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創商譽的自創商譽的攤銷問題
根據現行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外購商譽的入賬價值為並購企業所支付價款超過並購企業賬面公允價值的差額。但在企業確認自創商譽以後,外購商譽的計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根據自創商譽確認的有關分析,外購商譽是企業自創商譽轉化而來的。因此,此處只自創商譽的攤銷問題。
自創商譽經過確認以後,其價值隨著企業獲得超額利益的能力變化而變化。當商譽的價值發生變化時,企業應如何處理呢?目前,對外購商譽確認後應否推銷也存在爭議,各國具體做法也不一致,主要有三種方法,即直接沖消法、系統攤銷法、永久保留法,而我國對外購商譽參照無形資產的做法,即不超過10年內攤銷。
1.自創商譽確認入賬無須攤銷,理由有三:
第一,系統攤銷法是無形中承認了自創商譽的價值會逐年減少,而事實上,自創商譽所代表的企業未來超額收益能力不一定會隨著時間的延續而下降。有些企業因經營理念、技術的完善和創新等逐漸加強。
第二,自創商譽是企業長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有助於商譽形式的各項支出,如:廣告費、人力資源培訓費等,都在發生當期已計為費用。如果再將其確認以後的自創商譽進行攤銷,就會導致費用的雙重計列,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第三,自創商譽的形成未必一定有為創立而發生的支出。攤銷其價值作為相應的費用處理,一方面會降低經營者的業績,影響經營者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會損害國家財政稅收。
2.自創商譽如何處理
既然自創商譽不採取攤銷方法,那麼該怎麼處理呢?目前,我國企業會計新准則開始規定對商譽實施減值測試。根據資產減值的跡象為標准,因此,商譽的減值只要出現以下跡象之一時,就必須進行減值測試。
法律和經營環境發生不利於企業經營的重大調整; 有不利於企業經營的規章制度出台或政府監督管理部門對企業某種行為進行指責或批評; 出現未曾預料的強大的市場競爭情況; 關鍵人才流失; 減值測試單元內的營業分部或者很重要的部分很可能要被出售或處置; 減值測試單元內的一個重要資產集合面臨大幅度減值; 減值測試單元的附屬企業的財務報表中確認了商譽減值損失。
進行減值測試的具體方法:首先比較應測試單元的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如果測試單元的公允價值低於其賬面價值,兩者的差額就是減值損失,但減值損失的金額不能超過商譽的賬面價值,且損失一經確認就不得轉會;如果上述公允價值高於賬面價值,則不予確認。經資產評估機構重新評估增值後才予確認。測試單元公允價值的確定應採用市價法。如果相關的市場信息不能獲得,應採用現值法。採用現值法對其計量目標與依託的計量假設應與估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目標和假設相一致。
❷ 關於商譽攤銷的問題
回購股票,來用現金支源出將回購的股票注銷,如何能增加現金流入,是現金流出才對。不知道你所說的情況。
那股票市價低於股票面值,那更是損失才對。如何是收入。回購只能說是將企業的現金流入到股東手裡,沒有盈虧。除掉票面價值調整的是資本公積。
❸ 商譽為什麼要進行攤銷
商譽是屬於一種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的維護是需要成本的,所以需要進行攤銷來確定費用
❹ 商譽在無形資產中分離,如何攤銷
除企業合並中形成的商譽,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和《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 其它商譽屬無形資產,第十七條 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其應攤銷金額應當在使用壽命內系統合理攤銷。
企業攤銷無形資產,應當自無形資產可供使用時起,至不再作為無形資產確認時止。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無法可靠確定預期實現方式的,應當採用直線法攤銷。
所得稅法第六十七條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外購商譽的支出,在企業整體轉讓或者清算時,准予扣除。
依據商譽的取得方式,商譽可分為外購商譽和自創商譽。外購商譽是指由於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進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譽;其他商譽即是自創商譽或稱之為非外購商譽。
商譽的構成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它們構成一個完整系統,共同反映和影響商譽。由此可見,商譽主要是由一些不可以量化的因素組成的。即使是外購的商譽,其購買價格也不能真正反映其所包含的諸多不可量化的因素。所以商譽不可以攤銷。
(4)關於商譽攤銷的思考擴展閱讀:
一、核算
1、攤銷范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應進行攤銷,通常將其殘值視為零。
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應攤銷,但要計提減值准備。
2、攤銷時間企業應當按月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對於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應當自可供使用(即其達到預定用途)當月起開始攤銷,處置當月不再攤銷。
3、去向企業自用的無形資產,其攤銷金額計入管理費用;
出租的無形資產,其攤銷金額計入其他業務成本;
某項無形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通過所生產的產品或其他資產實現的,其攤銷金額應當計入相關資產成本。
二、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對無形資產攤銷是這樣規定的:無形資產應當自取得當月起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分期平均攤銷,計入損益。
如預計使用年限超過了相關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該無形資產按合同規定受益年限(法律未規定)或法律規定使用年限(合同未規定)或合同規定與法律規定(兩者均規定)受益年限中較短者作為其攤銷年限進行攤銷,
再或者,合同、法律均未規定,則攤銷年限不應少於10年。
正如企業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要充分考慮該項固定資產的性質和消耗方式,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並根據科技發展、環境及其他因素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於無形資產的攤銷也不能如此簡單的全額直線攤銷,而應有些變化。
❺ 會計畢業論文,關於商譽的會計思考.
提供一些資料,供參考。
會計論文參考選題
1. 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信息披露問題研究
2. 我國資產減值的會計確認問題的初步探討
3. 我國會計確認問題的幾點思考
4. 固定資產減值計量問題的分析
5. 公司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的會計處理問題的研究
6. 資產減准備對所得稅的影響分析
7. 論社會經濟環境對會計的影響
8. 計提壞賬准備若干問題研究
9.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研究
10. 長期投資決策方法研究
11. 存貨計價模式的研究
12. 論通貨膨脹對會計原則的沖擊
13. 穩健性原則的實施及其局限性
14. 論穩健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的關系
15. 論我國會計目標
16. 關於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的研究
17. 論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提出的挑戰
18. 論負債經營的利弊
19. 企業最優資本結構研究
20. 股份制改組財務問題研究
21. 論現代企業制度與財務管理體制
22. 變動成本法和製造成本法的應用問題研究
23. 論財務與會計的關系
24. 企業利潤分配政策研究
25. 國有企業虧損問題研究
26. 論企業降低成本的途徑
27. 基於標准成本的成本核算與控制方法研究
28. 我國公司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剖析
29. 對作業成本法的認識
30. 基於作業管理的利潤敏感性分析
31. 作業成本法對經營杠桿的影響
32. 作業成本計演算法的戰略思維
33. 作業成本法下的產品定價模型初探
34. 作業成本管理系統的設計程序問題分析
35. 價值工程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36. 利用外部資源降低企業成本
37. 基於信息不對稱的國有企業成本控制問題的探討
38. 降低成本費用的有效途徑探尋
39. 運用ERP推行作業成本系統問題的研究
40. 建立現代企業成本管理制度問題的探討
41. 外匯風險的類型與防範
42. 財務風險的分析與防範
43. 貨幣時間價值的研究
44. 非盈利組織會計模式的構建
45. 我國政府會計制度的缺陷與不足問題的探討
46. 我國政府財務報告的不足與改進建議
47. 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與核算方法探尋
48. 關於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改革的探討
49. 政府收入的確認與計量問題的探討
50. 國有企業的委託代理成本及其控制
51. 關於成本的動因問題研究
52. 論企業凈利潤與現金凈流量的關系
53. 會計報表分析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54. 財務狀況變動表與現金流量表的比較研究
55. 論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意義
56. 所得稅會計若干問題研究
57. 會計和稅務要素確認的差異比較
58. 論SPE的會計問題
59. 論管理會計的發展方向
60. 對商譽會計處理的研究
61. 質量成本核算研究
62. 責任成本核算研究
63. 論財務管理目標
64. 論杠桿效應在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65. 論企業財務分析的意義
66. 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比較及評價
67. 論會計實證研究方法
68. 論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意義
69. 會計控制職能研究
70. 強化會計監督職能的探討
71. 論金融衍生工具對現代會計的挑戰
72. 公允價值計量問題的探討
73. 關於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的思考
74. 我國金融衍生產品會計問題的研究
75. 公允價值與會計計量原則
76. 期貨套期保值會計問題的探討
77. 關於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控制研究
78. 套期活動會計與公允價值計量
79. 會計的國際化協調問題的探討
80. 表外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分析
81. 論控制企業成本費用的對策
82. 對社會責任會計有關問題的思考
83. 論資本保全觀的選擇
84. 論管理型財務軟體的開發
85. 會計軟體的設計如何適應會計控制的要求
86. 論責任會計的理論結構
87. 論對會計人材素質的培養
88. 論財務經理的素質
89. 財務預警系統管理的探討
90. 運用財務比率預測財務危機的模型及其局限性
91.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的初步探討
92. 現代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指標系統的構建
93. 化解公司財務風險的主要方式
94. 財務風險度量指標的分析
95. 對建立責任成本控制系統的探討
96. 我國會計監督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強化措施
97. 關於會計人員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法律責任探討
98. 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研究
99. 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研究
100. 價值鏈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探討
答案補充
一、寫作原則 (1)超前性。在論文選題前,要選擇具有前瞻性的題目,即對我國職能部門制定有關方針、政策時有一定參考價值的論題。
(2)實用性。我們在做論文寫作時切忌空談,切忌重復已過時的東西,要選擇工作中對企業有重大影響的現實問題展開討論,並提出新的見解。
(3)時間性。特別提醒撰寫會計方面論文的同學,由於2001年財政部頒布了現行會計制度,因此,我們在進行論文寫作時要注意參考2001年以後刊物發表的文章。如:寫會計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學注意。自從現行制度頒布後,從制度層面已將會計信息造假問題杜絕了,建議這方面的論題就不要再選了。
(4)觀點正確。論文寫作時,其觀點不要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規定相違背。
(5)論題要嚴格限定在會計、財務、審計和會計電算化方面;或寫財務會計專業與其他學科交叉方面的論題。如:"稅收籌劃對企業理財活動的影響"等。其主旨必須體現出財務會計專業的內容。否則就離題了。
答案補充
發不完!超字數啦!
❻ 商譽會計處理的幾點思考
一、商譽的有關概述
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經營歷史、高水平的管理、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融洽的社會和企業關系,使一個企業的獲利水平高於同行業平均獲利水平,這些對企業獲利有積極影響的因素,實質上是企業一種未入賬的、並且不可單獨確認的無形資產的混合,我們將之稱為商譽。商譽是企業一項特殊的無形資產,它具有以下特點:(1)商譽不能獨立於企業而存在;(2)商譽的價值很難確切計量;(3)商譽的價值和任何發生的與其有關的成本沒有可靠或預期的聯系;(4)難以對各構成商譽的因素進行計價;(5)商譽的價值會隨內部或外部環境產生較大的波動。
對商譽的性質,美國會計學家E·S·Hendrickson的觀點為國內理論界普遍接受。他在《會計理論》中介紹了三個觀點:(1)好感價值論。即商譽是人們對企業具有好感的無形價值。這種好感可能起源於企業所擁有的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獨占特權和管理有方等。(2)超額收益論。商譽是企業超額盈利的現值。一個企業擁有商譽,是因為這個企業能夠較長時期的獲得比同行更高的利潤。這一理論把握了商譽作為企業資產的基本條件,即經濟資源、獲利潛力、貨幣計量三要素。(3)總計價賬戶論。商譽是一個企業的總計價帳戶,它表明該企業各項資產合計的價值(整體價值)超過了他們個別價值的總和,即「整體大於個體組成部分的總和」。[1]
多年來,會計學者和會計實務人員對商譽的構成因素作了各種研究。喬治卡圖爾特和紐曼·奧爾松在《商譽會計》中,從自創商譽的角度將構成商譽的因素歸納為15項:(1)傑出的管理隊伍;(2)優秀的銷售組織;(3)競爭對手管理上的弱點;(4)有效的廣告;(5)秘密的工藝技術或配方;(6)良好的勞資關系;(7)優秀的資信級別;(8)領先的員工訓練計劃;(9)在社會中較高的地位;(10)才能或資源的發現;(11)優惠的納稅條件;(12)有利的政府政策; (13)與其他公司的良好協作關系;(14)有戰略性的地理位置:(15)競爭對手的不利發展。
二、自創商譽的會計處理
按照現行會計准則規定,自創商譽由於其形成過程中發生的支出難以計量,因而不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予以確認。英國的《標准會計事務公告—22商譽會計》指出:「購買商譽與自創商譽的特性沒有差別,然而,由於在特定時點發生企業的市場交易這個事實,盡管對企業的計價是主觀的,購買商譽的價值可以被確定,而自創商譽是不可以的。」[2]這反映了會計界對商譽會計處理的一般態度。事實上,在企業合並過程中產生出的如此巨大的商譽價值不可能產生於企業被收購的時點上,外購商譽僅是商譽在產權交易時點呈現的一個短暫狀態,商譽更多是以自創商譽的狀態而存在的。
從理論上看,首先,會計上只確認外購商譽,而不確認自創商譽,實質上是遵守了收付實現制原則,而違背了權責發生制原則。作為企業長期有效的管理逐步形成的商譽,在形成之日不確認入賬,只在實現交易時才入賬,作為超額收益能力,究竟代表被收購企業何年何月的業績呢?會計上奉行權責發生制的目的在於正確地貫徹配比原則,從而正確地計量各期損益,如果自創商譽在形成之後的較長受益期間內,只確認其帶來的收入,不確認其帶來的耗費,則實際上是歪曲了配比原則的貫徹執行,這樣計量得到的利潤或虧損很難說是客觀和公允的。其次,會計上確認外購商譽,不確認自創商譽,過分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原則,而拋棄了相關性原則。的確,自創商譽的計量因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具有較大的難度,計量結果不夠准確。然而,會計上的可靠性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使是有形資產的計量也未必都是完全可靠的。況且,如果認為只有外購商譽價格才符合確認的基本標准——能夠可靠地予以計量,那麼,在交易過程中,收購價的大起大跌又怎樣解釋商譽價值的可靠性呢?最後,會計上只確認外購商譽,而不確認自創商譽,雖然遵循了謹慎性原則,但是卻有悖於重要性原則和充分披露慣例。如果說重要性原則和充分披露慣例要求企業的重要財務信息情況應充分予以揭示的話,則一個企業長期存在超額利潤的情況不能說不重要,形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不能不予以報告,否則當一個被並購企業突然冒出來巨額商譽時,會計報告就難以解釋原委。
所以,筆者認為自創商譽是存在的,是必須確認的,正如收入確認中承包長期工程收入就可以按合同進度確認收入,那麼商譽這種特殊的無形資產也是可以進行確認的。對於具體計量,可以成立專門的商譽評估機構開展評估工作。商譽因其本身的特徵決定了與一般資產不同的評估方法。一般認為資產評估的方法主要有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但市場法和成本法不適用於商譽的評估,這是商譽的特徵對評估方法的制約。市場法不能適用於商譽的評估緣於商譽不能脫離其所屬企業而獨立存在這一特徵,沒有單獨進行交易的商譽,所以也沒有商譽市價。成本法不適用於商譽的評估則緣於商譽的價值構成與成本無關的特徵。
在實踐中,商譽的評估方法主要是收益法,而收益法又分為兩種:超額收益法和割差法。
1.超額收益法
商譽價值=被評估企業單項資產評估價值之和×(被評估企業預期收益率-行業平均收益率)/適用本金化率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經營狀況一直較好,超額收益比較穩定的企業。此法將商譽的性質與其實際評估操作緊密結合起來,較好地體現了商譽是企業超額收益的資本化價值這一原理。
2.割差法
商譽價值=企業整體資產評估價值-企業的各單項可辨認資產評估價值之和
筆者認為採用割差法評估商譽是不妥的。首先,我們來看割差法的評估思路。第一,運用整體評估的方法評估企業整體資產價值。第二,運用單項評估的方法評估各類有形資產的價值和單項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價值。第三,把整體評估值減去各單項評估資產價值之和,即是企業的商譽。
從思路上看:(1)整體評估與單項評估的性質不同。整體評估以預期收益方法得到整體資產價值,單項評估以成本法或市場法得到有形資產價值和無形資產價值,二者的計量標准不同,直接相減不妥。(2)商譽的性質決定了其價值是通過整體企業表現出來,而其價值也包括其他無形資產所產生的效益,不免重復。(3)評估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確,因而,在企業整體資金價值一定條件下,商譽的價值隨著可確指的無形資產份額的增大而減小,顯然不符合商譽的客觀性。
相比之下超額收益資本化法評估商譽比較科學,其思路如下:第一,對企業單項有形資產和單項可確指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加總得出企業單項資產值總和。第二,收集估算行業平均資金收益率。第三,把企業單項資產評估值總和乘以行業平均資金收益率,取得按行業平均收益水平計算企業各單項資產總和所創造的收益值。第四,以企業過去若干年收益為依據,預測未來的年平均收益值。第五,用企業未來的年平均收益值減去企業各單項資產總和所創造的收益值,就是企業由商譽創造的超額收益。第六,選用適當的資本化率把企業年超額收益還原,即商譽的評價值。
運用該方法應注意三個問題:(1)必須綜合考慮企業商譽的各類構成因素,不能只靠企業特定的以前年份的經營成果去估計其預測收益。(2)必須考慮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變化。(3)對企業收益、負債及一些重要營業收入和費用項目的變動趨勢予以足夠的重視。在現行的會計准則中,商譽產生的過程中所耗費的人、財、物等各項費用已計入到相應的資產或期間費用之中。所以自創商譽不存在將來的攤銷問題。將自創商譽在報表上進行列示,主要是為報表的使用人提供更加有利於其進行決策的財務信息。因此,只要能得到自創商譽的公允價格,是可以加以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因不同的評估機構有不同的評估結果,根據謹慎性原則,可以較低的評估結果作為自創商譽的入賬價格。為了進行商譽的會計處理,根據前述的原理,可以設「自創商譽」賬戶,與此同時另應設一個權益類賬戶「自創商譽價值」與之相對應。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方單列「商譽」項目,同時在所有者權益中增加「自創商譽價值」項目。
如自創商譽經評估確認時:
借:自創商譽(資產類賬戶)
貸:自創商譽價值(權益類賬戶)
每年進行再評估如有增值時:
借:自創商譽
貸:自創商譽價值
若發生減值,則做一相反分錄,每年調整自創商譽的價值,但不予以攤銷,以及時全面反映企業的真實狀況。通過這兩個賬戶反映調整企業自創商譽的價值,並不影響企業當期損益,企業由自創商譽所帶來的超額收益,已體現在企業當期各項財務指標與行業水平的比較中。
三、外購負商譽的會計處理
對於外購商譽,我國會計准則有較詳細的規定,在這里我只想對其中的負商譽提出一點疑問與建議。
一般認為,在企業購並中,購並企業為取得被購並企業的超額盈利能力,所付出的一攬子購買價格超過其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以上的金額,便被確認為商譽。然而,當購買企業為取得被購並企業的全部凈資產所支付的價格低於其公允價值時,則稱為負商譽。理論上,負商譽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據Hendrickson的觀點,如果被購並企業可以辨認的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和大於購並企業的收購價格,被購並企業的所有者就會將凈資產逐項出售,並不會像存在正商譽那樣將凈資產整個或一攬子出售。因而,負商譽在邏輯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負商譽在企業購並實踐中的確存在,我們把這種客觀存在而目前理論尚無法做出合理解釋的現象稱為「負商譽悖論」。目前,我國會計界對外購負商譽的解釋,頗具新意的觀點主要有三: (1)企業虧損說;[3](2)交易費用節約說;[4](3)主並企業自創商譽轉化說,[5]此外,還有一些大眾化的觀點, 例如,高估資產的公允價值、主並企業高超的談判技巧、被並企業存在隱性負債等等。[6]
目前,關於負商譽的確認有多種提法:(1)有人主張將負商譽作為股東權益的一個單獨項目即「儲備金」,等到被並購的資產折舊或出售時,再轉入已實現利潤中去;(2)有人主張先將負商譽作為一個貸記項目如遞延收益,然後在以後的會計期間系統地調增收益;(3)有人認為負商譽是廉價交易的結果,是本期資本交易中的利潤,應記入當年的損益賬戶。(4)將其按比例調減除長期有價證券以外的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若不夠抵減時,剩餘部分確認為一項遞延收益,並在確定的期限內攤銷,或直接確認為收益。[7]
2006年《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規定,[8]購買方合並成本小於合並中取得的被並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處理:對取得的被並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的公允價值以及合並成本進行復核;經復核後合並成本仍小於合並中取得的被並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這實際上遵守了上述第三種觀點,我認為這樣處理有利於反映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的真實價值,而且全面地反映了企業的全部業績,但要避免由於將並購產生的負商譽完全一次確認為收益而可能導致的各個會計期間收益的巨大波動。為此,應將負商譽記入全面收益中的其他全面收益項下。
對於負商譽的計量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觀點:(1)將被並購企業的各項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和超過並購企業收購價格的部分,先按照一定的比例調減被並購企業除長期證券性投資外的非流動性資產的公允價值,若不夠抵減,才確認為負商譽;(2)將人力資本的效用與其使用成本之差低於市場平均值的差額即企業凈資產報酬率低於市場平均值的差額確認為負商譽;(3)按未來可能產生的資產流出額確認負商譽;(4)將被並購企業的各項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和超過並購企業收購價格的部分全部確認為負商譽。
我贊同(4)的計量方法。首先,這樣處理符合有關負商譽性質的分析以及對負商譽的定義;其次,與正商譽的計量方法保持一致;另外,更重要的是按並購時點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凈資產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具有更大相關性。對於(1)(2)(3)的計量方法,我認為無法與正商譽的計量方法保持一致,且不能准確反映並購時點上的凈資產公允價值,故不適宜用此三種方法計量負商譽。而且(2)(3)方法實施難度大,無法准確估價、計量。
四、商譽確認後的處理
外購商譽的攤銷問題一直是會計界爭論最為激烈的焦點問題之一。2006年會計准則一個顯著變化是借鑒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和美國財務會計准則的做法,取消了對合並商譽的攤銷要求,而對合並商譽進行減值測試。《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規定:「初始確認後的商譽,應當以其成本扣除累計減值准備後的金額計量,不必攤銷。」同時,《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規定:「企業合並所形成的商譽,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由於商譽不能單獨為企業帶來現金流量,其可收回金額是無法確認的。商譽減值測驗只能結合與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進行,將商譽的價值按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的公允價比例分配。理論上,2006年會計准則將商譽視為永久性資產不予攤銷,更符合商譽的經濟實質,體現了商譽與企業整體不可分割的特點。但這樣處理有三個顯著缺點:一是虛增每股收益;二是商譽減值測試較麻煩且不能克服人為因素;三是違背權責發生制原則,任何資產都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作用。
外購商譽該不該攤銷及如何攤銷取決於外購商譽自身的本質。通常來說,在企業並購中,主並企業購買成本超過所購得的目標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我們就稱之為外購商譽。自創商譽是和外購商譽相對的,在企業並購中,當主並企業購得一項外購商譽時,我們就說被並購企業有自創商譽。一般地,當一個企業能夠獲得較同業相比的超額收益時,我們就說這個企業有自創商譽。自創商譽是企業內產生的,由企業未入賬的資源和企業所有資源之間的組合經濟效應兩部分共同構成。外購商譽本質上不同於自創商譽,它產生於企業的並購過程中,是由並購中的諸多因素決定的。外購商譽是被並購企業的自創商譽、主並企業支付給被並購企業所分配的預期並購增量價值而發生的支出、並購雙方的非財務動機及談判等因素共同影響的價值的綜合物。外購商譽有資源性質的一面,但它更像並購中主並企業所發生的一項損失。由於外購商譽本質上不同於自創商譽,所以,不能將外購商譽與自創商譽混為一談,進而以自創商譽的理論來論述外購商譽。
筆者認為,因外購商譽更體現主並企業在交易中的一項損失,所以應將其攤銷。至於並購企業後企業實際整體商譽的增值,則通過評估計入企業整體的「自創商譽」中。所以,用系統攤銷法來處理外購商譽是現實的選擇。不過,採用該法,仍有一個問題待解決,就是攤銷期究竟選擇多少年。APBNO.17將外購商譽的最高攤銷年限定為40年,[9]而IASNo.22則將其攤銷上限定為5年,[10]特殊情況下,最長也不得超過20年,我國原會計准則則規定在不低於10年的期限內合理攤銷。我認為,考慮到外購商譽的三個組成部分中,資源僅僅佔一小部分,而且這些資源帶來的收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另外兩部分則應盡快攤銷或立即注銷。綜合起來考慮,外購商譽應在盡可能短的期限內攤銷。
五、小 結
結合商譽的特徵,本文對商譽會計處理的基本理念是:承認商譽是客觀存在的,不論是外購還是自創的商譽都應予以確認和披露。對於自創商譽,應於其形成時予以確認,具體可採用資產評估中的超額收益資本化法,且不予攤銷,而在期末進行價值測試,確定其增減值。對於外購商譽中的負商譽,應將被並購企業的各項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和超過並購企業收購價格的部分全部確認為負商譽,記入全面收益中的其他全面收益項下,以全面反映企業的全部業績。此外,外購商譽則應在盡可能短的期限內予以攤銷。
❼ 具體到商譽攤銷是怎麼個情況商譽的高低代表了什麼
按新的企業會計准則,企業的商譽不能做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入帳,也不予攤銷。
❽ 商譽怎麼攤銷的
除企業合並中形成的商譽,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和《企業會內計准則第20號—容—企業合並》。 其它商譽屬無形資產, 第十七條 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其應攤銷金額應當在使用壽命內系統合理攤銷。 企業攤銷無形資產,應當自無形資產可供使用時起,至不再作為無形資產確認時止。 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無法可靠確定預期實現方式的,應當採用直線法攤銷。 所得稅法第六十七條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 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 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 外購商譽的支出,在企業整體轉讓或者清算時,准予扣除。
❾ 商譽攤銷
商譽這一概念是隨著企業產權有償轉讓行為的發生才在企業財務會計中出現的。
商譽版可以是自己建立的,也權可以是向外購入的,但是只有向外購入的,才能作為商譽入帳,也就是說,企業在兼並或購買另一個企業時,才能進行商譽的核算。商譽的價值可以按買者付給賣者價款總額與買進企業凈資產總額之間的差額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