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資產減值損失可以稅前扣除嗎
未經核定的准備金支出(不符合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各項資回產減值准備、風答險准備等准備金准備)不得扣除,在實際操作時是不許可的,許可項目也必須拿到稅務部分的核准書,很麻煩。
納入稅務處理的資產形式主要有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投資資產、存貨等,均以歷史成本為計稅基礎,企業持各項資產增值或減值 ,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分可以確認損益外,不得調整資產的計稅基礎,根據以上政策,以歷史成本計稅,不得調整。
象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方式獲得的資產以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入賬初始價值,這個才是涉及公允價值的
參考:網路
Ⅱ 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一、企業經營中經常發生的資產損失的情形
1、報廢處理固定資產專損失;
2、銷售固屬定資產、無形資產損失;
3、銷售存貨損失;
4、盤虧損失;
5、發生壞賬損失;
6、投資損失;
7、被盜、丟失損失;
8、其他
二、資產損失申報類型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5號《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第八條 企業資產損失按其申報內容和要求的不同,分為清單申報和專項申報兩種申報形式。具體適用清單申報與專項申報的業務分類如下表:
一般情況下,地方稅務機關有資產損失專項報告的模版,按報告模版說明相關損失情況。
Ⅲ 年度匯算清繳時無形資產攤銷可以稅前扣除嗎
年度匯算清繳時無形資產攤銷是可以在稅前扣除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二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按照規定計算的無形資產攤銷費用,准予扣除。
下列無形資產不得計算攤銷費用扣除:
1、自行開發的支出已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的無形資產;
2、自創商譽;
3、與經營活動無關的無形資產 ;
4、其他不得計算攤銷費用扣除的無形資產。
Ⅳ 固定資產減值損失可以稅前扣除嗎
固定資產減值損失不可以稅前扣除。
企業持各項資產增值或減值 ,除財政、稅務主管部分可以確認損益外,不得調整資產的計稅基礎,根據以上政策,以歷史成本計稅,不得調整。
考慮到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商譽等資產發生減值後,一方面價值回升的可能性較小,通常是永久性減值;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確認資產重估增值和操縱利潤,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消除了一些企業通過計提秘密准備來調節利潤的可能,限制了利潤的人為波動。
企業計提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准備、貸款損失准備等後,相關資產的價值又得恢復,應在原已計提的減值准備金額內,按恢復增加的金額,借記「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准備」、「貸款損失准備」、「抵債資產—— 跌價准備」、「損余物資——跌價准備」等科目,貸記本科目。
Ⅳ 企業的哪些無形資產攤銷費用不得稅前扣除
當直接生產相關的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攤銷
的貨物應記入「
製造費用
」或「生產成本」。點擊看詳細專業的專利,如使用商品,無形資產攤銷,應記入「製造費用」可歸責於某些特定的商品,應包括在「生產成本」。
Ⅵ 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及納稅調整明細表怎麼填
納稅人在第1至27行按資產類型填報留存備查的資產損失情況,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在第1行至27行應填報總機構和全部分支機構的資產損失情況,並在第29行填報各分支機構留存備查的資產損失匯總情況。
1、第1行「一、現金及銀行存款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現金損失和銀行存款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2、第2行「二、應收及預付款項壞賬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應收及預付款項壞賬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3、第3行「逾期三年以上的應收款項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應收及預付款項壞賬損失中,逾期三年以上的應收款項且當年在會計上已作為損失處理的壞賬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4、第4行「逾期一年以上的小額應收款項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應收及預付款項壞賬損失中,逾期一年以上,單筆數額不超過五萬或者不超過企業年度收入總額萬分之一的應收款項,會計上已經作為損失處理的壞賬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5、第5行「三、存貨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存貨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6、第6行「存貨盤虧、報廢、損毀、變質或被盜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存貨損失中,存貨盤虧損失、存貨報廢、毀損或變質損失以及存貨被盜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7、第7行「四、固定資產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固定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8、第8行「固定資產盤虧丟失、報廢、損毀或被盜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固定資產損失中,固定資產盤虧、丟失損失,報廢、毀損損失以及被盜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9、第9行「五、無形資產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無形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10、第10行「無形資產轉讓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在正常經營管理活動中,按照公允價格轉讓無形資產發生的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11、第11行「無形資產被替代或超過法律保護期限形成的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無形資產損失中,被其他新技術所代替或超過法律保護期限,已經喪失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尚未攤銷的無形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12、第12行「六、在建工程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在建工程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13、第13行「在建工程停建、報廢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在建工程損失中,在建工程停建、報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14、第14行「七、生產性生物資產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15、第15行「生產性生物資產盤虧、非正常死亡、被盜、丟失等產生的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損失中,生產性生物資產盤虧損失、因森林病蟲害、疫情、死亡而產生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損失以及被盜伐、被盜、丟失而產生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16、第16行「八、債權性投資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債權性投資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17、第17行「(一)金融企業債權性投資損失」:填報金融企業當年發生的債權性投資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18、第18行「1.符合條件的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填報金融企業當年發生的,符合財稅〔2015〕3號規定條件的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形成的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19、第19行「單戶貸款余額300萬(含)以下的貸款損失」:填報金融企業當年發生的符合條件的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中,單戶貸款余額300萬(含)以下的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20、第20行「單戶貸款余額300萬元至1000萬元(含)的貸款損失」:填報金融企業當年發生的符合條件的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中,單戶余額300萬元至1000萬元(含)的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21、第21行「2.其他債權性投資損失」:填報金融企業當年發生的,除符合條件的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以外的其他債權性投資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22、第22行「(二)非金融企業債權性投資損失」:填報非金融企業當年發生的債權性投資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23、第23行「九、股權(權益)性投資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股權(權益)性投資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24、第24行「股權轉讓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股權(權益)性投資損失中,因股權轉讓形成的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25、第25行「十、通過各種場所、市場等買賣債券、股票、期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等發生的損失」:
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按照市場公平交易原則,通過各種交易場所、市場等買賣債券、股票、期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等發生的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26、第26行「十一、打包出售資產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將不同類別的資產捆綁(打包),以拍賣、詢價、競爭性談判、招標等市場方式出售形成的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27、第27行「十二、其他資產損失」:填報納稅人當年發生的其他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28、第28行「合計」行次:填報第1+2+5+7+9+12+14+16+23+25+26+27行的合計金額。
29、第29行「分支機構留存備查的資產損失」:填報跨地區經營企業各分支機構留存備查的資產損失的賬載金額、資產處置收入、賠償收入、資產計稅基礎、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及納稅調整金額。
Ⅶ 資產的減值在轉換為實質性損失前,不得在稅前扣除
存貨存貨出現以下一項或若干項情形時,應當確認為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一)已霉爛變質;(二)已過期且無轉讓價值;(三)經營中已不再需要,並且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四)其他足以證明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 固定資產固定資產出現下列情形之一時,應當確認為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一)長期閑置不用,且已無轉讓價值;(二)由於技術進步原因,已經不可使用;(三)已遭毀損,不再具有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四)因本身原因,使用後導致企業產生大量不合格品;(五)其他實質上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無形資產無形資產出現以下一項或若干項情形時,應當確認為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一)已被其他新技術所替代,且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二)已超過法律保護期限,且已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三)其他足以證明已經喪失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 投資投資出現以下一項或若干項情形時,應當確認為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一)被投資方已依法宣告破產、撤銷、關閉或被注銷、吊銷工商營業執照;(二)被投資方財務狀況嚴重惡化,累計發生巨額虧損,已連續停止經營三年以上,且無重新恢復經營的改組計劃等;(三)被投資方財務狀況嚴重惡化,累計發生巨額虧損,被投資方的股票從證券交易市場摘牌,停止交易一年或一年以上。(四)被投資方財務狀況嚴重惡化,累計發生巨額虧損,已進行清算。 企業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投資當有確鑿證據表明已形成財產損失或者已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時,應扣除變價收入、可收回金額以及責任和保險賠款後,再確認發生的財產損失。 可收回金額可以由中介機構評估確定。未經中介機構評估的,固定資產和長期投資的可收回金額一律暫定為賬面余額的5%;存貨為賬面價值的1%。已按永久或實質性損害確認財產損失的各項資產必須保留會計記錄,各項資產實際清理報廢時,應根據實際清理報廢情況和已預計的可收回金額確認損益。 認定證據企業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投資因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情形,應依據下列證據認定財產損失:(一)資產被淘汰、變質的經濟、技術等原因的說明;(二)企業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簽章證實有關資產已霉爛變質、已無使用價值或轉讓價值、已毀損等的書面申明;(三)中介機構或有關技術部門的品質鑒定報告;(四)無形資產的法律保護期限文件;(五)有關被投資方破產公告、破產清償文件;工商部門注銷、吊銷文件;政府有關部門的行政決定文件;終止經營、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證明文件;(六)有關資產的成本和價值回收情況說明;(七)被投資方清算剩餘財產分配情況的證明。 企業委託金融機構向其它單位貸款,被貸款單位不能按期償還的,比照投資轉讓處置損失進行處理。
Ⅷ 新企業所得稅中資產減值損失准稅前扣除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調所得額嗎
未經核定的准備金支出(不符合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各項資版產減值准備、風險准備等准權備金准備)不得扣除,在實際操作時是不許可的,許可項目也必須拿到稅務部分的核准書,很麻煩。
納入稅務處理的資產形式主要有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投資資產、存貨等,均以歷史成本為計稅基礎,企業持各項資產增值或減值 ,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分可以確認損益外,不得調整資產的計稅基礎,根據以上政策,以歷史成本計稅,不得調整。
象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方式獲得的資產以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入賬初始價值,這個才是涉及公允價值的
Ⅸ 企業發生"無形資產損失",能否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關於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主要反映在《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57號),(下稱「財稅〔2009〕57號文」)、《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的〈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通知》(國稅發〔2009〕88號),(下稱「國稅發〔2009〕88號文」)等政策規定中。
1.新《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這是關於損失准予在稅前扣除的法律淵源。
2.《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正面列舉的方式,明確了損失包括的范圍,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 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損失,轉讓財產損失,呆賬損失,壞賬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由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立法起草小組編寫的《實施條例》對「其他損失」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兜底條款,以防止前面列舉的不全面,因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形態多樣,變化多端,純粹的列舉可能無法窮盡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各種損失類別。增加這個兜底條款,意在表明凡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損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都允許扣除」。
3.為進一步明確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問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和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財稅〔2009〕57號文件。它明確規定「本通知所稱資產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損失,包括現金損失,存款損失,壞賬損失,貸款損失,股權投資損失,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被盜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該通知的規范對象是包括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的,但通知沒有對「其他損失」的定義、扣除等問題做進一步明確,也沒有規定無形資產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
4.財稅〔2009〕57號文件下發後,國家稅務總局又印發了國稅發〔2009〕88號文件,對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問題尤其是程序性問題做了明確。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用於經營管理活動且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包括應收票據)等貨幣資產,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生產性生物資產等非貨幣資產,以及債權性投資和股權(權益)性投資」。顯然,國稅發〔2009〕88號文件所指的資產損失,是不包括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的。
有觀點認為,既然國稅發〔2009〕88號文件沒有明確無形資產損失可以在稅前扣除,那麼其就不能在稅前扣除。筆者認為 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因為,國稅發〔2009〕88號文件規范的只是文件明確列舉的損失,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不屬於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的規范對象。既然如此,以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為由判定無形資產不能在稅前扣除,政策依據明顯不當。
現行無形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政策依據,只有《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及財稅〔2009〕57號文件。根據這些稅收規定及精神,無形資產損失作為其他損失,是允許在稅前扣除的。
關於無形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問題,實務中還需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允許稅前扣除的無形資產損失,限於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損失。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允許稅前扣除的損失必須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
並非所有的無形資產損失都可以在稅前扣除。這也是稅前扣除相關性原則的運用,即稅前扣除的支出必須是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因此,對於那些與企業經營管理無關的無形資產,其損失是不能在稅前扣除的。
2.允許稅前扣除的無形資產損失,限於企業實際發生的凈損失。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准予稅前扣除的損失,必須是減除責任人賠償和保險賠款後的余額,依照相關規定進行扣除。因此,企業獲得的相應保險賠款或者責任人賠償的部分,不屬於企業發生的實際損失,不能在稅前扣除。
3.在實務中,企業要就無形資產稅前扣除與稅務機關做好溝通。根據現行稅收規定,無形資產是允許稅前扣除的,但稅務處理的具體程序,稅法並未明確規定,比如,證明資產損失確屬已實際發生的合法證據具體是指哪些,是否須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才能扣除,等等。這些都需要企業與稅務機關及時做好溝通,以最大限度避免公司稅收利益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