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情況下無形資產不符合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產生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為什麼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原因:因為它在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
具體不確定的情況如下:
(一)除企業合並以外的交易,若其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交易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不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
如承租方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會計准則規定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以及相關的初始直接費用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
而稅法規定以租賃協議或合同確定的價款加上運輸費、途中保險費等的金額計價,對二者之間產生的暫時性差異,若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例如,某項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按會計准則其入賬價值為100萬元、
但按照稅法規定,其計稅基礎為120萬元,若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0萬元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會使該資產的入賬價值減少20萬元。
此時既不是該資產的公允價值,也不是其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不符合會計准則中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標准,改變了該資產的初始計量,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二)按稅法規定可結轉以後年度的虧損,若數額較大,且缺乏證據表明企業未來期間將會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可結轉以後年度的虧損,稅法規定可用以後年度的稅前利潤彌補,但彌補期限最長5年,這就產生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但是否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要視未來期間是否有足夠的應稅所得可用於抵銷以前年度虧損。
只有未來期間稅前利潤抵銷了以前年度虧損後,未來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才會減少,才會有經濟利益的流入。
而這正好符合資產的定義,即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但若企業未來期間無利潤,繼續虧損,無所得稅可交;或者沒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於抵銷以前年度虧損,則不能保證這項經濟利益的流入,不能確認為資產。
(1)無固定期限無形資產遞延所得稅擴展閱讀:
會計處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根據所得稅准則確認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資產。
根據稅法規定可用以後年度稅前利潤彌補的虧損產生的所得稅資產,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應當按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等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遞延所得稅資產是指對於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以未來期間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的一項資產。
而對於所有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均應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負債,但某些特殊情況除外。
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是和暫時性差異相對應的,可抵減暫時性差異是將來可用來抵稅的部分,是應該收回的資產,所以對應遞延所得稅資產。
其實,不僅是可結轉以後年度虧損問題,所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時,都要以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
因為只有當未來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大於待轉回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才會使未來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減少,才會在未來期間產生經濟利益的流入,才符合資產的確認原則。
❷ 什麼是遞延所得稅資產
由於會計與稅收的目的不同,導致了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之間必然存在著無法消除的差異,這就要求會計核算、反映這種差異對會計主體當期損益及其期末財務狀況的影響情況。
在新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下,改變了原企業會計准則(制度)(2005前)對所得稅的核算方法(即由企業自行選擇採用應付稅款法、遞延法、利潤表債務法),改為統一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這種核算方法,將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之間存在的差異,劃分為兩大類:暫時性差異(注意,不是時間性差異,其范圍要大於時間性差異)、非暫時性差異,與原時間性差異和原永久性差異的分類是不同的。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相關的概念較多,限於篇幅,請具體閱見《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及其應用指南。下面僅舉例簡單說明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核算過程。
假設甲公司2007年度按企業會計准則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為10 000 000元,所得稅率為33%,未來稅率預計不會發生調整。
1、當年按稅法核定的全年計稅工資1 800 000元,甲公司全年實發工資為2 000 000元。相關提取的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稅法准予全額稅前扣除。
2、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500 000 000元,會計處理採用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當年折舊額64 000 000元,累計折舊額244 000 000元,無減值准備;稅務處理採用平均年限法,當年折舊額50 000 000元,累計稅前扣除折舊額150 000 000元,預計使用年限及預計凈殘值與會計處理不存在差異。
3、企業當年購入准備近期出售的某上市公司股票,購置成本2 000 000元,年末市價2 600 000元。當年未發生派發紅利等事項。
4、年初遞延所得稅資產賬面余額26 400 000元,年初遞延所得稅負債賬面余額0元。
除上述事項之外,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另,該企業預計未來很可能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於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1、按照當期根據稅法規定計算的應交所得稅,確認所得稅費用。
會計利潤:10 000 000元
加:工資費用納稅調增額:200 000元(2 000 000 – 1 800 000)
加:折舊費用納稅調增額:14 000 000元(64 000 000 – 50 000 000)
減:交易性金融資產納稅調減額:600 000元(2 600 000 – 2 000 000)
應納稅所得額:23 600 000元
應交所得稅:7 788 000元(23 600 000 * 33%)
借:所得稅費用 7 788 000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7 788 000元
該分錄可理解為:根據稅法規定計算的當年應交所得稅,屬當期費用,應當記入當期「所得稅費用」科目。
2、按照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確認暫時性差異及其遞延所得稅。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 = 500 000 000 – 244 000 000 = 256 000 000元
固定資產計稅基礎 = 500 000 000 – 150 000 000 = 350 000 000元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 350 000 000 – 256 000 000 = 94 000 000元
(該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表明,企業未來在使用、處置該固定資產時,根據稅法的規定,需調減應納稅所得額94 000 000元)
遞延所得稅資產 = 94 000 000 * 33% = 31 020 000元
(由於該固定資產在未來使用、處置時需依稅法規定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即意味著企業未來可少交所得稅31 020 000元,由此形成當期期末企業的一項資產)
當期應增計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 31 020 000 – 26 400 000 = 4 620 000元
(由於企業當期期初已存在遞延所得稅資產26 400 000元,因此,只需在此基礎上補計至31 020 000元即可)
交易性金融資產賬面價值 = 2 600 000元
交易性金融資產計稅基礎 = 2 000 000元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2 600 000 – 2 000 000 = 600 000元
(該應納稅在使性差異表明,企業未來在出售該金融性交易資產時,根據稅法的規定,需調增應納稅所得額600 000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600 000 * 33% = 198 000元
(由於該交易性金融資產在未來出售時需依稅法規定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即意味著企業未來應多交所得稅198 000元,由此形成當期期末企業的一項負債)
當期應增計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 198 000 – 0 = 198 000元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4 620 000元
貸:所得稅費用 4 422 000元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98 000元
該分錄可理解為:上述增計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屬於當期所得稅費用的調整,應記入當期「所得稅費用」科目。
至於工資費用的納稅調整問題,由於該差異屬於原永久性差異,不影響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因此,不形成暫時性差異。從暫時性差異計算公式來看,由於相關工資已發放,則應付職工薪酬(工資部分)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均為零,不存在暫時性差異。
在本例中,當期所得稅費用最終確認了3 366 000元(7 788 000 – 4 422 000),除以當期稅率33%得10 200 000元,正好等於會計利潤10 000 000元與屬於原永久性差異的工資費用納稅調增額200 000元的之和。(需要指出,這樣的驗算說明只是為了更清楚地反映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於原時間性差異及原永久性差異的核算原理及方法,並不表明任何企業任何情況下均可進行如此的簡單驗算,這是由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會計理論所導致的,也是與原利潤表債務法的實質性區別之一)
最後,對於2007年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指定教材未對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科目進行詳細說明的問題,這與考試大綱要求有關。詳細內容請參見2007年《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
❸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況分析
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況分析:
(一)除企業合並以外的交易,若其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交易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不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
如承租方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會計准則規定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以及相關的初始直接費用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而稅法規定以租賃協議或合同確定的價款加上運輸費、途中保險費等的金額計價,對二者之間產生的暫時性差異,若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例如,某項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按會計准則其入賬價值為100萬元,但按照稅法規定,其計稅基礎為120萬元,若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0萬元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會使該資產的價值憑空增加20萬元,此時既不是該資產的公允價值,也不是其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不符合會計准則中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標准,改變了該資產的初始計量,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二)按稅法規定可結轉以後年度的虧損,若數額較大,且缺乏證據表明企業未來期間將會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可結轉以後年度的虧損,稅法規定可用以後年度的稅前利潤彌補,但彌補期限最長5年,這就產生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但是否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要視未來期間是否有足夠的應稅所得可用於抵銷以前年度虧損。只有未來期間稅前利潤抵銷了以前年度虧損後,未來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才會減少,才會有經濟利益的流入,而這正好符合資產的定義,即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但若企業未來期間無利潤,繼續虧損,無所得稅可交;或者沒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於抵銷以前年度虧損,則不能保證這項經濟利益的流入,不能確認為資產。
其實,不僅是可結轉以後年度虧損問題,所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時,都要以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因為只有當未來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大於待轉回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才會使未來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減少,才會在未來期間產生經濟利益的流入,才符合資產的確認原則。
❹ 哪些暫時性差異不能確認為遞延所得稅
比較常見的產生暫時性差異而不確認遞延所得稅的有:
1.一般分期付款取得的固定資產,超過正常信用條件的,是具有融資性質的,那麼這個固定資產在取得時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產生的差異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2.非同一控制下的免稅企業合並中形成的商譽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所產生的差異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3.擬長期持有的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產生的差異也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4.三新企業對於無形資產初始確認時計稅基礎與賬面基礎形成的差異也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❺ 無形資產加計扣除是怎麼回事啊 請舉例分析 謝謝
無形資產的加計扣除問題
甲公司當年實現凈利潤8000萬元,所得稅稅率為25%當年僅發生如下一項影響納稅調整的業務。
甲公司當期為開發新技術發生研究開發支出計2 000萬元,其中研究階段支出300萬元,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前發生的支出為500萬元,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為l 200萬元。稅法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l50%攤銷。假定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在當期期末已達到預定用途,甲公司當期攤銷無形資產成本120萬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十五條,根據上述規定 ,可以分兩個步驟處理:
(1)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
賬面處理:按照800萬元直接列支為當期費用
稅務處理:年度匯算清繳時進行納稅調整,應納稅所得額調減400萬元。
借:管理費用 800萬
貸: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 800萬
(2)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本年攤銷120萬。
賬面處理:無形資產按照1200萬元原值分10年攤銷。
稅務處理:年度匯算清繳時進行納稅調整,應納稅所得額調減60萬元。
借:管理費用 120萬
貸:累計攤銷 120萬
年度納稅賬務處理
(1)當年應納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8000—800*50%—120*50%=7540
應交所得稅=7540*25%=1885
(2)當期遞延所得稅=0
(3)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1885
借:所得稅費用 188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1885
分析無形資產加計攤銷形成暫時性差異的處理
(1)對於費用的加計扣除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2)對於無形資產的加計攤銷是指將無形資產的成本加計50%後分期攤銷扣除,即相當於每期按照折舊額的150%攤銷,而不是與當期全部扣除。
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1200-120=1080
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1200*150%-120150%=1080150%=1620
無形資產形成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620-1080=540
此項暫時性差異不符合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條件,不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
●所得稅會計處理的問題
企業所得稅涉稅處理案例解析
一、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況
1、內部研究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
會計規定,內部研究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其成本為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以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除此之外,研究開發過程中發生的其他支出應予費用化計入損益。
稅法規定,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以開發過程中該資產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另外,對於研究開發費用的加計扣除,稅法中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所得稅會計准則規定:企業發生的某項交易或事項不屬於企業合並,並且交易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且該項交易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准則中規定在交易或事項發生時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因為如果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需調整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對實際成本進行調整將有違會計核算中的歷史成本原則,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在
【案例1】
甲企業當期為開發新技術發生研究開發支出計1000萬元,其中研究階段支出100萬元,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前發生的支出為100萬元,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為800萬元。稅法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假定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在當期期末已達到預定用途(尚未開始攤銷)。
甲企業當期發生的研究開發支出中,按照會計准則規定應予費用化的金額為200萬元,會計上計入當期損益,稅法上按300萬元(200×150%)當期稅前扣除,即稅法上也不作為資產,計稅基礎為零。形成無形資產的成本為800萬元,即期末所形成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為800萬元,在未來期間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為1200(800×150%)萬元,其計稅基礎為1200萬元,形成暫時性差異400萬元。
該項無形資產並非產生於企業合並,同時在初始確認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確認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產生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需要調整該項資產的歷史成本,准則規定該種情況下不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
2、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會計准則規定,承租方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的確認,應以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的較低者以及相關的初始直接費用作為入賬價值,而稅法規定以租賃協議或合同確定的價款加上運輸費、途中保險費等的金額計價,對二者之間產生的暫時性差異,若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例如,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在租賃開始日的公允價值1000萬元,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960萬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為960萬元,未來支付的租金總額,即計稅基礎為1060萬元。
雖然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但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因為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時不影響損益,也就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如果確認暫時性差異的影響,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同時不能調整所得稅費用,對應科目是資產類科目,即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這樣調整了資產的賬面價值,使得資產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又產生了暫時性差異,由此陷入一個死循環,故准則規定這種情況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二、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況
1、商譽的初始確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中,因企業合並成本大於合並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按照會計准則規定應確認為商譽,但按照稅法規定免稅合並中不允許確認商譽,即商譽的計稅基礎為零,兩者之間的差額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因確認該遞延所得稅負債會增加商譽的價值,企業會計准則中規定對於該部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不確認其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❻ 關於遞延所得稅期末余額的問題,急!!!
為嘛要沖銷?題上很明白告訴你10年以後期初余額才能轉回?而且也告訴你這些差異是新發生的。所以余額應為期初+本期發生。我沒有注會書不知道你舉得反例是什麼?但我想你最好還是仔細看一下兩題之間題乾的差別吧,有的時候題干描述不一樣的。
❼ 請解釋一下:遞延稅款、遞延資產,以及怎樣核算
遞延稅款是指由於稅法與會計制度在確認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會計利潤(利潤總額,下同)與應稅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異。該差異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核算確認,而在「應付稅款法」下不予確認。
根據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原因和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可分為:
1。應納稅時間性差異。當期會計利潤大於應稅所得,未來需要交納的稅款。
2。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當期會計利潤小於應稅所得,未來可以獲得遞減的稅款
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時間性差異通過「遞延稅款」科目核算。期末,如果「遞延稅款」科目為貸方余額,則列入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稅款貸項」項目;如果「遞延稅款」科目為借方余額,則列入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稅款借項」項目。
對於「遞延稅款借項」,說明企業由於以前的時間性差異而產生的未來可以獲得抵減的所得稅;
對於「遞延稅款貸項」,說明企業由於以前的時間性差異而產生的未來需要交納的所得稅。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遞延稅款用來核算: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的企業,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而影響所得稅的金額,以及以後各期轉回的金額。
基本會計分錄:
1.當期所得稅費用〉當期應交所得稅 的:(即:應納稅時間性差異、轉回前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
貸:遞延稅款
2.當期所得稅費用〈當期應交所得稅 的:(即:可抵減時間性差異、轉回前期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
借:所得稅
借:遞延稅款
貸: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
遞延資產:
是指本期不能一次性記入損益,應在以後年度分期攤銷的費用。
遞延資產是指不能全部計入當期損益,應當在以後年度內分期攤銷的各項費用。包括開辦費、租入固定資產的改良支出以及攤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長期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實質上是一種費用,但由於這些費用的效益要期待於未來,並且這些費用支出的數額較大,是一種資本性支出,其受益期在一年以上,若把它們與支出年度的收入相配比,就不能正確計算當期經營成果,所以應把它們作為遞延處理,在受益期內分期攤銷。
通常,遞延資產包括開辦費、租入固定資產改良支出,以及攤銷期在一年以上的長期待攤費用等。
1.開辦費
開辦費是企業在籌建期間實際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籌建期間人員的工資、差旅費、辦公費、職工培訓費、印刷費、注冊登記費、調研費、法律咨詢費及其他開辦費等。但是,在籌建期間為取得流動資產、無形資產或購進固定資產所發生的費用不能作為開辦費,而應相應確認各項資產。開辦費應當自公司開始生產經營當月起,分期攤銷,攤銷期不得少於5年。
2.租入固定資產改良支出
企業從其他單位或個人租入的固定資產,所有權屬於出租人,但企業依合同享有使用權。通常雙方在協議中規定,租入企業應按照規定的用途使用,並承擔對租入固定資產進行修理和改良的責任,即發生的修理和改良支出全部由承租方負擔。對租入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不構成固定資產價值,其會計處理與自有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無區別。對租入固定資產實施改良,因有助於提高固定資產的效用和功能,應當另外確認為一項資產。由於租入固定資產的所有權不屬於租入企業,不宜增加租入固定資產的價值而作為遞延資產處理。
租入固定資產改良及大修理支出應當在租賃期內分期平均攤銷;
3.長期待攤費用
是指開辦費和租入固定資產改良支出以外的其他遞延資產。包括一次性預付的經營租賃款、向金融機構一次性支付的債券發行費用,以及攤銷期在一年以上的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等。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期限均在一年以上,這與待攤費用不同,後者的攤銷期限不超過一年,所以列在流動資產項目下。
❽ 什麼是遞延所得稅資產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高頓網校為您解答: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況分析
(一)除企業合並以外的交易,若其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交易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不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
如承租方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會計准則規定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以及相關的初始直接費用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而稅法規定以租賃協議或合同確定的價款加上運輸費、途中保險費等的金額計價,對二者之間產生的暫時性差異,若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例如,某項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按會計准則其入賬價值為100萬元,但按照稅法規定,其計稅基礎為120萬元,若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0萬元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會使該資產的價值憑空增加20萬元,此時既不是該資產的公允價值,也不是其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不符合會計准則中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標准,改變了該資產的初始計量,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二)按稅法規定可結轉以後年度的虧損,若數額較大,且缺乏證據表明企業未來期間將會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可結轉以後年度的虧損,稅法規定可用以後年度的稅前利潤彌補,但彌補期限最長5年,這就產生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但是否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要視未來期間是否有足夠的應稅所得可用於抵銷以前年度虧損。只有未來期間稅前利潤抵銷了以前年度虧損後,未來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才會減少,才會有經濟利益的流入,而這正好符合資產的定義,即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但若企業未來期間無利潤,繼續虧損,無所得稅可交;或者沒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於抵銷以前年度虧損,則不能保證這項經濟利益的流入,不能確認為資產。
其實,不僅是可結轉以後年度虧損問題,所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時,都要以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因為只有當未來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大於待轉回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才會使未來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減少,才會在未來期間產生經濟利益的流入,才符合資產的確認原則。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❾ 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
暫時性差異的概念
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與其列示在會計報表上的賬面價值之間的差異。
暫時性差異的列示
該差異在以後年度當會計報表上列示的資產收回。或者列示的負債償還時,會產生應課稅金額或扣除金額。
暫時性差異的分類
暫時性差異可分為時間性差異及其他暫時性差異兩類。
前者是因收入或費用在會計上確認的期間瑕稅法規定申報的期間不同而產生的,後者則因其他原因而使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遞延所得稅(Deferred Income Tax ):具體細分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由於《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採用資產負債表法核算所得稅。即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於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
❿ 遞延所得稅資產有哪些情況
當期和以前期間應交未交的所得稅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已支付的所得稅超過應支付的部分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具體分析如下:
1.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按照預期收回該資產或清償該負債期間的適用稅率相乘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原則上企業應當確認所有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包括對與子公司、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投資相關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原則上企業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稅所得為限,確認由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包括對與子公司、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投資相關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應稅所得是指未來期間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實現的應納稅所得額,以及因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未來期間轉回相應增加的應稅所得,並應提供相關的證據。
2.資產負債表日,有確鑿證據表明未來期間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當確認以前期間未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3.企業對於能夠結轉以後年度的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應當以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屬於長期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