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數股東損益
少數股東權益 - Minority interests
一個大公司收購另外一個子公司時候並不用完全購買這子公司所有的股份, 子母公司關系在不同的法律定義會有些不同,舉例來說,有些國家只要收購超過51%的股份的時候這公司就擁有了被收購公司的控制權;
用上面的例子, 如果A公司收購了B公司51%的股份(法律中), 那麼A和B就形成了子母公司, 其中剩下的49%就是『少數股東權益』- 通俗點形容:它們具有投票決定B公司決策的權利, 但是由不過半50%。 所以形容為少數派,同時身為公司股東, 他們具有與A相同的相應的權益。
近代收購中的一些問題:
一, 經濟實質與法律
法律由於其條文(文字上)的局限性, 往往存在所謂的灰色地帶,這就導致了所謂的『創造性會計』的出現。
舉例來說, 九十年代的英國Maxwell,PollyPeck和現代的美國安然,WorldCam等事件中, 粉刷業績的方法是通過收購很多子公司來沖銷母公司的負債,
在實際上(economic substance);安然控制著這些子公司,但在法律上(legal form)這些公司並不屬於安然的子公司,不用把它們的會計報表合並到母公司的報表上。
後來, 英國提出了substance over legal form的報告實質原則(FRS 5).(美國:Sarbanes-Oxley Act)
指出:交易應該根據其實質, 而不是法律的規定。
即: 舉列來說,ASB規定哪怕一個母公司A只收購了另一公司B很少的股份(如:10%), 但是A公司在經濟實質上完全控制了B公司, 那麼A就是B的母公司, B的會計報表必須反映到A公司的consolidate account上
二, 合並方法
通常有幾種, 根據性質可以分為:1,merger method 和 2,consolidated dmethod.
merger method 類由於沒有商譽和可以一次性攤銷的原因,給創造性會計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所以如今的國際會計准則IASs已經不允許merger method來合並報表。
2. 如何理解合並報表中固定資產原價累計折舊由營業外收入替換
這一步做的是固定資產的賬面凈值,在這一步還沒做到賣不賣呢,這個只是將固定資產凈值轉入固定資產清理,等清理收入和清理支出都入賬後,再看固定資產清理科目余額,判定是清理凈收入還是凈損失。
3. 收購固定資產和低值易耗品後的會計處理及計提折舊
1、關於折舊,我是應該10月份開始繼續計提折舊呢,還是9月份就繼續計提?需不需要回補答齊7、8、9月份的折舊?
(1)按公司收購固定資產的價值入賬
借:固定資產
貸:銀行存款
(2)在固定資產入帳的下月開始提折舊。也就是說,如果9月份入賬的,在10月份提折舊。
(3)固定資產折舊,可以重新計算。殘值率5%,折舊年限按該項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或尚可使用的年限自行確定。
2、低值易耗品的處理,
(1)按公司收購價值入賬
借:低值易耗品
貸:銀行存款
(2)攤銷時,可以採用一次攤銷法
借:管理費用--低值易耗品攤銷
貸:低值易耗品
4. 合並報表的暫時性差異如何處理
《准則》提出了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的概念,將暫時性差異界定為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按照其對未來期間應稅金額的影響,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並首次將符合條件的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這也是所得稅會計處理的重大突破。
下面舉例分析存在暫時性差異時所得稅的會計處理和相關的納稅調整。
通常情況下,如果存在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或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當按照《准則》的規定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
例:2010年12月25日,甲企業購入一台價值80000元不需要安裝的設備。該設備預計使用期限為4年,會計上採用直線法計提折舊,無殘值。假定稅法規定應採用年數總和法計提折舊,也無殘值。甲企業每年的利潤總額均為100000元,無其他納稅調整項目,所得稅稅率為30%。
2011年,會計上計提折舊20000元(80000÷4),設備的賬面價值為60000元(80000-20000);稅務上計提折舊 32000元[80000×4÷(1+2+3+4)],設備的計稅基礎為48000元(80000-32000)。設備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 12000元(60000-48000)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3600元(12000×30%)。2011年,應繳企業所得稅 26400元{[100000-(32000-20000)]×30%}.
借:所得稅3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26400
遞延所得稅負債3600
5. 合並報表內部交易中固定資產折舊的抵消問題。
本題中,母公司購進的固定資產,在其個別資產負債表中以支付的價款作為該固定資產的原價列示,因此首先就必須將該固定資產原價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予以抵銷。
其次,母公司是以該固定資產的取得成本作為原價計提折舊;取得成本中包含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在相同的使用壽命下,各期計提的折舊費要大於不包含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時計提的折舊費,因此還必須將當期多計提的折舊額從該固定資產當期計提的折舊費中予以抵銷。
其抵銷處理程序如下:
(1)將與內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資產相關的銷售收入、銷售成本以及原價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9000-7500)予以抵銷。
(2)將內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資產當期多計提的折舊費和累計折舊(或少計提的折舊費和累計折舊)予以抵銷。
合並報表需要抵消的是內部未實現損益,至於增值稅和安裝費用,系支付給集團外的實際發生成本,不需要抵消。
6. 同一控制下子公司股權收購會計處理
區分同一控制下,非同一控制下的,只有從不並表變成並表這一項處理:
個別報表
母公司單體報表按照合並日長期股權的投資成本和賬面價值(也就是對最終控制方而言持續計算的最終價值)的差異調整資本公積。
在個別報表的長期股權投資金額就是對最終控制方的賬面價值*持股比例
借:長期股權投資
資本公積
貸:銀行存款
合並報表
沖回原來在權益法下確認的損益
借;投資收益
貸: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貸: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6)收購並表一次性攤銷擴展閱讀
方法:
1、層析法
層析法是指將事物的發展過程劃分為若干個階段和層次,逐層遞進分析,從而最終得出結果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層析法進行編制會計分錄教學直觀、清晰,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其步驟如下:
(1)分析列出經濟業務中所涉及的會計科目。
(2)分析會計科目的性質,如資產類科目、負債類科目等。
(3)分析各會計科目的金額增減變動情況。
(4)根據步驟2、3結合各類賬戶的借貸方所反映的經濟內容(增加或減少),來判斷會計科目的方向。
(5)根據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記賬規則,編制會計分錄。
此種方法對於學生能夠准確知道會計業務所涉及的會計科目非常有效,並且較適用於單個會計分錄的編制。
2、業務鏈法
(1)所謂業務鏈法就是指根據會計業務發生的先後順序,組成一條連續的業務鏈,前後業務之間會計分錄之間存在的一種相連的關系進行會計分錄的編制。
(2)此種方法對於連續性的經濟業務比較有效,特別是針對於容易搞錯記賬方向效果更加明顯。
3、記賬規則法
所謂記賬規則法就是指利用記賬規則「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進行編制會計分錄。
7. 公司收購子公司後什麼時候合並報表啊4個問題多謝
問:A與B為兩家獨立企業,沒有關聯關系。A於2011年11月收購B,B成為A的全資子公司。2011年報表中,A、B企業是否需要合並?如果需合並,會計期間是從1月1日—12月31日合並,還是收購日至年底合並?
答:《企業會計准則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第七條規定,母公司直接或通過子公司間接擁有被投資單位半數以上的表決權,表明母公司能夠控制被投資單位,應當將該被投資單位認定為子公司,納入合並財務報表的合並范圍。但是,有證據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資單位的除外。
第十七條規定,母公司在報告期內因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增加的子公司,編制合並資產負債表時,應當調整合並資產負債表的期初數。
8.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固定資產增值後如何計提折舊的問題
固定資產增值不來會產生商譽。但是源計算商譽的時候需要考慮固定資產的增值。
商譽=購買成本 - 被購買企業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
本題中,被購買企業可辨認凈資產=300,因固定資產增值50,所以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350。
所以商譽=購買成本350-被購買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350*80%=70。
(8)收購並表一次性攤銷擴展閱讀:
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期固定資產帳面凈值和雙倍直線法折舊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額=年折舊率╳固定資產賬面凈值÷12。
年折舊額=每年年初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年折舊率。
最後2年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凈值-預計凈殘值)÷2。
實行雙倍余額遞減法的固定資產,應當在其折舊年限到期前二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殘值後的凈額平均分攤。
9. 公司被收購後,還剩120萬沒攤銷完怎麼處理收購的公司應該返還這部分嗎
未攤銷完被收購的停止攤銷,結轉的時候把之前的攤銷額一並結轉。未攤銷完的就不用去管了,因為這個東西的所有權已經轉移,不是你們公司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