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息前稅後利潤 與 稅後經營利潤
息稅前利潤=未扣所得稅與利息前的利潤,即凈利潤+所得稅+利息
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扣了所得稅後的,即凈利潤+利息
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折舊=凈利潤+利息+折舊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貳』 請問息前稅後利潤怎麼算
息前稅後利潤=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所得稅=息稅前利潤×(1-平均所得稅)
『叄』 EBIT的描述中是不含折舊和攤銷的,否則就不會有EBITDA這個概念。而利潤總額是包含折舊和攤銷的。
公式錯了。
息稅前利潤(EBIT)=利潤總額+利息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折舊+攤銷=凈利潤(稅後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肆』 息稅前利潤和息前稅後利潤區別是什麼
(1)最簡單的關系式為: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息前稅後利潤;
(2)「息稅前利潤」指的是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之前的利潤,息稅前利潤=稅前利潤+利息費用=稅後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
(3)「息前稅後利潤」指的是「息稅前利潤」和「息稅前利潤所得稅」的差額,息稅前利潤所得稅=息稅前利潤×所得稅稅率;
(4)息前稅後利潤=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稅前利潤+利息費用)×(1-所得稅率)=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利息費用×(1-所得稅率)=稅後利潤+稅後利息
『伍』 什麼叫稅息前利潤
稅息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沒有區別;
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比如一個企業營業收入200000元,總成本150000元,其中發生財務費用下利息支出10000元,所得稅率為25%,那麼按會計上的做法,其凈利潤是(200000-150000-10000)*(1-25%)=30000。
『陸』 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息前稅後利潤的關系
稅前利潤是企業交納所得稅以前的計稅利潤。第二步利改稅後,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實現的大部分利潤以所得稅和調節稅的形式上繳國家,剩餘部分留歸企業。因此,在利潤分配中產生了稅前利潤和稅後利潤兩個概念。按照稅法規定,企業交納所得稅的計稅利潤是指企業每個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包括營業外收入)減除成本、費用、國家允許在所得稅前列支的稅金以及營業外支出後的余額,即企業的利潤總額。
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前稅後利潤(也有稱「息稅後利潤」,省去「前」字,二者是同一個意思。)是指已經扣除所得稅,但未扣除利息的利潤,所得稅的扣除數只包括按息稅前利潤計算的所得稅。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柒』 息前稅後利潤的息前稅後利潤的計算方法
計算息前稅後利潤有兩種方法:
A、平均稅率法如果各種應稅所得的實際稅率差不多,可以使用平均稅率計算息稅前利潤應負擔的所得稅。
息前稅後利潤=息稅前利潤×(1-平均所得稅)
這種演算法,實際上是將所得稅平均分攤到營業活動和利息損益,而不管各項目實際適用的稅率,並不很精確。
B、所得稅調整法所得稅調整法是以企業的全部所得稅為基礎,扣除利息凈損益所得稅,得出息稅前利潤應負擔的所得稅。
息稅前利潤所得稅=全部所得稅-利息凈損益所得稅
『捌』 息前稅後利潤與凈利潤的區別與作用
1、概念不同:
息前稅後利潤是指已經扣除所得稅,但未扣除利息的利潤,所得稅的扣除數只包括按息稅前利潤計算的所得稅。
凈利潤(收益)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後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後利潤或凈利潤。
2、計算公式不同: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息前稅後利潤=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所得稅==營業利潤+其它業務收支-所得稅+利息費用*(1-所得稅稅率)
3、他們的作用:
使用息前稅後利潤是因為在企業價值分析的現金流量現值模型中,使用的折現率是稅後資本成本。在計算投資資本收益率時,息前稅後利潤作為分子,視為股東和債務投資成本的收益。
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玖』 ncf=息稅前利潤加折舊,為什麼是息前不加利息
運營期稅前凈現金流量NCF=稅前利息+折舊+攤銷+回收-運營投資
運營期稅後凈現金流量NCF=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折舊+攤銷+回收-運營投資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或者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財務費用通常包含了利息、攤銷和折舊。經營成本、營業成本、付現成本只是成本的不同分類而已。付現成本就是直接用錢付的(折舊和攤銷就不屬於這一類)經營成本和營業成本是統稱。
現金流量折現法(Discounted Cash Flow Technique):在實際操作中現金流量主要使用實體現金流量和股權現金流量。實體現金流量是指企業全部投資人擁有的現金流量總和。實體現金流量通常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來折現。
股權現金流量是指實體現金流量扣除與債務相聯系的現金流量。股權現金流量通常用權益資本成本來折現,而權益資本成本可以通過資本資產定價模式來求得。
(9)息前稅後利潤折舊與攤銷擴展閱讀
用現金流量法折現評估目標企業價值,同一般資本預算分析相似:估計兼並後增加的現金流量和用於計算這些現金流量現值的折現率。
然後計算出這些增加的現金流量的現值,這就是兼並方所能支付的最高價格。如果實際成交價格高於這個價格,兼並不但沒有給兼並企業帶來好處,反而引起虧損。
在現金流量折現模型中,折現率是考慮投資風險後,兼並方要求的最低收益率,也就是該項投資的資本成本。但這里的資本成本是兼並企業投資於目標企業的資本的邊際成本。
而不是兼並方企業資本的成本。兼並目標企業所用的資本,一部分來自兼並企業和被兼並企業的自有資本,另一部分則是兼並企業和被兼並企業向外界舉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