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特許權使用費可否計入研發費用享受加計扣除
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本年度實際發生額的50%,從本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在稅前攤銷。研發費用的具體范圍包括:
1.人員人工費用。
直接從事研發活動人員的工資薪金、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以及外聘研發人員的勞務費用。
2.直接投入費用。
(1)研發活動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動力費用。
(2)用於中間試驗和產品試制的模具、工藝裝備開發及製造費,不構成固定資產的樣品、樣機及一般測試手段購置費,試制產品的檢驗費。
(3)用於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的運行維護、調整、檢驗、維修等費用,以及通過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用於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租賃費。
3.折舊費用。
用於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的折舊費。
4.無形資產攤銷。
用於研發活動的軟體、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包括許可證、專有技術、設計和計算方法等)的攤銷費用。
5.新產品設計費、新工藝規程制定費、新葯研製的臨床試驗費、勘探開發技術的現場試驗費。
6.其他相關費用。
與研發活動直接相關的其他費用,如技術圖書資料費、資料翻譯費、專家咨詢費、高新科技研發保險費,研發成果的檢索、分析、評議、論證、鑒定、評審、評估、驗收費用,知識產權的申請費、注冊費、代理費,差旅費、會議費等。此項費用總額不得超過可加計扣除研發費用總額的10%。
7.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費用。
⑵ 稅法案例分析
1、(1600+420+1200-2000)*10%-25=97
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於2007年12月29日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根據決定,2008年3月1日起,我國個稅免徵額將從現在的1600元/月上調至2000元/月。
4、免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和相關的文件法規的規定,個人所得稅的減免稅政策主要有:
(1)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免徵個人所得稅。
5、50000*(1-20%)*20%=8000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
6、免徵
(3)個人持有財政部發行的債券和經國務院批准發行的金融債券的利息,免徵個人所得稅。
⑶ 《國際貿易實務案例》案例分析
6,從中國運輸貨物的國家達10天以上,那麼90天見票後付款交單(D / P在90天以後的視線),這樣的規定不使感 - 因為D / P付款交單單,也就是說,付款人必須支付可以得到的文件。 D / P長期(如30天或45天等),一般在海洋運輸,該文件的貨物到達之前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的人,但早在占壓資金,D / P遠期付款交單條件等貨物到港後,影響支付給銀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運輸時間10天左右,但文件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到達,甚至比銀行在貨物到達後,D/P90天的付款條款不適用,並能可謂是多餘的,毫無意義的。
因此,賣方接受並不排除 - 後10天貨到香港,買方肯定需要的文件傳送,D / P付款的原則,無論是轉發的天數,為了帶走文件時,一定要 - 這是主要的區別D / P和D / A
7,賣方應負責的損失 - 因為合同條款是FOB賣方將貨物裝後,風險轉移給購貨方,並在合同規定的裝運貨物的合同檢驗機構檢驗,符合質量的條件下。貨物在航行中,由於海浪過大,大米被海水浸泡,導致質量受到影響。因此,賣方的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8,我發現這樣做合理的線 - 因為信用證是獨立的處理開證行以外的合同文件提交的受益者,表面一致的資信證明文件支付,沒有實際的商品。所以,我注意到拒絕發卡銀行,該行是有道理的。
(1)開證銀行的差異符合UCP600的規定。
(2)該業務的一個錯誤是誤解信用證的,的信貸不明白的只是數量和裝運的字母是不允許分批和允許轉船條款和改變的意義後的信用證後,作為開證行指出:允許分批裝運總量為500噸。一個公司,因為它錯誤500噸400噸和100噸的船舶,因此,不符合的。記錄在轉運的話,提交的提單,這也是違反信用證的規定,開證行拒絕支付。
正確操作:8月31日500噸的貨物一次性的船直接安裝到目的港,如何交單的談判。
⑷ 個人所得稅中的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什麼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一項特許權的一次許可使用所取得的收入為一次,定額或定率減除規定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定額減除費用800元;
每次收入在4000以上的,定率減除20%的費用。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以下為特殊情況:
(1)對個人從事技術轉讓中所支付的中介費,若能提供有效的合法憑證,允許從所得中扣除。
(2)個人因專利權被企業(單位)使用而取得的經濟賠償收入(專利賠償所得),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3)對於劇本作者從電影、電視劇的製作單位取得的劇本使用費,不再區分劇本的使用方是否為其任職單位,統一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項目計繳個人所得稅。
企業在支付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應代扣的個人所得稅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①應納稅所得額=應稅項目收入總額一800(或收入總額×20%)
②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
③個人稅後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4)特許權使用費案例分析擴展閱讀:
特別需要注意,國家稅務總局以通知的形式(國稅函[2009]507號),明確了下列四類使用費,不屬於特許權使用費:
一、是單純貨物貿易項下作為售後服務的報酬;
二、是產品保證期內賣方為買方提供服務所取得的報酬;
三、是專門從事工程、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的機構或個人提供的相關服務所取得的款項;
四、是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類似報酬。
由此可見,特許權使用費在定義上,目前仍然基本局限於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各種許可所得。
(2)特許權適用情況
《協議》Article 8 (c)規定:「作為被估貨物的銷售條件,買方必須直接或間接支付與被估貨物有關的特許權利費,只要此特許權利費未包括在實付或應付價格中」,應計入完稅價格。
特許權使用費計入進口貨物完稅價格的條件:
1、與被估貨物有關:
確定一項特許費是否與被估貨物有關,主要取決於具體的支付對象,這是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我們在分析被估貨物(有形貨物)和權利、信息或服務等(無形貨物)的支付關系時,一般應把握一項基本的原則,進口商是否可以無需購買無形貨物就可得到有形貨物。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可認定特許費與被估貨物無關,此時應盡可能將它們分開計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可認定特許費與被估貨物有關。
進口貨物的復制權與被估貨物無關。
2、作為被估貨物銷售的一項條件
3、買方支付且尚未包含在實付應付價格之中
作為被估貨物銷售的一項條件:
特許費的支付必須是被估貨物的一項銷售條件,這是判斷該費用是否成為被估貨物完稅價格一部分的重要標准。這里所說的銷售是指輸入進口國的出口銷售,因此有關貨物進口後,進口商在進口國內轉售該貨物時所引起的特許費,即使成為轉售的一項條件,也不能成為完稅價格的一部分。
⑸ 哪些特許權使用費應納入完稅價格繳納關稅
一、特許權使用費應納入完稅價格的理論基礎和國際標准
1947年締結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是一個政府間的多邊貿易協定,以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為宗旨,可以稱為是現代國際貿易的基礎。GATT第七條首次引入了關稅估價的基礎應為進口產品的「價值(value)」為標準的概念[1] ,這一獨立於「價格」和「成本」的概念並未在GATT中得到具體的解釋。
針對GATT第七條提出的海關估價標准,20世紀70年代末生效的 WTO《海關估價協定》(CVA, Customs Valuation Agreement)對海關估價的標准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規定。這也是大多數國家海關估價標準的來源與出處。協定第一條指出,海關計稅價格應為產品的「交易價值(transaction value)」即為產品銷售價格(selling price)增加或減去協議第八條規定的若干項調整因素(adjustments),其中應當加入「交易價值」的調整因素中即包括第8.1(c)特許權使用費和許可費。特許權使用費只有應同時滿足以下主要標准時,才應納入「交易價值」:特許權使用費與進口貨物有關;特許權使用費由進口方直接或間接的向出口方支付;特許權使用費作為出口方向進口方銷售貨物的條件;所增加的費用應當依照客觀存在的和可量化的數據(objective and quantifiable data)為依據[2]。
我國的海關對於特許權相關的估價辦法主要制定在2003年海關總署頒布的第102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關於進口貨物特許權使用費估價辦法》中,我國海關估價標準的制定實際上參照了GATT第七條和WTO《海關估價協定》的相關標准。
二、我國海關對於特許權使用費的估價標准
與WTO確立的原則一致,我國海關將與進口貨物有關的特許使用權費看作為進口貨物價值的一部分。特許權使用費的概念在海關總署第213號和102號令第51條中有明確的定義,其是指「進口貨物的買方為取得知識產權權利人及權利人有效授權人關於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著作權、分銷權或者銷售權的使用許可或者轉讓而支付的費用」。[3]
根據特許權使用費的定義,其實質上是貨物進口方向出口方支付的針對貨物所含無形價值的對價,應當作為貨物價值的一部分計入進口完稅價格。但是,由於大多數企業僅關注貨物的有形價值,許多企業在申報進口貨物價格時,僅申報了貨物本身的價格而未包括貨物所包含的無形價值。而特許權使用費則由進出口雙方通過另行簽署協議的方式單獨支付。我國海關在審單和後續稽查的過程中,如發現存在此類特許權使用費的,將會要求企業將該特許權使用費分攤進完稅價格中進行補繳進口關稅。
1. 案例
但是,並不是所有進出口雙方約定的特許權使用費均會被海關納入完稅價格徵收關稅。例如,一家外國製造企業A在中國設立了一家子公司B,作為A公司產品在中國的製造工廠。A公司產品由諸多零部件組成,其中核心零部件為a部件。A持有產品核心技術並在海外製造產品的核心零部件a,出口到B。B將核心零部件a與其他零部件組裝成完成品(a大小與價值約占完成品的1/3左右)後銷售給中國客戶。為了B工廠能夠更好地組裝產品,A與B簽署了一份技術許可協議,將與產品組裝相關的技術授予B使用,由B每年按照產品銷售額的一定比例向A支付許可費。在該技術許可協議中,雙方還約定B不定期的向A購買產品零部件a。
從上述事實可知,B從A進口核心零部件a且B與A簽署了特許權協議,該特許權使用費是針對整個產品的組裝技術。那麼該特許權使用費是否應被納入零部件a的進口完稅價格呢?我們通過分析中國及WTO關於特許權使用費海關估價標准即可得知答案。
2. 我國特許權使用費海關估價標准
根據2014年2月生效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海關審定進出口貨物完稅價格辦法》,特許權許可費只有同時滿足如下兩個條件時才需要被納入完稅價格:(1)該特許權使用費與所進口貨物有關聯;(2)構成該貨物在中國境內銷售的條件。
(1)關聯性判斷標准
對於關聯性判斷,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進口產品是否附屬於特許權或特許權是否附屬於進口產品。海關主要秉持如下三個審查原則:
第一,進口貨物是否已含有或附有(或進口後即將附加)相關知識產權或其載體[3]。如果進口貨物含有特許權使用合同約定的專利、專有技術(或用上述方法生產的)、圖片圖像等著作權作品、 軟體、光碟等或附有(進口後即將附上)商標的,則視為進口貨物與特許權使用費有關聯。這是判斷特許權使用費與進口貨物之間關聯最為直觀的標准。如甲公司向位於中國的乙公司出口某產品,同時雙方又另行簽署了甲方授權乙在中國使用該產品所含專利技術的特許權使用協議,此種情況下,特許權使用費應納入該產品進口的完稅價格。
第二,進口貨物是否可直接銷售或輕度加工後即可銷售[3]。如針對商標權支付的許可費,進口後附上商標即可直接銷售或經過輕度加工後附上商標即可銷售。此處的「輕度」加工是指稀釋、混合、分類、簡單裝配、再包裝或者其他類似加工;
第三,進口貨物是否是為實施特許技術而專門設計製造的[3]。即,以實施出口方授予的特許技術為目的,根據技術實施需要而專門訂做的附屬產品。如為了實施切削技術,進口毛坯金屬製品,或為了實施某項化學合成技術而進口化學品原材料等。
在上述案例中,A企業向B企業出口零部件a, 雖然雙方之間存在特許權協議,但是A企業與B企業簽署的特許協議是針對產品組裝技術(將零部件a與其他零部件組裝成另外一種產品)而非零部件a的製造技術,零部件a的生產技術並未許可給B使用。由此可知,零部件a不含有特許權協議所約定的知識產權;其次,B公司進口零部件a後需要將其與其他零部件組裝成其它產品,零部件a雖然在完成品的功能上發揮核心作用,但其只是眾多零部件的一個,所佔完成品比例約為三之一,可見B公司並非僅對零部件a輕加工後直接出售;此外,零部件a顯然也不是為了B公司實施組裝技術而製造的。零部件a的進口與組裝技術特許均以生產完成品為最終目的。因此,我們可得出結論,A與B企業之間的特許權使用費與進口零部件a不存在關聯性。
(2)銷售限制判斷標准
銷售限制標准,又稱為銷售條件標准,即判斷特許權授予與貨物進口的兩個行為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實質上為另一種關聯性的判斷標准。
第一,進口方支付特許權使用費是否為購買進口貨物的前提條件[3]。即,如果進口貨物則必須先簽署特許權許可協議,貨物買賣協議與特許權協議必須同時進行;
第二,進口方支付特許權使用費是否影響合同條件的達成[3]。尤其是在進口貨物價格方面,是否因特許權協議的簽署降低了貨物的進口價格。如果進口方進口一項產品,未簽署特許使用協議就無法合法地在中國銷售,表明該項進口產品含有相關特許權或與特許權存在關聯。
對於銷售限制標准,世界海關組織(中國1983年加入世界海關組織,適用世界海關組織頒布的一系列規定)估價技術委員會(WCO, 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Valuation Committee)在2011年4月頒布了《評論25.1》(Commentary 25.1), 該評論雖然是針對《海關估價協定》第8.1(c)中特許權使用費非直接支付給出口方情況時判斷方法的解釋,但仍對銷售限制判斷標准有借鑒意義。評論第9條解釋說明了判斷特許權使用費是否構成銷售條件(condition of sale)所應考慮的四個因素:貨物銷售合同中是否提及特許權使用費;特許權合同中是否提及貨物銷售;貨物銷售合同中是否有合同可因一方未支付特許權使用費而解除的條款;特許權合同中是否有如一方未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另一方無權製造或銷售含有該特許權的貨物[4]。
銷售限制標准相較於關聯性標准在判斷上較為復雜,WCO的《評論25.1》提及的四點考慮因素僅為存在銷售限制時可能存在的外部表現,但是是否存在銷售限制還是要判斷特許權使用費的支付與進口產品的購買是否存在相互依存或互為前提的關系,如果兩者必須同時發生且缺少任一項交易,另一項都不能進行則可判斷為存在銷售限制[5]。
在上述案例中,在A與B的特許協議中約定了進口零部件a的相關事宜,符合《評論25.1》的四個因素之一,似乎產品銷售和特許權授予行為兩者之間是存在一定相關性,但是如果仔細考量可得知其實兩者互不構成限制關系。因為A與B企業是關聯企業關系,即使雙方不簽署許可協議,AB之間還是會存在零部件a的買賣關系(因為A公司設立B公司的目的就在於在中國生產完成品)。但是,在實際審查時,海關可能會將A和B之間的交易作為無關聯關系企業間的交易來看待。從獨立交易原則的角度,AB公司間的特許權協議與零部件進口行為則可能被認定存在關聯性。但是,由於關聯系原則與銷售限制原則有一項不滿足,即可不納入完稅價格計征關稅,因此本文所述案例中涉及的特許權使用費不應當納入進口貨物的完稅價格中。
三、企業在類似貿易活動中應注意的事項
對於上述B企業的情況,由於同時存在貨物進口和技術許可的情況,如處理不善,很可能遭到海關稽查。屆時,企業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向海關解釋並提交相關證明資料。即使如此,也有可能因證據不全或提交不及時而導致海關作出企業補繳關稅稅款的決定。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對於同時簽署有特許權協議的進出口企業,可考慮採取如下行動以避免可能產生的問題:
1. 不同法律關系的協議分開簽署
首先,與進口貨物貿易合同與無關聯的特許權協議分開簽署。很多企業為了方便,將進出口企業之間相關的商業活動均約定在同一個合同中,如本文案例中,A和B公司之間的零部件買賣和組裝技術許可其實並沒有實際聯系,但均約定在一份協議中。這樣的合同簽署方式可能引起貨物進口和特許權授予存在關聯關系的誤解。除了兩種法律關系的協議應當分開簽署外,兩份合同中也不要相互提及另外一份合同的內容,如《評論25.1》所述,特許權合同中提及貨物銷售或進口貿易合同中提及特許權授予均可能被認為構成銷售限制。
其次,不同內容的特許權協議亦應當分開簽署。如貨物進出口雙方既存在針對進出口貨物的特許權授予也存在其他的不相關的特許權授予,兩種不同的特許權不應約定在同一份合同中。這樣的約定方式容易讓海關人為多項特許權使用費均與進口貨物有關聯,導致將與本不應計入完稅價格的特許權使用費也一並計入了完稅價格,導致企業繳納的稅款增加。
2. 特許事項應在合同中盡量詳盡的表述
很多企業在簽署特許權協議時將重點放在雙方義務、付款等主要條款上,僅將特許事項條款簡單的一句帶過或寫得非常模糊。這樣不利於海關判斷特許權與進口貨物的關系,如果企業不能證明特許權與進口貨物無關,恐將承擔無法提交充足證據的不利後果。因此,特許權協議中,對於特許事項務必要清楚的約定。如在本文案例中,A公司與B公司的技術許可協議中,應明確寫明所許可技術為完成品組裝技術,而非進口零部件製造技術。雖然還需要其他相關證據進行輔證,但將有利於企業在海關審查中取得積極有利的地位。
⑹ 納稅基礎與實務--任務三案例分析選擇
11、(BD)
按「財產轉讓所得」計算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200000-80000)*20%=24000元
公司支付老劉費用時代扣個人所得稅
借:其他應付款 24000
貸:應交稅費—代扣個人所得稅 24000
12、(AC)
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計算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50000*(1-20%)*20%=8000元
公司支付老李拍賣費代扣個人所得稅
借:其他應付款 8000
貸:應交稅費—代扣個人所得稅 8000
⑺ 關於個人所得稅的案例分析題
譚某該月應納個人所得稅額
=[(3750-2000)*10%-25]+[7680*(1-20%)*20%*(1-30%)]+[(3800-800)*20%]
=150+860.16+600
=1610.16
王某該月應納個人所得稅額
=[(4580-2000)*15%-125]+[5200*(1-20%)*20%*(1-30%)]+[(3300-800)*20%]
=262+582.4+500
=1344.4
⑻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如何征稅
一、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專利權,是由國家專利主管機關依法授予專利申請人或其權利繼承人在一定期間內實施其發明創造的專有權。對於專利權,許多國家只將提供他人使用。取得的所得,列入特許權使用費,而將轉讓專利權所得列為資本利得稅的征稅對象。我國沒有開征資本利得稅,故將個人提供和轉讓專利權取得的所得,都列入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
商標權,即商標注冊人享有的商標專用權。著作權,即版權,是作者依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專有權。個人提供或轉讓商標權、著作權、專有技術或技術秘密、技術訣竅取得的所得,應當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營業稅的徵收
對於個人獲得的特許權使用費,要徵收營業稅,按5%徵收營業稅可以在個人所得稅前扣除。
免稅規定:
(一)個人轉讓著作權,免徵營業稅。
(二)技術轉讓收入,免徵營業稅
為了支持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自1999年10月1日起,對單位和個人(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設立的研究開發中心、外國企業的外籍個人)從事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業務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除了這些免稅規定外,還有對個人應稅收入未達到起征點的免稅。
所謂技術轉讓是指轉讓者將其擁有的專利技術和非專利技術的所有權有償轉讓他人的行為;技術開發是指開發者接受他人委託,就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統進行研究開發的行為;技術咨詢是指就特定技術項目提供可行性論證、技術預測、專題技術調查、分析評價報告等;與技術轉讓、技術開發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業務是指轉讓方(受託方)根據技術轉讓或技術開發合同的規定,為幫助受讓方(或委託方)掌握所轉讓(或委託開發)的技術,而提供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業務。且這部分技術咨詢、服務的價款與技術轉讓(或開發)價款是在同一張發票上體現。
以圖紙、資料等為載體提供已有技術或開發成果的,可對其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免徵營業稅;以樣品、樣機、設備等貨物為載體提供已有技術或開發成果的,可對其除貨物以外的部分免徵營業稅,貨物(樣品、樣機、設備等),則應按規定徵收增值稅;提供生物技術時附帶提供的微生物菌種母本和動、植物新品種,可對其包括這些母本等樣品價值的全部收入免徵營業稅,但批量銷售的微生物菌種母本和動、植物新品種的,應當徵收增值稅。、
三、應納稅所得額計算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扣除營業稅後,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一)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800)×20%
(二)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1—20%)×20%
五、每次收入確認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某項使用權的一次轉讓所取得的收入為一次。一個納稅義務人,可能不僅擁有一項特許權利,每一項特許權的使用權也可能不止一次地向他人提供。因此,對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次」的界定,明確為每一項使用權的每次轉讓所取得的收入為一次。如果該次轉讓取得的收入是分筆支付的,則應將各筆收入相加為一次的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
⑼ 求經濟稅收案例分析
本案例涉及三方當事人:美國ABC衛星公司、某電視台及其稅務主管部門。
該電視台與美國ABC衛星公司簽訂《數字壓縮電視全時衛星傳送服務協議》.該協議有效期至2006年6月30日。1997年10月19日雙方對《協議》的部分條款進行了修改並簽訂《修正案入根據協議及修正案規定,ABC衛星公司向該電視台提供全時的、固定期限的、不可再轉讓(除優先單獨決定權外)的壓縮數字視頻服務,提供27MHz帶寬和相關的功率所組成的轉發器包括地面設備。ABC只傳送該電視台的電視信號.該電視台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允許中國省級以上的廣播電視台使用其未使用的部分。在ABC提前許可下.該電視台也可以允許非中國法人的廣播電視台使用其未使用的部分來傳送電視信號。
協議還規定:A.電視台支付季度服務費和設備費;B.訂金(此訂金用於支付服務期限的頭三個月和最後一個月的服務費);C.為確保電視台向ABC支付服務費和設備費.電視台將於1四6年5月3日向ABC支4寸近200萬美元的保證金.保證金將在協議最後服務費到期時使用。
協議簽訂後,電視台按約定向ABC支付了訂金和保證金;此後定期向ABC支付季度服務費和設備費,總計約2200萬美元。1999年1月,主管稅務稽查局向該電視台發出001號《通知》,要求該電視台對上述費用繳納相應稅款。ABC對此不服.向對外分局提出復議申請,並按包括訂金和保證金在內的收入總額的7%繳納了稅款.合計約150萬美元。
同年8月.對外分局做出維持001號《通知》的行政復議決定。ABC據此向當地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2001年12月20日,中級人民法院判定維持稅務局對外分局對該電視台發出的319號《關於對電視台與ABC衛星公司簽署<數字壓縮電視全時衛星傳送服務協議>所支付的費用代扣代繳預提所得稅的通知》,同時駁回ABC衛星公司的訴訟請求。
雙方的爭端焦點在於是否該由我國稅務當局向ABC公司徵收預提所得稅。這一分歧源於雙方對電視台向ABC支付的費用性質的認定不同。ABC公司認為該收入屬於營業利潤,我國稅務當局認為該收入屬於特許權使用費。
雙方爭論的焦點
(一) ABC衛星公司收到的是特許權使用費還是營業利潤?
當地稅務主管部門根據《中美稅收協定》第十一條規定,認為是特許權使用費。因為按照《中美稅收協定》第十一條規定,特許權使用費是指使用或者有權使用文學、藝術或科學著作,包括電影影片、無線電視或電視廣播使用的膠片與磁帶的版權,以及專利、專有技術、商標、設計、模型、圖紙、秘密配方或秘密程序所支付的作為報酬的各種款項,也包括使用或有權使用工業、商業、科學設備或有關工業、商業、科學經驗的情報所支付的作為報酬的各項款項。
即特許權使用包括對有形財產和無形資產的使用。電視台利用ABC衛星公司設備的使用功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也是特許權使用。而我國和美國都是以特許權使用地為特許權使用費來源地,所以應在中國納稅。《中美稅收協定》規定對特許權使用費徵收10%的預提稅,考慮到折舊等因素,對固定資產的價值7折計算.所以對ABC徵收7%的預提所得稅。
而ABC衛星公司根據《中美稅收協定》第五條和第七條規定,認為是營業利潤。因為這個收入是靠常年不斷的工作取得的積極收入,應屬於營業利潤。而在中國未設立常設機構,故不應在中國納稅。
(二) 這是否是「使用」?誰是衛星的「使用者」?
稅務當局認為特許權使用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使用,「使用」並非僅限於有形的使用。衛星轉發器具有傳輸信號的使用功能,電視台需要利用ABC衛星轉發器這一使用功能,使其信號被傳輸至太平洋、美洲等地區。每個轉發器的部分帶寬均可以被獨立地用於傳輸信號。根據《協議》規定,在正常情況下,衛星中指定的轉發器帶寬只能用於傳輸該電視台的電視信號,即這些指定帶寬的使用權為該電視台專有。帶寬是衛星系統提供的,該電視台有權使用帶寬應視為有權使用衛星系統。所以該費用屬於特許權使用費,該電視台是衛星的使用者。 而ABC衛星公司認為其從事了積極的經營活動,僱傭了人員,用其擁有和運營的設備向電視台提供通訊服務。ABC將設備用於從事自己的業務,並未將設備提供給該電視台從事經營業務。設備本身不能完成ABc據以向該電視台收款的業務。為了運營其衛星系統和有關地面設施,需要ABC人員的連續干預與檢測。ABC耗費了巨資設計和發射衛星並安裝、運營和維護地面設施。所以,ABC是衛星的使用人,該電視台只是佔用了一個特定的指配頻率。「使用」應該理解為積極主動的活動,而不能擴大解釋為「利用工業設備的功能」。
(三) 本案判決是否應該遵循國際通用的原則和慣例?
中國與美國於1984年簽訂的《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均規定: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有關稅收的協定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依照協定的規定辦理。我國稅務當局對ABC衛星公司征稅.首先適用的是《中美稅收協定》。
ABC衛星公司認為跨國征稅應該遵循國際慣例。所得稅協定是兩個主權國家達成的協議,必須按照締約國雙方的意圖和預期來解釋。而雙方的預期和解釋只能參照獲得全球范圍內一致認可的國際稅收與協定的原則和實踐確定。
而稅務當局認為不應該遵循ABC衛星公司堅持的所謂國際慣例。出租衛星通訊線路有復雜的國際背景.根本沒有形成國際約束或慣例。
引發的思考
(一) 新行業出現對稅制的影響
近年來,電子商務貿易和通信業領域的稅收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主要原因是現行的稅制比較復雜,在執行時需要以低成本獲得大量信息為基礎.而通訊業和電子商務的數字化、無國界性、流動性使之無法滿足現行稅制這一要求。它對稅制的影響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際稅收徵收管轄權之間的沖突更加頻繁。ABC衛星公司稅收案反映出來的是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居民稅收管轄權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地域稅收管轄權之爭。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日趨成熟,企業會更容易的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易的發生地,這將導致交易活動普遍轉移到稅收管轄權較弱地區進行。
第二.傳統貿易與電子商務貿易、通訊業相比稅負不公。各國現行稅制普遍倡導稅收中性原則,這要求征稅不能因為企業貿易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電子商務和通訊業都是新興事物,各國相應的法律框架尚在構築,還不完善.傳統的征管手段相對落後,使得電子商務及通訊行業公司與傳統貿易企業之間存在著稅負不公的情況。這將誘導傳統企業紛紛邁進「虛擬空間」這個免稅區。與此同時,由於一些國家和地區不甘心大量的稅收收入從指縫間溜走,採取新的措施導致新的稅負不公。.
第三.稅款流失風險加大。對電子商務免稅不僅會導致銷售稅流失,高科技手段也為納稅人針對現行稅制合理避稅創造了又一機會和手段。取消實體商店和經營場所,就可以不交銷售稅,冠冕堂皇的享受免稅的正當資格。
第四,稅收轉移問題加劇。稅收轉移是法定納稅人通過經濟交易或活動,將其承擔的稅收負擔轉移給其他人的過程。稅收轉嫁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前轉、後轉和稅收資本化。前轉是最常見的稅收轉嫁方式。本案例中.ABC衛星公司就可以通過提高服務費將稅收負擔向前轉嫁給我方電視台。
第五,「常設機構」的概念受到挑戰。電子商務不需要從事經營活動的當事人必須在交易地點「出場」,這就產生了對常設機構的認定問題,即位於一國境內的代理軟體或伺服器,在不需任何雇員到場的情況下,是否構成固定經營地點或常設機構?在網路交易和通訊業中,伺服器或者衛星都允許國內外任何滿足條件的客戶下載數字化產品或使用其功能,那麼該常設機構就可能有多個國家的來源收入,這部分利潤如何統計、劃分? 而ABC衛星公司認為其從事了積極的經營活動,僱傭了人員,用其擁有和運營的設備向電視台提供通訊服務。ABC將設備用於從事自己的業務,並未將設備提供給該電視台從事經營業務。設備本身不能完成ABc據以向該電視台收款的業務。為了運營其衛星系統和有關地面設施,需要ABC人員的連續干預與檢測。ABC耗費了巨資設計和發射衛星並安裝、運營和維護地面設施。所以,ABC是衛星的使用人,該電視台只是佔用了一個特定的指配頻率。「使用」應該理解為積極主動的活動,而不能擴大解釋為「利用工業設備的功能」。
(三) 本案判決是否應該遵循國際通用的原則和慣例?
中國與美國於1984年簽訂的《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均規定: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有關稅收的協定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依照協定的規定辦理。我國稅務當局對ABC衛星公司征稅.首先適用的是《中美稅收協定》。
ABC衛星公司認為跨國征稅應該遵循國際慣例。所得稅協定是兩個主權國家達成的協議,必須按照締約國雙方的意圖和預期來解釋。而雙方的預期和解釋只能參照獲得全球范圍內一致認可的國際稅收與協定的原則和實踐確定。
而稅務當局認為不應該遵循ABC衛星公司堅持的所謂國際慣例。出租衛星通訊線路有復雜的國際背景.根本沒有形成國際約束或慣例。
引發的思考
(一) 新行業出現對稅制的影響
近年來,電子商務貿易和通信業領域的稅收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主要原因是現行的稅制比較復雜,在執行時需要以低成本獲得大量信息為基礎.而通訊業和電子商務的數字化、無國界性、流動性使之無法滿足現行稅制這一要求。它對稅制的影響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際稅收徵收管轄權之間的沖突更加頻繁。ABC衛星公司稅收案反映出來的是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居民稅收管轄權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地域稅收管轄權之爭。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日趨成熟,企業會更容易的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易的發生地,這將導致交易活動普遍轉移到稅收管轄權較弱地區進行。
第二.傳統貿易與電子商務貿易、通訊業相比稅負不公。各國現行稅制普遍倡導稅收中性原則,這要求征稅不能因為企業貿易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電子商務和通訊業都是新興事物,各國相應的法律框架尚在構築,還不完善.傳統的征管手段相對落後,使得電子商務及通訊行業公司與傳統貿易企業之間存在著稅負不公的情況。這將誘導傳統企業紛紛邁進「虛擬空間」這個免稅區。與此同時,由於一些國家和地區不甘心大量的稅收收入從指縫間溜走,採取新的措施導致新的稅負不公。.
第三.稅款流失風險加大。對電子商務免稅不僅會導致銷售稅流失,高科技手段也為納稅人針對現行稅制合理避稅創造了又一機會和手段。取消實體商店和經營場所,就可以不交銷售稅,冠冕堂皇的享受免稅的正當資格。
第四,稅收轉移問題加劇。稅收轉移是法定納稅人通過經濟交易或活動,將其承擔的稅收負擔轉移給其他人的過程。稅收轉嫁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前轉、後轉和稅收資本化。前轉是最常見的稅收轉嫁方式。本案例中.ABC衛星公司就可以通過提高服務費將稅收負擔向前轉嫁給我方電視台。
第五,「常設機構」的概念受到挑戰。電子商務不需要從事經營活動的當事人必須在交易地點「出場」,這就產生了對常設機構的認定問題,即位於一國境內的代理軟體或伺服器,在不需任何雇員到場的情況下,是否構成固定經營地點或常設機構?在網路交易和通訊業中,伺服器或者衛星都允許國內外任何滿足條件的客戶下載數字化產品或使用其功能,那麼該常設機構就可能有多個國家的來源收入,這部分利潤如何統計、劃分? 而ABC衛星公司認為其從事了積極的經營活動,僱傭了人員,用其擁有和運營的設備向電視台提供通訊服務。ABC將設備用於從事自己的業務,並未將設備提供給該電視台從事經營業務。設備本身不能完成ABc據以向該電視台收款的業務。為了運營其衛星系統和有關地面設施,需要ABC人員的連續干預與檢測。ABC耗費了巨資設計和發射衛星並安裝、運營和維護地面設施。所以,ABC是衛星的使用人,該電視台只是佔用了一個特定的指配頻率。「使用」應該理解為積極主動的活動,而不能擴大解釋為「利用工業設備的功能」。
(三) 本案判決是否應該遵循國際通用的原則和慣例?
中國與美國於1984年簽訂的《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均規定: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有關稅收的協定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依照協定的規定辦理。我國稅務當局對ABC衛星公司征稅.首先適用的是《中美稅收協定》。
ABC衛星公司認為跨國征稅應該遵循國際慣例。所得稅協定是兩個主權國家達成的協議,必須按照締約國雙方的意圖和預期來解釋。而雙方的預期和解釋只能參照獲得全球范圍內一致認可的國際稅收與協定的原則和實踐確定。
而稅務當局認為不應該遵循ABC衛星公司堅持的所謂國際慣例。出租衛星通訊線路有復雜的國際背景.根本沒有形成國際約束或慣例。
引發的思考
(一) 新行業出現對稅制的影響
近年來,電子商務貿易和通信業領域的稅收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主要原因是現行的稅制比較復雜,在執行時需要以低成本獲得大量信息為基礎.而通訊業和電子商務的數字化、無國界性、流動性使之無法滿足現行稅制這一要求。它對稅制的影響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際稅收徵收管轄權之間的沖突更加頻繁。ABC衛星公司稅收案反映出來的是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居民稅收管轄權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地域稅收管轄權之爭。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日趨成熟,企業會更容易的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易的發生地,這將導致交易活動普遍轉移到稅收管轄權較弱地區進行。
第二.傳統貿易與電子商務貿易、通訊業相比稅負不公。各國現行稅制普遍倡導稅收中性原則,這要求征稅不能因為企業貿易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電子商務和通訊業都是新興事物,各國相應的法律框架尚在構築,還不完善.傳統的征管手段相對落後,使得電子商務及通訊行業公司與傳統貿易企業之間存在著稅負不公的情況。這將誘導傳統企業紛紛邁進「虛擬空間」這個免稅區。與此同時,由於一些國家和地區不甘心大量的稅收收入從指縫間溜走,採取新的措施導致新的稅負不公。.
第三.稅款流失風險加大。對電子商務免稅不僅會導致銷售稅流失,高科技手段也為納稅人針對現行稅制合理避稅創造了又一機會和手段。取消實體商店和經營場所,就可以不交銷售稅,冠冕堂皇的享受免稅的正當資格。
第四,稅收轉移問題加劇。稅收轉移是法定納稅人通過經濟交易或活動,將其承擔的稅收負擔轉移給其他人的過程。稅收轉嫁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前轉、後轉和稅收資本化。前轉是最常見的稅收轉嫁方式。本案例中.ABC衛星公司就可以通過提高服務費將稅收負擔向前轉嫁給我方電視台。
第五,「常設機構」的概念受到挑戰。電子商務不需要從事經營活動的當事人必須在交易地點「出場」,這就產生了對常設機構的認定問題,即位於一國境內的代理軟體或伺服器,在不需任何雇員到場的情況下,是否構成固定經營地點或常設機構?在網路交易和通訊業中,伺服器或者衛星都允許國內外任何滿足條件的客戶下載數字化產品或使用其功能,那麼該常設機構就可能有多個國家的來源收入,這部分利潤如何統計、劃分? 而ABC衛星公司認為其從事了積極的經營活動,僱傭了人員,用其擁有和運營的設備向電視台提供通訊服務。ABC將設備用於從事自己的業務,並未將設備提供給該電視台從事經營業務。設備本身不能完成ABc據以向該電視台收款的業務。為了運營其衛星系統和有關地面設施,需要ABC人員的連續干預與檢測。ABC耗費了巨資設計和發射衛星並安裝、運營和維護地面設施。所以,ABC是衛星的使用人,該電視台只是佔用了一個特定的指配頻率。「使用」應該理解為積極主動的活動,而不能擴大解釋為「利用工業設備的功能」。
(三) 本案判決是否應該遵循國際通用的原則和慣例?
中國與美國於1984年簽訂的《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均規定: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有關稅收的協定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依照協定的規定辦理。我國稅務當局對ABC衛星公司征稅.首先適用的是《中美稅收協定》。
ABC衛星公司認為跨國征稅應該遵循國際慣例。所得稅協定是兩個主權國家達成的協議,必須按照締約國雙方的意圖和預期來解釋。而雙方的預期和解釋只能參照獲得全球范圍內一致認可的國際稅收與協定的原則和實踐確定。
而稅務當局認為不應該遵循ABC衛星公司堅持的所謂國際慣例。出租衛星通訊線路有復雜的國際背景.根本沒有形成國際約束或慣例。
引發的思考
(一) 新行業出現對稅制的影響
近年來,電子商務貿易和通信業領域的稅收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主要原因是現行的稅制比較復雜,在執行時需要以低成本獲得大量信息為基礎.而通訊業和電子商務的數字化、無國界性、流動性使之無法滿足現行稅制這一要求。它對稅制的影響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際稅收徵收管轄權之間的沖突更加頻繁。ABC衛星公司稅收案反映出來的是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居民稅收管轄權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地域稅收管轄權之爭。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日趨成熟,企業會更容易的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易的發生地,這將導致交易活動普遍轉移到稅收管轄權較弱地區進行。
第二.傳統貿易與電子商務貿易、通訊業相比稅負不公。各國現行稅制普遍倡導稅收中性原則,這要求征稅不能因為企業貿易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電子商務和通訊業都是新興事物,各國相應的法律框架尚在構築,還不完善.傳統的征管手段相對落後,使得電子商務及通訊行業公司與傳統貿易企業之間存在著稅負不公的情況。這將誘導傳統企業紛紛邁進「虛擬空間」這個免稅區。與此同時,由於一些國家和地區不甘心大量的稅收收入從指縫間溜走,採取新的措施導致新的稅負不公。.
第三.稅款流失風險加大。對電子商務免稅不僅會導致銷售稅流失,高科技手段也為納稅人針對現行稅制合理避稅創造了又一機會和手段。取消實體商店和經營場所,就可以不交銷售稅,冠冕堂皇的享受免稅的正當資格。
第四,稅收轉移問題加劇。稅收轉移是法定納稅人通過經濟交易或活動,將其承擔的稅收負擔轉移給其他人的過程。稅收轉嫁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前轉、後轉和稅收資本化。前轉是最常見的稅收轉嫁方式。本案例中.ABC衛星公司就可以通過提高服務費將稅收負擔向前轉嫁給我方電視台。
第五,「常設機構」的概念受到挑戰。電子商務不需要從事經營活動的當事人必須在交易地點「出場」,這就產生了對常設機構的認定問題,即位於一國境內的代理軟體或伺服器,在不需任何雇員到場的情況下,是否構成固定經營地點或常設機構?在網路交易和通訊業中,伺服器或者衛星都允許國內外任何滿足條件的客戶下載數字化產品或使用其功能,那麼該常設機構就可能有多個國家的來源收入,這部分利潤如何統計、劃分? 而ABC衛星公司認為其從事了積極的經營活動,僱傭了人員,用其擁有和運營的設備向電視台提供通訊服務。ABC將設備用於從事自己的業務,並未將設備提供給該電視台從事經營業務。設備本身不能完成ABc據以向該電視台收款的業務。為了運營其衛星系統和有關地面設施,需要ABC人員的連續干預與檢測。ABC耗費了巨資設計和發射衛星並安裝、運營和維護地面設施。所以,ABC是衛星的使用人,該電視台只是佔用了一個特定的指配頻率。「使用」應該理解為積極主動的活動,而不能擴大解釋為「利用工業設備的功能」。
(三) 本案判決是否應該遵循國際通用的原則和慣例?
中國與美國於1984年簽訂的《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均規定: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有關稅收的協定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依照協定的規定辦理。我國稅務當局對ABC衛星公司征稅.首先適用的是《中美稅收協定》。
ABC衛星公司認為跨國征稅應該遵循國際慣例。所得稅協定是兩個主權國家達成的協議,必須按照締約國雙方的意圖和預期來解釋。而雙方的預期和解釋只能參照獲得全球范圍內一致認可的國際稅收與協定的原則和實踐確定。
而稅務當局認為不應該遵循ABC衛星公司堅持的所謂國際慣例。出租衛星通訊線路有復雜的國際背景.根本沒有形成國際約束或慣例。
引發的思考
(一) 新行業出現對稅制的影響
近年來,電子商務貿易和通信業領域的稅收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主要原因是現行的稅制比較復雜,在執行時需要以低成本獲得大量信息為基礎.而通訊業和電子商務的數字化、無國界性、流動性使之無法滿足現行稅制這一要求。它對稅制的影響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際稅收徵收管轄權之間的沖突更加頻繁。ABC衛星公司稅收案反映出來的是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居民稅收管轄權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地域稅收管轄權之爭。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日趨成熟,企業會更容易的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易的發生地,這將導致交易活動普遍轉移到稅收管轄權較弱地區進行。
第二.傳統貿易與電子商務貿易、通訊業相比稅負不公。各國現行稅制普遍倡導稅收中性原則,這要求征稅不能因為企業貿易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電子商務和通訊業都是新興事物,各國相應的法律框架尚在構築,還不完善.傳統的征管手段相對落後,使得電子商務及通訊行業公司與傳統貿易企業之間存在著稅負不公的情況。這將誘導傳統企業紛紛邁進「虛擬空間」這個免稅區。與此同時,由於一些國家和地區不甘心大量的稅收收入從指縫間溜走,採取新的措施導致新的稅負不公。.
第三.稅款流失風險加大。對電子商務免稅不僅會導致銷售稅流失,高科技手段也為納稅人針對現行稅制合理避稅創造了又一機會和手段。取消實體商店和經營場所,就可以不交銷售稅,冠冕堂皇的享受免稅的正當資格。
第四,稅收轉移問題加劇。稅收轉移是法定納稅人通過經濟交易或活動,將其承擔的稅收負擔轉移給其他人的過程。稅收轉嫁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前轉、後轉和稅收資本化。前轉是最常見的稅收轉嫁方式。本案例中.ABC衛星公司就可以通過提高服務費將稅收負擔向前轉嫁給我方電視台。
第五,「常設機構」的概念受到挑戰。電子商務不需要從事經營活動的當事人必須在交易地點「出場」,這就產生了對常設機構的認定問題,即位於一國境內的代理軟體或伺服器,在不需任何雇員到場的情況下,是否構成固定經營地點或常設機構?在網路交易和通訊業中,伺服器或者衛星都允許國內外任何滿足條件的客戶下載數字化產品或使用其功能,那麼該常設機構就可能有多個國家的來源收入,這部分利潤如何統計、劃分?
⑽ 案例分析題)公民陳先生2011年6月個人收入如下
算什麼?個稅?
1,AB 3,B 4,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