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企業發生"無形資產損失",能否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關於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主要反映在《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57號),(下稱「財稅〔2009〕57號文」)、《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的〈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通知》(國稅發〔2009〕88號),(下稱「國稅發〔2009〕88號文」)等政策規定中。
1.新《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這是關於損失准予在稅前扣除的法律淵源。
2.《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正面列舉的方式,明確了損失包括的范圍,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 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損失,轉讓財產損失,呆賬損失,壞賬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由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立法起草小組編寫的《實施條例》對「其他損失」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兜底條款,以防止前面列舉的不全面,因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形態多樣,變化多端,純粹的列舉可能無法窮盡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各種損失類別。增加這個兜底條款,意在表明凡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損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都允許扣除」。
3.為進一步明確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問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和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財稅〔2009〕57號文件。它明確規定「本通知所稱資產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損失,包括現金損失,存款損失,壞賬損失,貸款損失,股權投資損失,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被盜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該通知的規范對象是包括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的,但通知沒有對「其他損失」的定義、扣除等問題做進一步明確,也沒有規定無形資產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
4.財稅〔2009〕57號文件下發後,國家稅務總局又印發了國稅發〔2009〕88號文件,對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問題尤其是程序性問題做了明確。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用於經營管理活動且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包括應收票據)等貨幣資產,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生產性生物資產等非貨幣資產,以及債權性投資和股權(權益)性投資」。顯然,國稅發〔2009〕88號文件所指的資產損失,是不包括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的。
有觀點認為,既然國稅發〔2009〕88號文件沒有明確無形資產損失可以在稅前扣除,那麼其就不能在稅前扣除。筆者認為 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因為,國稅發〔2009〕88號文件規范的只是文件明確列舉的損失,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不屬於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的規范對象。既然如此,以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為由判定無形資產不能在稅前扣除,政策依據明顯不當。
現行無形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政策依據,只有《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及財稅〔2009〕57號文件。根據這些稅收規定及精神,無形資產損失作為其他損失,是允許在稅前扣除的。
關於無形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問題,實務中還需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允許稅前扣除的無形資產損失,限於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損失。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允許稅前扣除的損失必須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
並非所有的無形資產損失都可以在稅前扣除。這也是稅前扣除相關性原則的運用,即稅前扣除的支出必須是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因此,對於那些與企業經營管理無關的無形資產,其損失是不能在稅前扣除的。
2.允許稅前扣除的無形資產損失,限於企業實際發生的凈損失。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准予稅前扣除的損失,必須是減除責任人賠償和保險賠款後的余額,依照相關規定進行扣除。因此,企業獲得的相應保險賠款或者責任人賠償的部分,不屬於企業發生的實際損失,不能在稅前扣除。
3.在實務中,企業要就無形資產稅前扣除與稅務機關做好溝通。根據現行稅收規定,無形資產是允許稅前扣除的,但稅務處理的具體程序,稅法並未明確規定,比如,證明資產損失確屬已實際發生的合法證據具體是指哪些,是否須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才能扣除,等等。這些都需要企業與稅務機關及時做好溝通,以最大限度避免公司稅收利益損失。
❷ 商業秘密侵權民事賠償有上限嗎
商業秘密侵權一般會根據其數額的大小和對企業造成傷害的嚴重程度來進行有關賠償的裁定,一般會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來進行處理,下面,律師365就簡要講述一下商業秘密侵權損害的賠償范圍。
一、商業秘密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
就其賠償范圍來講,不僅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的特別規定,而且還應該適用《民法通則》的一般規定,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賠償范圍包括兩個主要部分。
一是實際損失,即因侵權人的行為而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不僅是指受害的經營者的實際減少,也是指受害的經營者應當得到而未得到的預期利益。
因此,商業秘密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就是權利人因侵權行為而導致產品銷量的減少、利潤的下降;間接損失是權利人預期合理收入的減少,即可得利益,這是商業秘密在生產、經營、轉讓等增殖過程中預期可得的利益,是由於侵權行為造成權利人不能正常利用該商業秘密而遭受的。比如,由於侵權行為,導致原來准備向權利人購買這項技術秘密的第三人不再購買,權利人可以收入的技術轉讓費就是間接損失。
在間接損失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值得大家注意,就是由於侵權人的行為對法人商業信譽的損失,事實上法人為建立商業信譽和產品信譽,會經歷一個人力、財力的投入過程,這種信譽會給經營者帶來新一輪的經濟利益,人民法院在確定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時,不應該忽略對商譽等無形資產的賠償。
二、商業秘密侵權損害賠償的合理費用
二是合理費用,主要是指被侵權人在訴訟前和訴訟過程中因調查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必要的費用。包括:
(1) 被侵權人調查取證和進行訴訟所支出的合理的差旅費。這種費用應依照國家財政部門規定的標准。
(2) 被侵權人調查取證所支付的鑒定費、公證費、翻譯費、資料費、列印費、通訊費及其他必要開支,這些費用有關部門有規定的按規定的標准,沒有規定的按行業的通用標准。
(3) 權利人因購買侵權產品所支付的費用。
(4) 律師費,律師的人數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每個當事人不得超過兩個,律師的收費標准依照司法部或地方司法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收費標准。
(5) 其他合理費用。
三是關於精神損害,主要是對權利人人身權益的精神損害賠償,不包括因侵害權利人人身精神權益而遭受的財產損失。在商業秘密侵權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一定要嚴格掌握。首先實踐中一般在商業秘密侵權行為中同時侵犯了權利人的名稱權等商譽損害時,才可以確定精神損害賠償;其次對精神損害應該先適用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停止侵害等方式,在審判實踐中賠禮道歉的責任形式也越來越嚴格了;對精神損害賠償數額,主要由法官根據侵權情節、損害後果、當地的經濟水平等各種因素進行酌定。
❸ 無形資產侵權的損失賠償選擇什麼評估假設
無形資產侵權的損失賠抄償選擇(公開市場和繼續使用)評估假設。
無形資產評估不能脫離市場,並且被評估的無形資產不是一次消耗掉,而應有連續使用和創造收益的功能,目前較為認同的無形資產評估假設,主要有公開市場假設和繼續使用假設。
供參考。
❹ 民事、刑事的訴訟的賠償金要不要納稅
不用納稅。《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對於應稅所得的具體范圍。需納稅的賠償金主要看是否可以轉化為以上應稅所得范圍之內,也即稅務部門是否認定某項民事賠償金是屬於應稅所得。如公民因權利受到損害而經法院處理後得到的賠償費是否屬個人所得稅的應稅項目。
對這個問題,法律、法規中僅國家賠償法明確規定對賠償請求人取得的賠償金不予征稅。而其他類別案件的賠償費是否予以征稅,是件很復雜的事情,因為案件經法院處理後所形成的賠償費,其構成十分復雜;
如一起人身傷害賠償案件,賠償費可能有醫療費、誤工費、生活費、撫恤金、精神損害賠償等等,不能以「所得」一概而論。97年有個案子,判例形成著作權侵權賠償金需納稅的案例。
如果是國家賠償,根據《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對賠償請求人取得的賠償金不予征稅。」因此,對當事人取得的國家賠償金,法律規定不用繳納任何稅款,相應在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上應當一律作為免稅收入。
(4)無形資產損害賠償糾紛擴展閱讀: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免徵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
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三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徵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❺ 財產侵權損害賠償范圍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人們之間發生口角,情緒控制不好的話容易發生打架,除了當事人受傷外,家裡的財產可能遭受損失。挑起事端的一方應該是責任方,要承擔民事賠償。針對人身損害,賠償項目有醫療費、護理費等。那麼,財產侵權損害賠償范圍是什麼?下面我們通過本文一起了解下。
一、財產侵權損害賠償范圍是什麼?
1、財產損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車輛、財產直接損失折款,還應包括現場搶救(險)、人身傷亡善後處理的費用,但不包括停工、停產、停業所造成的財產間接損失。
2、設施,是指道路安全設施以及在道路上及其附近的其他設施,如電力、水利設施,房屋,樹木花卉等。
3、修復。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應進行修復,恢復原狀。修復以就地修復為主,盡量恢復原來狀態,即在功能上、形態上、價值上沒有太大變化。
4、折價賠償。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沒有修復的可能,需要折價賠償。折價時應計算出原物的價值,原物的新舊市場價以及殘存價值等因素進行折價賠償。
5、牲畜受傷但沒有失去使用價值的,應就地治療為主;因傷失去使用價值或者死亡的,經有關部門評估鑒定,折價賠償。
6、實物賠償。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用種類、質量相同或相近的實物進行賠償。
二、財產侵權損害賠償原則有哪些?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根據我國民事法律的規定,侵權損害賠償的原則主要有全部賠償原則、限定賠償原則、懲罰性賠償原則和衡平原則四項原則。
1、全部賠償原則。即侵權行為人對因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的大小,應以其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實際損失為依據,予以全部賠償。
2、懲罰性賠償原則。主要適用於侵犯知識產權和產品責任。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3、衡平原則。即在確定侵權損害賠償范圍時,應考慮諸如當事人的經濟狀態等因素,使賠償責任的確定更公正、公平。
綜上所述,財產侵權是很常見的民事侵權行為,責任方要向受害人賠償。財產侵權損害賠償范圍很廣,從大的方面分為直接損失賠償和間接損失賠償,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損失賠償。侵權方不履行賠償義務,受害人可以找第三方機構調解仲裁,達不到效果的要走民事訴訟程序。
延伸閱讀:
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知識產權侵權有哪些要件
設計作品侵權的賠償原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