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印版和正版圖書有什麼區別
影印版和正版圖書都是在獲得授權後進行圖書印刷,但是在其製作等方面有所區別,它們的區別為:
1、製作形式不同。正版圖書是經過授權後對圖書的排班和列印;而影印版就是對原版原封不動的拷貝,版權還是為原書的版權 。
2、出版商不同。正版圖書在獲得授權後,可以以自己的公司作為出版商標注在書的封面;而影印版只能標注獲得影音授權的那本書的出版商。
3、圖書價格方面。正版書因為有版權授權等方面的費用,所以正版書的價格要比影印版高。
4、書籍分類不同。正版圖書一般都是有原作者或排版好的授權圖書;而影印版大多為英文書籍或者是古籍,像古籍的版權就無法從原作者獲得。
2. 影印版和正版圖書
影印版和正版圖書區別如下:
出版社要重新出版一本書的時候,如果原書是比較完美的,不需要重新修訂,就會直接把原來的底版拿出來送印刷廠印刷。影印的情況是原來的底版找不到了或者毀壞了,但是這本書的原貌又比較有意義,就只好去找留存下來的印刷成品,找到以後每頁拍照,翻印成新的。
在過去,國內不出足夠的銀兩,當然就拿不到人家的底板,更不願發時間重新排版,就買一本書來影印,多是盜版。
入關後,以上行為當然就不允許的了,但大家都知道原版書(發達國家出版的),無論印刷質量、紙張都比較好,當然價格也比較貴,國內要想買這類書,可以買國際版(就是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印尼出版的,印刷質量、紙張相對較差)。但如果某本書質量較好,估計國內需求較大,某些出版社就以買斷版權形式在國內影印出版。
這種影印書多隻對封面作一些調整,內容乃至排版都不變(要變就不叫影印了),但紙張和印刷質量都不可與正版同日而語。
為什麼採取影印方式?決不是上面提到的,找不到底板,本人以為使用原底板版權所需費用要高與影印版權費用。這是從使用底板的印刷數量和國內需求數量等多方面考慮的
總之,影印版內容上應該是原汁原味的。
3. 哪裡可以找到古籍影印文件易經的影印本,最好是明清的。
有周易淺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四庫全書本。到孔夫子舊書網上找找。多的是,一大堆。
4. 古籍版本中刻印本與影印本如何區別
1、真古籍除非最初印的20部左右外,其餘都有微微的墨色濃淡不勻 單色影印本則統一
2、真古籍用手摸印字處微有凸出感,那是陽文版字壓的結果(尤其初印本) 影印本則是用平板印製(不管是珂羅版、石板、膠版),毫無凹凸感
3、真古籍背面偶爾有棕毛刷的殘毛,影印本絕不會有!
4、真古籍很少用宣紙印 當代影印古籍多用宣紙而且是機制宣
5. 整理一部古籍需要幾個底本
你說的整理具體是指校勘標點還是做注釋?不同的工作要求也不一樣。只用一個底本是不行的,在多多益善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各本子的來源、關系進行梳理,盡量選擇善本,大體是這樣
6. 能古籍影印的哪有
首先你有沒有古籍原本,有的話,可到大型圖書館或復印社,都可以影印(自費)。如果是善本古籍,可找一些出版社談談,說不準還可以影印出版。
7. 請問哪裡可以買到古籍善本的影印版 或者電子版的呢
孔夫子網,這個你直接網路就可以了,孔夫子是一個賣舊書的網站,並非全部是古籍,但是裡面的確是有古籍的,而且古籍還不少。不過古籍善本的影印版不便宜啊,應該說是非常貴。當然,有些方誌根本不能算善本了,連點校本都出來了,比如說《華陽國志》,還有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地方誌,現在都有出版社直接出的,這些方誌一點都不貴,而且多半也不是影印版。但是大多數地方誌很少有出版的,還是很少的,很多都是在圖書館裡面,等閑根本見不到,連歷史學家都很難去看一眼,因為現在清代嘉慶以前的書都被嚴格保護起來了,很難看到的。也很少有影印出版。
8. 影印與一般復印什麼區別
1、定義
影印即對原版的拍照處理,區別於復印盜版。
復印,詞彙名稱,指翻印,對原件復制印刷種類的一種泛稱。因最先復印為使用復印機重印,故衍生為復印。
2、對象
影印版 就是對原版原封不動的拷貝,版權還是為原書的版權。
復印指翻印文件、資料。
(8)底本使用費古籍影印擴展閱讀:
1、復刻
復刻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fù kè。指木刻書籍的重行刻印。出自阿英 《版本小言》(於1935年):「但『善本』也不一定是初刻,有時復刻本,因作者刪改增補過,或者復刻者精細的校閱音注過,會比原刻,或原作者刻,是更為優勝的。」
2、復刻易被混淆的用法
網路媒體常以「XX重置版」、「XX重製版」、「XX復刻版」作為出版物譯名,由於詞語使用上的不規范,容易使一些用戶產生理解上的誤區。
重製通常是指重新製作,但主體內容不會改變,因為是按照原版作為參照物製作,才能叫做重製。
而復刻版則是相對於原作品加入了復刻要素,與原作有鮮明的差別。
9. 古籍數字化共享是否侵權
網友「未曾」將自己從世界各大圖書館收集和整理的古籍影印本上傳至網路,這些作品都是1949年之前出版,內容從圖畫到文字,從國外到中國古代,受到眾人熱捧。 根據微博博主的鏈接,網友發現原來這個「發現寶貝」的地方是一個在線的古籍圖書館——書格。前身來自於一個收集整理各國圖書古籍或繪畫的豆瓣PDF小站。網站中的古籍內容包羅萬象,歷史、地理、哲學、宗教、藝術、科學等各類資源齊全。網站的影印版畫質量很高,點擊進入之後,屏幕中間便會呈現一頁書的形象,讀者可以像翻書一樣實現自由翻頁。網站站長「未曾」從去年開始做分享古籍影印本的工作,最初在豆瓣,現在剛搬到網站上。對於「搬運工」的工作,他表示,」這些珍稀古籍不應該只存在閣樓書架上,希望還原給大眾。」 目前國內古籍數字化情況不容樂觀,很多古典文化精華大眾接觸不到,被束之高閣,對很多讀者來說,這里存在一種文化的斷層。影印是把古籍經過策劃後合理地歸類,通過高精度掃描,近乎於原樣出版,這種整理工作為專家學者提供了最基礎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在原《著作權法》中,第十二條規定:「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在目前的修改草案中,相關的第十三條規定:「以改編、翻譯、注釋、整理等方式利用已有作品而產生的新作品為演繹作品,其著作權由演繹者享有。使用演繹作品應當取得演繹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雖說著作權法越來越完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中,尤其是在目前網路環境中存在大量侵權案例的情況下,保護古籍整理版權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現在問題是,數字化環境下的盜版已成為古籍數字化整理面臨的巨大挑戰,出版社之間的盜版也頻頻出現。 按照著作權法有關「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整理人享有」的規定,就古籍整理來說,所謂「整理已有作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將散亂作品進行增刪、組合、編排、加工、梳理所形成的作品,而通常是未經出版但內容又相對確定的作品;一類是對結構體例相對完整、內容相對確定的而通常是已經出版的作品。這里要談的是對後一種古籍作品的整理,即通過點校實現版本的現代級。雖說影印涉及不到改編、注釋、翻譯,人們通常認為這不是一種整理和再開發,其實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古籍影印不僅包含了編者的辛勞,而且出版社在利用各館館藏古籍文獻時,都需要向相關的收藏館支付費用。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稀見方誌」系列,就是工作人員在遍查全國方誌的基礎上進行影印,很多方誌都是孤本。尤其是整理出的影印本一旦出版面世,其他出版社甚至私人書商馬上就會據此翻版盜印、低價傾銷,導致正版的影印本反而滯銷。 古籍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傳承載體,其本身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普通讀者一般很難接觸原始古籍,即使面對一部善本,也會遇到閱讀的困難。所以,要撥開歷史的塵封,透視古籍的博大精深,就必須對古籍做一番現代化整理,如標點古籍、數字化古籍等,都是為了排除閱讀障礙,方便使用和流傳,實現古為今用的目的。「書格」的古書籍網站對於古籍的整理歸類和免費提供下載,這種網路轉載和傳播是否違反著作權法呢?法律界人士認為,如果古書籍網站不以營利為目的,且供人免費下載查閱古籍影印本超過法定版權保護期,則這種行為不屬於侵權。一方面,「書格」的古書籍網站提供古籍影印本都是1949年之前出版的,早已超過著作權法規定的50年保護期,且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應該被認可作為一種傳播文化的行為,是值得鼓勵的;另一方面,一般網站雖然下載也不需要收費,但是他們是靠點擊率獲得廣告收益。而「書格」的古書籍網站在設計中已經盡可能簡潔,從而減少了人們的點擊率,更表明了其公益性。 古籍屬於社會公共財富。古籍處在公有領域,是可以為公眾使用的作品。無論是紀傳史、編年史和紀事本末,還是典章制度、方誌地理和學術史等,每一典籍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只要打開古籍,就會被歷史氛圍所籠罩。比如,讀者可以從多個角度閱讀二十四史,由此了解政治、軍事、文學、藝術、法律、典章諸方面的相關知識。
10. 文中說古籍影印是個專業活兒體現在哪些方面
古籍影印雖然不需要校勘 標點 但是要選擇和鑒定底本 是個細致活需要檢查缺頁 漫漶 要做好配補描修等工作 中國影印古籍有三類 卷軼資料書 一類是古籍的善本和孤本 主要是保存版本 使書籍得已流傳 第三類是必備書工具書 以滿足學者和研究古書的需要 對待檢查缺頁 漫漶 要做好配補描修等工作 比較重要 有些學者要求保留全貌 應該是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不需要配補描修 以保持古書的全貌 防止古書因為隨意的修補 導致資料不全影響古書的價值 全國通寶杯廣場舞大賽開始了 快來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