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府補助攤銷的確認
總結一句話,只要是在建設期以前收到的資金要按月從收到之日起到建設回期滿,分月攤銷;如果是在答建設期以後收到的資金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分錄如下:在建設期以前收到資金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分期攤銷: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在建設期滿後收到資金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
B. 收到政府有關補償款的會計處理
收到政府有關補償款的會計處理為:
(一)搬遷企業根據搬遷規則,用企業搬遷收入購置或建造與搬遷前相同或類似性質、用途的固定資產和土地(以下簡稱重置固定資產),以及進行技術改造或安置職工的,准予搬遷企業的搬遷收入扣除重置固定資產、技術改造和安置職工費用,其餘額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
(二)企業因轉換生產經營方向等原因,沒有用上述搬遷收入進行重置固定資產或技術改造,而將搬遷收入用於購置其他固定資產或進行其他技術改造項目的,可在企業政策性搬遷收入中將相關成本扣除,其餘額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
(三)搬遷企業沒有重置固定資產、技術改造或購置其他固定資產的計劃或立項報告,應將搬遷收入加上各類拆遷固定資產的變賣收入、減除各類拆遷固定資產的折余價值和處置費用後的余額計入企業當年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四)搬遷企業利用政策性搬遷收入購置的固定資產,可以按照現行稅收規定計算折舊或推銷,並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五)搬遷企業從規劃搬遷第二年起的五年內,其取得的搬遷收入暫不計入企業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在五年期內完成搬遷的,企業搬遷收入按上述規定扣除相關成本費用後,其餘額並入搬遷企業當年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所得稅。
(2)新政府補助土地補償款的攤銷擴展閱讀: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取得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具有專項或特定用途的款項。
二、本科目可按資本性投資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三、企業收到或應收的資本性撥款,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將專項或特定用途的撥款用於工程項目,借記「在建工程」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等科目。
工程項目完工形成長期資產的部分,借記本科目,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對未形成長期資產需要核銷的部分,借記本科目,貸記「在建工程」等科目;撥款結余需要返還的,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
上述資本溢價轉增實收資本或股本,借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貸記「實收資本」或「股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貸方余額,反映企業尚未轉銷的專項應付款。
C. 政府補助購入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如何處理
按照正常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就行,以下是《企業會計准則講解(2008)》中,關於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的處理。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在實際工作中較為少見,如用於購買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財政撥款、固定資產專門借款的財政貼息等,一般應當分步處理:
第一步,企業實際收到款項時,按照到賬的實際金額計量,確認資產(銀行存款)和遞延收益。
第二步,企業將政府補助用於購建長期資產。該長期資產的購建與企業正常的資產購建或研發處理一致,通過「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科目歸集,完成後轉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
第三步,該長期資產交付使用。自長期資產可供使用時起,按照長期資產的預計使用期限,將遞延收益平均分攤轉入當期損益。
(1)遞延收益分配的起點是「相關資產可供使用時」,對於應計提折舊或攤銷的長期資產,即為資產開始折舊或攤銷的時點。
(2)遞延收益分配的終點是「資產使用壽命結束或資產被處置時(孰早)」。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時或結束前被處置(出售、轉讓、報廢等),尚未分攤的遞延收益余額應當一次性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遞延。
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注意問題
1.注意計提折舊的范圍,按現行企業會計准則規定,除以下情況外,企業應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a.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
b.按照規定單獨計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
c.處於更新改造過程中的固定資產。
2.未使用的機器設備、儀器儀表、運輸工具、工具器具、季節性停用也要計提折舊。
3.注意再計提固定資產這就是應考慮固定資產減值准備。
4.注意折舊期間跨年度時年折舊額的確定。
D. 付給農民的土地補償款如何做會計分錄!
首付款只能暫時掛預付賬款。待到相關產權手續辦理後再依據企業性質轉不同科目。
准備在土地上建廠房自用的——轉在建工程——轉固定資產屬於企業投資性質的——轉投資性房地產企業為房產開發公司類型的——轉存貨-土地儲備。
購買的土地首付款:
借: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
貸:銀行存款
繳納相關稅費(如土地稅、契稅)時:
借:管理費用
貸:應交稅費——應交契稅、土地稅
(4)新政府補助土地補償款的攤銷擴展閱讀: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
第十二條 無形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
外購無形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於使該項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其他支出。
購買無形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無形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之間的差額,除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的以外,應當在信用期間內計入當期損益。
第十三條 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其成本包括自滿足本准則第四條和第九條規定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所發生的支出總額,但是對於以前期間已經費用化的支出不再調整。
第十四條 投資者投入無形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E. 新准則下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是怎樣的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履行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有關承諾,政府對企業的經濟支持主要集中在關系國計民生的農業、環境保護以及科學技術研究等領域。比如,對糧、棉、油等生產或儲備企業給予的定額補助,這些生活必需品其價格往往不能隨行就市,售價低於成本造成的損失需由政府來彌補。再如,為了環境保護,政府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增值稅先征後返政策,返還的稅款專項用於環保支出。為了規范政府補助的確認、計量和披露,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准則第16號——政府補助》。
一、政府補助及其確認條件
《企業會計准則16號——政府補助》規定,「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但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政府補助准則規范的政府補助主要有如下特徵。
1.無償性。無償性是政府補助的基本特徵。政府並不因此享有企業的所有權,企業將來也不需要償還。政府補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條件,企業經法定程序申請取得政府補助後,應當按照政府規定的用途使用該項補助。
2.直接取得資產。政府補助是企業從政府直接取得資產,包括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形成企業的收益。比如,企業取得政府撥付的補助,先征後返(退)、即征即退等辦法返還的稅款,行政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
政府補助按其關聯情況分類,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取得的、用於購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長期資產的政府補助;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是指除了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之外的政府補助。例如,某些國有糧食企業實行商業化經營後國家給予的經營補貼、國家和主管部門撥給企業用於工程咨詢、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和其他前期工作的前期工作費撥款等國家給予企業的財務支持,以扶持其在某一特定時期的發展而給予的政府補助。
當然,對於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不能一概確認為政府補助。按照《企業會計准則16號——政府補助》第五條規定,政府補助在符合政府補助定義的情況下,還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才可予以確認:一是企業能夠滿足政府補助所附條件。二是企業能夠收到政府補助。
二、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
政府補助有兩種會計處理方法:收益法與資本法。所謂收益法是將政府補助計入當期收益或遞延收益;所謂資本法是將政府補助計入所有者權益。收益法又有兩種具體方法:總額法與凈額法。總額法是在確認政府補助時,將其全額確認為收益,而不是作為相關資產賬面余額或者費用的扣減。凈額法是將政府補助確認為對相關資產賬面余額或者所補償費用的扣減。政府補助准則要求採用的是收益法中的總額法,以便更真實、完整地反映政府補助的相關信息。並在會計准則應用指南中要求通過「其他應收款」、「營業外收入」和「遞延收益」科目核算。「遞延收益」科目就是專為核算不能一次而應分期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而設置的。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與資產相關或與以後期間收益相關的,先計入「遞延收益」科目,然後分期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企業取得的政府補助只所以確認為營業外收入,是因為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政府補助,形成經濟利益流入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是無償的,又不符合銷售收入或提供服務收入的確認條件,因此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或者通過「遞延收益」科目分期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
1.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在其補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即: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費用或損失的,在取得時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費用或損失的,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按照固定的定額標准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應收全額計量,借記「其他應收款」,貸記「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科目。不確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動中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計量,借記「銀行存款」,貸記「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科目。涉及按期分攤遞延收益的,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
例:某公司2x6年12月申請某國家級研發補貼。申報書中有關內容如下:本公司2x6年1月啟動數字印刷技術開發項目,預計總投資36萬元、為期3年,已投入資金12萬元。項目還需新增投資24萬元(其中,購置固定資產8萬元、場地租賃費4萬元、人員費1萬元、市場營銷2萬元),計劃自籌資金12萬元、申請財政撥款12萬元。
2x7年1月1日,主管部門批准了某公司的申報,簽訂補貼協議規定:批准某公司補貼申請,共補貼款項12萬元,分兩次撥付。合同簽訂日撥付6萬元,結項驗收時支付6萬元。
某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1)2x7年1月1日,實際收到撥款6萬元:
借:銀行存款6
貸:遞延收益6
(2)2x7年1月1日至2x9年1月1日:
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分配遞延收益(假設按年分配)
借:遞延收益3
貸:營業外收入3
2x9年項目完工並通過驗收,於5月1日實際收到撥付6萬元:
借:銀行存款6
貸:營業外收入6
2.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全額確認為當期收益,應當隨著相關資產的使用逐漸計入以後各期的收益。也就是說,這類補助應當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自相關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該項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通常為貨幣性資產形式,企業應當在實際收到款項時,按照到賬的實際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遞延收益」科目。將政府補助用於購建長期資產時,相關長期資產的購建與企業正常的資產購建或研發處理一致,通過「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科目歸集,完成後轉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自相關長期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相關資產計提折舊或攤銷時,按照長期資產的預計使用期限,將遞延收益平均分攤轉入當期損益,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時或結束前被處置(出售、轉讓、報廢等),尚未分攤的遞延收益余額應當一次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遞延。
例: 2x1年2月,甲企業需購置一台環保設備,預計價款為5萬元,因資金不足,按相關規定向有關部門提出補助21萬元的申請。2x1年3月1日,政府批准了甲企業的申請並撥付甲企業21萬元財政撥款(同日到賬)。 2x1年4月3日,甲企業購入不需安裝環保設備,實際成本為48萬元,使用壽命1年,採用直線法計提折舊(假設無殘值)。
2x9年4月,甲企業出售了這台設備,取得價款12萬元。(不考慮其他因素)
甲企業的賬務處理如下:
(1)2x1年3月1日實際收到財政撥款,確認政府補助:
借:銀行存款21
貸:遞延收益21
(2)2x1年4月3日購入設備:
借:固定資產48
貸:銀行存款48
(3)自2x2年5月起每個資產負債日(月末)計提折舊,同時分攤遞延收益:
①計提折舊:
借:管理費用4
貸:累計折舊4
②分攤遞延收益(月末):
借:遞延收益175
貸:營業外收入175
(4)2x9年4月出售設備,同時轉銷遞延收益余額:
①出售設備:
借:固定資產清理96
累計折舊384
貸:固定資產48
借:銀行存款12
貸:固定資產清理96
營業外收入24
②轉銷遞延收益余額:
借:遞延收益42
貸:營業外收入42
在很少的情況下,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也可能表現為政府向企業無償劃撥長期非貨幣性資產,應當在實際取得資產並辦妥相關受讓手續時按照其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如該資產相關憑證上註明的價值與公允價值差異不大的,應當以有關憑證中註明的價值作為公允價值;如沒有註明價值與公允價值差異較大、但有活躍市場的,應當根據有確鑿證據表明的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格作為公允價值。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義金額(1元)計量。
企業取得的政府補助為非貨幣性資產的,應當首先同時確認一項資產(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等)和遞延收益,然後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攤遞延收益,計入當期收益。但是,以名義金額計量的政府補助,在取得時計入當期收益。
F. 土地補償款及賬務處理相關問題
您好,應該分情況討論這個問題。
如果政府長期徵用該土地,且徵用年限大於你們公司對該土地的使用權年限,那麼可以視為出售該部分土地的使用權給政府,無形資產清理時的土地原值按徵用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進行確認。這可能涉及簽訂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並對出售的土地部分去土地局進行登記,從此賬面上不再有該土地使用權原值。
如果政府徵用該土地的年限小於你們公司對該土地的使用權年限或政府有意向以後還給你們。那可以視為土地使用權的出租,這時候就將該部分的「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重分類為「投資性房地產-土地使用權」,按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後續處理就行。
G. 購置土地,收到政府補貼,怎麼入賬
收到政府購置土地補貼,一般計入營業外收入。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70號)規定:
一、企業從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取得的應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凡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從收入總額中減除:
(一)企業能夠提供規定資金專項用途的資金撥付文件;
(二)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對該資金有專門的資金管理辦法或具體管理要求;
(三)企業對該資金以及以該資金發生的支出單獨進行核算。
…
四、本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起執行。」
收到政府購置土地補貼,不符合上述文件規定,不能作為不征稅收入。同時,按照取得土地使用權,按照會計准則對無形資產的計量准則,應該是支付的所有費用,包括土地成本、相關稅費,在使用期內分攤到相關的成本費用中。補貼則按照規定計入營業外收入。
補充: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應該是:40000×280元/平+繳納相關契稅等大約30萬=1150萬元。
估計你的數據有問題,因為你取得無形資產所支付的價格、相關稅費大約是1150萬元,而政府補貼你1500萬元,那你的土地使用權完全不需要支付任何的成本,還可以獲得政府的補貼。
H. 收到的政府土地補償金該如何入賬
收到補償金的話可以記入「營業外收入」科目里,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確認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各種收入。
營業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動資產處置利得、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利得、出售無形資產收益、債務重組利得、企業合並損益、盤盈利得、因債權人原因確實無法支付的應付款項、政府補助、教育費附加返還款、罰款收入、捐贈利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