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無形資產處置和報廢的會計處理是怎樣的呢
1、無形資產出租:企業讓渡無形資產使用權形成的租金收入記入「其他業務收入」科目,發生的相關費用,記入「其他業務成本」科目,應交的營業稅記入「營業稅金及附加」科目。
2、無形資產出售:企業出售無形資產時,應將所取得的價款與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及相關稅費的差額作為資產處置利得或損失,計入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
3、無形資產報廢:如果無形資產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例如,該無形資產已被其他新技術所替代,則應將其報廢並予轉銷,其賬面價值轉作當期損益。
如果無形資產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例如,某無形資產已被其他新技術所替代或超過法律保護期,不能再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則不再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應將其報廢並予以轉銷,其賬面價值轉作當期損益。
轉銷時,應按已計提的累計攤銷額,借記「累計攤銷」科目,按已計提的減值准備,借記「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科目,按無形資產賬面余額,貸記「無形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
1、無形資產出租
取得價款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攤銷
借:其他業務成本
貸:累計攤銷
2、無形資產出售
企業出售無形資產,應該將取得的價款與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成本減去累計攤銷和已計提的減值准備)的差額,作為資產處置利得和損失,計入當期損益(資產處置損益)
借:銀行存款
無形資產減值准備
累計攤銷
貸:無形資產
資產處置損益(或借記)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B. 確認無形資產損失,應取得哪些證據
企業無形資產損失額是以賬面余額為限,具體損失估計預測應由專業機構評估確定。
無形資產損失指某項無形資產已經被其它新技術所代替或已經超過了法律保護的期限,已經喪失了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不能給企業再帶來經濟利益,而使該無形資產成為無效資產,其賬面尚未攤銷的余額,形成無形資產損失。
無形資產損失的會計規定
如果無形資產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當企業存在下列一項或若干項情況時,應將該項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
1.該無形資產已被其他新技術等所替代,並且該項無形資產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
2.某項無形資產已超過法律保護期限,並且已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3.其他足以證明某項無形資產已經喪失了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情形。
企業轉銷某項無形資產時,應按該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無形資產」科目。
無形資產損失的審核
1.確認無形資產的存在並為申報企業所有。
(1)獲取或編制無形資產明細表,復核加計正確,並與總賬數和明細賬合計數核對是否相符。
(2)審核無形資產的權屬證書原件、專利技術的持有和保密狀況等,並獲取有關協議和董事會紀要等文件、資料,審核無形資產的性質、構成內容、計價依據,確定無形資產的存在性。
(3)評價無形資產計價對應繳所得稅的影響,審核無形資產計價是否符合稅法及其有關規定。
(4)審核無形資產各項目的攤銷是否符合有關規定,是否與上期一致,若改變攤銷政策,審核其依據是否充分。審核本期攤銷額及其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是否正確。
①除另有規定者外,外購商譽的攤銷費用不得稅前扣除;
②外購無形資產的價值,包括買價和購買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企業自行研製開發無形資產,應對研究開發費用進行准確歸集,凡在發生時已作為研究開發費直接扣除的,該項無形資產使用時,不得再分期攤銷;
③取得土地使用權支付給國家或其他納稅人的土地出讓價款應作為無形資產管理,並在不短於合同規定的使用期間內平均攤銷;
④購買的計算硬體所附帶的軟體,未單獨計價的,應並入計算機硬體作為固定資產管理;單獨計價的軟體,應作為無形資產管理。
2.獲取充分必要的證據。
確認無形資產損失,應取得下列證據:
(1)資產被淘汰的經濟、技術等原因的說明;
(2)企業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簽章證實有關資產已無使用價值或轉讓價值等的書面證明;
(3)有關技術部門或具有技術鑒定資格的機構出具的品質鑒定報告;
(4)無形資產的法律保護期限文件;
(5)無形資產的成本和價值回收情況的說明。
3.確認無形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金額。
計算企業無形資產確已形成財產凈損失或者已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失,並扣除變價收入、可收回金額以及責任和保險賠款後的余額,確認無形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具體金額。
C. 處置無形資產凈損失計入什麼科目
無形資產是非流動資產,處置非流動資產凈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
D. 資產損失如何申報扣除
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5號,以下簡稱號公告)規定,所稱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用於經營管理活動相關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包括應收票據、各類墊款、企業之間往來款項)等貨幣性資產,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生產性生物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以及債權性投資和股權(權益)性投資。什麼是資產損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
關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財稅[2009]57號)明確,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損失,包括現金損失,存款損失,壞賬損失,貸款損失,股權投資損失,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被盜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那麼,什麼情況下企業發生的資產損失可以在所得稅前扣除?怎樣扣除?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發生損失的確認與扣除年度
根據25號公告規定,企業實際發生資產損失方可進行確認。什麼是實際發生?如果是實物資產,發生損失時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容易確認,而對貨幣性資產和投資損失的確認卻有一定難度。25號公告第三章資產損失確認證據對此做了詳細規定,需要企業財務人員具有職業判斷能力。確認損失前,先要熟悉這一章的規定內容,只有滿足條件,才可以進行賬務處理
。因為准予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資產損失,是指企業在實際處置、轉讓上述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合理損失,即實際資產損失。企業雖未實際處置、轉讓上述資產,但符合條件的損失為法定資產損失。企業實際資產損失,應當在其實際發生且會計上已作損失處理的年度申報扣除;法定資產損失,應當在企業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供證據資料證明該項資產已符合法定資產損失確認條件,且會計上已作損失處理的年度申報扣除。這就說明,確認損失的基本條件一是實際發生,二是會計上已作損失處理。對那些潛在的、無法確認的損失沒必要確認,也不應當確認損失。假如企業發生了實際資產損失,當年未進行確認扣除,也可以在以後年度通過專項申報追補至該項損失發生年度扣除,其追補確認期限為5年,特殊情況下,追補確認期限經國家稅務總局批准後可適當延長。如果企業發生的資產損失屬於法定資產損失,應當在滿足25號公告第三章規定條件時,在損失發生的年度進行申報扣除,不能追補扣除。需要特別提示的是,未經申報的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
25號公告第七條規定,企業在進行企業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申報時,可將資產損失申報材料和納稅資料作為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的附件一並向稅務機關報送。與以前的《
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
》(國稅發[2009]88號)相比,這項規定發生了很大變化,不但取消了稅務機關的層層審批,還在申報期限上給予了充分的准備時間。納稅人需要注意的是,在申報前,對資產損失的類型要進行區分,即根據申報內容和要求的不同,分為清單申報和專項申報兩種形式。
清單申報,可按會計核算科目進行歸類、匯總,然後將匯總清單報送稅務機關,有關會計核算資料和納稅資料留存備查就可以了。清單申報只有以下5項:(一)企業在正常經營管理活動中,按照公允價格銷售、轉讓、變賣非貨幣資產的損失;(二)企業各項存貨發生的正常損耗;(三)企業固定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報廢清理的損失;(四)企業生產性生物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發生的資產損失;(五)企業按照市場公平交易原則,通過各種交易場所、市場等買賣債券、股票、期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等發生的損失。除此之外的資產損失,應以專項申報的方式申報扣除。
屬於專項申報的資產損失,企業應逐項(或逐筆)報送申請報告,同時附送會計核算資料及其他相關的納稅資料,要按25號公告第三章的規定要件對號入座,缺一不可。如果企業在申報資產損失稅前扣除過程中不符合要求的,稅務機關應當要求其改正,企業拒絕改正的,稅務機關有權不予受理。屬於專項申報的資產損失,企業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規定時限內報送相關資料的,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提出申請,經主管稅務機關同意後,可適當延期申報。注意事項25號公告取消了稅務機關審批權,也不再劃分金額的大小,只是需要納稅人自行判定,屬於實際資產損失時採取清單申報,法定資產損失採取專項申報,並且都是在匯算清繳期一並申報。
25號公告改變了永久性損失和數額較大需要聘請行業內的專家參加鑒定和論證的要求,納稅人只需要在申報時提供資產損失確認證據。涉及清單申報時,要將有關會計核算資料和納稅資料留存備查。
25號公告對在中國境內跨地區經營的匯總納稅企業發生的資產損失有特殊要求,納稅人在申報損失時應仔細閱讀相應條款。企業因國務院決定事項形成的資產損失,應向國家稅務總局提供有關資料。
25號公告對納稅人和稅務機關都提出要求,即企業應當建立健全資產損失內部核銷管理制度,及時收集、整理、編制、審核、申報、保存資產損失稅前扣除證據材料,方便稅務機關檢查。稅務機關應按分項建檔、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台賬和納稅檔案,及時進行評估。對資產損失金額較大或經評估後發現不符合資產損失稅前扣除規定、或存有疑點、異常情況的資產損失,應及時進行核查。
E. 無形資產處置凈損失
處置無形資產凈損失是指企業處置無形資產收入收入抵補處置費用和無形資產未攤銷賬面價值而發生的損失,應計入營業外支出的金額。
F. 處置無形資產的損益如何在稅前扣除
這個損益要第三方獨立機構出具資產損失驗證報告,然後在規定時間內,一般是年度終了一個月內,向稅務局提出稅前列支的申請,遞交驗證報告和相關證明材料(購入的發票啊,賬目記錄啊,毀損說明等等),然後稅務批准才可以列支,不能隨意列支。
G. 企業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所發生的凈損失是否屬於直接計入當期利潤損失
第七條 企業在進行企業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申報時,可將資產損失申報材料和納稅資料作為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的附件一並向稅務機關報送。
第八條 企業資產損失按其申報內容和要求的不同,分為清單申報和專項申報兩種申報形式。其中,屬於清單申報的資產損失,企業可按會計核算科目進行歸類、匯總,然後再將匯總清單報送稅務機關,有關會計核算資料和納稅資料留存備查;屬於專項申報的資產損失,企業應逐項(或逐筆)報送申請報告,同時附送會計核算資料及其他相關的納稅資料。
企業在申報資產損失稅前扣除過程中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稅務機關應當要求其改正,企業拒絕改正的,稅務機關有權不予受理。
第九條 下列資產損失,應以清單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
(一)企業在正常經營管理活動中,按照公允價格銷售、轉讓、變賣非貨幣資產的損失;
(二)企業各項存貨發生的正常損耗;
(三)企業固定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報廢清理的損失;
(四)企業生產性生物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發生的資產損失;
(五)企業按照市場公平交易原則,通過各種交易場所、市場等買賣債券、股票、期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等發生的損失。
為什麼不申請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呢?
H. 企業無形資產損失怎麼算
無形資產損失指某項無形資產已經被其它新技術所代替或已經超過了法律保護的期限,已經喪失了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不能給企業再帶來經濟利益,而使該無形資產成為無效資產,其賬面尚未攤銷的余額,形成無形資產損失。
企業無形資產損失額度已賬面余額為限,具體損失估計預測或專業機構評估確定
什麼是無形資產損失
無形資產損失指某項無形資產已經被其它新技術所代替或已經超過了法律保護的期限,已經喪失了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不能給企業再帶來經濟利益,而使該無形資產成為無效資產,其賬面尚未攤銷的余額,形成無形資產損失。
無形資產損失的會計規定
如果無形資產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當企業存在下列一項或若干項情況時,應將該項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
1.該無形資產已被其他新技術等所替代,並且該項無形資產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
2.某項無形資產已超過法律保護期限,並且已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3.其他足以證明某項無形資產已經喪失了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情形。
企業轉銷某項無形資產時,應按該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無形資產」科目。
無形資產損失的審核
1.確認無形資產的存在並為申報企業所有。
(1)獲取或編制無形資產明細表,復核加計正確,並與總賬數和明細賬合計數核對是否相符。
(2)審核無形資產的權屬證書原件、專利技術的持有和保密狀況等,並獲取有關協議和董事會紀要等文件、資料,審核無形資產的性質、構成內容、計價依據,確定無形資產的存在性。
(3)評價無形資產計價對應繳所得稅的影響,審核無形資產計價是否符合稅法及其有關規定。
(4)審核無形資產各項目的攤銷是否符合有關規定,是否與上期一致,若改變攤銷政策,審核其依據是否充分。審核本期攤銷額及其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是否正確。
①除另有規定者外,外購商譽的攤銷費用不得稅前扣除;
②外購無形資產的價值,包括買價和購買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企業自行研製開發無形資產,應對研究開發費用進行准確歸集,凡在發生時已作為研究開發費直接扣除的,該項無形資產使用時,不得再分期攤銷;
③取得土地使用權支付給國家或其他納稅人的土地出讓價款應作為無形資產管理,並在不短於合同規定的使用期間內平均攤銷;
④購買的計算硬體所附帶的軟體,未單獨計價的,應並入計算機硬體作為固定資產管理;單獨計價的軟體,應作為無形資產管理。
2.獲取充分必要的證據。
確認無形資產損失,應取得下列證據:
(1)資產被淘汰的經濟、技術等原因的說明;
(2)企業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簽章證實有關資產已無使用價值或轉讓價值等的書面證明;
(3)有關技術部門或具有技術鑒定資格的機構出具的品質鑒定報告;
(4)無形資產的法律保護期限文件;
(5)無形資產的成本和價值回收情況的說明。
3.確認無形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金額。
計算企業無形資產確已形成財產凈損失或者已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失,並扣除變價收入、可收回金額以及責任和保險賠款後的余額,確認無形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具體金額。
I. 無形資產處置凈損失列入資產減值損失么
無形資產處置凈損失列入其他業務支出,不列入資產減值損失
資產減值損失(asset impairment loss;Assets Devaluation)是指因版資產的賬面權價值高於其可收回金額而造成的損失。 新會計准則規定資產減值范圍主要是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以及除特別規定外的其他資產減值的處理。《資產減值》准則改變了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的減值准備計提後可以轉回的做法,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消除了一些企業通過計提秘密准備來調節利潤的可能,限制了利潤的人為波動。
J. 企業發生"無形資產損失",能否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關於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主要反映在《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57號),(下稱「財稅〔2009〕57號文」)、《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的〈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通知》(國稅發〔2009〕88號),(下稱「國稅發〔2009〕88號文」)等政策規定中。
1.新《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這是關於損失准予在稅前扣除的法律淵源。
2.《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正面列舉的方式,明確了損失包括的范圍,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 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損失,轉讓財產損失,呆賬損失,壞賬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由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立法起草小組編寫的《實施條例》對「其他損失」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兜底條款,以防止前面列舉的不全面,因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形態多樣,變化多端,純粹的列舉可能無法窮盡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各種損失類別。增加這個兜底條款,意在表明凡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損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都允許扣除」。
3.為進一步明確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問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和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財稅〔2009〕57號文件。它明確規定「本通知所稱資產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損失,包括現金損失,存款損失,壞賬損失,貸款損失,股權投資損失,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被盜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該通知的規范對象是包括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的,但通知沒有對「其他損失」的定義、扣除等問題做進一步明確,也沒有規定無形資產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
4.財稅〔2009〕57號文件下發後,國家稅務總局又印發了國稅發〔2009〕88號文件,對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問題尤其是程序性問題做了明確。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用於經營管理活動且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包括應收票據)等貨幣資產,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生產性生物資產等非貨幣資產,以及債權性投資和股權(權益)性投資」。顯然,國稅發〔2009〕88號文件所指的資產損失,是不包括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的。
有觀點認為,既然國稅發〔2009〕88號文件沒有明確無形資產損失可以在稅前扣除,那麼其就不能在稅前扣除。筆者認為 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因為,國稅發〔2009〕88號文件規范的只是文件明確列舉的損失,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不屬於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的規范對象。既然如此,以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為由判定無形資產不能在稅前扣除,政策依據明顯不當。
現行無形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政策依據,只有《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及財稅〔2009〕57號文件。根據這些稅收規定及精神,無形資產損失作為其他損失,是允許在稅前扣除的。
關於無形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問題,實務中還需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允許稅前扣除的無形資產損失,限於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損失。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允許稅前扣除的損失必須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
並非所有的無形資產損失都可以在稅前扣除。這也是稅前扣除相關性原則的運用,即稅前扣除的支出必須是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因此,對於那些與企業經營管理無關的無形資產,其損失是不能在稅前扣除的。
2.允許稅前扣除的無形資產損失,限於企業實際發生的凈損失。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准予稅前扣除的損失,必須是減除責任人賠償和保險賠款後的余額,依照相關規定進行扣除。因此,企業獲得的相應保險賠款或者責任人賠償的部分,不屬於企業發生的實際損失,不能在稅前扣除。
3.在實務中,企業要就無形資產稅前扣除與稅務機關做好溝通。根據現行稅收規定,無形資產是允許稅前扣除的,但稅務處理的具體程序,稅法並未明確規定,比如,證明資產損失確屬已實際發生的合法證據具體是指哪些,是否須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才能扣除,等等。這些都需要企業與稅務機關及時做好溝通,以最大限度避免公司稅收利益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