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新技術企業中無形資產是如何獲得價值的
報酬遞增
與有形資產投資的邊際報酬遞減特徵不同,無形資產投資往往呈現邊際報酬遞增的版特徵。權大多數無形資產是非競爭性的,即它們可以同時配置於不同的場合,可以重復使用,且不影響其效用。無形資產的用途只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而不受其本身已經被使用程度的影響。因此,規模越大無形資產創造價值越多。
創新效應
熊彼特明確提出創新是價值創造的驅動因素,並將超額利潤歸因為創新的結果。無形資產是企業創新智力和知識的集中體現,是產品、生產方式、原料、市場、營銷渠道等創新的結果,在企業中創新活動通過無形資產來體現價值。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需要長期投資來形成,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難以模仿或仿製,因而企業能夠獲得競爭優勢,產生超額利潤。
壟斷優勢
壟斷性是無形資產的共同特性,是由於獨占某項無形資產而取得的獲利優勢。企業擁有其他企業所沒有的特權和優勢,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前提。無形資產是否能夠創造價值,取決於企業擁有的某種權力和優勢在同行業中是否形成壟斷,壟斷程度越高,獲利能力越強,無形資產創造價值越多。
2. 請問: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無形資產嗎多謝!
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無形資產.可以作為注冊資本金,也可以按照股權的形式進行投資
3. 可以用資產負債表中的無形資產衡量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嗎
可以作為,但是不能全信!~因為企業的無形資產有土地使用權,也有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等等
4. 關於無形資產中的非專利技術能舉個例子嗎
非專利技術是企業抄無形資產的一襲種,又稱專有技術。它是指不為外界所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已採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護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各種技術和訣竅。非專利技術一般包括工業專有技術、商業貿易專有技術、管理專有技術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科技糾紛案件的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非專利技術成果應具備下列條件:
(1)包括技術知識、經驗和信息的技術方案或技術訣竅;
(2)處於秘密狀態,即不能從公共渠道直接獲得;
(3)有實用價值,即能使所有人獲得經濟利益或競爭優勢;
(4)擁有者採取了適當保密措施,並且未曾在沒有約定保密義務的前提下將其提供給他人。」
舉例說,獨特的設計、造型、配方、計算公式、軟體包、製造工藝等工藝訣竅、技術秘密等都是無形資產。比如,某位名醫在某個疾病領域積累的成功經驗和心得。
5. 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無形資產嗎
發明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是10年,前提是授權後每天都要正常交年費。 無形資產入賬需要進行評估還要上報有關部門,需要專利證書、登記簿副本即證明專利權是否屬於你和是否處於維持狀態,有可能還需要專利繳費票據。
6. 無形資產如何才能評估,有什麼比較大的作用嗎
無形資產的評估與來其作用是源相輔相成的,不同作用的無形資產評估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般來講,無形資產只有在轉讓、對外投資、確定入賬價值、抵押、抵債、兼並或清算時才進行評估。依據無形資產的不同作用,採取的具體評估方法也不同,主要有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三種。
無形資產評估的主要作用就是為持有者、使用者提供專業的價值依據,而這種專業價值依據是由專業機構、專業人員遵循法律法規及行業規定,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方法得出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結論。
7. 從內部控制的角度分析自創無形資產會計處理變化與國家技術創新的關系
知識經濟具有許多不同於工業經濟的特點,隨著它的到來,如同一個國家經濟的增長愈來愈依賴於科技的進步一樣,企業的進步也愈來愈依賴於所擁有的無形資產,實物資產的作用已退居第二。無形資產的豐富程度和質量高低事關企業的存亡興衰,因此無形資產的概念必須明確,計量范圍必須擴大。只有更廣泛、更客觀、更准確地計量無形資產,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才能有利於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企業及政府管理部門等的科學決策。探討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會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問題進行一些粗淺分析。
一、無形資產的地位變化及其確認條件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無形資產貿易增長更為迅速,地位更加突出。與此同時,無形資產價值在企業中所佔比重,正在不斷上升,有的已佔絕大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中企業無形資產所佔比重約為20%,90年代則上升到30%以上,依靠科技進步所提高的勞動生產率的比重,已從20世紀初的5%~20%增加到目前的70%~90%。 近幾年國際貿易中,以技術貿易為代表的無形資產貿易迅速增長,年平均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其它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各國技術貿易總額1964年為27億美元,1974年為110億美元,80年代中期為400億美元,1993年則高達1500億美元,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在我國,如北京愛特信互聯網技術公司(搜狐網頁)無形資產含量就佔80%以上。由此可見,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無形資產既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又是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強企業技術經濟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但是,由於現有規范中缺乏對無形資產予以會計確認的具體標准,因此,各企業對無形資產的認定顯得比較混亂。根據《企業會計准則》(財政部,1993)第三章第三十一條的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使用而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商譽等。」從表面上看,這一主要以列舉方式定義的無形資產似乎一目瞭然,但目前公司的實際披露狀況卻似乎正好相反。一方面,在我國傳統會計中,無形資產雖有所反映,卻一般只有7~8項,許多無形資產價值十分巨大,例如服務品牌,企業品牌等,卻未能納入會計核算范圍,足見傳統會計無形資產確認范圍之狹窄;而另一方面,據有關統計,上市公司列示的無形資產具體名目累計已達百種之多,而且,很多無形資產名稱在一定程度上已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如「鄉村會員證」、「電話選號」、「DOT」等。
因此,如何加強無形資產具體類別名稱的規范,已成為無形資產規范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鑒於上述所指出的問題,無形資產核算的范圍應該得到明確限制,同時對無形資產具體構成項目的名稱應作出簡明而有效的統一規范。這里就產生一個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問題,即滿足什麼條件下的無形資產項目才能作為企業無形資產入賬。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發布的「無形資產原則公告」(草案)認為,只有滿足與該資產項目相聯系的未來經濟利益可能流入企業且已被證實有充足的資源,並能夠可靠地計量該資產項目的成本。我國會計准則的規定與之相似。據此,一般地認為只有外購或接受投資取得的無形資產才可以被確認為無形資產,而自創專利商譽等無形資產的開發研究成本則不予確認。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則應當根據實際適當予以確認,這是因為根據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有關要求,如不確認這些無形資產,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偏離權責發生制的要求,諸如商譽等作為反映企業具有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若不及時提供,勢必不能滿足經營者正確報告受託責任的要求,也不能滿足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各方決策的需要。
二、關於無形資產計量方面的問題
技術進步所導致的企業生產函數中知識資本比重的不斷增加,因此,為了提供客觀、真實的無形資產價值,必須合理反映自創無形資產。自創無形資產計量,在理論上應包括在開發研究和持有期間的全部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費用支出,但在實際計量操作過程中形成了與有形資產不同的特徵:
首先,無形資產成本的弱配比性。知識性無形資產的取得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存在著復雜的智力支付過程,其成果的取得往往帶有隨機性、偶然性和關聯性。由其負擔全部研究開發試驗等費用不甚合理,但要分別歸類分配也十分困難,導致其成果價值與其對應的成本缺乏配比性。
其次,無形資產成本的缺項性。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取得無形資產所支付的各項費用只有予以資本化後,方能計入無形資產,而在一些知識性無形資產取得的前期開發、培訓、試驗等費用因無法資本化,難以進行成本計量,不能計入無形資產,導致不少無形資產被排除在外,這樣反映的無形資產就顯得支離破碎。
8. 有些文獻,用資產負債表中的無形資產來衡量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這樣做合適嗎說出你的理由!
不合理
1、無形資產本身是一個隨時都有變數的資產,比如三鹿奶粉這品牌就是無形資產,在沒有出現經營問題的時候這個品牌值錢,但三聚氰胺的事件導致這個品牌沒有了價值可言。
2、無形資產只能部分體現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專利權和商標權等雖然是可以計入無形資產,但其的變數性,在資產負債中那也就要按第三方的專業評估來隨時進行更改,這種方式本身就不科學也不可取。(因為變數的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