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無形資產加計扣除為什麼不能確認為遞延所得稅
因為是永久差異,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暫時性差異才確認。
『貳』 無形資產遞延所得稅問題
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題中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只進行減值測試。由此與稅務處理之間產生的差異屬於暫時性差異。
比如:企業年初購入某無形資產100萬元,使用壽命不確定,會計上不進行攤銷,年末經減值測試計提5萬元的減值准備。在稅務處理上,該無形資產攤銷期限為10年,當年應攤銷金額為10萬元(100 / 10)。假設企業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9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90 = 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5 * 25% = 1.25萬元
假設企業在之後的10年內沒有再對該無形資產計提過減值准備,且企業仍舊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第10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10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0 = 9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95 * 25% = 23.75萬元
再假設第11年,企業將該無形資產轉讓,則該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不存在暫時性差異,則第10年年末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23.75萬元「被轉回」。
『叄』 無形資產評估增值確認的遞延所得稅是計入商譽還是資本公積
無形資產評估增值確認的遞延所得稅是計入資本公積
1、資本公積中專股本溢價,是在單屬體財務報表中要反映的,這是實實在在股東投入的部分。
2、商譽,是在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時,支付的兌價超過被投資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3、在企業合並時,相當於母公司購買股權,這個差額實際上是已經支付給原來的股東用於購買股權了。
4、也就是說確認的商譽,並沒有實實在在的投資到這個公司中,而是虛的增長,所以在單體報表中是不確認商譽的,只有合並報表中才確認,並且期末必須進行減值測試
『肆』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如果取得的無形資產公允價值大於賬面價值為什麼不調整遞延所得稅而是直接將差額計入
自行研發的屬於永久性差異 不調整
外購的還是要調整的
『伍』 在所得稅會計裡面,無形資產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條件是什麼
遞延所得稅的確認是由於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產生的,當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時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當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時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企業自創形成的無形資產,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時稅法上允許150%加計扣除,此時雖然產生暫時性差異,但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2、差異不產生於企業合並,且不影響應納稅所得和所得稅費用,也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通常情況下,無形資產的減值產生遞延所得稅。
(5)合並報表無形資產增值遞延所得稅擴展閱讀:
遞延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應予說明的是,企業因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產生的遞延所得稅,一般應當記入所得稅費用,但以下兩種情況除外:
一是某項交易或事項按照會計准則規定應計入所有者權益的,由該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及其變化亦應計入所有者權益,不構成利潤表中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
例如,某企業持有一項可供出售金額資產,成本為1000萬元,會計期末,其公允價值為1500萬元,如計稅基礎仍維持1000萬元不變,該計稅基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500萬元即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該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
假設除該事項外,該企業不存在其他會計與稅收之間的差異,且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不存在期初余額。
會計期末在確認500萬元的公允價值變動時: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500萬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500萬
確認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時: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125萬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125萬。
二是企業合並中取得的資產、負債,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應確認相關遞延所得稅的,該遞延所得稅的確認影響合並中產生的商譽或是記入合並當期損益的金額,不影響所得稅費用。
『陸』 關於合並報表無形資產增值問題
解答
會一直存在資本公積上面。合並報表的資本公積余額只是對個別報表的匯總和抵消。
問這專樣的問題,屬最起碼你有兩點沒有弄明白。
1,資本公積賬戶的性質。
2,無形資產增值的會計分錄。
一、資本公積賬戶
資本公積貸方來源:資本(股本)溢價、其他資本公積、資產 資本公積、評估增值、捐贈資本和資本折算差額等
二,升值的無形資產如何做賬務處理
對於因資產評估而引起相關資產價值的增減變化,可以這樣做賬:
企業應在「資本公積」科目下,設置「清產核資評估增值」明細科目,核算企業按照國務院統一規定,進行清產核資時發生的資產評估凈增值。
借:無形資產或固定資產
貸:資本公積--清產核資評估增值
『柒』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公允價值大於賬面價值,是否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不確認。購買日與賬面價值的差額, 視為購買日資產重估增值,由於並沒有真正實現,計入資本公積。
公允價值亦稱公允市價、公允價格。指熟悉情況的買賣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所確定的價格,或無關聯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一項資產可以被買賣的成交價格。在購買法下,購買企業對合並業務的記錄需要運用公允價值的信息。
確定方式
1、有價證券按當時的可變現凈值確定(見「可變現凈值」);
2、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按將來可望收取的數額,以當時的實際利率折現的價值,減去估計的壞賬損失及催收成本確定;
3、完工產品和商品存貨,按估計售價減去變現費用和合理的利潤後的余額確定;
4、在產品存貨,按估計的完工後產品售價減去至完工時尚需發生的成本、變現費用以及合理的利潤後的余額確定;
5、原材料按現行重置成本確定;
6、固定資產應分不同情況進行處理:對尚可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按同類生產能力的固定資產的現行重置成本計價,除非預計將來使用這些資產會對購買企業產生較低的價值;對於將要出售,或持有一段時間(但未使用)後再出售的固定資產,可按可變現凈值計價。
『捌』 合並報表抵銷分錄中遞延所得稅如何計算
遞延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一)初次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時
1、抵銷內部銷售收入:
借:營業收入(內部售價)
貸:營業成本
2、抵銷內部銷售存貨中未實現的利潤
借:營業成本
貸:存貨(內部購入存貨的成本×毛利率)
3、遞延所得稅處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費用
把合並報表看成一個普通的報表,分析比較報表上的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對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題目通常涉及的就是存貨項目,對於存貨,先將存貨的抵銷分錄做完(遞延所得稅的相關分錄除外),然後直接看這些抵銷分錄;
如果出現借記存貨(不用管後面的明細是多少),它使合並報表上存貨的賬面價值增加,如果是貸記存貨,則相反。
這樣,只要看一下這些抵銷分錄使存貨賬面價值變化減少了多少,這就是應確認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因為無論怎樣做抵銷分錄,存貨的計稅基礎是不變的,所以"存貨"這個資產項目賬面價值減少多少,就產生了多少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再乘以稅率,就能算出遞延所得稅資產;
會計方面,《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1號》的第九條中規定:「企業在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因抵消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導致合並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在所屬納稅主體的計稅基礎之間產生暫時性差異的,在合並資產負債表中應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同時調整合並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稅務方面,現行《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國務院另有規定外,企業之間不得合並繳納企業所得稅。」
差異分析:現行稅法要求母子公司之間內部交易形成的內部銷售利潤需要征稅,不得合並納稅。而從集團公司角度看,存貨內部交易是把存貨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
若未對外銷售,集團公司整體不會出現增值,在期末編制合並報表時,需要抵消內部未實現銷售損益,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合並報表中沒有售出的存貨形成的內部銷售利潤屬於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需要對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的抵銷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玖』 無形資產形成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對於內部研究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企業會計准則規定,有關研究開發支出區分兩個階段回,研究階段的支答出應當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而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以後發生的支出應當資本化作為無形資產的成本;稅法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因此,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拾』 無形資產與遞延所得稅
1、關於稅法: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七條規定:「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
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
也就是說,無論企業如何核算無形資產,都可以按不低於10年的年限申報攤銷額。企業不會不申報的,合法的扣除項目當然要申報。
2、關於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原因
假設無形資產賬面價值1000萬元,按10年攤銷申報所得稅,年末:
賬面價值=1000
計稅基礎=1000-1000/10=900
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