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是畢業論文的題目:麥當勞連鎖經營的經驗分析
1、麥當勞的CIS
麥當勞是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快餐連鎖店,目前在72個國家開設了14000多家,每天接待2800萬人次的顧客,並且以平均每7.3小時新開一家餐廳的速度發展著。而顧客走進任何地方、任何一家麥當勞餐廳,都會發現,這里的建築外觀、內部陳設、食品規格和服務員的言談舉止、衣著服飾等諸多方面都驚人地相似,都能給顧客以同樣標準的享受。
2、麥當勞的經營理念
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羅克在創業初期,就為自己設立了快餐店的三個經營信念,後來又加上「V」信條,構成麥當勞快餐店完整的FQ、S、C、V經營理念。
Q(Quality)是指質量、品質。北京的麥當勞產品原料有95%以上在當地采購。麵包不圓和切口不平都不用,奶漿接貨溫度要在4℃以下,高一度就退貨。一片牛肉餅要經過40多項質量控制檢查。
S(Service)是指服務,包括店鋪建築的快適感、營業時間的方便性、銷售人員的服務態度等。微笑是麥當勞的特色,所有的訓員都面露微笑、活潑開朗地和顧客交談、做事,讓顧客感覺滿意。
C(Cleanliness)是指衛生、清潔。麥當勞員工規范中,有一項條文是「與其靠著牆休息,不如起身打掃」,全世界一萬幾千家連鎖店所有員工都必須遵守這一條文。員工上崗操作前須嚴格用殺菌洗手液洗手消毒,規定兩手揉搓至少20秒種再沖洗。
V(Value)是指價值,意為「提供原有價值的高品質,物品給顧客」。麥當勞的食品營養經過科學配比,營養豐富,價格合理。讓顧客在清潔環境中享受快捷營養美食,這就叫「物有所值」。
3、麥當勞的行為識別
麥當勞有一套准則來保證員工行為規范,即「小到洗手有程序,大到管理有手冊。」
4、麥當勞控制系統
麥當勞公司的再一個控制手段,是在所有經營分店中塑造公司獨特的組織文化,這就是大家熟
5、麥當勞管理辦法
麥當勞公司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特許組織了。在全世界它有一萬家分支分店,大約每隔15小時就有一家分店開張。
1,分店的建立。每開一家分店,麥當勞總部都自行派員選擇地址,組織安排店鋪的建築,設備的安裝和內外裝潢。
2,特許費。受許人一旦與公司簽訂合同,必須先付首期特許費為2。25萬美元,其中一半現金支付,另一半以後上交。此後,每年交一筆特許權使用費[年金]和房產租金。前者為年銷售額的3%,後者為年銷售額的8。5%。
3,合同契約。特許合同的期限為20年。公司對受許人有以下責任:在公司的漢堡大學培訓員工,管理咨詢,負責廣告宣傳,公共關系和財務咨詢,提供人員培訓的各種資料,教具和設備,向特許分店供貨時提供優惠。
4,貨物分銷。麥當勞公司不是直接向特許店提供餐具,食品原料,而是與專業供應商簽訂合同,在由它們向各個分店直接送貨。
6、麥當勞的營銷策略
1,商品策略。因為受許人必須先到漢堡大學培訓一段時間,方可營業,這就保證了麥當勞快餐店出售的食品都嚴格執行規定的質量標准和操作程序。例如,炸土豆條所用的土豆要經過適當的儲存時間調整澱粉和堂的含量,放在可調溫的油鍋中炸制,炸好後立即賣給顧客,若在7分鍾內未售出,則將其報廢。
2,服務策略。麥當勞快餐店努力創造溫馨氣氛。店堂內盡量避免喧鬧和閑逛,適合全家寧靜地就餐。服務員熱情周到,效率高。
3,衛生策略。麥當勞制定了嚴格的衛生標准,如工作人員不準留長發,婦女必須地發罩,顧客一走就馬上清潔桌面,落在地面的紙片要隨時揀起來,是店堂內始終保持清潔的環境。
4,價格策略。盡管麥當勞質量有保障,但也不隨意抬高價格,信守物有所值。
Ⅱ 急需「淺談如何發揮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公平性」的論文
個人所得稅(以下簡稱「個稅」)是世界大多數國家普遍開征的稅種,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個人所得稅在籌集資金、調節收入、監督管理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然由於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具體國情不同,開征個人所得稅的目的和制度選擇不同,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應以公平為主兼顧效率。
一、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目標定位
稅收目標也稱稅收政策目標,是指實施某一稅收政策或制度所期望達到和實現的目的。它是稅收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稅收政策的核心內容。稅收政策目標通常包括:①財政目標。征稅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②政治目標。征稅是為了實現國家一定的政治目的和要求;③經濟目標。征稅以經濟穩定、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為目標;④社會目標。征稅以實現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社會目標是稅收政策諸目標的最終落腳點。稅收分配總的說是為了實現上述四個目標,但在特定時期或對特定稅種來說,其目標集中為一個或兩個。
個人所得稅作為在大多數國家普遍開征的重要稅種,有其自身的特定目標,這就是財政目標與社會目標,不過在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選擇。有的選擇社會目標為主,強調公平稅負,重點調節,縮小收入差距,緩和社會矛盾;有的選擇財政目標為主,堅持中性原則,強調普遍徵收和效率優先,把保證國家財政收入放在首位;有的強調兼顧財政目標與社會目標,兼顧公平與效率,實行普遍徵收與重點調節相結合。
一國個人所得稅征稅目標的確定,並不是人們主觀意願的結果,而是客觀要求的產物。其主要依據是:
(一)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一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決定該國個人所得稅征稅目標選擇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生產力發展水平高的國家,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同一時間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個人的收入會普遍提高,這就為普遍徵收提供了稅源,創造了條件。因此,生產力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一般以組織財政收入為主要目標,強調效率優先,實行普遍徵收;而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國家,由於人們的收入少,多數人貧困,少數人富裕,社會矛盾尖銳,只能選擇社會目標,強調重點調節,縮小貧富差距;而處於中等發達水平的國家,人們的收入雖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基本生活已得到保障,大多數人有一定的納稅能力,這時宜選擇普遍徵收與重點調節相結合的方法。
(二)人們的收入差距
確定個人所得稅的征稅目標,不僅要看一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要看社會的分配狀況,考慮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雖然在一般情況下生產力水平高低,決定人們收入的多少,但在生產力水平大致相同的國家,由於分配製度等因素的影響,人們之間收入差距的大小並不相同。因此,個人收入差距比較大從而社會矛盾比較尖銳的國家,應以征稅公平為目標,強調重點調節;而個人收入差距比較小同時收入水平比較高的國家,則應以組織財政收入、以效率為目標,實行普遍徵收。
(三)百姓的納稅意識
個人所得稅征稅目標的確定,還要考慮百姓的納稅意識。一般來說,百姓的納稅意識受一國生產力發展水平、文化程度和傳統習慣的影響。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百姓的納稅意識強,能自覺交納稅款,有利於實行普遍徵收;百姓的納稅意識弱,宜加強對重點稅源的監管,實行重點調節。
(四)政府的征管水平
政府的稅收征管水平對征稅目標的確定有直接影響,政府的稅收征管水平高,有利於保證普遍徵收目標的實現;如果政府的征管水平低,宜選擇以重點調節為主的目標,集中力量加強對重點稅源的監控和對高收入者的調節。
(五)國家在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任務
國家在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任務不同,對征稅目標的確定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例如,在某一時期如果國家處於戰爭狀態,自然以組織財政收入為目標,實行普遍徵收,以保證戰爭對資金的需要;而在和平時期,除財政目標外,還可能以實現稅負公平和社會公平為目標,實行重點調節或重點調節與普遍徵收相結合。
一個國家確定不同的征稅目標,自然選擇不同的征稅制度,採用不同的徵收管理辦法。如果個人所得稅以公平為目標,就應該實行重點調節,在制度上選擇累進稅率,並制定較高的邊際稅率或實行加成徵收,同時提高費用扣除標准,縮小征稅面,使低收入者免於征稅;如果以組織財政收入、以效率為目標,就應實行普遍徵收,在制度上盡量降低費用扣除額,擴大征稅范圍,使更多的人成為納稅人。
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我國個人所得稅應以實現公平為主要目標,以調節納稅人特別是高收入者的收入為主要任務。這是由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性質、特徵以及現階段的國情所決定的。
首先,從個人所得稅在我國稅收體系中的地位來看,應以調節收入為主,以實現公平為目標。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提高效率。因此,為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強國力,我國的稅收政策總的說應該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但「效率優先」只是稅收政策的總目標,並不是每個稅種的具體目標,不同稅種由於其性質、特徵和所處的地位不同,在稅收體系中要求起不同的作用,有不同的目標。個人所得稅是對個人純收入的征稅,其在我國稅收體系中主要發揮兼顧公平的作用,目標是調節納稅人特別是高收入者的收入,縮小人們的收入差距,緩和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公平。
其次,從個人所得稅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作用來看,在我國現階段應以調節收入為主,注重社會目標。我們知道,就一般規律而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收入差距相對縮小,個人所得稅的征稅目標也由社會目標為主轉為以財政目標為主,由公平為主轉為以效率為主,從重點調節轉為普遍徵收。但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不高,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之間的差距很大。某些地區由於受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歷史原因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響,在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經濟發展較快;一部分人由於勞動能力比較強,天資比較高,或者佔有比較好的資源,遇到比較好的機會等,收入比較多,率先富裕起來,從而形成並擴大了人們的收入差距,加大了人們之間的社會矛盾。從地區差距來看,作為全國第一財政大省的廣東差距就非常大,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珠江三角洲7個地級以上市的財政收入佔了全省財政收入的85%強,稅收收入也超過全省稅收收入的80%,而其餘粵東、粵西和粵北14個地級市的財政收入只佔全省財政收入不足15%,稅收收入也只有全省稅收總額不到20%。全國的情況也是如此。據統計,2000年,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與最低的省差距超過3倍,全國尚有22.8%的縣未上溫飽線,86%的縣未達小康線,5%的貧困縣與5%的富裕縣人均GDP 相差16.4倍。(白景明、周雪飛,2003)從城鄉居民收入看,2000年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擴大了5.39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擴大了3.58倍;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2000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擴大了6.07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擴大了3.94倍。以基尼系數反映的居民收入總體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承受線。1991年為0.282,1995年為0.388,1996年為0.424,1998年為0.456,1999年為0.457,2000年為0.458,10年上升1.62倍。(白景明、周雪飛,2003) 2003年居民收入的總體基尼系數已接近0.48。到2004年底,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還有2610萬,貧困人口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擴大,從1992年到2004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從2.33∶1擴大到3.2∶1,貧困人口的收入上限與一般農民的收入差距從1∶2.45擴大到了1∶4.39。(夏傑長,2005)我國由於國土大,加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人們不可能同時富裕,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只能先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樣,在現階段,人們的收入存在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防止收入差距的過分懸殊。當今在人們收入差距明顯擴大的情況下,自然需要加強個人所得稅對個人收入特別是高收入的調節作用,以縮小人們的收入差距,緩和社會矛盾。
再次,從當前社會的分配狀況來看,也要求個人所得稅以公平為目標。當前我國初次分配秩序混亂,個人收入多元化、隱性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由於法制不健全,管理不規范,初次分配的秩序比較混亂。例如,某些企業建多本帳、設立小金庫,亂發獎金和補貼,發放實物,以及給個人買保險、公款負擔個人費用、分解發放勞務費或稿酬等,增加個人灰色收入,結果工資表外的收入接近甚至超過工資表內的收入;還有,某些行業憑借其壟斷地位獲得額外收入,並通過各種形式轉為個人所有,形成不合理的高收入;另外,某些幹部還通過腐敗方式和違法手段取得大筆黑色收入。這一切進一步加大了個人收入的差距,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加了人們的不滿情緒,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因此,需要國家通過稅收等手段,加強對高收入的調節,緩解社會收入分配不公所帶來的矛盾。個人所得稅作為調節個人純收入的稅種,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因此,調節高收入、緩解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實現社會公平,自然成為個人所得稅的主要目標。
二、現行「個稅」目標欠明確,制度不健全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是1994年稅制改革時建立的。現行個人所得稅法,選擇地域稅收管轄權與居民稅收管轄權相結合的征稅原則,實行分項課征制度,對個人不同來源、不同項目的收入,分別制定不同的費用扣除標准,規定不同的免徵數額,適用不同的稅率,按照不同的所得計算辦法征稅;採用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相結合的稅率制度;實行定額與定率相結合的、全國劃一但內外不同的法定費用扣除制度。這一制度適應上一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隨著形勢的發展,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主要有:
(一)征稅目標不明確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的征稅目標不夠明確。大家知道,在上一世紀的80年代初,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稅目標非常明確,這就是調節高收入。具體表現在當時制定的邊際稅率和費用扣除標准都比較高,只有少數高收入者成為納稅人。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提高,生活費用隨之上漲,而稅法所規定的邊際稅率和費用扣除標准卻一直不變,這在客觀上降低了征稅的門檻,擴大了征稅的范圍。不僅對高收入者徵收,而且對中等收入甚至在個別地方的部分低收入者也征稅,挫傷了部分勞動者的積極性。
(二)稅收負擔不公平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稅法單一,規定明確,易於理解,有利於降低稅收成本,節省徵收費用;同時,實行分類所得稅制,按所得來源不同分類徵收,方便實行源泉扣繳,有利於加強征管,減少稅收流失,有效發揮對特定所得的調節作用,實現特定的政策目標。但現階段實行分類徵收制度,缺陷非常明顯:一是不能有效反映納稅人的實際納稅能力,不能依納稅人的納稅能力確定稅收負擔,不能體現量能負擔的原則。例如,甲納稅人某月取得工薪收入2400元,要交20元稅,而乙納稅人同期分別取得工薪收入800元,勞務報酬收入800元,稿酬收入800元共2400元,則不用交稅。這樣,收入來源廣、項目多、綜合收入高的納稅人,少繳甚至不用繳稅,而收入來源少、項目單一、收入相對集中的納稅人,則要繳稅或多繳稅,稅收負擔不公平;二是這一制度也為某些納稅人分解收入、化整為零,逃稅、避稅提供了條件,影響了個人所得稅調節個人收入、縮小收入差距作用的發揮。因此,需要對個人所得稅的課征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
(三)納稅人劃分標准不夠科學
1994年我國在稅制改革時,借鑒了許多國家的做法,依居住地標准和居住時間標准來劃分居民納稅人與非居民納稅人,使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法更加完善。但居住時間標准規定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居住滿1年為居民納稅人不科學,給納稅人留下了許多避稅的空子,甚至成為某些納稅人規避納稅義務的綠色通道,造成居民納稅人與非居民納稅人稅收負擔不公平。
(四)費用扣除制度不合理
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採用的法定費用扣除辦法,一是規定過於原則,扣除標准全國一刀切,不能反映不同納稅人所在地的物價水平和居民的支出狀況;二是費用扣除標准長期不變,物價上漲了,消費范圍擴大了,消費支出增加了,但費用扣除標准卻20多年不變,扣除標准與納稅人的實際費用支出相差甚遠;三是工薪收入的費用扣除標准不僅內外有別,而且數額相差很大,後者為前者的五倍,與現實狀況不相符。現行費用扣除制度不合理,造成了稅收負擔的不公平。
(五)稅率制度不完善
現行稅率,檔次過多,規定復雜,既有累進稅率,又有比例稅率。累進稅率既有5級超額累進,又有9級超額累進;比例稅率,既有按規定稅率徵收,又有加成徵收和減征規定。同時,勞動所得的稅率高於非勞動所得,對勞動所得累進徵收,對非勞動所得則等比徵收。這樣,既不利於貫徹公平稅負的原則,也不方便納稅人交納和稅務機關管理。
(六)減免稅制度不規范,征稅范圍不清晰
一是減免稅列舉的項目過多,變動過快,難以掌握;二是有些免稅規定不科學。如規定,對企業或個人按政府規定的比例提取並實際繳付的住房公積金免稅。由於在現實中許多地區沒有規定明確的扣除比例,有些單位便趁機為員工多提住房公積金,逃避納稅。同時,對省、部、軍級以上單位頒發的獎金免稅,而對地、廳、師級及以下單位頒發的獎金則要征稅,沒有體現量能負擔的原則,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稅收歧視;三是沒有把個人的各種收入納入征稅范圍。如個人接受捐贈的收入等,沒有明確是否屬於征稅的范圍。由於征稅范圍不清晰,有些單位便利用擴大職工福利開支,提供免費用餐,發放購物券,分配實物,組織旅遊活動,增加交通補貼和通訊補助等方式,增加灰色收入,逃避個人所得稅;部分私營企業主則將個人消費列入企業成本,既減少個人所得,又加大經營成本,既逃避了個人所得稅,又少交了企業所得稅。
三、調整「個稅」制度,強化「個稅」征管,實現公平目標
為了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的職能作用,必須明確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稅目標,完善稅收制度,強化徵收管理。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開征個人所得稅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調節收入,特別是調節高收入,應改變目前個人所得稅大部分來自工薪階層,主要調節中等收入者的狀況。
(一)正確選擇課稅模式
我國目前實行的分項徵收模式,總的說是適合當時實際的,但這一模式難以體現量能負擔的原則,也容易逃避納稅。因此,應對這一課征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選擇適合我國實際的課稅模式。當前由於受徵收管理水平的制約,暫時難以實行綜合所得稅制。最佳的選擇是實行分類綜合所得稅制,按年與按次徵收相結合,對連續性、經營性的所得,如: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含獨資、合夥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財產租賃所得、稿酬所得等實行綜合徵收,按年計算,按月(或次)預繳,年終匯算多退少補;而對財產轉讓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則繼續分類徵收,按次或按期計算,源泉扣繳,年終不再匯算。這樣,有利於簡化稅制,強化徵收,減少逃稅,貫徹所得多多征,所得少少征的公平稅負原則。
(二)科學劃分納稅人
借鑒國外劃分居民與非居民納稅人的方法,調整我國居民與非居民納稅人的劃分標准。對在我國有住所,或無住所但在我國境內連續居住達365天的個人(期間一年內累計離境時間不超過90天的為臨時離境時間,不允許扣除),確定為居民納稅人,對其在境內、外取得的所得,行使居民稅收管轄權;對不具備居民標準的非居民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則行使地域稅收管轄權。通過調整納稅人劃分標准,使稅負更加公平。
(三)合理設計稅率
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簡稅制、低稅率精神,同時考慮世界各國所得稅制改革的趨勢是逐步降低稅率,筆者建議,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稅率設計應以保護低收入者,適當照顧中等收入者,重點調節高收入者為原則,在實行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條件下,對綜合所得征稅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對分項徵收的所得,則繼續實行比例稅率。考慮到財政的承受能力和合理負擔的要求,筆者認為,現階段可對按年計征的綜合所得實行5%~40%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年應稅綜合所得額在5萬元以下的,稅率為5%;超過5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稅率為10%;超過10萬元至50萬元的部分,稅率為20%;超過50萬元至100萬元的部分,稅率為30%;超過100萬元的部分稅率為40%。另可視具體情況,對年綜合所得額超過150萬元的部分加成徵收。對分項徵收的股息和紅利所得,考慮其已納企業所得稅,為減少重復征稅,使稅負更加合理,建議改按5%的稅率徵收,待條件成熟時停止徵收;對其餘的分項徵收所得按15%的稅率徵收,條件成熟改為按累進稅率徵收。通過調整稅率,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縮小個人收入差距的作用。
(四)適時調整費用扣除標准
為了貫徹公平稅負的原則,應盡快調整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或稱減除費用)標准,使費用扣除更切合納稅人的實際費用開支。我們知道,所謂費用是指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耗費。個人收入的扣除費用通常包括生活費用和必要費用兩個部分,生活費用是指納稅人為自身生存和家庭成員生活或者說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費用;必要費用是指為取得某項收入而支付的費用。
個人支出費用的多少主要取決於一定條件下納稅人的收入狀況、消費范圍、物價水平和管理體制。因此,確定費用扣除標准,應考慮各地納稅人不同的生活水平、消費范圍和各地的物價狀況;同時,還應考慮納稅人撫養子女(當然不能忽視計劃生育的要求)、贍養老人,以及教育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醫療制度改革,保險費用支出以及物價變動所帶來的影響。應允許以家庭為單位計算納稅,不同家庭人口結構不同,費用開支不同,費用扣除額應當有別。當然,如果考慮到目前由於征管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約,一時難以按各個家庭的實際情況確定費用扣除額,也可繼續實行法定費用扣除制度,但費用扣除標准不應全國一刀切。
我們知道,由於我國各地的生活水平不同,目前各地的最低工資標准存在較大差別。如2004年7月1日起最低工資標准上海為每月635元,貴州為300-380元,廣東(2004年12月1日起一類)為684元。因此,對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標准不應全國一刀切,建議實行統一與差別相結合的分類費用扣除辦法,按不同來源的收入,分別確定按實際、幅度、統一三種費用扣除標准。如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收入、財產轉讓收入,按實際的成本費用扣除;工資薪金收入、勞務報酬收入、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收入,則實行幅度費用扣除標准。如工資薪金收入,全國可統一規定幅度費用扣除標准為每人每月1000—2000元,或者規定基準費用扣除標准為1500元,上下浮動30%。具體的執行標准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確定,或者為了防止各地爭先恐後提高費用扣除標准,影響個人所得稅職能作用的發揮,可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根據各地的消費水平或工資類區確定;對稿酬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財產租賃收入,可繼續實行目前全國統一的費用扣除標准;但利息、股息、紅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不得扣除費用。
對部分個人收入實行幅度費用扣除標准,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選擇。理由是:第一、從理論上看,我國國土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物價指數和生活水平高低不同,費用扣除標准應能基本反映納稅人的費用開支狀況。如果費用扣除標准全國「一刀切」,必然使費用高的地區的納稅人的費用得不到全部減除,納稅人的其中一部分費用被作為所得征稅,等於把本來不應交稅的人列入了征稅的范圍,擴大了征稅面。這既不符合所得稅的征稅原則,也影響這部分納稅人的生活開支,不能體現公平稅負的要求。第二、從實踐來看,全國不分南北同一時間統一穿棉襖或穿襯衣是不科學的。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准由於全國一刀切,不適應各地的實際,所以,才會出現近年許多地區按照自己的實際調整或變相調整費用扣除標準的情況。第三、從外國的規定來看,許多國家的費用扣除標准並不是全國統一,而是各地有別的。如美國各州之間、加拿大各省之間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標准都各不相同。因此,全國一刀切的做法,不適應中國實際,在現實中難以實施。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2004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人均月消費支出為598.5元,按人均負擔率1.91計算,城鎮職工的人均月負擔消費支出為1143.14元,如果國家將個人所得稅的工資薪金費用扣除的基本標準定為每人每月1500元,按此方法計算,廣東省城鎮單位職工2004年人均月負擔消費支出為891.23元,按人均負擔率1.89計算,城鎮職工的人均月負擔消費支出為1684.42元,是全國人均月負擔消費支出的1.4735倍,廣東省的工資薪金費用扣除標准,應定為每人每月2000—2200元。如果將來廣東省的工資薪金費用扣除標准同全國一樣定為每月1500元,等於把其中500—700元的費用作為所得征稅,這是不合理的。實行幅度費用扣除標准,既能保證稅法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又使稅法具有可操作性,稅負具有公平性。
應當指出,無論全國的幅度費用扣除標准,還是各地實際執行的費用扣除標准,都應根據經濟條件的變化,適時做出調整。
(五)全面規范減免稅制度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的減免稅制度很不規范,應全面清理。筆者認為,應借鑒國外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除列舉少數幾項收入如撫恤金、救濟金、離休工資、見義勇為獎勵金、軍人轉業費和復員費、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基本養老保險金等給予免稅外,其餘各種收入如各類獎金(包括各級政府頒發的獎金。少量列舉免稅的除外)、各種補貼、各種名目的貨幣及實物收入等,都應列入征稅收入的范圍。這既有利於簡化稅制、拓寬稅基,公平稅負,也有利於加強征管,防止腐敗,減少稅收流失。
(六)不斷完善征管辦法
完善征管制度,強化徵收管理,是發揮「個稅」職能作用的重要保證。當前,一是建立居民收入監測體系。要認真落實稅收管理員制度,強化納稅人登記號管理,健全納稅檔案,加強對高收入行業和高收入者的監督管理,發揮個人所得稅對高收入的調節作用,緩和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社會矛盾;二是建立嚴格的制約機制。在抓好單位代扣代繳的同時,實行全員申報制度和雇員與僱主雙向申報制度;三是加強部門協作和中介監督。當前應加強部門協作,特別是稅務機關與銀行、工商行政管理、海關、公安等部門的協作,要通過銀行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現金管理,減少現金流通,從資金流上掌握稅源變動情況,強化源頭管理。同時,應充分發揮中介機構、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減少逃稅現象;四是重處罰。要堅持稅制從簡、稅基從寬、稅率從低,征管從嚴,處罰從重的原則,採取有力措施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逃稅活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的調節作用。
應當指出,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加之稅制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因此,對稅制改革,既要積極,又要穩妥,要循序漸進,分步實施,不應操之過急。
Ⅲ 如何判斷一筆收入是不是屬於境外所得個稅師(1+x個稅計算)證書適合哪些專業的學生
個人如果取得以下類別收入,就屬於境外所得:
一是因任職、受雇、履行合約等在中國境外提供勞務取得的所得,比如張先生被單位派遣至德國工作2年,在德國工作期間取得的工資薪金;
二是中國境外企業以及其他組織支付且負擔的稿酬所得,比如李先生在英國某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該期刊支付給李先生的稿酬;
三是許可各種特許權在中國境外使用而取得的所得,比如趙先生持有某項專利技術,允許自己的專利權在加拿大使用而取得的特許權使用費;
四是在中國境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取得的與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所得,比如周女士從在美國從事的經營活動取得的經營所得;
五是從中國境外企業、其他組織以及非居民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比如宋先生持有馬來西亞某企業股份,從該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
六是將財產出租給承租人在中國境外使用而取得的所得,比如楊先生將其汽車出租給另一人在新加坡使用而取得的租金;
七是轉讓位於中國境外的不動產,轉讓對中國境外企業以及其他組織投資形成的股票、股權以及其他權益性資產或者在中國境外轉讓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比如鄭先生轉讓其持有的荷蘭企業股權取得的財產轉讓收入;
八是中國境外企業、其他組織以及非居民個人支付且負擔的偶然所得,比如韓女士在美國買彩票中獎取得的獎金;
九是財政部、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收入。
需說明的是,對於個人轉讓中國境外企業、其他組織的股票、股權以及其他性質的權益性資產(以下簡稱權益性資產)的情形,如果該權益性資產在被轉讓前的連續36個公歷月內的任一時間點,被投資企業或其他組織的資產公允價值50%以上直接或間接來自位於中國境內的不動產,那麼轉讓該權益性資產取得的所得為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從國際上看,對此類情形按照境內所得征稅屬於國際通行慣例,我國對外簽訂的稅收協定、OECD稅收協定範本和聯合國稅收協定範本均對此有所規定。
Ⅳ <企業一般性費用支出的管理>的論文怎麼寫
業務招待費用是企業經營活動中必須支出的費用之一。如何准確處理業務招待費用的界定與會計處理,確保國家稅收及維護企業利益,是企業財務人員應該不斷探索的內容之一。本文結合業務招待費用的定義,從會計和稅務的不同角度分析加強業務招待費用核算管理的重要性與具體辦法。
1 業務招待費用的界定
企業為生產、經營業務活動的需要而發生的招待形式多種多樣,特別是隨著社會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招待形式也出現了多樣化,如:正常的娛樂活動、安排客戶正常的旅遊活動等。在業務招待費用的范圍上,到底哪一些支出是屬業務招待費用的范疇?不論是財務會計制度,還是稅收制度上都給出了概括性的界定,但對予實際中發生的具體行為,不可能、也沒有辦法做出具體的描述,准確處理該項業務,需要財務人員把握政策准確處理。如:財政部在《行政事業單位業務招待費用列支管理規定》中對業務招待費的開支范圍包括:在接待地發生的交通費、用餐費和住宿費。當然這對企業並不完全適用,並且根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國稅發[2000]84號)的有關規定:企業發生的與經營活動有關的合理的差旅費、會議費、董事會費作為「其他扣除項目」,而並未作為「招待費」處理。雖然在稅收政策中並未對業務招待費的范圍作出更多的解釋,但在稅務執法實踐中,稅務機關通常將業務招待費用的支付范圍界定為餐飲、住宿費(員工外出開會、出差,發生的住宿費為「差旅費」)、香煙、食品、茶葉、禮品、正常的娛樂活動、安排客戶旅遊產生的費用等其他支出。在實際理解「業務招待費」的時候,企業普遍存在把餐費與業務招待費等同的誤區,導致企業核算不夠准確,出現多繳所得稅的情況。實際上餐費與業務招待費用不能同等對待,應區分情況分別處理。第一,業務招待費除了用於接待的餐費,還包括向客戶贈送的禮品、安排客戶進行各項正常的旅遊活動等;第二,餐費的用途有很多,不一定都是用於業務招待。如:企業年底安排員工聚餐,這是一種福利活動,發生的餐費支出應計入福利費用;企業員工出差途中發生的餐費支出屬一差旅費用的一部分;會議期間安排的工作餐支出屬於會議費用的一部分;第三,禮品是企業自行生產或經過委託加工,對企業的形象、產品有標記及宣傳作用的,也可以作為業務宣傳費用處理。因此,企業發生的餐費應該根據具體用途歸屬到不同的費用項目,而不能將餐費都作為業務招待費用處理,否則會給企業增加稅收負擔。
2 業務招待費用的計提基數的確定
確定業務招待費用的計提基數是准確核算應納所得額的前提,是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依據。根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的通知》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發生的與其經營業務活動直接相關的業務招待費用,是按企業「全年銷售(營業)收入凈額」的一定比例內的允許稅前扣除。
「全年銷售收入或者營業收入」不同於「全年的收入」;根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七條「條例第五條(一)項所稱生產、經營收入,是指企業從事主營業務活動取得的收入,包括商品(產品)銷售收入,勞務服務收入,營運收入,工程價款結算收入,工業性作業收入以及其他業務收入」之規定,銷售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均為企業生產、經營收入的一部分,因而如果僅就銷售收入來說並不包含其他業務收入。但營業收入應指經營業務收入,其內涵顯然應該大於銷售收入,應包括從事各類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收入。並且根據1998年新修訂的企業所得稅申報表,銷售(營業)收入是指企業的基本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具體包括:銷售材料、廢料、廢舊物資等收入、技術轉讓收入(不含特許權使用費收入)、轉讓固定資產收入、無形資產收入、出租出借包裝物收入和自產、委託加工產品視同銷售收入。所以,作為業務招待費允許扣除的基數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銷售退回和折扣、折讓的收入額。對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企業從投資的聯營企業分回的稅後利潤或從股份企業分回的股息收入等,不作為招待費用稅前扣除的基數。
3 業務招待費用的會計實務處理
從實踐中,有的企業為了控制招待費用等目的,採取業務招待費用預提,這里必須強調的是,業務招待費用的扣除不能按照提取數,而要求是按實際發生數在稅法規定的限額內據實進行扣除;還有的企業對發生的業務招待費計入「營業外支出」科目、「其他支出」等損益類科目,在稅收上,不論會計上在哪個損益類科目反映,都應「剔」出來進行納稅調整;還有的企業將發生的業務招待費用從「應付福利費」科目中列支,對此,只要不影響損益,也就是在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的前提下不用進行納稅調整。
會計制度對業務招待費用正確的會計處理。一是計入「管理費用」的二級科目「招待費」,但這只是一般性的規定。根據「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實際成本原則」、「配比原則」等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二是對於企業在籌建期間發生的業務招待費用,按會計制度應計入「長期待攤費用-開辦費」,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對開辦費應當在開始生產經營,取得營業收入時停止歸集,並應當在開始生產經營的當月起一次計入生產經營當月的損益。而根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四條規定:企業在籌建期間發生的開辦費,應當從開始生產、經營(包括試生產、試營業)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於5年的期限內分期扣除。如果對企業發生的招待費用直接從開辦費中不論是一次或分期進入損益允許稅前扣除,都會帶來執行政策的不公平,並且企業可以規避納稅責任。根據新的會計制度規定,筆者認為:應當在企業應在攤銷開辦費的第一年,與當年發生的業務招待費用合並,在按當年營業收入准予列支業務招待費用的限額內據實列支;超過限額的年終應一次性調增應納稅所得額。
4 企業對業務招待費的舉證責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業務招待費用」嚴重超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一部分企業利用「業務招待費用」當「掩體」,以跑項目、聯系業務、招攬生意為理由,把「不好入賬」的禮品、禮金、娛樂活動費、補助、個人消費、「虛報冒領」等違規支出均列入其中,以偷逃國家稅收。所以,不論是《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還是《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計稅辦法(試行)》等都規定:企業申報扣除的業務招待費用,主管稅務機關要求提供證明資料的,應提供能證明真實性的足夠的有效憑證或資料,不能提供的,不得在稅前扣除。為了准確劃分餐費的費用項目,建議企業完善費用報銷制度。在報銷餐費時,應填寫餐費報銷單,列明用餐目的、參加人員等相關項目,並提供相關的證據,如會議通知、會議記錄、出差記錄等,這樣既可以加強內部財務監督管理,又有利於稅務處理。
Ⅳ 稅務畢業論文
相關範文:
我國個人所得稅公平缺失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摘要: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既是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收入分配領域,個人所得稅作為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縮小個人收入差距的「穩定器」,始終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最近,黨中央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出發,強調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並提出「調高、擴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改革目標。根據稅收公平理論,深入剖析我國現階段個人所得稅稅負公平缺失的現狀及產 生原因。
關鍵詞:稅收公平;個人所得稅;公平缺失;制度
一、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存在公平缺失問題
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於1980年9月開征了個人所得稅,其初衷除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外,還在於調節收入差距。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形勢的變化,個人所得稅制在其運行過程中暴露出一些未曾預見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削弱了稅種設置的效率,甚至違背了該稅種最初設計的本意,未能體現出個人所得稅對個人收入水平的有效調節。2005年的稅制改革提高了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減輕了工薪階層的納稅負擔,一定程度緩解了社會貧富的差距。但是由於此次改革只是「微調」,沒有對稅制模式、稅制設計、稅收征管、稅收徵收環境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使得現行的個人所得稅依然存在公平缺失問題,主要表現在橫向不公平和縱向不公平兩大方面。
(一)橫向不公平的具體表現
第一,有多個收入來源和收入來源較單一的兩個納稅人,收入相同繳納不同的稅收。所得來源多的人分別按不同稅目多次扣除免徵額,可不納稅或少納稅;而所得來源少、收入相對集中涉及稅目單一的人卻因扣除金額少要多納稅。如一人工資2.600元每月,另一人則每月有1.600元工資再加1000元的勞務報酬,前者需要納稅,而後者則無需納稅。這迫使納稅人將收入化整為零,或偷稅漏稅以減輕負擔,尋求公平。
第二,因來源不同導致同一性質不同收入項目繳納不同的稅收。例如,甲乙兩人,甲每月獲得工資薪金所得6.000元,應繳納個人所得稅(6.000-1.600)x15%-125=535元,乙該月獲得勞務報酬所得也是6.000元,應繳納個人所得稅6.000x(1-20%)x20%=960元。可見,甲乙兩人取得數量相同的勞動性質所得,但由於適用稅率不同,導致兩者的應納稅額也不同。
第三,收入相同的納稅人因所得性質不同繳納不同的稅收。例如,甲月工資收入50.000元,應繳納個人所得稅(50.000-1.600)x30%-3,375=11.145元,乙彩票中獎50.000元,應繳納個人所得稅50.000x20%=10.000元。甲的工資所得與乙的中獎所得數額相同,因分別適用9級累進稅率和20%的比例稅率而繳納不同的個人所得稅。
第四,同為利息所得,對存款利息、股票分紅、企業債券利息徵收 20%的個人所得稅,而對財政部門發行的債券和國務院批准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免徵個人所得稅,這也是一種不平等的做法。
第五,同為中國的納稅人,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因適用的費用扣除額不同(本國居民扣除額為1.600元,外國居民扣除額為4.000元),繳納不同的個人所得稅。
(二)縱向不公平的具體表現
第一,收入來源少的工薪階層成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所得來源多、綜合收入高的高收入者卻繳納較少的稅。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所專家們的跟蹤調查報告顯示:2002年全國收入最高的1%人群組獲得了全社會總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最高的5%人群組獲得了總收入的近20%,比1995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最高的10%的人群組獲得了總收入的32%,比1995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與此相應的是,個人所得稅稅收收入在高收入人群的比重卻相對降低。2001年中國7萬億元的存款總量中,人數不足20%的富人們佔有80%的比例,其所交的個人所得稅卻不及總量的10%。 〔1〕根據廣東省地稅局公布的消息,2004年廣東省共徵收個人所得稅239.6億元,其中約70%即168億元來自工薪階層。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謝旭人表示,2004年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為1.737.05億元,其中65%來源於工薪階層。如今,這一情況並未得到改變。
第二,隱形收入和附加福利多的人往往少納稅,偷逃稅現象嚴重,造成社會的不公平。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保守估計,全國職工工資以外的收入大約相當於工資總額的15%左右,這還不包括職工個人沒有拿到手裡卻獲益匪淺的那部分「暗補」,如住房補貼、公費醫療、兒童入托、免費或優惠就餐、住房裝修等等。這些「暗補」、收入少納稅或不納稅,說明現行稅制仍然存在許多漏洞,沒有體現公平稅負,合理負擔的原則。
第三,對工薪按月計征,對勞務報酬等一些所得採取按次計征產生的縱向不公平。例如,一個月工資為1.500元,年收入為18.000元的工薪階層,和一個假期打工一個月掙得2.000元的學生相比,前者不繳一分錢的稅,而後者卻要繳80元的稅。
第四,工薪所得的費用扣除搞「一刀切」,贍養老人、撫育未成年子女及家庭成員是否失業等情況均未考慮在內,在新經濟形勢下暴露出了稅收負擔不公的現象。個人收入同樣是3,000元,兩個人都就業的兩人家庭和兩個人就業的五人家庭,人均的稅收負擔差異就很大,導致事實上的縱向不公平。
第五,個人所得稅的徵收、征管不嚴也導致稅收負擔不公平。表現在:首先,個人所得稅實行以源泉代扣代繳為主、個人自行申報納稅為輔的征管方式導致稅負不公。工薪收入相對於其他稅目而言,較為規范透明,實行源泉代扣代繳,稅收徵收成本較低而且徵收效率高,工薪階層偷逃稅現象就少;相比之下,高收入者由於收入來源形式多,加上大量現金交易的存在,使得稅務機關無法對其進行有力的監控和稽查,稅收征管成本高且效率低下,導致高收入者偷稅、逃稅、避稅現象嚴重。雖然近年來稅務部門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偷逃稅和欠稅問題依然嚴重,執行中的外來人為干擾及某些稅務幹部執法不嚴等更使個人所得稅的偷逃現象愈加嚴重。其次,一些基層稅務部門執法行為不規范,包括稅收征管中稅務機關或稅務人員沒有嚴格按照稅法規定依法征稅,存在多征稅、少征稅和虛征稅的問題,也造成稅收負擔不公平。再次,我國幅員遼闊且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各地的納稅條件不一樣,容易導致稅收征管發達的地區多征,落後地區不征或少征,不能真實體現稅收的縱向公平。
二、現行個人所得稅公平缺失的原因剖析
現行個人所得稅制未能較好地體現稅收公平原則,在橫向公平與縱向公平方面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歸根到底是因為現行個人所得稅在稅制模式的選擇、稅制設計、稅收征管、稅收徵收環境等方面存在偏差造成的。
(一)稅制模式選擇偏差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存在公平缺失的重要原因在於稅制模式選擇上我國實行分類所得稅課征模式。這種稅制模式存在許多缺陷:
第一,採用分項計征,易使納稅人通過劃分不同收入項目和收入多次發放而使所得收入低於起征點,達到偷逃稅、減輕稅收負擔的目的。
第二,未能對納稅人的應稅收入綜合計算,無法全面衡量納稅人的真實負稅能力,會造成所得來源多、綜合收入高的人不納稅或少納稅,而所得來源少、收入相對集中的人卻要多納稅的不合理現象。
第三,費用扣除一刀切,不考慮納稅人家庭人口、支出結構因素以及實際負擔水平,難以體現「多得多征、少得少征」的量能負擔原則,難以實現稅收負擔公平,有悖於個人所得稅的調節目標。
(二)稅制設計不合理
第一,稅率方面。一是工資薪金的稅率級距設置不合理。低稅率的級距小,這使得本不是個 人所得稅要調控對象的中低收入工薪階層,反而成為了征稅主體。據國家稅務總局2003年年報公布的數據顯示:處於中間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工資薪金的階層繳納的個稅佔全部個稅收入的46.4%,無形中是對勤勞所得的稅收懲罰。二是稅率檔次過多、稅率偏高。累進的甚至累進程度很高的名義稅率不僅不能解決公平問題卻有可能導致縱向不公平問題。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54,500戶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5年上半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374元,月收入為896元左右。其納稅所得額絕大部分在第一和第二級,對月工資在10萬元以上的相當少,最後兩極稅率很少使用。三是非勞動所得輕征稅、勞動和經營所得重征稅。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對工資、薪金所得按5%~45%的9級超額累進稅率征稅;對勞務報酬所得按20%的比例稅率征稅,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實行加成徵收;對經營所得(生產、經營所得和承包、承租經營所得)按5%~35%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征稅;對資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股息、利息、紅利、財產轉讓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按20%的比例稅率征稅;而偶然所得,如彩票中獎,只徵收20%的比例稅率。這形成對勞動所得征稅高,非勞動所得征稅低的現象。四是同一性質不同項目的收入適用不同的稅率和不同的計征方法造成稅負不一致,導致稅負不公。工資薪金、勞務報酬和個體工商戶的收入同為勤勞所得,由於稅法規定適用不同的稅率和不同的計征方法,既容易使人產生稅負不公平的感覺,也不利於鼓勵勤勞所得。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工薪所得按月計征,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按納稅年度計征,適用五級超額累進稅率。這樣,在一般個人的全年工資薪金收入與個體工商戶的年收入相同的情況下,個體工商戶的全年應納稅額遠高於個人工資薪金的全年應納稅額。
第二,稅基方面。據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僅占稅收總收入的5.38% ,而同年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占稅收總額的45.6% 。原因之一是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稅基過窄,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范圍還不夠寬, 個人證券交易所得、股票轉讓所得、外匯交易所得等項目尚未征稅,特別是對投資的資本利得沒有徵稅;附加福利仍無法計價並予以課稅;對個體工商戶或個人專營種植業、養殖業、飼養業、捕撈業等高收入者並未從法律上徵收個人所得稅。稅基的涵蓋面過小,無法真正實現稅收負擔公平。
第三,稅收優惠方面。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中包含了11項免稅、3項減征、10項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其中有許多稅收優惠政策,不利於收入面前人人平等,實現普遍、平等納稅。
(三)稅收征管效率偏低
第一,稅收征管法律不健全。我國稅收征管中出現稅收征管不嚴、執法不規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稅收法律體系不健全,稅收征管中的法律約束力差,對稅收執法權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首先,稅收法律體系不健全,導致無法可依。我國目前尚未有一部對稅收活動共性的問題進行規范的稅收基本法,現行的單行稅法法律效率弱,在多數情況下缺乏應有的約束力,執行難度大,使得稅收征管中許多征管措施無法可依。其次,稅法的法律約束力差,存在執法不嚴的現象。一是稅收法律只約束納稅人行為,對征稅人缺乏必要的法律約束。二是稅收執法缺乏強有力的稅收司法保障體系,使得稅收強制執行措施、稅收保全措施等難以得到有效的執行,也使涉稅案件的查處缺乏應有的力度、效果。再次,缺乏有效的稅收執法監督機制,存在違法不究的現象。一方面,稅務機關內部對稅收執法的監督檢查既沒有建立起科學的監督、糾錯目標,也沒有形成科學的監督考核指標體系,而且由於稅收任務因素,也不利於從稅務機關內部實施有效的稅收執法監督。另一方面,我國對稅收執法的外部監督,尚沒有形成有較強針對性的職能部門監督和具有普遍性的納稅人監督機制,對稅務機關或稅務人員稅收執法行為的規范性、稅款入庫的數量和質量都缺乏相應的監督約束。
第二,稅收征管能力較弱。目前制約我國個人所得稅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的主要是人和物兩類因素。
從人的因素分析,目前稅務幹部的整體素質狀況還不能適應進一步開放發展的需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治思想素質不夠過硬。二是整體業務素質比較低,尤其是專業知識不精通。三是稅收執法的隨意性大。表現為依法治稅的觀念樹立得不夠牢固,沒有為查處的違規、違法瀆職案件所警醒,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見利忘義的行為仍存在;面對繁雜、多變的稅收法規,有的無法真正領會稅法的立法意圖,不能正確領會和處理好稅收執法和服務經濟的關系,增加了稅法實施的難度。
從物的因素分析,征管方式仍不能超越個人主動申報和扣繳義務人代扣繳的局限。由於我國目前還沒有健全的、可操作的個人收入申報法規和個人財產登記核查制度及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加上我國市場化進程尚未完成,在一些部門仍存在大量非貨幣化的「隱性」福利,如免費或低價獲得住宅及其他各種實物補貼,致使稅務部門無法對個人收入和財產狀況獲得真實准確的信息資料。同時,國稅、地稅沒有聯網,信息化按部門分別執行,在實際征管中不僅不能實現跨征管區域征稅,甚至同一級稅務部門內部征管與征管之間、征管與稽查之間、征管與稅政之間的信息傳遞也會受阻。同一納稅人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內取得的各項收入,稅務部門根本無法統計匯總,讓其納稅,出現了失控的狀態,導致稅負不公。
(四)稅收徵收環境欠佳
第一,依法納稅意識薄弱。受歷史習慣、道德觀念和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納稅的意識。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社會價值取向被一些負面倫理道德因素所誤導,社會上一部分人把能偷逃稅視作一種「能力」的體現。由於個人所得稅屬直接稅,稅負不能轉嫁,納稅人納稅後必然導致其收入的直接減少,而納稅人偷逃稅被發現後對其處罰的力度卻很輕,於是,在目前各種征管措施不到位、風險成本較低、社會評價體系缺失的前提下,人們受經濟利益驅動,強化了為維護自身私利而偷逃稅的動機和行為,客觀上加大了稅收征管與自覺納稅之間的距離。據稅務部門的一份資料報告,在北京市常住的外國人中,主動申報納稅的佔80%,而應征個人所得稅的中國公民,主動申報納稅的僅為10%。此外,現階段納稅人繳納個稅沒有完稅證明,納稅多少與納稅人的養老、醫療、住房、教育、失業、贍養等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沒有聯系,這也是公民主動納稅意識不強、納稅積極性不高、偷逃稅現象嚴重的一個原因。
第二,社會評價體系存在偏差。個人所得稅偷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評價體系有問題。國外稅務部門建立有一套完整的納稅人誠信評價制度和誠信納稅制度,只要你有偷逃稅行為,就在電腦里紀錄在案,不但你在經營上會因此受阻,而且你的行為會受到公眾的鄙視,個人信用受到極大的質疑。而目前我國缺乏一套納稅人誠信評價制度和誠信納稅制度。社會和個人不覺得偷稅可恥,別人也並不因此視你的誠信記錄不好,而不與你交往或交易。評價體系存在嚴重的偏差導致納稅人偷逃稅款嚴重,加劇稅負不公,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其在收入分配領域,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職能對調節社會收入差距至關重要,因此保證個人所得稅的稅收公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針對目前個人所得稅制存在公平缺失的弊端,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已勢在必行。西方發達國家在此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其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應結合自己的國情,深化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調節作用,以緩解收入差距擴大,體現社會的公平、公正。
參考文獻:
〔1〕賀海濤.中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鄧益堅.關於如何進行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思考〔J〕.特區經濟,2005,(01).
〔3〕岳樹民.中國稅制優化的理論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Ⅵ 論文 2008年以來中國的財政政策及影響
2008年財政政策對不同企業影響的實證分析
———以江蘇南通為例
黃宏彬張娟
2008年宏觀經濟政策以「組合拳」形式出現,對不同的市場主體構成的影響肯定不同。企業是市場的一個重要主體,宏觀調控的措施會直接影響企業,企業也會因為外部環境政策變化而改變策略。本文擬以江蘇南通為例,分析宏觀調控當中的財政政策對企業的影響,並在此基礎出上提出對策措施。
一、財政政策對企業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財政政策的內涵。財政政策是以特定的財政理論為依據,運用稅收、國債、公共支出、政府投資、財政補貼等財政工具,為達到一定的財政目標而採取的財政系列措施;是一國為實現一定時期的任務,在處理財政方面經濟關系的最根本原則,也是政府機構制定財政工作的指導方針。財政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工具,是具體化的財政措施。如果能正確運用財政政策,就能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財政政策的目標一般是為了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分配國民收入、保持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均衡、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
步。財政政策的效果表現在財政政策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有效作用以及在財政政策有效作用下社會經濟做出的反應。
(二)2008年對企業有影響的財政政策。在2007年底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財政部負責人表示,2008年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進一步發揮財政的宏觀調控作用,並加強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努力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2008年財政政策總結成「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十六個字,政策核心是松緊適度、著力協調、放眼長遠。與本文企業相關的財政政策有三項,一是出口退稅、關稅等相關政策。為了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支持高附
加值產品出口,鼓勵資源性、節能降耗、關鍵零部件等產品進口,對節能環保的進口實施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創新性對外投資與合作以及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的國際化經營等,其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關稅和加工貿易等政策進一步完善。二是綜合運用稅收、預算、國債、貼息、轉移支付、政府采購等多種工具,注重與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協調配合,安排資金大力支持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三是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並軌,《企業所得稅法》已於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三)2008年財政政策對企業的影響。這些宏觀財政政策必然會對企業產生影響,但不同企業所受到的影響不同。「兩高一剩」企業前景暗淡。所謂「兩高一剩」,是指高耗能、高污染及產能過剩的企業。該類企業近幾年因為效益較好,利潤較高,因而整個行業發展很快。但由於其本身能耗比較高、污染比較重,整個社會的總需求小於總供給等特點,決定其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利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是宏觀調控的重點對象。2008年出台的產業政策、環保政策對這些行業明確限制。新的所得稅法對環保類企業進行傾斜,使非環保企業面臨較大壓力,原有的區域優惠政策被產業優惠政策取代。那些技術含量低、規模小、實力弱、污染重的企業將在各種政策的擠壓下逐漸淡出市場。外貿及出口加工型企業利潤變薄。部分外貿及出口加
【摘要】2008年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南通的企業影響較大,具體表現不一致。置身於國民經濟不同行業的企業,必須學會在宏觀調控下生存和發展,根據宏觀經濟的走向和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規避風險,捕捉機遇,獲取收益。
Ⅶ 什麼樣的論文題目很好寫啊。我是會計專業的,大家介紹下吧
恩,盡量對於數據要求少的,因為會計資料一般很難獲取。做好寫點審計方面東西。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Ⅷ 求合理避稅分析的一些參考文獻(最好有外文的)
所謂避稅是指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和稅負最低化,研究各國稅收法律之間的差異,策劃個人或集團內部財務節稅計劃,以規避納稅。
外資企業都各有避稅秘方,雖然說避稅違反了稅收立法意圖,有悖於政府的稅收政策導向,但避稅並不違法,法律上存在合理避稅之說。正因如此,很多外資企業採取各種招術,以達合理避稅的目的。
轉讓定價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張小姐透露,他們在審計外資企業的時候,常會遇到一些利用現有中國稅法不健全進行轉讓定價的避稅方法。
張小姐舉例說,她在審計中,就遇到一家總部設在國外分部設在國內的加工製造企業,總部有意提高原材料成本價格,增大負債,在售價不變的情況下,使收益減低,甚至出現虧損,在虧損後,還會增加投資,常年如此,稅務部門拿這種做法也無可奈何。這種做法被審計人員叫做「轉移定價」。這家企業「長虧不倒」的做法在很多外企中也很盛行。
為什麼要集中財務管理?談財務報告分析的四個視角
轉讓定價是現代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避稅所借用的重要手段。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許多避稅活動,不論是國內避稅還是國際避稅,都與轉讓定價有關。它們往往通過從高稅國向低稅國或避稅地以較低的內部轉讓定價銷售商品和分配費用,或者從低稅國或避稅地向高稅國以較高的內部轉讓定價銷售商品和分配費用,使國際關聯企業的整體稅收負擔減輕。
貸款高利率利用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作價高於國際市場價格,或隱藏在設備價款中的一種手法。外商利用人們不了解設備和技術的真實價格,從中抬高設備價格和技術轉讓價格,將企業利潤向境外轉移。它們在抬高設備價款的同時,把技術轉讓價款隱藏在設備價款中,以躲避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應納的預提稅。
勞務收費標准「高進低出」。關聯企業之間相互提供服務或勞務,通常是境外公司收費高,境內公司收費低甚至不收費。有的還虛列境外公司費用。
資產評估提高折舊張小姐曾遇到過一家香港公司,每年都要對其房地產進行價值評估,其在華子公司因為要與香港母公司進行合並報表,所以也要同時評估其在華房產。這也是外資一種避稅的有效方法。如房地產評估增值,每年計提的折舊也會相應的增加,納稅自然也會相應減少。
國際避稅地建公司記者還從一位曾在台灣某企業工作過的陳小姐那裡得知,在避稅港注冊也是一種辦法。他們那裡曾經也採用過相同的辦法。在國際避稅地建立公司,然後通過避稅地的公司與其他地方的公司進行商業、財務運作,把利潤轉移到避稅地,靠避稅地的免稅收或低稅收減少稅負。在長三角地區,一些外資企業的投資方來自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方,而實際在島上,它們可能只有一間辦公室。
運用避稅港進行避稅是跨國納稅人減輕稅負增加收入的手段之一,而維持稅收制度在籌措國家財政資金方面的有效性,又是各國稅務當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在跨國納稅人不斷運用避稅港的情況下,國家的稅收權益不斷遭到損害,稅收收入受到影響,稅收的公平原則也相應遭到破壞。因此,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特別注意如何防止跨國投資經營者運用避稅港從事避稅活動。
其他方法層出不窮外企避稅另一主要手段是利用關聯交易,高進低出。這種手段佔到避稅金額的60%以上。另外,目前外商投資中國的資金中,60%以上是借貸資金,即便是一些實力雄厚的國際公司也向境內外銀行借大量資金,利用稅前列支利息,達到少交或免交企業所得稅的目的。
反避稅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部門。稅收制度不夠完備,地區間、部門間的不協調,是避稅形成的客觀原因。專家指出,應從稅法和征管兩方面完善和加強現有稅收體制。首先,現行的涉外的稅法規定外商投資企業享受著和內資企業不同的稅收政策,這種稅收設置,為合法避稅行為提供了一個很大空間。只有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並,才能夠進一步完善稅法和嚴格征管,在反避稅上從根本上打下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否則,現在兩套稅制,隨意性很大。
其次是征管方面。在征管手段上要跟上計算機的信息控制,另外也涉及到出口退稅和騙稅問題,要求海關、外貿部門和稅務機關三方面能夠迅速信息相通,這些方面和國際上都還存在差距,需要進一步改進。
Ⅸ 給老婆寫論文咯 題目是談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 大家多多個意見
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研究
摘 要: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在調節個人收入、緩解社會分配不公、增加財政收入方面存在著制度方面的缺陷。本文旨在針對現行個人所得稅制的若干主要不足,提出對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的芻蕘之見。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課稅模式;累進稅率;費用扣除標准;應納稅所得額
個人所得稅自1799年在英國創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如今在世界各國廣泛推廣採用,並成為發達國家最主要的稅收來源。我國於198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首次開征個人所得稅,其後經歷了兩次修訂,1994年分稅制改革,頒布施行了現行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制自運行以來,在調節個人收入,緩解社會分配不公,增加財政收入方面取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於社會經濟環境變化與稅制建設的滯後,稅收征管乏力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個人所得稅應有的功能遠未得到充分發揮,偷稅漏稅現象相當普遍、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個人所得稅問題,構思改革和完善個人所得稅的相關制度,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現實意義。
1 現狀評價
(1)稅收收入快速增長,但比重過低。1994-2001年8年間,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迅速,表現在收入額增長較快和在財政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上升,1994年個人所得稅收入為72.67億元,2001年已達995.99億元(含銀行存款利息稅),佔全國財政收入比重1994年為1.39%,2001年上升到6.08%,年均增長率達40%以上,個人所得稅已成為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收入增長最為迅速的一個稅種。盡管從絕對額來看,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很快,但因受我國稅制結構的制約,個人所得稅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未達到7%,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個人所得稅處於較弱小的狀態,從數量上看OECD國家個人所得稅收入佔到全部稅收收入總量的25%以上,據有關資料顯示,即使世界上大多數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個人所得稅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也在6%~10%.顯然,我國個人所得稅比重過低。
(2)對高收入調節乏力,稅收流失嚴重。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2000年我國個人所得稅分項納稅情況為:工薪所得比重為42.86%,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比重20.12%,承包、承租經營所得比重3.19%,勞務報酬所得比重2.09%,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比重28.7%,其他所得比重1.14%,偶然所得比重1.29%,0.61%來自稿酬、特許權使用費、財產租賃、財產轉讓所得。2001年工薪所得比重上升到50%左右,而上海、北京、廈門等地卻高達60%以上。從以上情況看,個人所得稅主要來自工薪所得,工薪所得主要來源於企業賬面工資、獎金。對工資外的獎金,福利補貼等征稅很難;另外,對較難掌握收入來源的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財產租賃等高收入項目征稅很少,調節力度不夠,使得有些高收入所得並沒有真正進入征稅范圍。長期以來,對高收入者征稅是件很難的事,據廣東省統計,2001年全省個人所得稅收入84.69億元,其中來自高收入者的稅款僅佔2.33%,偷漏稅現象相當普遍。
2 成因分析
以上情況說明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影響所得稅作用發揮的原因,並不完全在於制度本身,但是從制度上分析其原因,是完全必要的。
(1)分類所得稅制存在缺陷。分類所得稅制是指同一個納稅人的各類所得或各部分所得,如薪金、股息或營業利潤的每一類都要按照單獨的稅率計算納稅。這種模式便於實行源頭扣稅,具有計征簡便,徵收成本低的優點。當大多數人的收入方式都比較單一且收入水平較低時,宜於採用這種模式,但當居民收入來源多元化且收入逐步上升時,採用分類所得稅就難以控制稅源,也難以衡量不同納稅人真正的納稅能力。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就是採用這種模式,共分11個項目徵收,稅率從5%~45%不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其缺陷越來越明顯:1)對不同來源的收入採用按月或按次計征,年終不匯總的方式,無法全面衡量不同納稅人真正的納稅能力,收入來源分散但綜合收入高的人,可能比收入來源集中且總收入不高的人繳納更少的稅,難以對真正的高收入者的收入進行調節。2按月或按次計征,年終不匯總的規定,容易引發避稅行為,納稅人只要將本為一次收取的收入分散,化整為零,便能可「合法」地少交或不交稅。
(2)費用扣除規定脫離實際。在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凈所得減去固定的費用扣除後納稅。關於費用扣除問題,從理論上來說,應分為兩部分:第一是為取得收入所必須支付的費用,以體現所得稅是對所得課稅這一特徵;第二是基本生活需要的部分,這一部分應根據不同納稅人的實際負擔情況分別對待。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實行綜合扣除方式,採用定額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扣除方式對納稅人的各種負擔考慮不夠周全,特別是定額扣除。在現行稅制下,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的月扣除標準是800元,這一標准明顯偏低。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在1994-2000年間,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了29.57%,按這一指數計算,2000年的必要費用扣除應為800×(1+29.57%)=1036.56元。結果表明,物價變動使一部分低收入者進入了納稅人的行列,大量低收入者進入納稅人行列,既違背了公平原則,又降低了稅收效率,增加征管成本。
(3)稅率設計有待優化。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稅率採用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兩種形式,工資薪金所得採用幅度為5%~45%的9級超額累進稅率,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採用幅度為5%~35%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其餘的分項所得採用20%的比例稅率(勞務報酬收入畸高則採用幅度為20%~40%的3級超額累進稅率)。這種稅率設計存在的問題是:1工資薪金所得最高稅率為45%,與世界各國相比,比率偏高。稅率偏高,一方面會增迦納稅人偷稅漏稅的動機,另一方面,由於45%的稅率在實踐中極少運用,名義稅率高,而實際稅率低,課征實效差。另外,工薪所得的級距過多,當今,世界各國個人所得稅改革都以擴大稅基,減少累計級距為目標,如美國、英國、巴西的個人所得稅率只有1—3檔,而我國這一項所得稅卻有9檔,這既不符合簡化稅制的改革方向,也是脫離實際的。2現行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稅偏低,按照5%~35%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年應納稅所得額(年收入總額-成本-費用-損失)5000元的稅率為5%,年應納稅所得額50000元以上的稅率才為35%,而工薪所得月應納稅所得額(月收入額-800元)50000元已按30%的稅率納稅,這說明個體工商戶的邊際稅率太低,稅率設計有重課工資、薪金收入者的傾向,難以實現保護中低收入,調節高收入,緩解個人收入差距的目標。
(4)稅基不夠廣泛。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個人所得稅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就是擴大稅基,把原先一些減免項目納入征稅范圍,而我國目前個人所得稅法對應納稅所得額採取列舉具體項目的規定,難以將所有的應稅項目都包含進去。另外,由於現行減免稅及優惠名目太多,費用採用分次扣除,客觀上造成稅基縮小。
3 改革思路
(1)實行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綜觀世界各國個人所得稅的課稅模式,除前面所提及的分類所得稅制外,還有綜合所得稅制,這種模式是指同一納稅人的各種所得,不管其所得來源於何處,都作為一個所得總體來對待,並按累進稅率計算納稅,優點是能體現稅收的公平性,但對納稅申報和所得匯算有較高要求,鑒於我國目前征管水平較低且納稅人納稅意識較弱,不宜採用綜合所得稅制,但可以逐步向綜合所得稅制過渡,所以現階段採用分類綜合所得稅制最為適宜。該稅制模式由分類所得稅和綜合所得稅合並而成,採用這種模式,可以在目前所得分類的基礎上,先以源泉預扣方法分別採取不同的稅率徵收分類稅,納稅年度結束後,由納稅人申報全年綜合各項所得,由稅務機關核定,統一按規定的累進稅率計算應納稅額,並對年度已納稅額作出調整,多退少補。這樣做的好處非常明顯:1充分反映納稅人在一定時期(一年)的收入水平及納稅能力,體現量能課征的公平原則;2避免將收入分散化而流失稅源或降低適用稅率,既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又能對高收入者的收入產生較大的影響。
(2)完善扣除政策,確定合理的費用扣除標准。完善扣除額應有利於低收入階層,將其排除於納稅人行列之外,並減少高收入者偷漏稅的漏洞。可行的做法是重新制定扣稅額標准,適當提高生計扣除的基礎。因此,在確定費用扣除額時,除基本扣除外,還要考慮如養老金、醫療保險金、失業保險金、住房公積金等扣除,使這項改革能與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制度相銜接;再有,確定費用扣除額,還須綜合考慮納稅人的家庭情況及本人負擔能力。兩個月收入相同的職工,一個肩負著沉重的家庭負擔,而另一個尚未成家,如果採用同樣的費用扣除方式必然使個人所得稅制有悖於社會公平原則,這就要求按照納稅人的婚姻狀況,實際負擔,贍養人口多少,年齡大小狀況分別確定個人生計扣除額。根據目前收入水平情況看,納稅人生計扣除額應由800元/月提高到1500元/月(合計18000元/年),這個標准比較合適,既可達到比較廣的覆蓋,不會影響聚財的功能,同時又能保證一個單職工三口之家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約500元(年6000元),基本能維持生活而免於納稅。
(3)優化稅率,合理稅收負擔。由於稅率結構是影響稅收杠桿作用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它會影響個人所得稅的稅負和累進程度,所以設計一個合理的稅率結構非常重要,在具體操作中需要考慮:1遵循國際慣例,將收入分為勞動所得和非勞動所得,分別申報,分別適用不同的累進稅率,對後者規定較高的累進稅率。而我國目前的事實是,個人所得稅來源構成過重地偏向屬於勞動收入的工薪所得,而對非勞動來源的高收入實行輕稅政策,這是不利於實現公平分配目標的。2調整稅率級距,在盡可能擴大綜合課稅項目的基礎上,將目前個人所得稅的兩個超額累進稅率表合二為一,實行5%~35%級超額累進稅率,綜合各項所得,按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納稅,以平衡稅賦;另外,為了強化對高收入的調節,還可以增加一項加成徵收的措施,即5%~35%的稅率不變,但當所得額超過一定的標准後,再加成10%~20%.這樣,不管採取何種方式,都能使高收入者多繳稅。
(4)擴大稅基。為了能有效地擴大稅基,適應個人收入來源的多樣化,現行個人所得稅的應稅所得包括一切可以衡量納稅能力的收入,改變目前的正列舉方式規定應納稅所得,取而代之的是反列舉規定不納稅的項目。另外,減少減免稅項目,根據我國國情,可保留的減免項目應包括:1失業救濟金及其他救濟金、撫恤金,保險賠款;2法律規定予以免稅的各國使、領館外交代表、外事官員和其他人員所得;3按國際慣例,中國政府參加的國際公約,簽定的各種協定中規定的免稅所得;4經國務院、財政部批准免稅的所得。
4 改革的配套條件
建立個人財產登記制,界定個人財產來源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將納稅人的財產收入顯性化。2實行並完善儲蓄存款實名制,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決稅源不透明、不公開、不規范問題。3實行居民身份證號碼與納稅人號碼固定終身化制度,並在條件具備時實行金融資產實名制,為稅務機關掌握個人收入創造有利條件。4強化納稅人自我申報制度,建立代扣代繳和自行申報相結合的征管模式。總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個人所得稅收入不斷增加的趨勢是必然的,但與此同時,個人所得稅制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不容忽視。為了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也為了保持社會的穩定,國家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有針對性的措施改革和完善個人所得稅制,並加強稅收徵收管理。只有這樣,個人所得稅的潛在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沈肇章。稅收概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2] 陳穗紅。中國稅收政策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3] 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稅法[Z].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 王平。專家學者評說修訂個人所得稅法[J].納稅人,2001,(6)
[5] 徐輝。課稅強度遠低於世界平均[N].國際金融報,2002-08-05.
[6] 柴今。個人所得稅成為我國第四大稅種[N].經濟日報,2002-06-20.
Ⅹ 急急!要寫一篇 國內外關於研究個人所得稅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的論文,誰能提供一些資料!!
摘 要 中國已經加入WTO,市場經濟日益繁榮,個人收入也急劇增加,隨之而來的個人所得稅負擔也就明顯加重。有關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如何在依法納稅的前提下,通過籌劃,減輕稅負,使揣入自己腰包的錢更多,也就成了這些納稅人急需面對的問題。本文就以此為背景展開討論,具體介紹了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的意義及必要性,個人所得稅主要涉稅項目的納稅籌劃。
關鍵詞 個人所得稅 納稅籌劃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的來源和形式日趨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與之相應,財政收入中來源於個人所得稅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從維護切身利益,減輕稅收負擔的角度出發,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越來越受到納稅人的高度重視。那麼如何使納稅人在不違法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輕稅負,獲得最大收益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有關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1 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的意義及必要性
目前許多納稅人已從過去偷偷地或無意識地採取各種方法減輕自己的稅收負擔,發展為積極地通過納稅籌劃來減輕稅收負擔。但是,納稅籌劃在某些人的觀念意識中往往和投機取巧聯系在一起。同時有人不解:「納稅籌劃在不違法的前提下進行,但籌劃本身是不是違背了國家的立法精神和稅收政策的導向呢?納稅籌劃可取嗎?」在這種背景下,正確引導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對我國納稅人及稅收經濟發展具有比較重要的現實意義,很有研究必要。
1.1 納稅籌劃有利於激勵納稅人增強納稅意識
納稅人進行納稅籌劃的初衷是為了少繳或緩繳稅款,但納稅人的這種安排採取的是合法或不違法的形式,這不僅「鑽」了國家的財稅政策空子,而且學到了財稅政策,法規知識。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納稅籌劃的效果,納稅人還會自覺不自覺地進一步鑽研財稅政策、法規,從而進一步激勵納稅人提高政策水平、增強納稅意識、自覺抑制偷、逃稅等違法行為。
1.2 納稅籌劃可以節減納稅人稅收
納稅籌劃通過稅收方案的比較,選擇納稅較輕的方案,減少納稅人的現金流出或者減少本期現金的流出,增加可支配資金,有利於納稅人的發展。納稅籌劃可避免納稅人繳納「冤枉稅」。中國市場經濟的健全過程是稅法體系不斷健全的過程,稅法的健全伴隨著稅法的日益復雜,如果對稅法研究得不透,就既有可能漏稅,也有可能多繳稅。
2 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現狀與原因分析
2.1 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個人收入的增加,徵收個人所得稅的人數越來越多,納稅人數超過了任何一個稅種,對個人收入征稅的范圍涉及11個項目之多,於是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就應運而生。但是我國目前對於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研究很少。納稅籌劃,在以前總會被人們認為是消極的或不正當的行為,認為納稅籌劃就是進行巧妙偷稅、逃稅或騙稅。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納稅籌劃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人們開始考慮如何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問題了。於是納稅籌劃稅務代理機構也誕生了,而且發展趨勢非常好。但是由於稅務籌劃在我國出現的歷史很短,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的研究在我國還尚屬一個比較新的課題,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加強理論和實踐的探索。
2.2 原因分析
隨著稅收征管力度的加大,納稅人偷逃稅款的空間越來越小,況且偷逃稅款會受到法律的處罰。因而對納稅人來說,應將重點放在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上,而不是偷逃稅款上。但是面對眾多的稅收法律、法規、規章及稅務部門不斷下發的各種稅收政策「解釋」,居民個人往往感到無助。因為稅收政策量多、繁雜且變化較快,個人對一些稅收法規根本不了解。在稅法規范的前提下,納稅人選擇不同的方案帶來的稅負輕重是不同的。個人所得稅通過合理籌劃才可以讓納稅人節約稅收成本,減輕稅負。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聽到群眾的抱怨:「好不容易掙了一筆錢,可是扣稅以後,就明顯少了許多。」因此,對個人所得稅進行納稅籌劃,合理避稅、節稅就成了不少市民關心的話題之一。
3 個人所得稅涉稅項目的納稅籌劃
3.1 籌劃思路
首先,制定合理避稅計劃。就是通過對現行稅法的研究,對個人在近期內收入情況的預計作出的收入安排,通過收入的時間和數量,支付方式變化,達到降低名義收入額之目的,進而降低稅率檔次,以降低稅負或免除稅負。
其次,採取合理避稅策略。個人所得稅的合理納稅籌劃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①提高職工福利水平,降低名義收入;②均衡各月工資收入水平;③抓住一切可以扣除費用的機會,並且能充分利用;④利用稅收優惠政策。
3.2 主要涉稅項目的籌劃應用
3.2.1 工資薪金所得的籌劃
從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表可以看出,由於我國對於工資薪金所得採取的是九級超額累進稅率,使得收入越高,適用的稅率越高,稅收負擔也越重。在每一級的邊緣地帶,收入可能只相差一元,但是所承擔的個人所得稅的稅收負擔就會相差很大。不過,通過採取一定的合法的手段進行籌劃,可以避免此類不公平的發生。具體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均衡收入法。個人所得稅通常採用超額累進稅率,如果納稅人的應稅所得越多,其適用的最高邊際稅率就越高,從而納稅人收入的平均稅率和實際有效稅率都可能提高。所以,在納稅人一定時期內收入總額既定的情況下,其分攤到各個納稅期內的收入應盡量均衡,不能大起大落,以避免增迦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2)利用職工福利籌劃。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在各檔稅率不變的條件下,可以通過減少自己收入的方式使得自己使用較低的稅率,同時計稅的基數也變小了。可行的做法是可以和單位達成協議,改變自己的工資薪金的支付方法,即由單位提供一些必要的福利,如企業提供住所,這是個人所得稅合理避稅的有效方法。此外企業可以提供假期旅遊津貼,企業提供員工福利設施,提供免費午餐等等,以抵減自己的工資薪金收入。對於納稅人來說,這只是改變了自己收入的形式,自己能夠享受到的收入的效用並沒有減少,同時由於這種以福利抵減收入的方式相應地減少了其承擔的稅收負擔。這樣一來,納稅人就能享受到比原來更多的收入的效用。
3.2.2 勞務報酬所得的籌劃
我國關於勞務報酬所得適用20%的稅率,但是對於一次性收入偏高的的情況實行加成徵收,實際上也就等於是三級的超額累進稅率。勞務報酬所得有自己的特點,下面針對其特點,進行納稅籌劃的分析。
(1)次數籌劃法。與工資薪金所得不同,勞務報酬所得征稅是以次數為標準的,而不是以月,所以次數的確定對於交納多少所得稅款至關重要,這也是對於勞務報酬所得稅進行籌劃時首先考慮的一個因素。勞務報酬是以次數為標準的,每次都要扣除一定的費用,所以說在一個月內勞務報酬支付的次數越多,扣除的費用也就越多,其應交納的稅款就越少。所以納稅人在提供勞務時,合理安排納稅時間內每月收取勞務報酬的數量,可以多次扣除法定的費用,減少每月的應納稅所得額,避免適用較高的稅率,使自己的凈收益增加。
(2)費用抵減法。即通過減少名義勞務報酬所得的形式來籌劃,將本應由納稅人負擔的費用改由業主承擔,以達到減少名義勞務報酬的目的。
3.2.3 稿酬所得的籌劃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以圖書、報刊方式出版,發表同一作品(文字作品、書畫作品、攝影作品以及其他作品),不論出版單位是預付還是分筆支付稿酬,或者加印該作品再付稿酬,均應合並其稿酬所得按一次記征個人所得稅。若作品是數人合作完成的,那麼對於個人所得稅的計征,根據每個人得到的稿酬分別扣除費用計征,經過籌劃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納稅人應盡可能避免一次性取得大額收入,在合法的前提下,將所得均衡分攤或分解,增加扣除次數,降低應納稅所得額。在實行累進稅率時,還可以避免檔次爬升現象的出現。
3.2.4 個體工商戶的納稅籌劃
個體工商戶和合夥企業以及個人獨資企業,其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為收入減去發生的成本、費用。因此,合理擴大成本費用開支,降低應納稅所得額是個體工商戶進行稅務籌劃的主要方法。個體工商戶利用擴大費用列支節稅的方法主要有:盡可能地把一些收入轉換成費用開支,如水電費、電話費等,在稅前列支;使用自己的房產經營,可以採用收取租金的方法擴大經營費用支出;同時自己的房產維修保養費用也可列入經營費用支出,這樣就擴大了經營費用支出。
3.2.5 其他所得的納稅籌劃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的籌劃可以利用稅收上的優惠進行籌劃,將個人的存款以教育基金或者其他免稅基金的形式存入金融機構,以減輕自己的稅收負擔,並且能夠很好的安排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生活費用。財產租賃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納稅籌劃與稿酬相似,也是利用了每次收入不足4 000元,可以抵扣800元費用的籌劃思路,這種籌劃方式比抵扣20%的標准要節稅許多。財產轉讓所得應充分利用免稅項目,比如個人投資者買賣股票或基金單位獲得的差價收入,按照現行稅收規定均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至於偶然所得的納稅籌劃,因為稅率是一定的,所以可以利用捐贈扣除一部分金額,減少納稅基數,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應納稅所得額。
參考文獻
1 劉志耕,帥曉建.納稅籌劃談何容易[J].財務與會計,2005(2)
2 陳俊元.個人理財稅收成本[J].中國財經信息資料,2004(34)
3 靜雅婷.企業發放獎金的個人所得稅籌劃[J].稅收征納,2004(2)
4 范小平.談納稅人實施稅收籌劃的途徑和注意事項[J].商業會計,2005(2)
5 朱青.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籌劃要略[J].涉外稅務,2004(9)
6 漆婷娟.稅收籌劃的三個理論問題探討[J].江西財稅與會計,2003(10)
7 楊林.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路徑選[J].財政與稅務,2004(1)
8 周佩.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案例——稿酬所得納稅籌劃[J].西華大學學報,2004(11
個人所得稅作為世界各國普遍徵收的一個稅種,從其產生到現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並已成為很多經濟發達國家主要的稅收來源之一。我國自1980年首次開征個人所得稅以來,其為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國個人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進一步擴大,這與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指導思想向悖。因此,有必要對以調節收入分配,增加財政收入為主要設立宗旨的個人所得稅體制進行適當的改革和完善。本文旨在針對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的若干主要不足,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出對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的芻蕘之見。 首先,通過對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發展歷程的回顧及其功能發揮情況的考察,進而分析出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發展趨勢,闡明了借鑒國外經驗,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的選題背景,並點明了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其次,將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的稅制模式、課稅范圍、起征點、稅率設置及稅收征管與世界其他國家有關個人所得稅法概況進行比較,分析指出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在以上諸方面存在的問題。 最後,提出筆者對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下一步改革的基本構想:在稅制模式方面,應走「分類所得稅制模式→混合所得稅制模式→...
【論文題綱】 摘要 3-4
Abstract 4-6
1 導論 6-18
1.1 選題背景 6-12
1.2 研究意義 12-16
1.3 研究思路與內容框架 16-18
2 世界各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概況 18-28
2.1 個人所得稅的稅制模式 18-19
2.2 個人所得稅的課稅范圍 19-20
2.3 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免徵額與費用扣除 20-22
2.4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設置 22-24
2.5 個人所得稅的稅收征管制度 24-28
3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的現狀與不足 28-44
3.1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的稅制模式 28
3.2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的課稅范圍 28-30
3.3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免徵額與費用扣除 30-33
3.4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的稅率設置 33-36
3.5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稅收征管制度 36-44
4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下一步改革的構想 44-61
4.1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稅制模式方面的改革 44-46
4.2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課稅范圍方面的改革 46-48
4.3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免徵額、起征點或費用扣除方面的改革 48-52
4.4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稅率設置方面的改革 52-54
4.5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稅收征管方面的改革 54-61
5 結論 61-63
參考文獻 63-66
近年來,隨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2006年,在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扣除標准提高到1600元,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減少2000餘萬人的情況下,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依然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其增幅超過了17%,總收入達到2452億元,創下了歷史水平新高。雖然國家稅務總局將增長的原因歸結為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和稅務機關對稅收征管力度的不斷加強,但無論如何,這部分稅收負擔實實在在地落在了僅占工薪階層26%的所謂中高收入人群的頭上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由此,該為哪些收入繳納個人所得稅,該繳多少,以及如何保證在依法納稅的同時維護好納稅人自身利益等一系列問題,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合理利用國家稅收減免稅規定和稅收優惠政策,做好個人所得稅的籌劃工作,切實減輕中高收入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以保障這類收入人群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擴大需求,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創造條件就顯得更為迫切和需要。
大膽投資 了解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籌劃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極強的工作,它要求充分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有關的減免稅條款以及稅收優惠政策來實現個人所得稅的稅收籌劃。要用好用足稅收籌劃這一節稅工具,必須深入了解和分析具體的減免稅條款以及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
自我國開征個人所得稅以來,為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和需要,體現對納稅人的支持、鼓勵和照顧,國家對納稅人因特定行為取得的所得和特定納稅人取得的所得給予了一系列稅收優惠,具體包含免稅、減稅、稅項扣除和稅收抵免等四個方面,其中與廣大工薪階層納稅人密切相關的條款大致有: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企業和個人按照國家或地方政府規定的比例提取並向指定的金融機構為個人繳付的住房公積金、基本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個人領取原來提存的上述款項及其利息免徵收個人所得稅;對個人取得的教育儲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及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的其他專項儲蓄存款或儲蓄性專項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徵個人所得稅。
合理理財 減輕工薪層稅收負擔
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應以均衡各期收入、降低名義收入、保持實得收入不變,進而降低適用稅率檔次為目標。其主要方法有:
分拆所得,降低適用稅率、提高優惠等級。在我國現行稅制中,由於稅率分級和優惠分等都存在臨界點,因此,每當臨界點被突破,隨所適用的稅率相應提高或稅收優惠的相應減少,都會使應繳納的稅款增加。因此,分拆應稅所得,使其盡量靠近稅前扣除額或稅率分級臨界點可以起到節稅的目的。這類收入主要包括一次性獲得的全年獎金或勞務報酬所得等。例如,年終獎金可用「全年一次性獎金」的計稅方法納稅。計稅時該獎金以除以12個月得到的商數來確定適用的稅率和速算扣除數,以這種方法計算應納稅額與作為「一次性取得屬於數月的獎金」相比適用的稅率會更低,可直接減少應納稅款。對於政府行為的一次性補發工資,在計稅時也可以將補發當月起到實際發放當月的所有工資性收入加上補發的工資數進行平均,計算出每月的工資,尋找適用的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再以實際發放當月的工資總額作為應稅收入額,計征個人所得稅。這種計稅所用的稅率比按實際發放的當月工資總額為基數適用的稅率要低,也能減少應納稅款。
轉化所得或轉化所得類型。把現金性工資轉化為提供福利,即通過提供各種補貼,降低名義收入,比如提供免費工作午餐、住房補貼、手機話費補貼、交通補貼、特殊崗位津貼等,這樣既可以增加員工福利,又可少繳個人所得稅。此外,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是5%-45%的超額累進稅率,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的是 20%的比例稅率,利用稅率的差異進行納稅籌劃,合理選擇用工關系,通過勞務報酬與工資、薪金的轉化,也可以起到節稅的效果。
增加稅收減免額。對於個人所得稅來說,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費都是可以在收入中抵免的。特別是合理增加每個月的住房公積金,可以起到降低適用稅率、節約稅收支出的作用。住房公積金是由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或上一年度12月份的基本工資乘以規定的提取比例得到的。由於根據上年度數據計算得到的公積金在本年度中按月扣減,不受本年度的工資增長的影響,但工資增長部分少計的公積金允許在本年度末做一次性的補繳,那麼如果年末收入較多時,可以通過此項公積金補繳,增加年末該月的個人所得稅稅前可抵扣金額,實現降低稅款。此外,按照公積金有關文件規定,職工個人與其所在單位,各依職工月工資總額的同一比例,按月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個人每月繳存額等於職工每月工資總額乘以個人繳存率,單位每月繳存額等於該職工每月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存率,兩筆資金全部存入個人賬戶,歸職工個人所有。由於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可從工資總額中作稅前扣除,免納個人所得稅,還在不增加單位負擔的情況下,提高公積金計提比例,減少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從而提高職工的實際收入水平。但應注意的是,單位和個人超過規定標准繳付的「三費一金」則應計入年所得范圍內,需依法納稅。
利用捐贈抵減避稅。為了鼓勵高收入者對公益、教育事業做貢獻,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只要捐贈額未超過其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的30%的部分,就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這就是說,在個人捐贈時,只要其捐贈方式、捐贈款投向、捐贈額度符合法律的規定,就可以使這部分捐贈款免繳個人所得稅。該政策實際上是允許納稅人將自己對外捐贈的一部分改為由稅收來負擔。該條款的立法宗旨很明確,就是要引導納稅人的捐贈方向,將其引入公益、救濟性質,從而為社會和國家減輕負擔。對於個人來說,則可以通過公益、救濟性捐贈將一部分收入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從而達到抵免一部分稅收的目的。
[PPT] MPA畢業論文的選題與寫作文件格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HTML 版
古今中外的公共管理實踐,如實際政府部門的政策與管理,國外的政府改革、當前我國的政府 .... 劉曉方. 國際稅收競爭中的我國個人所得稅比較研究. 鍾緒林. 論文標題 ...
mpa.ncu.e.cn/newweb/ppt/MPAkaitilunwen.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