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遞延收益要繳納企業所得稅么 2.收到的政府補助專項資金需要新開立
在新稅法下,大部分財政資金在收到時均不符合財稅[2008]151號和財稅[2011]70號規定的界定為免稅收入或不征稅收入的條件,因此在收到款項時即發生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
如果財政專項撥款文件沒有要求開立銀行專戶管理,一般不需要開立銀行專戶對該部分資金進行專項管理。如果撥款的文件有要求,則按文件要求進行管理。
2. 遞延收益需要交增值稅嗎
不管是與資產還是與收益相關的遞延收益,計入損益表的時候都是記入營業外收入,是不徵收流轉稅的,也就是說不需要繳納增值稅.
比如,收到某個與收益有關的政府補助,需要在以後5年內進行攤銷,
收到補助款時:
借:銀行存款 50000 貸:遞延收益 50000
第一年攤銷10000元計入營業外收入
借:遞延收益 10000 貸:營業外收入 10000
3. 遞延收益為什麼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而不是遞延所得稅負債
遞延收益是尚未確認的收入或收益,是權責發生制原則在收入確認方面的應用。根據《關於企業補貼收入征稅等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5]081號)第一條:企業取得國家財政性補貼和其他補貼收入,除國務院、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不計入損益者外,應一律並入實際收到該補貼收入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根據該規定,按照新企業會計准則的核算要求,企業在以後期間收到政府補助金額,在年度所得稅匯總清算時,符合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條件時應確認一項遞延所得稅負債;如果企業在當期收到該政府補助金額,在年度所得稅匯總清算時,符合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條件時需要確定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
4. 遞延收益可在5年內分攤徵收所得稅嗎
不是當年遞延轉多少收入,確認多少收入,按多少征所得稅么
5. 如何用「遞延收益」科目核算不征稅收入
一、運用「遞延收益」科目核算不征稅收入
1.《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70 號)中規定如下:淤企業從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取得的應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凡同時符合規定條件的,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從收入總額中減除。於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資產,其計算的折舊、攤銷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盂企業將符合規定條件的財政性資金作不征稅收入處理後,在 5 年(60 個月)內未發生支出且未繳回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的部分,應計入取得該資金第六年的應稅收入總額;計入應稅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發生的支出,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由於企業從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取得的應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為無償取得,且政府不享有企業的所有權,所以屬於政府補助。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 16 號———政府補助》的要求,應採用收益法中的總額法進行會計核算,即將政府補助全額計入當期收益或遞延收益。「遞延收益」科目專為核算不能一次而應分期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而設置。
筆者建議利用「遞延收益」科目核算政府補助的特點,在收到不征稅收入時,一律記入該科目。當不征稅收入在支出形成費用時,形成資產的,在計提折舊或攤銷時,再將「遞延收益」轉入「營業外收入」,金額為對應的費用和折舊或攤銷金額。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收到政府不征稅收入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支出形成費用時:
借:管理費用等
貸:銀行存款
同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支出形成資產時:
借:固定資產(無形資產)
貸:銀行存款
資產折舊或攤銷時:
借:管理費用
貸:累計折舊(累計攤銷)
同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如果企業將符合規定的財政性資金作不征稅收入處理記入「遞延收益」科目後,在 5 年(60 個月)內未發生支出且未繳回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的部分,在第六年應轉讓營業外收入,會計處理為:借:遞延收益;貸:營業外收入。
2. 上述做法可以有效減少納稅核算工作。按照會計准則的規定,不能一次而應分期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先記入「遞延收益」科目,以後再按期轉入「營業外收入」科目,實際上大部分政府補助沒有期限的規定,企業在收到時一般記入營業外收入。如果上述不征稅收入沒有在相同年度支出形成費用,企業在所得稅匯算清繳時需要進行納稅調整。另外,在以後年度,由於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而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資產,其計算的折舊、攤銷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也需要進行納稅調整,對於攤銷期較長的長期資產納稅調整工作會更加頻繁。而採用上述做法,收到收入時不影響損益,支出和攤銷時也不響損益,會計處理與稅法規定一致,可以不必進行納稅調整,能有效減少納稅核算工作。
上述做法與會計規定也不矛盾。由於我國絕大部分企業為非上市公司,其對外提供的會計資料主要是為了滿足稅務征管的需要。所以按照稅法的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可以減少納稅調整事項。地方政府經常會在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的情況下,給予一些政府補助,上市公司將所得記入「營業外收入」,可提升公司業績,而本文給出的做法可以避免上市公司通過政府補助粉飾公司業績。為了更好地反映不征稅收入的核算情況,建議企業可以在會計報表附註中進行相關信息的披露。
二、「遞延收益」科目的其他運用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增值稅稅控系統專用設備和技術維護費用抵減增值稅稅額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2〕15 號)中規定:增值稅納稅人 2011 年 12 月 1 日以後初次購買增值稅稅控系統專用設備(包括分開票機)支付的費用,可憑購買增值稅稅控系統專用設備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在增值稅應納稅額中全額抵減(抵減額為價稅合計額),不足抵減的可結轉下期繼續抵減。增值稅納稅人非初次購買增值稅稅控系統專用設備支付的費用,由其自行負擔,不得在增值稅應納稅額中抵減。
根據上述規定,可以利用「遞延收益」科目,進行相關的會計處理。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購入設備時:
借:固定資產
貸:銀行存款
同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減免稅款)
貸:遞延收益。
計提折舊時:
借:管理費用
貸:累計折舊
同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6. 遞延收益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嗎
遞延收益科目核算企業根據政府補助准則確認的應在以後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即專遞延收益屬於未屬來的收益,在故本期屬於負債。
對於遞延所得稅就是因為此時確認了遞延收益,是會計上確認的而對於稅法是不認可遞延收益的,所以說在初始確認的時候其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就是確認的金額,而計稅基礎是零,所以說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同時以後每一期分攤遞延收益就是逐漸的轉回其賬面價值,那麼就是賬面價值逐漸的接近了計稅基礎,所以說後期確認遞延收益轉入到損益的時候也要相應的將其原來的對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予以轉回。
7. 遞延收益的所得稅確認原則
遞延所得稅,在會計科目上分為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
字面理解,遞延版,就是權將所得稅遞延到後期了。所以,既然是遞延,就是時間性差異。永久性差異是不會遞延的,不交就不交,多交就多交了。
一般來說,按稅法調整納稅申報表上有一個應交所得稅額。該應交所得稅是按稅法中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的,其中包含了和會計利潤的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 所以屬於一次性確認收入
8. 關於遞延收益 所得稅的問題
1、你們每年有沒有稅務師事務所給你們做匯算?
如果有,你們就不用賬務處理,讓事務所每年調整即可
2、沒事務所匯算的話,你這樣做是正確的
9. 遞延收益,遞延所得稅我不太明白,請您講解一下
遞延收益,您可來以參照預自收賬款來理解,預收賬款是收到錢但是沒有達到符合確認收入的條件,所以不確認收益,遞延收益是取得了收取相關款項的權利,但是不滿足收入的確認條件,所以就先不確認收入,日後滿足條件時再確認,所以叫做遞延收益。
遞延收益是針對收入不滿足條件確認的,而遞延所得稅是針對所得稅不認可或者提前認可導致的遞延,兩者都是時間或者條件導致的差異,一個是對應收益和價款(應收款)的差異,一個是對應所得稅與會計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