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償債備付率=(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所得稅)/(當期償還本金+當期利息)
直接用年審計報告裡面的數據是可以的
是從「利潤表」、「資產負債表」和明細賬中獲得的。
Ⅱ 息稅攤折前利潤率怎麼算
息稅攤折前利潤,即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簡稱EBITDA,計算公式為:息稅攤折前利潤=凈利潤+利息+所內得稅+折容舊+攤銷
Ⅲ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的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回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答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Ⅳ 息稅前利潤保障比率怎麼算
應該是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率又稱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是指企業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之比,又稱已獲利息倍數,用以衡量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業支付負債利息能力的指標。
利息保障倍數的計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稅前利潤」是指利潤表中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前的利潤。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費用」是指本期發生的全部應付利息,不僅包括財務費用中的利息費用,還應包括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資本化利息。資本化利息雖然不在利潤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償還的。利息保障倍數的重點是衡量企業支付利息的能力,沒有足夠大的息稅前利潤,利息的支付就會發生困難。
利息保障倍數的作用
利息保障倍數不僅反映了企業獲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獲利能力對償還到期債務的保證程度,它既是企業舉債經營的前提依據,也是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大小的重要標志。要維持正常償債能力,利息保障倍數至少應大於1,且比值越高,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如果利息保障倍數過低,企業將面臨虧損、償債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下降的風險。
利息保障倍數的運用
為了考察企業償付利息能力的穩定性,一般應計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數。保守起見,應選擇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數值作為基本的利息償付能力指標。
關於該指標的計算,須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損益表對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進行分析,作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應該包括經常收益。
(2)特別項目(如:火災損失等)、停止經營、會計方針變更的累計影響。
(3)利息費用不僅包括作為當期費用反映的利息費用,還應包括資本化的利息費用。
(4)未收到現金紅利的權益收益,可考慮予以扣除。
(5)當存在股權少於100%但需要合並的子公司時,少數股權收益不應扣除。
Ⅳ 人均稅前利潤如何計算
息稅前利潤保障比率即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息稅折攤前利潤保障比率=(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支出)/利息費用
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Ⅵ EBIT是你息稅前利率 那麼息前利潤 稅前利潤 凈利率有用什麼字母表示呢 請教各種經濟財務
EBITDA: earning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iztion 息稅折舊攤銷前
EBIT:earning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息稅前
EBT:earning before tax稅前
NI:net income 凈利
Income statement損益表中幾個較常見科目:
Revenue 銷售版收入
- COGS: cost of goods sold 成本
=gross profit 毛利權
- admin
- sales cost
= EBITDA
- depreciation 折舊
- amortization 攤銷
= EBIT 息稅前
- Interest expense 利息費用
= EBT 稅前
- income tax expence 所得稅
= NI 凈利潤
- minority interest 損益表中不屬於母公司的收益
= NI attributable to parent 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
其他線下科目就不寫了
建議多看看上市公司財報
Ⅶ 利潤百分比怎麼算
利潤百分比也就是利潤率,利潤率=利潤÷成本×100%=(銷售-成本)÷成本×100%。例如一件商品銷售的價格為100,而商品的成本為80,那麼利潤率=(100-80)÷80×100%=25%。
如以p`代表利潤率,C代表全部預付資本(c+v),那麼利潤率p`=m/C=m/(c+v)。 利潤率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利潤水平的相對指標。
利潤率指標既可考核企業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比較各企業之間和不同時期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100%,銷售利潤率=利潤÷銷售×100%。
(7)稅前攤銷利潤率擴展閱讀:
主要因素
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率就轉化為利潤率。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是同一個剩餘價值量與不同資本數量的對 比得出的不同比率。
利潤率表示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值程度,而且在量上總是小於剩餘價值率,從而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程度。利潤率是經常變動的,決定和影響利潤率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剩餘價值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剩餘價值率高,利潤率就高;反之,剩餘價值率低,利潤率也低。因此,凡是能夠提高剩餘價值率的方法,都會相應地提高利潤率。
第二,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高,利潤率低;資本有機構成低,利潤率高。
第三,資本周轉速度。資本周轉速度加快,提高年剩餘價值率,從而也提高年利潤率。資本的年利潤率與資本周轉速度成同方向變化。
第四,不變資本的節省。在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量一定的情況下,節省不變資本,可以減少預付資本,從而提高利潤率。
Ⅷ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凈利潤 計算
1、所得稅費用=當年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 (或者減去遞延所得稅收益)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2、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所得稅,是錯的。
如果企業以前期間發生虧損,並在以後年度按規定可以扣減時,就影響當年實際應交的企業所得稅額。
此時,當年應交的所得稅額=(利潤總額-虧損彌補)*所得稅率
3、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支出,是對的。這是中級財務管理裡面有關完整工業項目投資等的內容。
4、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課件上也是這么說的而在課件《利潤表》的最後一格說明中矛盾出現了,「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公司以前年度未發生過虧損,而後一個成立的條件是企業以前年度發生過虧損。
(8)稅前攤銷利潤率擴展閱讀:
1、凈利潤(收益)是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基礎。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是通過現金預算的編制進行的,現金預算是保證現金收支管理的重要工具。
其中凈損益調整法是現金預算編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預計損益表中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定的凈收益作為現金編制的出發點,通過逐筆調整處理各項影響損益和現金余額的會計事項,把本期的凈收益調整為現金凈流量的方法。
2、現金流量與凈收益的差異,可揭示凈收益品質的好壞。所謂收益品質,是指對企業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程度予以反映的一個概念。
一般而言,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伴隨關系越強,表明企業的凈收益品質越好;即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數量上,時間分布)越小,說明凈收益的收現能力越強。收益品質越好,企業的流動性和財務適應性就越強。
綜上所述,凈收益是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基礎,而現金流量與凈收益的差異程度又可揭示凈收益的品質好壞。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將不斷增加。
這些都會促使企業管理當局、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外部集團和個人,日益關注企業現金流量信息及創收現金的能力。現金流量及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將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Ⅸ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凈利潤分別是什麼意思各自有什麼不同
1、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或,利息折舊攤銷前收入),即EBITDA,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2、利潤總額
利潤總額是「虧損總額」的對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最終財務成果。企業純收入構成內容之一。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主要由銷售利潤和營業外凈收支 (營業外支出抵減利潤) 兩部分構成。按規定繳納資源稅的企業,應交的資源稅也是利潤總額的組成部分之一 (抵減利潤)。
利潤總額應按規定在國家與企業之間進行分配。其中大部分以交納所得稅、調節稅或上交利潤的形式上交國家,小部分留歸企業,形成各種專用基金。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通過「利潤」帳戶進行核算。
銷售利潤及營業外收入,貸記該帳戶,應交資源稅及營業外支出,借記該帳戶。「利潤」帳戶的貸方發生額大於借方發生額的差額,即為利潤總額。「利潤」帳戶的二級帳戶,可按「產品銷售利潤」、「其他銷售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和「資源稅」等設置。
3、息稅前利潤
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4、凈利潤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所得稅是指企業將實現的利潤總額按照所得稅法規定的標准向國家計算繳納的稅金。它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後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後利潤或凈利潤。凈利潤的多寡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總額,其二就是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5、不同點
(1)概念不同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餘,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總額。
息稅前利潤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
(2)計算公式不同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9)稅前攤銷利潤率擴展閱讀:
企業的所得稅率都是法定的,所得稅率愈高,凈利潤就愈少。我國現在有兩種所得稅率,一是一般企業25%的所得稅率,即利潤總額中的25%要作為稅收上交國家財政;另外就是對三資企業和部分高科技企業採用的優惠稅率,所得稅率為15%。
當企業的經營條件相當時,所得稅率較低企業的經營效益就要好一些。
中國人壽2007年前三季度凈利潤246億
舉例說明:如一家電器商店,一年的營業收入為4000萬元,總共進了2萬台家用電器,平均每台家用電器的平均進價為1500元,員工一年的工資100萬元,房屋租賃等開支為400萬元,營業稅率為3%,則這家電器商店一年的總成本為:
總成本=家用電器的總進價+員工工資+房屋租賃費用=2×1500+100+400=3500(萬元)
營業稅=營業額×營業稅率=4000×3%=120(萬元)
則這家電器商店的利潤總額為:
利潤總額=營業收入-成本-營業稅
=4000-3500-120=380(萬元) 當所得稅率為25%時,其凈利潤為: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380×25%=95(萬元)
凈利潤=380-95=285(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所得稅是應納稅所得乘以稅率,但應納稅所得有時候並不等於會計利潤有調整項目。
網路-凈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