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協會會費計入什麼科目
協會會費計入管理費用,會計分錄:
借:管理費用-其他
貸:庫存現金或銀行存款
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的具體項目有:企業董事會和行政管理部門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生的。
或者應當由企業統一負擔的公司經費、工會經費、待業保險費、勞動保險費、董事會費、聘請中介機構費、咨詢費、訴訟費、業務招待費、辦公費、差旅費、郵電費、綠化費、管理人員工資及福利費等。
管理費用屬於期間費用,在發生的當期就計入當期的損失或是利益。企業應通過「管理費用」科目,核算管理費用的發生和結轉情況。
該科目借方登記企業發生的各項管理費用,貸方登記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管理費用,結轉後該科目應無余額。該科目按管理費用的費用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1)協會的無形資產包括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有關的支出,是指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支出。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產經營活動常規,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或者有關資產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第二十八條企業發生的支出應當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資本性支出應當分期扣除或者計入有關資產成本,不得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
企業的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或者財產,不得扣除或者計算對應的折舊、攤銷扣除。
除企業所得稅法和本條例另有規定外,企業實際發生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不得重復扣除。
第二十九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銷售成本、銷貨成本、業務支出以及其他耗費。
第三十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費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已經計入成本的有關費用除外。
第三十一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稅金,是指企業發生的除企業所得稅和允許抵扣的增值稅以外的各項稅金及其附加。
⑵ 無形資產准則內容,概述!
本准則所稱無形資產,是指特定主體所控制的,不具有實物形態,對生產經營專長期發屬揮作用且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無形資產分為可辨認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無形資產。可辨認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專有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等;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指商譽。
基本要求
4.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經過專門教育和培訓,具有專業技能和經驗,能夠勝任無形資產的評估工作。
5.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不得求證客戶授意的評估價值。
⑶ 行業協會的會計科目
行業協會執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其會計科目是:
一、資產類
1 1001 現金
2 1002 銀行存款
3 1009 其他貨幣資金
4 1101 短期投資
5 1102 短期投資跌價准備
6 1111 應收票據
7 1121 應收賬款
8 1122 其他應收款
9 1131 壞賬准備
10 1141 預付賬款
11 1201 存貨
12 1202 存貨跌價准備
13 1301 待攤費用
14 1401 長期股權投資
15 1402 長期債權投資
16 1421 長期投資減值准備
17 1501 固定資產
18 1502 累計折舊
19 1505 在建工程
20 1506 文物文化資產
21 1509 固定資產清理
22 1601 無形資產
23 1701 受託代理資產
二、負債類
24 2101 短期借款
25 2201 應付票據
26 2202 應付賬款
27 2203 預收賬款
28 2204 應付工資
29 2206 應交稅金
30 2209 其他應付款
31 2301 預提費用
32 2401 預計負債
33 2501 長期借款
34 2502 長期應付款
35 2601 受託代理負債
三、凈資產類
36 3101 非限定性凈資產
37 3102 限定性凈資產
四、收入費用類
38 4101 捐贈收入
39 4201 會費收入
40 4301 提供服務收入
41 4401 政府補助收入
42 4501 商品銷售收入
43 4601 投資收益
44 4901 其他收入
45 5101 業務活動成本
46 5201 管理費用
47 5301 籌資費用
48 5401 其他費用
⑷ 社會團體、協會等非營利的會計科目需要設置哪些
一、社會團體、協會等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科目分五大類共48個:
1 、資產類23個:現金、 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短期投資、短期投資跌價准備、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壞賬准備、預付賬款、存貨、存貨跌價准備、待攤費用、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權投資、長期投資減值准備、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在建工程、文物文化資產、固定資產清理、無形資產、受託代理資產。
2、負債類12個: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付工資、應交稅金、其他應付款、預提費用、預計負債、長期借款、長期應付款、受託代理負債。
3、凈資產類2個:非限定性凈資產、限定性凈資產。
4、收入類7個:捐贈收入、會費收入、提供服務收入、政府補助收入、商品銷售收入、投資收益、其他收入。
5、費用類4個:業務活動成本、管理費用、 籌資費用、其他費用。
二、科目設置的有關規定:
1、民間非營利組織在不影響會計核算要求和會計報表指標匯總,以及對外提供統一的財務會計報告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增設、減少或合並某些會計科目。
2、對於會計科目名稱,民間非營利組織可以根據本組織的具體情況,在不違背會計科目使用原則的基礎上,確定適合於本組織的會計科目名稱。
3、民間非營利組織在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時,應當填列會計科目的名稱,或者同時填列會計科目的名稱和編號,不得只填科目編號,不填列科目名稱。
⑸ 協會管理費用包括哪些內容
管理費用,是協會為組織和管理其業務活動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協會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住房公積金、住房補貼、社會保障費、離退休人員工資與補助,以及辦公費、水電費、郵電費、物業管理費、差旅費、折舊費、修理費、租賃費、無形資產攤銷費、資產盤虧損失、資產減值損失、因預計負債所產生的損失、聘請中介機構費和應償還的受贈資產等。其中,福利費應當依法根據協會的管理許可權,按照有關規定據實列支。
⑹ 誰知道協會的會計制度
會計核算的目的是為相關利益者提供會計信息,有助於相關利益者進行科學的決策,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務;而稅收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納稅義務人正確地履行納稅義務。縱觀世界各國的財稅制度,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稅務定向會計,採用稅務決定原則,會計核算服從於稅務核算的需要;一類是企業定向會計,採用會計核算與稅務核算相分離的原則,
-
會計核算服從於相關利益者,稅務核算服從於國家稅收。因此,企業會計核算中滲透著稅務核算,稅務核算中包含著會計核算,企業的會計核算與稅務核算始終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二者既不可能合而為一,也不可能完全獨立。本文著重探討我國現行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之間的差異,以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
一、財稅制度存在的主要差異
現行企業會計制度與現行稅務制度的規定存在著較多的不一致和不協調之處。
(一)會計核算原則與稅務核算原則的差異
會計原則是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要求。《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了13條會計核算原則,而《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稅前扣除的5條原則。會計核算原則與稅務制度規定的差異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會計核算原則與稅務核算原則相同,但其具體內容存在差異,如配比原則,相關性原則;二是會計核算規定,但在稅務核算中不能遵循的原則,如謹慎性原則和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三是稅務核算規定,但在會計核算中不能遵循的原則,如合理性原則和確定性原則。會計原則與稅務制度的主要差異有:
1.權責發生制原則。《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1](p.20)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的支出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但是,增值稅會計處理卻不完全適用權責發生制原則。如增值稅會計處理規定,企業應在「應交稅金」科目下,設置「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在「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下設置「進項稅額」、「已交稅金」、「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等子目,其中進項稅金抵扣是採取購進扣除法,由此可以看出,此項會計處理是按收付實現制的原則進行核算的。因為增值稅的交納,是在產品銷售的基礎上,計算出應交增值稅的銷項稅額,並扣除已購入原材料所支付的進項稅額後,再來核算本期應交納的實際稅額。由於當期購入的原材料並不一定全部被消耗在當期已銷售的產品成本之中,因此,企業每期所交納的增值稅,並不是企業真正的增值部分的稅金。盡管從長期來看,企業所交納的增值稅總額與其增值總額是基本對應的,但是,就每個會計期間來看,形成不同會計期增值稅實際稅負水平高低不一,這正是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的差別。
2.謹慎性原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不得計提秘密准備。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要求,規定企業可以計提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短期投資跌價准備、長期投資減值准備、委託貸款減值准備、在建工程減值准備、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等8項減值准備。[2](p.29-35)但由於對這8項減值准備並沒有規定其計提標准,容易造成企業利用減值准備來調節收入,調節利潤,達到延期納稅甚至避稅的目的。因此,稅務制度中僅根據《企業財務通則》的規定,對壞賬准備的計提作了規定,而沒有對其他7項的減值准備作出相應的規定。因此,企業在申報繳納所得稅時,必須作納稅調整,增加了核算程序。
3.配比原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配比原則,配比原則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配比原則是根據收入與費用的內在聯系,將一定會計時期內的收入與為取得收入所發生的費用在同一期間進行確認和計量。配比原則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因果配比,即收入與其對應的成本相配比,如將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相配比,將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相配比;二是時間配比,即一定時期的收入與同時期的費用相配比,如將當期的收入與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期間費用相配比。而稅務制度規定納稅人某一納稅年度應申報的可扣除費用不得提前或滯後申報扣除,也就是說,納稅人發生的費用在應分配的當期申報扣除。
4.相關性原則。《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相關性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相關的會計信息有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評價過去的決策,證實或修正某些預測,從而具有反饋價值;有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預測和決策,從而具有預測價值。會計核算中堅持相關性原則,就是要求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稅務制度規定的相關性原則,是指納稅人可扣除的費用從性質和根源上必須與取得應稅收入相關。
5.重要性原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重要性原則。重要性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交易或事項應當根據其重要程度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產生較大影響,
-
並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准確地披露;對於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真實性和不至於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對於重要性的判斷,一般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從性質方面來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於重要事項;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一事項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則屬於重要事項。而稅務制度不承認重要性原則,只要是應納稅收入或不得扣除的項目,無論金額大小,均需要按規定計算所得;對以前年度的差錯,無論是重大差錯,還是非重大差錯,都應當調整差錯期間的所得額。
(二)會計政策與稅務制度的差異
會計政策是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新的《企業會計制度》留給企業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大,選擇的空間也越來越大。
1.資產減值的政策。新會計制度一是擴大了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范圍,可以對8項資產計提減值准備;二是給了企業較大的選擇空間,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方法和計提比例由企業自行確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可以對8項資產計提減值准備,包括對應賬款計提壞賬准備,對存貨計提存貨跌價准備,對短期投資計提短期投資跌價准備,對長期投資計提長期投資減值准備,對在建工程計提在建工程減值准備,對固定資產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對無形資產計提無形資產減值准備,對委託貨款計提委託貨款減值准備。
2.折舊政策。新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定義,結合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於本企業的固定資產目錄、分類方法、每類或每項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折舊方法,作為進行固定資產核算的依據。而現行的稅務制度規定,企業固定資產的折舊必須在法定使用年限內依直線法計算,對未經批准而採取加速折舊或採用直線法以外其他折舊方法的,納稅時必須進行納稅調整。
3.存貨的計價政策。新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的存貨可以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或後進先出法。不同的計價方法所計入的存貨成本是不同的,反映企業成本和效益的結果也不同。當物價不斷上漲時,企業宜採用後進先出法;當物價不斷下跌時,企業宜採用先進先出法,從而使會計核算資料真實,更加符合企業的實際成本和實際效益。但如果選擇的計價方法過度靈活,也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造成計稅的困難。因而稅務制度規定企業選用某一計價方法後,在一定時間內不得變更。特別是稅法對後進先出法的選用作了限制,如果納稅人正在使用的存貨流程與後進先出法相一致,也可以使用後進先出法。
4.所得稅的會計政策。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有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法,採用納稅影響法的企業,可以選擇採用遞延法和債務法,等等。採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會計結果,不同的會計結果就會產生不同的應納稅額。因此,會計政策對稅收的影響是較大的。
(三)會計實務與稅收實務的差異
在會計實務中,現行企業會計制度與現行稅務制度之間也存在許多不協調的地方。
1.收入的確認。收入准則對收入確認規定了4條原則,特別注重「風險報酬的轉移」,以此來判斷是否確認為收入。而稅務制度對收入的確認沒有原則性的規定,只是根據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按結算方式的不同列舉了銷售確認的時間。企業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對收入確認的時間規定上有較大的差異。企業會計制度從實質重於形式和謹慎性原則出發,側重於收入的實質性的實現,稅務制度則側重於收入的社會價值的實現,而不考慮收入的風險轉移問題,也不考慮繼續管理權的問題。[3](p.24-25)正是由於企業會計制度和稅務制度的出發點不同、目的不同、角度不同,造成兩者對收入確認產生了較大差異。
2.資產減值。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可以充分地運用謹慎性原則,對8項資產計提減值准備,而且企業可自行確定計提比例和核算方法。但稅務制度對企業資產計提減值准備作了嚴格的限制和規定。稅務制度只允許企業對應收賬款計提壞賬准備,並規定應收賬款期末余額的5‰在稅前扣除,但關聯企業的應收賬款不得計提壞賬准備。其他7項資產的減值准備不允許抵扣。
3.投資損益。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投資收益和投資損失計入「投資收益」科目,構成企業利潤總額。而稅務制度規定,對聯營企業生產經營所得,一律就地徵收所得稅,然後再進行分配。對於投資方從聯營企業分回的稅後利潤的處理,如果投資方企業所得稅稅率低於聯營企業,不退還稅款;如果投資方企業所得稅稅率高於聯營企業,投資方企業分回的稅後利潤應按規定補交所得稅。
4.工資。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工資支出分別計入「製造費用」、「管理費用」等科目,進入成本費用。而稅務制度規定,經有關部門批准實行「工效掛鉤」的企業,其工資總額增長幅度低於經濟效益的增長幅度、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的,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准予按實扣除。不實行「工效掛鉤」的企業,實行計稅工資辦法,其發放的工資總額在計稅工資標准以內的,按實扣除;超過標準的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
5.業務招待費。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的業務招待費計入「管理費用」科目。而稅務制度規定,企業為業務經營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費用,在下列限額內據實列支:年營業收入額在1500萬元以下的,不超過營業收入的5‰;年營業收入額超過1500萬元的,不超過這部分營業收入的3‰。凡超過規定標準的,申報納稅時要進行調整。
6.廣告費支出。廣告費是企業為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而進行的宣傳推銷費用,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將其直接計入發生當期的銷售費用或根據確定的收益期限分期攤銷。但稅務制度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可扣除的廣告費用支出不超過銷售收入2%的,可據實扣除。超過部分可無限期向以後納稅年度結轉。
7.業務宣傳費。業務宣傳費是指未通過媒體傳播的廣告性質的宣傳費用,包括廣告性質的禮品支出等。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業務宣傳費在營業費用中列支,而稅務制度規定了業務宣傳費的稅前扣除比例,納稅人第一納稅年度發生的業務宣傳費在不超過其當年銷售收入5‰范圍內可據實扣除,超過部分不得扣除。
8.捐贈支出。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捐贈支出計入企業「營業外支出」科目。而稅務制度規定,納稅人用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准予扣除。非公益性、救濟性的捐贈和納稅人直接向受贈人的捐贈,以及各種非廣告性等贊助支出,都不允許在稅前扣除。[4](p.9)
9.罰款支出。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的罰款支出計入「營業外支出」科目。而稅務制度規定,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各種稅收的滯納金、罰金和罰款,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均不得扣除。應當指出企業間因違反合同而支付的各種賠償和罰款,允許在稅前扣除;金融部門的罰息支出,應作為企業的財務費用,允許在稅前扣除。
10.資產報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發生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盤虧、毀損的凈損失,經企業管理當局批准,計入當期損益。而稅務制度規定,納稅人當期發生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盤虧、毀損的凈損失,由其提供清查盤虧資料,經主稅務機關審核批准後,准予扣除;凡未經稅務機關批準的財產損失,一律不得自行在稅前扣除。
11.債務重組。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債務重組時,將公允價值改為按賬面價值計量,債權人所作「讓步」計入「營業外支出」,債務人將其計入資本公積,從而導致國家稅收的減少。而稅務制度只對因債權人原因無法支付的應付款項作了規定,而未對債務重組作出相應的規定。
12.非貨幣性交易。會計制度規定,非貨幣性交易的計價方法是按換入資產的賬面價值計價入賬,而不是以允公價值計價入賬。將實質性的商品交易變成非貨幣性交易,便減少了國家稅收。而稅務制度只對以非貨幣性資產作為股權投資的情況作了規定,而未對非貨幣性交易作出明確的規定。
13.或有事項。會計制度規定,或有事項是企業過去的事項或交易形成的,具有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根據謹慎性原則,確認或有事項,但一般情況下,企業只確認或有負債,而不確認或有收益。企業一旦確認或有負債,就增加了企業的費用,減少了企業的盈利,從而減少了國家稅收。而稅務制度對此並未作出明確的規定。
14.企業改制、兼並和重組。企業的改制、兼並和重組都必須對企業的資產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增值確認其價值。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的改制、兼並和重組是以評估後的價值來確認和計量的。而稅務制度並沒有對評估增值計稅。
二、財稅制度差異造成的問題
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的不一致和不協調往往會給稅收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1.容易引起稅源的流失。由於稅務制度與會計制度規定的不一致,或者說稅法的改革滯後於會計制度的改革,對會計制度明確規定可以計入成本費用的,且並沒有規定其限額或比例的,而稅務制度卻沒有明確規定是否可以或不可以確認其收入或費用的,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往往全額確認為企業成本費用,這樣就會造成國家稅源的流失。如企業改制中以評估價值確認時,稅務制度並未規定按增值額扣除物價指數納稅,造成稅源流失。
2.造成納稅調整項目增多。會計制度中規定應確認的收入或費用,而稅務制度中規定不應確認的收入或費用;會計制度中規定不應確認的收入或費用,而稅務制度中規定應確認的收入或費用,在申報納稅時都要調整,這種差異稱之為永久性差異。與此同時,會計制度和稅務制度規定的確認時間和比例不一致時,在納稅時也應予以調整,這種差異稱之為時間性差異。現行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多。一是收入確認的差異,包括視同銷售、債務重組收益、非貨幣性交易收益等;二是營業成本的差異,包括存貨計價方法、工薪支出、三項附加費用等;三是管理費用的差異,包括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技術開發費、業務招待費、無形資產攤銷、開辦費攤銷等;四是營業費用的差異,包括廣告費用、宣傳費支出、傭金支出、保險費支出等;五是財務費用差異,包括借款費用資本化、關聯企業借款費用處理、投資借款利息處理等;六是資產損失和營業外支出項目,包括資產減值准備、營業外支出項目等;七是投資改制業務的差異,包括投資成本、短期投資跌價准備、長期投資減值准備等;八是其他項目的差異,包括關聯方交易、會計差錯的更正、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處理等。總之,當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的規定不一致時,均需要進行納稅調整,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相分離越多,調整項目就會愈多。
3.納稅調整復雜,難以准確地計算應納稅額。現行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的差異較大,納稅調整的項目增多,增加了納稅調整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納稅調整的難度;同時調整業務的復雜性也增加了納稅調整的難度,有時同一筆業務要調整多個稅種,如視同銷售業務既要調整增值稅,又要調整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還要調整所得稅,甚至還要調整消費稅;有時同一筆業務既要調增,又要調減,如固定資產計提減值准備後,需重新計算折舊額,同時需採用稅務制度不允許的折舊方法,因而此時既要調增所得稅,又要調減所得稅;有時相同性質的業務,調整方法不同,如資產評估增值應分別按以下三種情況進行調整,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的資產評估增值、因清產核資而發生的資產評估增值和因股份制改造而發生的資產評估增值。
4.會計制度規定合理合法,而稅務制度未確認的,影響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現行企業會計制度給了企業選擇會計政策較大的空間,如折舊政策、計提減值准備等。企業有權根據會計制度選擇和制訂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但企業的會計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一旦變更需按規定披露。這些政策和規定從宏觀上講,有利於保護稅本,增強企業發展的後勁。但企業根據會計制度規定核算的權益與稅務會計根據稅務制度核算的權益不一致時,進行納稅調整便影響了企業的權益。
5.征納雙方容易引起爭論,並且難以仲裁。企業會計制度對已發生的新經濟業務及能預見的新經濟業務參照國際慣例作了相應的規定,但稅務制度並沒有作出相應的改革,這就會造成按會計制度核算是正確的,但由於稅務制度尚未明確而難以辨別,如按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可以對或有事項確認或有負債,而稅務制度並沒有對此作出明確的規定,這就容易引起爭議。尤其是稅務制度未規定可以或不可以做的事,就難以仲裁。
6.企業可利用會計核算與稅務制度的差異避稅。由於企業會計核算與稅務核算的分離,必然導致二者對收入、費用、損益的確認和計量產生較大差異,企業可以利用這些差異來進行避稅。如只有當企業的技術開發費增長10%時,才允許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技術開發費的50%扣除,[5](p.170)這就會促使企業增加技術開發費,達到避稅的目的。
三、解決財稅制度差異的方法
既然企業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的規定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不可能消除,我們就要弄清差異所在,在實際工作中協調好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的關系,並積極研究和採取措施,盡可能地縮小這種差異。
1.企業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的規定能一致的應當盡可能一致。國家財政分配的基本原則是處理好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利益,而這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是對立的統一。稅收是國家財政分配的主要形式,考慮到由於經濟決定稅收,所以從長遠來講,國家和企業的利益應當是一致的,這就決定了企業會計與稅收法規能夠一致的地方應盡量保持一致。在制定《企業會計制度》時,應在不違背會計核算一般原則和會計要素確認計量原則的前提下,盡量與稅務制度保持一致。同樣,稅收法規也要吸收會計制度的合理規定。比如,計稅工資的辦法就值得研究改進,交際應酬費的開支標准兩者應有統一的標准等,以避免執行中的矛盾。
2.企業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之間可以保留必要的、少量的不一致。由於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規范的對象和目標不同,兩者在會計處理上的差異不會消除,因而納稅調整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如國家稅務總局2000年頒布的《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關於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關於企業合並分立業務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等文件,與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就有不小差異;2000年在大中型企業採用、2001年在所有企業採用的「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格式及其填列方法,充分說明稅法越來越顯示其與財務會計的「獨立性」。過去的納稅申報表是以企業的利潤表為基礎,而新的納稅申報表則從稅法認定的收入開始填列。會計制度盡管在遵循會計一般原則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其與稅法的差異、減少納稅調整事項,但因兩者目標差異的存在,卻不可能做到完全同步。由此帶來企業納稅調整是必須的,企業進行納稅籌劃也是必然的,這些都可以由稅務會計來承擔。財務會計應該保持其基本規范,不能再因「財稅合一」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當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核算,在計算繳納所得稅時按稅務制度規定進行納稅調整。如果不實行會計與稅收相分離,會計的「穩健」等若干會計原則將無法貫徹。
3.稅法中有些政策急待明確。如會計制度遵循謹慎性原則,規定了可以計提8項減值准備,稅收政策應從保護稅本,降低投資風險,刺激投資慾望出發予以確認,但為了防止企業過度謹慎,稅務制度應明確其計提比例,以保證國家稅源不流失。因此,筆者建議:一是對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中已有規定,而稅務制度尚未作出明確規定的,稅務制度應及時作出規定;二是我國正處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出現一些新的經濟情況,會計制度和稅務制度都應該及時作出必要的反映;三是對能預見的經濟事項,會計制度和稅務制度也應該在能預見的情況下,作出相應的規定。
4.修改現行的稅法。一是修改增值稅條例,建議將生產型的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二是修改所得稅法,建議企業所得稅法可實行「寬進嚴出」的原則,即對繼續經營的企業和新開辦的企業,在課稅對象的計算上從寬規定,而對結業清算或分立、改組、合並的企業從嚴核實,把企業遵循謹慎性原則而穩健運行的增值所得,於企業結業時征足所得稅。這樣,既有利於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的統一,增強投資者的經營信心;也有利於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的收入與分配關系,保證財政收入。
⑺ 無形資產的認定
【無形資產認定、內容】
無形資產包括社會無形資產和自然無形資產。
其中社會無形資產通常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特許權,土地使用權等;自然無形資產包括不具實體物質形態的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等
(1)專利權:是指國家專利主管機關依法授予發明創造專利申請人對其發明創造在法定期限內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包括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
(2)非專利技術:也稱專有技術,是指不為外界所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採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護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各種技術和訣竅。
(3)商標權:是指專門在某類指定的商品或產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稱或圖案的權利。
(4)著作權:製作者對其創作的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權利。
(5)特許權:又稱經營特許權,專營權,指企業在某一地區經營或銷售某種特定商品的權利或是一家企業接受另一家企業使用其商標,商號,技術秘密等的權利。
(6)土地使用權:指國家准許某企業在一定期間內對國有土地享有開發,利用,經營的權利。
(7)商業秘訣
【無形資產含義】
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無形資產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無形資產包括貨幣資金、應收帳款、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專利權、商標權等,因為它們沒有物質實體,而是表現為某種法定權利或技術。但是,會計上通常將無形資產作狹義的理解,即將專利權、商標權等稱為無形資產。
⑻ 行業協會記賬,怎麼設立科目明細
行業協會可以執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該行業的會計科目: 一、資產類 1 1001 現金 2 1002 銀行存款 3 1009 其他貨幣資金 4 1101 短期投資 5 1102 短期投資跌價准備 6 1111 應收票據 7 1121 應收賬款 8 1122 其他應收款 9 1131 壞賬准備 10 1141 預付賬款 11 1201 存貨 12 1202 存貨跌價准備 13 1301 待攤費用 14 1401 長期股權投資 15 1402 長期債權投資 16 1421 長期投資減值准備 17 1501 固定資產 18 1502 累計折舊 19 1505 在建工程 20 1506 文物文化資產 21 1509 固定資產清理 22 1601 無形資產 23 1701 受託代理資產 二、負債類 24 2101 短期借款 25 2201 應付票據 26 2202 應付賬款 27 2203 預收賬款 28 2204 應付工資 29 2206 應交稅金 30 2209 其他應付款 31 2301 預提費用 32 2401 預計負債 33 2501 長期借款 34 2502 長期應付款 35 2601 受託代理負債 三、凈資產類 36 3101 非限定性凈資產 37 3102 限定性凈資產 四、收入費用類 38 4101 捐贈收入 39 4201 會費收入 40 4301 提供服務收入 41 4401 政府補助收入 42 4501 商品銷售收入 43 4601 投資收益 44 4901 其他收入 45 5101 業務活動成本 46 5201 管理費用47 5301 籌資費用 48 5401 其他費用 5201 管理費用 科目 一、本科目核算民間非營利組織為組織和管理其業務活動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民間非營利組織董事會(或者理事會或者類似權力機構)經費和行政管理人員的工資、獎金、津貼、福利費、住房公積金、住房補貼、社會保障費、離退休人員工資與補助,以及辦公費、水電費、郵電費、物業管理費、差旅費、折舊費、修理費、無形資產攤銷費、存貨盤虧損失、資產減值損失、因預計負債所產生的損失、聘請中介機構費和應償還的受贈資產等。 二、民間非營利組織發生的管理費用,應當在發生時按其發生額計入當期費用。 三、管理費用的主要賬務處理如下: (一)現金、存貨、固定資產等盤虧,根據管理許可權報經批准後,按照相關資產賬面價值扣除可以收回的保險賠償和過失人的賠償等後的金額,借記本科目,按照可以收回的保險賠償和過失人賠償等,借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應收款」等科目,按照已提取的累計折舊,借記「累計折舊」科目,按照相關資產的賬面余額,貸記相關資產科目。 (二)對於因提取資產減值准備而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借記本科目,貸記相關資產減值准備科目。沖減或轉回資產減值准備,借記相關資產減值准備科目,貸記本科目。 (三)提取行政管理用固定資產折舊,借記本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 (四)無形資產攤銷時,借記本科目,貸記「無形資產」科目。 (五)發生的應歸屬於管理費用的應付工資、應交稅金等,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付工資」、「應交稅金」等科目。 (六)對於因確認預計負債而確認的損失,借記本科目,貸記「預計負債」科目。 (七)發生的其他管理費用,借記本科目,貸記「現金」、「銀行存款」等科目。 (八)期末,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非限定性凈資產,借記本科目,貸記「非限定性凈資產」科目。 四、本科目應當按照管理費用種類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 民間非營利組織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編制管理費用明細表,以滿足內部管理等有關方面的信息需要。 五、期末結轉後,本科目應無余額。
⑼ 協會事業單位會計科目表
一、會計科目表
序號 編號 科目名稱
(一)資產類
1 101 現金 2 102 銀行存款
3 105 應收票據 4 106 應收賬款
5 108 預付賬款 6 110 其他應收款
7 115 材料 8 116 產成品
9 117 對外投資 10 120 固定資產
11 124 無形資產
(二)負債類
12 201 借入款項 13 202 應付票據
14 203 應付賬款 15 204 預收賬款
16 207 其他應付款 17 208 應繳預算款
18 209 應繳財政專戶款 19 210 應交稅金
(三)凈資產類
20 301 事業基金 21 302 固定基金
22 303 專用基金 23 306 事業結余
24 307 經營結余 25 308 結余分配
(四)收入類
26 401 財政補助收入 27 403 上級補助收入
28 404 撥入專款 29 405 事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