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特許權使用費在執行稅收協定時,特許權使用費如何理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第二十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七)項所稱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企業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及議定書條文解釋的通知》(國稅發〔2010〕75號)規定:「三、第三款是對「特許權使用費」一語的定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一)使用或有權使用有關權利所支付的款項
特許權使用費首先應與使用或有權使用以下權利有關:構成權利和財產的各種形式的文學和藝術,有關工業、商業和科學實驗的文字和信息中確定的知識產權,不論這些權利是否已經或必須在規定的部門注冊登記。還應注意,這一定義既包括了在有許可的情況下支付的款項,也包括因侵權支付的賠償款。
(二)設備租金
特許權使用費也包括使用或有權使用工業、商業、科學設備取得的所得,即設備租金。但不包括設備所有權最終轉移給用戶的有關融資租賃協議涉及的支付款項中被認定為利息的部分;也不包括使用不動產取得的所得,使用不動產取得的所得適用協定不動產所得的規定。
(三)使用或有權使用專用技術所支付的款項
特許權使用費還包括使用或有權使用有關工業、商業、科學經驗的專用技術取得的所得。一般是指進行某項產品的生產或工序復制所必需的、未曾公開的、具有專有技術性質的信息或資料。與專有技術有關的特許權使用費一般涉及技術許可方同意將其未公開的技術許可給另一方,使另一方能自由使用,技術許可方通常不親自參與技術受讓方對被許可技術的具體應用,並且不保證實施的結果。被許可的技術通常已經存在,但也包括應技術受讓方的需求而研發後許可使用,並在合同中列有保密等使用限制的技術。例如,根據中國某制葯公司的需求,美國某公司專門研發出一種新葯品,美方將該葯品配方許可給中國公司用於新葯品生產,合同規定美方保留對該葯品配方的所有權,中方僅有使用權,並負有保密責任,未經美國公司同意不得將該葯品配方提供給他人使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公司為取得該葯品配方使用權所支付的款項屬於特許權使用費。......」
執行中請注意:
一、我國對外所簽協定有關條款規定與中新協定條款規定內容一致的,中新協定條文解釋規定同樣適用於其他協定相同條款的解釋及執行;
二、中新協定條文解釋與此前下發的有關稅收協定解釋與執行文件不同的,以中新協定條文解釋為准。
Ⅱ 廣東如何計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個人所得稅,相關規定有哪些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如作者將自己的文字作品手稿原件或復印件公開拍賣(競價)取得的所得,應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征稅。單位或個人向個人支付賠償專利費,也應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有關規定征稅。(國稅函〔2000〕257號)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劇本使用費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2〕52號)規定:「對於劇本作者從電影、電視劇的製作單位取得的劇本使用費,不再區分劇本的使用方是否為其任職單位,統一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一)應納稅所得額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個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額或定率減除規定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定額減除費用800元;每次收在4,000元以上的,定率減除20%的費用。費用扣除計算方法與勞務報酬所得相同。其中,每次收入是指一項特許權的一次許可使用所取得的收入。對個人從事技術轉讓中所支付的中介費,若能提供有效合法憑證,允許從其所得中扣除。(二)應納稅額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其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例:2001年2月,某作家在廣州拍賣自己的小說手稿,獲得50萬元的拍賣收入。按規定該作家應納稅額為8萬元。500,000×(1-20%)×20%=80,000(元)
Ⅲ 關於單位取得特許權使用費後給個人獎勵所得如何計征個人所得稅
按照京地稅法[2007]433號文件規定,京稅五[1994]292號文件中關於特許權使用費的條款「屬於單位所有的專利批准實施後,單位對任職受雇的職務發明人給予一定的獎勵收入,在計征應納稅款時,可單獨扣除800元以後,按工薪收入,但不與支付月份工資、薪金所得合並,計征個人所得稅」已廢止。
Ⅳ 何時開始對特許權使用費徵收營業稅相關文件是
早就開征了,可以對比營業稅和所得稅中的有關概念。
營業稅中「轉讓無形資產」指轉讓無形資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為,包括轉讓土地使用權、轉讓商標權、轉讓專利權、轉讓非專利技術、「出租電影拷貝、轉讓著作權和轉讓商譽。
所得稅中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企業或者個人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個人中,不包括稿酬)。
所以特許權使用費是要徵收營業稅的,只不過有一些免稅規定。
http://www.lawtime.cn/info/shuifa/skjn/2011120873310.html
http://blog.163.com/cheerytax@126/blog/static/171397258201092274237338/
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Ⅳ 技術服務公司如何交稅
技術服務部分的所得應適用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
A企業在專有技術使用權的轉讓過程中取得的相關技術服務費用應視為特許權使用費,適用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在轉讓技術並提供相關服務取得收入適用稅收協定的問題上,《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執行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507號)規定,在轉讓或許可專有技術使用權過程中如技術許可方派人員為該項技術的使用提供有關支持、指導等服務並收取服務費,無論是單獨收取還是包括在技術價款中,均應視為特許權使用費,適用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
該規定與以前的《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德國ThyssenKrupp Stahl公司向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熱鍍鋅生產項目轉讓技術並提供相關服務取得收入適用稅收協定規定的批復》(國稅函〔2007〕1141號)的規定一致。
技術服務部分若構成常設機構應適用營業利潤條款的規定
國稅函〔2007〕1141號文件並未考慮轉讓技術時提供的相關服務如果構成常設機構的情形下的稅務處理。所以國家稅務總局在國稅函〔2007〕1141號文件的基礎上通過國稅函〔2009〕507號文件明確,專有技術使用權轉讓和許可過程中涉及的技術服務活動若已構成常設機構,則對服務部分的所得應適用稅收協定營業利潤條款的規定。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稅收協定有關條款執行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46號)又進一步明確,如果技術許可方派遣人員到技術使用方為轉讓的技術提供服務,並提供服務時間已達到按協定常設機構規定標准,構成了常設機構的情況下,對歸屬於常設機構部分的服務收入應執行協定第七條營業利潤條款的規定,對提供服務的人員執行協定非獨立個人勞務條款的相關規定。
注意幾個問題
一、事先不能確定是否構成常設機構時如何作稅務處理?根據國稅函〔2010〕46號文件規定,如果技術受讓方在合同簽訂後即支付費用,包括技術服務費,即事先不能確定提供服務時間是否構成常設機構的,可暫執行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待確定構成常設機構,且認定有關所得與該常設機構有實際聯系後,按協定相關條款的規定,對歸屬常設機構利潤徵收企業所得稅及對相關人員徵收個人所得稅時,應將已按特許權使用費條款規定的處理作相應調整。
二、如何確定歸屬於常設機構的營業利潤?新政策不但規定了與技術轉讓相關的技術服務部分若構成常設機構應適應營業利潤條款,還明確了如何確定歸屬於常設機構的營業利潤。國稅函〔2009〕507號文件規定,如果納稅人不能准確計算應歸屬常設機構的營業利潤,則稅務機關可根據稅收協定常設機構利潤歸屬原則予以確定。
就本例而言,如果A企業來華對B企業的技術服務費用沒有單獨收取,那麼當A企業派人來華提供服務的時間構成常設機構的標准後,A企業不能准確計算出應歸屬於常設機構的營業利潤時,可以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稅收協定常設機構利潤歸屬原則予以確定歸屬於該常設機構的營業利潤。
三、怎樣理解新政策執行的時間?國稅函〔2009〕507號文件規定該通知於2009年10月1日起執行。但由於考慮到合同執行時間及常設機構判定時間的問題,國稅函〔2010〕46號文件進一步明確,對2009年10月1日以前簽訂的技術轉讓及服務合同,凡相關服務活動跨10月1日並尚未對服務所得作出稅務處理的,應執行上述規定及國稅函〔2009〕507號文有關規定,對涉及跨10月1日的技術服務判定是否構成常設機構時,其所有工作時間應作為計算構成常設機構的時間,但10月1日前對技術轉讓及相關服務收入執行特許權使用費條款規定已徵收的稅款部分,不再作調整。
Ⅵ 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及稅費的賬務處理
交納的稅金
借:其他應收款-代扣代交稅款
貸:銀行存款
支付的技術使用費(需扣下代交的稅款)
借:預付賬款
貸:銀行存款
收到技術使用費發票後
借:管理費用
貸:預付賬款
貸:其他應收款-代扣代交稅款
企業應設置「預付賬款」會計科目,核算企業按照購貨合同規定預付給供應單位的款項。
(1)企業因購貨而預付的款項,借記「預付賬款」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
(2)收到所購物資時,根據發票賬單等列明應計入購入物資成本的金額,借記「物資采購」或「原材料」、「庫存商品」等科目,按專用發票上註明的增值稅額,借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按應付金額,貸記「預付賬款」科目。
(3)補付的款項,借記「預付賬款」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
(4)退回多付的款項,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預付賬款」科目。
(6)46號文特許權使用費擴展閱讀:
企業撥出用於投資、購買物資的各種款項,不得在「其他應收款」科目核算。企業發生其他各種應收款項時,借記「其他應收款」科目,貸記有關科目;收回各種款項時,借記有關科目,貸記「其他應收款」科目。
實行定額備用金制度的企業,對於領用的備用金應當定期向財務會計部門報銷。財務會計部門根據報銷數用現金補足備用金定額時,借記「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現金」或「銀行存款」科目,報銷數和撥補數都不再通過「其他應收款」科目核算。
企業其他應收款與其他單位的資產交換,或者以其他資產換入其他單位的其他應收款等,比照「應收賬款」科目的相關核算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於每年年度終了,對其他應收款進行檢查,預計其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並計提壞賬准備。企業對於不能收回的其他應收款應當查明原因,追究責任。
對確實無法收回的,按照企業的管理許可權,經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或經理(廠長)會議或類似機構批准作為壞賬損失,沖銷提取的壞賬准備。
經批准作為壞賬的其他應收款,借記「壞賬准備」科目,貸記「其他應收款」科目。已確認並轉銷的壞賬損失,如果以後又收回,按實際收回的金額,借記「其他應收款」科目,貸記「壞賬准備」科目;同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其他應收款」科目。
其他應收款科目應按其他應收款的項目分類,並按不同的債務人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其他應收款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尚未收回的其他應收款。
Ⅶ 特許權使用費可否稅前列支
問:答:(1)新的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企業之間支付的管理費、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以及非銀行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約束的都是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內部業務往來,而上述問題中提到的義大利在華獨資企業與投資方的關系,是屬於控制與被控制的母子公司的關聯關系,不屬於新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中所列的企業范疇。
(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2007年第63號)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
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2007年第512號)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或者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安排的,稅務機關有權在該業務發生的納稅年度起10年內,進行納稅調整。
據此,企業支付給其他企業或關聯方的特許權使用費只要符合以上法規規定,就可以在稅前扣除。
Ⅷ 特許權使用費與租金的關系
一般情況下應在實際支付時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但是以下兩種情況除外:
(1)雖未支付,但已計入企業當期成本、費用,並在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中作稅前扣除的,應在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時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
(2)雖未支付,並且不是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而是計入相應資產原價或企業籌辦費,在該類資產投入使用或開始生產經營後分期攤入成本、費用,分年度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的, 應在企業計入相關資產的年度納稅申報時就上述所得全額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文本並請做好執行准備的通知》(國稅函〔2007〕790號)第十二條規定:本條「特許權使用費」一語是指使用或有權使用文學、藝術或科學著作,包括電影影片、無線電或電視廣播使用的膠片、磁帶的版權,任何計算機軟體,專利、商標、設計或模型、圖紙、秘密配方或秘密程序所支付的作為報酬的各種款項;也包括使用或有權使用工業、商業、科學設備或有關工業、商業、科學經驗的情報所支付的作為報酬的各種款項。由於國家稅務總局以國稅發〔2010〕75號文件發布的中新協定及議定書條文解釋中規定:中新協定條文解釋與此前下發的有關稅收協定解釋與執行文件不同的,以中新協定條文解釋為准。因此上述特許權使用費定義應當具備權威性,但在上述定義中明顯不包括土地使用權的轉讓費用(即土地出租)。
Ⅸ 支付境外費用代扣增值稅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提供服務形成的成果屬於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定義范圍,並且服務提供方仍保有該項成果的所有權,服務接受方對此成果僅有使用權,則此類服務產生的所得,適用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
第六條規定,下列款項或報酬不應是特許權使用費,應為勞務活動所得:
(一)單純貨物貿易項下作為售後服務的報酬;
(二)產品保證期內賣方為買方提供服務所取得的報酬;
(三)專門從事工程、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的機構或個人提供的相關服務所取得的款項; (四)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類似報酬。
上述勞務所得通常適用稅收協定營業利潤條款的規定,但個別稅收協定對此另有特殊規定的除外(如中英稅收協定專門列有技術費條款)。
參考《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稅收協定有關條款執行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46號)規定,轉讓專有技術使用權涉及的技術服務活動應視為轉讓技術的一部分,由此產生的所得屬於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范圍。
根據上述規定,如果企業支付的技術使用費,屬於非專利技或特許權,則應在「無形資產」會計科目核算,如果是如國稅函〔2009〕507號和國稅函〔2010〕46號所述的不應是特許權的服務費,則應在「管理費用」或「銷售費用」類會計科目核算。
會計分錄:
借:無形資產或管理費用或銷售費用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3〕106號)第二十二條規定,下列進項稅額准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四)接受境外單位或者個人提供的應稅服務,從稅務機關或者境內代理人取得的解繳稅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繳款憑證上註明的增值稅額。
第二十三條規定,納稅人取得的增值稅扣稅憑證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規定的,其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增值稅扣稅憑證,是指增值稅專用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
農產品收購發票、農產品銷售發票和稅收繳款憑證。
納稅人憑稅收繳款憑證抵扣進項稅額的,應當具備書面合同、付款證明和境外單位的對賬單或者發票。資料不全的,其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第二十四條規定,下列項目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一)用於簡易計稅方法計稅項目、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徵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或者應稅服務。其中涉及的固定資產、專利技術、非專利技術、商譽、商標、著作權、有形動產租賃,僅指專用於上述項目的固定資產、專利技術、非專利技術、商譽、商標、著作權、有形動產租賃。
(二)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及相關的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或者交通運輸業服務。
(三)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不包括固定資產)、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或者交通運輸業服務。
(四)接受的旅客運輸服務。
根據上述規定,企業支付的國外技術使用費,如果不屬於財稅〔2013〕106號文件規定的不得抵扣的項目,扣稅憑證符合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規定的,可憑取得的解繳稅款的稅收繳款憑證上取得的增值稅額從銷項稅額中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