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品牌核心競爭力品牌核心競爭力是如何轉化為企業的無形資產的
轉自以下網址的文章:
http://www.cpw.com.cn/article/2005-11/2005111715340024603.Htm
觀點:究竟什麼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2005年11月17日 麻紅澤
核心競爭力一經提出就一直是熱門話題!眾多的管理專家、企業領袖、咨詢顧問們都對其做了眾多的論述。斗膽也來談談自己關於企業競爭核心的一點認識。張維迎老師曾對核心競爭力的特性做了總結認為「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和留不掉」五個特點。後來有專家加了第六個「變不了」。我們暫且不管他那麼多特不特性的,太復雜了。
不同的企業在總結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時候總會有以下這么多可能的回答:技術能力、創新力、文化、人才、品牌或者管理能力……太多了。基於這些回答我們都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案例在反駁,最後發現都是靠不住的,或者最後自己也說不清楚了。沒有辦法了最後就會得出一大堆不同因素的組合,如戰略、人本、文化,資金、技術、品牌,渠道、品牌、管理……來來去去發現公司的方方面面都成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而企業不斷壯大的本質卻依舊不能明確解釋。
我認為核心競爭力只是企業一定發展階段的相對競爭力,在下一階段的市場角逐中這些競爭力很可能成為企業持續成功的桎梏。IBM在大型機的縱向一體化優勢在PC時代盪然無存。傳統百貨商店在超市、大賣場、專營店的沖擊下不得不一次次調整其經營定位,看看傳統的王府井百貨除了金子招牌之外其它所有的都與時俱進了!看來似乎金字招牌是核心競爭力了,可是國內那麼多的老字型大小擁有金字招牌都不得不面臨經營壓力,王麻子倒掉了,狗不理賣掉了,還有許多老字型大小在倒不掉、賣不掉、長不大的苦苦支撐著。
美國的汽車產業在福特流水線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規模製造優勢,在上個實際70年代在豐田、本田為主以敏捷製造柔性生產為基礎的規模生產沖擊下全面潰敗。但是作為日本汽車工業的代表之一的本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卻陷入困境,不得不被法國的雷諾兼並,並由法國人管理從新煥發了活力。同樣另一個作為日本企業驕傲的SONY面對三星、海爾等電子家電企業的競爭利潤率低到接近虧損,不得已選擇了把經營權交給了一個美國人,從新調整其經營戰略希望以此突破日本企業的經營慣性。就連強大如微軟者,在網路經濟的沖擊下,為了維系在PC時代的王者之氣,竟然連李開復博士到google謀職,在我印象里竟然第一次不是作為被告出席在法庭上。其實背後怕是計算機要由PC時的控制桌面就是控制利潤過渡到網路時代的控制搜索就是控制利潤的時代吧!一個局外人只是私下猜猜,不得要領切勿取笑。
以上種種,都可以看出原以為是可以長期依賴的核心競爭力現在看來太脆弱了。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呢?我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一系列組合,而處於這一組合中心的恰恰就是企業家自己!企業競爭的核心永遠都是企業家的競爭!
所謂競爭力的戰略必須是企業家認識到的戰略!所謂競爭力的人才也必須是企業家認為的人才!還有人才賴以發揮效用的組織也是企業家為實現公司戰略目標而構建出來的。所謂競爭力的技術也只有在企業家打造的戰略框架下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技術,否則就只能如SAP創始人在IBM時的創新,不是IBM的MRP,而是SAP的MRP了!並且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一個企業管理軟體產業。所謂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就更加依靠企業家了,看看郭士納對IBM文化的成功改造,韋爾奇對通用電氣文化變革的影響,就可以看出文化在企業經營中的看似核心其實從屬的地位,關於這一點有機會一定展開討論,這里就先就此打住。
艾克卡在克萊斯勒就能扭轉危機;郭士納不僅可以保持IBM不肢解同樣實現了服務轉型;天才的史蒂夫·喬布斯在蘋果的一出一進,更能顯示出企業家本人對於企業競爭的核心地位,不僅使蘋果有了G4同時推出了iPOP,這不僅僅是產品而是天才的創造力改變這一行業,利潤自然是不在話下了。國內的企業也是同樣,不能形象沒有張瑞敏的海爾,柳傳志的聯想,任正非的華為,王石的萬科都會是些什麼樣子。
作為競爭核心的企業家,不論怎樣被強調都是合理的,只是我們經常在核心競爭力的探討中忽略掉處於最核心地位的企業家。那麼一個企業要想基業常青,其實最核心工作就是不斷選擇出能夠與時俱進的,能夠引導行業的人來擔任企業每一個發展階段的領導。看看世界知名通用電氣對於繼任者的篩選之漫長、條件之苛刻就可見一斑了!尊敬的韋爾奇先生在論述GE時也頗為自豪的表示其他公司和通用電氣的差別在於「沒有接班人選拔機制」。
投資銀行界有一句明言:「投資就是投人」,而沒有說成是投資技術、投資品牌、投資文化等等。而人,特指得就是處於管理團隊核心的企業家。
最後還想再重復一次:企業競爭的核心永遠是企業家!
2. 無形資產准則的探討
一、新無形資產准則的相關規定
2006年《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財會[2006]3號)(本文簡稱為:新無形資產准則或新准則)規定,「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應當區分研究階段支出與開發階段支出。研究是指為獲取並理解新的科學或技術知識而進行的獨創性的有計劃調查。開發是指在進行商業性生產或使用前,將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識應用於某項計劃或設計,以生產出新的或具有實質性改進的材料、裝置、產品等。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一)完成該無形資產以使其能夠使用或出售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二)具有完成該無形資產並使用或出售的意圖;(三)無形資產產生經濟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夠證明運用該無形資產生產的產品存在市場或無形資產自身存在市場,無形資產將在內部使用的,應當證明其有用性;(四)有足夠的技術、財務資源和其他資源支持,以完成該無形資產的開發,並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該無形資產;(五)歸屬於該無形資產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可靠地計量。
而2001年1月1日實施的(財會[2001]7號)企業會計准則——無形資產規定:「自行開發並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應於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
由此可見,2006年新准則要求採用部分費用化會計處理,而2001年則要求實行全額費用化。與2001年舊准則要求實行全額費用化相比,2006年新准則要求採用部分費用化可以減弱企業因進行新技術開發而導致企業的利潤減少,從而有效的保證企業研發激情,這對於提升一個企業或者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新無形資產准則存在的問題剖析
盡管新准則克服了舊准則的諸多缺點,但新准則也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具體表現為:
1.自創無形資產資本化需進行所處階段和特徵屬性的兩次職業判斷,一方面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判斷結果的主觀人為性。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新無形資產下,
准則規定,企業內部開發分為研究和開發兩個階段。研究是指為獲取並理解新的科學或技術知識而進行的獨創性的有計劃調查;開發是指在進行商業性生產或使用前,將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識應用於某項計劃或設計,以生產出新的或具有實質性改進的材料、裝置、產品等。研究階段發生的支出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時滿足五個條件時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這五個條件是:完成該無形資產以使其能夠使用或出售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該無形資產並使用或出售的意圖;無形資產產生經濟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夠證明運用該無形資產生產的產品存在市場或無形資產自身存在市場,無形資產將在內部使用的,應當證明其有用性;有足夠的技術、財務資源和其他資源支持,以完成該無形資產的開發,並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該無形資產;歸屬於該無形資產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可靠地計量。這也就是說,無形資產資本化首先需要判斷是否處於開發階段,當處於開發階段時還需判斷是否滿足五個特徵屬性。實際工作中,無形資產研究與開發風險較大、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且項目十分復雜,要把研發活動清楚區分為研究階段還是開發階段並非易事,需要較高的專業知識和職業判斷能力,開發階段是否滿足五個條件的判斷也存在較高的主觀人為性,自創無形資產資本化需要進行所處階段(研究階段還是開發階段)和特徵屬性(當處於開發階段時是否滿足五個條件)的兩次職業判斷,不僅耗時耗力,也加大了會計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一方面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判斷結果的主觀人為性。
2.會計處理的單一性和現實中的企業多樣性不符,不利於激發企業的研究激情,也不利於國家的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及低碳經濟建設。理論上講,無形資產會計處理方法有全額資本化、全額費用化和部分費用化三種。這三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全額資本化和全額費用化的優點是會計處理簡單易行,但不滿足配比原則、真實原則、重要性原則,違背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等;全額費用化不利於激發企業研發熱情;全額資本化容易虛增資產並形成資產泡沫;部分費用化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兩種方法的某些缺點,但在實際中需要較高的職業判斷,也限制了其適用性。一般來講,選擇會計處理方法時,不僅要考慮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還應考慮國家的宏觀經濟(產業)政策。隨著會計從業人員整體水平的提升,我國政府不失時機的推行部分費用化會計處理,這既是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的需要,也有利於克服研發投資過程中的資產泡沫形成和研發積極性不高的短視行為。但這種單一部分費用化的會計處理既與現實中企業的多樣性不符,也未能同國家的產業政策聯系起來,如部分費用化給予處於淘汰產能的企業一線生機,不僅佔用大量的社會資源,也不利於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戰略性新興產業群,不利於國家的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及低碳經濟建設。
3.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折舊不攤銷的會計處理方法過於輕率魯莽,缺乏理論支持,也不利於對企業操控利潤行為的監管。原無形資產准則(2001)規定,無形資產應當自取得當月起按直線法攤銷,攤銷年限按照法律規定年限和合同規定年限孰短原則或不超過10年原則確定。這也就是說,當使用壽命不確定時,原准則要求在10年內攤銷。而新無形資產准則(2006)規定,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攤銷,但應當在每個會計期間對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進行復核。這里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將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折舊由10年內攤銷簡單機械的調整為不攤銷,會計處理方法調整過於輕率魯莽,缺乏理論支持;第二,使用壽命是否確定的判斷和每個會計期間對使用壽命的不確定進行復核加入了過多的主觀成分,給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操控利潤空間,不利於國家對企業操控利潤行為的監管。
4.研發支出信息披露不規范、不詳實,不利於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盡管新准則(2006)要求披露的無形資產信息比原准則(2001)詳細很多,不僅要披露各類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期初和期末余額、變動情況及原因、當期確認的無形資產減值准備及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成本和取得方式等,還要披露:無形資產使用壽命的估計情況、使用壽命不確定的判斷依據、攤銷方法、用於擔保的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及攤銷金額等。可見新准則比原准則對無形資產的披露更加詳實和實用。但應該看到,按照新准則的要求進行披露,還至少存在如下問題:①披露范圍過於狹窄。僅披露了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和商譽,對於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興無形資產的披露未作規定;②披露信息部分失真。披露的是歷史信息而不是現實信息,如:2007年初,巴士股份披露的一項關於計程車營運權的無形資產價值是巴士股份組建時的價值40元,而2006年底,上海計程車營運權已經賣到了40萬一個的價格;③披露方式不規范,目前無形資產在年報中的管理費用、開發支出、其他應付款、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等多個項目中披露,披露方式不規范,也增加了相關數據的收集難度。④披露不充分。沒有披露企業無形資產的詳細項目,有些無形資產對企業及利益相關者的投資決策相當重要,但難以用貨幣計量,沒有披露導致投資者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研發支出信息披露不規范、不詳實,增加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導致投資者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三、對策及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合並所處階段和特徵屬性的兩次職業判斷,減少判斷次數,降低判斷結果的主觀人為性。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將自創無形資產資本化的兩次判斷,即是處於研究階段還是開發階段的判斷以及當處於開發階段時是否滿足五個條件的判斷合二為一。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要准確分析並界定是處於研究階段還是開發階段以及當處於開發階段時是否滿足「五個條件」並非易事,需要有較好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同時兩次判斷,不僅耗費了企業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使得判斷結果更加隨意和主觀,存在較大的盈餘管理和利潤操控空間,合並所處階段和特徵屬性的兩次職業判斷,減少判斷次數,雖然不能徹底解決所有問題,但會使結果更加客觀,大大壓縮人為操控利潤的空間。具體來講,一是理論合並,即重新界定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內涵,將原滿足「五個條件」的開發階段,通過定義的重新界定從理論的高度將其劃為研究階段。二是實務操作合並,考慮到現實中會計人員的對研究和開發的思維慣性還沒有改變,實務操作中建議在沒有確鑿證據判斷「五個條件」滿足前,將所有的研究和開發支出都資本化,並設立相應的准備金,然後在期末進行判斷,對於多資本化的部分再重新「扣」出來費用化。
2.制定以部分費用化為主,全額費用化和全額資本化為輔的無形資產資本化攤銷方法,使准則為國家的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及低碳經濟建設服務。由前分析可知,無形資產全額資本化容易虛增資產並形成資產泡沫,全額費用化不利於激發企業的研發熱情,部分費用化盡管能克服這些缺點,但在實際中需要較高的職業判斷,也限制了其的適用性。我國目前不加區分的一律實行部分費用化,不利於國家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及低碳經濟的建設。建議:對於歸屬於具有節能減排的新能源和高新技術等國家鼓勵和大力發展的產業的企業,可採用全額資本化的會計處理方法,以激發並鼓勵企業高管的研發激情,而對於那些歸屬於國家正在或者即將關停的污染較大、能耗較高的產業的企業,則可採用全額費用化的會計處理,提高費用化率,通過降低利潤來抑制高管的研發激情,以便其更好的被關停和淘汰。而其他絕大多數能夠市場市場競爭調節的行業,則採用部分費用化。
3.規范無形資產使用壽命不確定的判斷,對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選擇合適的攤銷年限。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將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的攤銷方法,簡單機械的從2001年的10年內攤銷調整為2006年的不攤銷,不僅沒有體現會計准則的連續性,也缺乏有效的理論支持,在判斷使用壽命是否確定上,准則也沒有給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建議:首先建立一套關於無形資產使用壽命及使用壽命是否確定的判斷方法或標准,對於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為了保持新舊准則的連續性,建議仍採用一個確定的年限攤銷,但攤銷年限可適度加長,比如增加到15年,並在每年年末根據新制定的判斷方法對使用壽命是否確定進行重新判定,對於使用壽命確定的無形資產,可根據該無形資產未攤銷部分與調整後的值,重新確定直線法下剩餘使用年限內的每期攤銷額。這既符合謹慎性原則,也符合配比原則,同時也堵住了企業利用使用壽命不確定無形資產進行人為調節利潤的漏洞。
4.在保守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將更多的信息,尤其是新增無形資產的信息以更加規范的形式在報表中進行披露。具體來講,建議:一是規范披露方式,改變現行研發支出在管理費用、開發支出、其他應付款、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等多個項目中披露,將分散的披露方式集中起來進行披露,具體來講,可在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基礎下分別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中各集中披露一次,並在明細表中提供無形資產的類別、種類、來源渠道、增減金額、結余、攤銷金額等信息,對於投資數額較大的無形資產,可單獨補充說明,同時需說明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含後續開發階段具體情況以及分階段處理的不同方法。二是擴大披露范圍,如增加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興無形資產的披露,對於重要的無形資產,不僅披露其歷史成本,還應披露其現實價值,對於無法用貨幣計量的無形,如企業文化、產品品牌、員工素質等可在會計報告說明書中披露,並盡可能的披露無形資產對企業產期發展的影響。
總之,無形資產准則的制定,既要考慮准則的實用性,也要其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影響,並盡可能使准則的微觀操作和國家宏觀經濟(產業)政策結合,使准則既操作簡單,又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
3. 誰可以幫我復制百度文庫里邊的"2014最新會計科目詳解……"給我,直接輸入"2014最新會計科目詳
親 那是圖片
4. 無形資產創新與拓展,增強企業自主生產能力的案例,麻煩各位咯,加高分哦,急用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5. 題目是《無形資產與商譽的異同》的開題報告怎麼寫,急求····謝謝
什麼叫開題報告?無形資產和商譽的異同:在舊會計准則下,商譽是並入無形資產列示的,新准則資產負債表上列示;新准則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才產生商譽(或者合並成本小於被合並企業的公允價值,即負商譽,記入營業外收入),且通常是在合並層面才反正出來,在單家報表上是沒有的。無形資產一般是單家公司所有的一項資產,例如商標權;專有技術、專利、軟體等等。無形資產一般要按照一定方法攤銷;商譽不攤銷,而是每個資產負債表日進行公允價值的評價,將其調整為公允價值;兩者都可以計提減值准備;兩者都是無形的。你可以讀一下新准則和講解。我上面說的基本都是base on新准則的。網路文庫里有這么一篇,你可以看看,或者去會計專業論壇看看。
http://wenku..com/view/f24609649b6648d7c1c74693.html
如果是寫報告的,可以從2006年指定的企業會計准則說起。那麼將不同點鋪開來說,舉幾個例子。
6. 現本人要寫一篇關於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思路的探討的本科畢業論文
你這篇中國知網也好,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網路文專庫都有!
直接搜索:【企業價屬值評估方法】!
希望能幫助到你!
==================論文寫作方法===========================
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通讀一遍,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7. 關於無形資產的論文選題
網路文庫中就有一篇,你可以參考內一下.網址容為:
http://wenku..com/view/52b31bf7ba0d4a7302763a59.html
8. 結合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上市要求,思考無形資產對具有高度成長性的中小民營企業的重要意義
強。
你到網路文庫里去找找,這種東西很多的。
9. 我辦了百度文庫一年的會員還未到期怎麼又要收費辦會員啊
我也是一樣 關鍵我的賬號上還沒有我購買的記錄 太他媽坑了
10. 論文《淺析無形資產投資決策》的選題意義及要求,任務書急要,求幫忙!
文《淺析無形資產投資決策》的選題意義及要求
明分析,知道的就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