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部分單位未建立無形資產會計政策及管理辦法

部分單位未建立無形資產會計政策及管理辦法

發布時間:2021-06-25 05:23:23

無形資產核算與管理辦法

無形資產核算是商業銀行對無形資產的取得、轉讓、投資和攤銷等的核算。無形資產是指不具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租賃權、土地使用權、商譽、自行設計並經鑒定的科研成果及軟體系統等項目。
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無形資產的管理,防止並及時發現和糾正無形資產業務中的各種差錯和舞弊,保護無形資產的安全並維護其價值,提高無形資產的使用效率,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 本制度適用於公司及子公司的無形資產業務。
第三條 本制度所稱無形資產,是指公司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資產,即能夠從公司中分離或者劃分出來,並能夠多帶帶或者與相關合同協議、資產、負債一起用於出售、轉移、授權許可、租賃或者交換的,以及源自合同協議性權力或其他法律權利的非貨幣性資產。
無形資產通常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特許權、土地使用權等。非專利技術是指公司擬永久擁有的獨家專有技術。
第四條 本制度規范無形資產的保管、使用和處置。有關無形資產開發或購買,按公司《「三新」研發管理辦法》和《關於購置無形資產的規定》執行。
第五條 基本要求:
無形資產保管、使用及保護、處置報廢等環節的流程應清晰嚴密;無形資產的攤銷和報告應當符合會計准則的規定。
第二章 職責分工與授權批准
第六條 無形資產保管、使用、處置業務按照崗位職責分工,要確保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制約和監督。做到:
(一)無形資產保管、使用、處置崗位互相分離;
(二)無形資產處置的審批與執行崗位分離。
第七條 公司檔案管理部門負責保管公司無形資產的各類權屬證書、法律文本、配方、源程序設計、工藝等。法務部門負責公司無形資產權利的保護。
第八條 公司配備合格的人員保管無形資產。保管無形資產業務的人員應當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遵紀守法。
第九條 對接觸無形資產中公司核心技術實行授權批准,嚴禁未經授權的機構或人員接觸公司的核心技術。
第三章 無形資產的保管和保護
第十條 公司應指定可接觸公司專利技術和非專利技術的人員,並與其簽訂保密協議。
第十一條 有權接觸公司專利技術和非專利技術的人員每接觸一次,保管人員均應在登記簿上登記,詳細記錄接觸人、接觸時間、時長、接觸目的、接觸批准人。
第十二條 對必須同時由技術部門保管的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資料副本,除發明人或總工程師、或總工藝師外,其他人員一般不得接觸全套設計圖紙或資料。
第十三條 對生產加工核心技術的車間或工段、或工位應該封閉管理,除授權指定人員外,非該被封閉領域的人員不得進入該領域。授權指定的非該領域人員進出均應嚴格登記,詳細記錄進入者姓名、事由、時間、批准人、離開時間、時長。由電子門禁系統管理的,還應登記領入人的姓名。
第十四條 在計算機上保存或運行的無形資產,應嚴格遵守公司《信息系統管理辦法》中第六章「信息系統的安全」的各項規定。
第十五條 公司的商標除依法進行注冊登記外,還應對商標的印模加強保密管理。與印製商標的單位簽訂保密協議:每批商標印製完成,應立即收回印模,不得留存在印模單位。
第十六條 一旦發現有人或單位侵害本單位無形資產的,公司法務部門應在總經理或分管副總經理領導下,牽頭成立由總經理辦公室、銷售等部門參加的調查處理小組,對侵害本公司無形資產的行為進行調查取證,形成書面調查報告,提出維權對策。
第十七條 公司應定期對擁有的專利、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的先進性進行評估,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升級。
第十八條 至少在每年年末由無形資產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對無形資產進行檢查、分析,預計其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能力。檢查分析應包括定期核對無形資產明細賬與總賬,並對差異及時分析與調整。
無形資產存在可能發生減值跡象的,按照公司減值准備會計政策的規定計提減值准備、確認減值損失。
第四章 無形資產的處置與轉移
第十九條 按無形資產不同的處置方式,採取以下相應控制措施。
(一)對使用期滿、正常報廢的無形資產,由管理部門填制無形資產報廢單,經公司總經理批准後對該無形資產進行報廢清理。
(二)對使用期限未滿、非正常報廢的無形資產,由無形資產使用部門提出報廢申請,經公司有關管理部門進行技術鑒定後,按規定程序審批後進行報廢清理。
(三)對擬出售或投資轉出的無形資產,由相關部門或人員提出處置申請,列明該項無形資產的原價、已攤銷價值、預計使用年限、己使用年限、預計出售價格或轉讓價格等,報經公司總經理批准後予以出售或轉讓。
第二十條 無形資產處置價格應報經總經理審批後確定。對於重大的無形資產處置,需委託中介機構進行資產評估。
對於無形資產的處置,比照公司《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相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 無形資產處置涉及產權變更的,及時辦理產權變更手續。
第二十二條 出租、出借無形資產,由管理部門會同財務部門按規定報經批准後予以辦理,並簽訂合同協議,對無形資產出租、出借期間所發生的維護保全、稅負責任、租金、歸還期限等相關事項予以約定。
第二十三條 對無形資產處置及出租、出借收入和發生的相關費用,及時入賬,保持完整的記錄。
第二十四條 對於無形資產的內部調撥,應填制無形資產內部調撥單,明確無形資產名稱、編號、調撥時間等,經有關負責人審批通過後,及時辦理調撥手續。無形資產調撥的價值由公司財務部門審核批准。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五條 子公司購置土地使用權和專利技術應報經公司批准。
第二十六條 本制度未盡事宜,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會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 本制度自公司董事會通過之日起施行。
關注環球網校無形資產核算與管理辦法

❷ 規定:未使用的固定資產不提折舊。現在未使用的都提折舊,是什麼時候發布的什麼文件變更的

財政部關於印發《關於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准則有關問題解答》的通知

2004-10-20

[發文機構]
[發 文 號]

文 號:財會字[2002]18號

發文單位:財政部

頒布日期:2002-10-9

財政部關於印發《關於執行〈企業會計制度〉

和相關會計准則有關問題解答》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國務院有關部委,有關企業:

為貫徹落實《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准則,幫助企業深入理解現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現將《關於〈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准則有關問題解答》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執行中有何問題,請及時反饋我部。

附件:關於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准則有關問題解答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二00二年十月九日

附件:

關於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

准則有關問題解答

《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准則發布實施以後,我們陸續收到一些來信、來函,詢問關於《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准則執行中的一些問題。現解答如下:

問:企業支付的廣告費能否預提或待攤?

答:《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期間費用應當在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企業為擴大其產品或勞務的影響而在各種媒體上作廣告宣傳所發生的廣告費,應於相關廣告見諸於媒體時,作為期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營業費用,不得預提和待攤。

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按照合同或協議約定等)企業實際支付的廣告費,其相對應的有關廣告服務將在未來幾個會計年度內獲得,則本期實際支付的廣告費應作為預付賬款,在接受廣告服務的各會計年度內,按照雙方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各期接受廣告服務的比例分期計入損益。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當期發生的廣告費是為了在以後會計年度取得有關廣告服務,則應將廣告費於相關廣告見諸於媒體時計入當期損益。

問:企業與關聯方之間能否相互承擔或分擔費用?如果共同分擔,應當如何分攤?

答:上市公司與關聯方之間相互承擔費用的核算,應按照《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執行。如果因企業管理體制等原因,企業與關聯方之間共同發生的期間費用(以下簡稱「共同費用」),應當於共同費用發生前,與其關聯方協商確定共同費用分攤的比例和方法,按管理許可權經雙方股東大會(或股東會)或董事會,或類似機構批准後執行(上市公司在其上市申報材料中已包括的綜合服務協議等所確定的費用分攤比例和方法除外)。有關分攤比例和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重新履行上述有關程序。上市公司與其關聯方確定或變更的共同費用分攤比例和方法,除應當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對外公布外,還應當報公司上市地交易所備案。

問:企業取得的無形資產,如何確定攤銷起始和停止日期?怎樣核算自用或出租無形資產的價值攤銷?

答:無形資產的成本,應當自取得當月起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分期平均攤銷,處置無形資產的當月不再攤銷。即,無形資產攤銷的起始和停止日期為:當月增加的無形資產,當月開始攤銷;當月減少的無形資產當月不再攤銷。

企業自用的無形資產,其攤銷的無形資產價值應當計入當期管理費用;出租的無形資產(即轉讓無形資產使用權),相關的無形資產攤銷價值應當計入其他業務支出。

問:企業在確定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及變更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答:企業在確定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及其變更時,應當履行如下程序並注意相關問題:

1、企業在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會計准則時,應當在《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會計准則所規定的會計政策范圍內,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會計政策,並對所確定的各項會計政策制度會計政策目錄,經股東大會(或股東會)或董事會,或類似機構批准後執行。

2、企業經批准執行的各項會計政策,只有在滿足以下條件之一時,才能變更:

(1)法律或會計制度、會計准則等行政法規、規章的要求;

(2)該變更能夠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除法律或會計制度、會計准則等行政法規、規章要求變更會計政策應當按照規定執行和披露外,企業因滿足上述第二條要求變更會計政策時,必須有充分、合理的證據表明其變更的合理性,並說明變更會計政策後,能夠提供關於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的理由。對會計政策的變更,企業仍應經股東大會(或股東會)或董事會,或類似機構批准。如無充分、合理的證據表明會計政策變更的合理性,或者未重新經股東大會(或股東會)或董事會,或類似機構批准擅自變更會計政策的,或者連續、反復地自行變更會計政策的,視為濫用會計政策,按照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方法進行處理。

上市公司的會計政策目錄及變更會計政策後重新制定的會計政策目錄,除應當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對外公布外,還應當報公司上市地交易所備案。未報公司上市地交易所備案的,視為濫用會計政策,按照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方法進行處理。

3、企業作出的會計估計及其變更的程序、備案、披露等,比照上述原則辦理。

問:企業對應收款項能否按不同方法計提壞賬准備?

答:《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計提壞賬准備的方法由企業自行確定。壞賬准備的計提方法通常有賬齡分析法、余額百分比法、個別認定法等。企業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或根據情況分別採用不同的方法,都應當在制定的有關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目錄中明確,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按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的程序和方法進行處理。

在採用賬齡分析法、余額百分比法等方法的同時,能否採用個別認定法,應當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某項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與其他各項應收款項存在明顯的差別(例如,債務單位所處的特定地區等),導致該項應收款項如果按照與其他應收款項同樣的方法計提壞賬准備,將無法真實地反映其可收回金額的,可對該項應收款項採用個別認定法計提壞賬准備。企業應根據所持應收款項的實際可收回情況,合理計提壞賬准備,不得多提或少提,否則應視為濫用會計估計,按照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方法進行會計處理。

在同一會計期間內運用個別認定法的應收款項應從用其他方法計提壞賬准備的應收款項中剔除。

問:企業對與關聯方之間發生的應收款項是否應計提壞賬准備?

答:《企業會計制度》規定:除有確鑿證據表明該項應收款項不能夠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以外,與關聯方之間發生的應收款項不能全額計提壞賬准備。這一規定並不意味著企業與關聯方之間發生的應收款項可以不計提壞賬准備。企業與關聯方之間發生的應收款項與其他應收款項一樣,也應當在期末時分析其可收回性,並預計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對預計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計提相應的壞賬准備。企業與關聯方之間發生的應收款項一般不能全額計提壞賬准備,但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關聯方(債務單位)已撤銷、破產、資不抵債、現金流量嚴重不足等,並且不準備對應收款項進行重組或無其他收回方式的,則對預計無法收回的應收關聯方的款項也可以全額計提壞賬准備。

問:企業計提壞賬准備採用賬齡分析法時,對於當期有變動的應收款項如何確定賬齡?

答:採用賬齡分析法計提壞賬准備時,收到債務單位當期償還的部分債務後,剩餘的應收款項,不應改變其賬齡,仍應按原賬齡加上本期應增加的賬齡確定;在存在多筆應收款項、且各筆應收款項賬齡不同的情況下,收到債務單位當期償還的部分債務,應當逐筆認定收到的是哪一筆應收款項;如果確實無法認定的,按照先發生先收回的原則確定,剩餘應收款項的賬齡按上述同一原則確定。

問:因擔保事項產生的預計負債應在何時確認?

答:根據《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准則規定,企業對外提供擔保可能產生的負債,如果符合有關確認條件,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

在涉及擔保訴訟但未判決的情況下,企業應向其律師或法律顧問等咨詢,估計勝訴或敗訴的可能性,以及敗訴後可能發生的損失金額,並取得有關書面意見。如果敗訴的可能性大於勝訴的可能性,並且損失金額能夠合理估計的,應當將損失金額確認為預計負債,並計入當期營業外支出(不含訴訟費,下同);在已判決敗訴,但企業正在進一步上訴,或者經上一級法院裁定暫緩執行,或者由上一級法院發回重審等,企業應當根據判決結果合理估計可能產生的損失,並確認預計負債。

擔保損失實際發生時,首先,應將原該項擔保預計的負債原渠道沖回,沖減預計負債,並調整期初留存收益相關項目;其次,按實際發生的損失金額,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及其他相關項目。即,實際發生的擔保損失與原預計負債的差額,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各項目。

問:企業應何時確認股權轉讓收益?

答:企業轉讓股權收益的確認,應採用與轉讓其他資產相一致的原則,即,以被轉讓的股權的所有權上的風險和報酬實質上已經轉移給購買方,並且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為標志。在會計實務中,只有當保護相關各方權益的所有條件均能滿足時,才能確認股權轉讓收益。這些條件包括:出售協議已獲股東大會(或股東會)批准通過;與購買方已辦理必要的財產交接手續;已取得購買價款的大部分(一般應超過50%);企業已不能再從所持的股權中獲得利益和承擔風險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關股權轉讓需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則股權轉讓收益只有在滿足上述條件並且取得國家有關部門的批准文件時才能確認。

問:企業應何時確認違約補償收入?

答: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收有關方面的違約補償收入,應在有確鑿證據表明符合收入的定義,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並能可靠計量時,才能確認為其他應收款和營業外收入。在會計實務中,違約補償收入應在得到違約方的確認或認可,並且有足夠證據表明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且能可靠計量時才能予以確認。在沒有取得違約方的認可,也沒有取得相關證據之前,不得確認為一項資產,也不得確認為當期營業外收入。

問:企業對長期股權投資應於何時中止權益法而改按成本法核算?

答:《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准則規定,企業因減少投資或被投資單位增資擴股等原因對被投資單位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時,應當中止採用權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包括:

1、企業由於減少投資而對被投資單位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

2、被投資單位已宣告破產或依法律程序進行清理整頓。

3、原採用權益法核算時被投資單位的資金轉移能力等並未受到限制,但其後由於各種原因而使被投資單位處於嚴格的各種限制性條件下經營,從而導致被投資單位向投資企業轉移資金的能力受到限制。

在具體實務中,企業是否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能否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應根據公司章程、合同或協議約定、被投資單位所在國家有關外匯政策等進行判斷。

企業不得隨意將其仍持有股權並具有重大影響、但已發生虧損的被投資單位,或將尚未滿足股權轉讓條件(即,未滿足股權轉讓收益確認條件)仍對被投資單位具有重大影響的股權投資,中止採用權益法核算。

問: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時,因被投資單位會計政策變更或其他原因進行追溯調整的情況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是否應當調整?

答: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時,因被投資單位會計政策變更、發生重大會計差錯及其他原因而調整前期留存收益的,投資企業也應按持股比例計算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如果被投資單位調整前期資本公積的,投資企業應當按持股比例計算調整前期資本公積各項目。

問:執行《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時,對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資產提取的折舊是否應追溯調整?

答:《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規定:除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及按規定單獨估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外,企業應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包括企業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資產。對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資產提取的折舊應計入當期管理費用(不含更新改造和因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資產)。

企業因執行《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而對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資產由原不計提折舊改為計提折舊,此項會計政策變更應當採用追溯調整法,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關項目。

如果股份有限公司在2001年度已對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資產以計提減值准備的方法代替折舊的,應以未計提減值准備前的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為基礎計提折舊,並對計提折舊後的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資產的賬面凈值進行減值測試,經過上述調整後的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現行賬面價值的差額,調整期初固定資產減值准備、期初留存收益等相關項目。2002年度對原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以上述經調整後的賬面價值為基礎,並按預計的尚可使用年限重新確定折舊率和折舊額。

如果此項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影響數較小,或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可以採用未來適用法。

問:企業對因更新改造、大修理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資產是否需要計提折舊?

答:企業對固定資產進行更新改造時,應將更新改造的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轉入在建工程,並在此基礎上核算經更新改造後的固定資產原價。處於更新改造過程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資產,因已轉入在建工程,因此不計提折舊,待更新改造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轉為固定資產後,再按重新確定的折舊方法和該項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計提折舊。

因進行大修理而停用的固定資產,應當照提折舊,計提的折舊應計入相關成本費用。

問:企業以賒購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及其他長期資產,應支付的價款應如何核算?

答:企業以賒購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及其他長期資產,在增加固定資產及其他長期資產的同時,對於應支付的購買價款,應根據付款方式分別在「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長期應付款」等科目中單獨核算。

問:企業接受國家撥入的具有專門用途的撥款,在撥款項目完成後應如何核算?

答:按照《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收到國家撥入的具有專門用途的資金,應通過「專項應付款」科目核算。

企業接受國家撥入的具有專門用途的撥款,如專項用於技術改造、技術研究等,在為完成承擔的國家專項撥款所指定的研發活動所發生的費用實際發生時,應按與企業自己生產的產品相同的方法進行歸集,並在「生產成本」科目下單列項目核算。如能確定有關支出最終將形成固定資產,則應在「在建工程」科目下單列項目歸集所發生的費用。待有關撥款項目完工後,對於形成固定資產並按規定留給企業的,應按實際成本,借記「固定資產」等科目,貸記「在建工程」科目,同時,借記「專項應付款」,貸記「資本公積」。對形成產品並按規定將產品留歸企業的,應按實際成本,借記「庫存商品」等科目,貸記「生產成本」科目,同時,借記「專項應付款」,貸記「資本公積」;對未形成資產,需核銷的撥款部分,報經批准後,借記「專項應付款」科目,貸記「生產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對形成的資產按規定應上交國家的,借記「專項應付款」科目,貸記「生產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對按規定應上交結余的專項撥款,應在上交時,借記「專項應付款」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

問:企業對於按期付息、到期償還本金的「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利息,應當如何核算,在資產負債表中如何列示?

答:按照《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當按期計提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的利息。企業按期計提的利息,借記「財務費用」或「在建工程」科目,貸記「長期借款」或「應付債券」科目。

企業對於按期付息、到期償還本金的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按期計提的利息可以在單獨設置的「2155應付利息」科目核算。企業按期計提利息時,借記「財務費用」或「在建工程」科目,貸記「應付利息」科目。

在資產負債表中,「應付利息」科目的余額在「應付股利」項目下單列項目反映。

問:對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交易,在考慮與該非貨幣性交易相關的稅金的情況下,應如何確認收益?

答:對於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交易,收到補價的一方由於在資產交換過程中部分資產的盈利過程已經完成,因此應確認部分收益。在確定實現部分的收益時,按照換出資產賬面價值中相當於補價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的比例來確定,確認的收益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非貨幣性交易收益),在考慮與非貨幣性交易相關的稅金的情況下,其計算公式為:

應確認的收益=補價-(補價÷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補價÷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應交的相關稅金及教育費附加=(1-換出資產賬面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補價-(補價÷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應交的相關稅金及教育費附加

問:企業在報告期內出售、購買子公司時,期末如何編制合並利潤表?合並資產負債表的期初數是否需要調整?

答:企業在報告期內出售子公司(包括減少投資比例,以及將所持股份全部出售),期末在編制合並利潤表時,應將子公司期初至出售日止的相關收入、成本、利潤納入合並利潤表。

企業在報告期內購買子公司,應將購買日起至報告期末該子公司的相關收入、成本、利潤納入合並利潤表。

企業在報告期內出售、購買子公司,期末在編制合並資產負債表時,不調整合並資產負債表的期初數。但是,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出售或購買子公司對企業報告期(日)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以及對前期相關金額的影響。

問:企業對其他單位的承諾事項是否需要披露?

答:承諾,指由合同或協議的要求引起的義務,在未來的特定期間內,只要特定條件達到,即發生現金流出、其他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因此,企業在正常經營過程中對其他單位作出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重要承諾事項,例如,企業為其聯營企業提供債務擔保,並承諾在未來期間以一定的價格從其聯營企業購入或向其聯營企業出售某項產品等,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披露,包括承諾事項的性質、承諾的對象、承諾的主要內容、承諾的時間期限、承諾的金額、相關的違約責任等。

問:對於行業主管部門或地方財政部門制定的不同於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會計核算辦法、規定等,企業是否可以執行?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八條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法制定並公布。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依照本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制定對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有特殊要求的行業實施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具體辦法或者補充規定,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審核批准」。因此,企業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規定,嚴格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不得採用與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相悖的會計處理方法。除國務院財政部門外,任何部門制定的會計制度都是沒有法定效力的,企業可以不執行。

問:壞賬准備採用備抵法核算時,對於由應收款項余額百分比法計提壞賬准備改為按賬齡分析法或其他方法,應作為會計政策變更還是作為會計估計變更?

答:在壞賬准備採用備抵法核算的情況下,除由原按應收賬款期本余額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計提壞賬准備改為按根據實際情況由企業自行確定作為會計政策變更處理外,企業由按應收款項余額百分比法改按賬齡分析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計提壞賬准備,或由賬齡分析法改按應收款項余額百分比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計提壞賬准備的,均作為會計估計變更,採用未來適用法進行會計處理。但是,如屬濫用會計估計及其變更的,應作為重大會計差錯予以更正。

❸ 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處理方法有哪些

發生會計政策變更時,有兩種會計處理方法,即追溯調整法和未來適用法。

一、追溯調整法

追溯調整法,是指對某項交易或事項變更會計政策,視同該項交易或事項初次發生時即採用變更後的會計政策,並以此對財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調整的方法。

追溯調整法通常由以下步驟構成:

1、計算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

2、編制相關項目的調整分錄;

3、調整列報前期最早期初財務報表相關項目及其金額;

4、附註說明。

其中:會計政策變更累積影響數,是指按照變更後的會計政策對以前各期追溯計算的列報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應有金額與現有金額之間的差額。

累積影響數通常可以通過以下各步計算獲得:

1、根據新會計政策重新計算受影響的前期交易或事項;

2、計算兩種會計政策下的差異;

3、計算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

應說明的是,一般來說,會計政策變更的追溯調整不會影響以前年度應交所得稅的變動,也就是說不會涉及應交所得稅的調整;但追溯調整時如果涉及暫時性差異,則應考慮遞延所得稅的調整,這種情況應考慮前期所得稅費用的調整。

4、確定前期中每一期的稅後差異;

5、計算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

二、未來適用法

未來適用法,是指將變更後的會計政策應用於變更日及以後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或者在會計估計變更當期和未來期間確認會計估計變更影響數的方法。

(3)部分單位未建立無形資產會計政策及管理辦法擴展閱讀

常見舉例

1、發出存貨成本的計量,是指企業確定發出存貨成本所採用的會計處理。例如發出存貨成本的計量是採用先進先出法,還是採用其他方法。

2、長期股權投資的後續計量,是指企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後的會計處理。例如,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長期股權投資是採用成本法,還是採用權益法核算。

3、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是指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後續計量所採用的會計處理。例如企業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是採用成本模式,還是採用公允價值模式。

4、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是指企業取得的固定資產初始成本的計量。例如,企業取得的固定資產初始成本是以購買價款,還是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進行計量。

5、無形資產的確認,是指對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是否確認為無形資產。例如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是確認為無形資產,還是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

6、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計量,是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事項中對換入資產的計量。例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的基礎,還是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的基礎。

7、收入的確認,是指收入確認所採用的會計原則。例如,企業確認收入時要同時滿足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買方、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相關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等條件。

8、借款費用的處理,是指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即是採用資本化,還是採用費用化。

9、合並政策,是指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所採納的原則。例如,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會計年度不一致的處理原則;合並范圍的確定原則等。

❹ 目前無形資產所存在的問題

(1)無形資產評估中所存在的問題

①法律失范。無形資產的評估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規的指導下進行的,是以國家的政策規范為依據的,無論什麼性質的企業,無論何種形式的無形資產的評估都不能違背國家的法律規范。但是某些評估機構卻無視國家法律法規,做出了許多違背國家法律法規的事情來,使無形資產的評估工作出現了失范現象。有些企業在沒有產權變動的情況下,聘請或者委託資產評估其「商譽」,有的還通過新聞媒介公布其價值。這就嚴重地違背了國家有關嚴格禁止沒有產權交易目的的商譽評估公布的規定。企業和廣告部門向公眾公布沒有法律效力的信息,是不正當競爭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的競爭法和廣告法,是明顯的違法行為。某些評估機構不服從國家現行法律法規規定的評估目的,不實事求是地做出評估結論。有些評估機構對企業的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時不是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甚至應企業的要求,動輒就把企業的無形資產評估為幾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如果這種現象任其自然,則勢必有搞亂評估行業秩序的現實危險。有些評估機構未取得合法的評估資格,或者聘用了沒有評估資格的人擔任評估人員。

②方法失范。無形資產評估應該建立在科學的評估體繫上,其評估方法和價值參數的選取是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的。可是某些評估機構對企業進行無形資產評估時,評估方法和價值參數的選取存在著許多不科學、不嚴謹之處。主要表現在:評估方法選擇不當,圖簡單、貪省事,只選擇比較容易的評估方法,不願做認真的、細致的、全面的評估工作;評估的價值參數和技術參數不當,或是由於業務水平不高,或是由於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從而導致評估的結論缺乏科學依據:評估的分析調查方法和計算公式選擇不準確,或計算出現嚴重失誤,從而導致評估的失范。

③倫理失范。無形資產的評估同有形資產的評估相比要復雜得多,在評估過程中,經辦人的主觀因素所佔比重也要大得多。評估的結論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評估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好壞和職業道德修養水平的高低。評估行業的職業倫理要求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客戶負責的態度,盡一切努力使評估工作做到嚴肅、認真、細致,使評估結論客觀、公正,而不能為了迎合某種需要或追求某種轟動效應,使評估工作出現隨意性。但是某些評估機構不是由於具體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的問題而導致結論失真,而是因為主觀上的原因或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導致出現假數據或假結論,這就不是一個業務技術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典型的倫理問題。近幾年資產評估業務需求的激增,資產評估機構的數量也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增加,資產評估從業人員也隨之增加,這種增加既有必然性又帶有盲目性,其不利的一面就是評估人員的整體素質下降,一些評估機構的人員素質、結構、數量都不符合規定要求,影響了無形資產評估質量。

(2)對策和建議

①盡快建立和完善無形資產評估業的政策法規體系,使無形資產評估業有法可依。無形資產評估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為了適應市場需要,一些地方己相繼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或法規,如河南、深圳等地頒布的「無形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等,有力地推動了地方或行業的無形資產評估業的發展。但是,由於評估方法、標准等方面存在差異,勢必影響無形資產產權交易和國內外市場的銜接。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和完善統一的無形資產評估業的政策法規體系,來調整政府主管部門、中介機構以及佔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種種關系,界定各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規范各種中介機構和從業人員的性質、功能、種類、形式、標准和職業道德。保障無形資產的佔有者、使有者的各種權益。促使無形資產資源在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下,實現合理流動,達到優化配置提高全社會無形資產的效益。這些政策法規應該包括:「無形資產評估管理條例」,明確評估的范圍、程序、評估方法、評估結構及其管理、法律責任等:「技術評估師管理條例」,技術評估師作為一種職業資格,應明確其資格考試,認定登記業務范圍,評估規則,管理方法以及法律責任等;無形資產評估業的其他行規行法和職業道德等。

全國無形資產評估管理辦法或條例,應成為我國知識產權法規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並科學地規范全國的無形資產評估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城市,也應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地方性無形資產評估法規,使全國各地的無形資產評估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促進無形資產評估業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國務院已經建立知識產權辦公會議制度,負責研究、協調全國知識產權工作,加強對知識產權的領導。無形資產評估機構除對其評估結果的客觀公正和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外,還應結合無形資產權利化特徵和無形資產保密性極強的特點,規定其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無形資產評估機構與委託方串通作弊,使被評估的無形資產構成侵權的,應負連帶責任;無形資產評估機構在評估過程中,由於泄密或竊密,給有關單位和個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並賠償其經濟損失。

②建立和完善無形資產專職評估機構,規范評估行為。全國各地的無形資產評估機構,可以是綜合性的無形資產評估機構,也可以是專門性的技術、商標、版權、計算機軟體等評估機構,並應逐步設立,進行試點,決不可以一哄而上,盲目設立,還應確實加強對無形資產評估隊伍的培訓工作。有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應盡快按照科學、統一、效能的原則,扶持和建立一批按照市場規律運作的無形資產專職評估機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武裝起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脫離任何行政主體,遵循真實性、公正性、科學性的原則,維護委託方的合法權益,成為依法執業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無形資產評估機構的建立應經省級以上的國資、科技等部門的資格認證,業務上受上述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另外,無形資產評估機構應利用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等各種手段,收集和處理各種市場信息,建立資料庫,面向社會提供各種形式的信息服務。

③按照國際慣例,建立技術評估師制度。無形資產評估業是依託科學技術和其他知識面向社會提供服務的新興行業。無形資產評估業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綜合性、創造性及復雜性等行業特徵。這就要求無形資產評估業的從業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嚴謹的科學態度,廣闊的知識視野,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工作能力等。然而,目前我國無形資產評估業的從業人員中大多是科技人員或財會人員,對干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領域,需要認真學習和研究無形資產評估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學習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和新的專業及財會知識等。這就使得處於起步階段的無形資產評估業遠遠滿足不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更不用說與國際市場接軌。所以,迫切需要建立對無形資產評估的從業人員進行系統培訓、擇優選拔、嚴格錄用,建立起規范、科學的技術評估師資格認證制度,盡快建立一支富有獻身精神,熟悉評估業務,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無形資產評估專業隊伍,為我國無形資產評估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人才支撐,為無形資產評估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和完善

債權人敢於接受知識產權擔保除了首先要確定知識產權的價值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夠有順暢的渠道實現知識產權的變現,因為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其本身並不需要抵押的知識產權。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和平台。

首先,加強無形資產交易立法,制定專門的無形財產交易法規,依法規范無形財產交易行為;

其次,應當搭建知識產權信息平台。對各類知識產權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實現知識產權信息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在統一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台上構建製造業、海洋、農業、中醫葯、食品等不同專業和領域的知識產權信息資料庫,形成大規模、高質量、專業化的知識產權信息資源庫群,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全面、快捷、便利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

再次,整合現有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專利交易市場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統一建立包括專利、商標、版權、植物新品種等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同時開通網上知識產權交易市場。

❺ 無形資產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差異

一、無形資產的計價

1.對於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按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作為實際成本。但是,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按該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實際成本。《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投資者作為資本金或者合作條件投入的無形資產,按照評估確認或者合同、協議約定的金額計價。

2.對於購入的無形資產。《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購入的無形資產,按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實際成本。《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為購置、建造和生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而發生的借款,在有關資產購建期間發生的借款費用,應作為資本性支出計入有關資產的成本。

3.對於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自行開發並按法律程序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聘請律師費等費用,作為無形資產的實際成本。在研究與開發過程中發生的材料費用、直接參與開發人員的工資及福利費、開發過程中發生的租金、借款費用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已經計入各期費用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在該項無形資產獲得成功並依法申請取得權利時,不得再將原已計入費用的研究與開發費用資本化。《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納稅人購置無形資產或自行開發無形資產(如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等),不得直接扣除,允許以攤銷方式逐步扣除。無形資產開發支出未形成資產的部分准予扣除。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無形資產開發支出未形成資產,那麼會計與稅法規定是一致的。但本例中專利權開發支出跨年度,在不能確認是否能開發成功形成資產的情況下, 2002年發生的開發費用200萬元仍不得在稅前扣除,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如果2003年確認開發失敗,不能形成資產,那麼2003年的開發費用300萬元可在稅前列支,同時2002年發生的開發費用可以申報扣除,即在確定2003年應納稅所得額時可申報追加調減2002年度發生的開發費用200萬元。

二、無形資產的捐贈與受贈

1.無形資產捐贈差異。稅法規定,企業如果捐贈貨物,應視同銷售,需要繳納增值稅,若屬於消費稅的納稅范圍,還需要繳納消費稅;如果捐贈的是不動產,還要繳納營業稅。由於捐贈無形資產不屬於有償轉讓,所以不繳納營業稅。

在會計核算中,企業捐贈無形資產,只需借記「營業外支出(捐贈支出)」科目,貸記「無形資產」科目;如果被捐無形資產已提減值准備,還應借記「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科目,將差額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如果捐贈無形資產符合公益、救濟性捐贈的條件,按稅法規定,可在稅前扣除;如果不符合公益、救濟性捐贈的條件,而是非公益、救濟性捐贈,則在年終所得稅匯算時,作永久性差異的納稅調整。

2.接受無形資產捐贈差異。企業接受捐贈時,按應確定的實際成本借記「無形資產」科目,按應繳所得稅額貸記「遞延稅款」科目,差額貸記「資本公積——接受捐贈非現金資產准備」科目,並貸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等科目。在企業轉讓時,應按稅法確認的應稅所得額或清算所得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借記「遞延稅款」、「所得稅」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

外資企業接受無形資產捐贈時,根據憑證的價值,借記「無形資產」科目,貸記「待轉資產價值」、「銀行存款」等科目。稅法規定,外資企業不論接受貨幣性捐贈還是非貨幣性捐贈,都要作為當年收益,前者應一次性計入當年收益,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後者可先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有餘額時,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年終時,企業應按「待轉資產價值」科目的賬面余額,借記該賬戶,按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應繳的所得稅或用以彌補虧損後的差額,計算當年應繳納的所得稅,即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扣除應繳所得稅後的差額,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

三、無形資產的攤銷

由於內外資企業接受無形資產捐贈的稅法規定不同,因此,內外資企業接受無形資產價值攤銷的稅法規定也不同。《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內資企業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不得進行價值攤銷(即其攤銷額不得在稅前扣除);而《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受贈無形資產入賬後要進行價值攤銷。這就形成了一項永久性差異,年終應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外資企業不論接受無形資產、固定資產還是其他非貨幣性資產捐贈,都可以進行價值攤銷、計提折舊或結轉成本,如果按稅法與會計規定計算的金額不等,其差額為時間性差異。

土地使用權作為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其價值應按納稅人支付給國家或其他單位的出讓金確認,但其價值攤銷則受合同規定的使用期限制約。稅法規定攤銷期不得短於使用期,納稅人只能按合同規定的使用期平均攤銷。《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法律、合同或企業申請書沒有規定使用年限的,或者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攤銷期限不得少於10年;而《企業會計制度》對合同沒有規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沒有規定有效年限的,則規定其攤銷年限不應超過10年。稅法與會計規定雖都以10年為界,不過一個是下限,一個是上限。

《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企業不論外購商譽還是自創商譽,均不得進行價值攤銷,也就是說,即使會計處理進行了價值攤銷,其攤銷額也不得在稅前扣除,要進行納稅調整。筆者認為從納稅籌劃的角度考慮,在會計中,自創商譽不予確認為好,外購(合並)商譽也不宜高估。

四、無形資產的投資

《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納稅人對外投資的成本不得折舊或攤銷,也不得作為投資當期費用直接扣除,但可以在轉讓、處置有關投資資產時,從取得的財產轉讓收入中減除,據以計算轉讓所得或損失。因此,企業以無形資產對外投資,由無形資產轉化為長期投資後,在投資期間不得對該項無形資產進行價值攤銷。如果企業以未入賬的無形資產對外投資,應先確認為一項無形資產後,再按上述要求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這里有兩種情況:

一是因當初的研究開發費用已計入當期損益,沒有作為一項無形資產予以確認,現在要將其作為一項無形資產對外投資,企業先要確認其入賬價值,然後按確認價值借記「無形資產」科目,貸記「管理費用」科目。

二是以當初按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對外投資,按國家有關規定,企業應先補交土地出讓金,當然應該按實際支付額入賬,基本不存在納稅籌劃問題。

五、無形資產的轉讓

無形資產轉讓有兩種方式:一是轉讓使用權,二是轉讓所有權。在轉讓過程中,除了按轉讓合同金額雙方計繳印花稅,轉讓方還要按轉讓金額計算繳納營業稅、城建稅。只轉讓無形資產的使用權,按轉讓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轉讓額計算的應繳營業稅貸記「應交稅費 (應交營業稅)」科目,其差額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轉讓所有權時,則按被轉讓無形資產的轉讓額借記「銀行存款」科目,按已提減值准備借記「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科目,按其攤余價值貸記「無形資產」科目,對支付的相關費用和應繳營業稅貸記「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科目等,對轉讓凈損益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或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如果是以無形資產交換其他非貨幣性資產,印花稅要按購銷兩份合同金額計繳。

無形資產轉讓方除了按轉讓金額計繳營業稅,作為換回的貨物,其入賬金額中可能含有消費稅,並視增值稅納稅人身份及是存貨還是固定資產,在價外或價內反映增值稅額。對無形資產轉讓收入,在扣除無形資產轉讓過程中發生的相關稅費及被轉讓無形資產所有權時的無形資產賬面凈值後,要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在轉讓之前,應充分考慮不同轉讓方式的企業稅負,以求整體稅負最輕、轉讓凈收益最大。

❻ 行政單位會計制度(2014)與舊制度1998有什麼變化

財政部國庫司有關負責人就修訂發布
《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答記者問
--------------------------------------------------------------------------------
2013年12月25日來源:國庫司

為適應公共財政改革和行政單位財務管理改革的需要,進一步規范行政單位會計核算,財政部近日修訂發布了《行政單位會計制度》(財庫〔2013〕218號,以下簡稱《制度》),規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日前,財政部國庫司有關負責人就修訂發布《制度》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請介紹修訂《制度》的背景。

答:原《制度》是1998年頒布實施的,對規范行政單位會計核算,加強行政單位財務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公共財政體系建立健全和財政預算管理改革深入推進,原《制度》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亟需修訂。修訂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適應公共財政管理改革與發展的需要。2000年以來,我國相繼推行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類、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資金管理等多項公共財政管理改革,都對行政單位會計核算提出了新要求。為適應改革要求,財政部陸續發布8個補充規定對行政單位會計核算方法進行調整,但一直未對《制度》進行全面修訂,有關行政單位會計核算的規定相對分散。通過修訂《制度》,把公共財政管理改革對會計核算的要求寫入新《制度》,可以更好地適應公共財政改革與發展需要。
二是滿足行政單位財務管理的需要。新修訂的《行政單位財務規則》(財政部令第71號,以下簡稱《規則》)已於2013年1月1日起實施。新《規則》對行政單位的預決算管理、收支余管理、資產負債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需要配套修訂《制度》,通過加強日常會計核算與管理,落實《規則》對行政單位財務管理的要求。
三是進一步提高行政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需要。原《制度》會計科目設置相對簡單,核算內容不夠全面,例如,缺少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等科目,行政單位直接管理的一些資產未予核算;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造成資產價值不實;會計報表列示的項目和內容不盡合理,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收入和支出項目;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對報表附註披露內容的統一規定,影響了行政單位會計信息的全面性、准確性和有用性。通過修訂《制度》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進一步規范行政單位的會計行為,提高行政單位會計信息質量。

問:請介紹修訂《制度》的基本原則。

答:在修訂《制度》的過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則:
一是符合財政改革與發展方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進一步推進政府會計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財務報告制度」,《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規定「推進政府會計改革,進一步健全會計制度,准確核算機關運行經費,全面反映行政成本」。上述要求主要目的是全面核算反映政府資產負債狀況和行政成本。《制度》修訂工作緊扣財政改革與發展方向,通過加強和完善會計核算,為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全面反映行政成本奠定一定基礎。
二是與新《規則》相銜接。為與財政部出台的相關文件規定有效銜接,修訂《制度》在會計要素分類和定義、財務報表體系等方面與新《規則》保持一致。
三是有利於行政單位會計實務操作。《制度》主要用於指導和規范行政單位會計核算,《制度》修訂要更好地服務於行政單位的實際業務需求,有利於行政單位會計實務操作。

問:請介紹修訂《制度》的過程。

答:《制度》修訂工作主要經過四個階段。一是調查摸底階段。2012年8月-9月,聽取部分中央單位和地方財政部門對修訂《制度》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初步確定了《制度》修訂思路。二是起草初稿階段。2012年10月-2013年4月,起草《制度》(初稿),並組織召開4次座談會,廣泛聽取有關方面意見,修改形成《制度》(討論稿),提交全國財政國庫工作會議討論。三是模擬運行階段。2013年5月,選擇部分行政單位對《制度》(討論稿)進行模擬運行,測試有關內容的可操作性。四是修改完善階段。2013年6月-11月,在對各方面反饋意見進行認真梳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制度》(討論稿)作進一步修改後形成《制度》(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根據反饋意見情況,再次進行修改完善。《制度》於2013年12月印發。

問:與原《制度》相比較,新《制度》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變化?有什麼意義?

答:新《制度》通過完善會計科目和財務報表體系,詳細規定會計科目使用和財務報表編制,較為全面地規范了行政單位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新《制度》既繼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內容,又體現了若乾重大突破和創新。與原《制度》相比,新《制度》主要有十個方面變化:一是會計核算目標進一步明晰,不僅要反映行政單位預算執行情況,也要反映行政單位財務狀況;二是會計核算方法進一步改進。在原《制度》僅對固定資產採用「雙分錄」核算方法的基礎上,將該方法的應用范圍擴大到所有非貨幣性資產和部分負債;三是更加完整地體現了財政改革對會計核算的要求;四是進一步充實了資產負債核算內容。將原制度中的資產負債科目進行細分,新增了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等會計科目;五是新增了行政單位直接負責管理的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資產的核算規定,增設「政府儲備物資」、「公共基礎設施」科目;六是增加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的會計處理;七是解決了基建會計信息未在行政單位「大賬」上反映的問題,基建會計信息要定期並入行政單位會計「大賬」;八是進一步完善凈資產核算,增設「資產基金」和「待償債凈資產」科目;九是進一步規范單位收支會計核算;十是完善財務報表體系和結構。增加財政撥款收入支出表,改進資產負債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結構和項目。
新《制度》的實施可以全面准確反映行政單位財務狀況和預算執行情況,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對於深化公共財政管理改革、提升行政單位財務管理水平將發揮積極作用。

問:與原《制度》相比較,新《制度》在會計核算目標方面的具體變化是什麼?

答:原《制度》下,行政單位會計核算主要側重於反映單位預算收支信息,但對行政單位財務狀況的信息反映相對不足。新《制度》對會計核算目標定位更清晰,明確規定行政單位會計核算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與行政單位財務狀況、預算執行情況等有關的會計信息。這要求行政單位會計核算要滿足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雙重需求,既要反映行政單位預算執行情況,也要反映行政單位財務狀況。

問:新《制度》為什麼擴大「雙分錄」核算方法應用范圍?

答:原《制度》僅對固定資產採用「雙分錄」核算方法。新《制度》進一步擴大「雙分錄」核算方法應用范圍,除固定資產外,增加了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政府儲備物資、公共基礎設施、存貨、預付賬款、應付賬款、長期應付款等9個科目的「雙分錄」核算。這種做法實際上是由行政單位會計核算目標決定的。正如前面談到的,行政單位會計核算目標是提供的信息既要全面反映行政單位財務狀況,也要准確反映預算執行情況。「雙分錄」的核算本質就是為了解決會計核算目標的實現問題。由於我國預算編制基礎是收付實現制,實際收支也只有採用收付實現制基礎確認和報告,才能與預算形成有效對比,准確反映預算執行情況。如果將「雙分錄」的應用范圍限定為非流動資產,則無法實現行政單位會計核算目標,也不利於部門決算和財政決算口徑的一致,還會虛增單位結轉結余資金。例如,單位發生預付賬款時,記「預付賬款」,不記支出,造成單位資金已經支付,但仍反映在賬面的結余中,虛增了結余。
此外,對「應付賬款」和「長期應付款」這兩項負債採用「雙分錄」核算,是為了真實反映單位負債的同時,不影響預算執行的准確反映。如果不採用「雙分錄」,就會面臨「兩難」:反映單位負債,就無法准確反映單位預算執行情況;准確反映單位預算執行情況,就無法反映單位負債。

問:新《制度》為什麼增加「政府儲備物資」和「公共基礎設施」科目?

答:原《制度》對行政單位直接負責管理的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資產是否進行會計核算,如何核算等無明確規定。長期以來,由於相關規定缺失,一些行政單位未對這部分資產進行相應的會計核算,一些行政單位將其列入本單位的庫存材料或固定資產管理,不利於加強這部分資產的管理。新《制度》增加了對行政單位直接負責管理的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資產會計核算的相關規定,通過增設「政府儲備物資」、「公共基礎設施」等科目,單獨核算反映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資產情況,與行政單位自用資產相區分,彌補相關信息缺失,有利於政府摸清家底,加強此類資產的管理。

問:與原《制度》相比較,新《制度》增加了對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的規定,意義何在?

答:原《制度》採用收付實現制會計基礎,不要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也缺乏無形資產的核算規定。新《制度》增加了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的會計處理規定,明確要求在計提折舊和攤銷時沖減相關凈資產,而非計入當期支出。這種處理方法能兼顧行政單位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雙重信息需求,在不影響准確反映預算支出的同時,真實體現資產價值,有利於編制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也有利於為核算反映行政成本信息奠定基礎。同時,考慮到固定資產種類較多,折舊年限暫時還沒有統一規定,為便於操作,財政部還將另行發文明確行政單位是否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以及相關具體要求。

問:新《制度》為什麼在凈資產中增設了「資產基金」和「待償債凈資產」科目,具體含義是什麼?

答:由於行政單位採用「雙分錄」核算方法,在收付實現制基礎上核算收入和支出的同時,還要全面核算資產、負債。因此,新《制度》在凈資產類增設了「資產基金」和「待償債凈資產」科目,分別核算行政單位的非貨幣性資產在凈資產中佔用的金額、行政單位因發生應付賬款和長期應付款而相應需在凈資產中沖減的金額,以便和結轉結余相區分。

問:新《制度》的實施是否會增加行政單位會計人員工作量?

答:與原《制度》相比,新《制度》篇幅大大增加,規定更加全面、詳細,應當說對行政單位會計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是過去簡單的收支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會計人員工作量。但行政單位會計人員也不要擔心,《制度》篇幅增加很多,主要是要對各種類型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作出全面規定,具體到某一行政單位,一般不會發生《制度》規定的所有業務。而且,在會計工作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會計人員工作量增加程度有限。

問:財政部對於貫徹實施好新《制度》有哪些要求以及工作安排?

答: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實施時間緊、任務重。為確保新《制度》的順利貫徹實施,中央部門和各級財政部門要迅速行動、周密部署,扎實細致地做好新《制度》培訓和貫徹實施的各項工作。
一是抓好培訓工作。與原《制度》相比,新《制度》變動較大,需要在培訓上下功夫,讓行政單位的廣大財務人員真正學懂、會用。財政部近期將連續舉辦兩期培訓班,分別對各中央單位財務人員和省級財政部門相關人員開展新《制度》培訓。財政部還將組織力量編寫新《制度》講解用書,以便各行政單位財務人員學習參考。中央部門和地方財政部門也要逐級開展培訓工作。
二是做好新舊制度轉換工作。財政部將盡快出台新舊制度銜接規定,指導行政單位做好新舊賬目轉換工作。各行政單位要按照新《制度》要求,盡快做好會計核算軟體和會計信息系統的更新調整工作,確保按照財政部發布的新舊制度銜接規定做好新舊科目銜接,保證2014年度財務報表的編制全面落實新《制度》的各項要求。

❼ 新成立的公司多長時間內必須建立會計帳,有沒有什麼法律依據

沒有時間限制。

新公司建賬,如果由本公司聘用的專職財務人員來完成,就需按照如下步驟完成建賬工作:

1、明確建賬時所需注意的問題。事實上,新公司建賬,不僅需要以滿足企業管理需要為前提,同時其還需與企業規模和業務量成正比。新成立的公司,如果規模較小,業務量也不大,那麼在設置賬簿時就沒有必要設許多賬,所有明細賬合成一兩本就可以了。另外,新公司在建賬前,還需遵守建賬原則,即不建賬外賬,建好備查賬。

2、了解新公司建賬所需設置賬簿。一般而言,新公司建賬,所需設置的賬簿具體包含:

(1)現金日記賬,一般只需設1本(有外幣除外);

(2)銀行存款日記賬,根據每個銀行賬號單獨設立;

(3)總分類賬,普通新公司也只需設1本;

(4)明細分類賬,視企業管理需要來設。

(7)部分單位未建立無形資產會計政策及管理辦法擴展閱讀

一、一個企業成立,必須的會計賬簿包括:

1、現金日記賬簿

2、銀行日記賬簿

3、總賬分類賬簿

4、明細分類賬簿

二、明細賬簿使用方法

1、通常管理費用、銷售費用採用「多欄式」帳頁記帳;

2、固定資產明細帳、庫存商品,原材料明細帳等採用「數量金額式」帳頁記帳。



❽ 進一步完善無形資產管理與核算的幾點建議

四)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的重要性
如果某項資產在總資產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或者是起關鍵作用的資產,我們就應當對其予以確認,相反,對那些只佔有很小比例的資產,就可以根據重要性原則,不進行核算。
四、我國目前無形資產核算應該包括的范圍
根據以上討論,筆者認為,對於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特許權等,由於價值比較容易確認,核算成本較低,應當納入無形資產的核算范圍,在這些問題上理論界和實務界也已經達成了共識。而對於商譽、人力資源、知識資本、顧客資源、供應渠道等資源,則應分別情況處理。
(一)關於商譽的會計核算
對於自創的商譽,不應當將其納入無形資產的核算范圍,而對於企業並購活動中發生的商譽,則應當予以核算。這是因為,自創商譽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價值構成復雜,形成成本具有不可驗證性,為企業帶來的收益也經常波動,對其准確計量比較困難。
而且,筆者認為對自創商譽進行確認並不符合歷史成本原則。這是因為企業的有形資產和其他無形資產可能因為時間的變化而發生增值,但出於歷史成本原則的考慮,我們在進行會計處理時,並不對這些增值進行核算。這時如果核算自創商譽,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這部分資產的增值進行了間接確認,不符合歷史成本原則。而對於企業合並產生的商譽,其價值的計量比較簡單,而且這種情況下對其他各項資產也進行了評估,考慮了其增值,因此就應當將其納入會計核算的范圍。
(二)關於人力資源等的會計核算
對於人力資源、知識資本、顧客資源、供應渠道以及企業組織架構等,由於對其進行計量比較困難,目前不應納入會計核算的范圍。盡管這部分無形資源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但這種收益的實現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並對其他資產具有很大的依賴性。而且從產權的角度來看,很難說他們為企業所擁有,並不完全符合資產的定義。對這些資源進行區分、進行計量也相當困難,如果強行將它們納入無形資產進行核算,並不能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相反會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的下降,最終影響決策質量,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與我們核算無形資產的初衷背道而馳。
實際上,這些資產的價值已經由在企業的利潤表進行了反映,而且利潤表的反映有時更准確,更合理。超額收益就是企業擁有某些特殊資源的體現,正是因為企業收益的不同,我們才能夠從收益出發而不是傳統的從資產出發去正確估計企業的價值。筆者認為,如果將所有無形的資源納入會計核算體系,將會使所有企業的資產收益率相等,也就是說等量資本產生等量利潤,那時或許利潤表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那麼我們憑什麼去確定企業的價值呢?這個問題有待以後進一步討論。

❾ 會計問題

會計首先是一個信息的收集和反映系統,這是毋庸置疑的,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如此:企業的會計月月作帳,收集整理核算登陸每一筆收入與支出,並最終歸集出企業某一個期間中的收入成本費用水平以及各項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數值,能夠比較客觀的衡量反映出企業的現狀和經營盈利水平。

但說會計是管理控制系統則有些牽強了,因為會計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管理層的管家和參謀。雖然有管理會計的數據分析功能和經營環節弱點的搜尋機制,但實際工作中這點並不太突出,只有在少數先進正規的公司(譬如世界五百強)中才會比較明顯,而在大多數中小企業中會計只是一個核算系統,卻沒有多少基於這個核算系統上的分析管理,這就是現實與理論中的差距——並不是大家不會做,而是中小企業通過其他方面的跡象也能得出足夠的判斷,在規模十分龐大之前用不到這些。

現實中對會計的應用當然體現了其本質:所有的會計都是信息收集反映系統,與企業的管理控制系統密切銜接的案例也不鮮見,這就是會計的本質。而至於改進,現在不會有方向上的大調整了,因為前期的研究改善已經效果明顯,現在只需要在具體的細節方面多下功夫力爭更加完善便是——譬如時效性,譬如客觀性,譬如重要性等等原則的拓展等等。

❿ 論如何實現企業會計核算體系規范化

會計核算體系亦稱會計方法體系,是指由各種彼此獨立而又互相聯系的會計方法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包括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會計檢查方法、會計預測方法、會計決策方法和會計控制方法。

會計核算方法是對會計對象的經濟業務進行完整、連續、系統的記錄和計算,為經營管理提供必要信息所採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設置會計科目、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七個方面。上述七種方法相互聯系、密切配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方法體系。

如何規范企業的會計核算體系
1.規范的會計管理制度
會計管理制度是企業會計人員、檔案、核算的管理制度,內容龐雜。一般來說,會計管理制度包括:
①會計崗位劃分及崗位責任制管理辦法,具體包括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崗位劃分,各崗位的責任范圍等;
②會計人員管理辦法,包括會計部門管理人員和核算人員的任職資格、招聘、崗位技能、培訓、職業道德等內容;
③會計工作交接管理辦法。包括會計知識的交接和會計資料的交接。值得指出的是,由於中國長期以來就業人員的低流動性,企業並不重視會計人員的交接管理辦法。其結果是,當最近幾年會計人員的流動性顯著提高時,會計人員交接手續不完善的問題非常突出,很多企業的歷史會計信息不完整、會計政策不連貫、會計科目不統一,給預算的編制和考核帶來了很多問題;
④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包括會計材料的形成與歸檔。會計檔案的分類、排列與編目。會計檔案的保管與統計,會計檔案的提供利用,會計檔案鑒定與銷毀等內容;
⑤會計電算化管理辦法,包括軟體的選擇、系統初始化、密碼管理、系統維護等內容;
⑥會計檢查管理辦法。包括會計檢查的內容、會計檢查的周期、會計檢查的組織實施、會計檢查結果的使用、會計檢查結果的反饋等內容。
2.規范的會計政策
會計政策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長期以來,企業普遍存在重視會計科目而輕視會計政策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會計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會計政策不規范,就會使一個集團公司內部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從而導致其作為預算考核的依據缺乏合理性基礎。筆者在長期從事預算管理咨詢和會計核算咨詢的實踐中注意到,許多集團公司甚至不了解相關子公司的會計政策。
目前,由於預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損益預算領域,所以,基於預算管理的需要,規范會計政策首先需要規范與損益確認相關的會計政策。概括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收入確認政策;二是成本、費用的確認政策及成本費用的劃分;三是固定資產折舊政策與無形資產攤銷政策;四是資產減值的會計政策;五是存貨與短期投資發出計價的有關會計政策。
對於實施預算管理的企業來說,制定統一的會計政策,包括兩種情況:
(1)所有納入預算管理的生產經營單位的業務范圍相同。這類企業一般具有高度的行業專門化特徵,全集團內部只有一種或少數幾種行業,如中國的電信行業、發電行業、供電行業等等。集團公司能夠從全集團公司出發,全面制定標准、詳細的會計制度。
(2)納入預算管理的生產經營單位的業務范圍不相同。這類企業涉及的行業較多。在這類企業內部,包括很多種業務種類。如製造、施工、物流、服務等行業,如中國的一些控股公司、國有企業的實業公司等,集團公司不能制定標準的會計制度,這就要求集團公司強化管理手段,提高對子公司業務的熟悉程度,制定差別化的會計政策。但要強調的一點是,從預算考核數據的真實性出發,控股公司的會計核算辦法一般應該由集團公司制定,至少應該由集團公司核准。
3.統一的會計科目
在大型企業的預算管理中,各責任中心會計科目的相互統一性和預算科目與核算科目的統一性,是減少預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強化預算考核的前提。有的企業的預算由各部門編制,預算科目與會計核算科目不一致,數據難以匯總,難以實施考核。如在預算管理中,規定非設備修理費不得高於修理費的15%,但是,在會計核算中,並沒有按照非設備修理費和設備修理費進行明細核算,考核只能依靠修理部門的統計數據,結果出現了由被考核部門提供考核用信息的邏輯悖論,難以發揮考核的作用。
所以,要使預算管理規范化,必須實現會計科目統一化。
①由控制預算管理的最高層次企業制定會計科目,並明細到一定級次;
②在已經規定的會計科目級次上,下級企業既不能增加科目,也不能減少科目。只能在最末級下設科目,以保證數據的匯集能夠自動完成;
③各級企業設置科目的明細程度以滿足本級企業的預算管理需要為最低原則。如,集團公司在進行預算考核時,如果要單獨考核下級企業的業務招待費,則會計科目的設置至少要能夠滿足單獨核算業務招待費的需要。
4.固定的會計報告制度
實施預算管理的企業必須對各責任中心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定期的分析、報告,對預算執行的異常情況進行深入的因素分析,並報告企業的預算管理當局。固定的管理會計報告是企業預算分析和控制的依據。固定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主要包括:
①預算分析指引。
②管理會計報告表格體系,主要是明確在日報、周報、月報、季報、年報中,分別向哪些級別的管理者報送哪些明細報表。一般來說,在日報、周報中,主要向最高層報送現金流量信息:而在月報、季報和年報中,要向各責任中心報送本單位的預算完成情況,向公司的最高層報送全企業的預算完成情況。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出現非預期差異,還要詳細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並加以報告。
③報告周期及時限,主要明確每種報告類型的上報時間。如日報在當日的次日上班後一小時內上報,周報在下周一早上上報。月報在次月前三個工作日內上報等等。

會計核算體系的類型
會計核算體系的基礎一般分為四大類:收付實現制、調整的收付實現制、調整的權責發生制、全面權責發生制。為了財務報告的目的,不同的會計核算體系確認交易與事項發生時間所依據的會計原則不同。
然而,這種分類只是大體劃分。例如,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國家,政府的會計核算通常有兩個途徑:
(Ⅰ)在整個支出循環的不同階段反映記錄撥款與撥款使用情況的預算會計核算制度,或撥款會計核算制度;
(Ⅱ)當現金收到或支出時才加以記錄的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制度。
因而,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制度也應包括在旨在監督預算管理與控制的承付會計核算制度以內。事實上,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制度有時被稱作「現金和承諾制度」。除承付之外,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制度也可核算其他非現金活動,如收到的國外援助以及一些未償清負債。
完全的預算會計核算(或撥款會計核算)必須以各種核算制度的一般准則為標准。預算會計核算應該對撥款、補充預計、轉賬以及撥款的使用(資金的撥付、承諾、核准階段的支出及付款)各方面加以跟蹤。
對會計核算的條件取決於項目與機構的性質。提供服務或進行商業活動的機構可能需要完全的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體系,對於其他機構來講,收付實現制和預算會計制度可以達到目的。因而,下面提供的會計核算基礎的常見分類,不應該導致對會計核算體系分析和改進建議的過分簡單化。
1.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
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核算計量現金流,只有當收到或支出現金時才確認會計交易或事項。
在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核算體系下,財務報表反映現金的收入,支出及現金的期初與期末余額。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具有簡單的優點。
正如在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國家的收付實現制核算體系用以下方式予以補充:(1)對一些負債暫時掛賬或放在賬外(線下賬戶),(2)承付會計核算,(3)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債務核算。
2.調整的收付實現制
會計核算調整的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制度「確認年內發生的和通常預計在年後的一定期間內導致現金收入或支出的交易或事項」。
因而,會計核算期限包括一個在財政年度結束後支付的「補充期間」(例如,30天或60天)。與上年交易相關的而在補充期限內實際支付的支出在報告上被列為上年度的支出。通常,這是通過在補充期內不結轉該賬戶實現的。這一作法的目的在於保持財政年度承付支出與報告反映的預算支出的高度一致。
在一些國家,補充期也考慮到收入,這種情況是不必要的。收入必須以純粹的收付實現制為基礎加以報告。
調整的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體制經常被一些政府(特別是法國和西班牙體系)所採用。然而,如在下面第三節中所討論的那樣,這個體系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一些不便。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財務報告包括現金收入以及在年度後特定期限內(補充期限)報告的可以收人現金,現金支出以及在補充期限內的應支付的現金。一些將收付實現制用於預算管理的國家(如法國和西班牙)同時也根據調整的權責發生制編制財務報表。
3.調整的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制度
調整的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制度的基礎(有時也叫「支出基礎」)是只要業務發生便加以確認,不論現金何時收入與支出。然而,這不包括將在未來消費的遞延費用。將在未來提供服務的實物資產在取得期內加以注銷(或攤銷)。
完全的和調整的權責發生制具有相同的會計核算框架。主要差別表現在資產取得與使用之間的時間差。在調整的權責發生制下,其資產在取得期內加以沖銷。在完全的權責發生制下,確認存貨的變化,資產以其使用壽命逐步折舊。完全的權責發生制的基本原則是配比原則。即支出與相關的收入要在同一期間內確認並記錄。
與收付實現制相比,調整的權責發生制的優點在於可以確認在特定階段發生的支出並為估價負債及未付款項提供完整的框架。調整的權責發生制也有不同類型,主要根據對退休金、負債、存貨、折舊的處理方式而劃分。
調整後的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的財務報告包括收入、支出、財務資產、負債以及凈財務資源。
4.完全的權責發生制
會計核算制度與調整的權責發生制相似,完全的權責發生制在財務活動發生時就進行確認,不論現金收支活動是否隨之發生。收入反映了當年的應收收入的金額,不論是否已徵收人庫。支出反映了當年消耗的物品與服務的總量,不論其是否在當期實際支付。當資產用於提供服務時,資產成本便遞延確認。完全權責發生制與私人企業會計制度(商業會計)相似。完全的權責發生制確定的「支出」不應當與實際支出相混淆。它們是在會計期間內消耗的物品和服務的成本及負債的增加或資產的減少(例如它們包括折舊和損失,這在沒有交易時也可能發生。)商業會計里的支出的概念與國民賬戶核算體系下的「使用」概念相似。按完全權責發生制編制的財務報告包括收入、支出(包括折舊);資產(財務資產和實物資產);負債;凈資產。權責發生制將在本章以後的部分加以詳細介紹。
5.有待達成的共識
對調整的收付實現制和調整的權責發生制的「中介」基礎的有效性有不同的看法。國際會計聯合會(1FAC)和公共部門委員會(PSC)的會計分委員會在1999年1月的會議上決定推薦一個包括收付實現制和所有其他基於權責發生制會計准則的統一準則。但是,對於希望從收付實現制轉到權責發生制的政府來說,需要一個轉型期來選擇性地引人權責發生制的要素。要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廣泛的共識還需要大量的討論。它必須強調公共財政,同時經濟政策的考慮也要和這個問題相聯系。

閱讀全文

與部分單位未建立無形資產會計政策及管理辦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