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下空間土地使用權
地下空間土地使用權等同於地上土地使用權,可以發產權證書,具體用途由發證單位確定,出讓金按照地下空間土地使用權價格的40%收取。用途不可能既是公共又是商業。
⑵ 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應遵循哪些原則
【答案】C
【答案解析】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應貫徹統一規劃、綜合開發、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則,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結合,考慮防災和人民防空等需要。
⑶ 地下空間利用適宜性評價概述
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嚴格說來仍屬於城市建設工程的一部分,由於其位於「地下」的特殊性,專門對其進行敘述。
在20世紀60~70年代,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模式開始佔主導地位。7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了交通阻塞、污染加劇、空間資源短缺、城市環境惡化等嚴重的「城市病」。80年代,國際隧道協會提出「大力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開始人類新的穴居時代」的口號。1982年,聯合國自然資源委員會正式將地下空間列為「潛在而豐富的自然資源」,地下空間被認為是同宇宙、海洋並列最後留下來的未來開拓領域。城市地下空間國際學術會議1991年通過《東京宣言》,提出「21世紀是人類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世紀」。2002年,在義大利都靈舉行的地下空間學術會議就將議題定為「城市地下空間———作為一種資源」。可見,城市地下空間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已經得到了日益廣泛的重視,並將被逐步開發利用。
6.2.1 城市地下空間利用概況
城市空間發展日新月異,城市規模開始由中心向四周鄉鎮橫向輻射。而在城市的核心區域,為了適應其城市商貿功能區的高度集中化發展的要求,城市地下空間的利用成為提高用地經濟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謂「地下空間利用」就是對城市地質體的利用。城市地質體是城市向地下發展的空間,是地下空間資源的「載體」,它屬於土地資源,是城市土地資源的延伸。一方面,由於城市地質體的岩性、岩相、成因、結構、構造等復雜多樣,因而城市地質體自身岩(土)體強度或抗干擾能力差別較大,不僅地質環境條件復雜,也存在一些地質環境脆弱的敏感區或不宜開發的地區;另一方面,城市地質體的開發、利用,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地質平衡,也會對地面工程或已有的地下工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引發環境地質問題或地質災害。
(1)發展過程
從1863年英國倫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地鐵開始,國外地下空間的發展已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20世紀2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用地緊張、交通阻塞、基礎設施落後、環境惡化等問題日漸突出。為解決這些問題,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大規模利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較早的是歐、美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其中,歐洲國家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較好,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具有恆溫、恆濕、隔熱、遮光、氣密、隱蔽、安全等優點,廣泛修建過街通道、地鐵、商場、倉庫等,近年來還修建了地下綜合服務區、地下發電廠、核電廠、垃圾處理廠等。
與國外相比,我國起步較晚,但近年發展勢頭較好,不僅發展速度快,建設規模也大。我國地下空間利用最早始於西北黃土高原,至今還有4000多萬人居住在延續數千年的窯洞建築中,在黃土層中還修建過結構簡單的圓筒拱形地下糧庫。我國城市地下空間主要集中在地下交通、地下商場和人防等方面。北京、天津是我國地下鐵道建設最早的城市,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建設;上海、廣州次之,均在20世紀建成運行;之後是南京、深圳,也在21世紀初建成投入運行;沈陽、成都、杭州、哈爾濱等城市正在建設;西安、蘇州、廈門、青島等城市已立項;寧波、南昌、濟南、福州等市也在規劃、籌備之中。全國掀起了修建地鐵熱,並由此引發了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的新高潮。
(2)地下空間的特性和優越性
地下空間具備的某些特性和優越性,是地上空間不能比擬的,如良好的抗震性、穩定性、隱蔽性、防護性、隔音性等,能適合、滿足城市的一些特殊需求。主要優點如下:
1)地下建築抗震性能好,土體壓強絕對高於空氣壓強,抗毀性強於地面建築,能有效地防止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諸如台風、雷電、冰雹等自然災害根本不會給地下建築造成直接影響。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唐山的地下工程在地震後絕大部分完好無損,身處人防工程中的人員無一傷亡,大大減輕了震害。
2)地鐵、各種地下通道及地下停車場,能有效地緩解城市交通的緊張狀況,分流地面的擁擠車流、人流;同時,地下交通安全、可靠、方便,減少了交通事故。
3)地下空間無自然雜訊,把有「三廢」、振動噪音大、有危險品、需恆溫恆濕的項目以及更多的公共設施引入地下,可少佔用土地,美化環境,保持城市生態平衡。
4)開發地下空間有利於減少城市污染,避免生產、生活間的相互干擾,使地面空間得到松動,增加綠地,改善環境質量。地下近似恆溫,加熱和冷凍負荷大為減小,夏天可抽出冷風用以地面降溫,其能耗費用可減少60%以上,節省了能源。
5)地下儲存食品不但費用低、損失小、使用周期長,且通過科學處理後可以長期保鮮而不破壞其內部營養結構,有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
6)地下儲庫是理想的安全場所,特別是金庫、油庫以及劇毒危險品倉庫設在地下更為理想,萬一發生意外,便於控制,不易擴散,可做到萬無一失。
7)地下建築易於維護,不易受到自然災害和氣候災害的干擾,使用周期長,開發潛力大,是生態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開發利用新方向。
(3)開發意義
1)進行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將基礎設施及相關建築物放入地下,在節約地面空間的同時,地下空間開發本身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形成相應的經濟效益。
2)走城市空間立體化發展的道路,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空間的理論容量,解決了城市用地不足的矛盾,並調整了城市空間組織結構和形式,將城市空間的粗放型開發轉變為集約型開發,提高了城市空間的運行效率,保障了城市功能的良好運轉。
3)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將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凈化空氣、保護水源、降低噪音、提高城市衛生清潔質量、增加綠化和公共空間、減少容積率、減少建築總量等。
4)地下空間開發將不斷完善城市的防災、抗災能力。建設地下街道可以疏散大量人群,建設地下倉庫可以儲藏糧食、物資、能源等。
5)地下建築不僅在防自然災害中起到重要作用,即使是戰爭時期,也是防核、防常規武器的重要手段之一。
(4)利用方式
通過對上海、武漢、廣州、長沙、南京、石家莊以及蒙特利爾、堪薩斯、聖彼得堡等城市的比較研究可以發現,城市對地下空間資源的利用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表6.1):
表6.1 地下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式
1)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各類地下管線,包括上水、雨水、污水、燃氣、電力、電信等。
2)建設地下交通、商業設施,修建地下道路、地下過街通道、地鐵、地下商場等是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首選之舉,並且開發較早,一直發展較快。
3)建設能源設施,如發電廠、戰略儲備能源(氣、油)、利用深層地下熱干岩石進行發電等。
4)開發建設地下水庫、人工河道、大型調節池等水利設施。
5)建設地下文化館、體育設施、地下研究(實驗)設施、地下娛樂設施、地下工廠、地下防災設施、應急給水池、蓄水池、避難(人防)場所、消防通道等其他設施。
(5)規劃原則
地下空間是不可再生資源,既不能增加、也無法創造,會隨著人類的利用而不斷減少。因此,在利用地下空間資源時,應合理規劃、有序開發。地下空間資源利用規劃應對地下空間進行綜合布局和開發,協調地下與地上、地下與地下的建設活動,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提供技術依據。在規劃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開發地下空間資源時,注重資源的保護並考慮城市未來發展的需要。
2)上、下結合原則:充分考慮地上與地下的關系,發揮地下空間的優勢和特點,使地下空間與地上空間形成一個整體,共同為城市服務。
3)長遠考慮、近期著手、分期實施原則:既要從戰略角度出發,面向未來,又要從解決城市現有的突出矛盾入手,分期、分步地使目標實現與經濟實力的現狀相適應。
4)綜合效益原則:確定地下空間的功能以及其布局,並對地下空間開發實行鼓勵、優惠政策。
5)地下建築合理設計原則:地下空間地面化,讓人們在地下也能充分接觸自然,感受陽光、植物和空氣,消除人們對地下空間陌生和壓抑的心理,同時增強地下空間的導向感。
6)防災設計作為重中之重的原則。
6.2.2 環膠州灣地下空間利用
(1)地下空間利用的經濟條件
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一般認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00美元),才具有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條件:人均GDP在500美元以上時,地下軌道交通成為城市發展的需要;當人均GDP進入500~2000美元階段時,地鐵將得到較為廣泛的利用;當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時,城市地鐵開發利用將向高水平發展。
環膠州灣地區人均GDP早已超過500美元,具備開發地下空間的經濟條件,但是,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還應該根據發展的實際需要和自身的經濟實力,合理規劃、有序開發。
(2)統一規劃管理
加強環膠州灣地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做到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與城市防災減災建設的有機結合。
(3)立體綜合開發觀
確定立體的綜合開發利用觀,把地下設施建成一物多用、一物多能、多功能的綜合體。對現有地下設施進行改造,凡是能夠改造的單體工程,都應增加其功能與用途,如防空洞可改造成平時收益的設施等;新建的地下設施應建成多功能綜合體。
⑷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出台的《長沙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暫行辦法》6月12日正式生效。長沙規范地下空間管理,地下空間商業開發將步入正軌。(來源:鳳凰網)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相關事宜:2014(第二屆)地下空間與城市綜合體國際研討會暨展示會,將於9月18-19日在上海世博會展中心舉行。(來源: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暨展覽會)
⑸ 地下人防需不需要繳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費
經人民防空主管來部門批准建設源的人民防空工程(包括兼顧人民防空要求的地下空間開發項目),免收水電氣增容、市政設施配套、教育費附加、牆改發展基金、白蟻防治、房產開發管理、土地使用、房屋拆遷、土地附加、環境保護、散裝水泥專項資金等各項規費;供電、供水部門要優先保障人民防空工程的用電、用水需要。」
⑹ 地下空間的災害
亟待科學監管 近年來,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迅猛發展。隨著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城市地層深處原始狀況開始逐漸被改變,城市「地陷」發生概率上升。一些地質專家、國土資源部門官員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我國城市地下空間存在多頭管理和立法空白,地下工程開發與施工各自為政,區域性地質災害公益普查遲遲不能起步,城市地下空間開發亟待建立科學的風險控制體系和有針對性的監管辦法。
據武漢城市規劃設計院提供的資料,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方面起步較早的上海,已開發地下空間面積約4000萬平方米,形成超過10座以上大小不等的「地下城」。在武漢市,規劃在主城區684平方公里范圍內,到2020年建成2000萬平方米地下空間。在北京,每年計劃增加約300萬平方米地下空間,到2020年,將建成9000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人均5平方米。在長沙,還計劃在城市西部一個水面數萬平方米的湖泊下,建設水下商場、酒店、公共休閑設施等工程。
除了開發地下城市,過江隧道、各種管網系統入地、市內軌道交通體系等城市地下工程建設、發展的速度也很快。數據顯示,我國1995年至2008年的十多年間,建有軌道交通的城市從2個增加到10個,運營里程達到835.5公里。目前,又有22個城市獲准建設地鐵工程,總投資達8000多億元。
一些城市管理者針對社會上關於地下工程建設安全問題的疑問,往往突出強調技術手段。趙雲勝指出,依照人類目前的技術,所有的地下工程,不對地面和周邊產生任何影響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如何將影響控制在許可的范圍之內。如地鐵工程盾構施工,多在城市人口和建築物密集的地段進行,盾構機從地下穿越各種建築物、鐵路、河流、橋梁,施工質量和安全隱患等問題不容忽視。2006年以來,包括北京在內的城市,在地鐵盾構施工中,就多次發生重大塌陷等事故。
⑺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復雜性包括哪些
主要問題就是三點:
對現有建築基礎的直接影響,是否會完成沉降甚至更嚴重的結構破壞。
再就是如果城市裡有地鐵,項目范圍有古建遺址等,對它們的影響。
⑻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如何收費
你的本科專業來據我所知是地理源信息系統專業從03年地學院到信工學院以後,地學院開設的,但是只開了04級一屆,應該是類似於地理信息系統的專業。考研的話選擇面很廣,可以搞GIS軟體開發、搞遙感,另外很多地質類專業的老師也都應該願意要的。遙感信息處理與應用的就業一般吧,搞研究的比較多,實際用途不是很大。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應該是建築工程類的,不過現在貌似沒有明確的學科劃分,我感覺就業可能會比較局限,另外這種新興的學科不太明確的專業考公務員時可能會比較尷尬,你可以查查有沒有招類似專業的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