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專利臨時保護有什麼特點
一是它有嚴格的時間性,即從發明專利申請公布起,到專利申請被授予專利權為止;
二是在此專期問如屬果申請人發現有人未經其許可生產其申請專利的產品、使用其申請專利的方法,可以提出警告並要求其支付適當的使用費,但不能禁止其實施行為,也不能以其專利申請受到侵犯為由提起訴訟。
三是在臨時保護期內使用者使用該發明創造的行為是否可以視為是一種侵權行為,是索取適當使用費用的依據。對於這個問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專利法有不同的解釋。歐洲專利公約認定在該組織成員國內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臨時保護和正式批準的專利的法律效力是相同的,因此,未經申請人許可就使用該發明專利申請是一種侵權行為。聯邦德國的專利法也有類似的規定。既然法律規定了使用發明刨造的侵權性質,那當然對這種行為的處理就應和侵權行為的處理是一樣的。日本專利法規定侵犯臨時保護權的,當該保護權已經正式注冊為專利權時,處5年以下徒刑及5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我國專利法對臨時保護的性質尚無明確規定,只能等待判例解決。
Ⅱ 什麼是專利臨時保護
專利臨時保護是指對公布以後、授權以前的發明專利申請給予的保護內。
根據《專利法》第39條和容第40條的規定,專利權是從公告授權之日起生效。也就是說,在授權以前,即使他人實施了同樣的發明(無論是自己開發的還是通過發明專利公布而獲得的),專利申請人就無權以侵犯專利權為理由起訴他人。但是,由於發明專利申請在尚未授權時就予以公布,公眾就可以通過公布的發明專利申請說明書掌握該發明的內容,並可以進行實施。但由於尚未授權,申請人無法行使專利權,這對申請人不公平。於是,各國給予申請人一定的保護。但由於專利申請可能在後來的實質審查中被駁回,所以,又不能與已授權的專利一樣保護。
所以,我國《專利法》第13條規定:「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這就是對發明專利申請的臨時保護。
Ⅲ 專利權的保護期是什麼多久
關於專利權的保護期限,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專利權期限屆滿後,專利權終止。專利權期限屆滿前,專利權人可以書面聲明放棄專利權。
Ⅳ 發明專利臨時使用費如何計算
發明專利權臨時保護期間,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實施專利方案的行為,不是侵犯專利權的行為,自是不爭之論。這種行為,是對專利權人可能獲得的專利利益的一種不利影響。因為專利權人在提出專利申請之後,就可以按其方案實施,其他人的實施行為勢必影響專利權人的市場份額,對專利權人造成不利益,因此有必要對專利權人給予相應的補償,即《專利法》所規定的「適當的費用」。
Ⅳ 專利 臨時保護 訴訟時效
問題似乎和臨時保護沒關系呀?
而且題目似乎信息不足。
按題目甲公司和乙公司的產專品相同,但方屬法不同。所以乙公司侵犯甲公司的產品專利,甲公司不侵犯乙公司的方法專利。
丙、丁公司侵犯甲公司的產品專利。但丙、丁公司的生產方法是第一?第二種?沒講清楚呀?
另外,訴訟時效的問題,專利侵權也有兩年訴訟時效。但只要侵權仍在繼續,就仍可以起訴,只是賠償只能上推2年。
Ⅵ 專利保護和專利臨時保護有什麼區別起算時間有什麼不同
我國規定我國《專利法》(13條)規定: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這也就是我說的專利臨時保護的由來,但是這只是臨時保護,如果真要和注冊完專利之後的保護來對比,那也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我們先來弄清楚專利保護和專利臨時保護有什麼區別吧!一、臨時保護制度和專利保護制度的時間起算點在申請公布日以前,該發明技術處於不為公眾所知曉的狀態,在此期間他人若實施該技術,權利人不能依《專利法》來尋求救濟。在專利授權公告日以後,《專利法》規定了專利保護,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專利法》第13條規定的要求臨時保護的權利是在完成國家公布之後產生,即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根據我國《專利法》(42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有效期是二十年,而這二十年的起算日為申請日。因此常常有人援引此條款,認為專利權的保護也是從申請日開始計算,混淆了專利的臨時保護制度和專利保護制度。二、臨時保護與專利保護大不同保護的對象不同臨時保護克服的是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授權公告日之間法律保護上的一段保護空白期,此時專利權還沒有獲得,那麼這項制度保護的對象是專利申請人的權利。授權公告之後的專利保護,這時發明專利申請人因為獲得專利授權已經變為專利權人,此時保護的對象是發明專利權人的獨占權。訴訟的案由不同臨時保護期間,發明專利申請人與非法實施人之間產生的糾紛屬於費用糾紛。專利權被授予後專利權人和非法實施人之間產生的是侵權糾紛。因臨時保護而引起的費用糾紛和專利侵權糾紛案由不同,不能作為一個案件進行起訴,但是實踐中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要求和專利訴訟的特點常將這兩案合並審理。
Ⅶ 專利權臨時保護有什麼范圍
對專利權的保護,應當從該專利的授權公告日開始。但對於發明專利而言,在專利申請日起滿十八個月後,專利局將公布該專利方案,此時距專利正式被授權尚頗具時日。在此階段,如果有單位或者個人擅自按照公布的技術方案進行生產,勢必影響專利權人授權後的合法利益。因此,《專利法》第13條的規定,「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此段時期對專利申請的保護,一般稱之為「臨時保護」。當該申請被授予專利權後,就應當對其進行專利保護了。
Ⅷ 臨時保護」與「專利保護」有哪些不同
保護的對象不同
「臨時保護」克服的是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授權公告日之間法律保護上的一內段保護空白期容,此時專利權還沒有獲得,那麼這項制度保護的對象是專利申請人的權利。
授權公告之後的「專利保護」,這時發明專利申請人因為獲得專利授權已經變為專利權人,此時保護的對象是發明專利權人的獨占權。
訴訟的案由不同
臨時保護期間,發明專利申請人與非法實施人之間產生的糾紛屬於費用糾紛。
專利權被授予後專利權人和非法實施人之間產生的是侵權糾紛。
因「臨時保護」而引起的費用糾紛和專利侵權糾紛案由不同,不能作為一個案件進行起訴,但是實踐中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要求和專利訴訟的特點常將這兩案合並審理。
Ⅸ 專利臨時保護有哪些特點
1.它有嚴格的時間性,即從發明專利申請公布起,到專利申請被授予專利權為止。
2.在此期問如果申請人發現有人未經其許可生產其申請專利的產品、使用其申請專利的方法,可以提出警告並要求其支付適當的使用費,但不能禁止其實施行為,也不能以其專利申請受到侵犯為由提起訴訟。
3.臨時保護期內使用者使用該發明創造的行為是否可以視為是一種侵權行為,是索取適當使用費用的依據。
Ⅹ 專利臨時保護與專利侵權有哪些聯系
1.時間起算點及性質不同發明人提出發明專利申請到獲得專利權,要經歷三個不同階段,分別以申請公布日和授權公告日為分界點,在專利授權公告日以後,任何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銷售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否則即構成侵權。而在此之間,專利法為彌補權利保護上的空白,特規定了臨時保護,即「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它在性質上不屬於「專利保護」。
2.保護的對象不同。專利臨時保護是為了克服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授權公告日之間法律保護上的空白而制定的特殊制度,該制度保護的對象不是專利權人的權利,而是非專利權人即發明專利申請人的權利。與此相反,專利侵權屬於「專利保護」,其是在專利授權公告之後,他人或單位實施該項技術法律所給予的救濟措施。
3.在訴訟中訴因不同臨時保護期間由發明專利申請人和非法實施該技術的單位或個人之間而產生的糾紛屬於費用糾紛,這與專利權被授予後專利權人和非法實施專利權的人之間產生的侵權糾紛是兩個不同性質上訴訟。由於訴因不同,故因「臨時保護」而引起的費用糾紛和專利侵權糾紛不能作為一案提出,而宜分案提出。
4.時效規制不同專利權人在專利權被授予後才能就「臨時保護」期間的費用問題請求專利管理機關或人民法院處理,然而此時有可能超過了兩年的訴訟時效。為了加強發明專利申請人權利的保護,新出台的《專利法》對「臨時保護」的訴訟時效作了特別規定,即「臨時保護」的訴訟時效最早從專利授權公告之日起計算。與此相比,專利侵權適用的是《民法通則》般訴訟時效。從這個意義上說,「臨時保護」的訴訟時效較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復雜。
5.費用和侵權損害賠償的計算依據和方法不同因「臨時保護」而引起的費用糾紛,其費用額可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數額或提成費的一定比例計算。如果專利權人已經許可他人實施的,可直接參照;尚未許可他人實施的,可參照當地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一般比例計算。臨時保護和專利侵權從時間上來說,兩者相互銜接,對發明專利申請人的權利給予了完整的保護;另外,兩者賴以存在的基礎均在於一個合法有效的專利權,臨時保護得以最終實現,取決於該發明申請被授予專利權並合法存在,反之,專利權被撤銷或被宣告無效,即便使用人已支付專利申請人使用費,使用人也可以「不當得利」原則要求申請人返還。同樣,專利權未被授予,也就談不上專利侵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