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的使用范圍
第五條 新增費專項用於土地整治支出及其他相關支出。土地整治支出包括基本農田建設支出、土地整理支出、耕地開發支出。其他相關支出包括基本農田保護支出、土地整治管理支出和財政部商國土資源部確定的其他支出。
第六條 基本農田建設支出,是指為促進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條件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准基本農田,對基本農田進行綜合整治發生的支出。
第七條 土地整理支出,是指為了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對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農村土地進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發生的支出;對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採取整治措施,使其達到可供利用狀態所發生的支出;為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而進行的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支出;項目區內為改善農村生產條件而進行的道路、電力、水源、輸排水(含排洪、排鹼)等基礎設施、農田防護措施和為開展土地整治工作而進行的拆遷補償等支出。
第八條 耕地開發支出,是指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增加耕地面積為主要目的,對灘塗、鹽鹼地、荒草地、裸地、空閑地等宜農未利用土地進行適度開發,使之達到可利用狀態所發生的支出。
第九條 土地整治按照項目進行管理,具體要求按國家有關土地整治項目管理的規定執行。土地整治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等。
有條件的地方,依據土地整治規劃,可通過「以補促建」的形式,穩步推進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為主體開展的土地整治。具體管理辦法由省級國土資源管理、財政部門制定。
第十條 土地整治項目支出包括:工程施工費、設備費、其他費用和不可預見費。其他費用包括前期工作費、工程監理費、竣工驗收費、業主管理費和拆遷補償費。
支出標准按照《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准》(財綜[2011]128號)的規定執行,預算定額標准中沒有規定的,可參照當地相關工程建設的預算定額標准執行。《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准》未涉及的其他項目建設內容,省級財政、國土資源部門可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制定省級補充定額標准,報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備案。
第十一條 基本農田保護支出,是指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用途不改變所發生的支出。具體包括基本農田利用現狀、權屬調查及成果維護支出;基本農田劃定和調整、動態監管支出;基本農田保護標識、標志的設立支出等。
第十二條 土地整治管理支出,是指為開展土地整治管理工作所發生的支出。具體包括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土地整治規劃編制、耕地質量等級評價與監測、信息化建設、前期選址、立項報批和審核論證支出;項目實施和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績效考評支出;項目竣工後的新增耕地核查、後續管護、提高耕地質量等級支出等。
第十三條 新增費不得用於下列支出:
(一)項目區外不直接與項目相配套的道路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電力工程和村莊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支出。
(二)與項目實施無關的車輛、機械等設備購置;以及農業生產用具、設備等不屬於項目規劃設計需要的設備購置支出。
(三)辦公場所改擴建、發放獎金津貼、補充工作經費、平衡公共預算。
(四)對外投資;贊助和捐贈支出;支付的滯納金、罰款、違約金、賠償金以及與項目實施無關的其他支出。
第十四條 為土地整治項目配套的灌溉與排水工程按規定需有關部門批準的,應按規定程序報經批准後實施。
Ⅱ 晉政發2009 38號山西省土地賠償標准
你在市裡的話,你到報社看一下你們當地的土地拍賣價格就可以,若在農村看一下
征地補償費用項目
1、土地補償費 用地單位依法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因其土地被徵用造成經濟損失而支付的一種經濟補償。2、青苗補償費 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青苗因征地受到毀損,向種植該青苗的單位和個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3、附著物補償費 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如房屋、其它設施,因征地被毀損而向該所在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4、安置補助費、 用地單位對被征地單位安置因征地所造成的富餘勞動力而支付的補償費用。
征地補償標准數額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
補償費用的管理和歸屬
各項補償費用由被征地單位收取後,按如下方式處理:1、土地補償費、依法應支付給集體的安置補助費、集體所在的青苗補償費和附著物補償費,由被征地單位管理和使用。2、青苗補償費和附著物補償費歸青苗和附著物的所有者所有。3、安置補助費的歸屬、使用:(1)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其管理和使用。(2)由其他單位安置的,支付給安置單位。 (3)不需要統一安置的,發放給安置人員個人或經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集體所有的補償費用的使用收益分配辦法:1、在當地金融機構設立專戶存放。2、使用情況公開,接受村民監督。3、分配辦法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過半數通過,報鄉政府備案。
征地補償糾紛及解決方式
1、補償標准爭議 先由縣級以上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2、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其性質為民事糾紛,當事人為村委會或農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當事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解決。3、征地信息公開糾紛 屬於行政爭議,當事人可以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方
拆遷房屋補償
目前我國的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的拆遷補償方式分為貨幣補償、產權調換和農民自建3種方式。一、實行貨幣補償的,貨幣補償金額包括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價和宅基地土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價。計算公式分別為:(1)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價=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單價×被拆遷居住房屋建築面積。被拆遷人在同一拆遷范圍內有多處集體土地住宅房屋的,應區分房屋結構、等級分別計算合並補償。(2)宅基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價=宅基地綜合補償單價×核定的宅基地土地補償面積。附:未超過批准使用期限的臨時建設房屋,按照重置成新價和剩餘使用期限予以補償,不給予宅基地土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價。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單價、宅基地土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單價由市國土房管局根據從化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從化市國有土地所有權基準地價、房地產市場變化情況予以適當調整,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定期公布。二、實行產權調換的,被拆遷人的安置面積按照以下標准核定:被拆除房屋的批准建築面積低於(25-30)平方米/人的,按人均(25-30)平方米核定;在(25~60)平方米/人之間的,按批準的建築面積核定;超過60平方米/人的,按人均60平方米核定。2人以下(含2人)的戶,按2人核定;已婚並達到法定育齡夫婦尚未生育子女的按3人核定。被拆遷人在同一拆遷范圍內有多處集體土地住宅房屋的,應合並計算房屋建築面積。附:以下情形,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按房屋補償價給予補償,不再提供安置房或者另行安排宅基地:(一)被拆遷人除被拆除的集體土地住宅房屋外,尚有其他集體土地住宅房屋,且其他集體土地住宅房屋達到人均建築面積40平方米的。(二)拆遷非本村籍的外來人員的居住房屋。三、實行農民自建,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和村鎮規劃,並按相關規定進行建設。(一)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尚有宅基地,可以安排宅基地給被拆遷人自建住宅或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建設住宅。1.如由被拆遷人自建,拆遷人對被拆遷人按照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價給予補償,對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宅基地土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價給予補償。2.如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建設住宅,拆遷人按本規定第九條的有關規定給予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償,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建成的安置房分配給被拆遷人。(二)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尚有農用地,可轉為非農建設用地供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建設安置住宅的,由拆遷人依法辦理集體土地徵收、農用地轉建設用地等手續和支付相關費用,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價給予補償。
過渡期內的臨時安置補助費
一、搬遷補助費(含電話、有線電視、空調、水表、電表、家電家私等搬遷涉及的一切搬遷費用)拆遷人對在規定時間內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並完成搬遷的被拆遷人,本村戶籍人口每戶可享受搬遷補助費;非本村戶籍人口,但有祖屋在拆遷區域的被拆遷人每戶可享受拆遷補助費;超過規定期限仍拒不搬遷的,拆遷人將申請依法強制拆遷,並不給予搬遷補助費和獎勵。二、臨時安置補助費(1)(被徵用地塊需安置人數×補償倍數)>15時總安置費=該被征地塊前三年平均年產值×15(2)(被徵用地塊需安置人數×補償倍數)<15時總安置費=該被征地塊前三年平均年產值×補償倍數×被征地塊需安置人數
地上附屬物的拆遷和青苗補助費補償
土地拆遷補償=土地種類×畝產量×該類土地補償標准土地種類:土地種類、稻田、專業菜地、魚塘、旱地、果園、茶園、水塘、渠、壩等青苗補助費=果樹種類補償×青苗生產期標准×果園面積果樹種類:油茶、油桐、苗木、花卉、葯、材桃、李、梅、橙、板栗、奈李、柚、葡萄、核桃等其他果樹林木種類:杉樹、國外松、樟、梓、楠、稠、馬尾松、泡桐、其他喬木、其他樹木及竹類青苗生產期標准:果樹類按栽種年限劃分;林木類按樹苗高度和胸徑來劃分。附:水池、糞池、井、排水溝、曬坪、擋土牆護坡、圍牆、水渠、墳地等按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一般按市場價格進行補償。種類劃分與各類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物價局定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第四十八條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第四十九條 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徵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禁止侵佔、挪用被徵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五條徵用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用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用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用土地方案的實施。徵用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第二十六條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市、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督。
Ⅲ 山西省征地補償標准
山西省征地補償標准,可參考如下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
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
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規定,已經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刪除。
征地補償標准參考網路:http://ke..com/link?url=XYH5STR3o0q6gMAeHpw8R3_#2
Ⅳ 對土地有償使用費徵收使用的管理和監督有哪些規定
財政部門要按財政改革和專項資金管理規章制度的要求,認真審核國家投資土地開發版整理項目投資計劃和預算權建議,及時批復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辦理資金撥付。並進一步強化資金使用監督工作;要加強對土地有償使用費徵收使用的監督檢查工作,確保土地有償使用費及時足額徵收、合理使用。省級財政部門以及財政部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要加強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管理的監督檢查,建立定期檢查制度。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建立新增建設用地和基本農田保有量監督檢查制度,充分運用航空遙感等技術方法和手段,核實當年新增建設用地面積和耕地面積,強化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徵收管理與監督。對未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未利用地審批、「以租代征」和未批先用等違法批地、用地行為佔用土地的,不按規定及時足額解繳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以及擅自減免、緩繳、截留、擠占、挪用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要嚴格按照《土地管理法》以及《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國務院令第427號)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進行處理,按日加收滯納金,並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Ⅳ 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辦法的發布內容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城市、縣城、建制鎮、工礦區范圍內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為城鎮土地使用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條例》及本辦法的規定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
前款所稱單位,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以及其他企業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家機關、軍隊以及其他單位;所稱個人,包括個體工商戶以及其他個人。
第三條 地方稅務機關負責土地使用稅的徵收,同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提供土地使用權屬資料。
第四條 土地佔用面積的測量工作由省人民政府確定的單位組織測定。土地佔用面積未測量前,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持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發的土地使用證書的,按證書確認的土地使用面積確定土地佔用面積。
(二)尚未核發土地使用證書,但土地登記簿上有登記的,按照登記簿上登記的土地使用面積確定土地佔用面積。
(三)沒有土地使用證書、土地登記簿上也沒有登記的,由主管地方稅務機關根據實際使用土地情況核實確定土地佔用面積。
第五條 大、中、小城市和縣城、建制鎮、工礦區的標准確定及征稅范圍:
(一)城市是指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市。市轄區非農業人口總計在50萬以上的為大城市;20萬至50萬的為中等城市;2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非農業人口按公安機關在冊正式戶口人數為依據。城市的征稅范圍為市轄區。
(二)縣城是指縣級國家機關所在地的城鎮。縣城的征稅范圍為縣級國家機關所在的城鎮行政區域。
(三)建制鎮指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城鎮。建制鎮的征稅范圍為建制鎮所轄行政區域內,除直接用於農、林、牧、漁業的種植、養殖、飼養生產用地和農民居住地以外的所有從事生產經營用的土地。
(四)工礦區是指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工商業比較發達,人口比較集中,符合國務院規定的建制鎮標准,但尚未設立建制鎮的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
城市、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的具體征稅范圍,由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
第六條 城鎮土地使用稅每平方米年稅額如下:
(一)大城市分為三個等級:一等15元至30元,二等9元至24元,三等3元至9元。
(二)中等城市分為三個等級:一等9元至24元,二等6元至15元,三等3元至6元。
(三)小城市分為三個等級:一等9元至1 8元,二等6元至9元,三等1.8元至6元。
(四)縣城、建制鎮、工礦區分為三個等級:一等4.5元至12元,二等2.4元至6元,三等0.9元至3元。
貧困縣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可以適當降低,但降低額不得超過前款規定最低稅額的30%。
非貧困縣的建制鎮行政區域內除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外的應稅生產經營用地可比照前款規定執行。
第七條 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單位的廠區、宿舍區內部道路、花園、綠化區等公共用地,應當徵收城鎮土地使用稅。
第八條 除《條例》規定免繳城鎮土地使用稅的情形外,企業辦的學校、醫院、托兒所、幼兒園,其用地能與企業其他用地明確區分的,可比照《條例》第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免徵城鎮土地使用稅。
第九條 經批准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廢棄土地,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出具的證明,從使用之月起十年內免徵城鎮土地使用稅。
第十條 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具體劃分當地的土地等級,在省人民政府確定的稅額幅度內,擬定各土地等級的具體單位稅額,並報省財政廳、省地稅局批准後執行。
第十一條 城鎮土地使用稅按年計算,分季繳納,分別於3月、6月、9月、12月徵收入庫。
第十二條 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徵收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和《條例》及本辦法的規定執行。
第十三條 自2007納稅年度起,城鎮土地使用稅依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計算繳納。
第十四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山西省實施辦法》(1988年11月1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4號)和《關於調整我省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幅度和徵收范圍的通知》(晉政函〔2003〕258號)同時廢止。
Ⅵ 土地有償使用費的繳納和使用有什麼規定
土地有償使用費與土地出讓金的區別 一、從本身概念來看: 使用費:應該是一旦使用就需要繳納的費用。使用包括出讓、租賃、出資使用和入股使用等方式,那麼使用費用也就相應地應該包括這些方面的使用而需要支付的費用,土地有償使用則是主要針對使用和獲得土地使用權而需要向土地所有權人,也就是國家繳納的費用,而獲得土地的包括個人和單位。 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以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入股等方式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單位或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和方法,向國家繳納的土地資源性收益。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費不屬於行政事業性收費,其范圍包括:土地出讓金、土地租金、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場地使用費等。依據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以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入股等方式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單位或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和方法,向國家繳納的土地資源性收益。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費不屬於行政事業性收費,其范圍包括:土地出讓金、土地租金、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場地使用費等。依據《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繳使用管理辦法》的規定: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轉用、徵收土地時,向取得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的新增建設用地的縣、市人民政府收取的平均土地純收益。 土地出讓金: 出讓:是一種資產使用權變更轉移的方式,其內涵是指國家作為土地所有者將其一定年限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受讓人,並向受讓人收取的土地使用權價格。其著重點在出讓這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而需要向國有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價款。這在國家《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七條規定: 土地使用權出讓,是指國家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出讓給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 同時,財政部《關於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管理的暫行辦法》([1992]財綜字第172號)文件第三條第一款規定:土地出讓金,是指各級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將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土地使用者,按規定向受讓人收取的土地出讓的全部價款(指土地出讓的交易總額)。 從這點來看,土地出讓金只是取得有償使用方式中的一種出讓方式而需要支付的一種價款,而土地有償使用費則不僅僅包括出讓方式,而且還包括其他更多的方式。 二、從繳納主客體看: 土地有償使用費:根據國家最新政策,是指市縣級別政府在收取使用費了,需要向國家繳納的部分增加。 而土地出讓金:則著重強調的是個人或單位受讓國有土地需要向國家、省和市、縣繳納的土地價款。 從這點看,新增土地有償使用費增加並不是直接意味著個人或單位因為受讓土地而需要增加更多的土地使用價款,從而引起成本的增加,進而為開發商房價上漲提供理由,而是地方政府與國家之間在土地使用費用方面的佔有比例上發生變化,因而,國家認為,新增土地有償使用費增加並不直接意味著房價的上漲。 三、從本身屬性來看 土地有償使用費,是從行政概念出發定義的。是因為使用了屬於國家所有的土地,而需要交納的費用,屬於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開後,獲得權利而應該承擔的義務,是通過政策等規定實現的。 而土地出讓金則是一個商品概念,是使用價值的價格表現形式,屬價格範疇,應稱土地使用權價格,他是政府要收取的土地收益(地租),即土地所有者出讓土地使用權的交易價款,是通過交易而實現的。 從這點來看,土地出讓金是土地本身使用價值的價格表現,他體現和反映的是土地使用價值,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而土地使用費則是因為所有權與使用權發生分離後,所有權人向使用權人收取的費用,他隨不同的土地權利流轉,不同的政府行業政策,不同的土地利用狀況下,其具體標准和收取金額有所不同。
Ⅶ 山西省徵收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地補償費分配使用辦法的發布內容
第一條為維護被征地農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依法做好被征地農民的補償安置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依法徵收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地補償費的分配使用和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征地補償費是對被征地農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地上附著物產權人的補償。征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和青苗補償費。
本辦法所稱被征地農戶是指依法取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
第四條征地補償費的分配使用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征地補償費的分配使用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婦女未婚、結婚、離婚、喪偶等為由,剝奪、侵害其依法享有的征地補償權益。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經等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征地補償費分配使用的監督管理。
第六條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部門應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面積、補償標准、安置途徑等,以書面形式告知被征地農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地上附著物產權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部門應對擬征土地的權屬、地類、面積以及地上附著物權屬、種類、數量等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應與被征地農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地上附著物產權人共同確認,其共同確認的有關材料應當作為征地報批的必備內容。經依法批準的征地事項,應當予以公示。
第七條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當告知被征地農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地上附著物產權人,對擬征土地的補償標准、安置途徑有要求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被告知後5個工作日內提出聽證申請。國土資源部門應當自收到聽證申請之日起20日內按照有關規定組織聽證。
第八條徵收或者徵用農村土地的,必須依法辦理征地手續並及時足額支付征地補償費。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拖欠征地補償費。
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批准制定各設區的市、縣征地的統一年產值標准或者區片綜合地價時,應當充分考慮當地農民生活水平。依法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導致無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應當增加安置補助費,確實保護農民的利益。
征地單位必須嚴格執行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征地補償標准。
第十條征地單位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將征地補償費全額支付給被征地農戶;經被征地農戶同意,也可以與被征地農戶約定分期支付征地補償費。
征地補償費用沒有足額到位前,國土資源部門不得發放建設用地批准書,不得辦理供地手續,征地單位不得強行使用土地,項目不得開工建設,被征地農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權繼續使用土地。
第十一條土地補償費主要用於被征地農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得以任何名義,侵佔被征地農戶依法享有的土地補償費;不得違法劃分老戶、新戶、女兒戶。
第十二條土地被全部徵收,同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撤銷建制的,土地補償費80%分配給被征地農戶;其餘20%平均分配給征地補償方案確定時,本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成員。
土地被全部徵用的,其土地補償費以不低於80%的比例支付給被征地農戶,剩餘部分留給村集體經濟組織。
第十三條已確權確地到戶的土地被部分徵收或徵用的,其土地補償費以不低於80%的比例支付給被征地農戶;其餘20%留給村集體經濟組織。
未確權確地到戶的土地被徵收徵用後,其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以不低於80%的比例平均支付給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本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成員;其餘部分留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第十四條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和青苗補償費應當全部支付給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所有者。
第十五條安置補助費根據不同的安置途徑支付,由征地單位或者其他單位統一安置失地農民的,支付給負責安置的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應當全部支付給失地農民。
第十六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設立征地補償費專戶,專賬核算、專款專用,應當將征地補償費依法進行分配使用。
第十七條留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土地補償費屬於集體資產,應納入公積公益金管理,用於發展生產、增加積累,集體福利、公益事業等方面,不得用於發放幹部報酬,不得用於支付招待費用等非生產性開支,不得用於清償債務。
留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補償費使用方案應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者成員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收支情況應當及時公布,並接受群眾監督。
第十八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及時公布征地補償費到位情況及分配使用情況。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經部門應當依法對征地補償費分配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監督。
第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後,徵收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本辦法公布之日,土地補償費尚未分配的,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分配使用;尚未全部分配的,應當先保證被征地農戶依法所得,剩餘部分留給集體經濟組織。
第二十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負責人違反本辦法規定分配使用征地補償費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經等有關部門責令改正;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侵佔、挪用、拖欠征地補償費尚未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涉及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三條本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負責解釋。
第二十四條本辦法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Ⅷ 山西省人民政府2009年38號文件關於土地補償標准
山 西 省 人 民 政 府關於公布實施全省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的通知晉政發〔2009〕38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廳,各直屬機構: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以下簡稱《決定》)關於「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制訂並公布各市縣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或區片綜合地價,征地補償做到同地同價」的精神及《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制訂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和區片綜合地價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44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切實做好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和區片綜合地價公布實施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135號)要求,為依法合理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保障全省經濟建設健康發展,現公布實施全省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望各地認真執行。一、實施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的必要性隨著我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原有的征地補償標准已不適應需要。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盡可能避免在確定征地年產值中的隨意性,根據國家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的有關要求,我省各縣(市、區)制訂了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新標准堅持同地同價、公開公正透明原則,符合我省實際,統一年產值標準的實施可以基本解決當前征地補償中存在的標准偏低、隨意性較大等問題,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法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切身利益,保障全省社會和經濟建設健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的使用及說明徵地統一年產值標准由統一年產值和補償倍數構成,各縣(市、區)內分區域年產值標准,是計算征地補償的依據(各縣、市、區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見附件)。(一)本標准適用於山西省行政區域內除基本農田以外的集體農用地。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的國家能源、交通、水利、礦山和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開基本農田的,按照《決定》,征地補償按法定最高標准執行,建設項目用地報國務院批准。(二)本次測算和公布實施的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為綜合性、抽象的農用地年產值標准,不是某一具體地類或地塊的年產值標准。凡非農業建設項目涉及徵收農用地時,根據土地所在縣(市、區)的區域位置確定征地統一年產值和補償倍數,測算土地補償、安置補助費用。為使同一區域內不同質量的農用地得到更為合理的補償,全省確定統一的調整幅度,即:在同一區域內的水、菜地在公布的補償倍數基礎上提高兩倍執行,旱地、園地按公布的補償倍數執行,林地在公布的補償倍數基礎上降低兩倍執行,草地和其他農用地在公布的補償倍數基礎上降低四倍執行。(三)本標准只包括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不包括青苗補償費、地上附著物補償等費用。所征土地的青苗補償費按照不超過一季作物的產值計算;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等按照實際情況,參照國家、省有關政策規定執行。徵收林地的,由建設單位按上述規定支付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林木補償費和森林植被恢復費按國家有關規定的標准計算。(四)國有農用地可參照上述補償標准給予土地補償。(五)徵收農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補償,按照項目所在區域公布的年產值標准,並參照《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規定的補償倍數上限支付土地補償費。徵收農村宅基地,按照鄰近耕地的補償標准支付土地補償費。(六)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公布實施後,耕地開墾費、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資金等以此標准計算。三、做好征地補償安置的銜接工作做好征地補償工作,事關被征地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全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征地補償安置工作,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和安置途徑,抓好落實與政策的銜接工作。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統一由市、縣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征地補償安置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不落實的,不得強行使用被征土地。省人民政府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適時調整征地補償標准。本標准自公布之日起執行。附件:全省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匯總表(略)
山 西 省 人 民 政 府 二○○九年十二月十日主題詞:經濟管理土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