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攤銷怎麼計算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利息調整採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對於投資者而言,債券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即期初攤余成本;對於債券發行方而言,期初攤余成本意味著自己實際承擔著多少債務。對於雙方來說,實際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時,表面上的現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據票面利率計算的應收利息或應付利息,本身並不是雙方實際得到的收益或承擔的費用,而實際利率法攤銷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實際利率法下根據期初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得出的金額即為債務人應該確認的財務費用,同樣,它也是投資者應該確認的投資收益。在債券市場上,這個投資收益是要形成債券的公允價值的,也就是債券必需要反應投資者應得的報酬率,因此實際利率計算的投資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票面利率計算的應收利息形成了現金流入,那麼對於債券來說就是公允價值的下降,這個下降同時也反應了投資者的風險要求,現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資公允價值。另外如果債券發生了減值損失,說明債券的攤余成本大於其公允價值,此時要將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減至公允價值的水平。綜上,因此期末的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息(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現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
實際利率法攤銷就是上面的思路,當實際利率大於票面利率時,人們寧願把資金存入銀行或進行其他投資,而不願購買債券,從而債券的發行受阻,發行方只能折價發行,折價的金額作為發行方將來少付利息的代價和投資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補償;同理,當實際利率小於票面利率時,人們爭相購買該債券,債券供不應求,發行方適當提高發行價(即溢價發行)也仍然有人購買,此時溢價的金額作為發行方將來要多付出利息的補償和投資方將來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價。實際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將溢價和折價金額在持有期間逐期確認調整投資方的收益和發行方的費用。
實際利率法的運用在後面章節中還會出現,主要體現在應付債券利息調整的攤銷,以及具有融資性質的分期購買或者出售產品涉及到的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攤銷,它們在原理上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利息調整的攤銷的原理是一致的,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角度來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應付債券的攤銷可以將攤余成本理解為本金,而每期的現金流入或現金流出可以理解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兩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期末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現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其中「現金流入-實際利息」可以理解為本期收回的本金;應付債券的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實際利息」可以理解為清償的本金。
而未實現融資收益和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攤銷原理是類似的,未確認融資費用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未實現融資收益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這很好理解,長期應付款和長期應收款的余額理解為本利和,而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未實現融資收益理解為利息,所以用「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或「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額,然後用本金×實際利率,就是當期應該攤銷的利息。因此,從本質上說,實際利率法的攤銷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資實際利率法的攤銷處理,之後的貸款、應付債券、融資租賃、具有融資性質的分期購買或銷售商品涉及到的實際利率法的攤銷處理就迎刃而解了。
❷ 應付債券的攤余成本與利息費用的確定
我認為攤余成本就是在每個時點時,各年現金流量的現值。比如債券賬面價值1000,折價發行,取得900,為期5年,票面利率10%。
借:銀行存款900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100
貸:應付債券1000
那麼也就是說在0時點你得到900,但之後每年末要付利息(票面價值*票面利率=100),最後一年付本金。那麼實際利率一定是把每年末的利息和最終本金折現之後的現值等於900所對應的折現率。
在零時點,現值900=各年利息與年終本金折現現值:100/(1+i) +100/(1+i)^2+...+100/(1+i)^5+1000/(1+i)^5
那麼在0時點攤余成本就是900.
到第一年年末,付了100的利息,那麼在此時點上,現值的等量關系就是(要把所有的現金流都折到第一年年末):
900*(1+i)-100=100/(1+i) +100/(1+i)^2+...+100/(1+i)^4+1000/(1+i)^4
這個900*(1+i)-100就是所有現金流折到第一年年末的現值,也就是第一年年末的攤余成本。
由於會計上計提利息要做:
借:財務費用 票面價值*票面利率
貸:應付利息
攤余成本其實就是應付債券的凈值,由於是折價發行,所以應付債券小於面值,在此後過程中,攤余成本會越來越大,直到等於面值。並且你實際還款利息100,但按實際利率來講,你的還款額是小於100的(因為是折價),那麼差額部分就是攤余成本增加的金額
借:財務費用 利息-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貸: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利息-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我把我明白的都寫上去了
❸ 計算攤余成本時候,什麼時候加上利息調整,什麼時候減去利息調整,感覺這塊很難理解。
如果是溢價發行的債券,需要減去利息調整的攤銷金額,如果是折價發行的債券,需要加上利息調整的攤銷金額。
❹ 攤余成本和利息調整借貸差攤銷的現實意義是什麼能舉一個例子嗎
你好,一點通網校回答你的問題
攤余成本就是債券的賬面價值,利息調整借貸差調整的目的就是發行債券真實成本與面值之間差額一次性計入投資收益不合理,因此分期進行攤銷。
❺ 利息調整本期攤銷額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利息調整本期攤銷額與實際利率法相關。
實際利率法又稱「實際利息法」,是指每期專的利息費用按實際屬利率乘以期初債券賬面價值計算,按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與按票面利率計算的應計利息的差額,即為本期(攤銷的溢價或折價)。
計算方法:
假設不考慮本金的收回以及資產減值因素,
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累計利息調整攤銷額
也等於持有至到期投資「本金」借方余額+「利息調整」借方余額(貸方余額以「-」列示)+「應計利息」借方余額,即賬面價值,在持有期間將「利息調整」明細賬戶余額攤銷至零。
(5)利息調整的攤銷及攤余成本擴展閱讀:
金融資產(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1、扣除已收回或償還的本金;
2、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3、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即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已收回或償還的本金±累計攤銷額-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❻ 如何採用實際利率法確認投資收益和利息調整攤銷
一、初始確認
1、溢價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面值 (按該筆投資的面值計量)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按實付金額與面值差額入賬)
貸:銀行存款(按實付金額入賬,包括面值、溢價、手續費等)
2、折價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面值 (按該筆投資的面值計量)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按實付金額與面值差額入賬)
貸:銀行存款(按實付金額入賬,包括面值、折價、手續費等)
二、各期處理:
1、溢價時
借:應收利息(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按計算當期期初的面值+利息調整合計額乘以實際利率)
貸:投資收益 (二者差額)
注意,每期對利息調整賬戶沖減後,下期按面值+最新的利息調整賬戶余額合計數乘以實際利率,計算攤銷額。溢價買入的情況下,以後各期攤銷的利息調整金額會越來越小。
2、折價時
借:應收利息(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按計算當期期初的面值+利息調整合計額乘以實際利率)
貸: 投資收益 (二者差額)
三、各期利息實際到賬時
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利息
四、到期處理
到期時,把最後一期溢價或折價攤銷完畢就好了,不過由於計算時四捨五入的問題,最後一期時的余額和按前面的方法乘出來的結果會有一絲出入,直接按余額攤銷才對。
溢價時:
借:應收利息 (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該賬戶賬面余額)
投資收益 (二者差額)
折價時:
借:應收利息 (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該賬戶賬面余額)
貸: 投資收益 (二者差額)
五、收到本金及最後一次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面值
貸:應收利息
(6)利息調整的攤銷及攤余成本擴展閱讀:
實際利率法是採用實際利率來攤銷溢折價,其實溢折價的攤銷額是倒擠出來的。計算方法如下:
1、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 = 期初債券的購買價款* 實際利率。
2、按照面值計算的利息 = 面值 *票面利率。
3、在溢價發行的情況下,當期溢價的攤銷額 = 按照面值計算的利息 - 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
4、在折價發行的情況下,當期折價的攤銷額 = 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 - 按照面值計算的利息。
注意: 期初債券的賬面價值 =面值+ 尚未攤銷的溢價或 - 未攤銷的折價。如果是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債券,計提的利息會增加債券的帳面價值,在計算的時候是要減去的。
特點
1、每期實際利息收入隨長期債權投資賬面價值變動而變動;每期溢價攤銷數逐期增加。這是因為,在溢價購入債券的情況下,由於債券的賬面價值隨著債券溢價的分攤而減少。
因此所計算的應計利息收入隨之逐期減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大於債券投資的每期應計利息收入,其差額即為每期債券溢價攤銷數,所以每期溢價攤銷數隨之逐期增加。
2、在折價購入債券的情況下,由於債券的賬面價值隨著債券折價的分攤而增加,因此所計算的應計利息收入隨之逐期增加。
債券投資的每期應計利息收入大於每期按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其差額即為每期債券折價攤銷數,所以每期折價攤銷數隨之逐期增加。
❼ 關於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利息調整與攤余成本。
1、假設計算出來的實際利率為10%,我理解你所謂的「保值」就是10%等於企業的必要報酬率;如果10%大於企業的必要報酬率,則增值。投資收益是之後各期確認的,針對所屬期間的收益,沒有經過折現。你可以看做是所站的時間點不同。
2、各期攤銷加總等於利息調整,每一期攤銷額=(投資收益-應收利息)。
全部5期攤銷額=(全部投資收益-全部應收利息)=250+295-59*5=250
攤銷正是針對利息調整來攤銷的,並且要在期限內攤銷完成,那麼肯定是相等的。
1250-1000=250,59*5=295,投資收益=250+295(相當於本金增加和各期利息和)
3、關於本金追加的考慮,我的理解是,由於實際利率10%大於4.72%,每期實際收回的利息少,沒有收回的利息相當於繼續用於投資,需要計算收益。
❽ 在債權投資後續計量過程中,應收利息、利息收入、利息調整攤銷、攤余成本是如
你說的在債權投資後去計量過程中,應該收利息,利息收入,利息調整,推銷的。還有他與成本的應該是好好的計算一下啦,如果你是外面的人。不了解的話就應該拜師學藝。
❾ 會計計算 計算債券每年攤余成本利息費用及利息調整額
會計期間 現金流入 現金流出 攤余成本
初始投資 107,985.00
第一年 8,638.80 10,000.00 106,623.80
第二年 8,529.90 10,000.00 105,153.70
第三年 8,412.30 10,000.00 103,566.00
第四年 8,285.28 10,000.00 101,851.28
第五年 8,148.72 10,000.00 100,000.00
初始投資時分錄: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面值 1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7 985
貸:銀行存款 107 985
第一年年末分錄:
借:應收利息 10 000
貸:投資收益 8 638.8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361.20
第二年年末分錄:
借:應收利息 10 000
貸:投資收益 8 529.9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470.10
第三年年末分錄:
借:應收利息 10 000
貸:投資收益 8 412.3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 587.70
第四年年末分錄:
借:應收利息 10 000
貸:投資收益 8 285.28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714.72
第五年年末分錄:
借:應收利息 10 000
貸:投資收益 8 148.72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851.28
你的那個表,票面利率每年都是10%不變的,利息費用每年都是10 000也不變,溢價攤銷就是每年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的貸方金額。
❿ 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初始入賬金額高於其面值,則利息調整的攤銷會導致持有至到期投資賬面攤余成本逐期增
會減少,不論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期初攤余成本是高於票面還是低於票面金額,攤回銷後的結果都會使答攤余成本逐漸接近票面金額。
以初始入賬價值高於票面金額為例,利息調整在借方。此後每期利息調整攤銷在貸方,也就是減少其攤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