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無形資產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應當將該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予以轉銷,計入
b、營業外支出
❷ 無形資產預計無法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需要提前轉入當期損益,在稅務方面應該做備案嗎需要哪些資料
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層出不窮,為提高管理效率,某企業在2009年8月將銷售管理軟體系統提前報廢,產生無形資產損失100萬元,並計入到「營業外支出」科目中。在年終匯算清繳時,關於該筆損失能否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稅企雙方存在不同的理解。
企業認為,損失可以扣除。稅務機關卻認為不妥。稅務機關和企業之間為何存在如此大的分歧?對於這一問題,稅法上是否有明確的說法?企業在碰到此類問題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公司的稅收利益呢?在老的內資企業所得稅法下,原財產損失扣除辦法(國家稅務總局令第13號)明確規定,無形資產損失允許在稅前扣除。但2008年1月1日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後,原財產損失扣除辦法(國家稅務總局令第13號)廢止。
那麼,在新《企業所得稅法》體系下,無形資產損失是否允許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呢?
稅法怎麼說?
關於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主要反映在《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57號),(下稱「財稅〔2009〕57號文」)、《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的〈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通知》(國稅發〔2009〕88號),(下稱「國稅發〔2009〕88號文」)等政策規定中。
1.新《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這是關於損失准予在稅前扣除的法律淵源。
2.《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正面列舉的方式,明確了損失包括的范圍,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 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損失,轉讓財產損失,呆賬損失,壞賬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由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立法起草小組編寫的《實施條例》對「其他損失」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兜底條款,以防止前面列舉的不全面,因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形態多樣,變化多端,純粹的列舉可能無法窮盡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各種損失類別。增加這個兜底條款,意在表明凡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損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都允許扣除」。
3.為進一步明確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問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和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財稅〔2009〕57號文件。它明確規定「本通知所稱資產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損失,包括現金損失,存款損失,壞賬損失,貸款損失,股權投資損失,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被盜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該通知的規范對象是包括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的,但通知沒有對「其他損失」的定義、扣除等問題做進一步明確,也沒有規定無形資產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
4.財稅〔2009〕57號文件下發後,國家稅務總局又印發了國稅發〔2009〕88號文件,對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問題尤其是程序性問題做了明確。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用於經營管理活動且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包括應收票據)等貨幣資產,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生產性生物資產等非貨幣資產,以及債權性投資和股權(權益)性投資」。顯然,國稅發〔2009〕88號文件所指的資產損失,是不包括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的。
有觀點認為,既然國稅發〔2009〕88號文件沒有明確無形資產損失可以在稅前扣除,那麼其就不能在稅前扣除。筆者認為 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因為,國稅發〔2009〕88號文件規范的只是文件明確列舉的損失,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不屬於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的規范對象。既然如此,以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為由判定無形資產不能在稅前扣除,政策依據明顯不當。
筆者認為,現行無形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政策依據,只有《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及財稅〔2009〕57號文件。根據這些稅收規定及精神,無形資產損失作為其他損失,是允許在稅前扣除的。
實務怎麼做?
關於無形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問題,實務中還需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允許稅前扣除的無形資產損失,限於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損失。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允許稅前扣除的損失必須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
並非所有的無形資產損失都可以在稅前扣除。這也是稅前扣除相關性原則的運用,即稅前扣除的支出必須是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因此,對於那些與企業經營管理無關的無形資產,其損失是不能在稅前扣除的。
2.允許稅前扣除的無形資產損失,限於企業實際發生的凈損失。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准予稅前扣除的損失,必須是減除責任人賠償和保險賠款後的余額,依照相關規定進行扣除。因此,企業獲得的相應保險賠款或者責任人賠償的部分,不屬於企業發生的實際損失,不能在稅前扣除。
3.在實務中,企業要就無形資產稅前扣除與稅務機關做好溝通。根據現行稅收規定,無形資產是允許稅前扣除的,但稅務處理的具體程序,稅法並未明確規定,比如,證明資產損失確屬已實際發生的合法證據具體是指哪些,是否須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才能扣除,等等。這些都需要企業與稅務機關及時做好溝通,以最大限度避免公司稅收利益損失。
❸ 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攤余價值應全部轉入當期營業外支出
不再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其攤余價值應全部轉入當期損益
不再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其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營業外支出
賬面價值=無形資產原價-累計攤銷-減值准備
攤余價值指的是無形資產的賬面凈值,即無形資產的攤余價值=賬面凈值=無形資產原價-累計攤銷,在沒有計提減值准備的情況下,攤余價值即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
❹ 請列舉並說明不能列為無形資產的經濟現象
客戶關系,人力資源等,由於企業無法控制其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不符合無回形資產的答定義,不應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
內部產生的品牌,報刊名,刊頭,客戶名單和實質上類似項目的支出不能於整個業務開發成本區分開來,因此這類項目不應確認為無形資產。
❺ 請教 謝謝 這是一題多選題的解析:無形資產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若已計提的累計攤銷
倒數第一行貸記本科目是指貸記「無形資產」科目。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當無形回資產預期不能為答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時,應該將無形資產的價值作報廢處理。
例如:企業有一項A專利權,但該專利權預期已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時,已不符合資產的確認條件,應該予以報廢,假如該專利權賬面余額為10萬元,累計攤銷7萬元,已計提減值准備2萬元,則會計處理如下:
借:累計攤銷---A專利權 70000
無形資產減值准備A專利權 20000
營業外支出 10000
貸:無形資產---A專利權 100000
❻ 不再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
如果無形資產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應將其報廢並予以轉銷,專其帳面價值屬轉作當期損益。
轉銷時
借:累計攤銷
無形資產減值准備
貸:無形資產(無形資產原價)
營業外支出(差額)
賬面價值=無形資產原價-累計攤銷-減值准備
攤余價值指的是無形資產的賬面凈值,即無形資產的攤余價值=賬面凈值=無形資產原價-累計攤銷,在沒有計提減值准備的情況下,攤余價值即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
所以第二句話是對的。
❼ 無形資產會計處理正確的有 A預期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專利權應終止確認無形資產 B無形資產減值損
ABCD
A.預期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專利權應將其報廢並予轉銷,其賬面價值轉作當期損益。轉銷時,應按已計提的累計攤銷,借記「累計攤銷」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無形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已計提減值准備的,還應同時結轉減值准備。
D使用壽命不確定無形資產不需要攤銷,但是不管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每年年末都要進行減值測試。
希望可以採納哦~
❽ 無法預見該無形資產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期限怎樣處理
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回預期實現方式。無法可靠確定預期答實現方式的,應當採用直線法攤銷。
(1)合同規定了受益年限但法律沒有規定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受益年限;
(2)合同沒有規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規定了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有效年限;
(3)合同規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規定了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受益年限與有效年限兩者之中較短者。
如果合同沒有規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沒有規定有效年限,攤銷年限不應超過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