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國內外無形資產評估的文獻綜述,多謝,相關的也可以,[email protected]
無形資產評估文獻很多,不知道您具體需要哪些方面?
② 股票投資的風險管理文獻綜述
你可以找<證券分析>這本書看看,還有<<證券投資學>>可以參巧.裡面比較詳細.
簡單的你可以理解為:找行業的龍頭,具有提價決定性的,營利好的.行業發展有前景的.跌破凈資產一半以上的.當你找到了,你有就絕大多數能夠得到好的收益,與把風險降到非常非常之低
③ 誰能告訴我資產評估方面的參考文獻
資產評估(第二版)
叢書名: 高等院校本科財務管理專業教材新系
作 者: 姜楠 編著
出 版 社: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2-1 字數: 520000 版次: 2 頁數: 288
印刷時間: 2008/02/01 開本: 16開 印次: 8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11222791 包裝: 平裝
內容簡介
《資產評估》第二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寫作原則,力求全面系統地介紹和闡述資產評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基本技術思路和基本技術方法,並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前資產評估實踐中主要的評估對象的特點,較為詳細地介紹資產評估原理和技術在這些資產評估中的具體應用。希望讀者能在具有一個較為堅實的資產評估理論與方法技術的基礎之上,了解和掌握這些資產評估理論與方法技術資產評估實踐中的應用技巧,為深入研究資產評估理論或提高資產評估實踐能力和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書是作者十幾年資產評估理論研究、教學和評估實踐經驗、心得和體會的總結,同時也借鑒了國內外資產評估教育、准則中的一些有益見解、觀點和經驗。作者努力使本書能夠體現出資產評估理論扎實系統、評估技術應用通俗易懂的特點,以便於高校教師講授、高校本科生自學,以及注冊評估師參考。
++++++++++++++++++++++++++++++++++++++++++++++++++++++++++++++
無形資產管理與評估
作者: 吳申元 主編
出 版 社: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7-1 字數: 457000 版次: 1 頁數: 406
印刷時間: 2007/07/01 開本: 印次: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63814084 包裝: 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分別從理論、管理、評估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敘述。其中既有對無形資產總體的綜合性闡述,如無形資產管理、無形資產經營、有關無形資產的法律法規等,還有對知識產權型無形資產、權利型無形資產、綜合型無形資產、其他類型無形資產(如關系型無形資產)等具體內容和評估方法的詳細介紹。本書適用於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相關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經濟管理工作者、企業管理者的參考用書。
+++++++++++++++++++++++++++++++++++++++++++++++++++++++++++++++
資產評估學教程(第二版)
作者: 喬志敏 等主編
出 版 社: 立信會計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7-2 字數: 314000 版次: 2 頁數: 359
印刷時間: 2007/07/01 開本: 印次: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2909541 包裝: 平裝
內容簡介
價值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投資人和市場交易主體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對資產價值的准確判斷,是進行成功的資產投資和資產管理的關鍵所在。而資產評估則是為資產價值的確定提供合理參考依據的科學有效方法。我國的資產評估工作起始於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然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資產評估服務的需求范圍已經遠不限於此。資產評估的應用范圍從國有企業的出售、合資合作、股份經營、破產清算等方面,拓展到了企業兼並收購、企業價值的增值經營管理、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對被投資企業真實價值的分析,以及其他不同投資主體之間進行的各類資產交易等方面。可以說,資產評估正在被運用到資產交易、企業兼並與收購、企業財務管理、投資組合管理等業務領域。本書系統闡述了資產評估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資產評估的基本理論、基本程序和方法、機器設備評估、不動產(土地、房屋)評估、無形資產評估、金融資產評估、流動資產評估、企業價值評估、資產評估報告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同時對有關的關鍵理論問題進行了簡明、深入的分析。
+++++++++++++++++++++++++++++++++++++++++++++++++++++++++++++++
資產評估與市場經濟發展:2006國際評估論壇中外嘉賓演講文集
作者: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 編
出 版 社: 經濟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3-1 字數: 200000 版次: 1 頁數: 273
印刷時間: 2007/03/01 開本: 印次: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5861398 包裝: 平裝
內容簡介
理論的推進是一個長時期研究和積淀的過程,需要一點點去積累。這次論壇主要目的是推動理論研究,論壇主題選得很好,「資產評估與市場經濟發展」突出體現了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興起於市場經濟,服務於市場經濟發展最前沿的本質特徵。設立的六個研討專題——「國際評估准則最新發展與中國資產評估准則建設、資產評估與金融風險防範、評估立法國際研究、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稅基評估理論及實務、企業價值評估國內外最新發展」,既是國內、也是國際評估行業目前發展中所共同面臨的熱點和前沿問題。論壇演講嘉賓,都是來自於資產評估及其相關領域的國內外頂尖人物和知名專家學者,許多也都是老朋友。他們各自從獨特的視角、以深厚的研究功底,提出了對各種問題的真知灼見,展現出評估界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各種觀點紛呈,耐人品味與欣賞。通過這些觀點的凝聚與碰撞,使我們加深了對評估本質、作用、發展規律及發展方向的認識,這不僅對中國的資產評估行業,而且對國際評估行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論壇的圓滿成功及其舉辦過程中的熱烈氣氛,感染了與會的每一位代表,也使我過後仍不斷憶起中評協在其籌備過程中表現出的認真負責精神,憶起各界對論壇的積極支持和踴躍參與,我很感嘆於評估行業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更為重要的是,論壇對評估理論研究的推動作用及對實踐交流的積極意義。願更多的評估業界人士從文集中得到更多的啟發,使論壇所進發的思想火花繼續綻放異彩,結出新的豐碩果實;願社會各界從文集中增強對評估行業的理解,增強對評估在推動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誰知;願中國的資產評估行業在服務於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自身得到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前景更加廣闊。
++++++++++++++++++++++++++++++++++++++++++++++++++++++++++++++++
驗資實務——「十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作 者: 吳光明 編著
出 版 社: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12-1 字數: 331000 版次: 1 頁數: 348
印刷時間: 2006/12/01 開本: 印次: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10847780 包裝: 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側重於注冊會計師執業實務技能培養,直接目標是現學、現用;同時,亦考慮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適時借鑒國際先進會計師事務所執業經驗,並關注國際注冊會計師行業以及會計、審計領域最新發展動態。本叢書第一批作者隊伍是在中國會計、審計等相關領導域具有較深造詣的專家,他們或長期擔任本領域的前沿研究工作,或長期從事會計師事務所的從來和管理工作。本叢書的具體內容既具備了相對比較成熟的基礎,又前瞻性地兼顧了注冊會計師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一套適合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及注冊會計師執業需要的指導教材。
本書共分五章。第一章為概論,主要論述驗資的概念,驗資的風險與防範,有關法規對企業與非企業單位注冊資本(金)的要求,注冊會計師驗資法律責任相關規定。第二章為企業、非企業單位的登記及設立條件,主要介紹了企業登記、企業設立條件以及非企事單位登記設產條件。第三章為驗資的計劃階段,著重介紹如何了解被驗單位基本情況、簽訂業務約定書和編制驗資計劃三個方面。第四章為驗資的實施階段,分別就設立驗資和變更驗資中取證、審驗及其過程刻錄詳細加以闡述。第五章為驗資的報告階段,主要闡述驗資報告的作用、主要內容、各種驗資報告的案例。本書以介紹驗資實務操作與風險控制為主,並兼作必要理論闡述,可以為注冊會計師執行驗資業務提供參考,也可以供教學者、法律工作者和辦理驗資業務者參考,同時可以作為注冊會計師後續教育教材。
④ 求畢業論文 文獻綜述
一、何為會計准則
會計學術界給會計准則下了各式各樣的定義,有人認為會計准則是關於一般通用的會計規則的公共合約,有人認為會計准則是為實現財務報告目的而約定的一種技術手段,還有人認為會計准則是政治程序的產物。我不打算展開講這些學術觀點,而是從便於大家理解的角度,分別在三個遞進的層面上給出「什麼是會計准則」的描述:第一,會計准則是反映經濟活動、確認產權關系、規范收益分配的會計專業技術標准;第二,會計准則是資本市場的一種重要游戲規則;第三,會計准則是國家經濟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經濟生活甚至國際經濟交往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有西方學者提出,會計審計准則、企業內部控制以及政府外部監管,是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三大支柱。這種說法並不為過。
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基本准則,二是具體准則,三是應用指南。基本准則是最大的原則,是准則中的准則,也是在起草具體准則時必須遵循的准則,它統馭著所有具體准則。基本准則是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由金人慶部長簽發部長令發布的。在它的指導下,我們又制定了38項具體准則,這些准則主要為企業處理各種具體交易和事項提供統一的標准。在基本准則和具體准則的基礎上,我們在10月30日發布了會計准則應用指南,對會計實務中一些要點、重點和難點進行了規范,屬於操作層面的規定。這三部分共同構成了中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
二、為何制定準則
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大道理可講,但我想從一個具體事例說起。差不多三十年前,我在湖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讀書,同宿舍有三位同學分別來自廣東、上海、貴州等不同省市,而我則來自北方的一個小縣城。記得我們最初在一起討論問題,總要麻煩一位北京同學在旁邊充當翻譯和講解員,因為大家語言交流有障礙。大家知曉,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未走出家門讀書時,同周圍的人交流並不存在任何語言障礙。只是因進入大學這個新環境後,接觸的對象復雜了,交流的范圍和半徑更大了,就使得語言的交流成為了一個嚴重問題。這時大家都需要一種共同的、都能聽懂的,可理解的、能夠表達各地方言所要表述的基本內容的通用語言。那位北京同學和普通話就充當了這個重要的角色。故事到這兒並沒有完,還有有趣的後續進展。前段時間,我到中南美洲的幾個國家訪問,正好遇到了其中一位外派在那兒工作的老同學。他告訴我說:在巴西,平時要用葡萄牙語;在墨西哥,平時要用西班牙語。同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客戶打交道,用的最多的則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英語。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這樣一個道理:在我們上大學以前,環境比較封閉,接觸人和事物、獲得的經驗、溝通的對象基本都局限在一個相當小的范圍內,交流的語言和溝通的技巧也相對單一和有限。一旦接觸的人和事物范圍發生變化,就必須在交流和溝通方面尋求共同的交流媒介。比如我跟諸位打交道,再擴大一下范圍,跟民政部門、社會保障部門和國外有關方面的朋友打交道,大家講話各自有各自的側重點,各自專業語言背後有自身特性和規律,過分使用專業表述,不選擇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復雜的專業事物的辦法,就一定無法實現有效溝通。這個道理套用到企業身上也一樣,過去搞計劃經濟,大家都在自家門口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國家包銷,不需要和社會過多地打交道;現在則不同,從資金的投入方式就開始改變,產權多元化可能涉及很多主體,大家語言背後的意義、目的和關注點都可能不同。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種統一的商業報告語言,以便在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等各種要素和商品、服務之間架起一座信息傳遞的橋梁,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創造條件,使市場機制真正成為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估價機制,成為一桿給各種資源定價的「秤」,使各種資源各得其所,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具體到資本市場,就是尚主席所講的完善資本市場的交易機制和價格發現機制。尤其在股權分置改革打下良好基礎的情況下,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並購重組的交易將越來越頻繁地發生,可能出現大量通過市場並購做大做強的案例,必須使用通用商業語言,為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提供可靠、相關的高質量信息。
會計准則是一座經濟活動的立交橋,一種全球通用的高質量的商業語言,是大家都能遵循的標准、基點、平台,以便做出科學、准確、恰當的判斷和決策。因為大多數經濟活動,都可以用貨幣來計量、評價和分析,再沒有第二種東西可以對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進行更加系統的評價和分析。在市場運行中,「水往低處流,錢往高處走」,如果語言不通、評價標准不同,資金該往哪兒流呢?所以,我們需要制定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相趨同的會計准則,以便國內外市場和投資者的理解、接受我國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
綜上所述,我們在制定會計准則時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打通接軌國際資本市場的平台,促進我國經濟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向前發展。意義擇要有三點:
第一,會計准則體系的發布實施,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提高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對於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和吸引力,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截止至今年11月27日,我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數已超過1400家,總市值突破7萬億元,相當於今年預期GDP的1/3左右。上市公司已成為推動企業改革、帶動行業成長的中堅力量,我們應該為上市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服好務,包括制定一套高質量的會計標准。另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也存在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運作不夠規范等問題,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制約了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我們也要通過制定規范的會計標准來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質量,增強投資者的信心。以資產減值准則為例,從正面來看,科學合理地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可以幫助我們擠掉資產中的水分,清醒地認識我們的財務狀況和資產質量,有利於企業輕裝上陣更好地開展競爭;從反面來看,企業發生投資減值或損失,往往能夠反映出我們在進行投資決策、加強投資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利於我們舉一反三,防微杜漸。可以說,實施會計准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實際上貫穿了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使會計成為企業預測經濟前景、作出科學決策、盤點經營效果、分配經濟利益的「智囊團」、「資料庫」和理想平台。關於這一點,在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50周年之際,羅斯福總統曾經發去賀電說:「會計工作是世界上最受信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有效的會計制度,能夠發現一個企業的弊端,可以為投資者節省巨額美元,它甚至能挽救一個企業。」這句話非常能夠說明會計審計准則和會計審計工作對促進資本市場的作用。
前幾天,我參加了在伊斯坦布爾召開的第十七屆世界會計師大會,並作大會主旨發言。在我之前,有位發言者講了一段話,使全場氣氛大受影響。他的主要意思是,資本市場的不景氣和投資者信心的低下,與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舞弊有很大關系。這句話在會計專業大會上講,雖說有其一定理由,但確實大煞風景,令在場5000多位會計精英黯然神傷。接下來是我發言,因為我學會計,現在也算在干會計,又是參加會計會議,遇到這么一個氛圍,我便脫稿講了一句話:「一方面,確實有個別注冊會計師幫助造假,使我們的行業蒙羞。但另一方面,或者說更重要的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注冊會計師是保障和促進資本市場發育的重要一員,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一支可信賴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這番話贏得了熱烈掌聲。會後,國際會計界的朋友們跟我說,你這句話講得非常好。我告訴他們,我不是簡單地為了緩和氛圍,這確實是我自己的心裡話。根據我多年來從事財政工作、會計工作的經驗來看,如果沒有一套基本的、普遍認可的標准體系,如果沒有一套精心設計的相互制約的機制和框架,如果沒有會計和注冊會計師隊伍,是不可能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
第二,會計准則體系的發布實施,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
我國搞經濟體制改革,搞對外開放,一靠誠信,二靠法制。會計既與誠信有關,也與法制有關,是一個基礎。前年,我們參加與歐盟的談判,討論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環節就是中國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趨同。當然這背後的原因較復雜,但人家可以拿你的技術問題說事。今年5月再次見到歐盟委員會內部市場與服務總司司長時,我便問他:中國企業會計准則已經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也跟你們簽署了趨同的聯合聲明,為什麼還不承認我們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呢?他雖聳肩不答,但至少不再動輒談會計准則問題了。同時,新准則作為促進共同發展的趨同標准和可比互通的統一信息平台,可以降低在國際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有利於我們的企業「請進來」和「走出去」。歐盟各國原本採用各自的會計准則,後來歐盟要求在其境內資本市場上市的成員國企業,從2005年1月1日起統一按照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編制合並財務報表。目前,香港也已經採用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日本也准備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韓國也有了趨同計劃。
我們原來有一些會計准則,但不夠全面,而且從整體制度層面來分析基本上是國內制度,與國際准則尚有一定差距。從世界范圍看,現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市場,對其上市公司執行的會計准則有不同要求。比如,我國企業在國內上市,需要執行我國會計准則;到美國上市,需要執行美國會計准則;到歐盟上市,需要執行歐盟認可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到香港上市,需要執行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香港財務報告准則;如果同時在幾地上市,需要按照不同的會計准則提供財務報表。如果各個國家或地區會計准則差異較大,無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企業的准則轉換成本,實質上是增加了企業的上市成本,也增加了投資者的成本,這對誰都是不利的。
因此,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目前正在向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方向靠攏,大家還共同在做工作,希望在美國會計准則和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兩者之間求得平衡。國際趨同形成了一個大趨勢。此時,借鑒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來制定我們的會計准則,架起了密切中外經貿合作的會計橋梁,有利於進一步優化我國投資環境,促進我國企業以更低的成本貫徹「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
第三,會計准則體系的發布實施,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需要。
新准則著眼於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則。新准則對現行的財務報告披露要求進行了全面梳理和顯著改進,創建了較為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對會計信息披露時間、空間、范圍、內容等的全面系統規定,將大大提高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有效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推動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秩序。
三、為何學習准則
作為上市公司的一把手、全面工作負責人,為什麼要請諸位董事長、總經理親自學習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相關內容呢?我想主要有三點理由:
第一,會計同經營管理和經營管理者、決策者的關系異常密切,具有一種天然的、邏輯上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和相互影響。
第二,貫徹會計准則是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重要法定職責。在資本市場中,公司編制的財務報告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是溝通管理層與投資者和社會公眾、促進資本合理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紐帶與橋梁。各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應當從戰略高度上充分重視財務會計工作,依法編報財務報告,確保會計信息的高質量。尤其是作為單位負責人的董事長,是本單位會計工作和財務報告的第一責任人,要履行法定職責,承擔會計責任。這是我國《會計法》以及世界主要國家相關法規的規定,也是新准則的基本要領之一。遵循會計准則、做好會計工作是會計人員的使命,但不僅僅是會計人員的使命,在一定意義上更是董事長的使命。在這一點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市場經濟國家的法律都非常明確。
第三,在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會計估計判斷方面,有許多問題明確要求由企業的管理層,尤其是董事長和總經理進行批准。特別是在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會計職業判斷方面,有很多問題需經決策層批准。比如,企業在實施資產減值測試時所依據的財務預算和預測的數據必須經過企業管理層的批准;對企業辭退福利進行會計處理時所依據的辭退計劃,應當經由企業管理層或者董事會批准;企業股份支付會計所依據的股權激勵計劃應當首先由企業董事會批准,其中應當以最佳估計為基礎,合理確定股份支付相關的各項計算參數;按照資產持有意圖進行的金融資產四分類,需要以企業管理層批準的反映金融資產持有意圖的相關文件作為依據;企業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的與金融工具有關的風險管理政策需經企業管理層或董事會批准等。
四、如何學習准則
講到這里,諸位可能會說:聽懂了,准則不錯,發布實施准則很有意義,對我們來講是一件好事,給我們辦個班學習也很好,但是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中有三個部分——基本准則、38項具體准則和一套應用指南。作為企業負責人,如果我沒有充裕的時間去學習,在本次2個小時的培訓班上,最主要的應該把握些什麼呢?其實不只大家這樣想,我接受范副主席布置的這個講課任務後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面對上市公司高管、決策層,從幾大本准則資料中提煉出應該掌握的內容,確實是個難題。我試著總結了以下三個需把握的層面:
(一)了解准則突破
新會計准則本身的突破,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實現了從國內制度到國際准則的突破
我們過去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從總體上來說,基本面還是立足於國內的制度。但這一次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基本面,是一個滿足國內需要、獲得國際認可的平台。2005年11月初,我與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主席戴維?泰迪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他們承認中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2005年11月底,我與歐盟委員會內部市場與服務總司司長簽署了加強中歐會計合作的聯合聲明。2006年5月,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與和香港會計師公會簽署了雙方准則實現實質性趨同的聯合聲明。以上文件的簽署,充分證明我國會計准則取得了與國際同步發展的成績。同時,我還要解釋一下,趨同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不僅僅需要有其名,更要有其實。換言之,今後我們還要爭取獲得准則等效的確認,加大這方面工作力度,要努力使我國企業在上述國家或地區上市時,按照中國企業會計准則編制的財務報表不需再按當地准則進行調整。目前我們正與香港和歐盟的有關單位積極磋商。會前,我和范副主席還在交談如何齊心協力去抓這方面的工作事宜。
如果能與香港有關方面確認等效,我們在香港上市就不必走彎路了,而且目前存在的雙重審計等問題也將逐漸減少或取消。我在談等效問題時同對方講過一個數學公理:∵A=B,A=C,∴B=C。也就是說,既然你們採用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中國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那麼我們之間的會計准則應當是等效的。當然,問題遠不只這么簡單,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但要想方設法去談,加快等效的步伐,為廣大企業和投資者降低交易成本、創造最佳條件、指引便捷路徑,這是財政部和中國證監會共同的責任。我們過去一直在努力,今後還要進一步辦好,切實履行自己的責任。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的老總們要明白,我們最基本的制度已經從國內走向國際,正以趨同為基礎謀求等效。
2.實現了從服務管理者到服務相關方的突破
新准則已從主要滿足管理者的需要發展到滿足相關者的需要,這是很大的變化。我們過去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主要是滿足管理者,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門需要的制度體系。總體而言,能夠滿足上級主管部門就行,企業以管理為目的可能另搞一套。現在按照新准則,我們應當盡可能滿足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等相關方。這套體系的貫徹實施在信息需求和信息對稱方面對企業相關方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且還有一系列充分披露要求,以確保其信息披露更加透明、更加規范,可以應對各種意想不到的、突如其來的質詢、責難或詰問。這一變化非常大,旨在盡可能滿足相關的需求,盡可能的保持信息對稱,盡可能的充分披露,盡可能的公平反映。所以在這種形勢下,諸位面臨的問題更復雜了,要回答的問題更多了,需應對的挑戰更艱巨了。
3.實現了從重當前利潤到重長遠發展的突破
新准則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從注重當前利潤跨越到注重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比如,新准則在確認、計量和財務報表結構方面,確立了資產負債表的核心地位,以便限制企業短期行為。多年來,利潤表在企業財務報表體系中一直居於顯要地位,利潤成為各方面考核企業管理層業績、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但也容易為一些企業追逐短期利益留下利潤操縱空間,而新會計准則體系凸顯了資產負債表在報表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業提升資產負債信息質量。企業在資產減去負債後的余額即所有者權益增加的情況下,才表明是企業價值的增加、股東財富的增長,這就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單純的利潤觀念,有助於促進企業貫徹科學發展觀,改善資產負債管理,優化資產和資本結構,提高決策水平,避免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實行收益超前分配,充分關注企業長期戰略和可持續發展。
又比如新准則在會計政策選擇方面,引入了研發費用資本化制度,改變了現行的研發費用全部費用化的規定,對於符合確認條件的開發活動支出允許資本化。這一政策將激勵企業加大對科技和研發活動的投入,促進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為落實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號召創造了良好的會計政策環境,功在眼前,利在長遠。
再比如,新准則著眼於保障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在成本核算方面,按照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成本補償制度,改進了成本核算項目和方法,將企業承擔的固定資產棄置義務等社會責任引入到會計體系中,以便更加科學、合理、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確保成本補償和勞動者補償,避免超前分配,落實和諧發展的要求。
(二)掌握准則精髓
新准則的精髓是要求通過財務報告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這是准則體系的核心,也是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重要責任。在資本市場中,企業編制的財務報告所反映的會計信息必須做到真實、完整、可靠和相關。企業會計處理必須以真實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不得虛構交易或事項,不得偽造、變造或者提供虛假信息;必須如實反映資產負債價值,不得將不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產長期掛賬,導致企業資產和列虛增;財務報告必須披露企業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保證披露內容完整,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予披露的信息;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必須可靠,易於驗證;必須與投資者、債權人的經濟決策相關,能有助於其評價過去的績效,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三)把握幾個問題
請諸位董事長、總經理在組織、推動和監督新准則執行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1.注意公允價值的應用必須滿足嚴格的前提條件
上市公司應建立、健全同公允價值相關的決策體系,嚴格按照新准則要求,謹慎適度地選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公司管理層應考慮包括活躍市場交易在內的各影響因素,對能否持續可靠地獲取公允價值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董事會應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決議。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相關估值假設及主要參數的選取一經確定,均應充分披露。
當時我們和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談會計國際趨同問題時,提出了國際趨同的四點主張,討論中涉及了公允價值的運用,戴維?泰迪主席對我的看法曾經持保留意見。後來我們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個小餐館吃飯,他的副手瓊斯先生也在場,我們一起探討公允價值問題。他們講技術細節,我講生活化、通俗化的事例。為了說服他們,我給他們舉了一個例子,說我要帶瓊斯先生去潘家園看看舊貨和古董,看看公允價值是如何體現的,問題是潘家園能代表我們的資本市場嗎?我又問瓊斯先生多大歲數了,他回答馬上就要退休了。我問他退休以後打算干什麼,並建議他去搞國際間語言的趨同。他覺得在開玩笑,這件事他幹不了。我就接著說,既然語言你不能趨同,就別想去實現語言背後的會計語言的逐字逐句的趨同。他說上了我的當啦,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我說得有道理。我認為,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經濟中採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時,是有嚴格的前提條件的,不能搞亂,否則會給我們的資本市場帶來很大麻煩。因此我們和中國證監會都一再強調這一點。
同時,對於符合國際慣例和我國現實條件的情況,例如部分金融資產和負債、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我們允許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有些人認為公允價值的引入將大大增加企業操縱損益的危險,會引發會計信息的混亂。我要告訴大家,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新准則對公允價值的運用設置了諸多限制條件,只要我們正確地把握就可以准確地應用和有效地監管。
2.在運用一些准則項目時,把握好政策界限
這次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建設,對於某些重要會計政策作了適當調整和完善,對於這些相關的准則項目,要領會其精神實質,把握政策界限,把好政策用好、用妥。例如,新准則要求企業及時計提資產減值准備,確認減值損失,如實反映資產價值,但是又不允許企業多提減值准備,更不允許企業建立秘密准備;也不允許將前期已確認的長期資產減值准備予以轉回,更禁止企業利用新舊准則銜接之際,隨意轉回前期減值損失,調節利潤。
又如,新准則改變了剛才提到的研發費用的做法,允許將部分開發支出資本化作為資產確認列報,這一政策將大大地改善高科技企業、風險投資企業或者研發投入較大的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業績水平,激勵這些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但是這些開支必須符合嚴格的確認條件,不允許企業將不符合條件的開發支出確認為無形資產,請諸位老總們在貫徹新准則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把關,切實承擔起責任來。再如,新准則對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做了不同的規定,因此上市公司應當嚴格區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絕不允許混淆界限、魚目混珠,更不能以此來粉飾財務狀況、操縱經營成果。
3.注重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
在執行新准則的過程中,請諸位老總們務必要注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切實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新准則站在保護投資者和公眾利益的立場,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披露要求進行全面梳理和改進,創建了較為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突破了傳統的單一的財務報告概念。企業必須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四張基本報表和附註;附註應當提供充分、詳細、及時的補充信息和說明信息;企業所有控制的子公司都應當納入合並報表的范圍,直接反映企業全貌;中期財務報告應當定期提供;企業應當披露業務分部和地區分部信息、關聯方信息、職工薪酬信息、或有事項和承諾事項等。企業會計准則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時間、空間、范圍、內容等全面系統規定,使財務報告內涵與外延大為延伸,從而將大大提高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有效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當然,這也給諸位老總們加大了責任。我們希望與諸位緊密配合,共同做好充分披露工作,切實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這方面的問題有很多,我不一一講了。證監會最近發布了《關於做好與新會計准則相關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對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請大家認真遵照執行。
五、政府部門如何抓好准則實施
這可能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我擇要介紹一下。
(一)前期的實施准備工作
為了推動新會計准則的順利實施,財政部、證監會、國資委、審計署、國家稅務總局等單位到目前為止已做了大量和有效的基礎性、服務性工作。
1.做好培訓工作
財政部直接面向上市公司和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連續組織了一系列新會計准則、審計准則的培訓。中國證監會也正在對上市公司會計人員進行培訓。截至目前,這些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各公司的內部培訓、制度修改、系統升級等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中。
2.出台配套措施
中國證監會組織了系統內監管人員業務培訓和本次面向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新會計准則培訓,並於今天正式下發了《關於做好與新會計准則相關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等一會兒,范副主席還將專門就執行新舊會計准則過渡期的監管要求等問題作出重要部署。國家稅務總局正在同我們抓緊研究制定相關的稅收政策銜接規定。國資委也提出了中央企業執行新會計准則體系的時間表。
3.建立聯動機制
我們在財政部、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有關部門和單位之間,建立了監管聯動和聯合執法機制,加強監管和執法溝通,嚴防極個別企業利用時間差在某些業務領域進行不合法、不規范的操作。
(二)下階段重點工作
隨著新准則正式施行日期的臨近,我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多項工作?/cn>
⑤ 大三學生想寫個關於資產評估,評估無形資產的論文,現在老是讓我們提交題目大綱和文獻綜述,我要怎麼寫
上網搜材料,文獻綜述就是找別人的關於這個題目的論述,在段首標明作者以及出處,多找幾個就行,大綱就找找別人的論文 抄幾段,然後用自己的話連接,修改。無形資產的論文和資料都很多,注意不要全抄就行。
⑥ 什麼是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一般有幾千字,而摘要一般就幾百字~文獻綜述獨立於論文之外,而摘要是在論文之中,甚至可以在文獻綜述裡面。我給你篇論文看看。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要求同學們學寫綜述,至少有以下好處:①通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醫學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②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臨床科研選題及進行臨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③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可難可易,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由選題。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範文: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文獻綜述
摘要:文章對 金融 發展 與國際貿易關系的 文獻 做了系統的梳理,從制度發展、固定成本融資、流動性限制、匯率波動、不同的融資方式、產業融資特徵、保險市場的不完善以及金融創造新貿易等不同的角度對這些文獻做了詳盡的分類和處理,並指出了當前 研究 的進展以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金融發展;國際貿易;制度 標準的赫克歇爾——俄林(HO) 理論 以及新貿易理論認為,要素稟賦、技術和規-模 經濟 是比較優勢的來源,並以此決定兩國的貿易流。而金融發展水平可能對國際貿易模式有重要 影響 。Kletzer & Bardhan(1987)加入金融因素後的HO模型表明,金融領域的發展給一個國家更依賴於外部融資的產業帶來比較優勢。因此,一國的金融發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較優勢的一個來源。沿著這一思路,許多學者近年來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證探索,獲得了更加穩健的證據。 一、金融制度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Kletzer & Bardhan(1987) 分析 了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對需要外部融資的產業的融資功能。他們認為信貸限制較低的國家會專業化於使用外部融資的產業,而信貸市場限制較高的國家要麼面臨更高的外部融資成本,要麼面臨信貸配給,因此將專業化於不需要外部融資的產業。Baldwin(1989)第一個建立了金融市場是比較優勢來源的模型,他證明金融市場更發達的經濟更容易分散需求沖擊的風險,生產風險產品的 企業 面臨更低的風險溢價和更低的邊際成本,金融市場更發達的國家能更好地分散專業生產風險商品的風險。Rajan & Zingales(1998)認為在金融發展水平非常低的國家,外部融資的成本非常高,使用更高比例外部融資的公司也必須承擔更高的借款成本。Levine等(2000)認為,金融發展能使資金更好地分配和減少信息不對稱,這會導致外部融資成本的減少。不同國家之間的公司特點在信貸限制上也會產生信息不對稱。他發現在OECD國家,金融領域對產業專業化的影響大於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的差異。Beck(2002)利用56個國家36個產業的數據,發現在1980~1990年期間,使用更多外部資金的產業的平均出口額在金融發達國家更高。Manova(2005)也認為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對貿易量有正的影響,特別是那些高度依賴於外部資金的產業中的公司。此外,他還認為在本國金融發展的任何水平上,自由化都提高了外部資本的可得性,自由化對貿易結構的影響進一步提供了金融發展獨立於其他制度的證據。 二、固定成本融資和流動性限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固定成本融資對貿易的影響進入出口市場的固定成本的存在很久以來就被國際貿易的文獻所認可。公司融資研究表明,對那些無形資產或者難以觀察的資產,以及公司或者個人特定型資產進行投資的融資 問題 特別嚴重。Roberts & Tybout(1997)發現,一個公司的當前出口狀態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它以前的出口經驗。他們在哥倫比亞公司的樣本中發現,以前的出口經驗提高出口的概率達到60%。他們由此推斷沉沒成本在公司的出口決策中必然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Bernard & Wagner(2001)對德國的研究以及Bernard & Jensen(2004)對美國的研究以及Becker & Greenberg(2004)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在包含了前期成本和金融摩擦的出口模型中,Becker & Greenberg(2004)用雙邊貿易數據證明更發達的金融系統與更高的出口相聯系,特別是在固定成本很大時,金融發展對出口的邊際效應更高。 (二)流動性限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考慮了異質公司的新貿易模型認為,如果國內公司的生產力達到了臨界水平,這個國家將出口商品給潛在的貿易夥伴,這樣他們能獲得正利潤。除了生產力問題,流動性資金的限制也可能影響公司的進人決定。有大量研究流動性限制對公司重要性的文獻,Gemer & Gilchrist(1994)指出,當貨幣緊縮時,小公司的生產縮短,這是流動性限制重要性的進一步證據。Campa & Shaver(2001)使用了20世紀90年代西班牙製造公司的面板數據,發現出口商受到的流動性限制比非出口商少,也發現出口商的現金流也比非出口商穩定。他們認為正是國外銷售的所提供的穩定現金流放鬆了出口商的流動性限制,而不是反過來。但Chaney(2005)通過一個具有流動性限制的壟斷競爭模型認為因果關系與之相反:他認為正是因為一些公司面臨了更少的流動性限制這才使得他們能出口,而不是反過來。在流動性受到廣泛限制的經濟中,或者外部資金成本很高的經濟中,公司將不具有足夠的生產力進人出口市場。 三、融資方式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融資貸款對貿易的影響大約一半的世界貿易是通過信貸進行的,供應商通過交易雙方的商業銀行給外國買家貿易融資貸款。對買家來說,特別是發展 中國 家的買家,來源於國外供應商的貿易融資貸款是外部融資的主要來源。Jinjarak(2004)用美國4位數產業的數據證明融資成本決定了國貿模式。對於每一個產業來說,匯率變動對進口價格影響的傳遞率與產業的外部融資依賴程度和貿易貸款使用正相關。此外他使用美國商業銀行和七國集團債券的貿易融資貸款的數據,發現貿易融資貸款的數量與總進口額、進口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以及銀行債權額正相關,在系統性銀行危機期間,融資成本和國貿模式的關系也依賴於貸款安排(比如貸款期限)、商業銀行規模(是否是貨幣中心,是大還是小)以及債權人的種類(是商業銀行還是官方銀行)。 (二)債務融資對貿易的影響當一個政府向外國借錢時,他可能會拖欠償還本金和利息。在主權債務的主流模型中,借款人通過把債務和貿易限制聯系起來以威懾拖欠行為。特別是他們使用貿易限制和其他商業限制來強迫這些國家支付債務,對拖欠國施加貿易限制是主權債務文獻中最經典的懲罰。但Joshua Aizenman(1991)指出,在本國債務危機和其他金融擾動期間,貿易依賴度較高的產業的外部融資可能會比較有保障,這將減少債務國的經濟混亂和提高他們未來的支付能力。Jeremy I.Bulow(2002)指出,債務政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培養貿易和提高投資效率,而不是最大化資本流。Tomz(2004)研究了19和20世紀債權——債務關系連接的重要性,他發現沒有明確的或者隱含的證據表明國際債務的拖欠會引起貿易制裁。Jinjarak(2004)也強調了為了解決國際債務問題,除了借入國和債權國討價還價能力之外,金融政策不能與貿易政策相分離。為了達到這些目標,他認為不僅需要認識到各國融資成本和債務狀況不同,還必須理解經濟中不同部門貿易和金融的聯系。
⑦ 急求:我國資產減值會計准則構建的文獻綜述!
所謂資產減值,是指由於外部環境因素或內部使用方式或范圍的改變而引起的資產價值的降低,致使資產未來可能流入企業的全部經濟利益小於該資產現有的賬面價值。資產減值會計起源於歐美發達國家,在我國仍處於比較初級的發展階段,無論在理論研究、具體規范還是實務操作方面都不很完善。在會計國際趨同的今天,我國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准則,其中《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准則》史無前例的具體明確的做出了有關資產減值問題的規定。新會計准則重新規范了有關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計量和轉回等問題,勢必對上市公司產生新的巨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對中國新舊會計准則,中國與國際會計准則等的比較,研究新准則中資產減值對上市公司的若干影響。
關鍵詞:資產減值 上市公司 盈餘管理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所面臨的產品市場、技術市場和金融市場日新月異,企業的經營前景充斥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企業的盈利能力失去了其在工業時代所具有的穩定性,所以會計也必須及時反映這種盈利能力的變化。近些年來,資產減值問題已經引起各國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重視,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准則制定機構以及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都對資產減值的會計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先後出台了資產減值的會計准則,更好的規范了其實務界的行為並且有效增強了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我國的資產減值會計雖然發起較晚,之前並沒有完善的准則出現,但是其具體應用已經滲透在我國的會計實務裡面,伴隨著1993年以來的國內會計改革的進程,我國的資產減值會計規范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同時也不可否認我國的這些會計規范存在的問題,以及實務界執行情況和管理情況的混亂。例如,規則不夠系統和具體。在新准則頒布之前,我國與資產減值相關的規定都分散在各准則條款《企業會計准則——投資》、《企業會計准則——存貨》、《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企業會計准則——無形資產》之中,明顯缺乏系統性;在資產減值的確認和計量方面的規定可操作性較差,在長期資產的計量方面表現的尤為明顯。又如,內容不夠全面,缺乏按照資產組合或者現金產生單元來計提減值准備和商譽的減值該如何處理等的相關規定。可見,一部新的資產減值會計准則的出現是應運而生的。近年來,我國通過在深入研究探討發達國家會計准則如美國會計准則及國際會計准則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及適應未來的情況,於2006年正式出台了《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重新定義和規范減值准備的相關問題,該准則於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並鼓勵其他企業執行。該准則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資產減值會計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研究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股市和證券市場的日趨完善,投資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我國投資者不再只滿足於購買國庫券,尤其是深市、滬市的開放,使得多數投資者將目光轉向股票市場和證券市場,上市公司必須向其廣大股民公開披露有關其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問題,以便於股民能夠做出正確的投資選擇。而在資產以歷史成本計價的情況下,企業的財務報表很難准確如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實情況。因為當企業的
外部經營環境或資產的內部使用方式或范圍發生變化的時候,資產真正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會低於按歷史成本計價的賬面價值,造成信息披露的失真。
事實上,資產減值問題在各國會計理論和實務屆都是十分受關心的問題。首先,在會計報表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資產在報表中數額通常較大,同時資產價值的變化還影響著企業的負債權益結構,由於社會經濟情況和企業內部等各種原因導致的資產可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減少,會對以歷史成本計價的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帶來很大影響,從而影響著投資者正確的投資抉擇。
其次,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離不開人的主觀估計和預測,相關的准則和規范不能避免的在具體會計處理方面留給上市公司一些自由空間,也就是說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准則規范所給的自由空間進行著盈餘管理,平滑收益操縱利潤。例如,在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中,上市公司可以自行決定壞賬准備的計提方法,這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據其需要高估或低估其壞賬准備計提比例來調節利潤;在存貨、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等方面,由於國內缺少公開信息的二手買賣市場,資產信息和價格市場尚不透明和完善,企業很難准確估計市場價格,因此對可變現價格和可回收金額的確定仍然要依靠主觀判斷,存在利潤操縱的可能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投資者、債權人已成為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客觀上要求必須提高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從而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資產減值會計的可操作性主要體現在: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和轉回。我國在這方面雖然處於較初級的時期,但是仍舊在結合國情的基礎上努力與國際會計接軌,新准則中也對資產減值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本文將從比較分析我國與國際資產減值的准則規范以及分析新准則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等的影響方面來闡述。
(三)研究思路
本文通過縱觀各國資產減值發展史,對各國的准則進行在確認、計量和轉回方面的國際比較,研究我國新會計准則在各方面的應用情況,同時揭露資產減值的各種確認、計量和轉回的方式對於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一)資產與資產減值的會計本質
探究資產的定義,我們就可以得知資產減值的會計本質。所謂資產,其定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准確把握資產的涵義,是財務會計研究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資產減值會計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它決定了資產負債表中哪些經濟要素需要作為資產確認、計量和報告。下面我將回顧在歷史上不同的時期對於資產定義的迥然不同的觀點[1]。
(1)未消逝成本觀。美國會計學家佩頓和利特爾頓在《公司會計准則緒論》一書中認為,成本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以消耗的成本為費用,未消耗的成本為資產,從而將企業資產概括為「未消逝的成本」;(2)經濟資源觀。1970年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所屬會計原則委員會頒布的第4號公告認為,資產是按照公認會計原則確認和計量的企業經濟資源,資產也包括某些雖然不是資源但按照公認會計原則確認和計量的遞延費用。(3)未來經濟利益觀。1980年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發布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3號《財務會計報表的要素》認為,資產是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它是特定個體從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中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在《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中指出:「資產是指作為以往的交易事項的結果而由企業控制的、可向企業流入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未消失成本觀強調會計本質上不是一個計價的過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費用的配比過程。在這種觀點下,資產負債表淪為成本攤銷余額表,企業資產的價值不能得以真實反映。經濟資源觀根據會計原則來界定資產,認為資產取決於依據公認會計准則對經濟資源的確認與計量,這顯然顛倒了資產的實質與資產的確認主從關系,仍然未能揭示出資產的本質。未來經濟利益觀動態地研究資產的特性,從資產在企業經營中發揮的功能這一角度去考察資產的實質,這種表述完整而准確地詮釋了資產的實質——是否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我國1993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將資產定義為:「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夠用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在這種定義下,企業資產的確認和計量強調採用歷史成本。然而,讓我們探究企業持有資產的目的就會發現,企業並不只是單純的消耗資產然後攤銷計入成本和費用,最重要的是,對於一個持續經營的企業來說,持有資產是為了獲得未來的經濟利益。因此,對資產本質的認識從「經濟資源論」轉向了「未來經濟利益論」 。我國2000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採用了國際上的主流觀點,把資產定義為:資產是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該資源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按此觀點確認計量資產就會與按歷史成本法產生差額,當一項資產完全報廢或損失,不能帶來未來的現金流量時,或者是雖然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但是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小於其賬面價值,形成的差額即為資產的減值,必須據此調整資產賬面價值。在我國2006《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中規定的資產,除特別說明外,包括單項資產和資產組。該准則涉及的資產減值對象包括如下:對子公司、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成本模式進行後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無形資產;商譽;以及探明石油天然氣礦區權益和井及相關設施等。
[1]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會計准則研究文庫——資產減值會計》,大連出版社,2005年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資產意味著「未來經濟利益」,企業只有在資產帶來的預期經濟利益高於或等於其市場價格時,才會做出資產購置決策。但在有效市場上,供需雙方的互動往往會導致商品的預期收益等於商品的生產支出加上合理利潤,才等於其市場價格[2]。因而,購入時的資產價格代表了當時對資產在壽命期內所能產出的未來經濟利益的合理評價,並且在購買當時也已經預計到資產的未來價值會隨時間的流逝及資產的使用而減少,如圖:
註:橫軸——時間 縱軸——經濟利益預期
粗線——代表某一時點上資產的可收回金額
細線——代表對資產未來經濟利益的原始預期
可見,資產的使用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在購置時無法預期的影響因素,從而導致資產取得時的價值評價曲線會與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在特定時點上產生差距,這個差距就是資產的減值。
而從會計學角度看,由於「受到基本假設和原則的制約……按經濟本質定義,資產確實是未來的經濟利益,但用於會計確認,有些問題就不好解決」[3]。在會計上我們探討資產減值時就必須探討它的計量問題,資產減值正是分別運用歷史成本與可收回金額這兩種計量屬性,對同一資產進行計量所產生的計量差異。
由上可見,資產減值的本質是資產的現時經濟利益預期低於原記賬時對未來經濟利益的評估值,在會計上則體現為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歷史成本[4]。
(二)資產減值的發展與完善
1、資產減值的早期思想
資產減值的早期會計思想源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十三世紀後,隨著商業的迅速發展,義大利的一些城市空前繁榮起來,商品、貨幣交換,信貸業務的增加促使會計迅速發展起來,誕生了沿用至今的借貸復式簿記。在當時的會計實務領域,人們已採用成本法和成本市價孰低法來計價存貨。文獻《數學大全》(1494年帕喬利)中曾提出不得高估存貨的思想,證明了當時實務中已經存在按照低於成本的市價估價存貨的做法[5]。根據文獻,第一個提及資產過時、毀損的會計核算方法的法國Jacques Saary於1675年明確提出了成本市價孰低法,將之用於存貨的陳舊、過時和毀損,並於1712年提出了他對可變現凈值的理解[6]。19世紀,在德國資產減值的會計思想還得到了法律的認可,「為了對付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投機,1884年的德國公司法還要求公司公布它的利潤和提交列有資產按成本和市價孰低法計價的資產負債表」。
2、美國資產減值會計的發展
雖然資產減值會計思想最初在歐洲大陸形成,但是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減值會計,只是穩健原則在會計上的應用。隨著二戰的結束,經濟重心轉移,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領軍人,同時也成為世界會計的先行者,投資者和銀行等債權人要求企業編制穩健的資產負債表,資產減值會計由此迅速發展起來。在SFAS NO.121發布之前,美國先後對存貨減值、短期投資減值、長期投資減值、或有會計事項作出了規范,但均分散在不同的准則中,並且對持有和使用的資產的減值問題未予規范,這樣的漏洞成為許多美國企業自行計提減值或注銷來操縱企業盈餘的眾矢之的。
[2]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會計准則研究文庫——資產減值會計》,大連出版社,2005年
[3]湯雲為、錢逢勝,《會計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
[4]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會計准則研究文庫——資產減值會計》,大連出版社,2005年
[5]劉峰,《會計准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
[6]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會計思想史》,文碩譯,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年
為了增強企業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抑制企業盈餘操縱的行為,AICPA的會計准則執行委員會ACSEC要求FASB對資產減值問題進行專題研究。1980年,ACSEC首次向FASB遞交了一份名為「對賬面價值不能完全回收的長期資產的核算」的問題報告,首次對永久性標准提出了質疑。1995年發布了SFAS NO.121,准則針對長期資產、可辨認的無形資產以及相關的商譽等項目區分不同的資產類型進行規范:對於持有或將繼續使用的資產,當有關事項或變化的環境預示著資產的賬面價值可能無法收回時,企業應當估計資產使用和最終處理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如果這個未折現的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小於賬面價值,企業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確認資產減值;對於待處置的資產,應以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減去銷售成本的差額中價值較低的一方確認。但是由於其沒有提供如何具體實施資產減值准則的實際指導,也沒有涉及處於處置狀態下企業分布的會計處理,針對這種情況,FASB於2001年發布SFAS NO.144,要求企業對所有通過出售處置的長期資產均按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孰低計量。自此,長期資產的減值處理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規范體系。
3、 國際會計准則機構對資產減值的研究發展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投資、國際貿易日益重要,資本市場日益壯大,資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大,這對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在這種情況下,對資產減值會計進行國際規范成為必然。1996年國際會計准則制定委員會做出了制定資產減值會計准則的決定。因為在此之前,國際會計准則中有關資產減值的規定都散布於存貨、固定資產、投資等具體的准則中,沒有統一的規范,影響會計核算的一致性。另外,原規定對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和計量沒有具體的規定。例如,准則中沒有明確規定是否應該對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而折現與否在計量結果有重大差異,嚴重影響著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又如,原准則中規定無形資產和商譽的攤銷期不得超過20年,但理事會於1996年3月決定重新考慮,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如果對無形資產和商譽實施充分、可靠的減值測定,其攤銷期是否可以超過20年。這些在客觀上要求國際會計准則制定委員會就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做出系統明確的規定。1998年4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理事會會議正式批准了《國際會計准則第36號——資產減值》(Impairment of Assets,IAS36),並於同年6月發布。此項准則的發布實施對於完善現行國際會計准則,進一步規范資產減值的會計實務,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IASB修訂了IAS NO.36,變化主要發生在與商譽有關的減值測試部分。
4、我國資產減值會計的發展歷程
資產減值會計在我國的產生和發展歷史較短,但發展速度很快。總體說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初始階段 我國的資產減值會計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會計制度改革時的「兩則兩制」, 基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條件,會計制度僅要求企業對應收賬款計提一項減值准備——壞賬准備,從而確立了應收賬款應反映其可變現凈值的理念。
四項准備階段 1998年開始執行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第一次對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內發行外資股公司的應收賬款、存貨、短期投資、長期投資等四項資產的減值處理做出了具體的規范。但對其他上市公司(即僅發行A股的上市公司),除規定必須採用備抵法核算壞賬損失外,對存貨跌價損失、短期投資跌價損失和長期投資減值損失這三項准備是否確認,並未做出強制性的要求,由公司自行確定。雖然該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正確確認和計量資產減值准備,但由於其強制執行面較窄,所以作用十分有限。
八項准備階段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國2001年末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中明確提出了資產減值的概念,並且將原有的四項減值准備規范擴大到計提包括應收賬款、存貨、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委託貸款、在建工程等在內的八項減值准備。
2006新准則的頒布 雖然2001《企業會計制度》已經再次擴大了計提減值准備的范圍,但是相關具體規范仍然散見在不同的准則條款之中,對於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和轉回缺少統一的規范,影響到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新准則應時而生,大大改善了現行資產減值制度,增強了會計准則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慮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並結合國際會計准則,對減值准備的確認、計量和轉回重新進行了統一規定,其中變化最大的包括提出現金產生單元的概念以及商譽的減值處理,並且規定了計提減值准備以後會計期間不可以再轉回等等。
三、資產減值會計的國際比較
(一)資產減值的確認比較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對於資產減值的認識也不斷進步,我國對於資產減值概念的認識也處於發展之中。資產減值確認的實質就是資產價值的再確認。與初始確認以交易成本作為入賬依據不同,資產減值會計對於資產價值的確認是在資產持有過程中進行的,已經不再局限於過去,更多的是立足於現在和未來。由此,其確認基礎不是交易而是事項,即使沒有發生交易,只要造成資產價值減少的情況已經存在,資產價值的下降可以相對可靠的計算,就可以加以確
認了。例如,國際會計准則 IAS NO.36中認為所謂資產減值就是資產的賬面金額超過其可收回金額的部分;在新准則出台前,我國一直強調合理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但是可能發生的損失具體指哪一方面並未統一明確,而是在具體資產項目減值損失計量的內容中做出了不同資產減值損失的描述;然而新准則中,我國的相關規定逐步與國際接軌,在第一章總則,第二條中闡述: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其實,不只是對於資產減值概念的認識,我國的新准則在諸多方面都發生了新的進步,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逐步發展並與國際接軌。
下面本文將從減值准備確認的時間、標准、和基礎等角度,將我國的資產減值會計與國際會計准則和幾個發達國家的會計准則相比較,探究其中的異同。
1、 資產減值確認的時間比較
不同類型的資產、不同的內外部環境導致資產發生減值的時間和頻率不同。不同情形下的資產減值其確認時間應當是不同的。例如,對於不斷下降式的連續減值,應當在當期資產負債表日進行確認;而對於資產價值一次性下降、伴隨暫時性價格上升的資產減值以及資產價值起伏不定的三種情況,應當選擇在月、季、年度資產負債表日進行確認;對於存在導致減值的因素,但是減值一時並未表現出來的情況,可以暫時不確認減值損失,但是應當盡可能地進行披露。
我國新准則中第二章 可能發生減值資產的認定中第四條中規定: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因企業合並所形成的商譽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每年都應當進行減值測試。
然而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對於資產減值損失的檢測時間沒有一個確切的規定,只是強調在出現任何資產的減值損失時,均要確認並計量損失,並進行相關的會計處理。另外,FAS142 第12 段規定,不進行攤銷的無形資產每年應進行減值測試,或在事項或環境的變化表明資產可能減值時,更為頻繁地進行減值測試。FAS142 第26 段規定,商譽的年度減值測試可在年度期間的任何時間進行,如果這種減值測試是在每年的同一時間進行的話。不同的報告單元可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減值測試。FAS144 號僅僅規定,如果存在長期資產或資產組合的賬面價值不可收回的跡象,主體應測試其可收回性,對於企業進行減值測試的頻率沒有做出硬性規定。
我國新准則的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相似,IAS36第8段規定,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估計是否存在資產可能已經減值的跡象。如果存在這樣的跡象,企業應估計資產的可收回價值。在該段中還進一步規定,無論是否有任何減值跡象,會計主體也應在每個年度報告期末估計一項無確定資產所經營的經濟環境發生變化造成的,因此,應根據減值的跡象來決定應在何時對減值進行檢查。
澳大利亞AASB 第9 段中指出[8],主體應在每一個資產負債表日,評估是否存在資產可能已經減值的跡象,如果存在這樣的跡象,主體應估計資產的可收回金額。
2、資產減值確認標準的比較
資產減值如何確認取決於其採用的標准,標准分為三類:永久性標准,可能性標准,和經濟性標准。所謂永久性標準是指只有永久性即在可預計的未來期間內不可能恢復的資產減值損失才予以確認,英國一些國家採用了此標准,它強調只有在預計的未來期間內不可能恢復時,才對資產減值損失進行確認。
可能性標準是指對可能的資產減值損失予以確認。在可能性標准下,表明資產減值的確認被分為三類:⑴賬面金額很可能(probable)不能全部收回,這種情況應當確認;⑵賬面金額合理可能(reasonably probable)不能全部收回,這種情況應當披露;⑶賬面金額極小可能(remotely probable)不能收回,這種情況既不確認也不披露。美國等一些國家使用了可能性標准,其確認和計量的基礎不一致,美國FASB強調企業確認資產減值損失的基礎是通過測試企業某項資產經過使用和最後處置可得到的未來現金流量。該現金流量必須是非折現的,不含利息支出;而計量的基礎則是公允價值,當未來的現金流量的貼現值大於資產的賬面價值時,即使公允價值小於賬面價值,也不確認減值損失,這樣可能會導致資產價值高估。
經濟性標準是指只要發生減值就予以確認,其建立在資產計量的基礎上,確認與計量採用同一量度以保證相同情況下取得一致的結果,計量結果作為減值損失確認的緣由。國際會計准則和我國新准則都採用了經濟性標准,其確認和計量的基礎相同,這樣就可減少確認時的主觀判斷和人為操作,實務中更具可操作性。我國新准則中規定資產的賬面價值低於其可收回金額時,確認資產減值。計量的基礎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
由此可見,永久性標准在應用中很難確定哪些是永久性減值,哪些是暫時性減值,大大增加了管理當局操縱會計信息的可能性;而可能性標准雖然避開了分辨暫時性和永久性減值這一問題,更加接近經濟現實,尊重管理當局的職業判斷,但是其提出的限制條件太低,存在被濫用的可能性,並且確認和計量的基礎不一致;我所贊成的是選用經濟性標准,其確認和計量基礎一致,易於操作便於理解,而且能及時反映環境變化對於資產價值的不利影響;不是過分依賴於管理當局的職業判斷,操作更具合理性。
3、資產減值確認基礎的比較
我國新准則第十八條規定:有跡象表明一項資產可能發生減值的,企業應當以單項資產為基礎估計其可收回金額。企業難以對單項資產的可收回金額進行估計的,應當以該資產所屬的資產組為基礎確定資產組的可收回金額。資產組的認定,應當以資產組產生的主要現金流入是否獨立於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的現金流入為依據。
國際會計准則中有相似規定,IAS36 第65 段中指出,如果存在資產可能減值的跡象,應估計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如果不可能估計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則會計主體應確定資產所屬的現金產出單元的可收回金額。
美國會計准則中規定,如果某項或某些長期資產是資產組合的一個組成部分,該資產組合還包括不由本公告規范的其他資產和負債,本准則也適用於該資產組合。此時,長期資產的會計核算主體是該資產組合。
英國FRS11 第27 段認為[9],收益產生單位應通過將報告主體的全部收益盡可能劃分成許多基本上獨立的收益流的方式加以確定,主要的資產應當在各個收益產生單位之間進行系統合理的分配。那麼,在實際可行的情況下,應該單獨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價值進行估計,但是在不能合理地確定單項固定資產產生的現金流量時,應該根據收益產出單元計算使用價值。
澳大利亞AASB136 中指出[10],主體應確定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如果不可能估計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則主體應確定資產所屬的現金產出單元的可收回金額。
縱觀上述,各國均要求首先應當針對單項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如果某一資產產生的現金流量與其他資產無法區分時,就要針對資產組合進行減值測試。各國使用了大致相同的概念,如資產組合、收益產出單元和現金產出單元。
[7]《英國財務報告准則研究與比較》P329
[8] 汪祥耀、鄧川等著,《澳大利亞會計准則及其國際趨同戰略研究》,立信出版社
[9]《英國財務報告准則研究與比較》P331
[10] 汪祥耀、鄧川等著,《澳大利亞會計准則及其國際趨同戰略研究》,立信出版社
⑧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獻綜述
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問題研究
【摘要】企業並購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本文就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規避對策。
一、引言
企業並購,即兼並與收購(mergerandacquicision)是現代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是社會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企業購並的法律法規的出台,企業戰略購並的法律障礙及政策壁壘正逐步消除。而國內產業分散、企業規模過小、競爭激烈的現實以及外資的不斷進入也迫使國內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購並和產業整合。可以看到,企業實施兼並與收購,將企業做大做強,是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通過並購可產生協同效應,但並購並不等同於企業競爭力,並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風險,尤其以財務風險最為突出,財務風險貫穿於整個並購活動的始終,是決定並購是否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將影響企業並購的成敗及並購後的整合。
二、企業並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
(一)融資風險
並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並購順利進行。由於企業並購動輒涉及上萬億元的資金,如何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籌資渠道在短時間內籌集到所需資金是關繫到並購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不同的融資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資風險,企業並購的融資決策將對企業的資金規模和資本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1.債務性融資風險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達65%~70%,同時我國金融政策較為嚴格,使得並購資金的來源十分困難。國家規定,銀行信貸資金主要是補充企業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不足,沒有進行並購的信貸項目。另外,企業兼並風險較大,需要資金量也大,商業銀行難以支持。我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發行基本上都是為企業籌集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審批嚴格,專款專用,再加上銀行信貸資金切塊分割、規模控制的體制也不利於並購資金的籌集,信貸資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區並購相當困難。債務融資風險來源於收購方的債務風險和目標企業的債務風險。債務融資由於債務放大了收益的波動,它比股權方法風險更大。由於並購融資方式不同以及目標企業收購前資本結構的不同,使得企業並購所需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自有資本與債務資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並購企業應針對被並購企業負債償還期限的長短及維持正常營運資金的多少來做好投資的不同回收期與借款的種類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2.權益融資風險
權益融資雖然可以通過發行股票迅速籌集到大量資金,沒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現的上下限,資本風險較小,但是,我國對股票融資要求較為苛刻。企業為了實現權益融資而不斷努力試圖達到融資標准,跨度時間長,不利於搶占並購時機,而且股票融資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將會稀釋大股東的控制權。股票融資主要有普通股融資和優先股融資。普通股融資的風險主要有:第一,由於普通股股東通常都享有投票權,因而發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業控制權;第二,過多的普通股融資會使企業無法達到平均資金成本為最低的最佳資本結構;第三,無法享受到像債券融資一樣的稅前抵扣優勢;第四,對外發行新股,容易使新股東坐享其成,即當未來企業的盈餘激增,新股東與舊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第五普通股融資的審查成本較高且普通股的定價通常較債券或優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銷費用通常要較優先股或債券的承銷費用高。優先股融資的風險在於,優先股的稅後資金成本要高於負債的稅後資金成本。由於優先股股東往往負擔了相當比例的風險,卻只能收取固定的報酬,因而在發行效果上不如債券。
(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中的財務風險
並購價格是並購雙方最關心的問題。合理的並購價格以對目標企業價值的科學評估為前提,是並購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合理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1.信息不對稱可引起並購公司估價風險。由於目標企業內部人【摘要】企業並購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本文就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規避對策。
一、引言
企業並購,即兼並與收購(mergerandacquicision)是現代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是社會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企業購並的法律法規的出台,企業戰略購並的法律障礙及政策壁壘正逐步消除。而國內產業分散、企業規模過小、競爭激烈的現實以及外資的不斷進入也迫使國內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購並和產業整合。可以看到,企業實施兼並與收購,將企業做大做強,是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通過並購可產生協同效應,但並購並不等同於企業競爭力,並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風險,尤其以財務風險最為突出,財務風險貫穿於整個並購活動的始終,是決定並購是否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將影響企業並購的成敗及並購後的整合。
二、企業並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
(一)融資風險
並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並購順利進行。由於企業並購動輒涉及上萬億元的資金,如何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籌資渠道在短時間內籌集到所需資金是關繫到並購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不同的融資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資風險,企業並購的融資決策將對企業的資金規模和資本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1.債務性融資風險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達65%~70%,同時我國金融政策較為嚴格,使得並購資金的來源十分困難。國家規定,銀行信貸資金主要是補充企業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不足,沒有進行並購的信貸項目。另外,企業兼並風險較大,需要資金量也大,商業銀行難以支持。我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發行基本上都是為企業籌集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審批嚴格,專款專用,再加上銀行信貸資金切塊分割、規模控制的體制也不利於並購資金的籌集,信貸資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區並購相當困難。債務融資風險來源於收購方的債務風險和目標企業的債務風險。債務融資由於債務放大了收益的波動,它比股權方法風險更大。由於並購融資方式不同以及目標企業收購前資本結構的不同,使得企業並購所需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自有資本與債務資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並購企業應針對被並購企業負債償還期限的長短及維持正常營運資金的多少來做好投資的不同回收期與借款的種類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2.權益融資風險
權益融資雖然可以通過發行股票迅速籌集到大量資金,沒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現的上下限,資本風險較小,但是,我國對股票融資要求較為苛刻。企業為了實現權益融資而不斷努力試圖達到融資標准,跨度時間長,不利於搶占並購時機,而且股票融資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將會稀釋大股東的控制權。股票融資主要有普通股融資和優先股融資。普通股融資的風險主要有:第一,由於普通股股東通常都享有投票權,因而發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業控制權;第二,過多的普通股融資會使企業無法達到平均資金成本為最低的最佳資本結構;第三,無法享受到像債券融資一樣的稅前抵扣優勢;第四,對外發行新股,容易使新股東坐享其成,即當未來企業的盈餘激增,新股東與舊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第五普通股融資的審查成本較高且普通股的定價通常較債券或優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銷費用通常要較優先股或債券的承銷費用高。優先股融資的風險在於,優先股的稅後資金成本要高於負債的稅後資金成本。由於優先股股東往往負擔了相當比例的風險,卻只能收取固定的報酬,因而在發行效果上不如債券。
(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中的財務風險
並購價格是並購雙方最關心的問題。合理的並購價格以對目標企業價值的科學評估為前提,是並購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合理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1.信息不對稱可引起並購公司估價風險。由於目標企業內部人【摘要】企業並購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本文就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規避對策。
一、引言
企業並購,即兼並與收購(mergerandacquicision)是現代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是社會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企業購並的法律法規的出台,企業戰略購並的法律障礙及政策壁壘正逐步消除。而國內產業分散、企業規模過小、競爭激烈的現實以及外資的不斷進入也迫使國內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購並和產業整合。可以看到,企業實施兼並與收購,將企業做大做強,是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通過並購可產生協同效應,但並購並不等同於企業競爭力,並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風險,尤其以財務風險最為突出,財務風險貫穿於整個並購活動的始終,是決定並購是否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將影響企業並購的成敗及並購後的整合。
二、企業並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
(一)融資風險
並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並購順利進行。由於企業並購動輒涉及上萬億元的資金,如何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籌資渠道在短時間內籌集到所需資金是關繫到並購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不同的融資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資風險,企業並購的融資決策將對企業的資金規模和資本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1.債務性融資風險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達65%~70%,同時我國金融政策較為嚴格,使得並購資金的來源十分困難。國家規定,銀行信貸資金主要是補充企業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不足,沒有進行並購的信貸項目。另外,企業兼並風險較大,需要資金量也大,商業銀行難以支持。我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發行基本上都是為企業籌集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審批嚴格,專款專用,再加上銀行信貸資金切塊分割、規模控制的體制也不利於並購資金的籌集,信貸資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區並購相當困難。債務融資風險來源於收購方的債務風險和目標企業的債務風險。債務融資由於債務放大了收益的波動,它比股權方法風險更大。由於並購融資方式不同以及目標企業收購前資本結構的不同,使得企業並購所需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自有資本與債務資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並購企業應針對被並購企業負債償還期限的長短及維持正常營運資金的多少來做好投資的不同回收期與借款的種類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2.權益融資風險
權益融資雖然可以通過發行股票迅速籌集到大量資金,沒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現的上下限,資本風險較小,但是,我國對股票融資要求較為苛刻。企業為了實現權益融資而不斷努力試圖達到融資標准,跨度時間長,不利於搶占並購時機,而且股票融資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將會稀釋大股東的控制權。股票融資主要有普通股融資和優先股融資。普通股融資的風險主要有:第一,由於普通股股東通常都享有投票權,因而發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業控制權;第二,過多的普通股融資會使企業無法達到平均資金成本為最低的最佳資本結構;第三,無法享受到像債券融資一樣的稅前抵扣優勢;第四,對外發行新股,容易使新股東坐享其成,即當未來企業的盈餘激增,新股東與舊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第五普通股融資的審查成本較高且普通股的定價通常較債券或優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銷費用通常要較優先股或債券的承銷費用高。優先股融資的風險在於,優先股的稅後資金成本要高於負債的稅後資金成本。由於優先股股東往往負擔了相當比例的風險,卻只能收取固定的報酬,因而在發行效果上不如債券。
(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中的財務風險
並購價格是並購雙方最關心的問題。合理的並購價格以對目標企業價值的科學評估為前提,是並購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合理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1.信息不對稱可引起並購公司估價風險。由於目標企業內部人員與並購方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上市和非上市的目標企業在高質最的信息資料獲取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容易形成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財務風險。
2.我國企業並購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其相關的規定也多為原則性的內容,可操作性不強。並購過程中人的主觀性對並購影響很大,並購並不能按市場價值規律來實施。
3.缺乏服務於並購的中介組織,無法降低並購雙方的信息成本和對並購行為提供指導和監督,增加了並購的交易成本及新企業的整合風險和成本。
(三)缺乏規范運作的中介機構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中介機構的作用一是為雙方牽線搭橋,降低企業並購的信息成本;二是能提供中立、公正的判斷,避免較強的主觀傾向,從而最終導致交易的達成。我國的企業並購中,投資銀行等中介機構較少,完全依靠並購企業自己自主搜尋目標、設計方案、籌集資金、談判價格等等,結果由於並購方信息不靈,缺乏操作的經驗,又苦於兼並融資困難,往往使應該成功的並購曠日持久,成本過高,甚至歸於失敗。
三、企業並購中財務風險的規避
(一)利用杠桿收購
杠桿收購(Leverag Buyout,LBO)作為一種創新的融資方式在西方國家興盛一時。它是指通過增加並購企業的財務杠桿去完成並購交易的一種方式。這種並購方式的實質是並購企業主要以借債方式購買被收購企業的產權,繼而以並購後目標企業的資產或現金流來償還債務。杠桿收購融資的積極意義在於:
1.可以滿足資金不足而又急於擴大生產規模企業的融資需要。採用杠桿收購的融資方式企業只需投入少量的資金便可迅速獲得大量的資金使用額。
2.以杠桿收購融資方式進行企業並購,能有效地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縮短並購時間,有助於促進企業的優勝劣汰。
3.並購企業通過杠桿收購可以獲得意外的收益。由於在收購活動中,目標企業的售價一般會低於其內在價值,通過杠桿收購,並購企業可以獲得目標企業資產增值的價值。
4.杠桿收購可以使企業獲得稅收優惠。杠桿收購中的債務資本往往佔全部資產的0%~90%。由於支付的利息可以在稅前抵扣因而可以減輕企業的稅負。另外目標企業並購前的虧損可以遞延沖抵並購後產主的盈餘,從而降低了納稅基礎。
5.杠桿收購有利於管理協同效應的發揮。杠桿收購可以充分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使並購方更加重視經營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完成與目標企業的有機整合。
(二)合理運用並購中的納稅籌劃
並購企業在完成兼並後能夠提高其債務權益比率,創造更多的稅收收益和更多的價值。最佳的債務權益比率,是當增加債務所致的邊際稅收收益等於增加債務所致的邊際財務困境成本時所對應的債務權益比率。當一個企業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量來滿足經營合同中所要求的款項時,如不清償到期應付利息,它就將陷入財務困境。因為並購會產生某種多元化效應,聯合企業的財務困境成本會比持有這些現值的兩個單一企業的小,所以,並購企業在並購完成後能夠提高其債務權益比率,創造更多的稅收收益和更多的價值。另一方面應當充分利用經營凈損失形成的納稅虧損。如果一家企業有稅收減免額度,卻由於處在虧損狀態而無法使用這個額度,而另一家企業由於處於盈利狀態而必須繳納稅款時,這兩家企業的合並就可以使它們獲得稅收利益。這種增效作用的價值等於並購所產生的稅收利益的現值,因此,可選擇並購有累計經營虧損的企業,以虧損企業賬面虧損沖抵盈利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這樣就會減少企業的所得稅稅基,而且在實行累進稅率時,還可能降低適用稅率,降低企業整體稅負,從稅務上降低並購中的財務風險。
(三)做好資產評估,防範財務風險
對企業的資產評估,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的資產評估組織,其中應有經濟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二是充分考慮被評估企業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尤其要注意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資產評估。三是評估方法的採用應靈活,對待繼續運營的企業產權,應採用預期收益凈現值法,對待破產的企業或企業的部分資產時,應採用重置資本計算的賬面凈現值法。
(四)要大力發展中介機構
大力推廣企業並購的中介機構,充分利用中介機構的專業人才、科學的程序和方法,發揮其在並購中的服務和監督職能。首先,利用中介機構對企業的經營能力、財務狀況進行客觀評估;其次,利用中介機構掌握的目標企業的各類信息,改變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降低估價風險;再次,參考中介機構制定的並購方案。
只有合理估計財務風險,才能有效地規避風險。現代企業並購涉及金額大,只有充分合理的估計到並購可能產生的各種財務風險才能做好並購工作。
⑨ 關於無形資產問題的思考的參考文獻有什麼
一、無形資產的概念
「無形資產」這一術語,在不同的學科,不同應用環境中,有不同的定義。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無形資產》中將無形資產定義為:「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1]此定義與國際會計准則第38號[2]的定義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國際會計准則將商譽排除在外,而我國會計准則則包括商譽。但國際會計准則第22號----企業合並[3]中,對商譽的會計處理作了規定,也就是說國際會計准則實際上也認為商譽是可以確認的,美國正在修訂中的無形資產准則則將商譽作為無形資產的一種。 我國《資產評估准則--無形資產》中將無形資產定義為:「特定主體控制的,不具有實物形態,對生產經營長期發揮作用且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4]並且也將商譽作為無形資產的一種。《國際評估准則--國際評估指南四--無形資產》中的無形資產定義為:「無形資產是以其經濟特性而顯示其存在的一種資產,無形資產無具體的物理形態,但為其擁有者獲取了權益和特權,而且通常為其擁有者帶來收益。」[5]它也將商譽列作無形資產的一種。
在會計准則中,主要從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角度來界定無形資產。一般認為財務會計報告應提供會計主體各項資產的可用資源的信息,那麼,對無形資產這一特定資產進行單獨計價就是必須的。但是,由於無形資產的未來效益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且缺乏活躍的市場,則可行的計量屬性應是歷史成本,或是根據一般購買力變動進行調整後的成本。這就要求必須要有交易或事項的發生,並且每項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單獨辨認,所以會計上單獨確認的單項無形資產必須是可辨認的。對於商譽,只能在企業整體轉讓時,也就是有交易發生且成本可以可靠計量時才可能確認。這樣,在國際評估准則中明確提到的關系類無形資產,如工作人員的組合,與顧客的關系等則不能作為無形資產在會計上單獨確認。這種關系類的無形資產是非契約性的,短期存在的,難以控制的,我國從謹慎的角度出發,在資產評估准則中將無形資產限定在長期發揮作用的范圍內,會計准則將無形資產也限定為長期資產,可以說都將關系類無形資產排除在外。理論上講,資產的價值在於其未來的經濟利益,有形資產的取得成本可認為是對該資產未來經濟利益流入的現值的現時估計。無形資產尤其是自創無形資產,由於其取得支出是長期的、不易確指的,會計上只把一小部分認定為取得成本,因此,取得成本與其未來的經濟利益是弱相關的。而會計上又是以取得成本來計量無形資產的,很多情況下是低估了無形資產。因此,藉助於科學的無形資產評估,對會計確認的無形資產進行調整在理論上是必要的。
資產評估准則側重於強調無形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而並不注重其取得成本是否可確指。盡管評估無形資產有時可採用成本法,但一般認為成本與無形資產的價值在多數情況下是不相關的。資產評估准則對無形資產的定義更接近於其經濟學中的含義。在經濟方面而言,無形資產是某類價值的代表。這種價值是企業盈利的剩餘(即,所得利益超過其資本應得的利息及企業家應得的報酬的部分)。按照一定的利率折現後的現值。它強調的是無形資產能夠帶來超額收益,而不去區分它能否單獨辨認。
上述種種關於無形資產的闡釋,各有所側重,各自考慮本學科的特點,無所謂孰是孰非。從資產評估角度來說,有兩個主要問題需要解決:第一,什麼樣的經濟現象可以作為無形資產加以評估,也就是說資產評估中的無形資產應具備什麼屬性;第二,什麼樣的經濟現象能夠表明或顯示無形資產的價值,從而為評估無形資產的價值提供依據。
二、無形資產的屬性
(一)無形資產應是財產,應具有財產權利和責任
作為一項有財產權利的財產,應該是可以描述和確切辨認的,也就是說它應具有明顯的邊界。商譽在企業正常的經營中,無法單獨辨認,因此,是否把商譽作為無形資產尚存在爭議。
作為一項財產,其財產權利應能夠得到法律保護,也就是說財產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能夠被企業所控制。從這一角度考慮,關系類無形資產不符合財產要求。雖然它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這種經濟利益是無法控制的,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因為關系本身不受法律保護。資產評估對於無形資產帶來的經濟利益,是指它的預期未來利益,而不是指它的現實或過去的實際利益。這就要求企業能夠合法控制無形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而關系的未來不確定性很大,因此作為無形資產不是很合理。從評估風險角度來說,對那些不受法律保護的所謂無形資產進行評估也是不可取的。
作為目標無形資產不一定要擁有所有的法定財產權,如處置權。有些無形資產如政府給予的特許經營權,它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是顯而易見的,並且能夠被企業所控制,受法律保護。但是這種權利卻不能任意轉讓。資產評估中對於能否作為目標無形資產,主要看它能否給企業帶來可以控制的預期經濟利益,不能因為無處置權而否定其作為目標無形資產的資格。會計上也並不要求擁有所有法定財產權利,才能作為企業的資產,它著眼於某項資產的風險和報酬是否被企業所控制。從這一點上看,資產評估與會計對資產的界定是基本相同的。
當然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一樣,其控制者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如納稅、接受政府監管以及對無形資產給他人造成的損失承擔法律責任等。
(二)無形資產不具有實物形態
這是無形資產區別於有形資產的一個明顯特徵。有形資產應該有物質形式,具有可觸性和可視性,如你可以觸摸並看到廠房、設備、存貨等。但是無形資產的證明文件也是可觸、可視的,如你也可以觸摸並看到專利證書、特許經營權協議等;另一方面,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價值,實質上都來自其財產權利,而這種財產權利都是無形的。從形式上看,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區別並不明顯,要區分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應從本質上考察。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本質區別在於;有形資產的價值是由它的有形性質所創造的;而無形資產的價值是由它的無形性質所創造的,也就是說,有形資產的可觸的、有形的和可視的因素賦於其價值。有形資產的價值來自於它的物質特徵,盡管其財產權利是無形的,但它來源於其物質特性。而無形資產的價值或來自於某些權利如許可權、抵押權等,或來自於一些無形因素影響,如競爭優勢,獨一無二性等,這些無形資產的價值來源都是無形的。
正是由於無形資產價值來源於其無形特性,要想作為一種可確認的、受法律保護的財產,必須能夠提供無形資產存在的有形證明。有些無形影響因素如神秘性,市場潛力等對企業來說是有價值的,但它們並不能作為無形資產,它們缺乏有效的有形證明。它們的價值是隨著與之相聯系的特定財產而產生的,這一特定財產可以是無形資產,也可以是有形資產。
(三)無形資產應該是在可確認的時間內或作為可確認事件的結果而產生或存在的,同時也應該在可確認的時間內作為可確認事件的結果而被破壞或終止
同其他資產一樣,無形資產是在某一特定時刻產生的,也許此前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才得以創造和開發出來。這樣就需要提供證明無形資產產生的依據,往往這一依據是它的有形證明文件。也就是說,一種存在狀態,如果沒有能夠證明其產生或存在的可辨認證明,則不能作為無形資產。
同它在特定的時刻產生一樣,無形資產也應該在某一特定的日期消亡。有的無形資產有確切的有效期,則它將在有效期滿消亡;有的無形資產並無確切的有效期限,並不能在開始時就清楚它的確切消亡時間,但它將在某一特定時刻消亡是勿庸置疑的。認識無形資產使用壽命的有限性對於資產評估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在評估其價值時應充分考慮其貶值的程度和可使用的程度。無形資產使用壽命的有限性,也為會計上對無形資產的攤銷提供了依據。
三、無形資產價值的表明或顯示
無形資產具有經濟價值的表現之一,是它本身能夠帶來可計量的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可以表現為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或提高管理效率等。有時這種經濟利益的量化較為困難,但它必須能夠量化。如果直接量化不可行,可以採用間接方法,如可以通過把使用目標無形資產時產生的經濟利益與該無形資產不存在時的經濟利益相比較來計量該無形資產的價值。如果無法量化其價值,則無論是資產評估還是會計都不能將其確認。有必要區分一下無形資產的經濟存在形式和它的經濟價值,作為目標無形資產僅僅具有經濟存在形式是不夠的,它還必須具有經濟價值,二者缺一不可。如一個企業設計了一個商標並將其注冊,則它已具備商標權的經濟存在形式,但如果企業將其永遠鎖在抽屜,而不準備用於任何目的,則它不具有經濟價值,當然它就不能作為目標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具有經濟價值的另一種表現是,能夠潛在地增加與之相聯系的其他資產的價值。也就是說如果將目標無形資產加入到一個資產組合中,它能夠產生積極影響。無形資產本身可以產生經濟價值,如出租無形資產的收益;有時,無形資產需要藉助一些有形資產才能實現或充分實現其經濟價值,但不論哪種形式來實現,都可說明無形資產是具有價值的。
無形資產領域的爭論很激烈,認識差異較大。筆者認為,作為目標無形資產,具備合法的經濟存在形式並且具有可量化的經濟價值這一點應該是必須的。
⑩ 急求!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文獻綜述!請發至[email protected],謝謝!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