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劃撥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的會計處理問題
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准則的規定,企業通過劃撥無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也應確認為「無形資產」。
直接歸屬於使該項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支出(如繳納配套費、土地儲備金等)應計入取得無形資產的成本。
土地使用權用於自行開發建造廠房等地上建築物時,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不與地上建築物合並計算其成本,單獨作為「無形資產」進行核算。
借:無形資產/國有土地使用權
貸:銀行存款(購入)
或實收資本(投資者投入)
(1)政府投入的劃撥土地是否攤銷擴展閱讀: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
第三條 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
資產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符合無形資產定義中的可辨認性標准:
(一)能夠從企業中分離或者劃分出來,並能單獨或者與相關合同、資產或負債一起,用於出售、轉移、授予許可、租賃或者交換。
(二)源自合同性權利或其他法定權利,無論這些權利是否可以從企業或其他權利和義務中轉移或者分離。
第四條 無形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一)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二)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第五條 企業在判斷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時,應當對無形資產在預計使用壽命內可能存在的各種經濟因素作出合理估計,並且應當有明確證據支持。
第六條 企業無形項目的支出,除下列情形外,均應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
(一)符合本准則規定的確認條件、構成無形資產成本的部分;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中取得的、不能單獨確認為無形資產、構成購買日確認的商譽的部分。
第七條 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應當區分研究階段支出與開發階段支出。
研究是指為獲取並理解新的科學或技術知識而進行的獨創性的有計劃調查。
開發是指在進行商業性生產或使用前,將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識應用於某項計劃或設計,以生產出新的或具有實質性改進的材料、裝置、產品等。
Ⅱ 政府無償劃撥土地使用權會計處理
在新准則下對於無復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制,按公允價值入賬。如有相關憑證,該憑證所列明金額與公允價值差額不大可以按該憑證所列金額入賬。如沒有註明價值或註明價值與公允價值差異較大、但有活躍市場的,應當根據有確鑿證據表明的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格作為公允價值。對於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名義價格計量。
取得時會計處理:
借:無形資產
貸:遞延收益
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攤遞延收益,計入當期收益。以名義金額計量的政府補助,在取得時計入當期損益。
支付的土地徵用費及遷移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如是正常施工所必須程序,那麼應計到該項資產的成本中。
對於房地產企業,其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不能計到「無形資產」科目中,而應計到「開發成本」科目。
Ⅲ 會計:國有企業通過行政劃撥取得的土地是否需要進行攤銷
國有企業通過行政劃撥取得的土地是不需要進行攤銷.土地本身是不需要折舊.取得時以取得的費用做為土地的成本
Ⅳ 劃撥地是否作為無形資產攤銷
某公用事業公司目前賬面有一土地使用權,是該公司取得的劃撥地,公司在取得劃撥地時支付了耕地佔用稅記入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 劃撥土地有其特殊性,一般是國有非公司制企業,或者從事特定行業的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公司可以在一定年限內使用劃撥土地。在新准則下,使用劃撥土地的企業,對於劃撥土地的會計處理還是和以前一樣,即不做帳務處理(不符合資產定義中有關「擁有或控制的資源」標准)。 耕地佔用稅屬於一次性的土地功能轉換支出,是國家對佔用耕地建房或者從事其他非農業建設的單位和個人,依據實際佔用耕地面積、按照規定稅額一次性徵收的一種稅;加之國有企業以行政劃撥方式取得的、沒有使用期限限制的土地使用權在劃撥文件中是沒有規定可供企業使用期限的,因而導致企業承擔的耕地佔用稅成本的受益期限無法確定,以及未來能否繼續使用土地產生經濟利益流入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基於佔用稅資本化的對象「無形資產(劃撥用地)」不進行相關賬務處理(即:劃撥用地不確認為一項資產)的考慮,個人認為不應將耕地佔用稅支出資本化,應於發生當期一次性計入當期費用。 再退一步講,如將耕地佔用稅支出確認為一項無形資產,那也需要將該資產認定為使用期限不確定的資產,不攤銷只做減值測試。
Ⅳ 緊急求助:劃撥取得土地使用權評估後如何進行攤銷
以後攤銷是按照評估後的凈值攤銷,使用年限是按5年。
Ⅵ 劃撥地變成出讓地之後是否要攤銷
是否有相關文件的規定? 國有企業通過行政劃撥取得的土地是不需要進行攤銷.土地本身是不需要折舊.取得時以取得的費用做為土地的成本
Ⅶ 政府劃撥土地是否能λ固定資產帳
政府劃撥土地計入企業無形資產核算。
Ⅷ 如果劃撥的土地使用權按評估價值計入無形資產,需要攤銷嗎
劃撥土地沒有使用期限,故不具備攤銷基礎。另,劃撥地一般情況下是按名義價值入賬的,而非評估價值。所謂名義價值可能就是1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