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利息調整本期攤銷額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利息調整本期攤銷額與實際利率法相關。
實際利率法又稱「實際利息法」,是指每期專的利息費用按實際屬利率乘以期初債券賬面價值計算,按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與按票面利率計算的應計利息的差額,即為本期(攤銷的溢價或折價)。
計算方法:
假設不考慮本金的收回以及資產減值因素,
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累計利息調整攤銷額
也等於持有至到期投資「本金」借方余額+「利息調整」借方余額(貸方余額以「-」列示)+「應計利息」借方余額,即賬面價值,在持有期間將「利息調整」明細賬戶余額攤銷至零。
(1)利息攤銷額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金融資產(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1、扣除已收回或償還的本金;
2、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3、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即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已收回或償還的本金±累計攤銷額-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Ⅱ 直線法攤銷計算公式是什麼
直線法計提折舊計算折舊額公式: 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年)×100%。
無形資產一般採用直線法攤銷,直線法相當於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中的平均年限法,只是無形資產攤銷時當月購入當月開始攤銷,當月減少當月不攤銷。
(2)利息攤銷額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甲公司在每年年末收取利息時,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應計利息) 1000
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折價)144
貸:投資收益1144
這樣,按折價購入債券的賬面價值每期增加144元,待到債券到期時,甲公司債券投資的賬面價值就和債券的票面價值10000元相等了。
Ⅲ 實際利率的計算方法
演算法
實際利率法是採用實際利率來攤銷溢折價,其實溢折價的攤銷額是倒擠出來的.計算方法如下:
1、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 = 期初債券的賬面價值 * 實際利率
2、按照面值計算的利息 = 面值 *票面利率
3、在溢價發行的情況下,當期溢價的攤銷額 = 按照面值計算的利息 - 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
4、在折價發行的情況下,當期折價的攤銷額 = 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 - 按照面值計算的利息
注意: 期初債券的賬面價值 =面值+ 尚未攤銷的溢價或 - 未攤銷的折價。如果是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債券,計提的利息會增加債券的帳面價值,在計算的時候是要減去的。
實際利率法又稱「實際利息法」,是指每期的利息費用按實際利率乘以期初債券帳面價值計算,按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與按票面利率計算的應計利息的差額,即為本期攤銷的溢價或折價。
首先計算實際利率,(59×5+1 250)/(1+R)^5=1 000,得出R=9.09%,此時不編制「實際利率法攤銷表」。
1.購入債券,分錄如下:
借:20×0年1月1日,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250
貸:銀行存款1 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50;
2. 20×0年12月31日,按照實際利率法確認利息收入,此時,「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價值=1 250-250=1 000,分錄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1 250×4.72%=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借貸差額=31.9
貸:投資收益1 000 ×9.09%=90.9;
3. 20×1年12月31日,按照實際利率法確認利息收入,此時,「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借方余額=1 250,「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借方余額=59,「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貸方余額=250-31.9=218.9,因此,其賬面價值=1 250+59-218.9=1 090.9,
實際上賬面價值可以根據「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總賬余額得到,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1 250×4.72%=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借貸差額=40.16
貸:投資收益1 090.9×9.09%=99.16;
Ⅳ 應收利息的攤銷額
應收利息和各期攤銷額的計算為分期付息債券的應收利息可直接用票面金額乘以票面利版率得出。而權期滿一次還本付息債券每期應收利息,卻不能分期收取,只能到債券期滿時一次收回。這樣,分期計算的應收利息,實質上是投資者對發行方的追加投資,並且這種投資表現為年金,逐年追加。債券到期所能收取的利息總額,則是這筆年金按實際利率計算得到終值。反過來說,在計算各期攤銷額的時候,必須根據這個終值求年金,確定各期的應收利息。設備期應收利息為A,則:
A×年金終值系數=債券到期利息總額
A=1/年終值系數×債券到期利息總額=r/(1+r)n-1×債券到期利息總額
依上例,各年末應收利息:
A=8.7893%/(1+8.7893%)5-1×80000×12%×5=8054.18
據此,上例各年度溢價攤銷額計算如下表:
債券溢折價攤銷表(實際利率攤銷法)單位:元
Ⅳ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攤銷怎麼計算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利息調整採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對於投資者而言,債券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即期初攤余成本;對於債券發行方而言,期初攤余成本意味著自己實際承擔著多少債務。對於雙方來說,實際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時,表面上的現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據票面利率計算的應收利息或應付利息,本身並不是雙方實際得到的收益或承擔的費用,而實際利率法攤銷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實際利率法下根據期初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得出的金額即為債務人應該確認的財務費用,同樣,它也是投資者應該確認的投資收益。在債券市場上,這個投資收益是要形成債券的公允價值的,也就是債券必需要反應投資者應得的報酬率,因此實際利率計算的投資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票面利率計算的應收利息形成了現金流入,那麼對於債券來說就是公允價值的下降,這個下降同時也反應了投資者的風險要求,現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資公允價值。另外如果債券發生了減值損失,說明債券的攤余成本大於其公允價值,此時要將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減至公允價值的水平。綜上,因此期末的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息(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現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
實際利率法攤銷就是上面的思路,當實際利率大於票面利率時,人們寧願把資金存入銀行或進行其他投資,而不願購買債券,從而債券的發行受阻,發行方只能折價發行,折價的金額作為發行方將來少付利息的代價和投資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補償;同理,當實際利率小於票面利率時,人們爭相購買該債券,債券供不應求,發行方適當提高發行價(即溢價發行)也仍然有人購買,此時溢價的金額作為發行方將來要多付出利息的補償和投資方將來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價。實際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將溢價和折價金額在持有期間逐期確認調整投資方的收益和發行方的費用。
實際利率法的運用在後面章節中還會出現,主要體現在應付債券利息調整的攤銷,以及具有融資性質的分期購買或者出售產品涉及到的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攤銷,它們在原理上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利息調整的攤銷的原理是一致的,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角度來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應付債券的攤銷可以將攤余成本理解為本金,而每期的現金流入或現金流出可以理解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兩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期末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現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其中「現金流入-實際利息」可以理解為本期收回的本金;應付債券的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實際利息」可以理解為清償的本金。
而未實現融資收益和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攤銷原理是類似的,未確認融資費用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未實現融資收益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這很好理解,長期應付款和長期應收款的余額理解為本利和,而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未實現融資收益理解為利息,所以用「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或「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額,然後用本金×實際利率,就是當期應該攤銷的利息。因此,從本質上說,實際利率法的攤銷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資實際利率法的攤銷處理,之後的貸款、應付債券、融資租賃、具有融資性質的分期購買或銷售商品涉及到的實際利率法的攤銷處理就迎刃而解了。
Ⅵ EBITDA利息倍數計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數=EBIT/利息費用。
公式中:息稅前利潤(EBIT)=利潤總額+財務費用,分子:
息稅前利潤(EBIT)=凈銷售額-營業費用;
息稅前利潤(EBIT)=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攤銷+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
一、凈利潤、所得稅、固定資產折舊,不用說了吧!財務報表上面有。
二、如果現金流量表中沒有填列或體現: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攤銷、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計算:
1、無形資產攤銷≈無形資產期初余額-無形資產期末余額+本期新增加無形資產的原值-本期賣出無形資產的凈值。
2、長期待攤費用攤銷≈長期待攤費用期初余額+本期新增加的長期待攤費用項目的初始金額-長期待攤費用期末余額。
3、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財務費用;或用現金流量表中的「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減去其中支付的股利或利潤部分後的凈額來代替。
(6)利息攤銷額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基本原理
EBITDA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使用杠桿收購的投資機構在對那些需要再融資的賬面虧損企業進行評估時開始被大量使用。他們通過計算EBITDA來快速檢查公司是否有能力來償還這筆融資的利息。
玩杠桿收購的那些投資銀行家們推廣了EBITDA的使用,他們通過EBITDA來檢測某家公司是否有能力償還短期(1-2年)貸款。至少,從理論上講,EBITDA利息覆蓋率(EBITDA除以財務費用)可以讓投資者知道這家公司在再融資之後究竟是否有足夠利潤支付利息費用。
Ⅶ 每年的攤銷額就=應收利息-利息收入
這個是新會計准則下的對於攤銷額的計算工式.
面值*票面利率是企業的應計版利息
攤余成本就是說說的權面值和未攤銷之和或是未攤銷之差.乘以實際利率是本期你應該確認的利息收入.
他們二個的差就是攤銷額.
你要問這個為什麼這么理解是這樣的.
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是實實在在的收入.
面值*票面利率是你應收應計的利息.
二者的差你不為想是怎麼理解.這個准則在有規定說是倒減出來的.你不用理解.理解多了煩.
Ⅷ 未實現融資收益攤銷公式是「(當期長期應收款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余額)*實際利率」怎麼理解,啊,,不懂
當期長期應收款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余額:這相減後得到的實際是長期應收款的攤余成回本。
攤余成答本*實際利率:是計算的當期應確認的未實現融資收益攤銷額。
當發生未實現融資收益余額時的分錄是:
借:長期應收款 貸: 未實現融資收益 及其它科目
攤銷時:借:未實現融資收益 借:財務費用(紅字)收到分期款時:借:銀存 貸:長期應收款
Ⅸ 請問期末攤余成本的計算公式: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應收利息,這個公式是怎樣來的
這個公式不成立,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應收利息
正確的應該是,無論是折價發行還是溢價發行還是平價發行: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應收利息=期初攤余成本(1+實際利率)-應收利息
如果是平價發行的話,實際利率和票面利率一致,攤余成本就是票面價值。
(9)利息攤銷額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若僅僅是公允價值的暫時性下跌,那麼計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攤余成本時,不需要考慮公允價值變動明細科目的金額,此時攤余成本不等於賬面價值。
初始攤余成本就是取得債券的實際成本=買價+相關費用。而所謂的實際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用它來對債券在有效期內的現金流進行折現,使得折現所得現值總額等於取得債券的實際成本(即初始攤余成本)。
在收到債券利息的賬務處理為,投資收益的確認金額等於初始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而這一確認的投資收益與實際收到的利息之間的差額就是對初始攤余成本的調整額。調整額為正,則攤余成本會增加,調整額為負,則攤余成本會減少。
Ⅹ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的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回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答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