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郵政體系後WTO時代的發展
中國加入wto以後,屬於服務貿易范疇的郵政,也將面臨著國內郵政市場的對外開放,外國郵政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郵政和跨國速遞公司將進入中國郵政市場,中國也可以進入其它國家的郵政市場。這對中國郵政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對這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怎樣認識它,怎樣適應和應對它,則是要從頭做起的新課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好准備.才能從容應對,立於不敗之地。
隨著中美、中歐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雙邊協議的簽訂,中國加入wto已是指日可待,分析家認為年內即可解決。按照wto兩個主要法規——《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和《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要求,wto各成員國要按照貿易自由的原則,成員國之間相互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壁壘,無條件給予最惠國待遇,承諾「市場准入」並給子「國民待遇」。
一、充分認識加入wto的意義,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看待wto,熱情歡迎wto
中國郵政歷來是「官辦」企業,主要業務實行壟斷經營或郵政專營。加上幾十年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因此缺少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的經驗,也沒有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的機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郵政部門參與了一定的市場競爭,但往往是無備而行,更多的是倉促上陣。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上更談不上參與競爭了。因此,面對「入世」,郵政人產生了不同的心態:有的對於什麼是wto,加入wto將對我國產生何種影響,茫然一片,知之甚少;是福是禍,渾然不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有的對加入wto深懷憂慮,感到中國郵政力量薄弱,技術落後,管理落後,機制不活,效率不高,敵不過發達國家強大的競爭對手,感到前景暗淡。有的認為「入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只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做好各方面的准備;主動調整自己,改革自己,發展自己,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就能逐漸適應新的形勢,並在新的環境中使自己發展壯大。
對於中國「入世」,包括開放郵政市場,究竟意味著什麼,有什麼積極的意義?這是正確認識、把握和對待wto的基本前提,必須加以明確。
1.加入wto,對我國必將帶來巨大的利益
當今世界正在走向信息網路化、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這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這種形勢帶來了世界經濟的突飛猛進和科學技術的跳躍式發展。我們國家想要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就要加入wto,履行其義務,享受其權利。可以在對外貿易中獲得穩定的多邊的優惠待遇,減少貿易爭端,改善外貿環境;可以通過參與世界市場競爭,引進所需要的資金技術,先進的產品、服務和管理經驗,包括先進的經營方式;可以尋求更多的商機,增加產品、服務、勞務的出口,擴大產品和服務的世界市場:可以加快經濟發展,增強綜合國力,跟上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步伐和潮流。十幾年來,我國政府之所以鍥而不舍地進行艱苦的先是「復關」後是「入世」的談判,其目的就是要進入經濟一體化的世界市場,謀求國家民族的強盛繁榮和興旺發達。
2.我國加入wto,將為郵政的發展繁榮帶來良好的機遇
加入wto,與國際經濟接軌,必將推動體制改革的深化,促進市場經濟的發育和國際貿易的增加,國民經濟和社會消費以及與其相適應的信息流、物資流和資金流都將有巨大的增長。這就為郵政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空間。郵政必將徹底改革管理體制,優化企業的組織結構,激活經營機制,涉足眾多的領域,向企業化、商業化、多元化進軍,網路和業務都將迅速增長。加入wto以後,我國對外貿易環境將大大改善,為中國郵政融入世界市場提供種種便利,商業機會將大大增加。郵政的網路、設備、人力、信譽等資源,將通過廣闊的市場優化配置和互補共用。必將使郵政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加速完成向現代化的過渡。
3.郵政市場的開放將要在宏觀調控下進行
加入wto以後,把市場經濟完善.競爭力強大的發達國家和市場經濟還不完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比較弱的發展中國家同時推向一體化的世界市場,發展中國家郵政當然要受到一定的沖擊,中國也不會例外。但是這種沖擊決不會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只要市場一開放,外資外商將一擁而進,民族企業將難以招架,就要七零八落,導致大批破產和倒台。因為,按照wto的原則,各參與國是要雙贏和互利的,其宗旨並不是破壞國家的經濟。不然,wto的組織就無法維持,更難以發展。wto允許發展中國家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按照本國的實際情況保持市場開放程度的不對等,並將得到諸如關稅保護、普惠制、過渡期等較為發達國家更多的優惠待遇。同時,我國郵政市場的開放及開放的程度要受國家的宏觀調控,有計劃有步驟有次序地進行。我國郵政主管部門在開放郵政市場的談判中,必將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郵政是社會基礎設施和事關國計民生的性質,以及郵政發展還相對落後的現狀,運用發展中國家「更多參與」的原則,在開放郵政市場問題上堅持慎重的態度:將以開放市場的時間作為控制自由化的手段;並根據業務性質和影響確定市場開放的順序;對外資控股將做必要的限制;在承諾開放市場時要以對普遍服務問題做出妥善安排為前提。當然這種過渡期的時間不會是無限的,市場開放的不對等也不會是永久性的。但是,只要我們在這個過渡期內(比如幾年)認真進行調整,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積極作為,精心准備,就會逐步適應環境,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郵政所受到的沖擊是不會太大的。對這一點我們應當有充分的信心。
4.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郵政將會越來越強大
市場競爭是不講情面的。它是能力的較量,是技術、管理、經營、服務的較量。郵政市場開放後,面對發達國家的郵政和跨國快遞公司,中國郵政會處於暫時的劣勢,市場份額會縮小,有救益的業務被蠶食。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現代中國郵政具有百年的歷史。經過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建設,已經建成了覆蓋全國、連通世界的傳遞網路和連接全國主要城市的計算機網路,有上千億元的固定資產,10多萬個營業局所和投遞局所,五、六十萬郵政職工,3萬多輛郵運汽車……,同時又有為全社會所公認的無形資產和品牌效應。「入世」以後,在新的體制和框架下,這些生產要素將得到合理組織、優化整合,充分發揮其應有效能。同時,「入世」和開放市場之後,強敵在旁,矛盾復雜,競爭激烈,壓力倍增,郵政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經受前所未有的現代市場競爭的「洗禮」,經更大的風雨,見更大的世面,受到嚴酷的鍛煉和考驗。郵政被全面推向市場以後,它要求生存、求發展,就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按照wto的「游戲規則」辦事,從而掃除長時期來由於「官辦官營」、行政保護、壟斷經營而形成的惰性,產生一種自我調整、自我改革、自我激勵、自我發展、自強不息的內在動力,奮力拚搏,不斷前進,戰勝困難。經過一段痛苦的磨練之後,中國郵政必將以嶄新的姿態.健康的身形,成為國內市場上有優勢的競爭者,並能打入別國郵政市場的大門,進入廣闊的世界市場。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加入wto,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郵政的發展都將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我國經濟融入世界一體化經濟之後,生產力的提高,產業的升華,技術的發展,知識的更新,管理的科學化,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都將是難以估量的。因此,我們要更新觀念,跟上形勢的發展,充分認識深刻領會加入wto、開放市場的重大意義,改變對wto漠然視之或掉以輕心的狀態,消除害怕市場開放受到沖擊的消極心理和不必要的疑慮,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看待wto,熱情歡迎wto,增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順應時代潮流,使中國郵政取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二、正確分析郵政現狀,做好應對「入世」挑戰的准備
當我們正確認識「入世」和開放市場的重大意義,看到良好機遇的同時,也要看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十分嚴峻。中國郵政的現狀與開放郵政市場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一是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處在行政保護之下的郵政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的主體,不能適應多元主體競爭的局面,難以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勢下,逐漸失去了其存在的條件,並逐漸成為發展郵政生產力的阻力。二是郵政組織結構呈縱向一體化的形式。這種結構重視上下級的行政隸屬關系,缺乏有效的經濟契約關系,企業的經營活動受制於行政管理,難以實現責權利的統一;這種縱向一體的組織結構,幾乎「包容」企業的全部活動,多項業務混合經營作業,難以滿足不同業務的特殊要求,難以核算各專業的成本,無法實行專業化經營;這種組織結構還限制了整個企業的創新精神和蓬勃活力,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要求。三是郵政的運遞網路還相對薄弱。除了能力明顯不足,技術水平、運行效率不高之外:還在於運遞網、金融網、計算機網「三網分離」,形不成強大的物流配送的優勢,缺乏與國內外競爭對手進行競爭的能力和機制。四是人才匱乏,人員素質偏低。郵政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且長期處於壟斷經營,對員工的技術水平、經營管理能力要求不是很高,對人員進出把關不嚴。在郵電合營的體制下,人員統一調配,素質較高的職工較多地被安排在技術要求較高的電信工作崗位;而郵電分營時則受郵、電企業效益不均衡的影響,又有一批高素質職工流向電信部門,因此造成郵政企業適應現代技術、現代管理,以及經營、營銷要求的人才嚴重缺乏和斷檔。郵政的這種現狀,很難參與國內的市場競爭,更難以參加更為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因此,必須有針對性解決當前郵政企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便輕裝前進,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
「入世」之後,中國郵政市場的對外開放是肯定的,只不過是個時間早一點晚一點的問題。因此,要未雨綢繆,做好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的改革,網路能力的調整、改善和增強,以及郵政隊伍素質的提高和高級人才的培養。
1.改革是郵政的根本出路
20年來處在全面改革對外開放大環境中的郵政,也做了一些改革,並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郵政的改革,除了網路組織改革有較大動作外,大多局限在財務制度、用工制度、內部分配等企業內部的微觀領域,對於郵政管理體制、運營體制等關繫到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改革則沒有多大進展。因此在郵電已經分營.郵政獨立運作的新形勢下,徹底改變郵政的封閉狀態,據棄依靠行政保護的陳舊觀念,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改革管理體制、組織結構、經營機制,是歷史賦予郵政人的庄嚴使命。
郵政的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當前改革的重點應是實行政企分開,引入競爭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郵政真正成為有活力、有效率、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有企業,適應加入wto和開放市場的要求,實現從傳統郵政向現代化郵政的轉變,並在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郵政唯有改革,才能發展。這不僅為外國郵政改革經驗所證明,也為中國電信體制改革的成功實踐所證明。郵電分營。政企分開在郵電部門曾經醞釀、研究、規劃了10年以上,但一直沒有多大進展,政府企業、獨家經營的格局基本上沒有改變。1998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根據國務院的建議做出決定,組建信息產業部,實行政企分開,部直屬的電信企業與行政脫鉤,剝離重組。短短兩年時間,我國電信管理體制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質的飛躍。原來的一家電信企業重組上升為中央直屬的兩大特大型骨幹企業集團。從而在國家行業管理下,形成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以及中國網通和中國吉通等電信運營企業多家競爭的新局面,帶來了中國電信事業迅速發展的空前繁榮,並滿懷信心迎接著「入世」後國際電信市場的新競爭。如果不是「入世」的要求,政府下決心解決體制問題,那麼電信業的改制重組不知還要延遲多少年,電信的發展也必將滯後若干年。現在,我國「入世」在即,郵政市場的開放勢所必然。因此,郵政的這項改革也顯得格外迫切。郵政的政企分開,就是把政府職能和企業職能一分為二,使得郵政主管部門真正成為郵政行業的監管者、執法者和協調害,獨立於所有企業之外,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條件:使郵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實行商業化、多元化的經營,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有人擔心政企分開後,政府不管企業了,將會影響甚至削弱郵政的普遍服務。其實普遍服務與政企合一並沒有必要的聯系。政企分開後,郵政作為企業其經營狀況將會逐漸好轉,不斷壯大經濟實力。同時,郵政的政府主管部門也必然通過郵政立法,專營優惠,建立補貼機制,減免稅賦,由暗補變為明補,並以責權利明確的委託協議作約束,普遍服務不僅不會削弱,而且能夠得到真正的落實和切實加強。
按照國家經濟改革的大趨勢。郵政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能源、交通、通信部門,屬於國家經濟命脈的基礎性行業,郵政通信企業應是國家控股、參股為主的多元主體投資參股的經濟實體,成為統一品牌的大的企業集團公司,各個專業成為相對獨立的子公司(地方上成為相應的分公司),如郵政網路和郵件處理公司,郵政工農業和投遞公司,經營有關業務的專業公司。改組後郵政集團公司要徹底改變企業原有縱向一體化的封閉體系,以各專業或業務為經營主體,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上下左右均以經濟關系、資本關系、契約關系為基礎和紐帶。各專業公司作為郵政運營商可以按照商業關系,與網路郵件處理公司和營投公司進行財務結算;而網路、郵件處理公司和營投公司,在保證為集團內各專業公司服務的同時,可以放開手腳走向社會物流業和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領域。各專業公司則按照自己的特點放手經營,開創廣闊的新天地。這樣以股份制形式按照商業原則運作的郵政公司,將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一個全新的現代企業制度將會建立起來,郵政行業也定會獲得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
2.強化網路建設,完善網路功能,使郵政成為物流配送主力軍
市場經濟是競爭性經濟,郵政能不能在競爭中取勝,關鍵在於有沒有強大的實力。郵政的實力主要體現在我們已經建成的現代化交通工具和機械化、自動化處理設備武裝起來的實物傳遞網,基本建成的用信息高新技術設備武裝起來的綜合計算機網和「綠卡」金融網。中國郵政的先天優勢是網點遍布城鄉,聯系千家萬戶,在物流業尤其在電子商務中溝通企業與個人的聯系方面具有天然的獨特的優勢。這是傳統的物流業企業和新興的電子商務網路公司都很難與之比擬的。在當今電子商務蓬勃興起的環境中,中國郵政非常有希望也有條件成為一流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郵政以中心局體制為框架的傳遞網路,覆蓋面積很大,但卻比較分散,物流稀少的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衣村佔有很大的比重;而現代物流密集的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郵政網路。尤其是運輸投遞力量則短缺,並不佔優勢;郵政的運輸網路,主要依靠社會公用交通設施,自主運輸能力則比較薄弱;同時網的規劃、設計和建設一直主要是以滿足郵政包件、信件、發行的報刊的傳遞為目標,承載能力差,運輸能力、倉儲能力、處理能力明顯不足,不能適應進軍現代物流業和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的要求。同時兩個計算機網路之間及其與實物傳遞網之間,還處在分離狀態,沒有融為一體。處理自身的郵遞業務尚不能得心應手,更難以對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配送,包括認證和支付的「一條龍」服務。擺在郵政面前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強郵政網路建設,按照物流配送的要求,把郵政的運遞網、信息網、金融網緊密鏈接,融為一體,用現代信息網路技術把郵政的運遞網和營業投遞網點,整合成為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物流體系,為中國郵政向現代物流業和電子商務進軍創造必要的條件。
3.面對「入世」,要加強人才的吸引、培育和提高
21世紀是信息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事業的興旺,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商機的把握、競爭的取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知識和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因此未來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嚴重缺乏恰恰成為郵政部門普遍性的問題,也是「入世」和開放市場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十多年來,國家的「復關」「入世」的談判始終局限在外交外貿高層專業領域,其他部門對世貿組織的情況和規則知之甚少,在郵政這個有涉外業務的部門,熟悉國際貿易,了解wto以及《服務貿易總協定》內容和規則的人才也是為數寥寥,這對「入世」面對郵政領域的談判和應對挑戰是不利的。在郵政企業的管理層,由於長期受到管理體制.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人事制度的影響,缺乏懂政治、有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廣大職工由於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及管理體制和企業性質的制約,普遍缺乏市場.競爭、經營的意識,開拓創新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沒有形成一支有市場競爭能力。有公關能力的營銷隊伍。這是傳統業務發展停滯、下滑,新業務發展不快,形不成規模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的這種人才形勢和隊伍狀況如不很快改善,很難適應市場競爭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因此,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應當成為郵政行業的戰略任務和系統工程。
首先是要在各級領導幹部和高中級管理人員中,迅速普及wto的常識。使大家了解wto的性質、任務、宗旨及運作方式,成員國的權利和義務,《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基本內容和主要規則,了解「入世」對郵政將會產生的影響。做好「入世」和參與競爭的精神准備。
其次是要在通過學歷教育、崗位技能培訓,普遍提高幹部職工整體素質的前提下,加強對人才的重點培養:一是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對各級領導幹部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外經外貿(包括wto)、法律法規、高新科技、經濟金融、現代管理和郵政業務知識的培訓,培養一批適應現代化市場競爭的高級管理人才;二是造就一批熟悉郵政業務、掌握市場規律,善於公關和參與市場競爭,並能對市場變化有迅速反應能力的高級的營銷策劃和營銷組織的人才,加強營銷隊伍的建設;三是要採取多種措施,從兄弟單位和其他行業引進懂得網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高精尖技術人才和善於營銷策劃和具有良好組織能力的高級營銷人才。
第三是要改革用人機制和分配辦法,做到核能力大小選拔人才,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打破分配製的「大鍋飯」,按貢獻大小付酬,創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使有知識、有技術、有能力的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貳』 為什麼要攤銷
這個事根據會復計的配比制原則,和會計分期原則確定的。比如年初一次行支付了全年的房租。因為房租費的實際發生時按月的,也就是按月進入損益的,多以要待攤。不然的話會造成各月會計信息的不可比。失真。呵呵。。。。。。。。。。。
『叄』 請簡述中國加入wto後,會計准則有哪些具體變化
新舊會計准則主要變化對比分析
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
1、取消了後進先出法
第十四條企業應當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已售存貨,應當將其成本結轉為當期損益,相應的存貨跌價准備也應當予以結轉。
改進後《國際會計准則第2號》取消了後進先出法,我國修訂的存貨准則也取消了後進
先出法,主要是因為後進先出法不能真實反映存貨流轉,這一決定並不排除與後進先出法相似的能夠反映存貨流轉的特殊成本法。
2、關於存貨的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問題
第十條應計入存貨成本的借款費用,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的規定處理。(第四條企業發生的借款費用,可直接歸屬於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的購建或者生產的,應當予以資本化,計入相關資產成本;其他借款費用,應當在發生時根據其發生額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是指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的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和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的存貨、投資性房產等。)
這一問題將由修訂後的借款費用准則予以規范,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將擴大到某些存貨項目,如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夠達到可銷售狀態的存貨。
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
1、母子公司採用成本法核算
第五條下列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本准則第七條規定,採用成本法核算:(一)投資企業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
投資企業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採用本准則規定的成本法核算,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應當按照權益法進行調整。(二)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並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
2、權益法下初始投資成本的計量
第九條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
舉例說明:企業將一批閑置不用的材料對外進行長期股權投資,占被投資企業20%的股權。材料公允價值為l20萬元,賬面價值100萬元。則投資成本=120+120*17%=140.4(萬元),被投資企業賬面凈資產公允價值500萬。
按新《非貨幣性交易准則》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100萬
商譽 40.4萬
貸:原材料100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20.4萬
營業外收入20元
舊准則處理:投得多佔得少計入股權投資差額,按期攤銷;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100萬
長期股權投資——股權投資差額 20.4萬
貸:原材料100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20.4萬
企業將一批閑置不用的材料對外進行長期股權投資,占被投資企業20%的股權。材料公允價值為l20萬元,賬面價值100萬元。則投資成本=120+120x17%=140.4(萬元),被投資企業賬面凈資產公允價值800萬。
按新《非貨幣性交易准則》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160萬
貸:原材料100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20.4萬
營業外收入20萬
投資收益19.6萬
舊准則處理:投得少佔得多計資本公積;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160萬
貸:原材料100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20.4萬
資本公積 39.6萬
3、減值准備不得轉回
第十四條按照本准則規定的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其減值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處理;其他按照本准則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其減值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的規定處理。(第十七條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4、因追加投資等原因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但不構成控制的,應當改按權益法核算,並以成本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或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確定的投資賬面價值作為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
企業會計准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投資性房地產准則。該准則是一項新准則,用於規范土地、房產中專門用於投資(而不是自用)項目的處理。在會計報表中將單列「投資性房地產」項目,會計處理可以採用成本模式(與固定資產差異不大)或者公允價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為主導。同時規定如有活躍市場,能確定公允價值並能可靠計量,也可以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不計提折舊或者減值准備。
新內容不多說了!
企業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
1、固定資產的范圍變化
第二條下列各項適用其他相關會計准則:
(一)經濟林木和產役畜等生物資產,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
(二)礦區權益和石油、天然氣礦產儲量,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
(三)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的建築物,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2、固定資產的確認,只有兩個特徵,刪除了單位價值較高的規定
第三條固定資產,是指同時具有下列兩個特徵的有形資產:
(一)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
(二)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期間。
3、取消了後續支出的確認原則
第六條企業與固定資產有關的後續支出,符合本准則第四條規定的確認條件的,應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不符合本准則第四條規定的確認條件的,應當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
第四條固定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一)該固定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二)該固定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
4、重新定義了預計凈殘值
新的固定資產准則中預計凈殘值是指,假定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壽命已滿並處於使用壽命終了時的預期狀態,企業目前從該項資產的處置中獲得的扣除預計處置費用後的金額。新的預計凈殘值的定義強調了現值,也就是說在確定預計凈殘值時其金額應為其折現值。在企業准備出售固定資產時,應復核其預計凈殘值,在這種情況預計凈殘值通常應等於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
5、折舊
第十四條企業應當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但是,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等除外。
6、取消了固定資產減值轉回
新的會計准則體系增加了資產減值准則,其明確規定, 減值損失不允許轉回。確保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更加真實、可靠,避免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保護投資者利益。
第二十條固定資產的減值,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第十七條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處理。
7、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如何入賬,在新准則上還沒看到。
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
新增內容
1、定義及分類:
第二條生物資產是指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
第三條生物資產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
消耗性生物資產定義:是指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將來收獲為農產品的生物資產,包括生長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欄代售的牲畜等。
生產性生物資產定義:是指為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資產,包括經濟林、薪炭林、產畜和役畜等。
公益性生物資產定義:是指以防護、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包括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
消耗性生物資產確認計量:自行栽培、營造、繁殖或養殖的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的成本,按照其在收獲前耗用的種子、肥料、農葯等材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確定。
(二)自行營造的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按照其郁閉前發生的造林費、撫育費、營林設施費、良種試驗費、調查設計費及其他管護費等必要支出確定。
(三)自行繁殖的育肥畜的成本,按照其在出售前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確定。
(四)水產養殖的動物和植物的成本,按照其在出售或入庫前耗用的苗種、飼料、肥料等材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確定。;
生產性生物資產確認計量:自行營造或繁殖的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自行營造的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按照其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前發生的造林費、撫育費、營林設施費、良種試驗費、調查設計費及其他管護費等必要支出確定。
(二)自行繁殖的產畜和役畜的成本,按照其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成齡)前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確定。
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是指生產性生物資產進入正常生產期,可以多年連續穩定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
公益性生物資產確認計量:自行營造的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其達到郁閉前發生的造林費、撫育費、森林保護費、營林設施費、良種試驗費、調查設計費及其他管護費等必要支出確定。
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
1、准則適用范圍不同。
原准則規定,無形資產准則不涉及企業合並中產生的商譽,但同時規定,無形資產分為可辨認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無形資產,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指商譽。這樣在內容的表述上前後就有了矛盾,到底包不包括商譽就有了疑問,概念不清晰。
修訂後,明確規定本准則不包括商譽,商譽在企業合並相關准則中規定。
第二條下列各項適用其他相關會計准則:
(一)企業合並中產生商譽的確認和計量,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
(二)礦區權益的確認和計量,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
(三)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的土地使用權,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2、准則定義不同
原准則規定,無形資產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無形資產分為可辨認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無形資產。
修訂後的准則規定:無形資產指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不再區分可辨認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把商譽排除在外。
3、對研究開發費用的費用化和資本化的會計處理進行修訂
原准則規定「自行開發並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於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
新准則對研究開發費用的費用化進行了修訂,研究費用依然是費用化處理,進入開發程序後,對開發過程中的費用如果符合相關條件,就可以資本化。
第八條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
第九條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證明下列各項時,應當確認為無形資產:
(一)從技術上來講,完成該無形資產以使其能夠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
(二)具有完成該無形資產並使用或出售的意圖;
(三)無形資產產生未來經濟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夠證明運用該無形資產生產的產品存在市場或無形資產自身存在市場;無形資產將在內部使用時,應當證明其有用性;
(四)有足夠的技術、財務資源和其他資源支持,以完成該無形資產的開發,並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該無形資產;
(五)歸屬於該無形資產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可靠計量/
4、增加了借款費用的處理
購買無形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的,無形資產的成本為其等值現金價格。實際支付的價款與確認的成本之間的差額,除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的以外,應當在信用期間內確認為利息費用。
5、取消原准則中的「但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以該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入賬價值。」
6、增加了使用壽命的規定
第十九條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應攤銷。
7、原准則規定了無形資產減值准備,而新准則在資產減值准則中規定,一旦提取就不允許沖回。
企業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一、新舊會計准則主要差異
舊准則:
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價,且不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交易不確認損益。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交易中,收到補價一方應確認損益,且損益僅以收到的補價所含的損益為限。
新准則:
符合商業性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條件的非貨幣性交易以公允價值計價,不符合條件的,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不管以何種基礎計價,不核算收到補價所含收益或損失的確認,而是確認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直接計入損益。
(一)新准則採用公允價值計價的判斷
准則規定,非貨幣性交易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時,以公允價值計量。
兩個條件為:一是該交易具有商業性質;二是換入或換出資產至少兩者之一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不滿足兩個條件之一時,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
因此,在新准則中是採用賬面價值還是公允價值計價,對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的判斷是關鍵。
(二)新准則與舊准則會計處理的差異
1、在不涉及補價的條件下
新准則:若以公允價值計價,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公式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若以賬面價值計價,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不涉及損益。
公式: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舊准則: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不涉及損益。
公式:換入資產入賬價值=換出資產賬面價值+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與新准則賬面價值計價結果一樣。
2、在涉及補價的條件下
(1)支付補價的
新准則: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情況下,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加上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公式: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按照賬面價值計量的情況下,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不涉及損益。
公式: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舊准則: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補價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不涉及損益。
公式: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與新准則以賬面價值計價結果一樣。
(2)收到補價的
新准則: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情況下,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公式: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按照賬面價值計量的情況下,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不涉及損益。
公式: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舊准則: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補價所含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並計算補價所含損益計入當期損益。
公式:收到補價應確認的損益=補價-(補價÷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補價÷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應支付相關稅費
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補價-應確認的收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3)在同時換入多項資產的情況下
不管是否涉及補價,基本原則是按換入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按不同計量方法算出的換入資產入賬價值總額按比例進行分配,以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
新舊准則對換入多項非貨幣性資產入賬價值的分配原則一致。
綜上,新准則與現行規定的主要差異是:以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作為是否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換入資產的重要判斷標准,是否確認損益與採用的計量方式直接相關,在以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計量換入資產入賬價值時,不論是否收到補價,交易各方均不確認損益。
三、主要會計分錄舉例
下面分別以不涉及補價、涉及補價、涉及多項資產交換的情況舉例說明在新舊准則不同的計量方式下,換入資產入賬價值的差異。
(一)不涉及補價的情況下
【例1】A公司決定以賬面價值為9000元、公允價值為10000元的甲材料,換入B公司賬面價值為11000元,公允價值為10000元的乙材料,A公司支付運費300元,B公司支付運費500元。A、B兩公司均未對存貨計提跌價准備,增值稅率均為17%。
新准則:(1)設雙方交易具有商業實質,且甲、乙材料公允價值是可靠的,採用公允價值計價:
A公司:借:材料――乙材料10300(10000+3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1700(換入乙材料增值稅)
貸:材料――甲材料9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 1700(換出甲材料增值稅)
銀行存款300
營業外損益――非貨幣性交易損益 1000
B公司:借:材料――甲材料10200(10000+2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1700(換入甲材料增值稅)
營業外損益――非貨幣性交易損益1000
貸:材料――乙材料11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1700 (換出乙材料增值稅)
銀行存款200
即A公司確認1000元非貨幣性交易收益;B公司確認1000元非貨幣性交易損失。
新准則:(2)假設A公司換入乙材料非其所用,雙方交易不具有商業實質,採用賬面價值計價。
A公司:借:材料――乙材料9300(9000+3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1700(換入乙材料增值稅)
貸:材料――甲材料9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1700 (換出甲材料增值稅)
銀行存款300
B公司:借:材料――甲材料11200(10000+2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1700(換入甲材料增值稅)
貸:材料――乙材料11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1700 (換出乙材料增值稅)
銀行存款200
即A、B公司均不確認非貨幣性交易損益。
舊准則:核算結果與新准則以賬面價值計量一樣。
(二)涉及補價情況下
【例2】A公司以一台設備換入B公司的一輛小轎車,該設備的賬面原值為50萬元,公允價值為35萬元,B公司小轎車的公允價值為30萬元,賬面原值為35萬元,已提折舊3萬元。雙方協議,B公司支付A公司5萬元補價,A公司負責把該設備運至B公司,交換小轎車。在這項交易中,A公司支付運雜費2萬元,支付營業稅及附加1.925萬元,即應支付的相關稅費為3.925萬元。B公司支付相關稅費1.65萬元。A公司未對該設備提減值准備。B公司小轎車已提減值准備1萬元。
設分三種情況(1)A公司的設備至交換日的累計折舊為20萬元;(2)A公司的設備至交換日的累計折舊為10萬元;(3)A公司的設備至交換日的累計折舊為18.925萬元。分別計算A公司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
從收到補價的A公司看,收到的補價5萬元占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35萬元的比例為14.25%(5/35=14.25%),該比例小於25%,屬非貨幣性交易,應按照非貨幣性交易會計准則核算。
以下分三種情況對比新舊准則的核算差別。
第一種情況:交換日累計折舊為20萬元,則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為30萬元。當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與應支付稅費之和(33.925萬元)小於公允價值(35萬元)時,舊准則下確認非貨幣性交易收益。
新准則:(1)設交易具有商業實質,可靠公允價值,採用公允價值計價:
A公司:換入資產小汽車入賬價值=350000-50000+39250=339250(元)
會計分錄:1、換出設備轉入清理:
借:固定資產清理 300 000
累計折舊 200 000
貸:固定資產――某設備 500 000
2、支付相關稅費(應交稅金步驟略)
借:固定資產清理 39 250
貸:銀行存款 39 250(20000+19250)
3、換入小轎車並收到補價
借:固定資產――小轎車339 250(350000-50000+39250)
銀行存款 50 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389 250
4、確認收益
借:固定資產清理 50 000
貸:營業外損益――非貨幣性交易收益 50 000
賬務處理合並(把幾個核算步驟合一,略去固定資產清理步驟):
借:固定資產――小轎車 339 250(350000-50000+39250)
銀行存款10 750(50000-39250)
累計折舊 200 000
貸:固定資產――某設備 500 000
營業外損益――非貨幣性交易收益50 000
新准則:(2)設交易雙方的公允價值均不可靠,採用賬面價值計價:
換入資產小轎車入賬價值=300000-50000+39250=289250(元)
會計分錄(設備清理過程略):
借:固定資產――小轎車 289 250(300000-50000+39250)
銀行存款10 750(50000-39250)
累計折舊 200 000
貸:固定資產――某設備 500 000
舊准則:會計分錄(設備清理過程略):
借:固定資產――小轎車290 786
銀行存款 10 750
累計折舊200 000
貸:固定資產――某設備 500 000
營業外收入――非貨幣性交易收益 1 536
由此可以看出,舊准則及新准則的賬面價值計價法,小轎車的入賬價值大大低於其公允價值;按照舊准則確認的非貨幣性交易收益只是補價部分所含的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之差的體現;按照新准則的賬面價值計價不確認收到補價所含的損益,直接體現在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上。新准則公允價值法確認的非貨幣性交易收益實際上是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是被低估的未計入賬上的價值。
第二種情況:交換日累計折舊為10萬元,則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為40萬元。
當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與應支付稅費之和(43.925萬元)大於公允價值(35萬元)時,舊准則確認非貨幣性交易損失。
則新准則公允法確認換入資產小汽賬面價值為339250 元 (350000-50000+39250);確認非貨幣性交易損失50000元;
新准則賬面法確認換入資產小汽車賬面價值為389250元(400000-50000+39250) ;不確認非貨幣性交易損益;
舊准則確認換入資產小汽車賬面價值為376500 元 (根據公式計算);確認非貨幣性交易損失1275元
『肆』 改制後企業的無形資產怎麼處理
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及評估的影響
無形資產是企業的重要經濟資源,是知識產權與工業產權相統一的結晶,是維持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柱,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增值效能。據有關統計資料,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達35%,高科技企業則達60%-70%。它不僅能使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取得經濟效益,而且其自身價值也有巨大的增值作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生存發展,最終將體現於無形資產的競爭。無形資產對企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及其確認。新企業會計准則中規定「資產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符合無形資產定義中的可辨認性標准:(1)能夠從企業中分離或者劃分出來,並能單獨或者與相關合同、資產或負債一起,用於出售、轉移、授予許可、租賃或者交換;(2)源自合同性權利或其他法定權利,無論這些權利是否可以從企業或其他權利和義務中轉移或者分離」。無形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1)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新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2006)第十一條規定:「企業自創商譽以及內部產生的品牌、報刊名等,不應確認為無形資產」。但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無形資產評估包括商標、專利技術、非專利技術、商譽、營銷網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特許經營權、土地使用權、資源性資產、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無形資產價值及品牌評估等。
2.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價值的法律依據。從元形資產本身看,如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版權、計算機軟體等涉及的法律有《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等,這些法律對於保護相應的無形資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利於企業維護其合法權益。如商標權評估後,在商標的侵權訴訟和行政保護中,可依據《商標法》對假冒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失進行量化並認定賠償額,不僅有利於為商標權人打假維權提供索賠依據,而且有利於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提高其知名度。但從與國際接軌的角度看,我國有關無形資產的法律、法規尚不能完全適應WTO的要求。wTO規定的無形資產除上面提到的還包括版權與鄰接權、地理標志權、工業品外觀設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未披露過的信息專有權(商業秘密)。而在我國的《憲法》中沒有關於知識產權的內容,其涉及評估的一些法律規定也只是包含在《公司法》、《證券法》、《擔保法》等法律當中。雖然《公司法》、《證券法》、《擔保法》等法律在無形資產評估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合資、聯營、兼並、拍賣、轉讓、無形資產抵押貸款等經濟活動,有利於企業認識自己品牌的價值,有利於被消費者所認可,但對其他類無形資產尚未制定特別法律或行政法規,嚴重滯後於當今實踐。
3.2001年9月1日起施行的《無形資產評估准則》作為資產評估行業規范,在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價值的確定應該遵循此項基本准則。《無形資產評估准則》是中注協擬定,財政部印發的規章制度性文件,其依據是國務院行政法規9l號令和《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無形資產評估至今尚未立法。使得評估的法律依據不足,這也決定了《無形資產評估准則》只能側重技術層面,忽視了評估、披露、使用是資產評估三個環節的重要特徵,且三者缺一不可。它難以適應目前我國多種經濟體制並存的客觀需要。體現到現實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在涉及無形資產評估業務時,《無形資產評估准則》沒提及如何使用,而這個問題在做具體評估項目時是無法迴避的。因為資產評估的最終目的是使用,不能只強調和規范評估師的行為,更要考慮使用者的接受情況,在《無形資產評估准則》中,強調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在評估報告中明確說明有關使用的評估方法及其理由。對於使用的評估方法及其理由,在無形資產評估條款中很空泛,因沒有具體考核指標,缺乏可操作性。
4.評估方法對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價值的影響。無形資產主要有三種評估方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和收益現值法。評估方法對無形資產價值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首先是評估方法選擇不當造成的影響——沒有明確評估的目的,評估目的錯位;或是由於最佳的評估方法中的一些評估參數難以確定,而只好改用別的評估方法。其次是評估方法本身存在的風險。(1)成本法也稱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是指在現實條件下,按功能重置資產,並使資產處於在用狀態所耗費的成本。重置成本評估法就是按重置成本價格對無形資產進行估價,即按照評估無形資產全新狀態的重置成本減去該項資產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估算無形資產價值的方法。由於無形資產具有賬面成本不完整、投資成本的弱對應性和人賬成本虛擬性的價值特點,在採用重置成本法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時,會遇到成本資料缺乏完整性和原始成本無據可查而帶來的不確定性問題,故在使用重置成本法確定無形資產的評估值時,會存在數據資料不準確和不精確的風險,難以確保評估結果的真實准確。(2)市價法也稱現行市價法,現行市價評估法是通過市場調查,選擇一個或幾個與評估對象相同或類似的資產作為比較對象,針對各項價值影響因素,分析比較對象的成交價格和交易條件,將被評估資產與比較對象逐個進行對比調整,估算資產價值的方法。由於無形資產的不可比性,使其沒有可比的市場價值。每個企業無形資產由於其在同業中的壟斷地位和優越程度不同,為企業帶來的超額盈利水平各異,對於相同種類的無形資產,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當無形資產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時,難以找到可比的市價。另外,我國企業從80年代中期才開始逐漸重視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的交易時間短、數量少,可使用的無形資產交易的歷史資料有限,採用市價法對這些行業的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必須面對數據選用的風險。(3)收益法也稱收益現值法,收益現值是指企業在未來特定時期內的預期收益折現的總金額。收益法是把被評估無形資產剩餘壽命期間內的預期未來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現率折成現值,來確定被評估無形資產價格的方法。運用收益法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的風險主要體現在評估參數收益額、收益期和折現率等因素的確定上。收益額選取的風險是:無形資產的具體類型不同,其使用價值表現不同,帶來的超額收益也不同。收益期選取的風險是:無形資產收益期的確定一般有年限法和更新周期法兩種形式。年限法指在形成企業控制的無形資產中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受到法律和合同的特定保護,如商標、專利權等年限,也稱法定(合同)年限,而法定(合同)期限內是否還具有剩餘經濟壽命是評估時應考慮的重要問題。更新周期法是指產品更新周期和技術更新周期。在一些高技術和新興產業,科學技術進步往往很快轉化為產品的更新換代。折現率選取的風險是:根據折現率的概念可確定折現率的計算方法即以無風險報酬率加上風險報酬率作為折現率。無風險報酬率的確定一般為政府債券的利率,風險報酬率的確定常用的方法主要為累加法。
『伍』 為什麼折舊和攤銷能還貸款本金
折舊和攤銷可以進入成本費用,從而減少應交所得稅。因為少交所得稅,而使現金流出減少,就是通常所說的折舊抵稅的意思。因此減少現金流出..節省的現金.可以用於償還貸款。簡單的說:利潤+折舊+攤銷相當於當期的現金結余。
固定資產折舊。鑒於項目投產初期尚未面臨固定資產更新的問題,作為固定資產重置准備金性質的折舊基金在被提取以後暫時處於閑置狀態。
因此,為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能的資金來源以縮短還貸期限,加強項目的償債能力,可以使用部分新增折舊基金作為償還貸款的來源這一無形資產攤銷費是按現行的財務制度計入項目的總成本費用,但是項目在提取攤銷費後,這筆資金沒有具體的用途規定,具有「沉澱」性質,因此可以用來歸還貸款。
(5)WTO與無形資產擴展閱讀
加速攤銷法是指將無形資產的攤銷額按先多後少的原則分攤於各攤銷期,各年負擔的攤銷額呈逐年遞減趨勢的一種會計核算方法。
與直線攤銷法相比,加速攤銷法更符合成本補償的理論,更有利於企業早日補償成本,更有利於降低無形資產的投資風險,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因此具有更高的現實意義。
必要性:
一、採用加速攤銷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無形資產作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資源,在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重要性日趨明顯,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的比例將大大增加,在高新技術領域甚至處於支配地位。據統計,經合組織內一些先進企業的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比例為1:2-3;
1998年我國的海爾集團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的比例為1.78:l,我國加入WTO以後,無形資產的投資規模及投資比例將進一步擴大。由此,為了減少無形資產的投資風險,使投資者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客觀上要求投資者在組織無形資產會計核算中必須遵循穩健性原則,以努力降低投資風險。時代發展要求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予多樣性,攤銷方法應更具穩健性,為使用加速攤銷法提供了契機。
二、適應無形資產本身特點的要求
無形資產的經濟價值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如技術進步、市場需求變化、同行業的競爭等,因此一方面其預期的獲利能力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無形資產究竟能為企業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也具有難以辨認性。
由此可見,無形資產投資是一個高風險的投資項目,投資的成功率不高,而且已經取得的無形資產可能因為技術進步或偶然的經營失誤而失去應有的作用,因此保護好投資者在這方面的投資利益是無形資產投資的關鍵。
在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中應用加速攤銷法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防止投資風險,因而更能適應無形資產本身特點要求,從而使加速攤銷法的應用成為可能。
『陸』 無形資產為什麼要攤銷
因為無形資產是資本性支出。無形資產是資本性支出,其受益期限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很短,它的價值也不可能過於悲觀地迅速貶值。
如果以象徵性的金額代表無形資產的價值,雖然解決了可能存在的虛增問題,但同時又表現得過於謹慎,造成資產價值虛減,既不符合會計的客觀性原則要求,也違背會計的重要性原則。
而將其價值保留在帳上,無形資產不作攤銷的辦法,確有虛增資產的風險,由於使用無形資產而損耗的價值不能合理地歸集到費用中,導致營業成本不實,也不符合會計的配比原則要求。
(6)WTO與無形資產擴展閱讀:
企業攤銷無形資產,應當自無形資產可供使用時起,至不再作為無形資產確認時止。
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無法可靠確定預期實現方式的,應當採用直線法攤銷。
無形資產的攤銷金額一般應當計入當期損益(管理費用、其他業務成本等)。某項無形資產所包含的經濟利益通過所生產的產品或其他資產實現的,其攤銷金額應當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
企業至少應當於每年年度終了,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及攤銷方法進行復核。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及攤銷方法與以前估計不同的,應當改變攤銷期限和攤銷方法。
【政策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七條規定,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
2.外購商譽的支出,在企業整體轉讓或者清算時,准予扣除。
3.根據財稅[2008]1號文的規定:企事業單位購進軟體,凡符合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進行核算,經主管稅務機關核准,其折舊或攤銷年限可以適當縮短,最短可為2年。
『柒』 無形資產管理的保護
由於無形資產本身的隱蔽性、非獨立性等特點,很容易讓人忽視無形資產的存在,也很難讓人相信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能作為企業的資本。面對這種狀況,首先,我們應該大力宣傳普及無形資產的知識,樹立現代資本觀念,要讓人們意識到,不但企業商標、專利權、專有技術等是企業有價值的無形資產,還要讓他們意識到一個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內部協調關系、與債權債務人的合作關系、穩定的營銷渠道、企業所處的地理位置、稅收的優惠政策等都是企業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在企業作產權交易時,都可作價評估。其次,要增強無形資產是企業重要的經營資源的觀念。世界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與技術含量為特徵的無形資產在企業生產經營和資本運營中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企業正是因為無形資產才給企業帶來資本增值的杠桿效用。如微軟公司的巨額財富大多是該公司的無形資產所創造的。我國《公司法》也規定:無形資產作為資本對外投資比例可達投資總額的20%,特殊情況下可達50%。可見,在資本運營中無形資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應當集合企業、社會的和政府的力量,增強對企業無形資產的保護。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企業可以在平時給重要員工一定的股票期權;與接觸企業商業秘密的員工簽定保密協議,對其加以約束;在涉及無形資產的交易中,要注重人才的合理安置,防止人才流失和因跳槽帶走重要的技術、營銷網路等無形資產。據統計,企業商業秘密的外泄有70% 是通過員工流動渠道泄露的。企業應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無形資產,如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限制人員利用原企業的無形資產從事競業經營。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經濟一體化步伐日漸加快,以及我國正式加入WTO,無形資產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中的戰略地位將進一步增強,對無形資產的保護和管理已提上企業日程。我們應當加快對無形資產的關注,改變過去有形才是資產的認識,結合企業的特點做好無形資產的保護工作。
『捌』 「注冊商標」無形資產該怎麼攤銷
企業應當按月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無形資產的攤銷額一般應當計入當期損益,企業自用的無形資產,其攤銷金額計入管理費用;出租的無形資產,其攤銷金額計入其他業務成本;某項無形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通過所生產的產品或其他資產實現的,其攤銷金額應當計入相關資產成本。
企業應當於取得無形資產時分析判斷其使用壽命。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應進行攤銷。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應攤銷。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其殘值應當視為零。對於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應當自可供使用(即其達到預定用途)當月起開始攤銷,處置當月不再攤銷。
(8)WTO與無形資產擴展閱讀:
必要性:採用加速攤銷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無形資產作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資源,在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重要性日趨明顯,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的比例將大大增加,在高新技術領域甚至處於支配地位。
據統計,經合組織內一些先進企業的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比例為1:2-3,1998年我國的海爾集團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的比例為1.78:l,我國加入WTO以後,無形資產的投資規模及投資比例將進一步擴大。
由此,為了減少無形資產的投資風險,使投資者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客觀上要求投資者在組織無形資產會計核算中必須遵循穩健性原則,以努力降低投資風險。時代發展要求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予多樣性,攤銷方法應更具穩健性,為使用加速攤銷法提供了契機。
『玖』 無形資產的評價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步伐的加快,我國國民經濟越來越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無形資產在經濟資源中的比重、作用將越來越提高到重要位置,無形資產產權市場必將成為國內重要的資本市場。本文結合作者工作實踐,總結上海的實踐經驗,就我國無形資產(著重知識資產)產權與產權市場的法律問題發表淺見,求教專家與同仁。
無形資產內涵的法學表述、發展趨勢與產權市場
不同學科對無形資產有不同表述。就會計學、評估學對無形資產表述可概括為以下三種方法:
比較法:無形資產相對有形資產,其內涵以比較法揭示。「無形資產指特定主體控制的不具有獨立實體,而對生產經營較長期持續發揮作用並具有獲利能力的資產」(《資產評估概論》)
列舉法:以無形資產的外延來表述內涵。「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使用,但是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企業財務通則》)。這種列舉法也是傳統的工業產權與版權兩部分構成的分類法。而國外列舉法則把商業秘密、技術秘密KNOW-HOW權等也列為無形資產。
本質揭示法:比較傳統的說法是使企業獲得利潤特別是超額利潤的經濟資源。以會計學、評估學下定義:無形資產是智力創造成果形成的能帶來經濟效益的經濟資源。
以經濟學下定義:無形資產是智力創造成果的資本。
以法學下定義:無形資產是知識產權。即智力創造成果所有者擁有的使用、經營、收益和處置權。無形資產的本質是「智力創造」,即有新技術創意、創新,這是知識經濟時代,或稱新技術革命、信息產權理論的核心所在。
國內外對無形資產表述的差異:除了表述方法學科不同外,差異主要源於知識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經濟制度不同,知識產權理念不同,涉及的無形資產外延不盡相同。如土地使用權,我國劃入無形資產范疇,可以用來轉讓、投資、抵押的一種很特殊的無形資產。在土地私有制的國家,無形資產不包含土地使用權,企業擁有的土地所有權劃入固定資產。又如西方國家把固定資產的租賃劃入無形資產等等。
無形資產隨著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形成了以知識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新階段、新格局,其必然趨勢是在經濟資源中越來越佔主要地位,如獲得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吳文俊院士運用計算機進行數學定理證明和非線性方程組求解,為信息時代數學發展開辟了新途徑;袁隆平院士的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平均增產20%,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踐證明,國民經濟增長方式、國家綜合實力越來越依託科技創新的第一生產力,並由此成為決定國內外市場競爭勝負的決定性資源--技術類型的無形資產。世界貿易組織已把知識產權列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美國依靠科技提高綜合國力,以及國內產業結構中技術類型無形資產產業化的迅速崛起,信息產業對美國經濟(GNP)增長的貢獻率(60%以上)位居世界前茅,美國所有工作中的80%以上工作屬知識型的腦力工作,知識財富富豪在全球富豪中排位迅速飄升,以美國微軟公司蓋茨為典型佐證,個人凈資產達510億美元,位居全球200位富豪的首富。又據世界銀行報道,世界上64%財富由人力資本構成。從目前看,無形資產外延不斷擴大,無形資產產權涉及的基本內容為:發明專利權、專有技術權、集成電路權、工業外觀設計機、著作權(版權)及鄰接的傳播權、軟體權、商標權、商譽權、廠商字型大小權、專營權、許可證枚、土地使用權、租賃權、銷售網路權等。上海知識產權工作會議已明確,跨世紀的上海經濟發展進入了主要依靠知識創新推動的新階段,發展專利、商標與版權的知識產權三大支柱,2002年上海的專利、商標申請與計算機軟體登錄跨入全國前三名,尤其是高技術含量的發明專利名列前茅。
無形資產產權交易市場,隨著以高科技創業板塊為主的高新技術無形資產的資本進入市場,在上海率先於1994年4月創建上海產權交易機構五年後,又於1999年率先建立了以技術產權交易所為載體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上海這兩個產權交易所2000 年交易額已突破600對億元,2001年預計達800億元左右,已成為上海重要的資本市場。
目前,這兩個產權交易所都形成了無形資產產權交易客體上市、交易、鑒證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規范,上海無形資產的產權市場已納入了法制化軌道。
無形資產產權市場主體與法律地位
無形資產產權所有者(法人與自然人)是產權市場的主體。這是「科教興國」戰略實施後逐步明確的。過去傳統的主體是企業法人,又都是國有或集體所有的公有制企業法人,即主體單一化,無形資產的智力成果創造者個人即自然人排斥在市場主體之外。從1999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法律法規,明令取消了所有制限制,不僅企業法人,自然人(個人)也可申報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自然人申辦項目公司時,其成果可作為無形資產投資。於是大批民營科技企業拔地崛起,迅猛發展。與此同步,對在上海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鼓勵開發二次創新產品。這樣無形資產產權主體多樣性、所有制多元化,空前拓展、活躍了無形資產產權市場,為與國際市場接軌創造了市場環境。
圍繞無形資產產權市場主體,上海無形資產的技術產權市場形成了高新技術成果項目「認定製度」--設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風險資金」--設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如心」的運作體系,並為市場主體進入市場提供了確認交易客體技術等級、市場前景、項目風險以及交易立項、工商登記、稅務登記、政策法律咨詢等提供配套服務。
無形資產產權市場客體與法律保護
無形資產產權客體進入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起步,土地使用權、專利權、專有技術、著作權、商標權等可確指的和商譽等不可確指的無形資產進入資本市場流動、組合;九十年代隨著「科教興國」、「科教興市」戰略實施,世紀之交加入「WTO」在即的技術革命浪潮挑戰與機遇,加快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高新技術的無形資產成果轉化機制,加快了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實現以高新技術的無形資產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上海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O00年最大科技項目(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投資突破億元。作為當代技術革命龍頭的信息產業,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1998年為7-8%,1999年驟增到11.1%,2000年上海信息產業成為年產值超1000億元的龍頭企業。
隨著高科技的深度廣度發展,對無形資產客體,越來越很難用傳統的「創作」與「標示」兩大類進行概括。如商業秘密,在巴黎公約中列為「標示性」,而在東京大會中列為「創作性」。又如《資料庫保護指令》也陷入了兩難境地。因為這兩大類概括不可能含蓋由無形資產本質的「智力創造」多樣性決定了無形資產類別多元性與知識學科的交叉性。同時,這也給無形資產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帶來了保護范圍擴大的新問題。其客體的法律保護以其可確指和不可確指的分類受到確定與非確定的兩種形式的法律保護。為加入「WTO」後國內外高科技無形資產資源的市場優化組合創造了法律保護環境。
無形資產產權市場的評估機構法律地位與法律責任
無形資產評估機構在保護公有資產產權主體權益,規范產權市場的交易運作,具有重要的經濟法律地位與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是以資產評估客觀、公正確定無形資產價值量。這是企業基礎性的管理工作,是確定企業技術產權交易的參考價,也是企業對資產經營者的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考核依據。
二是以資產評估明晰科技企業無形資產產權。這就保護了無形資產產權合法權益,以利加速科技企業的孵化,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三是以資產評估防範公有資產流失。實踐表明,公有資產在權益主體變動中無形資產的不評、漏評、低評、錯評是公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渠道。目前突出反映在三個方面:其一,以協議方式代替評估,與評估實際價懸殊很大,潛伏著產權界定、資產分割以及公有資產暗中流失等諸多矛盾;其二,公有制企業改制中,經營者、生產者受入股的利益驅動,不評、漏評、低評的情況屢有發生;其三,國有與集體所有企業之間不評、低評或協議確認,屢禁不止,還振振有詞地辯說國有與國有、集體與集體,無形資產流失與流進相平衡,不存在什麼資產流失,何必多此資產評估一舉。
四是以資產評估有效遏制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這也是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重要環節。實踐證明,無形資產的不評、漏評、低評現象的發生,除了認識偏差外,還有不可忽視的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存在。從這個角度說,這也是現代企業制度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舉措。
明確無形資產評估作用與法律責任,還必須充分認識無形資產評估的特殊性,這對規范無形資產評估操作程序、正確選定評估方法,從而對正確發揮評估機構作用,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都是很有益處的。無形資產評估的特殊性有三:
一是界定、鑒定無形資產的真實性。與有形資產不同,對無形資產評估首先以取得的無形資產產權的合法性和無形資產產權的效益兩大依據來判定權屬,即基礎工作要比有形資產評估做得更細致、更扎實,相應的法律責任十分明確。
二是無形資產的單一、非重復性帶來的無形資產評估較差的可比性。這是由無形資產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的特殊性決定的。同一項無形資產的生產成本,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差異較大,加之技術主體多元化、技術共享化,無形資產在轉移過程中實現的成交價的多層化,都證明缺少可比性,用現行市價法的選擇四、五個參照物評估無形資產的適用性就很小。技術類型的無形資產,以高科技創新企業為代表,其無形資產評估主要運用收益法。正確選用無形資產評估方法,評出市場公允價,以此承擔客觀、公正的法律責任。
三是科技快速發展與市場激烈競爭帶來的無形資產評估的動態性。這也是無形資產評估承擔公正、客觀法律責任的又一重要問題。由於技術更新周期加快(一般已縮短為5年左右),可替代增加,無形資產甚至可能在短期內喪失商業價值,而社會、經濟、法律諸環境變化也要求從動態角度去進行評估。
無形資產產權權益認定的法定原則與方法
與有形資產產權權益相比,在把握無形資產產權權益認定的法定原則與方法時,特別注意其以下五個方面的因素:
--成本。涉及獨創的開發成本與機會成本。無形資產系智力創作活動成果(產品),形成過程是單一獨創的差異極大的個別生產,其物化勞動可比又易計量,活勞動就無法用統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衡量其價值,成本與價值之間不存在絕對的正相關與負相關的關系,鑒於無形資產開發成本的活勞動特殊性,必須綜合考慮開發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風險性、積累性、創造性勞動的補償等相關費用分攤。而機會成本問題主要是購進無形資產的企業應考慮的技術壟斷率與市場佔有率的兩率影響的投入產出收益率。
--效益。涉及經濟、社會、生態三效益的統一。無形資產如環保行業的某些高技術成果,不僅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具有明顯社會與生態效益。決定評估值高低時,應以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作為標准。尤其必須要 注意經濟獲利低而社會、生態獲利高的無形資產評估,應把環境問題的社會、生態效益擺在重要位置,擴大權數,成為評估值高低的主要的正相關因素,反之作為負相關因素考慮。
--周期。涉及無形資產壽命周期中的技術的市場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與衰退期四個階段。不同階段的四個期,其先進性、收益能力各不相同,與之相應評估值高低應明顯區分。評估時關鍵在於牢牢把握住以下兩點:一是正確判斷該項技術的壽命周期,周期長短與評估值高低成正相關;二是正確判斷該項技術評估時處於什麼階段以及與之相應的風險。
--期限。涉及使用該項無形資產技術的法律環境的法律保護期與技術壽命周期。這兩個周期越長,評估值就越高,反之亦然。
--程序。涉及無形資產評估工作的過程,可概括「五定」:即權屬類型鑒定;剩餘經濟壽命(可使用年限)認定;成本和獲利能力測定;評估方法(成本法、市價法、收益法)的選定。
無形資產的產權交易政策與法律環境
世紀之交,國家陸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等鼓勵發展高技術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北京市的《中關村條例》、上海市人民政府先後發布了《上海市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上海市產權交易管理辦法》,以及產權轉讓、交易、管理、監督等地方性的法規、規章,營造了技術、資本與市場三位一體的環境,促使無形資產產權成果轉化的產業化、市場運作資本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一是政策扶持的環境。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項目、產品給予特別扶持,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注冊資本可分步到位,高新技術無形資產參與投資,其成果價值占注冊資本比例可突破20%,最高可達35%(協議還可提高到51%)。
二是主體多元化的環境。鼓勵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支持科技人員可兼職,也可離崗稿科技轉化,形成無形資產成果轉化知識產權權益主體多元化。
三是優化促進無形資產成果轉化的人才環境。設立人才發展資金,資助優秀人才;對外省市無形資產成果轉化的科技人員,可入上海戶籍、免交城建費等予以支持;對優秀的無形資產項目轉化人員可評定專業技術職業任職資格。
無形資產的產權市場交易法律關系的共性與特殊性
與有形資產產權交易一樣,無形資產產權交易以資產評估價作為參考價,即作為成交價的「中軸線」,轉讓方與受讓方根據市場供需的成交價在「中軸線」上下浮動,並以拍賣方式為主競價形式的市場價成交。這是轉讓與受讓雙方在交易合同文本中權利義務的標的物價值的主要條款。這是共性。無形資產的產權交易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即需要注意把握兩個環節:一是被評估的無形資產成果的技術含量和壟斷程度。即該項技術含量多少、壽命周期的長短以及周期中處於哪一個階段,與此相關決定評估的高低與轉讓的條件及其相應的交易方式。2000年6月上海首場無形資產(高新技術)產權交易拍賣,6個標的起標總價1.2億元,其中僅一個以10萬元被拍走,其餘兩個期權「留標」,三個未成交而「流標」。槌聲如此稀落,充分說明無形資產產權交易的高風險與難度來自對技術成果的含量、技術周期壽命與市場佔有的難以確定。與此相適應的拍賣方式應區別於實物形態,如預展期要長,競拍方對科技成果的特殊商品一定要有基本了解,競拍方式也應該創新多樣。二是價格支付方式選擇。技術類型的無形資產轉讓,採取一次性買斷支付方式的不多,多數採取提成計價方式,或以產量或以價格、利潤提成,轉讓、受讓雙方既共享利益,又共擔風險。這兩個環節涉及雙方在交易合同文本中權利義務的標的物價值量與支付方式等主要條款。
無形資產產權、產權市場保護法的調整與法律框架 無形資產產權(知識產權)法的調整:一是保護范圍的延伸。隨著知識經濟發展,不斷涌現如生物技術、互聯網、計算機軟體、衛星轉播、轉基因工程等高新技術。這不僅屬於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的擴大,對專利法、商標法、版權法提出新的領域及其相應的保護方法;而且還涉及調整和協調新的沖突,如生物技術的「性別」鑒定技術,「克隆」的動物復制技術,引發了道德領域的爭議,網路發展對現行版權觀念挑戰(如音樂共享服務的網路公司網上進行樂曲交換,對傳統版權法沖擊),以至網路域名注冊與現行商標權的沖撞,如此等等。二是保護期限變動。這是由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特點決定的。技術生命周期縮短,專利、版權的保護期要按不同產業作動態性的調整。三是加大懲治知識產權犯罪力度。由於知識產權無形的特點,對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的諸如犯罪概念、犯罪客體、犯罪形式、犯罪構成要件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探討的問題,與此相應完善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更准確地加大懲治知識產權犯罪的力度。
產權市場立法的法律框架:作為我國的產權資本市場,上海已有7年多無形資產產權市場與有形資產產權市場的實踐經驗,廣州、深圳等地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作為產權資本市場,我國應在規范股市資本市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後,亟需制定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權交易法》,順應產權市場的呼喚,規范產權市場,把包括無形資產產權在內的產權市場納入法制軌道。同時,還應把創業板、借殼買殼、並購託管、租賃嫁接、合夥分拆、合資合作等諸多形式資本市場納入全國統一的產權市場體系。尤其是創業板塊(中國第二板市場)與無形資產的知識產權、無形資產產業化有著內在的關系,應列入產權市場。
產權市場的法律框架:
其一:產權市場宏觀調控法規范
其二:產權市場管理與市場體系法規范
其三:產權市場規則與程序法規范
其四:產權市場主體與主體行為法規范
其五:產權市場中介機構法規范
其六:產權市場資產評估法規范
其七:產權市場外商購銷企業法規范
其八:產權市場信息產業管理法規范
其九:產權市場會員管理法規范
其十:產權市場經濟人管理法規范
其十一:產權市場交易合同管理法規范
其十二:產權市場其它法規范
保護和促進無形資產產權市場交易的立法,可以說隨著我國參加WTO後是勢在必行的。與此相適應,無形資產產權機構的調整(指專利、商標、版權等機構合並)、無形資產產權的公檢法系統內機構的設置、無形資產產權與法的教育、宣傳、普及等一系列工作,急需加大推進的廣度與深度,為無形資產產權立法,扎扎實實做好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