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所得稅,納稅調整表如何填寫
附表三《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填報說明
一、適用范圍
本表適用於實行查賬徵收的企業所得稅居民納稅人填報。
二、填報依據和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計算。」填報納稅人按照會計制度核算與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進行納稅調整增加、減少項目的金額。
三、有關項目填報說明
本表納稅調整項目按照「收入類項目」、「扣除類項目」、「資產類調整項目」、「准備金調整項目」、「房地產企業預售收入計算的預計利潤」、「其他」六個大項分類填報匯總,並計算出納稅「調增金額」和「調減金額」的合計數。
數據欄分別設置「賬載金額」、「稅收金額」、「調增金額」、「調減金額」四個欄次。「賬載金額」是指納稅人在計算主表「利潤總額」時,按照會計核算計入利潤總額的項目金額。「稅收金額」是指納稅人在計算主表「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收規定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的項目金額。
「收入類調整項目」:「稅收金額」扣減「賬載金額」後的余額為正,填報在「調增金額」,余額如為負數,填報在「調減金額」。其中第4行「3.不符合稅收規定的銷售折扣和折讓」除外,按「扣除類調整項目」的規則處理。
「扣除類調整項目」、「資產類調整項目」:「賬載金額」扣減「稅收金額」後的余額為正,填報在「調增金額」,余額如為負數,將其絕對值填報在「調減金額」。
「其他」填報其他項目的「調增金額」、「調減金額」。
採用按分攤比例計算支出項目方式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納稅人,「調增金額」、「調減金額」須按分攤比例後的金額填報。
本表打*號的欄次均不填報。
(一)收入類調整項目
1.第1行「一、收入類調整項目」:填報收入類調整項目第2行至第19行的合計數。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報。
2.第2行「1.視同銷售收入」:填報會計上不作為銷售核算,而在稅收上應作應稅收入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收入。
(1)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分析填報第3列「調增金額」。
(2)金融企業第3列「調增金額」取自附表一(2)《金融企業收入明細表》第38行。
(3)其他企業第3列「調增金額」取自附表一(1)《收入明細表》第13行。
(4)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3.第3行「2.接受捐贈收入」: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納稅人接受捐贈納入資本公積核算應進行納稅調整的收入。第3列「調增金額」等於第2列「稅收金額」。第1列「賬載金額」和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4.第4行「3.不符合稅收規定的銷售折扣和折讓」:填報不符合稅收規定的銷售折扣和折讓應進行納稅調整的金額。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納稅人銷售貨物給購貨方的銷售折扣和折讓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可以稅前扣除的銷售折扣和折讓。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第1列與第2列的差額。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5.第5行「4.未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收入」:填報會計上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收入,計稅時按照收付實現制確認的收入,如分期收款銷售商品銷售收入的確認、稅收規定按收付實現制確認的收入、持續時間超過12個月的收入的確認、利息收入的確認、租金收入的確認等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收規定不一致應進行納稅調整產生的時間性差異的項目數據。
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會計核算確認的收入;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按稅收規定確認的應納稅收入或可抵減收入;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按會計核算與稅收規定確認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按會計核算與稅收規定確認的可抵減暫時性差異。
6.第6行「5.按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確認收益」: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十一《股權投資所得(損失)明細表》第5列「權益法核算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產生的收益」的「合計」行的絕對值。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3列「調增金額」不填。
7.第7行「6.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損益」:第3列「調增金額」、第4列「調減金額」根據附表十一《股權投資所得(損失)明細表》分析填列。第1列「賬載金額」和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8.第8行「7.特殊重組」:填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免稅改組產生的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與稅收規定不一致應進行納稅調整的金額。
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會計核算的賬面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稅收規定的收入金額;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應納稅調整增加的金額;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應納稅調整減少的金額。
9.第9行「8.一般重組」:填報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產生的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收規定不一致應進行納稅調整的數據。
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會計核算的賬面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稅收規定的收入金額;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應納稅調整增加的金額;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應納稅調整減少的金額。
10.第10行「9.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第3列「調增金額」或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七《以公允價值計量資產納稅調整表》第10行「合計」第5列「納稅調整額(納稅調減以「一」表示)」。附表七第5列「納稅調整額」第10行「合計」數為正數時,附表三第10行「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第3列「調增金額」取自附表七第10行第5列;為負數時,附表三第10行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七第10行第5列的負數的絕對值。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11.第11行「10.確認為遞延收益的政府補助」:填報納稅人收到不屬於稅收規定的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以外的其他政府補助,會計上計入遞延收益,稅收規定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徵收企業所得稅而產生的差異應進行納稅調整的數據。
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會計核算的賬面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稅收規定的收入金額;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應納稅調整增加的金額;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應納稅調整減少的金額。
12.第12行「11.境外應稅所得」: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六《境外所得稅抵扣計算明細表》第2列「境外所得」合計行。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3列「調增金額」不填。
13.第13行「12.不允許扣除的境外投資損失」: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境外投資除合並、撤消、依法清算外形成的損失。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14.第14行「13.不征稅收入」: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一(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收入項目明細表》第12行「不征稅收入總額」。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3列「調增金額」不填。
15.第15行「14.免稅收入」: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1行「免稅收入」金額欄數據。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3列「調增金額」不填。
16.第16行「15.減計收入」: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6行「減計收入」金額欄數據。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3列「調增金額」不填。
17.第17行「16.減、免稅項目所得」: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14行「減免所得額合計」金額欄數據。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3列「調增金額」不填。
18.第18行「17.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39行「創業投資企業抵扣應納稅所得額」金額欄數據。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3列「調增金額」不填。
19.第19行「18.其他」填報會計與稅收有差異需要納稅調整的其他收入類項目金額。
(二)扣除類調整項目
1.第20行「二、扣除類調整項目」:填報扣除類調整項目第21行至第40行的合計數。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報。
2.第21行「1.視同銷售成本」: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視同銷售收入相對應的成本費用。
(1)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分析填報第4列「調減金額」。
(2)金融企業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二(2)《金融企業成本費用明細表》第41行。
(3)一般企業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二(1)《成本費用明細表》第12行。
(4)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3列「調增金額」不填。
3.第22行「2.工資薪金支出」: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企業計入「應付職工薪酬」和直接計入成本費用的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稅收允許扣除的工資薪金額,對工效掛鉤企業需對當年實際發放的職工薪酬中應計入當年的部分予以填報,對非工效掛鉤企業即為賬載金額,本數據作為計算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的基數;第3列「調增金額」、第4列「調減金額」需分析填列。
4.第23行「3.職工福利費支出」: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企業計入「應付職工薪酬」和直接計入成本費用的職工福利費;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稅收規定允許扣除的職工福利費,金額小於等於第22行「工資薪金支出」第2列「稅收金額」×14%;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則第3列不填;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繼續執行「工效掛鉤」的企業按規定應納稅調減的金額等。
5.第24行「4.職工教育經費支出」: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企業計入「應付職工薪酬」和直接計入成本費用的職工教育經費;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稅收規定允許扣除的職工教育經費,金額小於等於第22行「工資薪金支出」第2列「稅收金額」×2.5%,或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則第3列不填;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繼續執行「工效掛鉤」的企業按規定應納稅調減的金額等。
6.第25行「5.工會經費支出」: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企業計入「應付職工薪酬」和直接計入成本費用的工會經費;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稅收規定允許扣除的工會經費,金額等於第22行「工資薪金支出」第2列「稅收金額」×2%減去沒有工會專用憑據列支的工會經費後的余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則第3列不填;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繼續執行工效掛鉤的企業按規定應納稅調減的金額等。
7.第26行「6.業務招待費支出」: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企業發生的業務招待費;第2列「稅收金額」經比較後填列,即比較「本行第1列×60%」與「附表一(1)《收入明細表》第1行×5‰」或「附表一(2)《金融企業收入明細表》第(1+38)行×5‰」或「主表第1行×5‰」兩數,孰小者填入本行第2列;如本行第1列≥第2列,本行第1列減去第2列的余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8.第27行「7.廣告費與業務宣傳費支出」:第3列「調增金額」取自附表八《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跨年度納稅調整表》第7行「本年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納稅調整額」,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八《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跨年度納稅調整表》第10行「本年扣除的以前年度結轉額」。第1列「賬載金額」和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9.第28行「8.捐贈支出」: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企業實際發生的所有捐贈。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按稅收規定可以稅前扣除的捐贈限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則第3列不填;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10.第29行「9.利息支出」: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計入財務費用的利息支出;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按照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部分;其中,納稅人從關聯方取得的借款,符合稅收規定債權性投資和權益性投資比例的,再根據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填報;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2列減去第1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4列「調減金額」。
11.第30行「10.住房公積金」: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本納稅年度實際發生的住房公積金;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按稅收規定允許稅前扣除的住房公積金;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則第3列不填;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12.第31行「11.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本納稅年度實際發生的罰金、罰款和被罰沒財物的損失,不包括納稅人按照經濟合同規定支付的違約金(包括銀行罰息)、罰款和訴訟費;第3列「調增金額」等於第1列;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13.第32行「12.稅收滯納金」: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本納稅年度實際發生的稅收滯納金。第3列「調增金額」等於第1列;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14.第33行「13.贊助支出」: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本納稅年度實際發生,且不符合稅收規定的公益性捐贈范圍的捐贈,包括直接向受贈人的捐贈、各種贊助支出。第3列「調增金額」等於第1列;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廣告性的贊助支出按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的規定處理,在第27行「廣告費與業務宣傳費支出」中填報。
15.第34行「14.各類基本社會保障性繳款」: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本納稅年度實際發生的各類基本社會保障性繳款,包括基本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按稅收規定允許扣除的金額;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則第3列不填;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會計核算中未列入當期費用,按稅收規定允許當期扣除的金額。
16.第35行「15.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本納稅年度實際發生的補充性質的社會保障性繳款;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按稅收規定允許扣除的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則第3列不填;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會計核算中未列入當期費用,按稅收規定允許當期扣除的金額。
17.第36行「16.與未實現融資收益相關在當期確認的財務費用」: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納稅人採取分期收款銷售商品時,按會計准則規定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與其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分期攤銷沖減財務費用的金額。第4列「調減金額」和第3列「調增金額」需分析填列。。
18.第37行「17.與取得收入無關的支出」: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本納稅年度實際發生與取得收入無關的支出;第3列「調增金額」等於第1列;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19.第38行「18.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本年度實際發生的與不征稅收入相關的支出;第3列「調增金額」等於第1列;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20.第39行「19.加計扣除」:第4列「調減金額」取自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9行「加計扣除額合計」金額欄數據。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和第3列「調增金額」不填。
21.第40行「20.其他」填報會計與稅收有差異需要納稅調整的其他扣除類項目金額,如分期收款銷售方式下應結轉的存貨成本、一般重組和特殊重組的相關扣除項目調整。
(三)資產類調整項目
1.第41行「三、資產類調整項目」:填報資產類調整項目第42行至第48行的合計數。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報。
2.第42行「1.財產損失」: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本納稅年度實際發生的需報稅務機關審批的財產損失金額,以及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轉讓、處置所得(損失)和金融資產轉讓、處置所得等損失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稅務機關審批的本納稅年度財產損失金額,以及按照稅收規定計算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轉讓、處置所得(損失)和金融資產轉讓、處置所得等損失金額,長期股權投資除外;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的絕對值填入第4列「調減金額」。
3.第43行「2.固定資產折舊」: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行「固定資產」第7列「納稅調整額」的正數;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行「固定資產」第7列「納稅調整額」負數的絕對值。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4.第44行「3.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7行「生產性生物資產」第7列「納稅調整額」的正數;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7行「生產性生物資產」第7列「納稅調整額」的負數的絕對值。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5.第45行「4.長期待攤費用」: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0行「長期待攤費用」第7列「納稅調整額」的正數;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0行「長期待攤費用」第7列「納稅調整額」的負數的絕對值。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6.第46行「5.無形資產攤銷」: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5行「無形資產」第7列「納稅調整額」的正數;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5行「無形資產」第7列「納稅調整額」的負數的絕對值。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7.第47行「6.投資轉讓、處置所得」:第3列「調增金額」和第4列「調減金額」需分析附表十一《股權投資所得(損失)明細表》後填列。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8.第48行「7.油氣勘探投資」:第3列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6行「油氣勘探投資」第7列「納稅調整額」的正數;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6行「油氣勘探投資」第7列「納稅調整額」負數的絕對值。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9.第49行「油氣開發投資」:第3列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7行「油氣開發投資」第7列「納稅調整額」的正數;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附表九《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7行「油氣開發投資」第7列「納稅調整額」負數的絕對值。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10.第50行「7.其他」填報會計與稅收有差異需要納稅調整的其他資產類項目金額。
(四)准備金調整項目
第51行「四、准備金調整項目」: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附表十《資產減值准備項目調整明細表》第16行「合計」第5列「納稅調整額」的正數;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附表十《資產減值准備項目調整明細表》第16行「合計」第5列「納稅調整額」的負數的絕對值。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五)房地產企業預售收入計算的預計利潤
第52行「五、房地產企業預售收入計算的預計利潤」: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從事房地產業務的納稅人本期取得的預售收入,按照稅收規定的預計利潤率計算的預計利潤;第4列「調減金額」填報本期將預售收入轉為銷售收入,其結轉的預售收入已按稅收規定的預計利潤率計算的預計利潤轉回數。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
(六)特別納稅調整應稅所得
第53行「六、特別納稅調整應稅所得」:第3列「調增金額」填報納稅人按特別納稅調整規定,自行調增的當年應稅所得。第1列「賬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第4列「調減金額」不填。
(七)其他
第54行「六、其他」:其他會計與稅收存在差異的項目,第1列「帳載金額」、第2列「稅收金額」不填報。
㈡ 對會計做遞延收益且不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的,通過填報什麼進行納稅調整
1、對不符合免稅條件的遞延收益,應當在收到款項時全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2、由版於後續使用該權資金購建的資產的折舊、攤銷等可以照常稅前扣除,因此,該項遞延收益的帳面價值會小於計稅基礎,存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3、在符合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在該遞延收益的攤銷年限內預計將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的前提下,可就該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㈢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數,如何理解這個公式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入,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應納稅所得額的確認: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准予扣除項目金額後的余額。
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應納稅所得額的正確計算,同成本、費用核算關系密切,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的稅收負擔。
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計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與企業依據財務會計制度計算的會計所得額(會計利潤)往往不一致。當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有關稅收法規不一致時,應當依照國家稅收法規的規定計算繳納所得稅 。
(3)攤銷遞延收益納稅調整擴展閱讀:
計算方法
1、直接法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2、間接法
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或減按照稅法規定調整的項目金額後,即為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
稅收調整項目金額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企業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予以調整的金額;二是企業按稅法規定準予扣除的稅收金額。
㈣ 取得政府補助應該如何進行納稅調整
來源::中國稅務報日期: 2012-12-20問:形成無形資產的政府補助,每年攤銷額是否在所得稅匯算清繳時隨分期計入營業外收入的遞延收益同時調整,不形成可抵扣遞延所得稅差異? 答:企業在取得政府補助時,應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財政性資金、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51號)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70號)規定判定,該補助是否屬於不征稅收入。 如果該補助屬於不征稅收入,不繳納企業所得稅,形成的無形資產的攤銷不能稅前扣除。企業分期轉入的營業外收入不需再繳納企業所得稅,每期應納稅調減。該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為零,其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將形成遞延所得稅負債。 如果該補助屬於應稅收入。企業收到政府補助時,應計入收入總額,計繳企業所得稅。補助形成的無形資產對應的攤銷支出可按規定在稅前扣除。以後分期從遞延收益轉入營業外收入額,不需再繳納企業所得稅,應做納稅調減。取得該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一般情況下,與會計賬面值一致。該無形資產攤銷年限符合稅法規定,該攤銷會計與稅法不存在差異。企業不需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
㈤ 企業所得稅納稅調整的各個具體項目是什麼包括如何調增、調減
一、收入類調整項目
1.視同銷售收入2.接受捐贈收入3.不符合稅收規定的銷售折扣和折讓4.未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收入5.按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確認收益6.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損益7.特殊重組8.一般重組9.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10.確認為遞延收益的政府補助11.境外應稅所得12.不允許扣除的境外投資損失13.不征稅收入14.免稅收入15.減計收入16.減、免稅項目所得17.抵扣應納稅所得額18.其他
二、扣除類調整項目
1.視同銷售成本2.工資薪金支出3.職工福利費支出4.職工教育經費支出5.工會經費支出6.業務招待費支出7.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8.捐贈支出9.利息支出10.住房公積金11.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12.稅收滯納金13.贊助支出14.各類基本社會保障性繳款15.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16.與未實現融資收益相關在當期確認的財務費用17.與取得收入無關的支出18.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19.加計扣除20.其他
三、資產類調整項目
1.財產損失2.固定資產折舊3.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4.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5.無形資產攤銷6.投資轉讓、處置所得 7.油氣勘探投資 8.油氣開發投資9.其他
㈥ 如何用「遞延收益」科目核算不征稅收入
一、運用「遞延收益」科目核算不征稅收入
1.《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70 號)中規定如下:淤企業從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取得的應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凡同時符合規定條件的,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從收入總額中減除。於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資產,其計算的折舊、攤銷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盂企業將符合規定條件的財政性資金作不征稅收入處理後,在 5 年(60 個月)內未發生支出且未繳回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的部分,應計入取得該資金第六年的應稅收入總額;計入應稅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發生的支出,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由於企業從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取得的應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為無償取得,且政府不享有企業的所有權,所以屬於政府補助。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 16 號———政府補助》的要求,應採用收益法中的總額法進行會計核算,即將政府補助全額計入當期收益或遞延收益。「遞延收益」科目專為核算不能一次而應分期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而設置。
筆者建議利用「遞延收益」科目核算政府補助的特點,在收到不征稅收入時,一律記入該科目。當不征稅收入在支出形成費用時,形成資產的,在計提折舊或攤銷時,再將「遞延收益」轉入「營業外收入」,金額為對應的費用和折舊或攤銷金額。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收到政府不征稅收入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支出形成費用時:
借:管理費用等
貸:銀行存款
同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支出形成資產時:
借:固定資產(無形資產)
貸:銀行存款
資產折舊或攤銷時:
借:管理費用
貸:累計折舊(累計攤銷)
同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如果企業將符合規定的財政性資金作不征稅收入處理記入「遞延收益」科目後,在 5 年(60 個月)內未發生支出且未繳回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的部分,在第六年應轉讓營業外收入,會計處理為:借:遞延收益;貸:營業外收入。
2. 上述做法可以有效減少納稅核算工作。按照會計准則的規定,不能一次而應分期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先記入「遞延收益」科目,以後再按期轉入「營業外收入」科目,實際上大部分政府補助沒有期限的規定,企業在收到時一般記入營業外收入。如果上述不征稅收入沒有在相同年度支出形成費用,企業在所得稅匯算清繳時需要進行納稅調整。另外,在以後年度,由於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而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資產,其計算的折舊、攤銷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也需要進行納稅調整,對於攤銷期較長的長期資產納稅調整工作會更加頻繁。而採用上述做法,收到收入時不影響損益,支出和攤銷時也不響損益,會計處理與稅法規定一致,可以不必進行納稅調整,能有效減少納稅核算工作。
上述做法與會計規定也不矛盾。由於我國絕大部分企業為非上市公司,其對外提供的會計資料主要是為了滿足稅務征管的需要。所以按照稅法的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可以減少納稅調整事項。地方政府經常會在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的情況下,給予一些政府補助,上市公司將所得記入「營業外收入」,可提升公司業績,而本文給出的做法可以避免上市公司通過政府補助粉飾公司業績。為了更好地反映不征稅收入的核算情況,建議企業可以在會計報表附註中進行相關信息的披露。
二、「遞延收益」科目的其他運用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增值稅稅控系統專用設備和技術維護費用抵減增值稅稅額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2〕15 號)中規定:增值稅納稅人 2011 年 12 月 1 日以後初次購買增值稅稅控系統專用設備(包括分開票機)支付的費用,可憑購買增值稅稅控系統專用設備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在增值稅應納稅額中全額抵減(抵減額為價稅合計額),不足抵減的可結轉下期繼續抵減。增值稅納稅人非初次購買增值稅稅控系統專用設備支付的費用,由其自行負擔,不得在增值稅應納稅額中抵減。
根據上述規定,可以利用「遞延收益」科目,進行相關的會計處理。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購入設備時:
借:固定資產
貸:銀行存款
同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減免稅款)
貸:遞延收益。
計提折舊時:
借:管理費用
貸:累計折舊
同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㈦ 所得稅納稅調整項目都有那些
一、入類調整項目
1.視同銷售收入 2.接受捐贈收入 3.不符合稅收規定的銷售折扣和折讓 4.未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收入 5.按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確認收益 6.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損益 7.特殊重組 8.一般重組 9.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 10.確認為遞延收益的政府補助 11.境外應稅所得 12.不允許扣除的境外投資損失 13.不征稅收入 14.免稅收入 15.減計收入 16.減、免稅項目所得 17.抵扣應納稅所得額 18.其他
二、扣除類調整項目
1.視同銷售成本 2.工資薪金支出 3.職工福利費支出 4.職工教育經費支出 5.工會經費支出 6.業務招待費支出 7.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 8.捐贈支出 9.利息支出 10.住房公積金 11.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12.稅收滯納金 13.贊助支出 14.各類基本社會保障性繳款 15.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 16.與未實現融資收益相關在當期確認的財務費用 17.與取得收入無關的支出 18.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 19.加計扣除 20.其他
三、資產類調整項目
1.財產損失 2.固定資產折舊 3.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 4.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 5.無形資產攤銷 6.投資轉讓、處置所得 7.油氣勘探投資 8.油氣開發投資 9.其他
㈧ 對會計做遞延收益且不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的,通過填報什麼進行納稅調整
對會計做遞延收益且不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的,應通過填報未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收入納稅調整明細表進行納稅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