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如何看待商譽攤銷

如何看待商譽攤銷

發布時間:2021-07-06 07:06:50

Ⅰ 關於商譽攤銷的問題

回購股票,來用現金支源出將回購的股票注銷,如何能增加現金流入,是現金流出才對。不知道你所說的情況。

那股票市價低於股票面值,那更是損失才對。如何是收入。回購只能說是將企業的現金流入到股東手裡,沒有盈虧。除掉票面價值調整的是資本公積。

Ⅱ 評估商譽 攤銷

按十年在成本里攤銷
可咨詢當地工商部門。

Ⅲ 商譽攤銷

商譽這一概念是隨著企業產權有償轉讓行為的發生才在企業財務會計中出現的。

商譽版可以是自己建立的,也權可以是向外購入的,但是只有向外購入的,才能作為商譽入帳,也就是說,企業在兼並或購買另一個企業時,才能進行商譽的核算。商譽的價值可以按買者付給賣者價款總額與買進企業凈資產總額之間的差額計算。

Ⅳ 如何理解中國現行企業會計准則對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規范

一、我國企業合並會計處理的現狀

(一)企業合並的概念及處理方法不明確
我國《公司法》和《企業兼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中說明了企業合並的幾種方式,但並沒有對企業合並的概念給出明確的定義。於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企業合並》,雖然給出了企業合並的概念,但那隻是會計上的概念,是針對「報告主體」而言的,並非法律意義上的概念。另一方面,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沒有明確的定義。無論從我國現階段的規范化文件(包括於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企業合並》和《企業會計准則——長期股權投資》),還是從合並會計處理實務中,均未對「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這兩種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做出明確定義,只是對操作方法作了規定。
(二)缺乏對有關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的普遍規范
目前,我國只對吸收合並方式的兩種情況即被兼並方保留法人資格和喪失法人資格作了會計處理規定,但沒有有關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方面的統一的規范性文件,諸如能普遍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企業合並》。與此不同的法規之間的規定也不統一。在《企業兼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中規定採用的「購買法」,與在《合並會計報表暫行規定》和《企業會計准則——投資》中規定的採用「購買法」的處理辦法不一樣。
(三)我國現行法規規定以及實務操作同國際准則的差距
我國現行法規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比較接近於購買法,而實際操作中卻大多數採用權益結合法。國際准則只規定了購買法,取消了權益結合法,而且,同樣的購買法與國際慣例也不一致。

二、新准則下企業合並准則主要特點分析

新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准則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合並方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合並日在被合並方的賬面價值計量;合並方取得的凈資產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並對價賬面價值(或發行股份面值總額)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被合並方採用的會計政策與合並方不一致的,合並方在合並日應當按照本企業會計政策對被合並方的財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調整,在此基礎上按照本准則規定確認;合並中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為企業合並發行的債券或承擔其他債務支付的手續費、傭金等,計入初始計量金額或抵減溢價收入、留存收益。
(一)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納入准則體系
從國際上適用的企業合並會計准則來看,無論是國際准則還是美國的准則,均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排除在外,而我國合並准則對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中尚未規范的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作了規范。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在中國經濟中仍然佔有較大比重,在企業股權結構中,國有股絕對控股現象比較普遍,我國實務中出現的企業合並大多屬於企業集團內或中央、地方國資委所控制的企業之間的合並,因此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納入准則的適用范圍。
新准則對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的會計處理方法是權益法。首先是基於對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經濟實質的考慮。由於這種合並發生在同一所有者控制的企業之間,並購本身沒有市場競爭的環境作為支撐,其合並行為更多地代表了所有者的意願,合並對價或發行股票的價值不一定是雙方完全出於自願的結果。因此,不能將其看作真正的公允價值,以資產、負債賬面價值計量更為可靠。其次,從股權互換的現狀看,中國的企業合並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之間的換股合並,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尚未完成,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權還沒有明確的市價,即使部分股權已上市流通,其價格往往受市場投機因素的作用而不能反映其真正價值。因此,在股權的公允價值確認存在困難的情況下,採用權益結合法更易於操作。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受同一方控制的企業之間出於戰略考慮而進行的並購將越來越普遍,這種交易是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進行的,交易價格是雙方討價還價的結果,因此應採用購買法核算,將取得的資產、負債統一在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下,以提高會計信息的清晰度與可比性。新合並准則對購買法的這一規范體現了我國對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的接受,順應了國際上對於交易必須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的核算原則,在購買法成為國際合並會計方法發展趨勢的背景下,合並准則的這一規定無疑縮小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之間的差異。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是我國企業合並會計准則逐步向國際會計准則接軌的關鍵性步驟。

三、規范我國企業合並會計處理的新舉措

首先,必須盡快普遍實施《企業會計准則——企業合並》等有關企業合並會計處理的規范性文件,修改和完善與企業合並有關的現行法規和規章,形成統一、完善、配套實施的企業合並規范性文件體系。
其次,在建立和完善企業合並規范性文件時,特別是在制定企業合並會計准則及其實施指南時,應該對包括企業合並、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等做出嚴格的定義,對不同合並方式下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的運用做出具體的規定,如各種會計處理方法的適用條件、資產入賬價值標准、合並日及合並日後合並報表的編制、商譽的確定與攤銷等等。
最後,在建立和完善企業合並規范性文件時,既要參考國際會計准則,保持一定的協調統一性,又要考慮我國目前市場環境與會計環境的具體情況;既要考慮與現有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接軌,又要考慮解決企業合並中的具體問題。
鑒於此,筆者認為,我國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應該統一採用購買法,這是因為:採用單一的方法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統一採用購買法,與國際會計處理方法協調一致;統一採用購買法,採用購買法符合會計理論的要求;統一採用購買法,採用購買法可以防止企業合並方式人為操縱利潤。但是,統一採用購買法面臨著被並企業資產公允價值的合理確定。由於我國目前尚不具備使用公允價值的條件,包括證券市場、評估市場等方面的不成熟。因此,目前我國採用的購買法還不能完全同國際慣例那樣按公允價值入賬,必須對購買法予以相應修正,即以賬面價值代替公允價值作為被並企業資產的入賬價值,這樣既解決了方法的多樣性引起的會計信息的混亂,又符合我國國情,便於操作,同時又與國際接軌。當然,採用賬面價值代替公允價值的這種修正後的購買法,與國際慣例不完全一致,這就要求我國出台相應的銜接政策。就目前而言,必須將我國實施的賬面價值替換成按國際慣例實施的公允價值以及如何進行財務報表的調整做出明確的規定,這樣,遠比採用權益結合法調整成購買法下的會計信息的披露成本要低得多。就長遠而言,我國應致力於完善購買法的工作,特別是規范和完善評估市場。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資產評估市場及其他條件的不斷成熟,屆時,再由修正後的購買法轉變成與國際慣例相一致的完整意義上的購買法,這樣比先採用權益結合法,然後等條件成熟了再採用購買法的各項成本要低得多。
企業合並過程中,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是一個重要環節,它直接影響到合並後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而影響到雙方利益的實現。企業合並的基本會計處理方法在准則中規定主要有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它們分別針對不同的企業合並的有關內容。

(一)購買法特點

購買法具有以下的特點:

1、實施合並的企業,應該按其成本進行核算,該成本為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等於交易發生日,購買方為了取得對被合並企業凈資產的控制權而支付的其他購買價款的公允價值與任何可直接歸屬於該項購買的費用之和;

2、如果被合並企業喪失法人地位,購買企業收到的被合並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應按公允價值入賬;

3、如果被合並企業喪失了法人地位,購買企業的合並成本與取得凈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商譽;

4、從購買日起,被合並企業的經營成果應該合並到購買企業的損益表中;

5、被合並企業的留存收益不能轉到購買企業中。

(二)權益結合法的特點

結權益結合法的特點主要有:

1、不論合並發生在會計年度的哪個時點,參與合並各企業整個會計年度的損益都要全部包括在合並後的企業之中;

2、參與合並各企業整個年度的留存利潤均應並入合並後的企業當中;

3、各企業所發生的與股權聯合有關的支出應在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

4、參與合並的各企業,其會計報表通常不用作變動,依然按照賬面價值反映資產和負債,也即是不用將其反映為公允價值,也不確認為商譽;

5、已登記入賬的發行股本的金額與支付的現金或以其他資產形式支付的額外價款之和,同賬面登記的購買股本的金額之間的差額,應調整所有者權益;

6、若參與合並各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不一致,則應予以調,整,以保持合並後會計方法的一致性。

(三)權益結合法與購買法的比較

對於兩種方法的比較,我們應從上述對不同方法的特點分析中尋求答案。

1、對於購買法來說,如果被合並企業喪失法人地位,購買企業收到的被合並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應按公允價值入賬,而且購買企業的合並成本與取得凈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商譽或營業外收入;相比較而言權益結合法是按照賬面價值反映資產和負債,也即是不用將其反映為公允價值,也不確認為商譽;這樣在通常情況下,購買法下的資產價值高於權益結合法。在新准則中規定購買法下形成的商譽不在有限的年限內攤銷,而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此規定縮小了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對收益影響的差異,但是商譽的減值測試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可能會造成一定會計操作空間。

2、兩種方法合並當年所並入的被購買企業會計收益的起始點是不同的,權益結合法假設合並後企業的狀態是一直存在的,所以不論合並發生在會計年度的哪個時點,參與合並各企業整個會計年度的損益都要全部包括在合並後的企業之中且參與合並各企業整個年度的留存利潤均應並入合並後的企業當中;而購買法是以購買日為起點的,不包括合並日前被合並企業的收益。

三、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

會計處理方法的不同會影響企業報表的許多內容,不僅僅只體現在資產負責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上,時至今日隨著企業所有者,債權人越來越看重一些表外因素,會計信息的文字披露以及一些相關指標的反映,所以作為一名將來的會計人員我們應著重關注兩種方法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

1、對企業合並以前年度的會計報表的處理方法不同

在購買法下對於合並企業合並以前年度的會計報表不需要進行調整;在權益結合法下,對於合並企業合並以前年度的會計報表要按照合並後的會計政策進行追溯調整。

2、對合並當年經營成果的影響不同

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對被合並企業本期損益的處理方法不同。在權益結合法下,被合並企業全年的損益都並入企業的年度利潤表,因此,只要企業合並發生在會計年度期中,被合並企業在合並日又有利潤,則權益結合法下編制的合並企業利潤表利潤一定大於購買法下編制的合並企業利潤表利潤。在權益結合法下,所有與合並相關的成本都計入合並企業當年的費用。而在購買法下,與合並相關的直接費用增加購買成本,只有與合並相關的間接費用才計入合並企業當期的費用。所以單從合並費用的角度看,權益結合法對合並費用的處理會對本期收益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但是一般情況下與合並企業本期的收益相比較,合並費用往往較少,權益結合法對合並費用的處理對本期收益的負面影響,可能不能抵消其對本期收益的正面影響。權益結合法下的本期收益仍然大於購買法下的本期收益。另外,由於通貨膨脹的影響,被合並企業可辨認資產的評估價值往往大於其賬面價值。所以,在股權聯合企業合並後,合並企業僅僅需要將被合並企業的資產按市價出售便可獲取資產增值的收益,直接增加本期的收益。由此可見,權益結合法可產生利潤操作空間。

3、對合並以後年度經營成果的影響不同

在購買法下按照公允價值記錄被合並企業的可辨認資產。由於通貨膨脹的影響,資產的公允價值一般都高於其賬面價值,尤其是實物資產如存貨、固定資產等表現得更明顯。隨著企業的經營,在企業合並後的若干年內這些資產的增值部分都要轉化為成本費用。這將導致合並後年度購買法下的固定成本費用高於權益結合法下的固定成本費用。另一方面,在購買法下購買成本超過被購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確認為商譽,根據國際會計准則的規定將其在一定的年限內攤銷。商譽的攤銷又會相應地增加成本費用,因此在合並的以後年度,購買法下的成本費用,仍高於權益結合法下的成本費用。相應地,購買法下的年度利潤小於權益結合法下的年度利潤。

4、對合並後企業股權結構的影響不同

在購買法下,無論採用現金、債券或是股票作為合並的支付手段,其結果都是對被合並企業股東權益的剝奪或削弱。在合並後的公司企業中,原合並企業股東的權益得到維護甚至有所增強,即使是在用股票支付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因為原合並企業的股東在不追加投資的情況下所控制的資產數額增加了。換句話說,在購買法的情況下,合並前後企業的股權結構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動。而在權益結合法下,合並雙方通過交換普通股股票的方式實施合並,雙方股東對合並的企業實施共同控制,被合並企業的股東即使不享有與原合並企業股東對等的控制權利,對合並後的企業也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有權益結合法下,合並後企業的股權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動。

5、對現金流量影響不同

在權益結合法下,因為採用換股的方式並沒有現金支付,因此換股合並不反映在現金流量表中,合並後的現金流量是參與合並各方現金流量的匯總。同時還需要對合並以前年度的現金流量表進行追溯調整。在購買法下發生了現金的收付行為,與合並有關的現金流量反映在現金流量表中。合並企業所獲得的凈資產公允市價作為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合並中對收購價款的支付(除現金支付)作為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同樣,在購買法下也可能會扭曲合並當年及以後年度的現金流量趨勢。在合並當年的現金流量表中只包括被合並企業合並後產生的現金流量,而合並以後年度的現金流量中則包括被合並企業全年產生的現金流量。這樣在將合並當年的現金流量與合並以後年度現金流量相比較時,會產生合並前後現金流量迅速增加的錯誤印象。

6、兩種合並會計方法的信息質量比較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兩種會計處理方法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由此也影響到會計的信息質量。從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來看,購買法提供了關於合並企業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的信息,便於投資者預測合並後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從其提供的信息有極大的相關性;從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來看,由於權益結合法按歷史成本反映合並後企業的資產和負債,因而,其信息的可靠性較高;從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來看,採用購買法使各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具有橫向可比性,但由於合並時採用的是新的公允價值的計價基礎,而合並前的會計信息是以歷史成本為計價基礎的,因而合並前後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而採用權益結合法,合並前後的會計信息都是以歷史成本為計價基礎的,因而不存在合並前後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的問題,但在跨國合並時,由於有些國家限制甚至禁止採用權益結合法,因而可能使得不同國家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

四、結論

結合對於兩種不同方法特點及以上的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現行企業會計准則對會計方法的選擇具有其合理性。准則中規定的對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要求運用權益結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則要求運用購買法考慮,該法適應我國該時期經濟的特殊需求,對增強我國企業抗風險能力具有現實意義。

2、從短期來看,兩種方法並存具有必然性,但應視為逐漸轉型和磨合期,是向國際接軌的轉型期,從長遠來講,為了提高企業之間的可比性,購買法將成為處理我國企業合並的唯一方法。

Ⅳ 商譽在確認以後,持有期間為什麼要攤銷和進行減值測試

商譽是不攤銷的。但由於它價值和整體相關,沒有實物形態。所以每年年末要做減值測試。規定。

Ⅵ 商譽怎麼攤銷的

除企業合並中形成的商譽,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和《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 其它商譽屬無形資產, 第十七條 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其應攤銷金額應當在使用壽命內系統合理攤銷。 企業攤銷無形資產,應當自無形資產可供使用時起,至不再作為無形資產確認時止。 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無法可靠確定預期實現方式的,應當採用直線法攤銷。 所得稅法第六十七條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 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 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 外購商譽的支出,在企業整體轉讓或者清算時,准予扣除。

Ⅶ 商譽在無形資產中分離,如何攤銷

除企業合並中形成的商譽,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和《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 其它商譽屬無形資產,第十七條 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其應攤銷金額應當在使用壽命內系統合理攤銷。

企業攤銷無形資產,應當自無形資產可供使用時起,至不再作為無形資產確認時止。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無法可靠確定預期實現方式的,應當採用直線法攤銷。

所得稅法第六十七條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外購商譽的支出,在企業整體轉讓或者清算時,准予扣除。

依據商譽的取得方式,商譽可分為外購商譽和自創商譽。外購商譽是指由於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進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譽;其他商譽即是自創商譽或稱之為非外購商譽。

商譽的構成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它們構成一個完整系統,共同反映和影響商譽。由此可見,商譽主要是由一些不可以量化的因素組成的。即使是外購的商譽,其購買價格也不能真正反映其所包含的諸多不可量化的因素。所以商譽不可以攤銷。

(7)如何看待商譽攤銷擴展閱讀:

一、核算

1、攤銷范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應進行攤銷,通常將其殘值視為零。

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應攤銷,但要計提減值准備。

2、攤銷時間企業應當按月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對於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應當自可供使用(即其達到預定用途)當月起開始攤銷,處置當月不再攤銷。

3、去向企業自用的無形資產,其攤銷金額計入管理費用;

出租的無形資產,其攤銷金額計入其他業務成本;

某項無形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通過所生產的產品或其他資產實現的,其攤銷金額應當計入相關資產成本。

二、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對無形資產攤銷是這樣規定的:無形資產應當自取得當月起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分期平均攤銷,計入損益。

如預計使用年限超過了相關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該無形資產按合同規定受益年限(法律未規定)或法律規定使用年限(合同未規定)或合同規定與法律規定(兩者均規定)受益年限中較短者作為其攤銷年限進行攤銷,

再或者,合同、法律均未規定,則攤銷年限不應少於10年。

正如企業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要充分考慮該項固定資產的性質和消耗方式,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並根據科技發展、環境及其他因素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於無形資產的攤銷也不能如此簡單的全額直線攤銷,而應有些變化。

Ⅷ 商譽會計處理的幾點思考

一、商譽的有關概述

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經營歷史、高水平的管理、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融洽的社會和企業關系,使一個企業的獲利水平高於同行業平均獲利水平,這些對企業獲利有積極影響的因素,實質上是企業一種未入賬的、並且不可單獨確認的無形資產的混合,我們將之稱為商譽。商譽是企業一項特殊的無形資產,它具有以下特點:(1)商譽不能獨立於企業而存在;(2)商譽的價值很難確切計量;(3)商譽的價值和任何發生的與其有關的成本沒有可靠或預期的聯系;(4)難以對各構成商譽的因素進行計價;(5)商譽的價值會隨內部或外部環境產生較大的波動。
對商譽的性質,美國會計學家E·S·Hendrickson的觀點為國內理論界普遍接受。他在《會計理論》中介紹了三個觀點:(1)好感價值論。即商譽是人們對企業具有好感的無形價值。這種好感可能起源於企業所擁有的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獨占特權和管理有方等。(2)超額收益論。商譽是企業超額盈利的現值。一個企業擁有商譽,是因為這個企業能夠較長時期的獲得比同行更高的利潤。這一理論把握了商譽作為企業資產的基本條件,即經濟資源、獲利潛力、貨幣計量三要素。(3)總計價賬戶論。商譽是一個企業的總計價帳戶,它表明該企業各項資產合計的價值(整體價值)超過了他們個別價值的總和,即「整體大於個體組成部分的總和」。[1]
多年來,會計學者和會計實務人員對商譽的構成因素作了各種研究。喬治卡圖爾特和紐曼·奧爾松在《商譽會計》中,從自創商譽的角度將構成商譽的因素歸納為15項:(1)傑出的管理隊伍;(2)優秀的銷售組織;(3)競爭對手管理上的弱點;(4)有效的廣告;(5)秘密的工藝技術或配方;(6)良好的勞資關系;(7)優秀的資信級別;(8)領先的員工訓練計劃;(9)在社會中較高的地位;(10)才能或資源的發現;(11)優惠的納稅條件;(12)有利的政府政策; (13)與其他公司的良好協作關系;(14)有戰略性的地理位置:(15)競爭對手的不利發展。

二、自創商譽的會計處理

按照現行會計准則規定,自創商譽由於其形成過程中發生的支出難以計量,因而不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予以確認。英國的《標准會計事務公告—22商譽會計》指出:「購買商譽與自創商譽的特性沒有差別,然而,由於在特定時點發生企業的市場交易這個事實,盡管對企業的計價是主觀的,購買商譽的價值可以被確定,而自創商譽是不可以的。」[2]這反映了會計界對商譽會計處理的一般態度。事實上,在企業合並過程中產生出的如此巨大的商譽價值不可能產生於企業被收購的時點上,外購商譽僅是商譽在產權交易時點呈現的一個短暫狀態,商譽更多是以自創商譽的狀態而存在的。
從理論上看,首先,會計上只確認外購商譽,而不確認自創商譽,實質上是遵守了收付實現制原則,而違背了權責發生制原則。作為企業長期有效的管理逐步形成的商譽,在形成之日不確認入賬,只在實現交易時才入賬,作為超額收益能力,究竟代表被收購企業何年何月的業績呢?會計上奉行權責發生制的目的在於正確地貫徹配比原則,從而正確地計量各期損益,如果自創商譽在形成之後的較長受益期間內,只確認其帶來的收入,不確認其帶來的耗費,則實際上是歪曲了配比原則的貫徹執行,這樣計量得到的利潤或虧損很難說是客觀和公允的。其次,會計上確認外購商譽,不確認自創商譽,過分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原則,而拋棄了相關性原則。的確,自創商譽的計量因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具有較大的難度,計量結果不夠准確。然而,會計上的可靠性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使是有形資產的計量也未必都是完全可靠的。況且,如果認為只有外購商譽價格才符合確認的基本標准——能夠可靠地予以計量,那麼,在交易過程中,收購價的大起大跌又怎樣解釋商譽價值的可靠性呢?最後,會計上只確認外購商譽,而不確認自創商譽,雖然遵循了謹慎性原則,但是卻有悖於重要性原則和充分披露慣例。如果說重要性原則和充分披露慣例要求企業的重要財務信息情況應充分予以揭示的話,則一個企業長期存在超額利潤的情況不能說不重要,形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不能不予以報告,否則當一個被並購企業突然冒出來巨額商譽時,會計報告就難以解釋原委。
所以,筆者認為自創商譽是存在的,是必須確認的,正如收入確認中承包長期工程收入就可以按合同進度確認收入,那麼商譽這種特殊的無形資產也是可以進行確認的。對於具體計量,可以成立專門的商譽評估機構開展評估工作。商譽因其本身的特徵決定了與一般資產不同的評估方法。一般認為資產評估的方法主要有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但市場法和成本法不適用於商譽的評估,這是商譽的特徵對評估方法的制約。市場法不能適用於商譽的評估緣於商譽不能脫離其所屬企業而獨立存在這一特徵,沒有單獨進行交易的商譽,所以也沒有商譽市價。成本法不適用於商譽的評估則緣於商譽的價值構成與成本無關的特徵。
在實踐中,商譽的評估方法主要是收益法,而收益法又分為兩種:超額收益法和割差法。
1.超額收益法
商譽價值=被評估企業單項資產評估價值之和×(被評估企業預期收益率-行業平均收益率)/適用本金化率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經營狀況一直較好,超額收益比較穩定的企業。此法將商譽的性質與其實際評估操作緊密結合起來,較好地體現了商譽是企業超額收益的資本化價值這一原理。
2.割差法
商譽價值=企業整體資產評估價值-企業的各單項可辨認資產評估價值之和
筆者認為採用割差法評估商譽是不妥的。首先,我們來看割差法的評估思路。第一,運用整體評估的方法評估企業整體資產價值。第二,運用單項評估的方法評估各類有形資產的價值和單項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價值。第三,把整體評估值減去各單項評估資產價值之和,即是企業的商譽。
從思路上看:(1)整體評估與單項評估的性質不同。整體評估以預期收益方法得到整體資產價值,單項評估以成本法或市場法得到有形資產價值和無形資產價值,二者的計量標准不同,直接相減不妥。(2)商譽的性質決定了其價值是通過整體企業表現出來,而其價值也包括其他無形資產所產生的效益,不免重復。(3)評估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確,因而,在企業整體資金價值一定條件下,商譽的價值隨著可確指的無形資產份額的增大而減小,顯然不符合商譽的客觀性。
相比之下超額收益資本化法評估商譽比較科學,其思路如下:第一,對企業單項有形資產和單項可確指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加總得出企業單項資產值總和。第二,收集估算行業平均資金收益率。第三,把企業單項資產評估值總和乘以行業平均資金收益率,取得按行業平均收益水平計算企業各單項資產總和所創造的收益值。第四,以企業過去若干年收益為依據,預測未來的年平均收益值。第五,用企業未來的年平均收益值減去企業各單項資產總和所創造的收益值,就是企業由商譽創造的超額收益。第六,選用適當的資本化率把企業年超額收益還原,即商譽的評價值。
運用該方法應注意三個問題:(1)必須綜合考慮企業商譽的各類構成因素,不能只靠企業特定的以前年份的經營成果去估計其預測收益。(2)必須考慮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變化。(3)對企業收益、負債及一些重要營業收入和費用項目的變動趨勢予以足夠的重視。在現行的會計准則中,商譽產生的過程中所耗費的人、財、物等各項費用已計入到相應的資產或期間費用之中。所以自創商譽不存在將來的攤銷問題。將自創商譽在報表上進行列示,主要是為報表的使用人提供更加有利於其進行決策的財務信息。因此,只要能得到自創商譽的公允價格,是可以加以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因不同的評估機構有不同的評估結果,根據謹慎性原則,可以較低的評估結果作為自創商譽的入賬價格。為了進行商譽的會計處理,根據前述的原理,可以設「自創商譽」賬戶,與此同時另應設一個權益類賬戶「自創商譽價值」與之相對應。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方單列「商譽」項目,同時在所有者權益中增加「自創商譽價值」項目。
如自創商譽經評估確認時:
借:自創商譽(資產類賬戶)
貸:自創商譽價值(權益類賬戶)
每年進行再評估如有增值時:
借:自創商譽
貸:自創商譽價值
若發生減值,則做一相反分錄,每年調整自創商譽的價值,但不予以攤銷,以及時全面反映企業的真實狀況。通過這兩個賬戶反映調整企業自創商譽的價值,並不影響企業當期損益,企業由自創商譽所帶來的超額收益,已體現在企業當期各項財務指標與行業水平的比較中。
三、外購負商譽的會計處理

對於外購商譽,我國會計准則有較詳細的規定,在這里我只想對其中的負商譽提出一點疑問與建議。
一般認為,在企業購並中,購並企業為取得被購並企業的超額盈利能力,所付出的一攬子購買價格超過其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以上的金額,便被確認為商譽。然而,當購買企業為取得被購並企業的全部凈資產所支付的價格低於其公允價值時,則稱為負商譽。理論上,負商譽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據Hendrickson的觀點,如果被購並企業可以辨認的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和大於購並企業的收購價格,被購並企業的所有者就會將凈資產逐項出售,並不會像存在正商譽那樣將凈資產整個或一攬子出售。因而,負商譽在邏輯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負商譽在企業購並實踐中的確存在,我們把這種客觀存在而目前理論尚無法做出合理解釋的現象稱為「負商譽悖論」。目前,我國會計界對外購負商譽的解釋,頗具新意的觀點主要有三: (1)企業虧損說;[3](2)交易費用節約說;[4](3)主並企業自創商譽轉化說,[5]此外,還有一些大眾化的觀點, 例如,高估資產的公允價值、主並企業高超的談判技巧、被並企業存在隱性負債等等。[6]
目前,關於負商譽的確認有多種提法:(1)有人主張將負商譽作為股東權益的一個單獨項目即「儲備金」,等到被並購的資產折舊或出售時,再轉入已實現利潤中去;(2)有人主張先將負商譽作為一個貸記項目如遞延收益,然後在以後的會計期間系統地調增收益;(3)有人認為負商譽是廉價交易的結果,是本期資本交易中的利潤,應記入當年的損益賬戶。(4)將其按比例調減除長期有價證券以外的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若不夠抵減時,剩餘部分確認為一項遞延收益,並在確定的期限內攤銷,或直接確認為收益。[7]
2006年《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規定,[8]購買方合並成本小於合並中取得的被並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處理:對取得的被並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的公允價值以及合並成本進行復核;經復核後合並成本仍小於合並中取得的被並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這實際上遵守了上述第三種觀點,我認為這樣處理有利於反映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的真實價值,而且全面地反映了企業的全部業績,但要避免由於將並購產生的負商譽完全一次確認為收益而可能導致的各個會計期間收益的巨大波動。為此,應將負商譽記入全面收益中的其他全面收益項下。
對於負商譽的計量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觀點:(1)將被並購企業的各項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和超過並購企業收購價格的部分,先按照一定的比例調減被並購企業除長期證券性投資外的非流動性資產的公允價值,若不夠抵減,才確認為負商譽;(2)將人力資本的效用與其使用成本之差低於市場平均值的差額即企業凈資產報酬率低於市場平均值的差額確認為負商譽;(3)按未來可能產生的資產流出額確認負商譽;(4)將被並購企業的各項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和超過並購企業收購價格的部分全部確認為負商譽。
我贊同(4)的計量方法。首先,這樣處理符合有關負商譽性質的分析以及對負商譽的定義;其次,與正商譽的計量方法保持一致;另外,更重要的是按並購時點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凈資產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具有更大相關性。對於(1)(2)(3)的計量方法,我認為無法與正商譽的計量方法保持一致,且不能准確反映並購時點上的凈資產公允價值,故不適宜用此三種方法計量負商譽。而且(2)(3)方法實施難度大,無法准確估價、計量。

四、商譽確認後的處理

外購商譽的攤銷問題一直是會計界爭論最為激烈的焦點問題之一。2006年會計准則一個顯著變化是借鑒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和美國財務會計准則的做法,取消了對合並商譽的攤銷要求,而對合並商譽進行減值測試。《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規定:「初始確認後的商譽,應當以其成本扣除累計減值准備後的金額計量,不必攤銷。」同時,《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規定:「企業合並所形成的商譽,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由於商譽不能單獨為企業帶來現金流量,其可收回金額是無法確認的。商譽減值測驗只能結合與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進行,將商譽的價值按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的公允價比例分配。理論上,2006年會計准則將商譽視為永久性資產不予攤銷,更符合商譽的經濟實質,體現了商譽與企業整體不可分割的特點。但這樣處理有三個顯著缺點:一是虛增每股收益;二是商譽減值測試較麻煩且不能克服人為因素;三是違背權責發生制原則,任何資產都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作用。
外購商譽該不該攤銷及如何攤銷取決於外購商譽自身的本質。通常來說,在企業並購中,主並企業購買成本超過所購得的目標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我們就稱之為外購商譽。自創商譽是和外購商譽相對的,在企業並購中,當主並企業購得一項外購商譽時,我們就說被並購企業有自創商譽。一般地,當一個企業能夠獲得較同業相比的超額收益時,我們就說這個企業有自創商譽。自創商譽是企業內產生的,由企業未入賬的資源和企業所有資源之間的組合經濟效應兩部分共同構成。外購商譽本質上不同於自創商譽,它產生於企業的並購過程中,是由並購中的諸多因素決定的。外購商譽是被並購企業的自創商譽、主並企業支付給被並購企業所分配的預期並購增量價值而發生的支出、並購雙方的非財務動機及談判等因素共同影響的價值的綜合物。外購商譽有資源性質的一面,但它更像並購中主並企業所發生的一項損失。由於外購商譽本質上不同於自創商譽,所以,不能將外購商譽與自創商譽混為一談,進而以自創商譽的理論來論述外購商譽。
筆者認為,因外購商譽更體現主並企業在交易中的一項損失,所以應將其攤銷。至於並購企業後企業實際整體商譽的增值,則通過評估計入企業整體的「自創商譽」中。所以,用系統攤銷法來處理外購商譽是現實的選擇。不過,採用該法,仍有一個問題待解決,就是攤銷期究竟選擇多少年。APBNO.17將外購商譽的最高攤銷年限定為40年,[9]而IASNo.22則將其攤銷上限定為5年,[10]特殊情況下,最長也不得超過20年,我國原會計准則則規定在不低於10年的期限內合理攤銷。我認為,考慮到外購商譽的三個組成部分中,資源僅僅佔一小部分,而且這些資源帶來的收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另外兩部分則應盡快攤銷或立即注銷。綜合起來考慮,外購商譽應在盡可能短的期限內攤銷。

五、小 結

結合商譽的特徵,本文對商譽會計處理的基本理念是:承認商譽是客觀存在的,不論是外購還是自創的商譽都應予以確認和披露。對於自創商譽,應於其形成時予以確認,具體可採用資產評估中的超額收益資本化法,且不予攤銷,而在期末進行價值測試,確定其增減值。對於外購商譽中的負商譽,應將被並購企業的各項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和超過並購企業收購價格的部分全部確認為負商譽,記入全面收益中的其他全面收益項下,以全面反映企業的全部業績。此外,外購商譽則應在盡可能短的期限內予以攤銷。

Ⅸ 具體到商譽攤銷是怎麼個情況商譽的高低代表了什麼

按新的企業會計准則,企業的商譽不能做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入帳,也不予攤銷。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商譽攤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