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商標使用費是否屬特許權使用費
屬於的,特許權使用費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並非指得「某一個」需要有償付費使用的特許權,而是一類權利,這一類權利絕大部分屬於知識產權類(非專利技術除外),畢竟知識產權是現代社會可以作為有償使用並合法交易的權利主力軍。
特許權使用費是指人們因使用權利、或如信息、服務等無形財產而支付的任何款項。如: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而取得的所得。
非權利所有人在使用該權利前,必須徵得所有人同意或支付一定的費用,否則將被視為侵權行為,要負法律責任。
權利費(royalties)和許可費(licence fees)彼此間本無本質區別,因此,《協議》及是將它們放在一起使用的。
特別說明
某項特許費是否構成被估貨物的一項銷售條件,我們也可根據特許費是否與被估貨物相互獨立來判斷。若不是相互獨立的,則該費用就構成了一項銷售條件,須計入完稅價格。
特許權使用費的種類:中
商標權 專利權 經銷權 版權 訣竅
商標權 :重點
商標(trademarks)是製造商或經銷商對其生產、製造、加工或經銷的商品或服務所使用的區別於其他商品或服務的標志,它是其商品或服務質量的一種承諾。
商標經政府有關部門核准注冊,稱為注冊商標,注冊人取得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其他人想使用該已注冊的商標須與商標所有人(注冊人)簽訂商標使用許可合同,並支付一定的費用。
海關估價所涉及的商標是指已在進口國注冊、受法律保護的商標,並且是進口商為了在進口國內轉售進口貨物而購買的商標。
㈡ 什麼是特許權使用費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第二十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七)項所稱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企業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
2、特許權使用費指使用其它經濟單位所有的專利權、商標權、版權或類似的專有權利的付款。它是作為財產收入的一種支付,而不屬於商品經營的支付。因使用其他單位的專有資產所發生的費用支付,只能由使用這項資產所取得的財產收入來彌補。
3、一般說來,特許權利費是指為獲得使用以下權利而支付的費用:
與製造被估貨物有關的專利、設計、圖樣、工序和訣竅等;
與被估貨物的出口銷售有關的商標、注冊設計等;
與被估貨物的使用有關的著作權、版權等。
(2)船舶設計費屬特許權使用費嗎擴展閱讀:
國家稅務總局以通知的形式(國稅函[2009]507號),明確了下列四類使用費,不屬於特許權使用費:
一、是單純貨物貿易項下作為售後服務的報酬;
二、是產品保證期內賣方為買方提供服務所取得的報酬;
三、是專門從事工程、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的機構或個人提供的相關服務所取得的款項;
四、是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類似報酬。
㈢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包括哪些
個人提供來專利權、商標源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屬於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屬於同一項目連續性收入的,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3)船舶設計費屬特許權使用費嗎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來看,本次個稅改革綜合所得將實行綜合所得稅率,以現行工資、薪金所得稅率(3%至45%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為基礎,將按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調整為按年計算,並優化調整部分稅率的級距。
具體是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3%稅率的級距擴大一倍,現行稅率為10%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3%,大幅擴大10%稅率的級距,現行稅率為20%的所得,以及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10%。
㈣ 特許權費與特許權使用費有什麼區別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企業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版其他特許權的使權用權取得的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特許權使用人應付特許權使用費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特許權費,可以理解為特許經營某種商品或服務收取的費用,例如奧運特許商品,收取特許權費,特許經營商按照銷售額的一定比例向奧組委支付特許權費。特許權費的比例一般為商品零售價的5-15%。屬於提供設備和其他有形資產的特許權費,在交付資產或轉移資產所有權時確認收入。
㈤ 特許權使用費怎麼界定
日前,蘇州工業園區海關對轄區內一制葯企業審價補稅萬元,所針對的是該公司2006年度進口貨物的特許權使用費。2004年以來,該關已累計對特許權使用費審價補稅746萬元。據了解,對特許權使用費征稅的相關規定缺乏認識,是導致企業稅款漏繳的主要原因。為此,海關特別提醒廣大進出口企業,在申報完稅價格時應充分考慮特許權使用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審定進出口完稅價格辦法》這樣定義:特許權使用費,指進口貨物的買方為取得知識產權權利人及權利人有效授權人關於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著作權、分銷權或者銷售權的許可或者轉讓而支付的費用。 根據該定義,我們不難發現特許權使用費具有的三個特徵:一是因智力及才藝等產生的成果而帶來的財產權利;二是由他人付出費用後加以利用,而非由權利所有人本人使用;三是權利所有人根據他人對權利實際利用的程度收取使用費。 根據該辦法,符合一定條件的特許權使用費應當計入完稅價格,在貨物進口時向海關申報。 海關規定,當進口貨物的特許權使用費與該貨物無關,以及其支付不構成該貨物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的條件時,不納入海關征稅范圍。換句話說,除此以外都要計入完稅價格。 下列四種情況被認為特許權使用費與該貨物有關:第一、用於支付專利權或者專有技術使用權,且進口貨物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是含有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二是用專利方法或者專有技術生產的;三是為實施專利或者專有技術而專門設計或者製造的。第二、用於支付商標權,且進口貨物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是附有商標的;二是進口後附上商標直接可以銷售的;三是進口時已含有商標權,經過輕度加工後附上商標即可以銷售的。第三、用於支付著作權,且進口貨物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是含有軟體、文字、樂曲、圖片、圖像或者其他類似內容的進口貨物,包括磁帶、磁碟、光碟或者其他類似介質的形式;二是含有其他享有著作權內容的進口貨物。第四、用於支付分銷權、銷售權或者其他類似權利,且進口貨物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是進口後可以直接銷售的;二是經過輕度加工即可以銷售的。 本例中,該公司進口貨物涉及的特許權使用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製造、使用、銷售葯品的配方和技術所對外支付的費用(即專有技術費用),二是成品葯的商標權費用。經查,該公司成品葯在進口時的申報價格中已含有專有技術使用費,原料葯的生產加工主要是在國內完成,這兩項專有技術使用費都無需計入進口貨物的完稅價格。而對於以原材料狀態進口的原葯的商標權使用費,因其國內的生產已超出輕度加工的范圍,亦無需計稅。但對於以成品狀態進口的葯品的商標權使用費,則應計入完稅價格予以補稅。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持續加大,以及企業品牌意識的不斷增強,特許權使用費在產品中的比重逐漸提高。為了保障國家稅收應收盡收,維護良好的進出口經營秩序,海關將加大對特許權使用費不主動完稅行為的查處力度。
㈥ 特許權使用費指的是什麼
詳見海關第148號令,意思就是你進口的軟體的報關完稅價格是否包含特許權使用費回(專利費,技術費答等)?判斷標準是你進口這軟體是否有另外簽協議. 是否要對此支付額外的特許權使用費費用. 否則就拿不到貨.或不能按原來進口的價格拿到貨.
㈦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屬於什麼收入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的確認,應當在特許經營權轉讓、收到支付或者取得支付憑證時確專認。
未經許屬可,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為自身利益使用特許經營。只有特許經營權所有人同意轉讓或允許使用特許經營權,並支付一定的特許權使用費,才能使用特許經營權。
因此,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特許權所有者的專有收入,也是單位和個人應納稅收入的組成部分。
(7)船舶設計費屬特許權使用費嗎擴展閱讀:
1、無形的交易對象
特許經營交易涉及大量無形商品,包括技術、知識產權、數字產品等無形物品。無形貿易對象意味著它們與實物進口是分開的。
2、生的智慧
特許經營源自於智力或才能等成果,而創造力是產品內在價值的來源。無論是商標、專利、專有技術還是版權,都是智慧凝聚和創造力的體現。
3、用於復制或服務
就交易目的而言,特許經營權轉讓的顯著特徵是具有復制產品或服務的明確商業目的。限於個人使用的交易一般不定義為特許權使用費。
4、復雜的交易定價流程
由於技術、知識等大多數產品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市場上沒有類似的產品可供參考,所以產品的定價很難確定。因此,海關對特許的估價比較復雜。
參考資料:網路-特許權使用費收入
㈧ 利用業余時間為某家企業進行產品設計屬於什麼勞務報酬還是特許權使用費
肯定屬於勞務報酬。
特許權使用費一般是指收取的專利費和特許權使用費的收入。
還要明確一點,你的兼職收入,對方有沒有給你做到對方工資表中,是不是對方公司每月按時在在個稅系統中替你進行申報納稅。
若對方是這樣做的話,在個稅系統中就能查這筆收入,稅務局也會有您的收入記錄,是需要合並納稅的。
若是每月通過費用報銷把錢發給您的,可以不用合並納稅。
所以首先,您要確定對方是通過哪種方式付錢給您的。
㈨ 軟體設計費到底是計入勞務報酬還是特許權使用費
軟體設計費到底是計入勞務報酬。
判定其設計費屬於勞務所得還是特許權使用費,回可以結合合同和實答際執行情況考慮:技術使用費轉讓一般屬於特許權使用費,一般是按一方同意將其技術傳授給另一方,使另一方能自由使用該項未被公開過的特殊知識和經驗,技術授予方一般不參與技術許可一方的活動,並不保證技術實施的後果。如果技術作為資產發生法律權屬關系的轉變則應該是財產轉讓收益。
技術勞務所得,通常是一方使用其行業的習慣技巧,獨立承擔為另一方服務的工作,而並非將其擁有的技術提供給服務對象使用。
在進行這些判斷的過程中,可能發現存在設計中包含勞務提供和技術轉讓混合的問題,對此應盡量分開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