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使用他人房屋,使用者承擔使用費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佔有利益為無形財產,承租人只能採用折價補償的方式返還,即支付房屋使用費內。
《最高人民法容院關於審理城鎮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具體應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定:「房屋租賃合同無效,當事人請求參照合同約定的租金標准支付房屋佔有使用費的,人民法院一般應予支持。」
因此,租賃合同無效,承租人應支付房屋使用費,房屋使用費可參照無效合同約定的租金標准計算。
B. 資金佔用費受現行法律保護嗎
合同中約定了資金佔用費為利息賠償性質的,約定的資金佔用費的標准不得超過回銀行同類答貸款利率的四倍,超過的部分法律不予保護。
此內容依據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條內容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
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
(2)佔有使用費法律依據擴展閱讀:
資金佔用費指我國國營企業使用國家撥入資金而按規定標准交納的佔用費。從1980年起試行。資金佔用費分固定資金佔用費和流動資金佔用費兩種。
前者按國家資金中的固定資金金額計算,後者按國家資金中的流動資金金額計算。國家對這兩種佔用費規定了不同的收費標准。資金佔用費作為純收入即利潤的一種分配方式。但不論企業是否盈利都須交納,在利潤中列支。
在會計核算中,計算應交納兩費時,一般借 (或減) 記「利潤分配」帳戶及各該明細帳戶,貸(或增)記「應交資金佔用費」帳戶。從實行利改稅的辦法以後,此法即停止執行。
資金佔用費是指非金融機構之間(如企業與企業之間)借貸資金以及商務活動中預收預付款項而收支的利息額。
C. 被別人佔用的東西應該依照哪條法律條款要求賠償。
依據物權法,你可以主張返還原物的。採納謝謝
D. 被告佔用房屋原告訴誥安求給佔用費有法律依據嗎
被告佔用原告房屋,原告要求被告承擔在佔用期間的佔用費或者其它產生、損害的費用,是有法律依據的。
法律依據:《侵權責任法》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E. 法律是否支持逾期佔用費一說
在合同中,約定的效力高於法定,你們合同約定了逾期騰房的佔有使用費用,那麼就只能按照約定來辦
F. 房屋合法佔有的依據
房屋所有權,又叫房屋產權,是房屋所有人獨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的房屋的權利。房屋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排除他人的干涉,對其所有的房屋進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
1、佔有:是產權人對其房屋事實上的控制權;佔有權是房屋所有權的基本內容,沒有佔有,就談不上所有權。然而佔有並非就是所有,因為佔有分所有人佔有和非所有人佔有、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善意佔有與非善意佔有。
2、使用:是產權人按照房產的性能,作用對房屋加以利用的權利;使用權的行使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無損於房屋的本質。
(2)按照房屋的自然性能、經濟性能和規定的土地用途使用。
(3)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不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3、收益:產權人收取房產所產生的利益的權利;如將房屋出租取得租金、用房屋作為合夥入股取得紅利等。
4、處分:是產權人在事實上或法律上對房產進行處置的權利。如依法對自己所有的房地產出售、出租、抵押、典當、贈與、拆除等。處分權是房屋產權的核心,是房屋產權最根本的權利。處分權一般只能由房屋產權人行使(法律上有特別規定的除外)。
5、期限:房屋產權有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兩部分組成。其中,房屋所有權的期限為永久,而土地使用權根據有關法規為40、50年或70年不等,到期後可重新繳納土地出讓金獲得土地使用權。
房屋所有權是一種絕對權,即權利人不需要他人積極行為的協助就可以直接實現自己的權力。
G. 要佔有人支付佔用使用費的訴訟時效規定
一般為二年,不知情等情節可以延長至二十年內!
H. 土地臨時佔用費應由哪個部門收取有無法律依據
被佔用土地的單位。
一般雙方簽訂《土地臨時佔用合同》,雙方可約定收款人。
I. 佔有的法律效力
佔有的法律效力:
一、佔有是一種法律保護的事實狀態。佔有不是一種權利,只是一種事實狀態。這種事實狀態就是一種對物的實際控制。物權法對其規定,並對這種事實狀態予以法律保護,使其具有準物權的性質。
二、佔有的對象僅限於物。按照《物權法》的規定,佔有的對象僅限於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但須注意的是這里的物並非必須是獨立的物,對某一獨力物的某一部分亦可成立佔有。
三、佔有是對物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這種管領力,就是對物具有實際的控制和支配能力。空間、時間和法律上的結合是判斷事實上管領力的標准。空間上的結合表明特定物在特定人的控制下,時間上的結合要求這種控制有一定的連續性,法律上的結合強調控制的效力而非直接控制。
穩定財產的佔有關系,以維護物的秩序和社會平和,法律給佔有以相當於本權的保護。分物權法上的保護與債權法上的保護。後者由債權法調整,本文不涉列。就物權法上保護,手段有二:即佔有人的自力救濟權與佔有人的物上請求權。
佔有人的自力救濟權乃在確保現已存在的事實上管領力,以維護社會的安定,並非有違私力救濟禁止的原則。從消極方面言,指佔有防禦權,從積極方面看,指佔有物取回權,二者合稱自力救濟權。自力防禦權是指佔有人對於侵奪或防害其佔有的行為,得以己力防禦之。
可見,系屬一種自力救濟。就行使防禦權利主體言,指直接佔有人或輔助佔有人,而不包括間接佔有人;就構成要件言,須以佔有被侵奪或妨害為要件。
自力取回權系為貫徹佔有保護目的,於消極賦予佔有人自力救濟權基礎上,更進一步賦予對侵害人取回佔有物的積極權能。立法根據被侵奪的佔有物為動產還是不動產分設規定。如中國台灣民法第960條第2項規定:佔有物被侵奪者,如系不動產,佔有人得於侵奪後,即時排除加害人而取回之,如系動產佔有人得就地追蹤向加害人取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