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營業現金毛流量為什麼加稅前折舊和攤銷
最簡單的理解的辦法就是,營業現金毛流量針對現金流量,我們只看現金流量,因回為折舊抵答稅,所以我實實在在交出去的稅金就是折舊抵稅後的,也就是說交出去的稅金現金是釘死的,不會因為你是不是付現成本而被還原,那麼我們的現金流量就是流入的錢【營業收入】-流出的錢【付現成本(營業成本-折舊攤銷)+交的稅金(訂死的)】,化簡後就是【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折舊攤銷,也就是稅後經營凈利潤+折舊攤銷
⑵ 稅後營業利潤、稅後凈利潤、凈利潤的區別,及換算公式
稅後凈利潤=凈利潤。稅後營業利潤=凈利潤+(利息支出+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非經常性收益調整項)×(1-25%)。
由於稅後凈利潤=凈利潤,故該三者的區別實際上只有二者,即為凈利潤、稅後營業利潤的區別。
二者區別如下:
1、計算公式不同
凈利潤=利潤總額*(1-所得稅稅率)
稅後凈營業利潤=凈利潤+(利息支出+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非經常性收益調整項)×(1-25%)
2、含義不同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所得稅是指企業將實現的利潤總額按照所得稅法規定的標准向國家計算繳納的稅金。它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稅後凈營業利潤是指將公司不包括利息收支的營業利潤扣除實付所得稅稅金之後的數額)加上折舊及攤銷等非現金支出,再減去營運資本的追加和物業廠房設備及其他資產方面的投資。
3、指標意義不同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稅後凈營業利潤(NOPAT)是自由現金流量測算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表示公司根據收付實現制扣減所得稅之後的營業利潤(息前稅後利潤)。
因此,稅後凈營業利潤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資本結構的情況下公司經營所獲得的稅後利潤,也即全部資本的稅後投資收益,反映了公司資產的盈利能力。
(2)攤銷稅後擴展閱讀
稅後凈營業利潤的基本計算公式:
稅後凈營業利潤= 銷售額 - 營運費用 - 稅收
或者:稅後凈營業利潤 =營業利潤 ×(1-所得稅率)
經過拓展後可有公式:稅後凈營業利潤=息稅前利潤(EBIT)×(1-所得稅率)+遞延稅款的增加
或者:稅後凈營業利潤=凈稅後利潤稅後利息開支 - 稅後利息收益
或者:稅後凈營業利潤=稅後凈利潤+利息費用十少數股東損益+商譽攤銷+遞延稅項貸方余額的增加+其他准備金余額的增加+資本化研究發展費用-資本化研究發展費用的攤銷
⑶ 稅前扣除是什麼意思難道還有稅後扣除
稅前扣除主要指所得稅稅前扣除項目,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稅前可以扣除的項目。當然也有稅後扣除,稅後收益是指扣除所得稅費用的凈利潤,每股凈收益是指凈利潤與股本總額的比值。
根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
第六條 除條例第七條的規定以外,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也不得扣除:
(一)賄賂等非法支出;
(二)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而交付的罰款、罰金、滯納金;
(三)存貨跌價准備金、短期投資跌價准備金、長期投資減值准備金、風險准備基金(包括投資風險准備基金),以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提取的准備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備金;
(四)稅收法規有具體扣除范圍和標准(比例或金額),實際發生的費用超過或高於法定范圍和標準的部分。
第七條 納稅人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投資等各項資產成本的確定應遵循歷史成本原則。納稅人發生合並、分立和資本結構調整等改組活動,有關資產隱含的增值或損失在稅收上已確認實現的,可按經評估確認後的價值確定有關資產的成本。
(3)攤銷稅後擴展閱讀:
根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
第四條 除稅收法規另有規定者外,稅前扣除的確認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權責發生制原則。即納稅人應在費用發生時而不是實際支付時確認扣除。
(二)配比原則。即納稅人發生的費用應在費用應配比或應分配的當期申報扣除。
納稅人某一納稅年度應申報的可扣除費用不得提前或滯後申報扣除。
(三)相關性原則。即納稅人可扣除的費用從性質和根源上必須與取得應稅收入相關。
(四)確定性原則。即納稅人可扣除的費用不論何時支付,其金額必須是確定的。
(五)合理性原則。即納稅人可扣除費用的計算和分配方法應符合一般的經營常規和會計慣例。
第五條 納稅人發生的費用支出必須嚴格區分經營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資本性支出不得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必須按稅收法規規定分期折舊、攤銷或計入有關投資的成本。
⑷ 稅前利潤就是稅前凈現金流;<br/>稅後利潤就是稅後凈現金流;<br/>我的理解對嗎
不是。
稅前利潤就是利潤總額。
稅前現金流量=稅前利潤+折舊、攤銷
稅後利潤就是凈利潤
稅後現金流量(凈現金流量)=凈利潤+折舊、攤銷。
⑸ 營業現金毛流量=稅後經營凈利潤+折舊與攤銷,這里的折舊與攤銷是包括當期發生的所有折舊攤銷嗎那為什麼
你想想啊,在會計中,折舊與攤銷是計入管理費用、製造費用中了回吧?所以,在計答算稅後經營凈利潤時,也已經減去了管理費用、製造費用了。但是這部分實際上是不影響現金流量的,只是在會計上要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做的計提。但是實際上這部分錢並沒有流出企業,所以要把他加回來。
⑹ cpa財管 第二章 實體現金流量=稅後經營凈利潤+折舊與攤銷-必要投資 =股權流+債務流。
股權現金流量=股利分配-股票發行+股票回購。
站在股東的角度,股利分內配和股票回購是屬於股東的現容金流入,股票發行是屬於股東的現金流出,兩者的差額就是股東的現金凈流量。
債務現金流量=稅後利息-凈負債增加。
債務現金流量的含義是企業可以分配給債權人的稅後現金流量,流量方向站在債權人角度,但是金額站在企業角度考慮。利息給債權人帶來現金流入,凈負債增加是債權人追加投入企業的資金,造成債權人現金流出,而利息可以抵減籌資企業的所得稅,給企業實際造成的現金流出為稅後利息。因此債務現金流量=流入-流出=稅後利息費用-凈負債增加。
您理解一下,祝您學習愉快!
⑺ 自由現金流量=(稅後凈利潤+折舊及攤銷)一(資本支出+營運資本增加) 公式理解。
計算稅後凈利潤的時候已經在收入中扣除了當年的折舊和攤銷,因為折舊和攤銷是專以前買設備的成屬本現在看成每年均勻支出,在買設備的時候是一次性付款的,後面算作每年的支出(但是實際上又沒有花錢,所以折舊和攤銷又被稱為非付現成本,題外話),為什麼要這樣?因為稅法這樣規定的,折舊和攤銷既然是算作成本,扣稅前的時候僅僅只是為了計算折舊和攤銷的抵稅效應,在收入中扣除了視作成本費用的折舊和攤銷,扣完所得稅後再把折舊和攤銷加回來而已,如果不加回來利潤就被這個虛擬的成本費用算少了,加回來就正常了,就是為了算那抵扣的所得稅,如果不能抵稅,折舊和攤銷就直接計入成本,後面也不會再加回來了。
這是我的理解
⑻ 稅後經營性利潤+折舊攤銷=營業毛現金毛流量,這里為什麼「折舊攤銷」不需通過稅率進行調整
你這個公式應該是個簡化的,並不全,因為不止這一個市政整的。
現金流量表版里,將凈權利潤調整為經營性現金凈流量,需要將不涉及現金收支的利潤影響的項目以及影響經營性現金凈流量卻不影響利潤的項目調整出來。項目有點多,比如折舊、減值准備、存貨及應收賬款的增減、經營性應付項目的增減等等。
⑼ 自由現金流量=(稅後凈營業利潤+折舊及攤銷)-(資本支出+營運資本增加)
首先你的復公式寫錯了,制不是營運資本增加,而是經營營運資本增加
實體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是管理用財務報表的概念,從公司的年報上是不能直接找到的。
實體現金流量,是可以分配給所有投資人,包括股東和債權人的稅後現金流量。
稅後經營凈利潤=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稅率)
加上折舊,是因為折舊是非付現成本,所以要加回來。(稅後凈營業利潤+折舊及攤銷)成為毛流量
然後再減去(經營營運資本增加+經營長期資產增加+折舊) 就是 實體現金流量了
其中, 經營長期資產增加+折舊=資本支出
⑽ 4:3:2攤銷是什麼意思
我個人認為你可能理解上有問題這個棄置費用應該是在其建成後就應該存在的專只是在使用若甘屬年了,才發現沒有計提若是不追溯的話那麼這個棄置費用就不是這么多了,應該是倒算到現在的時的現值而不建成那一年的,這個稅前差異應該指的是所得稅稅前利潤在權責發生制下少計入費用一個是折舊一個是預計負債的利率,由於這個差異在稅法上不允許稅前扣除的所以應該不影響所得稅的計算所以稅後差異是一變的。不存在多交所得稅調整問題但是存在在會計上的多計提90%未分配利潤10%盈餘公積沖問的問題你說的新正策減舊政策我理解的是應該是不追溯可能應該用到這個方法其實這題不是政策變更只是前期差錯未計提預計負債個人認為是一個差錯更正的題而非政策變更因為他的預計負債在他建時就應該知道只是漏考慮了事後補齊就是這樣而已個人理解僅供參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