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未分配利潤=本年應償還本金額-折舊費-攤銷費 說清楚為什麼才是關鍵啊
你可以嘗試著這么理解。
先用折舊+攤銷 償還本年應還本金(因為 折舊、攤銷是以前購專置的長期資產在本期分攤的費用,以前購置期間長期資產時已經流出現金。本金實際並沒有現金流出,但是折舊攤屬銷導致本金利潤減少,相當於留存了一部分利潤之外的現金,用於投資長期資產、償還貸款、利息等等。)
兩種情況:1、當這兩項夠償還本年應還本金時,即折舊加攤銷大於本年應還本金,就不需要用於還款利潤。
2、當這兩項不夠償還本年應還本金時, 就要用於還款利潤償還這個差值。
此時還有2種情況:1、用於還款利潤大於差值,不用臨時借款;2、用於還款利潤小於差值,需要臨時借款。
希望能啟發你的思路!!!
未分配利潤是應付投資者各方股利後剩餘的利潤,2017版造價案例第一章第七題解析很清楚的。
⑵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凈利潤分別是什麼意思各自有什麼不同
1、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或,利息折舊攤銷前收入),即EBITDA,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2、利潤總額
利潤總額是「虧損總額」的對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最終財務成果。企業純收入構成內容之一。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主要由銷售利潤和營業外凈收支 (營業外支出抵減利潤) 兩部分構成。按規定繳納資源稅的企業,應交的資源稅也是利潤總額的組成部分之一 (抵減利潤)。
利潤總額應按規定在國家與企業之間進行分配。其中大部分以交納所得稅、調節稅或上交利潤的形式上交國家,小部分留歸企業,形成各種專用基金。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通過「利潤」帳戶進行核算。
銷售利潤及營業外收入,貸記該帳戶,應交資源稅及營業外支出,借記該帳戶。「利潤」帳戶的貸方發生額大於借方發生額的差額,即為利潤總額。「利潤」帳戶的二級帳戶,可按「產品銷售利潤」、「其他銷售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和「資源稅」等設置。
3、息稅前利潤
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4、凈利潤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所得稅是指企業將實現的利潤總額按照所得稅法規定的標准向國家計算繳納的稅金。它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後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後利潤或凈利潤。凈利潤的多寡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總額,其二就是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5、不同點
(1)概念不同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餘,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總額。
息稅前利潤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
(2)計算公式不同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2)攤銷前利潤分配擴展閱讀:
企業的所得稅率都是法定的,所得稅率愈高,凈利潤就愈少。我國現在有兩種所得稅率,一是一般企業25%的所得稅率,即利潤總額中的25%要作為稅收上交國家財政;另外就是對三資企業和部分高科技企業採用的優惠稅率,所得稅率為15%。
當企業的經營條件相當時,所得稅率較低企業的經營效益就要好一些。
中國人壽2007年前三季度凈利潤246億
舉例說明:如一家電器商店,一年的營業收入為4000萬元,總共進了2萬台家用電器,平均每台家用電器的平均進價為1500元,員工一年的工資100萬元,房屋租賃等開支為400萬元,營業稅率為3%,則這家電器商店一年的總成本為:
總成本=家用電器的總進價+員工工資+房屋租賃費用=2×1500+100+400=3500(萬元)
營業稅=營業額×營業稅率=4000×3%=120(萬元)
則這家電器商店的利潤總額為:
利潤總額=營業收入-成本-營業稅
=4000-3500-120=380(萬元) 當所得稅率為25%時,其凈利潤為: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380×25%=95(萬元)
凈利潤=380-95=285(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所得稅是應納稅所得乘以稅率,但應納稅所得有時候並不等於會計利潤有調整項目。
網路-凈利潤
⑶ 為什麼總投資收益率不用息稅折舊攤銷前的利潤來計算
公式中 利息是給借款人的,稅是給政府的,但是他們都是總投資賺出的收益再分配,折舊不屬於收益分配環節,而是成本費用彌補環節,所以用分配前總收益/總投資
⑷ 折舊或攤銷是成本分配的過程嗎
折舊和攤銷的區別是:
1.
折舊的是資產,攤銷的是費用。折舊一般指固定資產的折舊;攤銷一般有低值易耗品的攤銷、無形...
2.
折舊和攤銷都是逐步的計入成本費用,但是計入的期限長短不同。折舊至少兩年以上。而攤銷除了...
3.
固定資產的折舊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損耗而消失的那部分價值。固定資產損耗的這部分...
4.
攤銷就是本月發生,應由本月和以後各月產品成本共同負擔的費用。攤銷費用的攤銷期限最長為一年...
5.
折舊和攤銷的計算方法不一樣。折舊的計算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又稱直線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
⑸ 為什麼未分配利潤=本年應償還本金額-折舊費-攤銷費 ,請通俗解釋
未分配利潤=本年應償還本金額-折舊費-攤銷費
這個公式是錯的,不知道出處在什麼地方。
應償還本回金是答和銀行的約定,是固定數,折舊和攤銷一般也是項目固定的,未分配利潤是一年經營情況的體現,有好有壞,這個沒法相等。
⑹ 為什麼未分配利潤=本年應償還本金額-折舊費-攤銷費
為什麼未分配利潤=本年應償還本金額-折舊費-攤銷費?
這屬於項目內投資分析的內容容:
項目投產後剛產生的利潤沒有提取與分配,所有產生的現金流(稅後利潤、折舊、攤銷)都用來償還長期借款的本金,也就是稅後利潤就是未分配利潤。
當某年產生的現金流可以償還本金並有盈餘後,則首先必須償還本金,這部分用來償還本金的稅後利潤是不能提取與分配的,它實質就是當年的未分配利潤,這個未分配利潤=本年應償還本金額-折舊費-攤銷費,其餘部分(稅後利潤-未分配利潤)用來提取盈餘公積與分配股利。
這里的理解難點是:一般會計核算是先提取盈餘公積與分配股利,然後才確定當年未分配利潤。而這里卻是先確定未分配利潤,這主要是償還借款本金為先
⑺ 13年補做12年材料攤銷,涉及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如何做分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存在怎樣勾稽關系
1、(補做)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0萬 貸:周轉材料-攤銷 10萬
2、調所得稅,借:應交稅費2.5萬 貸專:以前年度損益調屬整2.5萬
3、(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的余額轉入利潤分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7.5萬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7.5萬
4.調整利潤分配有關數字,假設按10%提取法定盈餘公積,
借:盈餘公積0.75,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0.75
要調2013年資產負債表年初數和2013年利潤表上年數,存貨調減10萬,應交稅費調減2.5,盈餘公積調減0.75未分配利潤調6.75萬,2013年利潤表上年數調增營業成本10萬,調減所得稅費用2.5萬,調減凈利潤7.5萬
⑻ 本月攤銷上年度費用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具體抄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是襲攤銷正常費用,
比如說你上年付了12月,1月,2月房租,
而你又執行舊會計制度,那之前的賬就是
借:待攤費用
貸:現金
然後具體到每個月攤銷的時候
借:製造費用或管理費用
貸:待攤費用
不是本年度的你不能攤銷,由於是沒付款的,你可以做預提嘛。
借:管理費用或製造費用
貸:預提費用-房租
實際支付的時候
借:預提費用
貸:現金或銀行存款
待攤費用是已經支付的費用,但需要後期攤銷的,預提費用是尚未支付的費用,預先提取的。
如果你去年沒做賬,就需要走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了。
新會計准則下,沒有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
待攤費用你可以走預付賬款,預提費用你可以走其他應付款。
也就是:
借:預付賬款-XX房租
貸:貸:現金或銀行存款
借:管理費用或製造費用
貸:其他應付款-XX房租
⑼ 可用於還款的未分配利潤等於本年應償還本金額減去折舊和攤銷,問什麼不是本息減去折舊和攤銷
首先必須償還本來金,然源後才確定當年未分配利潤、折舊,所有產生的現金流(稅後利潤,這個未分配利潤=本年應償還本金額-折舊費-攤銷費,這部分用來償還本金的稅後利潤是不能提取與分配的,也就是稅後利潤就是未分配利潤:
項目投產後剛產生的利潤沒有提取與分配。而這里卻是先確定未分配利潤,它實質就是當年的未分配利潤、攤銷)都用來償還長期借款的本金。
這里的理解難點是:一般會計核算是先提取盈餘公積與分配股利。
當某年產生的現金流可以償還本金並有盈餘後,其餘部分(稅後利潤-未分配利潤)用來提取盈餘公積與分配股利。
請參考。
⑽ 補提待攤費用的攤銷為什麼未分配利潤增加
順序是這個樣子的:
1、06年1440w全進費用了
借:銷售費用1440w
貸:銀行存款1440w
2、按照審計意見調整06年財務報表,報表上長期待攤費用增加780W,銷售費用減少780W;但是賬簿並沒動。
注意這句話:「X公司調整了20×6年度財務報表,但未調整20×7年度相關賬戶和財務報表 」
也就是說06年報表調了,06年帳、07年帳和07年表沒有調,因此他讓你調07年的帳和表(06年的帳不管了)
3、調整07年帳,同時就調表了
借:銷售費用 7200000
長期待攤費用 600000
貸:未分配利潤 7800000
07年12個月應記費用720萬,長期待攤費用還剩08年1月的601w,調出來06年少的未分配利潤7800000.
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主要是指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債權等等,強調是1年能到期,到期是指能帶來現金流入。這廣告費到時候就沒了,是資本化的費用,我覺得不應該記一年到期金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