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費稅務上怎麼規定
進待攤費用,逐月攤銷。稅務沒有出台優惠政策。
Ⅱ 試用外部性理論論述排污權有償使用的原理。
所謂「外部性」也稱外在效應或溢出效應,主要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活動版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權,這種影響並不是在有關各方以價格為基礎的交換中發生的,因此其影響是外在的;如果給旁觀者帶來的是福利損失(成本),可稱之為「負外部性」;反之,如果給旁觀者帶來的是福利增加(收益),則可稱之為「正外部性」。經濟生活中的外部性是廣泛存在的。化工廠向江河排放污水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第三方的正常生活,有負外部性。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對外部性是無效率的,資源並不會得到有效率的配置。所以一般都會有政府進行干預,讓外部性內部化,即通過制度安排經濟主體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收益或社會成本,轉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術上的外部性轉為金錢上的外部性,在某種程度上強制實現原來並不存在的貨幣轉讓。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征稅,排污權的有償使用便屬於這一類型。通過有償使用,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促使企業重視排污治理,使排污減少,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收上來的錢用做污染的治理,或者是對受污染者的補償,使資源得到有效地配置。
Ⅲ 排污權有償使用費與排污費一年收多少
1、是合法的,憲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都規定了在一定條件下國家可以徵收或徵用土地。《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報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一)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二)為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建,需要調整使用土地的;依照前款第(一)項、第(二)項的規定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2、國家徵收土地應該給予補償,你可以和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協商,夠牛的話,你也可以做一回釘子戶。
Ⅳ 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交易辦法 什麼單位制定
單位在繳納使用費後獲得排污權,或通過交易獲得排污權。」也就是說,在試點地區的排污權必須是有償取得。有償取得又分為兩類,一種是繳納使用費後取得,一種是通過購買取得。通常情況下,「繳費取得排污權」比「通過交易取得排污權」成本較低,排污企業更多的關注於如何能夠更大限度的通過繳納排污費而取得排污量和排污許可證。其核心問題在於現有排污企業和新增排污量企業的初始排污量的取得和分配:
應當根據當地排污總量作為基數予以統籌安排,即:根據國家環保部門的污染普查數據作為現有企業取得排污量的直接依據。單獨地區排污量與國家節能減排大環境存在緊密聯系,這就更加要求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於地區排污總量要嚴格依據污染普查數據,各排污企業應依據國家環保部門污染普查的現有排污量作為取得初始排污量的法律依據。新增排污量部分要符合地區總量控制要求,由地方政府對企業新增部分統一安排。
(2)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排污權交易應在自願、公平、有利於環境質量改善和優化環境資源配置的原則下進行。因此,各地政府應搭建排污權交易平台,鼓勵排污權交易,不得以行政命令干預排污權交易的實施。排污企業通過實施工程治理減排項目,在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基礎上,可以將富餘排放指標出售或儲備。上述排污企業通過技改實施減排行為的,不影響企業依據其污染普查基數而擁有的排放量的購買權。企業在不高於其污染普查基數的歷史排放量范圍內可自主選擇排放指標的購買量,但購買的初次排放量不應高於其污染普查基數的歷史排放量。新增排放量應由地方政府在地方排放總量范圍內批准並有償取得。
Ⅳ 2011年度有什麼新的財政政策,法規
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
(一)當前我國財政經濟形勢
2012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收入方面,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將為財政增收奠定堅實基礎。但國內外經濟形勢存在較多不確定性,企業實現利潤增幅下降,加上結構性減稅力度加大,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准和調整稅率結構翹尾,開展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提高石油特別收益金起征點,延長實施並擴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適用范圍,提高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等,都將減少收入,影響財政收入增長。支出方面,增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實現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等,都需要增加較多的財政投入,財政支出壓力較大。
(二)財政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總體要求
根據中央決策部署,2012年財政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深化財稅制度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推動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節能環保以及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依法理財、統籌兼顧和增收節支的方針,加強財政科學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以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落實新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好提高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等減輕小型微型企業稅費負擔的政策。對小型微利企業實施所得稅減半徵收優惠政策。開展好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並穩步擴大試點范圍,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降低部分進口商品關稅,增加能源資源性產品、先進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擴大物流企業營業稅差額納稅試點范圍,完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對蔬菜的批發、零售免徵增值稅,減輕物流企業和農產品生產流通環節的稅收負擔。依法落實好其他各項稅收減免政策。清理取消部分涉及企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
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最低工資制度。擴大財政補助規模,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減輕群眾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負擔,增強城鄉居民消費能力。支持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為城鄉居民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三是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較大的財政支出力度,加大民生投入,向基層、農村、邊遠地區和困難群體傾斜,推動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優化投資結構,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嚴格控制新上項目,防止重復建設。嚴格控制行政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切實降低行政成本。
四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在結構調整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完善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體制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科技支出結構,大力支持自主創新和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動節能減排,加快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政策體系。將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到國家確定的全部牧業半牧業縣。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實施稅費減免政策,促進中小企業穩健經營和持續發展。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提高困難地區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擴大綠色重點小城鎮試點,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2012年,全國財政將在統籌兼顧的基礎上集中財力辦幾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確保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二是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三是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標准,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四是扎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在做好未完工項目建設的同時,新開工建設700萬套以上,緩解城鎮低收入群眾、新就業職工、農民工住房困難問題;五是大力促進文化發展繁榮,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六是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大力支持農田水利等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三)公共財政預算安排情況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指標、經濟社會政策和預算編制的總體要求,2012年公共財政預算主要指標擬安排如下:中央財政收入55920億元,比2011年執行數(下同)增長9%;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700億元,合計可使用的收入總量為58620億元。中央財政支出總量64120億元,增長13.7%。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8519億元,增長12.1%;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45101億元,增長13%;中央預備費500億元,與2011年預算持平。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5500億元,比2011年執行數減少1000億元。中央財政國債余額限額82708.35億元。
根據地方預算初步安排情況,中央財政代編的地方本級收入57680億元,增長10%,加上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4510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合計102781億元;中央代地方發債2500億元。地方財政支出105281億元,增長13.9%。發行地方債比上年增加500億元,主要是考慮保障性安居工程需加大投入,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債務管理後公益性在建項目需要安排一部分後續資金等。地方財政收支預算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安排,全國財政收入113600億元,增長9.5%。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700億元,可安排的收入總量為116300億元。全國財政支出124300億元,增長14.1%。收支差額80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5500億元),比上年減少5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
1.中央預算主要收支項目安排情況
(1)主要收入項目安排情況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關預期指標,考慮財稅政策調整的增減收因素,對各項收入進行具體分析測算,2012年中央財政主要收入項目指標擬安排如下:國內增值稅20250億元,增長10.8%;國內消費稅7700億元,增長11%;關稅和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7528億元,增長8.7%;企業所得稅11120億元,增長11%;個人所得稅3400億元,下降6.4%;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9950億元,增長8.1%;非稅收入2826億元,增長5.6%。
(2)主要支出項目安排情況
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中央財政主要支出項目擬安排如下:
教育支出3781.32億元,增長16.4%。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028.87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2752.45億元。落實促進學前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困難地區,補助150億元,增長48.1%。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進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實施農村義務教育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和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安排資金1057.54億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安排獎補資金160億元。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支持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公平接受義務教育,安排資金82億元。繼續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安排資金256.8億元,增長91.7%。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政策體系,補助206.97億元。推進「985工程」、「211工程」等,大力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安排資金1352.5億元,增長24%。
科學技術支出2285.46億元,增長12.4%。其中,中央本級支出2234.4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51.06億元。進一步優化科學技術支出結構,突出支持重點。保障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安排資金456億元。增加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投入,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基礎科研機構能力建設等,安排資金324.59億元。支持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等,安排資金1193.9億元,增長19.7%。加強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產業化和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安排資金41.2億元。啟動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地方科技工作發展,促進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推動發展自主知識產權。
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493.84億元,增長18.7%。其中,中央本級支出207.33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286.51億元。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博物館、公共圖書館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繼續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安排資金145.46億元。加大對國家重點文物、大遺址、紅色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安排資金61.24億元,增長40%。加強重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安排資金27.5億元,增長37.5%。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安排資金34億元,增長70%。
醫療衛生支出2035.05億元,增長16.4%。其中,中央本級支出83.31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951.74億元。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標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並適當提高報銷水平,補助1050億元,增長37%。完善國家基本葯物制度,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健全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繼續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安排資金358億元。加快推進以縣級醫院為重點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支持做好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安排資金114.83億元。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750.73億元,增長21.9%。其中,中央本級支出570.63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5180.1億元。從7月1日起實現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補助771億元。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健全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補助2173.73億元。適當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中央財政分別按月人均15元和12元增加補助,進一步完善孤兒、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等社會救助體系,安排資金928.88億元。適時調整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准,安排資金288.37億元。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安排資金130億元。加大就業扶持政策力度,安排資金439.17億元。
住房保障支出2117.55億元,增長23.1%。其中,中央本級支出374.4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743.15億元。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適當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范圍並提高中央財政補助標准,扎實推進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安排資金1787.46億元,增長24.8%。
農林水事務支出5491.45億元,增長14.8%。其中,中央本級支出427.44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5064.01億元。大力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適當提高建設標准和補助標准,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安排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1654.46億元。完善農作物良種補貼政策,增加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規模,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區域和品種,進一步加大造林補貼力度,安排資金1693.38億元。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支持現代種業發展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安排資金101億元,增長53%。以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為重點,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安排資金290.12億元。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安排資金150.58億元。大幅增加綜合扶貧投入,其中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372.86億元,增長18.7%,提高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深入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完善村級公益事業民辦公助機制等,補助248億元。
節能環保支出1769.1億元,增長9%。其中,中央本級支出63.44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705.66億元。推進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加強重點領域節能,加大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力度,淘汰落後產能,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安排節能減排資金1069.19億元,增長13.3%。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安排資金474.56億元,與上年持平。加快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推進能源清潔化利用,大力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安排資金141億元。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支持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交通運輸支出3565.93億元,增長8.1%。其中,中央本級支出434.65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3131.28億元。提高綜合交通運輸能力,推進國省干線、內河航運、綜合客貨運樞紐等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安排資金2367.44億元。繼續對城市公交、農村客運等公益性行業給予油價補貼,安排資金659.46億元。支持地方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補助260億元。
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支出877.26億元,增長6.1%。其中,中央本級支出450.6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426.66億元。促進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安排資金146.59億元,增長42.4%。推進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安排資金396.74億元。繼續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範,安排資金70億元。
糧油物資儲備事務支出974.19億元,增長9.4%。其中,中央本級支出609.57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364.62億元。繼續實施糧食直補政策,安排糧食風險基金320.3億元。健全糧、棉等主要農產品收儲制度,穩步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安排糧油等重要物資儲備資金518.76億元。
國防支出6503.11億元,增長11.4%。其中,中央本級支出6479.2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23.91億元。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改善部隊訓練生活條件,提高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
公共安全支出1826.64億元,增長7.7%。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142.89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683.75億元。完善政法經費保障體制,穩步提高地方政法經費補助水平,支持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化解政法機關基礎設施建設債務,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加強基層監管部門食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促進保障食品安全。
(3)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安排情況
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45101億元,增長13%。其中:稅收返還5188.55億元,增長2.2%;一般性轉移支付22526.19億元,增長23.1%;專項轉移支付17386.26億元,增長5.2%。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均衡性轉移支付8583.65億元(其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1075億元,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371億元,產糧大縣獎勵資金277.65億元),義務教育等轉移支付1680.32億元,基本養老金和低保等轉移支付3774.38億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轉移支付1063.48億元,村級公益事業獎補等轉移支付253.09億元,成品油稅費改革轉移支付784億元。
匯總各項支出,2012年中央財政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計13848億元,增長19.8%;用在農業水利、公共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等方面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支出安排合計15124億元;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一般性轉移支付大部分也將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安排合計12286.6億元,增長17.9%。其中:支持農業生產支出4724.2億元,對農民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支出1628億元,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支出5313.9億元,農產品儲備費用和利息等支出620.5億元。中央基建投資安排合計4026億元。
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情況。2011年初余額為878億元,執行中用超收收入補充和支出結余轉入,共增加2892億元,年底余額為3770億元。2012年初預算調入使用2700億元後,剩餘1070億元。
2.地方預算主要收支項目安排情況
主要收入項目。國內增值稅6640億元,增長10.9%;營業稅14820億元,增長9.7%;企業所得稅7550億元,增長12%;個人所得稅2267億元,下降6.4%;城市維護建設稅2920億元,增長12%;契稅3050億元,增長10.4%;非稅收入12485億元,增長10.1%。
主要支出項目。教育支出17900.24億元,增長18.4%;科學技術支出2110.3億元,增長13.2%;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971.5億元,增長15.9%;醫療衛生支出7264.6億元,增長15.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2367.29億元,增長16.2%;住房保障支出4024億元,增長15.2%;農林水事務支出10816.78億元,增長14.2%;城鄉社區事務支出8586.05億元,增長12.4%;交通運輸支出7790億元,增長9.1%。以上各項支出,包括地方用中央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資金安排的支出。
地方財政收支預算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
(四)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情況
1.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情況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2990.35億元,下降4.3%。其中:鐵路建設基金收入680.4億元,港口建設費收入92億元,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及機場管理建設費收入218.35億元,彩票公益金收入349.2億元,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收入234.8億元,中央農網還貸資金收入105億元等。加上上年結轉收入817.31億元,可安排的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3807.66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3807.66億元,增長22.7%。其中:中央本級支出2497.33億元,增長15.8%,包括鐵路建設支出680.4億元,港口建設支出64.44億元,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及機場管理建設支出134.08億元,彩票公益金用於社會福利、體育、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支出319.51億元,中央農網還貸資金支出109.68億元等;對地方轉移支付1310.33億元,增長38.4%。
2.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情況
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31806.41億元,下降16.8%。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7010.66億元(下降18.6%),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收入722.49億元,彩票公益金收入304.41億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770.04億元等。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對地方轉移支付1310.33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為33116.74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33116.74億元,下降11.7%。其中: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的支出28241.05億元,包括征地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19415.71億元、農業土地開發整理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補助農民等支出1534.92億元、教育支出305.94億元、農田水利建設支出297.97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624.89億元、城市建設支出6061.62億元;彩票公益金用於社會福利、體育、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支出312.49億元;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安排的支出637.44億元;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的教育支出665.99億元。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安排,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34796.76億元,下降15.9%,加上上年結轉收入817.31億元,可安排的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35614.07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35614.07億元,下降10.2%。
(五)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情況
1.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情況
2012年,進一步擴大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范圍,將部分部委所屬的一些企業納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增加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844億元,增長10.3%。其中:利潤收入823億元,產權轉讓收入20億元等。加上上年結轉收入31.07億元,可安排的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總量為875.07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支出875.07億元,增長13.7%。主要用於:中央企業兼並重組支出80億元,國有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支出133億元,重大科技創新支出110億元,節能減排支出80億元,支持企業「走出去」支出80億元,企業改革補助支出225億元,新興產業發展支出45億元,國有股減持收入補充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支出20.1億元,其他用於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支出51.97億元,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於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50億元(增長25%)。
2.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情況
地方國有資本經營收入402.49億元。其中:利潤收入208.98億元,股利、股息收入76.2億元,產權轉讓收入79.91億元,其他國有資本經營收入36.02億元等。地方國有資本經營支出402.49億元。主要用於:企業兼並重組支出30.46億元,國有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支出166.98億元,科技創新及產業化支出28.11億元,節能減排支出16.79億元,企業改革補助支出70.2億元,其他項目支出49.1億元等。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安排,全國國有資本經營收入1246.49億元,加上上年結轉收入31.07億元,可安排的全國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總量為1277.56億元;全國國有資本經營支出1277.56億元。
匯總上述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安排用於教育的支出,以及其他財政性教育經費,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1984.63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4%以上。
以上有關預算安排的具體情況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全國預算執行情況2012年全國預算(草案)》。
三、堅持依法理財,強化科學管理,確保完成2012年預算
(一)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三)強化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四)狠抓增收節支。
Ⅵ 溫州生態環境局怎樣下載排污權有償使用委託書
溫州生態環境局怎麼下載排污權?有償使用委託書,你可以到當地的環境就去看一看,就知道怎麼使用了
Ⅶ 排污許可證應確認為什麼資產
我國首個排污權交易試點城市浙江省嘉興市,實施排污權交 易8個月的統計數據如表1: 有的排污權作為的存貨處理,基於投資持有的排污權作為其他投 資產處理,而目前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傾向於將排污權認定為一 項無形資產。歐洲各國對於排污權會計的研究也十分深入,歐盟各 表1 主要污染物 化學需氧量COD 二氧化硫SO2 交易量(噸) 322.13 596.34 交易金額(萬元) 2818.09 848.03 交易項目數(個) 33 14 國對於排污權的歸屬有著不同的見解,其中,將排污權劃分為存貨 的有德國和奧地利,將其劃分為無形資產的有比利時、法國、葡萄 上表顯示的嘉興市排污權交易情況,已經足以證明排污權是 以實物交易量確認的權利。 牙和西班牙。我國理論界對排污權會計問題的研究,多數仍停留在
為企業生產經營所必需的權利 對排污權本質的認識應 對國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借鑒和一般性探討層面。對於排污權屬於 何種資產,多數學者認為排污權更接近無形資產的定義與特徵,應 確認為無形資產。還有人認為可以把排污權作為衍生金融產品來 看待。 在排污權的計量方面,2004年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委員會正式 發布《IFRIC3排污權》,試圖規范總量—交易模式 的排污權交易 會計處理。IFRIC3認定排污權是一項無形資產,按實際成本作 為初 始入賬價值,但如果初始分配的排污權成本低於公允價值應按公 允價值入賬,其差額作為政府補助,將其作為遞延收益在進行排污 權交易期內分配處理。在每期排放污染時,以其排污量按對應需提 交的排污權數量的公允價值確認計量相應的環境負債,並在交易 期結束時相應地核銷無形資產和環境負債。在對排污權的後繼計 量上可採用歷史成本或重估價兩種模式。但這一公告被認為在計 量上存在著復合計量模式和報告模式,由此引起極大的爭議,於 2005年6月被撤銷執行。盡管IFRIC3遭到如此的質疑,但 國內很多 文章中、學位論文中仍執著追隨此種計量方法,更為深入的適合我 國實際情況的研究很少。
二、排污權的確認 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公告第3號—排放權(IF RIC3)對排污權 的定義是:政府(或政府機構)確定一定時期內其控制區內污染物 的排放總量,然後通過頒發許可證的方式向控制區內的排放者按 比例分配排污權(可以以免費的方式來頒發許可證,也可以向排放 者收取一定的費用),並允許排污權在市場上交易。無論是國外還 是國內,很多學者認可這一定義,傾向於將排污權劃分為無形資產 而非存貨。
(一)以實物交易量確認的權利將排污權認定為無形資產的 主要理由之一是:認為排污權是一種權利,其資產形態是無形的, 而存貨往往是有形資產。排污權是國家允許企業在一定期限和區 域內排放污染物的權利,因此每項排污權背後對應的均是某類有 形的污染物。如電力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硫,造紙企業排放的污水 等。企業購買排污權花費的資金額對應的是某類污染物的實物數 量,其購買的越多,可實際排放的污染物數量越多。排污權實質是 將允許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規定的排放量,以排污許 從其在企業生產經營中所發揮的作用出發進行分析。從目前來看, 我國尚不存在購買排污權不是為了排放污染物,而是為了獲得增 值收益的投資公司,企業購買排污權主要用於自用。企業的排污行 為與其生產經營密切相關,排污量的大小與產品產量一般成正比 例關系,單位產品產生的污染物是可計量的,並且有明確的單位價 格。以江陰市為例,其排污權有償使用的具體收費標準是:排入集 中式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的排污單位,化學需氧量排放指標收費 標准為2600元/噸;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單位,化學需氧 量收費標準是4500元/噸;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指標收費標准為 2240元/噸。 本文認為企業申購排污權等同於購買一種生產用原材料,隨 著產品生產被耗用,轉入產品成本,如果不用或用不完,還可以將 其自由轉讓。從這一點來看,排污權與一般意義上的無形資產有本 質區別。專利技術、商標權等典型的無形資產通常很難計量其價 值,並且很難分割計量並轉讓,給企業帶來的預期經濟利益存在很 大的不確定性。
(三)具有一定使用年限的權利將排污權認定為無形資產的 另一個主要理由是:排污權不一定為當期消耗而持有,而存貨屬於 為當期消耗或變現而持有的流動資產。對於排污權的使用年限目 前並沒有統一規定,均由各試點地區自定,一般在1至5年之間。本 文認為,排污權的使用年限與資產變現或耗用的年限是兩個完全 不同的概念。在總量—交易機制下,政府機構根據當地年度排放 的總量以無償或有償的形式發放給參與企業排污指標,年度結束 時,參與企業被要求交付與其在該期間排污量相當的排污權,如企 業超量排放,則需要從市場中購買相當於超量的排污權交付或接 受高額的罰款等處罰。企業多於排污量的排污權可轉讓。我國的排 污權交易機制均選用總量控制交易模式。也就是說,企業排污權指 標一般將在一年內被耗用,企業每年都需要根據預計的排污量重 新申購排污權。排污權的使用年限主要是指企業通過實施減排措 施節余的排污權的儲存年限,為了維護企業削減污染的積極性,政 府機構一般會允許企業儲存該差額排放權2—5年以備將來使用。 由於環境資源稀缺,企業對排污權將產生惜售心理,企業在擁 有排污權後,更傾向於為自身發展預留總量,從而產生市場上可出 ( t/t∞ 、 《 《 、《 《 售的排污指標很少,會出現供給不足的不良局面。因此,政府機構 將不允許企業申購遠大於自身需要量的排污權,也就不會產生大 量的節余排污權。這就意味著企業絕大部分排污權將在當期消耗, 可視作流動資產,而占企業排污權總量的比重很少的節余的排污 權不應影響這一屬性。
(四)排污權尚不具備作為金融資產的條件環境資源是一種 稀缺資源,排污權代表使用一定環境資源的權利,在供大於求的情 況下,排污權的市場價值很容易增加。如江蘇省規定每噸化學需氧 量(COD)初始價格最高為4500元/年,在交易中心的價格目 前已達 8萬元。在2007年就開始試點交易制度的浙江嘉興市,最近則拍 賣 出了11萬元的高價。市場價格的不斷攀升,正表明在排污權交易制 度下,環境資源的稀缺性以最直接的方式體現出來。若企業或機構 以投資為目的持有排污權,那麼理應將其作為金融資產處理。 金融資產的確認與計量需要有活躍的市場和公允的市場價 格,我國的幾個排污權交易市場處於起步階段,交易規則尚有待完 善,交易活動不夠活躍,存在政府機構介入排污權定價的情況,市 場價格的公允性和合理性有待商榷,因此,排污權作為金融資產確 認存在操作性的問題。
三、排污權的計量及會計處理 企業應單獨設置「排污權」會計科目,並依照2006年企業會計 准則1號—存貨准則對其進行會計處 理。具體來說,應按實際成 本作為初始入賬價值,對於政府無償分配給企業的排污權,企業應 當參照同類或類似排污權的市場價格估計其金額確定入賬價值。 在每期排放污染時,減少相應的排污權,將其計入產品成本,不需 要確認環境負債。在排污權交易期結束時,若實際排污量等於應提 交的排污權,則排污權將全部轉入產品的成本,賬面無余額;若實 際排污量小於應提交的排污權,則賬面產生排污權的借方余額,可 跨年度。
【摘 要】 隨著我國排污權交易制度改革的逐步推進,排污許可證交易制度就將成為我國防治污染的重要手段,排污權交易的會計處理問題的研究很有必要。 基於排污權的本質,文章以我國新會計准則的理論和實務導向為基礎,參照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對排污權會計處理的建議,研究排污許可證交易制度下,企 業對排污許可證取得、持有和轉讓等交易和事項的會計處理等問題,以期為相關會計處理提供建議。
Ⅷ 企業排污費指標轉讓如何操作
我覺得企業排污費指標轉讓的操作標準的話,主要這個就是從三個方面進行下下
Ⅸ 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費標准,化學需氧量4000元每噸每年,什麼意思
如果你的單位沒有化學需氧量排放指標了,可以向有排放指標的單位購買,價格是4000元每噸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