實行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采礦權使用費,按照礦區范圍的面積逐年繳納,標准為每平方千米每年1000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1999年6月聯合下發的《關於印發 <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的通知》(財綜字[1999]74號)又對探礦權使用費、采礦權使用費作了明確的界定。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在1996年《礦產資源法》修訂以來,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國家通過向探礦權人、采礦權人收取探礦權使用費、采礦權使用費。

2.探礦權采礦權價款

《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區塊的探礦權的,探礦權申請人除依照本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繳納探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價款;探礦權價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一次繳納,也可以分期繳納。」《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十條第一款規定:「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采礦權的,采礦權申請人除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一次繳納,也可以分期繳納。」財政部、國土資源部1999年6月聯合下發的《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也對探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作了明確的界定。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探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收取對象有嚴格的界限,即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探礦權、采礦權的申請人。

3.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

國土資源部下發的《關於印發 <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3]197號)中規定,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確定中標人、競得人後,主管部門應當與中標人、競得人簽訂成交確認書。成交確認書應當包含「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和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繳納時間、方式」。雖然這里用的是 「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一詞,與上述的第二種有償方式一樣,但具體含義應該是不同的,所以筆者用「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加以區別。

三、正確區分探礦權采礦權價款與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

從上述概念中,筆者認為兩者的不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1)價款適用的范圍不同。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收取是有嚴格範圍的,即國家出讓「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探礦權或采礦權」時,才能在收取探礦權采礦權有償使用費的同時,收取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是只要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或采礦權的,就應當收取探礦權價款或采礦權價款。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探礦權采礦權,包括「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但並不限於該范圍。

(2)價款形成的方式不同。 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以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的評估價格為依據,也就是說是經過確認的評估價。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是成交價,在招標方式中,是中標人的投標價;在拍賣方式中,是競買人的最高應價;在掛牌方式中,是競買人的最高報價。需要指出的,成交價必須不低於確定的招標標底、拍賣掛牌底價。

(3)價款的實質內涵不同。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以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的評估價格為准,評估價格實質上是國家勘查投入的成本,並且評估價格一經確定就確定了價款的具體數額;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是探礦權采礦權的市場價格,是在設定的底價基礎上交易雙方自願達成的協議價格,是礦產資源市場配置的重要體現。

大力推進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充分發揮市場對礦產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是礦產資源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實踐中,也有的地方對以申請方式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盡管不符合「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的條件,仍以探礦權采礦權有償使用為由,收取申請人探礦權或采礦權價款,這是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正如筆者前面指出,收取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的條件是十分明確的,即「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對於不符合該條件,又是通過申請方式獲得的探礦權采礦權,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的形式只能是收取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

❽ 資源稅與礦產資源補償費計算標准

資源稅是國家稅種,統一徵收。以產量計征。資源稅應該是最能體現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權專益的稅種,屬但近20年來,改革一直非常難推進(被利益集團控制吧)。造成巨大巨大的國家資源利益的流失(你只要看一下近年煤炭價格就知道)。國家目前在新疆的油氣進行試點,即改成從價計征,大致按5%提。具體稅率,你看一下財政部、國土資源的文件。

補償費各省有自己的規定,當然是在中央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按價格計征,平均稅率約1.5%左右。你查一下你所在省國土資源廳網站,能找到資料。

❾ 中海油負責在中國海域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

關鍵的問題是:合作不等於合資,因此中國就是中國,沒有外國人的股權。

在任何行業里,僅有外方參股的企業才稱為「 中外合資XXXX公司」,比如:
中外合資常熟欣格制衣有限公司
中外合資張家港華大離心機製造有限公司
中外合資常州康壽能源有限公司
中外合資浙江雙鷹膠囊有限公司
等等。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雖然負責對外合作,但是沒有外方參股,是一個純中國公司。根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見後面的介紹),中國海洋石油可以使用"中國"字樣。

外國公司依據中國法律同中國的公司合作進行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是一種中外合作開發。合作開發是國際上在自然資源領域廣泛採用的一種經濟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中國在石油資源開采領域的對外合作中都採用這種方式。

在中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時,中國政府對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國家授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統一負責中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的業務。中外合作雙方一般是採取非法人式的契約式合營,並不組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而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簽定石油合同,按照石油合同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進行合作,中外雙方仍是兩個獨立的法人,雙方之間僅為合同關系。中外合作開採石油資源主要彩風險合同與聯合經營相結合的模式,而採用租讓制、產品分成合同與承包作業合同這幾種模式的較少。

http://www.fmcoprc.gov.hk/chn/topic/tzzg/wstzfs/
外商投資的方式

中國利用外資的方式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資、對外借款、外商其他投資三種。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和中外合作開發等其他方式。對外借款的方式包括:向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外國銀行商業貸款以及出口信貸和對外發行債券。外商其他投資的方式包括:對華發行股票、國際租賃、補償貿易和加工裝配。這里重點介紹外商直接投資的具體方式。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亦稱股權式合營企業,是指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依據中國的法律,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在中國境內共同投資成立的企業。合資企業的基本特點是合資各方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和共負盈虧。合資各方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建築物、機器設備、場地使用權、工業產權、專有技術出資。合資方不論以何種方式出資,均要以同一種貨幣計算各自的投資比例,外國合營者的投資比例一般不應低於注冊資本的25%。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組織方式為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為最高權力機構。

中國法律法規對外商投資舉辦合資企業在投資領域上限制較少,國家鼓勵和允許投資的項目還可以不限制經營期限。

中外合作經營企業

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亦稱契約式合營企業,是指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依據中國的法律,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在中國境內共同投資或提供合作條件舉辦的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主要區別在於中外各方的投資一般不折價計算投資比例,利潤也不按出資比例分配。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投資或提供合作條件、利潤或產品的分配、風險和虧損的分擔、經營管理的方式和合作終止時財產的歸屬等各項,都在合作各方簽訂的合同中確定。

合作企業可以組成具有法人資格的實體,即有限責任公司,也可以組成非法人的經濟實體,即合作各方共同出資或提供合作條件,按照合作企業合同的約定經營管理企業,合作各方對企業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非法人合作企業合作各方提供的合作條件或投資可由合作各方分別所有;也可以共有,由合作企業統一管理和使用,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處理。具有法人資格的合作企業設立董事會及經營管理機構,董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決定企業的一切重大問題。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合作企業設立聯合管理委員會,由合作各方派代表組成,代表合作各方共同管理企業。另外,合作企業成立後,經董事會或聯合管理委員會一致同意,報原審批機關批准,還可以委託合作一方或第三方經營管理企業。如果中外合作者在合同約定合作期滿時企業的全部資產歸中方合作者所有,則外方合作者可以在合作期限內先行回收投資。

中外合作者的投資或者提供的合作條件可以是現金、實物、土地使用權、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和其他財產權利。中外合作企業一般由外國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資金、技術和設備,而中方多以土地、廠房、可利用的資源等作為出資,有時也提供一定量的資金。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具有方式靈活,設立手續簡便等特點。

外資企業

外資企業也稱外商獨資經營企業,是指外國的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依據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並獨立經營的企業。外國投資者的出資可以是自由兌換的外幣,也可是機器設備、工業產權或專有技術等。外資企業的組織形式一般為有限責任公司,經批准也可採取其他責任形式。由於外資企業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所有,因此,外國投資者可以自主決定有關企業的一切問題,包括資金的籌措、職工的僱用、設備材料的購買、產品的銷售、企業內部規章制度的制定以及日常的經營管理等。

外資企業是外國的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子公司,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外資企業是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實體,它不同於外國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分支機構,如分公司和常駐代表機構,因為這些分支機構本身在法律上和經濟上沒有獨立性。

設立外資企業必須有利於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鼓勵舉辦產品出口或者技術先進的外資企業。近幾年來,外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中居於第一位的投資方式。

中外合作開發

中外合作開發是指外國公司依據中國法律同中國的公司合作進行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合作開發是國際上在自然資源領域廣泛採用的一種經濟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中國在石油資源開采領域的對外合作中都採用這種方式。

中國分別於1982年和1993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明確規定在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允許外國公司參與合作開采中國的石油資源。中外合作開發一般都採用國際招標方式,外國公司可以單獨也可以組成集團參與投標。中標者與中方簽定石油合作勘探開發合同,確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合同期限一般在30年以內。合作開發合同經外經貿主管部門批准後生效,整個開發周期一般分為勘探、開發和生產三個階段。勘探階段由外方承擔全部費用和風險,在勘探期內,如果在合同確定的區域范圍內沒有發現有開發價值的油氣田,則合同即告終止,中方不承擔任何補償責任。如果在合同確定的區域范圍內發現有開發價值的油氣田,則進入開發階段,中方可以通過參股的方式(一般不超過51%)與外方共同開發,按雙方商定的出資比例共同出資。油田在進入正式生產階段後,應按法律規定繳納有關稅收和礦區使用費,中外雙方可按合同確定的分油比例以實物方式回收投資與分配利潤。當遇到虧損風險時,則由各方分別承擔。

在中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時,中國政府對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國家授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統一負責中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的業務,授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統一負責中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業務。中外合作雙方一般是採取非法人式的契約式合營,並不組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而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簽定石油合同,按照石油合同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進行合作,中外雙方仍是兩個獨立的法人,雙方之間僅為合同關系。中外合作開採石油資源主要彩風險合同與聯合經營相結合的模式,而採用租讓制、產品分成合同與承包作業合同這幾種模式的較少。

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又稱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是指依據中國的《公司法》和其他有關法規設立,公司全部資本由等額股份構成,股東以其所認購的股份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全部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中外股東共同持有公司股份,外國股東購買並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注冊資本25%以上的企業法人。

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是在中國證券市場不斷擴大和企業股份制改造日趨深入的背景下產生的。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相同點是它們都是有限責任性質的企業,並且都是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有效方式;不同點表現在許多方面,如設立方式不同、最低注冊資本額要求不同、股權轉讓不同和公開性要求不同等。

已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如申請轉變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應有最近連續3年的贏利記錄,由原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者作為公司的發起人(或與其他發起人)簽定設立公司的協議、章程,報原外商投資企業所在地的審批機關初審同意後轉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審批。符合有關規定及條件的其它股份制企業,吸收外資超過股本總額25%時,也可申請轉變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經批准可通過在國內向社會公開發行人民幣特種股票(B股)的方式轉變成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也可以通過在境外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包括但不限於H股和N股)的方式轉變成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BOT投資方式

BOT投資方式有時也稱為公共工程特許權。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意即建設—經營—轉讓。典型的BOT方式是指:政府同私營機構(在中國表現為外商投資)的項目公司簽定合同,由該項目公司承擔一個基礎設施或公共工程項目的籌資、建造、營運、維修及轉讓。在雙方商定的一個固定期限內(一般為15-20年),項目公司對其籌資建設的項目行使運營權,以便收回對該項目的投資、償還該項目的債務並賺取利潤。合同期滿後,項目公司將該項目無償轉讓給東道國政府。

BOT方式在中國是一個新生事物。由於中國經濟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基礎設施的建設跟不上整個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運用BOT方式引進外資,進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是一項解決建設資金短缺的有效途徑。BOT方式在中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為了規范BOT投資方式,中國有關部門陸續出台了一系列規定,主要有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1994年發布的《關於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計委、原電力部、交通部1995年聯合發布的《關於試辦外商投資特許權項目審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由國家計委制定的《外商投資特許權項目暫行規定》等。通過制定一系列法規,中國已建立了BOT項目融資的基本法律框架。國家對BOT投資方式實行先行試點、逐步推開、宏觀引導、規范發展的方式。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中的第十三條規定:
下列企業,可以申請在企業名稱中使用「中國」、「中華」或者冠以「國際」字詞:
(一)全國性公司;
(二)國務院或其授權的機關批準的大型進出口企業;
(三)國務院或其授權的機關批準的大型企業集團;
(四)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規定的其他企業。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

頒布單位: 國家工商局 頒布時間: 910901
【分類號】 2326019103
【標題】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
【時效性】 有效
【頒布單位】國家工商局
【頒布日期】910722
【實施日期】910901
【失效日期】
【內容分類】企業管理
【文號】 國家工商局第7號令
第一條 為了加強企業名稱管理,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中國境內具備法人條件的企業及其他依法需要辦理登記注冊的企業。
第三條 企業名稱在企業申請登記時,由企業名稱的登記主管機關核定。企業名稱經核准登記注冊後方可使用,在規定的范圍內享有專用權。
第四條 企業名稱的登記主管機關(以下簡稱登記主管機關)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級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主管機關核准或者駁回企業名稱登記申請,監督管理企業名稱的使用,保護企業名稱專用權。
登記主管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對企業名稱實行分級登記管理。外商投資企業名稱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定。
第五條 登記主管機關有權糾正已登記注冊的不適宜的企業名稱,上級登記主管機關有權糾正下級登記主管機關已登記注冊的不適宜的企業名稱。
對已登記注冊的不適宜的企業名稱,任何單位和個人可以要求登記主管機關予以糾正。
第六條 企業只准使用一個名稱,在登記主管機關轄區內不得與已登記注冊的同行業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
確有特殊需要的,經省級以上登記主管機關核准,企業可以在規定的范圍內使用一個從屬名稱。
第七條 企業名稱應當由以下部分依次組成:字型大小(或者商號,下同)、行業或者經營特點、組織形式。
企業名稱應當冠以企業所在地省(包括自治區、直轄市,下同)或者市(包括州,下同)或者縣(包括市轄區,下同)行政區劃名稱。
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下列企業的企業名稱可以不冠以企業所在地行政區劃名稱:
(一)本規定第十三條所列企業;
(二)歷史悠久、字型大小馳名的企業;
(三)外商投資企業。
第八條 企業名稱應當使用漢字,民族自治地方的企業名稱可以同時使用本民族自治地方通用的民族文字。
企業使用外文名稱的,其外文名稱應當與中文名稱相一致,並報登記主管機關登記注冊。
第九條 企業名稱不得含有下列內容和文字:
(一)有損於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
(二)可能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的;
(三)外國國家(地區)名稱、國際組織名稱;
(四)政黨名稱、黨政軍機關名稱、群眾組織名稱、社會團體名稱及部隊番號;
(五)漢語拼音字母(外文名稱中使用的除外)、數字;
(六)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
第十條 企業可以選擇字型大小。字型大小應當由兩個以上的字組成。
企業有正當理由可以使用本地或者異地地名作字型大小,但不得使用縣以上行政區劃名稱作字型大小。
私營企業可以使用投資人姓名作字型大小。
第十一條 企業應當根據其主營業務,依照國家行業分類標准劃分的類別,在企業名稱中標明所屬行業或者經營特點。
第十二條 企業應當根據其組織結構或者責任形式,在企業名稱中標明組織形式。所標明的組織形式必須明確易懂。
第十三條 下列企業,可以申請在企業名稱中使用「中國」、「中華」或者冠以「國際」字詞:
(一)全國性公司;
(二)國務院或其授權的機關批準的大型進出口企業;
(三)國務院或其授權的機關批準的大型企業集團;
(四)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規定的其他企業。
第十四條 企業設立分支機構的,企業及其分支機構的企業名稱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在企業名稱中使用「總」字的,必須下設三個以上分支機構;
(二)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分支機構,其企業名稱應當冠以其所從屬企業的名稱,綴以「分公司」、「分廠」、「分店」等字詞,並標明該分支機構的行業和所在地行政區劃名稱或者地名,但其行業與其所從屬的企業一致的,可以從略;
(三)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分支機構,應當使用獨立的企業名稱,並可以使用其所從屬企業的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
(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分支機構再設立分支機構的,所設立的分支機構不得在其企業名稱中使用總機構的名稱。
第十五條 聯營企業的企業名稱可以使用聯營成員的字型大小,但不得使用聯營成員的企業名稱。聯營企業應當在其企業名稱中標明「聯營」或者「聯合」字詞。
第十六條 企業有特殊原因的,可以在開業登記前預先單獨申請企業名稱登記注冊。預先單獨申請企業名稱登記注冊時,應當提交企業組建負責人簽署的申請書、章程草案和主管部門或者審批機關的批准文件。
第十七條 外商投資企業應當在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准後,合同、章程批准之前,預先單獨申請企業名稱登記注冊。外商投資企業預先單獨申請企業名稱登記注冊時,應當提交企業組建負責人簽署的申請書、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准文件,以及投資者所在國(地區)主管當局出具的合法開業證明。
第十八條 登記主管機關應當在收到企業提交的預先單獨申請企業名稱登記注冊的全部材料之日起,十日內作出核准或者駁回的決定。
登記主管機關核准預先單獨申請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後,核發《企業名稱登記證書》。
第十九條 預先單獨申請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經核准後,保留期為一年。經批准有籌建期的,企業名稱保留到籌建期終止。在保留期內不得用於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保留期屆滿不辦理企業開業登記的,其企業名稱自動失效,企業應當在期限屆滿之日起十日內將《企業名稱登記證書》交回登記主管機關。
第二十條 企業的印章、銀行帳戶、牌匾、信箋所使用的名稱應當與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相同。從事商業、公共飲食、服務等行業的企業名稱牌匾可適當簡化,但應當報登記主管機關備案。
第二十一條 申請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與下列情況的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的,登記主管機關不予核准:
(一)企業被撤銷未滿三年的;
(二)企業營業執照被吊銷未滿三年的;
(三)企業因本條第(一)、(二)項所列情況以外的原因辦理注銷登記未滿一年的。
第二十二條 企業名稱經核准登記注冊後,無特殊原因在一年內不得申請變更。
第二十三條 企業名稱可以隨企業或者企業的一部分一並轉讓。
企業名稱只能轉讓給一戶企業。企業名稱的轉讓方與受讓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或者協議,報原登記主管機關核准。
企業名稱轉讓後,轉讓方不得繼續使用已轉讓的企業名稱。
第二十四條 兩個以上企業向同一登記主管機關申請相同的符合規定的企業名稱,登記主管機關依照申請在先原則核定。屬於同一天申請的,應當由企業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登記主管機關作出裁決。
兩個以上企業向不同登記主管機關申請相同的企業名稱,登記主管機關依照受理在先原則核定。屬於同一天受理的,應當由企業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各該登記主管機關報共同的上級登記主管機關作出裁決。
第二十五條 兩個以上的企業因已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而發生爭議時,登記主管機關依照注冊在先原則處理。
中國企業的企業名稱與外國(地區)企業的企業名稱在中國境內發生爭議並向登記主管機關申請裁決時,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據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的原則或者本規定處理。
參考資料:http://www.8181.com.c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5&ID=1655851

謝謝

❿ 為什麼中外合作油田徵收資源稅的代扣代繳義務人為作業者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地方稅務局,天津、上海、廣東、深圳、西藏、寧夏、海南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現將原油、天然氣資源稅有關政策通知如下:

一、關於原油、天然氣資源稅適用稅率

原油、天然氣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相應將資源稅適用稅率由5%提高至6%。

二、關於原油、天然氣資源稅優惠政策

(一)對油田范圍內運輸稠油過程中用於加熱的原油、天然氣免徵資源稅。

(二)對稠油、高凝油和高含硫天然氣資源稅減征40%。

稠油,是指地層原油粘度大於或等於50毫帕/秒或原油密度大於或等於0.92克/立方厘米的原油。高凝油,是指凝固點大於40℃的原油。高含硫天然氣,是指硫化氫含量大於或等於30克/立方米的天然氣。

(三)對三次採油資源稅減征30%。

三次採油,是指二次採油後繼續以聚合物驅、復合驅、泡沫驅、氣水交替驅、二氧化碳驅、微生物驅等方式進行採油。

(四)對低豐度油氣田資源稅暫減征20%。

陸上低豐度油田,是指每平方公里原油可采儲量豐度在25萬立方米(不含)以下的油田;陸上低豐度氣田,是指每平方公里天然氣可采儲量豐度在2.5億立方米(不含)以下的氣田。

海上低豐度油田,是指每平方公里原油可采儲量豐度在60萬立方米(不含)以下的油田;海上低豐度氣田,是指每平方公里天然氣可采儲量豐度在6億立方米(不含)以下的氣田。

(五)對深水油氣田資源稅減征30%。

深水油氣田,是指水深超過300米(不含)的油氣田。

符合上述減免稅規定的原油、天然氣劃分不清的,一律不予減免資源稅;同時符合上述兩項及兩項以上減稅規定的,只能選擇其中一項執行,不能疊加適用。

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及實際情況的變化適時對上述政策進行調整。

三、關於原油、天然氣資源稅優惠政策實施

為便於征管,對開采稠油、高凝油、高含硫天然氣、低豐度油氣資源及三次採油的陸上油氣田企業,根據以前年度符合上述減稅規定的原油、天然氣銷售額占其原油、天然氣總銷售額的比例,確定資源稅綜合減征率和實際徵收率,計算資源稅應納稅額。計算公式為:

綜合減征率=∑(減稅項目銷售額×減征幅度×6%)÷總銷售額

實際徵收率=6%-綜合減征率

應納稅額=總銷售額×實際徵收率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中石化)陸上油氣田企業的綜合減征率和實際徵收率由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確定,具體綜合減征率和實際徵收率按本通知所附《陸上油氣田企業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綜合減征率和實際徵收率表》(以下簡稱附表)執行。今後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將根據陸上油氣田企業原油、天然氣資源狀況、產品結構的實際變化等情況對附表內容進行調整。附表中未列舉的中石油、中石化陸上對外合作油氣田及全資和控股陸上油氣田企業,比照附表中所列同一區域油氣田企業的綜合減征率和實際徵收率執行;其他陸上油氣田企業的綜合減征率和實際徵收率,暫比照附表中鄰近油氣田企業的綜合減征率和實際徵收率執行。

海上油氣田開采符合本通知所列資源稅優惠規定的原油、天然氣,由主管稅務機關據實計算資源稅減征額。

四、關於中外合作油氣田及海上自營油氣田資源稅徵收管理

(一)開采海洋或陸上油氣資源的中外合作油氣田,在2011年11月1日前已簽訂的合同繼續繳納礦區使用費,不繳納資源稅;自2011年11月1日起新簽訂的合同繳納資源稅,不再繳納礦區使用費。

開采海洋油氣資源的自營油氣田,自2011年11月1日起繳納資源稅,不再繳納礦區使用費。

(二)開采海洋或陸上油氣資源的中外合作油氣田,按實物量計算繳納資源稅,以該油氣田開採的原油、天然氣扣除作業用量和損耗量之後的原油、天然氣產量作為課稅數量。中外合作油氣田的資源稅由作業者負責代扣,申報繳納事宜由參與合作的中國石油公司負責辦理。計征的原油、天然氣資源稅實物隨同中外合作油氣田的原油、天然氣一並銷售,按實際銷售額(不含增值稅)扣除其本身所發生的實際銷售費用後入庫。

海上自營油氣田比照上述規定執行。

(三)海洋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由國家稅務總局海洋石油稅務管理機構負責徵收管理。

本通知自2014年12月1日起執行。《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原油天然氣資源稅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114號)同時廢止。

閱讀全文

與中外合作海洋礦區使用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