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財務會計中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怎麼計算
無形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企業取得無形資產的主要方式有外購、自專行研屬究開發等。
(1)外購無形資產。外購無形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於使該項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其他支出。
(2)自行研究開發無形資產。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所發生的支出應區分研究階段支出和開發階段支出,企業自行開發無形資產發生的研發支出,不滿足資本化條件的,計入當期損益,滿足資本化條件的,計入研發支出。研究開發項目達到預定用途形成無形資產的,轉入無形資產。如果無法可靠區分研究階段的支出和開發階段的支出,應將其所發生的研發支出全部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
㈡ 在「我」的未來世界裡,科學技術取得了哪些發展
未來15—20年,世界科技將發生一系列革命性突破,並表現出新的競爭特點,不斷帶來新的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產生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深遠影響,推動世界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新時代。科技進步與創新,將成為這一時期財富創造的動力源泉,成為決定國家、區域、城市興衰的第一要素,成為決勝未來的戰略聚焦點。
一、科技創新前沿領域醞釀革命性突破,孕育了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
生命科學和技術將是新的戰略突破口,將可能在2010年形成新的主導地位,成為對世紀最值得關注的主導技術群,並以人們難以想像的方式改變未來的世界,帶來農業、醫療、保健、化工、環保等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引起經濟社會更加深刻的變革。
信息科學和技術在未來30年內仍將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將表現出以技術應用和市場需求為主導,通信、計算機與內容產業不斷融合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帶動工業化的深入發展,引發經濟和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在信息技術等的推動下,先進製造技術將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並將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產品和產業競爭力的驅動力。
納米科學和技術前景看好,將仍然是新一輪世界科技競爭的熱點,進一步揭示出微觀世界的新的規律和特性,並帶來科學、技術和產業的重大變革,具有重大的產業化前景。在納米技術等物質科學的推動下,材料科學和技術也將是現代高科技前沿最為活躍的領域,並向功能提高、性能改善、體積更小、與環境更友好的方向發展,帶來製造業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
資源、環境、空間科學和技術得到更大發展。隨著人類可持續發展意識的不斷增強和提高自身生活質量呼聲的日益高漲,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特徵的環境及綠色技術將大放異彩。能源技術的未來出路將是多樣化的道路,節能、儲能及新能源技術將倍受關注,以解決不斷突出的供需矛盾。航空航天技術將更加成熟,活動空間更為廣闊。地球和海洋科學將不斷拓展人類新的生存和活動空間,幫助人類更徹底地了解並掌握我們所居住的地球。
二、科技競爭表現出新的特點,科技活動體制和機制正在發生變革和轉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和相互適應,是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也是科技活動以及更廣泛的知識生產的基本要求,適應科技競爭新特點的科技發展模式的轉變和轉型,將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未來科技發展的嚴峻挑戰。
科技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科技呈現多極化局面。在國際貿易自由化和WTO效應的持續驅動下,人才、資金、技術、信息、貨物等要素流動的邊界壁壘不斷下降,科技資源全球流動,科技活動規范和標准逐步統一,跨國公司研究與開發全球布局,以「大科學」項目為標志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強。21世紀的世界科技和經濟政治形勢一樣,可能呈現多中心或多極化的局面,美國繼續保持科技領先地位。歐盟科技一體化趨勢加強。中、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科技發展勢頭迅猛。亞洲將是我們這個世紀經濟增長的新中心,是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經濟體。
主導技術以群落的形式出現,區域科技集群化趨勢突顯。在主導技術的歷史更替上,分別以機械、電力、電子技術為主導的前三次技術革命,主導技術往往只是一項,現代技術革命起主導作用的已不是某一項或某一類技術,而是由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等組成的技術群落,並且各個技術群落之間相互聯系和滲透,將出現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NBIC)的會聚和融合。
在時空特徵上,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流過程往往是跨國公司在各地整合資源,尋求最具競爭能力區域的過程。新的世界分工不再遵循國界或政體脈絡,而越來越趨向於有個性的、創新能力強的地區。區域水平上的競爭而非國家水平上的競爭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創新積聚的區域,成為資源積聚的區域和經濟最有活力的區域,科技優勢和特色將是區域中心城市制勝的關鍵,以勞動力成本低為基礎的集聚格局將改變,知識資源將帶動要素資源流動、積聚和擴散。
技術創新模式發生轉變,集成創新成為重要的創新方式。科學、技術、生產綜合化、交叉化、一體化趨勢加快,科學、技術、生產之間的結合點往往成為生長點。當代任何領域的重大問題,實際上愈來愈不是單純的科技問題,也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或環境問題。科技活動建制化、大型化、高投入,科學事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社會機構和組織,需要廣泛動員各個領域的多學科專家進行工作。技術創新模式經過60年代的「技術推動式」,70年代的「需求引發式」,以及80、90年代的「耦和模式」和「一體化」模式,正進入現在的「系統集成和網路一體化模式」,研發與用戶攜手,專家有效協作,技術集成和聯盟發展等。
科技競爭重心前移,速度加快,高技術競爭的重點更加突出,更加註重原創性。世界主要國家紛紛開展科學展望和技術預見,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並且更加重視重點突破和原始創新。科學技術知識增長及更新速度在加快,科學技術向應用轉化的速度在提高,科技產業化的周期在縮短,工程師知識的半衰期已經是5年。
科技對經濟的作用呈現指數效應,科技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呼聲強烈。古代的科技與經濟是點與線的關系,科技對經濟的作用是加法效應;近代的科技與經濟是線與面的關系,科技對經濟的作用是乘法效應;現代的科技與經濟是面與體的關系,科技對經濟的作用是指數效應,科技催化經濟裂變式的增長。同時,在對科學技術正面作用加大認識的同時,科技發展也出現了日益嚴重的負面效應,從而提出了科技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提出了加強社會科技進步的新的要求。
三、科技進步推動世界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新時代,提高「以科技為基礎」的知識競爭力將成為世界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選擇
未來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提升,將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帶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轉變和世界格局的調整,成為贏得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l)技術革命帶來產業革命,科技中心帶來經濟中心的歷史經驗
經濟形態的演化,科學技術一直是推動力量。歷史上看,以機械技術和蒸汽動力技術為主導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導致了第一次產業革命並實現了生產的機械化;以電力技術和無線電技術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導致了第二次產業革命並實現了生產的電氣化;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導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導致了第三次產業革命並實現了生產的自動化。而即將到來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將帶來產業和社會的信息化、知識化、智能化,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信息經濟將轉化為包括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在內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並且科學技術將在知識經濟中成為直接的生產力。
第一次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義大利。世界科技中心從東方轉移到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歐洲,誕生了近代科學,繁榮了義大利的經濟尤其是商業經濟。第二次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英國。近代科學發展到頂峰,技術革命也取得突破,特別是蒸汽機的發明,以及工廠制度的建立等,導致在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實現了工業化。第三次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德國。依靠哲學革命給科學革命開辟道路,抓住煤化學工業這個戰略突破口,充分利用國際有利環境,重視技術教育與科學研究的組織,用了差不多40年的時間,完成了英國100多年的事業。第四次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美國。利用了歐洲移民,照搬了歐洲技術,在一些重大的科學技術領域有所創新和突破,特別是在電力技術方面,然後進行了生產方式的大規模改進,奠定了現代工廠制度和管理科學,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而紐約、倫敦等世界中心城市的發展歷史也證明:首先是科技中心,其次是產業中心,然後才是金融中心。
(2)科技支撐和引領未來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和變化
在科技進步推動下,世界經濟將進入以信息化、知識化為核心的新一輪增長周期,知識經濟社會將到來,科技價值觀和發展觀發生重要轉化。科技投入視為最重要的戰略性投資,是爭奪和控制的最稀缺的熱點資源,「為了未來的利益現在就必須對技術創新進行投資」,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區域、城市競爭力的核心,知識產權將格外受到關注,成為未來發展的通行證。
與此相關,知識資本化進程加快,知識將成為比勞動力、原材料、資金更重要的資本,無形資產將成為最重要的企業資產,如美國許多高技術企業的無形資產已超過企業總資產的60%。生產方式、企業制度將發生根本性變化,並引起勞動力結構的調整,引起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的調整,以人、財、物實物形態為中心的垂直管理轉向綜合化、網路化戰略管理、宏觀調控,以及為新的經濟運行方式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環境。OECD一份報告認為:在知識經濟中,政府的政策,尤其是與科技、教育及產業相關的政策,應當有新的聚焦點,其中優先重點在於:促進知識的擴散,提高人力資本素質,促進組織結構變化。
而知識差距決定發展差距的世界格局,也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出了嚴峻挑戰。目前發達國家擁有世界80%左右的研究開發能力,占據世界科技發展的領先地位,並存在「勝者全得」現象。
知識差距與數字鴻溝將是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實施追趕戰略的最主要障礙,如果不能有效縮短知識差距和數字鴻溝,其參與世界經濟的程度將越來越低,甚至會丟失在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方面的比較優勢。未來的世界科技,將可能是美國稱雄、列國並爭的穩中有變的格局,會有更多的國家參與世界科技競爭,並以研發強度或創新能力區分形成3、2、l( R&D佔GDP的百分比)的格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有跨越發展的機遇,更有挑戰。
(3)建設知識經濟社會成為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科技戰略規劃目標
美、日、歐各國科技規劃的共同點:提出了宏偉的科技與經濟社會互動,以產業化為中心,突出創新與合作,重視制度創新和體系建設,將科技人力資源建設放在突出戰略地位,都把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環境技術、能源與航空航天技術作為優先領域。
㈢ 政治經濟學
1 關於什麼是市場經濟,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對此,山西農業大學經貿學院張建華先生在其所著《經濟學——入門與創新》一書第二章「經濟史通論」中,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對市場經濟的內涵,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 2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時代最基本的特徵是,工業取代農業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市場營銷成為最普遍的經營形式,由此導致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1) 由封閉走向開放 市場營銷要求根據市場需求,廣泛利用各種市場資源,在極其廣闊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生產,而不是象傳統小農那樣局限在一個家庭范圍內,使用家庭資源,為滿足家庭需要而進行生產。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一下「廣泛利用市場資源」。到目前為止,國人一般已經普遍接受了面向市場需求的概念,但廣泛利用市場資源的觀念依然十分淡薄,經常見諸媒體的一句話是「立足於當地實際,從當地實際出發」,乍一看似乎的確無疑,但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小農經濟觀念,應當從根本上予以革除。
(2) 機器化 從歷史發展來看,世界各地小農經濟統治數千年間並不曾發明過任何一台最簡單的機器,而15世紀末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流,人們便開始嘗試發明這樣那樣的機器,特別是自18世紀下半葉以來短短二三百年時間,人們便便發明了無數精巧絕倫、神通廣大的機器,各行各業都普遍實現了機器化。事實表明,機器化是與市場化相聯系的一個歷史范疇。從理論上來分析,首先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手工生產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大量應用機器生產;其次,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廣泛的社會分工協作,集廣大民眾的智慧和汗水於一體,為各種機器的發明和製造提供了充分的現實可行條件。於是,經過人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實現了機器大生產,其主要特點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為動力,能夠大功率、高效率、長時間連續作業。簡言之,歷史發展的邏輯表明,機器化是市場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伴隨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機器化。
(3) 科學化 由於面向市場經營,使用機器大生產,這就要求人們改變以往小農經濟狀態下那種憑經驗靠估計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定量測試、計算和分析。注意:這里「科學化」並不簡單地局限於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而是主要指人們觀察和分析問題時的思維方式的科學化。
這里插一段討論。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麼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麼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麼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後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麼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這一問題引起了國內許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筆者認為,其實很簡單,關鍵就在於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萌芽遲遲未能發展起來。小農經濟本質上是排斥科學的,中國古代曾長期將一些民間創造發明斥之為「奇技淫巧」,就是這種觀念的一個典型例證。分析其原因,可以設想一個封建小農家庭,其產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費,首先,自己是不會欺騙自己的,因此無需對產品的數量與質量進行嚴格的定量檢驗;其次,投入與產出均在家庭內部完成,因此無需進行嚴格的會計核算;第三,沒有市場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無需費心巴力地探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於日常生產外,根本無力顧及其它;第五,小農家庭經營規模過小,一項新技術即使能夠使產量成倍增加,對農戶來講,也沒有什麼吸引力。歸納起來,當這種封建小農家庭在社會上占據絕對多數的時候,即使少數人有興趣進行科學研究,也成不了氣候。反之,市場經濟就不同了:第一,產品要通過市場銷售,這就需要對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嚴格的定量檢測;第二,生產要素是通過市場方式配置的,這就要求進行嚴格的會計核算;第三,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整個社會都有強烈的動機探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減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經濟的主角是廠商,廠商有足夠的資金與實力來推動科學研究的發展,並在生產實踐中廣泛應用各種科學研究成果;第五,由於廠商經營規模很大,一項新技術的採納,即使產量僅僅增加1%,也會帶來相當豐厚的利潤。總之,科學化是市場化的伴隨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科學化。
(4) 僱工經營 面對巨大的市場需要,僅靠家庭勞動力顯然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大量引入家庭外勞動力。抽象地來講,使用家庭外勞動力,可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強迫一些人當自己的奴隸;另一個是通過支付工資來僱傭他人為自己工作。但是,大量強迫本國人當奴隸,會使國家統治失去基本的依靠力量,導致社會秩序徹底崩潰,因此使用奴隸勞動原則上只能抓擄其他貧窮落後弱小國家的民眾,如美國早期歷史上曾大量抓捕非洲黑人從事奴隸勞動,就是一例。但是,抓捕外國人來當奴隸,決非長久之計,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都是有限的,並且增長緩慢,遠遠趕不上非人的奴隸勞動折磨下人口減少的速度,同時大量抓擄外國人當奴隸,還會引起越來越強烈的反抗,不利於海外市場的擴大。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能通過支付工資的辦法來僱傭本國自由民從事生產勞動。此外,大量機器的應用及由此導致的技術分工,使大量工人能夠真正融合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共同完成生產過程,為大規模僱工經營提供了技術基礎。否則,在手工生產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缺乏內在的技術分工和聯系,勉強將大量的人集中在一起勞動,不過是聚沙成塔,徒勞無功,就如同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人民公社一樣,最終還得散夥。
(5) 專業化和社會化 使用機器大生產和僱工經營的結果,是社會分工變得越來越細,整個社會經濟呈顯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特點,社會成員普遍養成了分工協作的習慣和理念,這也是社會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6) 廠商(或企業)成為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 機器大生產和僱工經營,必然突破家庭經營的局限,使廠商成為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與小農家庭相對簡單的內部結構,廠商內部結構要復雜得多,其中包含了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分工精細的各種生產要素,是一個巨大復雜的經濟系統。
(7) 私有制范圍擴大了 廠商成為基本經濟組織形式以後,私有制的范圍就擴大了,雖然名義上仍然是私有制,但在實際經營和管理層面上,所有者已經不能完全隨心所欲地支配和處分自己名下的財產了。這與封建農業時期的個體私有制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是一種「擴大的私有制」,其內部正在孕育產生新興公有制萌芽。
(8) 利潤取代具體產品成為直接生產目的 由於在極其廣闊的時空范圍內組織市場經營,廠商生產的目的不再象小農經濟那樣以獲取產品為直接目標,而是以利潤為直接生產目的,產品的生產變成了獲取利潤的手段。在這里,利潤是泛指一切價值增值。
(9) 生產要素資本化 隨著利潤成為直接的生產目的,一切生產要素都相應地變成了賺取利潤的手段,即通常所謂「資本」。整個社會經濟從此都置於資本的支配之下,受資本統治,「資本主義」成了這一時代的最強音。
(10)實行市場機制 市場分配成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 包括各種市場資源和勞動產品,都通過市場交換來進行分配,實行「各增其值、等價交換」原則,即個人向廠商提供生產要素,按系統論觀點,每一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都實現增值,並得到各自的報酬,形成個人收入,個人再以其收入按等價交換的原則向廠商購買各種消費品。
(11) 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由於市場分配成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產要素和產品都要通過市場來分配,於是千千萬萬的廠商和個人便在市場上圍繞有限的市場資源展開了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每一個人和每一家廠商都隨時面臨嚴酷的市場壓力,從而推動市場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12) 政治民主 由於市場經營通行等價交換原則,從本質上來講,要求人與人平等協商,這樣就形成一種基本的人類行為模式,反映到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同時,市場把個人、企業與社會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這使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強烈的動機關心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人們普遍具有濃厚的民主意識。最後,市場經濟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廠商,廠商既財大氣粗,又人多勢眾,這樣政府使用高壓手段就失去了現實可行基礎,除了民主別無出路。總之,民主化是市場化的派生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民主化。
(13) 規范化 市場經濟是一個由千千萬萬的廠商和個人參與的過程,因此必然要求對人們的行為作出嚴格的規范,包括國家法律制度、廠商內部的管理制度、各種技術性操作規范以及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標准等。這就好比,在鄉間小道上,一個人或很少的幾個人走路,無需交通規則,但在大城市,數以萬計的行人、車輛一起上路,就必須制定交通規則了。總之,規范化是與市場化相聯系的,沒有市場化,就沒有規范化。
(14) 對外擴張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 市場經營由封閉走向開放,廠商經營規模越來越大,最終勢必突破國家疆界,向全球擴張,這樣市場經濟的擴張性就與小農經濟的保守性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這是15世紀末以來長達數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動,以及20世紀上半葉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所在。
市場經濟就是指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 3 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水火不相容的。我國實行的市場經濟不僅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為糟糕的是,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市場經濟使人沒有了道德,也沒有了誠信。人是靠道德和誠信粘合成社會的,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了道德和誠信,這個社會將會出現生存災難。有人說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我不知道這些人所說的法制經濟是什麼法制經濟。
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私有制,沒有私有制,就沒有市場經濟。私有制的存在,為私有財產的存在提供了制度基礎,這個基礎是人積累財富的根據。想想看,沒有私有制,我們怎麼能夠「積累財富」?人們通過什麼來積累財富?是勞動嗎?當然不是,如果是勞動積累財富,那些辛辛苦苦的工人、農民,他們為什麼不會成富豪呢?是通過創造財富嗎?當然不是,不然,那些創造財富的人為什麼成不了富豪呢?
人們是靠市場來積累財富的,人們靠市場積累財富可以和創造財富無關,因為人們通過市場,可以合法地參加財富的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參加財富分配的人,完全可以不參加財富的創造或只參加少量的財富創造。比如,蘋果生產商一年生產蘋果10噸,當進行第一次分配時,生產商分得蘋果10噸,工人分得貨幣3萬元。工人用自己分配的貨幣對蘋果進行第二次分配,如果蘋果2元一斤,3萬元可以分得蘋果7。5噸。由於我們實行的是市場經濟,某投機商通過各種手段從金融機構借得4萬元,將10噸蘋果全部買下,這時,市場的需求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投機需求,一部分是工人的實際需求。由於投機商的介入,工人無法從生產商那裡分配蘋果,他們只能到投機商這里來分配蘋果,如果投機商每斤蘋果賣3元,工人3萬元就只能在投機商這里分到5噸蘋果。這個例子是不是告訴我們:創造財富的人不擁有財富,而不創造財富的人擁有財富?
㈣ 我國政府應如何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
新的發展理念,是「十三五」的靈魂
五大發展理念的基點是共同利益和整體利益,是實現個體與整體的共贏。這樣一個發展理念,真正樹立起來,是革命性的,是一場深刻的變革。
五大發展理念將會形成中國特有的發展文化,長期影響國人的價值觀和是非標准;五大發展理念將催生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創新發展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就有著統領發展全局的意義。創新發展,包括著發展本身的創新、改革方式的創新、宏觀調控的創新,意味著動力機制的轉換。
協調發展新理念,強調的是全局下和整體中多方面、各層次、全方位的動態平衡和結構優化;同時,必須著眼於整體實力的提升,包括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
十八屆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戰略機遇、疊加矛盾、風險隱患和嚴峻挑戰後,鄭重宣示:我們要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同時,重申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求各級黨委必須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
新的發展理念,是五中全會賦予「十三五」的靈魂。
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為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號召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理念是指導人們行為的內嵌指南針,共同的事業需要共同的理念
所謂理念,我認為有兩層內涵:其一,是理想+信念;其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礎上、有理論依據和學理支持的正確觀念。兩個層次內涵的理念可以各自獨立使用,但發展理念必須是兩層內涵的有機統一。
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理念,在兩層內涵上都有明確的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及很多具體目標的表述,就是第一層 「理想+信念」發展理念的內涵。正是從這個內涵出發,提出了第二層內涵更為豐富具體的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我們必須從兩層內涵的統一來認識和把握新的發展理念。
五中全會之所以提出新的發展理念,又特別強調這是一場深刻變革,我認為主要源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與30多年形成的發展慣性和路徑依賴之間的巨大差距。不變革發展思路、重復原來的發展路徑,很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所以只有變革發展思路、轉換發展路徑,才能確保目標的實現。而且,只有短短五年時間,要求甚高、難度極大,時不我待。我們說了多年的轉變發展方式,雖然已經有了很大進展,但尚未根本扭轉,就在於傳統發展方式背後的傳統思維方式。「十三五」目標的實現,呼喚新的發展理念。
要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五大發展理念之間的內在關聯和整體結構
對新理念的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前提是對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真正理解。因此必須對五大理念逐條分析,每一條都要明確其理念提出的針對性,在正向理解的同時,必須進行逆向思考,發現我們原有發展中的偏誤和短板,分析問題的成因,理解發展的新思路、新路徑;同時,要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五大發展理念之間的內在關聯和整體結構。
關於創新發展創新,意味著經濟發展動力機制的轉換。創新發展理念不限於我們平常講的狹義上的科技創新。從《建議》提出的創新發展理念上看,至少包括以下多個內涵:首先是一個整體和全局的宏觀概念,內容極其豐富,豎到底、橫到邊,立體化、全覆蓋。正如全會提出的,「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第二是一個發展模式和發展類型的理論概括,這種模式,《建議》命名為「引領型發展」。這個新命名,發人深省,顯然是針對原先「跟隨」和「模仿」發展類型方面存在的問題。這種「引領型發展」,創新必須成為發展基點,在創新的體制架構下,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引領經濟發展;第三,在微觀層面上,要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第四,在中觀層面上,拓展發展新空間,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壯大若乾重點經濟區;第五,在產業布局上,涵蓋一、二、三產在內的各個產業創新戰略布局;第六,在戰略重點上,緊跟科技發展新趨勢,提出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第七,在構建創新發展體制上,提出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第八,在政府作用上,強調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第九,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上,提出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這樣看來,創新發展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就有著統領發展全局的意義。創新發展,包括著發展本身的創新、改革方式的創新、宏觀調控的創新。創新發展,意味著動力機制的轉換,與傳統資本對利潤追求不同,創新的動力不能用經濟人動機來解釋,熊彼特對此做過專門的解釋。
關於協調發展協調一般是指各主體之間行為的相互適應、避免相互掣肘。協調發展新理念,不僅包括部分之間的靜態協調,還包括部分與整體的協調整合。強調的是全局下和整體中多方面、各層次、全方位的動態平衡和結構優化;同時,協調必須促進發展,部分之間的協調,必須著眼於整體實力的提升,包括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建議》強調,必須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發展,涵蓋了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軍民融合發展。而我們現實的經濟發展,各方面都還存在著大量的不協調,部門分割、地方封鎖、行政藩籬等掣肘的現象還處處可見,阻礙著經濟發展。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分工與協作產生新的生產力;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這一原理會以新的表現形式發生作用;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協調發展一定會釋放出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潛能。協調發展的本質是實現經濟按比例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實現無計劃按比例,是一次偉大的創新,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關於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的本質是處理好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但過去的高速發展,在獲得經濟增長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同時,也極大地破壞了這個基本條件。不但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短缺、資源告罄的制約,難以持續;而且基本生活條件也受到嚴重威脅,人們已經身陷其中、深受其害、難以忍受。所以,過去與發展不直接相干、甚至相悖的生態保護,今天必須與發展統一起來,形成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復合概念——綠色發展。生態保護、環境建設本身就是一種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正如《建議》指出的,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關於開放發展經歷閉關鎖國的中國,已經感受到開放帶來的巨大利益,歷史已經給出明確結論: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我們在開放上也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完善之處;還有許多短板需要補齊。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更要把開放發展作為新的發展理念。開放發展,把開放和發展合成一個概念,作為一種理念,意義深刻。正如《建議》指出的: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關於共享發展共享是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追求,是社會主義的真諦,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初提出的允許一部分人依靠辛勤勞動先富起來的大政策,就是要通過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在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不僅是強調共同富裕發展目標的實現,而且賦予了發展動力、發展過程、發展方式和發展性質的新內涵。共享發展,不能僅僅理解為發展後對發展成果的共享,而是把共享賦予發展的全過程,形成共享式發展。正如《建議》指出的: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導下,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彼此之間有聯系、成結構的體系,除分別認識理解外,還要整體把握。要看到,每個發展理念,都對其它發展理念有滲透、有體現,都不會孤立存在。
為什麼說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場深刻的變革
《建議》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什麼說是一場深刻變革呢?我認為要從我們現存發展問題與發展理念的差距入手分析,看看未來五年將要發生一個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已經逐條分析了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和所要實現發展的前景,我們再來看看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建議》對此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頻發;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收入差距較大,人口老齡化加快,消除貧困任務艱巨;人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設有待加強;領導幹部思想作風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有待強化。」我們只要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成因,不難發現,直接的是體制機制問題,所以中央強調要全面深化改革。
但體制機制背後,更深層的是人們的理念。而理念的改變是比體制的改變更加困難的事情。特別是,現存發展問題根源來自很多市場主體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不願顧及他人利益、整體利益和公共利益;很多市場主體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將能帶來的更好的前景。我們既要保持市場帶來的活力,又要維護公共秩序,以獲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大的整體利益,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外,就是要在所有市場主體中建立分散決策下的共同價值觀,即新的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的基點是共同利益和整體利益,是實現個體與整體的共贏。這樣一個發展理念,真正樹立起來,是革命性的,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不能只是政府的事,而必須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只有在發展理念上完成這場變革,才能減少改革的阻力,才能真正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五大發展理念豐富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極具理論價值,也是五把尺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用它們來全面度量、評判和驗收。
《建議》要求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統一思想,協調行動,深化改革,開拓前進,推動我國發展邁上新台階。
從重大現實意義看,主要是指新發展理念是我們理解中央決策的鑰匙,關系著對發展現存問題的准確把脈和深刻認識,及有效破解發展難題;關系著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實轉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實現;特別是關系著未來五年中,全國人民思想的統一、行動的協調。
從深遠的歷史意義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本身就是在為未來長遠發展厚植發展優勢。而在這個過程中,已經牢固樹立起來的五大發展理念,將成為我們的無形的寶貴財富,指導我們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歷史將會證明,五大發展理念豐富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極具理論價值;五大發展理念將會形成中國特有的發展文化,長期影響國人的價值觀和是非標准;五大發展理念將催生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對新的發展理念,中央特別強調要切實貫徹、落到實處。我認為,切實貫徹、落到實處,首先要深入學習領會,克服思維慣性,主動把握精神實質;其次要以新理念反思過去、以新理念預判新未來;最後,也是最直接的,按《建議》的要求,「各級各類規劃要增加明確反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指標,增加政府履行職責的約束性指標,把全會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應該說,五大發展理念,就是五把尺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用它們來全面度量、評判和驗收。實踐告訴我們,企圖用一把尺子檢驗我們的發展是不可行的。以GDP唯一指標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指導和檢驗發展,五把尺子,缺一不可。
㈤ 急急急急!!!
第一課神秘的貨幣
1、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此概念是歷史范疇,而非永恆范疇。)
2、貨幣和商品比較,貨幣出現得晚。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3、交換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物物交換: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價物)——商品
一般等價物:它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充當各種商品進行交換的媒介。
(3)商品——貨幣——商品
4、貨幣的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5、貨幣的本質:一般等價物
6、貨幣的基本職能
(1)含義:是貨幣本質的體現,指貨幣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兩種基本職能:
A價值尺度——觀念中的貨幣(價格: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
B流通手段——現實中的貨幣
8、商品流通: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公式:商品——貨幣——商品
9、紙幣發行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紙幣是國家規定的貨幣符號,如果濫發紙幣,會導致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
紙幣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紙幣發行量小於所需的貨幣量,會使商品銷售發生困難,直接阻礙商品流通。
10、在核算一定時期的各項經濟收支往來時,人們通常使用的兩種結算方式:現金結算;轉帳結算
11、信用工具分類:
(1)信用卡: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信用卡的特點: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託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據。
A分類:現金支票和轉帳支票
B共同點:不準流通轉讓。
12、外匯
(1)含義: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2)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升高——人民幣貶值
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少的人民幣——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降低——人民幣升值
13、人民幣穩定的意義:
保持人民幣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穩定,對實現擴大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考點:1、紙幣發行是不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2、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如何應對?今年我國上調人民幣幣值,如何看待
第二課多變的價格
1、影響價格的因素如氣候、時間、地域、生產等等,但這些因素對價格的影響都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
2、供求影響價格
(1)供不應求——搶購——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賣者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市場類型)
(2)供過於求——滯銷——價格下跌——形成買方市場(買者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市場類型)
3、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
4、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不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時間。
個人企業要想更多贏利應該怎麼做?
賺錢:個別勞動時間短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賠錢:個別勞動時間長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5、縮短個別勞動時間的途徑:
(1)加強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
(2)提高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
根本途徑:提高勞動生產率
6、價值規律
(1)基本內容:
A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B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2)表現形式:
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價格上下波動示意圖:(如右圖)
7、價格變動的影響有哪些?
(1)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
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品的影響比較大。
一般來講:
價格降低——需求量變大
價格升高——需求量變小
(2)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A調節生產。(圖形略)
B提高勞動生產率
C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8、互為替代品:兩種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同一需要。如:火車—飛機 空調—風扇
互補商品:兩種商品共同滿足人們的一種需要。如:乒乓球拍—乒乓球 汽車—汽油
考點:企業生產者怎樣在價格戰中獲勝?怎樣使你的商品在市場中有競爭力
第三課多彩的消費
1、影響消費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和消費品價格
(1)收入是消費是前提和基礎。
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期,消費增長也比較快;收入增長速度下降時,消費增幅也下降。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須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
(2)商品價格高低影響人們的消費選擇。
物價上漲,購買力普遍降低;物價下跌,購買力普遍提高。
基本生活消費品受價格水平變動的影響要遠遠低於奢侈品。
活學活用:請說出幾種促銷手段
提示:商品的性能、外觀、質量、包裝、購買方式、商店位置、服務態度、售後維修、保養情況等方面的變化都可能帶來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選擇。
2、分析:「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個過去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都較高的人,在可支配收入減少的情況下,短期內仍然會力圖保持已經達到的較高的消費水平,而不會立即削減消費支出。
3、消費的類型
(1)按照產品類型不同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服務)消費。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為錢貨兩清的消費、貸款消費、租賃消費三種。
(3)按照消費目的不同分為生產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享受資料消費
4、食品支出、發展資料支出、享受性資料支出哪一項支出在家庭消費總支出佔比重越小,證明該家庭消費水平越高?
答:消費結構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被稱為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越小,人們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相關材料分析題型:
濟南市統計局發布信息:私家車和商品房成為省城居民2004年增勢最強的主要消費品。到現在,全市私家汽車總量已達11.2萬輛,按濟南城鄉居民統算,每百戶居民擁有量已達6.5輛。而個人住房購買量也比上年增長了55.8%。
運用相關知識,回答材料體現的經濟知識。
分析:材料表明汽車和住房消費已成為市民除食品消費外的最大的消費類別,消費結構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被稱為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越小,人們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所以由材料可知濟南的社會消費結構正向發展型和享受型升級。
5、消費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受外部因素影響(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個人經歷)以下是幾種主要的心理引發的消費:
(1)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2)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
(3)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4)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
6、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消費者?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其核心是可持續性發展。)
(4)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我們的精神財富。
考點:結合我國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實際,思考在消費中我們如何做到節約
第四課生產與經濟制度
1、生產和消費的關系
(1)生產決定消費——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2)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A消費的實現是生產行為的完成標志
B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
C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
D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的積極性。
2、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生產力
(1)我國現狀: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落後的社會生產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
(2)意義:
①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②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③擺脫經濟文化落後狀態,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④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3、改革是強國之路
①內容:A調整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
B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②性質: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③誤區:把改革誤認為要改變社會主義性質。
4、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1)公有制為主體: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2)組成部分:公有制范圍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國有經濟:A含義: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以國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較高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B地位: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集體經濟:A含義:由部分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一種公有制的經濟。
B地位:是我國農村的主要經濟形式,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經營的經濟形式。
(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集體成分,都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
(1)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
A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
B(在關繫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6、非公有制經濟
(1)個體經濟:由勞動者個人或家庭佔有生產資料,從事個體勞動和經營。
(以勞動者自己的勞動為基礎,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和支配。)
(2)私營經濟:以生產資料私有和僱傭勞動為基礎,以取得利潤為目的。
(3)外資經濟: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中的外商投資部分。
7、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存在的意義
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是根本原因)
實踐證明: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課企業與勞動者
1、企業的含義: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它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
是什麼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其中哪種企業起主導作用?企業、國有企業。)
2、企業組織形式:
(1)公司制,是現代企業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
(2)公司,依法設立的,全部資本由股東共同出資,並由股份形式構成的,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股東不得少於兩人)
(3)兩種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相同點:
「有限」:指股東僅以其認購的股份對公司債務負有有限清償責任。
「合股」:由若幹人共同集資來建立一個公司,這筆資金被分成股份。擁有股份的人叫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
不同點:課本P41表格
(4)公司的組織機構通常由三部分組成:決策機構(股東大會及選出的董事會,處理公司重大經營管理事宜)、執行機構(總經理及助手,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監督機構(監事會,對董事會和經理的工作進行監督)
3、公司經營如何才能取得發展(公司能否經營成功,取決於什麼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2)公司要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3)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良好形象。
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只有兩條路:企業兼並和企業破產
4、人類生產出是任何財富,都是勞動、生產工具、勞動對象這三種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勞動是其中的決定性力量。
5、就業的重要意義: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謀生的重要手段,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社會生產順利地運轉。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合理配置下的勞動就業,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促進經濟的發展。
(2)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勞動就業有利於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我國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
(1)我國的人口總量和勞動力都比較大;
(2)勞動力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完全適應
(3)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就業信息不暢通。
7、應該樹立怎樣的擇業觀
(1)樹立自主擇業觀(2)樹立競爭擇業觀(3)樹立職業平等觀(4)樹立多種方式就業觀
8、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1)我國勞動者享有的權利:
A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
B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C休息、休假的權利;
D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
E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
F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
(2)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勞動者享受權利,是以履行勞動者為義務為前提的。
(3)我國實行勞動合同制度,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
(4)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通過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維護權益,而不能採用非法手段施加報復
第六課投資的選擇
1、儲蓄存款:
(1)含義:個人將屬於其所有的人民幣或者外幣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開具存摺或者存單作為憑證,個人憑存摺或存單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儲蓄機構依照規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動。
(2)主要機構包括:各商業銀行、信用合作社、郵政企業等依法辦理儲蓄業務的機構
2、利息計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利息收入的20%要作為稅收上繳國家。
3、存款儲蓄分類:活期儲蓄和定期儲蓄
定期儲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體形式
4、我國的商業銀行
(1)含義:商業銀行指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並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機構。
(2)主要業務:存款業務(基礎業務)、貸款業務(主體業務)、辦理結算三種
A貸款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體業務,也是商業銀行盈利的主要來源。按照貸款用途,可劃分為工商業貸款和消費者貸款。
銀行本著真實性、謹慎性、安全性等原則,評估借款人的信用狀況,然而評估的結果,決定是否發放貸款。
B其他還有提供債券買賣及兌付、代理買賣外匯、代理保險、提供保管箱等業務。
5、股票:
(1)含義: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出具的股份憑證。代表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東公司的所有權。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許向公司要求返還其出資。
特點:高收益高風險
6、債券:
含義:一種債務證書,即籌資者給投資者的債務憑證,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約定利息,並到期償還本金。
組成:期限、面值、價格、利率和償還方式等組成
種類: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公司債券(又稱企業債券)
三種債券依次流通性漸弱、利率漸高、風險漸大。
7、保險:
(1)含義: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給付保險金責任的行為。
(2)類別:人身保險、財產保險
(3)訂立原則:公平互利、協商一致、自願訂立
第七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1、按勞分配為主體:①含義: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後,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②必然性: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從生產關繫上決定分配方式,由此決定不能能實行按資分配);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根本原因,由此決定不能實行按需分配);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2、多種分配方式並存:(1)、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在個體經濟中)。(2)、按生產要素分配: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生產要素指:勞動、資本(資金和事物)、技術和管理等。(適用除個體經濟外的所有制經濟中)。按資本要素分配:儲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紅,債券所得利息,私營企業主的稅後利潤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轉讓金;按勞動要素分配: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的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按技術要素分配: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經營管理要素獲得的收入主要是通過股權激勵方式獲得的股份分紅;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場信息,管理方案(點子)的收入。3)、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體現了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有利於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獲利競相迸發,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造福於人民。
3、效率與公平(1)效率的含義:它表示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著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2)分配方式對效率的影響:如果分配方式有利於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就會提高效率,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就會降低效率,阻礙生產的發展。(3)公平的含義: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4)為什麼要效率優先?第一、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才能實現社會公平.第二、符合我國國情.因為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相對貧乏,必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第三、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效率優先,才能調動各種資源的積極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5)為什麼要兼顧公平 ?第一、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兼顧公平,才能維護社會穩定,保護勞動者的積極性,為生產力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第二、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實現共同富裕要求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6)效率與公平:①二者的關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②如何實現兼顧效率與公平:A.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B.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過於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後富。C.必需正確處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國家的財政、稅收和社會保障屬於再分配,國家要加強對收入分配的調節,提高低收入者的收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防止兩極分化,體現兼顧公平。
第八課 國家的收入與分配
1、財政收入:①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由政府提出並經過法定程序審查批準的國家年度基本收支計劃,稱作國家預算。上一年度國家預算執行結果的會計報告,稱作國家決算。②財政收入的渠道主要有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③ 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根本因素),要使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就要努力發展經濟。分配政策對財政收入的有一定的制約,增加財政收入要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的關系,在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基礎上,使企業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財政支出:財政支出主要包括經濟建設支出(重點、首位),科、教、文、衛事業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債務支出。社會保障支出是指國家為公民提供的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的各種費用。 3、財政收支平衡是指當年的財政收入等於支出 (最理想的狀態),或收入大於支出略有節余,或支出大於收入略有赤宇。財政赤字是指當年的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的部分。2、財政的巨大作用:(1)集中力量辦大事:①資源配置作用:促進資源合理配置②經濟穩定作用:國家調控經濟,促進經濟的平穩運行: (1)當經濟增長滯緩,社會需求不足,則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和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拉動經濟增長.(2)當經濟發展過熱,社會需求過旺,則政府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和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 ③經濟發展作用:國家通過財政手段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表現在: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2)人民生活有保障: ①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障 ②財政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物質保證。 ③財政實現收入公平分配、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善人民物質生活的物質保障。
第九課 征稅和納稅
稅收的基本特徵:①稅收的含義:以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財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有國就有稅,有稅必有法。②基本特徵: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是區別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標志。這三個基本特徵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是無償性的保障。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2、稅收的種類:①按征稅的對象劃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行為稅。影響最大的主要類型有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②增值稅是以生產經營中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基本稅率是17%。增值稅的意義:可以(不是保證)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節企業的偷漏稅行為。它有利於促進生產的專業化發展和體現公平競爭,也有利於財政收人的穩定增長。③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徵收的一種稅。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它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3、納稅人與負稅人:納稅人是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負稅人是實際或最終承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1)並非人人都是納稅人,但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納稅發生著聯系.是否成為納稅人,要看一個單位或個人是否成為納稅人,是否取得應稅收入,是否發生發生應稅行為(2)納稅人不一定是負稅人。當納稅人所繳稅款由自己負擔時,納稅人就是負稅人,如個人所得稅,當能完全轉嫁時,納稅人就是負稅人,如增值稅④常見的違法稅法的幾種行為有偷稅(漏稅)、欠稅、騙稅和抗稅。2、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1)為什麼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一是我國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性質決定的,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的一致性。二是國家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稅款作為物質基礎。三是公民享受國家提供的服務,就必承擔義務。(2)怎樣做到依法納稅?一是要樹立誠實納稅的意識;二是反對違反稅法的行為;三是要有監督意識,監督國家對稅收的的征管和使用,對貪污和浪費國家稅收的行為進行批評檢舉。
㈥ 無形資產會計文求翻譯(不要自動翻譯的)
1. Intangible assets recognized too narrow. 《會計准則》規定予以確認的無形資產只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以及購入的商譽,企業自創的商譽不能加以確認。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confirm the provisions of intangible assets include only patents, non-patent technology, trademarks, rights, land use rights, concessions, as well as purchased goodwill, business-generated goodwill can not be confirmed.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將越來越高,知識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將日益成為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與市場價值的主要動力。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ntribution rate will be higher and higher, knowledge become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 knowledge-based intangible assets will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company's future cash flow and market value of the main power. 在高新技術企業,衡量企業價值的主要標志不再是物質資源的多少,而是無形資產的多少。 In the high-tech enterprises, the main indicator to measure corporate value is no longer the amou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but the amount of intangible assets. 比如美國微軟公司,其賬面價值遠不及通用汽車公司一家的賬面價值,但其產值和利潤卻超過了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總和,這不能不歸功於微軟公司的自創商譽。 For example the United States, Microsoft, far less than its book value, and General Motors, one of the book value, but its output value and profit is more than the U.S. Big Three auto companies combined, which can not but thanks to Microsoft's reputation of his own creation. 同樣,我國也有類似的高科技企業,但由於《會計准則》不確認白創商譽,會使得這類企業價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Similarly, China has a similar high-tech enterprise, but becaus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does not recognize the white record goodwill, would make the value of such enterprises can not be fully reflected. 除此之外,在知識經濟環境下,還有很多新興的無形資產,如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等。 In addition,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re were a lot of new intangible assets, such as the ISO9000 quality system certific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 green food, the right to use such marks. 最普遍、眾多會計學者討論最多的就是人力資源。 The most common, a large number of accounting academics to discuss the most is human resources.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企業對人力資源上的投入將會越來越多,如不及時加以確認和計量,將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is essentially a competition for talent, business investment in human resources will be more and more, if not to be identified and measured, will lead to a serious 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2.無形資產價值的計量缺乏合理性。 2. The lack of measurement of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s is reasonable. 對於自行開發並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僅將其開發成功後為取得專利所發生的直接費用——注冊費和律師費等資本化,作為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而對於其主要的研究開發費用則作為當期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For the self-developed and acquired intangible assets in accordance with law to apply only after the suc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ook pla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irect costs of the patent - the registration fee and legal fees capitalized as intangible assets recorded value, and for its m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ees are as current costs, included in current profit and loss. 這樣處理使得企業自創無形資產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確認,同時也不符合收益和費用配比的原則。 This allows businesses create their own deal with the cost of intangible assets can not get all the recognition, while not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matching revenue and expenses. 大多數無形資產在尚未開發成功的會計期間里可能不產生任何收益,卻要負擔大量的研究和開發費用,而開發成功以後的受益會計期間僅攤銷少量的申請、注冊費用,這顯然很不合理。 Most of intangible assets in the accounting period has not yet successfully developed probably not generate any revenue and have to pay a lo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s, while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future benefit from the amortization of the accounting period was only a small number of application, registration fee, which is obviously very reasonable.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intangible assets allows businesses to identify and measure intangible assets on the book can not completely reflect the business owners of all intangible assets, this area is not concive to measuring the true value of business; the other hand, is not concive to investors to understand the business of intangible assets composition as well as the intangible asp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ical content of the high and low, thereby recing the objectiv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relevant.
㈦ 我要寫的畢業論文<綠色營銷的興起的背景與興起>誰能提供我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和範文
這個資料應該很好找的~~
不過個人認為就這個題目來做畢業論文會顯得有點大有點空~~
寫畢業論文一定要緊跟學校的要求,嚴格按導師布置的走~~
格式做的漂亮點,態度好點,很有用~~
給你一篇網上搜來的你看看樣子~~
引言:生活中的綠色消費模式和綠色營銷
很多人以為綠色營銷離我們很遠,但其實不然。當今社會我們提倡一種「簡約消費觀「,它是一種崇尚綠色,注重環保的消費理念。而這種綠色消費模式,在我們的吃、穿、用、住、行以及對周圍環境的綠色消費等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 「今天我們吃什麼、怎樣吃」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綠色食品這種無污染、安全、優質、天然和營養的食品,成了人們的首要選擇;
(二) 在綠色消費盛行的今天,消費者在選購和穿著衣服時,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那些曾風靡一時的化纖紡織品,已受到消費者冷落,那些純天然的、經過先進工藝加工的、經毒理學測試無毒無害、對身體有益的紡織品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綠色消費將更深入到服飾消費之中;
(三) 在「用」上體現綠色消費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對用品的資源消耗和包裝及廢棄物等方面的控制上。隨著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消費思想的確立,一些有遠見的廠商紛紛投入巨資,研製、開發、生產越來越多的環保型產品,無氟冰箱、無毒水溶性建築塗料、無污染電池等節能、無污染的產品紛紛問世並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四) 在「住」上,我們提倡「綠色居住消費」, 「生態建築和裝飾」開始成為住房的建造及內、外裝飾的主流設計理念。講究建築材料、結構設計、內外裝演、施工方法等的科學合理,既節約資源又不產生污染。比如,美國市而言,已經建成了一批別具風格的綠色旅館,發展節能住宅正在同革新城市建築設計風格和強化環保意識融為一體,成為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途徑。
(五) 在「行」主要體現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積極開發、推廣和使用綠色交通工具在綠色意識日益被人們所接受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的城市裡電車和自行車的數量明顯增加;安全可靠、佔地少、耗油低的小型車受到人們的歡迎; 液化石油氣是當前世界各國普遍看好的清潔能源,有些國家已將其用於計程車、公共巴士等等。
(六) 對周圍環境的綠色消費主要體現在外出旅遊上,在可持續觀念的指導下,回歸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的新型旅遊生態旅遊迅猛增長。
可見,綠色消費,綠色營銷與我們息息相關。那麼,什麼是綠色營銷呢?下面我們進入我們今天的主題——綠色營銷,人類營銷文明的一大進步!
一、 綠色營銷的興起
企業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生存與發展與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息息相關。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紛紛推出一系列以環保為主題的「綠色計劃」,風靡全球的綠色營銷,使企業步入了集企業責任和社會責任為一體的理性化的發展階段。對於綠色營銷,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界定,概括起來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四種類型:
(七) 產品中心論 該觀點認為「綠色營銷是指以產品對環境作為中心點的市場營銷手段。」它強調以環境保護為宗旨,從本質上改革產品的構成以及與之聯系在一起的產品的生產過程和消費後廢棄物的處理方式。同時還倡導贊助環保的組織和事業,呼籲社會盡快成立具有權威性的、與「國際綠十字會」接軌的組織,宣傳「綠色知識」的教育。
(八) 環境中心論 該觀點認為「綠色營銷是指企業在市場營銷中要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反污染以保持生態,充分利用資源以造福後代」。
(九) 利益中心論 該觀點認為「綠色營銷是實現企業自身利益、消費者需求和環境利益的統一,而對產品和服務的觀念、定價、促銷和分銷的策劃和實施過程」。
(十) 發展中心論 該觀點認為「綠色營銷是一種能辯識、預期及符合消費者與社會需求,並可帶來利潤及永持續性經營的管理過程」。
綜合以上觀點,我認為所謂綠色營銷:是指企業在營銷活動中,謀求消費者利益、企業利益、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的統一,既要充分滿足消費者需求,實現企業利潤目標,也要充分注意自然生態平衡。當今企業的綠色營銷,就是要以環境保護理念作為其經營哲學思想,以綠色文化作為其價值觀念,以消費著的綠色消費為中心的出發點,力求滿足消費者綠色需求的長期性、全局性、系統性的營銷策略。21世紀對中國企業來說,實施綠色營銷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
二、 綠色營銷與傳統營銷的區別
與傳統的營銷方式相比,綠色營銷是基於綠色需求、綠色消費、環境保護而產生的,兩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明顯區別。
1. 營銷目標從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費轉為追求可持續消費。
2. 營銷服務的對象從消費者擴展到「消費者和社會」。
3.「顧客」的性質發生重大變化。 傳統營銷僅僅把人看作消費者,其研究的出發點是如何通過營銷活動滿足其消費需要。綠色營銷則把人看作是具有多樣化需求的「社會人」,消費需要只是「社會人」需要的一部分。綠色營銷就是研究如何通過企業的營銷活動滿足人的物質、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如何從毫無約束地消耗物質資源轉向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消費等方面的問題。
4.「需要」的含義大大發展了。傳統營銷所指的「需要」,是消費者單一的物質慾望和需要。綠色營銷則認為,人的需要和慾望具有多樣性,包括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生態需要等。這些需要和慾望可能是相互沖突的,其中生態需要是人本能的、潛在的需要。
5.對「顧客滿足」進行重新定義。不僅使消費者得到作為經濟人的產品需求的滿足,而且得到作為社會人的「社會責任」深層需求的滿足。
6. 企業文化發生本質變化。在傳統營銷條件下,企業文化在本質上是競爭文化,競爭文化不利於環境保護,甚至產生不利於環境保護的後果。在綠色營銷觀念下,企業實施綠色文化,更多地注意「人」的導向, 「人」的價值,把競爭對手、上下游企業更多地看作夥伴,尤其是環境保護的合作夥伴。要與其他生產商、分銷商及顧客之間彼此配合,共同承擔對生態環境平衡、社會資源節約的責任和義務,合力創造綠色生產、營銷氛圍,營造環保時代競爭式的合作文化。
三、 綠色營銷的意義
(一)從戰略思維的高度重新認識綠色營銷的發展意義
(1)綠色營銷可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2)綠色營銷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3)綠色營銷有利於企業的國際化經營。
(二)從戰術層面的角度重新審視綠色營銷的發展意義
(1)綠色營銷有利於企業佔領市場,擴大市場銷路;
(2)綠色營銷可塑造綠色文明,促進企業塑造綠色文化;
(3)綠色營銷可構建綠色企業形象,贏得獨特的競爭優勢。
(4)綠色營銷有利於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四、 實施綠色營銷戰略的SWOT 分析
(一) 優勢
(1) 消費市場的綠色需求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不斷被強化, 自然、健康、環保等已成為當前消費的時尚與主流。
(2) 綠色營銷空間廣闊。當前, 許多企業正處於邊際成本遞減而邊際收益遞增的階段。這是由於過去奉行的粗放經營模式造成了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大、生產成本高。而現在政府制定的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正在向那些考慮資源環境價值的企業傾斜。這一有利的外部條件為企業推廣綠色營銷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二) 劣勢
(1) 企業推廣綠色營銷的思想和觀念淡薄。過去, 許多企業重產量, 輕質量和公共利益, 對綠色營銷知之不多甚或不知, 對消費者的綠色需求導致的市場需求變化等沒有充分的認識。
(2) 企業綠色研發能力低、手段落後。我國許多企業規模小, 還處於脫貧解困階段, 投入不多,經營方式以粗放經營為主, 產品技術含量低, 產品競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低廉的要素費用。因此要它們在短期內提高技術水平、增強綠色研發能力, 難度較大。
(3) 綠色產品尚未成為消費者的首選產品。綠色產品由於成本相對高, 因而難以成為消費者的首選產品。大多數消費者, 尤其是中小城鎮與廣大農村地區的消費者仍選擇購買便宜的非綠色產品。
(4) 缺乏作為第三方認證主體的綠色認證機構, 或沒有可以提供有權威、有影響力的服務機構。這一點不僅妨礙了企業ISO14000認證工作的開展, 也不利於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甄別, 因此, 他們在購買綠色產品的時候總是有顧慮, 擔心花了綠色產品的價錢買到的卻不是真正的綠色產品。
(5)環境與資源具有公共物品性, 綠色營銷的實施缺乏自覺性、持久性,綠色營銷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企業性質本身決定不會主動支出綠色成本
(三) 機會
(1) 有利於擴大市場份額, 擴大產品銷售量。綠色產品或服務體現了企業勇於對社會承擔責任, 關心消費者, 因而更易於吸引顧客。同時企業的這種「綠色」價值導向, 可促進消費者從情感上偏愛企業的產品, 從而擴大產品銷量。
(2) 有利於企業品牌的建立, 增強其競爭力。在某種程度上講,「綠色化」就是「差異化」, 它使企業有別於其他企業, 從而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3) 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綠色營銷強調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中心, 強調資源的充分利用、防治污染、開發新資源和資源的再利用, 這些都要以高新技術研究為前提。企業只有開展真正意義的創新, 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高漲的綠色需求。
(4) 可獲取長期的經濟利益, 實現可持續發展。實施綠色營銷可帶來更高的邊際收益, 降低成本, 獲得「綠色」利潤, 有助於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 這是企業一項十分寶貴的無形資產, 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非常有利。
(四) 威脅
(1) 環境影響的不確定性。企業開發綠色產品、開展綠色營銷, 對環境產生的良好影響往往無法立刻顯現, 只能等待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准確判斷。若企業開發的綠色產品在某些方面進行改進, 但在其他方面對環境、人體又有新的傷害, 將會對企業的社會形象造成極大的損害。
(2) 消費者和政府的反擊。我國某些企業在開展綠色營銷的活動中, 未能真正按綠色產品的要求與標准組織生產, 名不符實, 隨意使用綠色產品標志, 有些甚至熱衷於炒作概念, 從而引起消費者或政府的極度反感, 有關糾紛和處罰不斷出現, 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社會形象, 反而使企業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3) 政府行為的不確定性。綠色營銷在我國還屬新鮮事物, 政府對綠色營銷尚缺乏完整、具體的政策導向, 對綠色營銷活動也還沒有明確的判斷標准。
五、 推動綠色營銷戰略的四大動力系統構建
從以上SWOT 分析可以看出, 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是有時滯的。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從構建政府、社會、消費者群體和企業的自動力四大動力系統來推動綠色營銷的實施。
(一) 政府推動綠色營銷的實施——政府壓力系統分析
綠色營銷活動關系密切的環境和生態問題更是一個涉及民族、國家利益和宏觀經濟發展的大問題, 更會受到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影響, 所以政府理應責無旁貸地在綠色營銷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 扮演重要角色。
(1) 政策的綠色傾斜和提高行業的國家標准積極實施ISO14000 和環境標志認證,這是通往國際市場必備的「綠卡」。
(2) 強化法律監管,以法治企。通過政府職能來解決綠色經濟中市場機制失效的問題, 將生產經營的外部經濟內部化,即通過法製程序強制性地引導企業行為朝有利於生態環境改善方向發展。
(二)社會推動綠色營銷的實施——社會推力系統分析
(1) 科研單位的技術貢獻。現階段, 我國綠色營銷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做到「既經濟又環保」, 化解這個「兩難選擇」的惟一途徑就是大力開發「綠色技術」, 實行技術創新。要充分調動社會科研單位的技術貢獻。
(2) 社會輿論的導向。社會輿論是一股無形的強大力量, 綠色營銷的推廣過程要有效調動媒體的力量, 擴大生態教育的覆蓋面, 促進綠色文化與生態科學的社會化, 普遍喚醒各界人士和廣大公眾的生態覺悟。
(3) 環保組織的敦促。近年來, 環境保護主義運動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許多企業也已經自覺實施了廢物的三「 R」管理: 即廢物的減少(Recing) 、再利用(Reusing) 、再生(Recycling) 。
(三) 消費群體推動綠色營銷的實施——消費群體的吸引力系統分析
(1) 消費者綠色消費極大地驅動國際綠色營銷的發展。
(2) 消費者的價格認同感越來越強,這一價格認同感是企業自覺走向綠色營銷之路的「引路牌」。
(3) 消費者對綠色品牌的信賴感、忠實度增強。使企業減少其綠色營銷產品不被認可的憂患。
(四) 企業自身推動綠色營銷的實施——企業的自動力系統分析
(1) 企業實施綠色管理,構建綠色企業形象, 推動綠色營銷贏得獨特的競爭優勢。企業在真正實施了綠色營銷之後, 可以通過大眾媒體、公關活動來宣傳企業的綠色形象。綠色廣告與綠色公關的有機結合能很快地豐富品牌的綠色內涵, 塑造出品牌的綠色形象。
(2) 企業實施綠色價格樹立企業產品的優質高價形象,促進綠色營銷的開展。綠色價格是指因附加了綠色價值而高於傳統產品價格的價格。由於綠色產品更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 而且一般來說, 消費者也會認同綠色產品具有更高的價值, 從而願意支付較高的價錢。
(3) 企業開發綠色消費廣闊的潛在市場空間。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需求層次的攀升, 都促使企業對綠色商品的供給產生了原動力。因此在當今, 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 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被適度消費方式所代替, 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已成為人們追求的社會理想, 企業滿足綠色需求就存在著廣闊的潛在市場空間。
六、 綠色市場開發戰略
由於可持續發展成為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所選擇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綠色市場的迅速發展,選擇綠色市場,既是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需要,也是尋找新的增長點、實現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開發綠色市場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機會和任務。
相對企業而言,綠色市場開發可以按產品和顧客(消費者)兩個變數展開,如圖:
老顧客 新顧客
老
產
品 策略一:
滲透策略 策略二:
市場拓展策略
新
產
品
策略三:
產品創新策略 策略四:
多元創新策略
基於產品和顧客變數的市場開發戰略圖
策略一,市場滲透策略。這是一種以原有的綠色產品面向原有的消費者群,通過提高消費量達到擴大銷售的目的的策略。由於熟悉的產品面向熟悉的顧客,實施這種策略的代價較小,操作容易。如果使用這種方法能達到擴大市場的目的,對企業來說,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但一般而言,除非原有的綠色產品確實具有較明顯的優點,或者由於消費者的綠色意識的提高,願意更多的使用綠色產品,否則,實施這種策略,往往需要企業採取適當的促銷手段。
策略二,市場擴展策略。這是一種以原有的綠色產品,向新的顧客銷售,通過擴大銷售對象的規模實現增加銷售的目的的策略。實施這種策略的關鍵是能有效吸收新顧客,為此,必須保證綠色產品本身的質量上乘,同時,要通過廣告宣傳,公共關系,人員推銷,營業推廣等手段使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和喜歡這種產品,還要制定恰當的價格水平,暢通綠色產品的銷售渠道。
策略三,產品創新策略。這是一種面向原有顧客,主要通過開發新的綠色產品達到擴大銷售的目的的策略。開發新產品往往要較大的投入,且風險比較大。為此,需要決策者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風險意識和開拓精神。需要作好產品開發的前期工作,特別是市場分析,預測和產品開發的技術可行性工作,當然新產品上市之時,也要以合理充分的營銷策略組合相配套。
策略四,多元創新策略。這是在開發新產品的同時,開發新的顧客,實現擴大銷售的策略。顯然,這是一種創新的內容和范圍均最大的策略。高風險,高投入,也與高回報相結合。
七、 綠色營銷策略
(一) 樹立綠色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的各方面形象的綜合反映,既包括企業經營者、管理者及各類人員的形象,又包括企業產品、經營方式、經營效果及企業建築物、有關標識等方面的形象。因此,必須從各個方面綜合考慮制定企業形象戰略,形成統一的整體形象。樹立綠色企業形象一方面要使綠色營銷的概念深入全體員工的意識中,達成共識並共同為之努力;另一方面,對外界要加強宣傳力度,使廣大公眾認可。
(二) 開發綠色產品
所謂綠色產品是指對社會、對環境改善有利的產品,或稱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是綠色營銷的基礎,也是其關鍵性的一環。綠色產品開發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設計產品時,應以節省材料、減少污染為目標, 最好選用無毒、無害容易分解處理的材料。著重使用無公害、養護型的新能源、新資源。
(2)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必須實行全面綠色質量管理。具體可以概括為「五R」原則:一是研究(Research),即重視對本企業的環境對策的研究。
二是減消(Rece),即搞好「三廢」治理,減少或消除有害廢棄物的排放。
三是循環(Recycle),即對廢舊產品進行回收處理,循環利用。
四是再開發(Rediscover),即變普通商品為綠色商品。
五是保護(Reserve),即加強對員工和公眾的環保宣教,積極參加社區的環境整治,樹立綠色企業的良好形象。
延伸產品
核心產品
形式產品
綠色產品的整體概念圖
(三) 制定綠色價格
綠色價格是指附加了綠色價值而高於傳統產品價格的價格。
開發綠色產品,通常需要使用新技術,實行清潔生產,客觀上提高了綠色產品的價格。但價格是消費者購買產品的主要決定因素, 這種狀況必然影響綠色產品的發展前景。因此,應認真理順綠色產品價格,制定廣大消費者普遍認可的價格, 使綠色消費全方位地走入我國消費市場。產品定價過程中,必須考慮政策因素和市場因素。
(1)按照國際上通常的做法,政府應允許綠色產品的價格比同類產品價格上浮一定的比例。如芬蘭政府允許綠色產品價格上浮30 %以上;日本綠色產品的價格比一般產品價格高20 %以上。
(2)其次, 要注意綠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根據目標市場購買者的消費心理、購買行為、購買能力、該產品的市場進入難度及競爭強度等因素來決定產品的經營利潤及其贏利方式,選擇產品的定價策略。常用的定價策略有:隨行就市定價策略;目標定價策略; 認知價值定價策略;滲透價格定價法略等。
(四) 建立綠色分銷渠道
綠色營銷能否成功實施,很大程度取決於綠色分銷渠道建設的好壞。選擇恰當的綠色銷售渠道是提高綠色產品市場佔有率、擴大綠色產品銷售量、成功實施綠色營銷的關鍵。企業應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1)在大中城市建立綠色產品銷售中心。大中城市一般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 向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強。建立銷售中心既可以作為一個銷售窗口展示全國及本地區的綠色產品又可以作為一個信息窗口溝通生產企業與市場的聯系。
(2)建立綠色產品連鎖商店。綠色產品銷售網點可以借鑒國內外連鎖商業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實現統一商號、統一價格、統一核算、統一管理。同時還可以成立連鎖總店的配貨中心,組織聯購分銷,既可因大批量直接進貨享受價格優惠,增強與其他同類產品的競爭力,又能夠縮短渠道, 減少污染。
(3)藉助現有的中間商營銷渠道,建立一批綠色產品專櫃或專營店。選擇中間商時, 要把重點放在與本企業有相同的環境保護意識、有良好的綠色企業形象、並能真正合作的中間商上。商店一般要選擇繁華地段、居民文化層次比較高的地段及客流量比較大的地區。
(五) 實行綠色促銷
綠色促銷與傳統意義上的促銷相比更加突出強調綠色因素,綠色促銷的目的是通過綠色信息的傳遞,樹立企業和產品的綠色形象, 使之與消費者的綠色需求相協調, 從而吸引消費者並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進而促進綠色產品銷售量的增加。
(1)綠色廣告是宣傳綠色消費的銳利武器, 這樣消費者就會選擇有利於個人健康和人類生態平衡的綠色產品。
(2)綠色公關是樹立企業及產品綠色形象的重要傳播途徑, 綠色公關能幫助企業更直接、更廣泛地將綠色信息傳遞到綠色廣告無法到達的細分市場,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3)人員推銷是企業主要的促銷通道之一。要有效地實施綠色營銷策略, 推銷人員必須詳細了解本企業產品的綠色訴求所在, 同時要詳細回答消費者所關心的健康、環保等一系列問題。
(六) 加強綠色售後服務
綠色銷售服務是指產品的售前、售中、售後過程中以符合節省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為原則的全過程服務,作為市場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市場的高速有效運行起著促進作用。在綠色營銷中,應將綠色銷售服務貫穿於整個銷售過程,尤其是售後服務。其目標是既要滿足消費者的綠色消費需求,也要節約能源和資源,鼓勵重復使用、回收利用和循環再生,減少污染和二次污染,從而引導消費者自覺地進行綠色消費,增進環保意識。企業應建立良好的銷售服務網路,負責綠色產品的銷售服務、咨詢、維修和回收。服務網路的布點要合適,布點要有足夠的服務覆蓋面。
(七) 加快綠色認證工作
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突破綠色壁壘進入國際市場,關鍵的一步就是要獲得「綠色通行證」,即ISO14000 認證和綠色標志認證。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已經為企業申請認證提供了初步條件,企業應主動了解有關綠色認證方面的信息,根據企業自身行業特點、國際化程度、企業規模等具體情況採取行動,條件成熟時要積極申請認證,條件還不成熟時也要積極為申請認證做准備。
八、 總結語
總之, 「綠色營銷」,是指社會和企業在充分意識到消費者日益提高的環境意識和由此產生的對無公害產品需要的基礎上,發現、創造並選擇市場機會,通過一系列理性化的營銷手段來滿足消費者以及社會生態環境發展的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其核心是按照環保與生態原則來選擇和確定營銷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綠色技術、綠色市場和綠色經濟基礎上的對人類的生態關注給予回應的一種經營方式。其最終目標是在化解環境危機的過程中獲得商業機會,在實現企業利潤和消費者滿意的同時,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存共榮。 綠色營銷觀念體現了企業思想意識上的提升,對企業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推進了人們消費觀念的進步,創造了需求,使企業的經營觀念不只是停留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層面,拓展了企業的經營思路,使企業的視野更加開拓。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一場綠色革命的浪潮正在席捲全球,綠色營銷作為一種新型的營銷模式,在21 世紀將成為營銷的主流。
㈧ 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支出范圍包括哪些
為了更好地鼓勵企業開展研究開發活動和規范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執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科技部於2015年11月2日聯合發布《關於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119號),並自2016年1月1日起實施。目前正在執行的《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國稅發〔2008〕116號)和《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13〕70號)將同時廢止。
一、研發活動
研發活動,是指企業為獲得科學與技術新知識,創造性運用科學技術新知識,或實質性改進技術、產品(服務)、工藝而持續進行的具有明確目標的系統性活動。
二、研發費用
(一)加計扣除規定
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本年度實際發生額的75%,從本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75%在稅前攤銷。
(二)可以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具體范圍
1.人員人工費用。
直接從事研發活動人員的工資薪金、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以及外聘研發人員的勞務費用。
2.直接投入費用。
(1)研發活動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動力費用。
(2)用於中間試驗和產品試制的模具、工藝裝備開發及製造費,不構成固定資產的樣品、樣機及一般測試手段購置費,試制產品的檢驗費。
(3)用於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的運行維護、調整、檢驗、維修等費用,以及通過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用於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租賃費。
3.折舊費用。
用於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的折舊費。
4.無形資產攤銷。
用於研發活動的軟體、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包括許可證、專有技術、設計和計算方法等)的攤銷費用。
5.新產品設計費、新工藝規程制定費、新葯研製的臨床試驗費、勘探開發技術的現場試驗費。
6.其他相關費用。
與研發活動直接相關的其他費用,如技術圖書資料費、資料翻譯費、專家咨詢費、高新科技研發保險費,研發成果的檢索、分析、評議、論證、鑒定、評審、評估、驗收費用,知識產權的申請費、注冊費、代理費,差旅費、會議費等。此項費用總額不得超過可加計扣除研發費用總額的10%。
7.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費用。
三、政策排除
(一)不適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活動
1.企業產品(服務)的常規性升級。
2.對某項科研成果的直接應用,如直接採用公開的新工藝、材料、裝置、產品、服務或知識等。
3.企業在商品化後為顧客提供的技術支持活動。
4.對現存產品、服務、技術、材料或工藝流程進行的重復或簡單改變。
5.市場調查研究、效率調查或管理研究。
6.作為工業(服務)流程環節或常規的質量控制、測試分析、維修維護。
7.社會科學、藝術或人文學方面的研究。
(二)不適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行業
1.煙草製造業。
2.住宿和餐飲業。
3.批發和零售業。
4.房地產業。
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6.娛樂業。
7.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行業。
上述行業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4754-2011)》為准,並隨之更新。
四、特別事項處理
1.企業委託外部機構或個人進行研發活動所發生的費用,按照費用實際發生額的80%計入委託方研發費用並計算加計扣除,受託方不得再進行加計扣除。委託外部研究開發費用實際發生額應按照獨立交易原則確定。
委託方與受託方存在關聯關系的,受託方應向委託方提供研發項目費用支出明細情況。
企業委託境外機構或個人進行研發活動所發生的費用,不得加計扣除。
2.企業共同合作開發的項目,由合作各方就自身實際承擔的研發費用分別計算加計扣除。
3.企業集團根據生產經營和科技開發的實際情況,對技術要求高、投資數額大,需要集中研發的項目,其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可以按照權利和義務相一致、費用支出和收益分享相配比的原則,合理確定研發費用的分攤方法,在受益成員企業間進行分攤,由相關成員企業分別計算加計扣除。
4.企業為獲得創新性、創意性、突破性的產品進行創意設計活動而發生的相關費用,可按照本政策規定進行稅前加計扣除。
創意設計活動是指多媒體軟體、動漫遊戲軟體開發,數字動漫、游戲設計製作;房屋建築工程設計(綠色建築評價標准為三星)、風景園林工程專項設計;工業設計、多媒體設計、動漫及衍生產品設計、模型設計等。
五、管理要求
(一)會計核算
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有關政策適用於會計核算健全、實行查賬徵收並能夠准確歸集研發費用的居民企業。
企業應按照國家財務會計制度要求,對研發支出進行會計處理;同時,對享受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按研發項目設置輔助賬,准確歸集核算當年可加計扣除的各項研發費用實際發生額。企業在一個納稅年度內進行多項研發活動的,應按照不同研發項目分別歸集可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
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的要求,企業可以設置「研發支出」科目核算企業進行研究與開發無形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各項支出。企業自行開發無形資產發生的研發支出,不滿足資本化條件的,計入「研發支出」科目(費用化支出);滿足資本化條件的,計入「研發支出」科目(資本化支出)。研究開發項目達到預定用途形成無形資產的,應按「研發支出」科目(資本化支出)的余額,結轉「無形資產」。期(月)末將「研發支出」科目歸集的費用化支出金額轉入「管理費用」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正在進行無形資產研究開發項目滿足資本化條件的支出。
企業應對研發費用和生產經營費用分別核算,准確、合理歸集各項費用支出,對劃分不清的,不得實行加計扣除。
(二)稅務管理
企業研發費用各項目的實際發生額歸集不準確、匯總額計算不準確的,稅務機關有權對其稅前扣除額或加計扣除額進行合理調整。
稅務機關對企業享受加計扣除優惠的研發項目有異議的,可以轉請地市級(含)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出具鑒定意見,科技部門應及時回復意見。企業承擔省部級(含)以上科研項目的,以及以前年度已鑒定的跨年度研發項目,不再需要鑒定。
稅務部門應加強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的後續管理,定期開展核查,年度核查面不得低於20%。
(三)納稅申報
1、預繳申報
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2015年版)》附表1《不征稅收入和稅基類減免應納稅所得額明細表》第30行「五、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填報納稅人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和相關稅收政策規定,發生的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金額。
2、年度申報
填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附表A107014《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明細表》。由於該表根據原先政策設置費用明細,所以估計新政策出台後本表欄次將會做相應修改。
(四)追溯執行
企業符合本通知規定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條件而在2016年1月1日以後未及時享受該項稅收優惠的,可以追溯享受並履行備案手續,追溯期限最長為3年。
㈨ 實現綠色礦業的主要途徑
「綠色」是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一個生態環境新概念,最早應用於食品,即指無毒、無害的營養食品,包括食品本身和其生產過程。把「綠色」概念引入礦業,就產生了「綠色礦業」這一思想。綠色礦業是指在礦山環境擾動量小於區域環境容量前提下,實現礦產資源開發最優化和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其本質是礦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礦產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場所。人類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促進了社會發展,但同時也打破了礦區的地質環境平衡,經濟發展為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與改善礦山生態環境提供了物質和技術基礎。可見,資源、環境與經濟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既有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正向關系,又有相互矛盾、相互制約的負向關系。工業革命以來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造成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礦山地質災害,嚴重危及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在一些發達國家,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是國家對礦產資源開發進行調節。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如果只考慮當前經濟的發展而過度地開發礦產資源,忽視環境保護,會使三者之間的矛盾激化,最後可能導致資源枯竭、生態惡化和經濟停滯的嚴重後果。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於正確處理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
綠色礦業是在科學規劃指導下和高新技術支撐下,既保護生態環境,又合理利用資源,最大限度獲得經濟效益的一項系統工程。現代科學技術為我們在西部礦產資源開發中實施綠色礦業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壽嘉華(2000)在「走綠色礦業之路」一文中指出:
(1)通過開發前的區域環境容量或承載力評價及礦業開發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建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技術標准,開展環境區劃,制定綠色礦業規劃;
(2)通過技術創新,優化工藝流程,實現采、選、冶過程的小擾動、無毒害和少污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
(3)通過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實現開發前後環境擾動的最小化和生態再造的最優化。
綠色礦業的核心是綠色開采,綠色開采包括了兩個主要方面:①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②最大程度減輕礦山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現以煤炭資源開采為例,闡述實現綠色開採的重要性和艱難性,以及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
5.3.2.1 確定合理的回採率
我國探明可採煤炭資源儲量按國際對比口徑計算,2001年為1145×108t,佔世界總量的11.6%,居美國(2499.94×108t)和俄羅斯(1570.0×108t)之後列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擁有煤炭資源僅89.71t,為世界人均數值(9944.53/61.3010)160.59t的55.86%(《中國礦業年鑒》,2004)。我國煤炭資源分布不均。探明的資源量主要分布於北方,內蒙古、河北、山西、黑龍江、陝西、新疆6 省區擁有探明儲量7903.01×108t,佔全國探明資源總量的77.55%。至2002年底,我國共有煤炭企業2804家,從業人員408.61萬人,年產原煤11.84×108t。與2001年相比,煤炭企業減少2953家,原煤產量增加1.33×108t,工業總產值增加293.01億元,銷售收入增加336.14億元。山西、山東、內蒙古、河南、陝西、安徽、河北、黑龍江和遼寧等9個省區原煤產量合計占總產量的72.02%。綜上所述,我國煤炭資源總量多,但人均佔有量少,地理分布不均,東部和南方是消耗煤炭的大戶,但煤炭資源和產量較少。
我國煤炭業的另一特徵是可采儲量占探明儲量比重不大。按世界能源委員會定義的可采儲量只有1145×108t,約占已探明儲量的11.45%,已探明儲量與可采儲量的比為8.73:1,即每增加約9×108t的探明儲量,才能增加1×108t的可采儲量。因此,煤礦回採率是我國煤炭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關繫到這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國土資源部規劃司提出了2005年不同井型煤礦回採率建議指標:大型礦、中型礦和小型礦相應為55%、45%和35%。實際上我國大、中型礦的回採率是40%~50%,集體、個體小礦只有10%~15%。國際上煤炭的總回採率為70%~80%,我國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集體、個體小礦回採率只有15%,與政府部門的建議指標35%也有很大差距。顯然,小礦存在著回採率低、採掘方式不合理、不珍惜煤炭這一不可再生資源的現象,資源損失浪費嚴重,在空間上沒有實現合理開采,在時間上無形損害了後代人對資源的需求。就國情而言,小礦的存在有利於邊角煤炭資源的利用,緩解煤炭資源供需矛盾,吸納社會閑散資金,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從2002年年產原煤3×104t以下的小煤礦的產量與大、中型礦山產量基本持平(表5-1)。
表5-1 2002年煤炭企業規模、產量及產值
我國大、中型煤礦的回採率與國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小礦的實際回採率與政府部門推薦的指標值差距亦很大,因此,在提高煤炭資源回採率方面大、中、小型煤礦均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但普遍存在的事實是:煤炭企業提高回採率潛力的動力明顯不足,其根源在於,沒有引入商品市場經濟的法則。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絕大多數礦山企業系無償或低價佔有國家煤炭資源,採用相對落後的開采技術和設備能降低採煤成本,而這必然導致回採率低,但市場上無論大礦、小礦,煤炭售價都相同,為追求最大利潤,企業就缺乏改進開采技術及設備、提高回採率的原動力。
為分析方便,設定以下符號所代表的含義:T為礦井服務年限(a),Z為礦井可采儲量(104t),K為礦井回採率(%),A為礦井年產量(萬元);S為噸煤利潤(元),R為噸煤銷售價(元),W為噸煤綜合成本(元),Q為噸煤開采成本(元),P為噸煤資源成本(元),B為礦井資源總費用(元)。
礦井服務年限T、噸煤利潤S和噸煤綜合成本W的計算如下(↓表示下降,↑表示增加):
中國西北地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與評價
中國西北地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與評價
由式(5-1)可知,在礦井可采儲量Z和礦井年產量A一定的情況下,回採率K下降,必然縮短礦井服務年限T,而T的縮短使礦井固定資產折舊及井巷工程等投資費用在噸煤成本中攤值增大,即開采成本Q稍有上升。由式(5-2)可見,在噸煤銷售價R不變的情況下,這將引起噸煤利潤下降。顯然,回採率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採用了導致較大煤層厚度損失和面積損失的開采技術和設備,這又能降低開采費用Q,開采費用降低引起噸煤綜合成本W下降,當開采成本降低幅度大於式(5-1)所示開采成本增大幅度時,在市場售價R不變的情況下,礦井利潤S增大(圖5-2中Q=f(K)曲線所示)。由式(5-3)可知,礦井資源總費用B一定時,噸煤資源費P是隨回採率K增大而減小的。式(5-2)表明,噸煤資源費P減少即可使噸煤成本W下降,如圖5-2中P=f(K)曲線所示。
圖5-2 噸煤成本與回採率的關系
噸煤成本曲線即 Q=f(K)和P=f(K)的合成曲線W=Q+P也是回採率K的函數,有一個最低點,即噸煤成本最小的點。本例中該點對應的回採率為60%,當考慮了開采成本和資源成本時,即該礦井回採率為60%時,能獲得最大利潤。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在給定某煤礦規定的回採率時,也要考慮井型和煤層地質條件,在這兩個前提條件之下,就能確定Q=f(K)和P=f(K)的兩條曲線形態,由這兩條曲線也就可以確定其合成曲線。合成曲線的最低點所對應的回採率K即為獲得最大利潤的點(噸煤成本最小)。這應該是國家和企業共同追求的有利於體現煤炭資源可持續利用價值的回採率,只有達到這一回採率才有利於企業獲得較大利潤。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煤礦的回採率平均只有35%,一些鄉鎮煤礦回採率僅為15%。其他資源在開采和使用中的浪費現象也觸目驚心。資源開采和使用價格低廉是其「罪魁禍首」。
我國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但國家實際上並不直接佔有資源,一方面是國有企業代表國家佔有資源,通過向國家繳納稅收和利潤的方式體現礦產所有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代表國家佔有資源,地方政府通過允許集體或者其他性質的小企業采礦的形式,收取稅收和管理費來獲得利益。
賦稅水平方面,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平均費率為1.18%,而國外與我國礦產資源性質基本相似的費率一般為2%到8%(我國煤炭行業資源稅額為0.3~0.5元/t)。廉價的資源除了導致濫挖嚴重、開采使用浪費、破壞環境惡果外,還直接導致了國家利益受損。顯然,重新制定煤炭資源費標准,有助於煤礦回採率的提高,有助於減輕煤礦開采活動中濫挖嚴重、開采使用浪費和破壞環境的不良現象,從而促進煤炭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5.3.2.2 地質環境保護投入的最佳經濟方法
煤炭開采過程中礦井水直接排放會造成地表水污染,煤矸石長久堆存會占壓土地資源,矸石自燃及大風揚塵、大氣降雨淋溶等會污染礦區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環境。目前,國內外都是用支付補償費的形式來平衡礦山開采對環境的損害。在俄羅斯,達標排污量的補償費攤入噸煤成本,而超標排污量的補償則直接影響純煤利潤。法國學者提出,環保投入應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用圖5-3來說明排污損失費及防治排污費與損失程度間的關系,排放某污染物的損失費以D表示,防治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和設備費以P表示,這兩種值都是該污染程度N的函數。損失費D與污染程度N的關系曲線D(N)和防治費P與污染程度N的關系曲線P(N)是典型的曲線函數,這兩個函數曲線增長和減小的方向相反。顯然,當污染程度最大時,P(N)=0,即未採取措施時,環境污染程度最大,相當於橫坐標所示污染程度100%,最大防治污染費應該是實際污染程度為零時的值,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P(N)值將等於最大損失值D(N)(無預防污染措施時)。因而,函數P(N)和D(N)圖示曲線,實際上從縱坐標軸上同一水平開始,即防治污染費和污染損失費均從「零」處開始。以此為假設,可進行直觀合理的分析,這兩條曲線P(N)和D(N)相對於過交點K,與平行於縱坐標軸的直線對稱,該直線與橫坐標軸交點N0所示的污染程度,在數學上看最為有利,也就是說達到這一污染所用的防污染費P(N)和污染帶來的損失費D(N)之和P(N)+D(N)值為最小。這一直觀的關系是合理解決這類環保經濟問題的基礎。一方面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又能使防治污染費和污染帶來的損失費之和最小,這對企業是有吸引力的。
圖5-3 合理防治費用及污染程度關系圖
煤炭開採的環境保護工作,取決於煤炭資源的合理開采和加工技術工藝。工藝合理,能夠保護資源,提高煤矸石、廢水、熱能循環利用程度,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從而避免或減少煤礦開采加工過程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為有效地減小開采對礦山環境的負面影響,就要在採煤主要技術工藝、廢物資源化利用方面,建立相互關聯的生態技術系統,如採用不排矸、少排矸採煤工藝或煤矸石直接充填塌陷區,礦井水資源化利用等技術工藝。通過組建煤業熱電集團公司,電廠利用煤矸石發電、礦井水綜合利用,煤礦利用井口電站粉煤灰漿充填井下采空區、塌陷區,減少廢渣堆放壓占土地、節省塌陷區復墾工程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