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管理費用 不可以稅前扣除嗎
不可以。
新所得稅法稅前不可扣除的規定:
1、福利費:超過工資總額14%提取的范圍的,不可以稅前扣除。
2、職工教育經費:超過工資總額2.5%提取的范圍,不可以稅前扣除。
3、工會經費:超過工資總額2%提取的范圍,不可以稅前扣除。
4、業務招待費:超過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標準的,不可以稅前扣除(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
5、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不可以稅前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6、企業發生的不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不可以稅前扣除。
(1)軟體使用費可以稅前列支嗎擴展閱讀:
管理費用核算注意事項:
1、按照費用支出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分類計入生產性費用(生產成本和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不得混淆。
2、在選擇明細科目時,要按照核算規定比對後計入,保證同一核算內容下,集團公司核算的一致性,各期核算的一致性。
3、對於按照政策規定需要專項核算的項目支出,需向編碼管理部門申請專項編碼維護,在輔助核算(部門核算)中與職能部門同級維護專項項目即可。
4、根據會計政策變更要求,及時跟進調整管理費用明細科目,例如稅金(房產稅、印花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已調整至稅金及附加科目核算,不可再計入管理費用項下。
5、財務費用是企業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費用。財務部門發生的費用應計入管理費用,不能計入財務費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管理費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稅前扣除
Ⅱ 網路技術服務費可以稅前扣除嗎
¥代表的貨幣取決於前面的字母,CN¥代表人民幣,JP¥代表日元前扣除
Ⅲ 哪些研發費用可以稅前扣除
研發費用稅前扣除嗎?哪些研發費用可以稅前扣除?根據《關於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119號,下列研發費用可以稅前扣除。哪些研發費用可以稅前扣除
第一、 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本年度實際發生額的50%,從本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在稅前攤銷。研發費用的具體范圍包括:
第二、人員人工費用。直接從事研發活動人員的工資薪金、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以及外聘研發人員的勞務費用。
第三、直接投入費用。用於中間試驗和產品試制的模具、工藝裝備開發及製造費,不構成固定資產的樣品、樣機及一般測試手段購置費,試制產品的檢驗費。用於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的運行維護、調整、檢驗、維修等費用,以及通過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用於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租賃費。
第四、折舊費用。用於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的折舊費。
第五、無形資產攤銷。用於研發活動的軟體、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包括許可證、專有技術、設計和計算方法等)的攤銷費用。
第六、 新產品設計費、新工藝規程制定費、新葯研製的臨床試驗費、勘探開發技術的現場試驗費。其他相關費用。與研發活動直接相關的其他費用,如技術圖書資料費、資料翻譯費、專家咨詢費、高新科技研發保險費,研發成果的檢索、分析、評議、論證、鑒定、評審、評估、驗收費用,知識產權的申請費、注冊費、代理費,差旅費、會議費等。此項費用總額不得超過可加計扣除研發費用總額的10%。
第七、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費用。下列活動不適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企業產品(服務)的常規性升級。對某項科研成果的直接應用,如直接採用公開的新工藝、材料、裝置、產品、服務或知識等。企業在商品化後為顧客提供的技術支持活動。對現存產品、服務、技術、材料或工藝流程進行的重復或簡單改變。市場調查研究、效率調查或管理研究。作為工業(服務)流程環節或常規的質量控制、測試分析、維修維護。社會科學、藝術或人文學方面的研究。
第八、允許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優惠常見問題按照稅法規定,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本年度實際發生額的50%,從本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在稅前攤銷。在實際操作中,稅務機關提醒納稅人關注以下常見問題。
Ⅳ 哪些費用可以稅前列支
稅前列支中的「稅」指的是企業所得稅,稅前列支就是可以是所得稅前利潤中抵扣的費用。由於會計法和稅法存在了某些方面的差異,會計賬務處理和稅務處理對企業的收入與費用的認定口徑不相同。允許稅前列支,就是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前允許作為成本、費用列支的,符合稅法列支途徑,可以抵減所得稅應納額。例如:稅法規定內的工資、招待費、捐贈支出等等。可稅前列支費用
一、辦公費,購置辦公用品的發票及審計費、律師費
二 、業務招待費,營業收入總額的0.5%可列支
三 、交通費,購置了汽車的企業,所有路、橋費、油費可列支,其他為收總額的0.3%
四、差旅費,到外地出差的所有費用
五、 廣告費,收入總額的8%可列支
六、折舊費,購置2000元以上的物品入固定資產,95%分五年折舊可列支
七、 福利費,以實際支付不超工資總額14%可列支
八 、 工資,人均工資1600元
九、電話費,在職人員5%每人每月400元,即如10名員工,月可列支電話費為200元
十 、 社保費,單位支付部分可列支
十一、水電費,用單位名義繳納的水電費
十二 、咨詢費,收入總額的5%可列支
十三 、 運費,取得運費發票均可列支
十四、租賃費, 取得租賃發票均可列支
十五、 保險費 ,指企業的財產保險和運輸保險
十六 、捐贈,稅前利潤的3%可列支
十七、財務費用,指銀行貸款的利息支出可列支
十八 、 稅金及附加,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房產稅、防洪費可列支
十九 、 裝修費,裝修總額分五年攤銷
Ⅳ 為什麼沒有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也能稅前扣除
沒有支來付的特許權自使用費也能稅前扣除,是應為我國企業採用權責發生制的記賬原則進行核算。
權責發生制又稱應收應付制原則,是指以應收應付作為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的標准,而不問貨幣資金是否在本期收到或付出。
也就是說,一切要素的時間確認,特別是收入和費用的時間確認,均以權利已經形成或義務(責任)已經發生為標准。
權責發生制以權利和責任的發生來決定收入和費用歸屬期的一項原則。指凡是在本期內已經收到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一切費用,不論其款項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反之,凡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
權責發生制屬於會計要素確認計量方面的要求,它解決收入和費用何時予以確認及確認多少的問題。
Ⅵ 執行的執行費可以稅前列支嗎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這里的實際發生原則,也是對支出金額的確定性要求。對於計提未取得發票的費用,各地有明確的執行口徑,請咨詢當地主管稅務機關執行口徑,以下地方文件僅供參考。《大連市國家稅務局關於明確企業所得稅若干業務問題的通知》(大國稅函[2009]37號)第十八條關於企業成本費用已經實際發生但未取得合法憑證問題規定,企業在年度終了時已經實際發生的成本費用,在匯算清繳期內仍未取得合法憑證的,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不允許稅前扣除,企業應在取得合法憑證年度扣除。已經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應按配比原則和減免稅比例計算,不再按取得合法憑證的企業所得稅納稅年度稅前扣除執行。 《河北省地方稅務局關於企業所得稅若干業務問題的通知》(冀地稅發[2009]48號)第十條關於納稅人以前年度發生的成本和費用的扣除問題規定,對納稅人發生的年度成本或費用,如果在次年5月31日以前取得了相關合法票據的,允許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期間進行相應的納稅調整。相關票據在次年5月31日以後取得的,在計征企業所得稅時一律不得扣除。
Ⅶ 商標使用費可不可以稅前扣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回令第512號)的規定,企答業之間支付的管理費、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以及非銀行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另外,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母子公司間提供服務支付費用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8]86號)的規定,母公司向其子公司提供各項服務,雙方應簽訂服務合同或協議,明確規定提供服務的內容、收費標准及金額等,凡按上述合同或協議規定所發生的服務費,母公司應作為營業收入申報納稅;子公司作為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因此,企業發生的費用支出是否予以稅前扣除應由主管稅務機關依法判定。
Ⅷ 企業交給境外的特許權使用費,可以在稅前列支么
可以在稅前列支。
Ⅸ 關於技術服務費稅前扣除問題
這個是你們的費用啊,在記在管理費用裡面
Ⅹ 特許權使用費可否稅前列支
問:答:(1)新的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企業之間支付的管理費、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以及非銀行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約束的都是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內部業務往來,而上述問題中提到的義大利在華獨資企業與投資方的關系,是屬於控制與被控制的母子公司的關聯關系,不屬於新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中所列的企業范疇。
(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2007年第63號)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
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2007年第512號)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或者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安排的,稅務機關有權在該業務發生的納稅年度起10年內,進行納稅調整。
據此,企業支付給其他企業或關聯方的特許權使用費只要符合以上法規規定,就可以在稅前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