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定量條件

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定量條件

發布時間:2021-05-10 07:30:36

❶ 資產評估目的與資產評估標准之間有什麼關系

資產評估目的是資產評估標準的前提條件,資產評估標准使得資產評估目的最終實現。

資產評估目的是為什麼要進行資產評估,進行資產評估如何進行評估,要確定一個標准,按照這個標准確定是否可以進行評估,再由目的確定資產評估的標准條件。

資產評估目的是指評估委託人要求對評估對象的價值進行評估後所要從事的行為。資產評估目的要解決的是為什麼要進行資產評估,這是資產評估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後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資產評估標準是指資產評估業務所適用的價格標准。它是資產評估的重要要素之—,評估標准選擇是否得當,直接關繫到評估的成敗。因此,它要求估價類別與資產業務相匹配。 根據我國資產評估管理要求和國際資產評估慣例。

(1)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定量條件擴展閱讀

資產評估特定目的在資產評估中的作用

(1)資產評估特定目的對評估結果的性質、價值類型等有重要的影響。

(2)資產評估特定目的是界定評估對象的基礎。

(3)資產評估特定目的對於資產評估價值類型的選擇具有約束作用。

參考資料網路-資產評估目的

網路-資產評估標准

❷ 求無形資產的評估風險及控制的一些文獻資料

無形資產評估的風險及控制

內容提要:

無形資產評估由於存在大量復雜的不確定因素,導致了評估風險的存在。本文就不同評估方法中存在的種種風險,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研究,並就如何減少風險提出了一些建議。此外,本文還提出無形資產資本化途徑是股權化和證券化,而這兩者都需要定性和定量的確定其價值。

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所有制形式單一,幾乎不存在產權轉讓,也就沒有確認無形資產的經濟環境。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開始走上了與世界經濟接軌之路,要素市場逐步形成與發展,並培育出企業產權變動的土壤。現代企業可以被認為是消耗有形資產,形成無形資產的經濟組織。無形資產的資本化要求越來越突出,其資本化途徑是股權化和證券化,而這兩者都需要定性和定量的確定其價值,這就需要進行評估。無形資產評估難度較大,因為它存在大量復雜、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導致了評估風險的存在。

一、評估風險

1.重置成本法

用重置成本法評估無形資產的公式為:評估價值=無形資產的重置成本×成新率。

以歷史成本為依據,調整得到重置成本,這樣得到的重置成本是不準確而有風險的。首先,無形資產的形成過程較為復雜,而且時間通常較長,目前財務上對其核算也不嚴格(基本沒有完整的核算資料),這就是無形資產歷史成本的不完整性、弱相對性及虛擬性。其次,開發無形資產所耗費的資產與無形資產形成的價值沒有直接的聯系,有些無形資產開發時耗費巨大,並不能得到較好的收益;而有些無形資產形成時不一定花費很大的資金投入,卻能獲得可觀的收益。

以現行市價和費用標准估算重置成本:無形資產重置全價=∑物化勞動消耗量×現行價格+∑活勞動消耗量×現行費用水平。根據計算原理,這些物化勞動及活勞動的消耗量反映的是社會平均水平,在無形資產的形成過程中,這些實際消耗量難以區分或量化,另外,無形資產大都是非標準的,可以參考的社會平均消耗水平很難得到。

成新率難以確定。無形資產不存在有形磨損,只能根據其效用與時間的關系來推算,在這點上無形資產通常表現出的是一種非線性關系。有的無形資產是非線性遞減(如技術型無形資產),有的無形資產在一定時間內呈非線性遞增(如商標、商譽等)。有的學者推薦採用無形資產依附產品的壽命周期來估算,但產品壽命周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許多無形資產同時與若干產品相聯系,測算時不具有可分性。

2.市價法

市價法評估的風險在於無形資產產權交易市場不完善,不成熟,信息匱乏,交易案例很難找到。絕大多數無形資產具有壟斷性,在市場上難以找到相同或近似的評估參照物。無形資產的非標准性,使我們很難確定不同商標、不同商譽、不同專利、不同專有技術條件下的價格差異。

3.收益法

即使被公認為最適合無形資產評估的收益法也由於其方法本身的技術要求而存在風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評估范圍的界定。資產評估范圍不僅直接決定了評估的工作范圍,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測算評估結論是否成立。無形資產評估范圍的界定困難,主要因為在時間上難以對技術資產的經濟壽命進行可靠的測定。對一種新的技術型無形資產來說,它的經濟壽命是隨著技術開發的深度而不斷延伸的,用現行的法定年限或協議年限去測定,實際上忽略了無形資產的可持續利用性。因此,我們常在評估中結合有形資產去界定無形資產的評估范圍。但有形資產會隨著投入規模的大小而變化,這使得「評估范圍」難以界定。

二是收益期的確定。確定無形資產的收益期,一要考慮法律合同壽命,二要考慮經濟壽命。我們常常以法定或協議的有效年限為依據,但是無形資產的收益期要受技術進步和使用頻率的影響。假如一項技術型無形資產法定有效期為50年,但實際上3、5年後就會完成技術更新,原有的技術即使繼續受法律保護,但已不再具有先進性,不能再為所有者帶來超額利潤。有的無形資產具有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特性,如一些技術型無形資產的收益期隨其開發、升級而得到延長。還有一個問題是無形資產的獨占性。當一項無形資產被所有者獨占時,可以較為清楚地確定收益,但是隨著技術廣泛傳播,價格、成本方面的獨占優勢逐漸喪失,收益期相應減少。

三是收益的預測。無形資產必需依附於直接的或間接的物質載體來表現它的價值,其收益是一種超額收益。這種超額收益主要指:由於無形資產的存在使企業相關產品的產量、銷量增加或產品價格提高,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由於無形資產的存在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形成了生產經營費用的節約額;自創無形資產的存在和應用節約了無形資產特許權使用費。對無形資產未來收益預測是否准確,直接影響到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而收益受很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使得收益的實現帶有極大風險。例如目前沒有贏利或是贏利甚微,這意味著無法根據現在的贏利狀況來預測未來的贏利水平。缺乏歷史數據,缺乏一定數量的經營信息,這對評估師來說,預測和推斷將缺乏有說服力的依據。

四是收益分成率的測定。無形資產必須與有形資產相聯系,它不能獨立產生經濟效益。我們在預測收益時,將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放在一起,然後通過收益分成率這個指數將無形資產的價值從綜合價值中分離出來。由於直接測定無形資產的分成率較為困難,我們通常先測算有形資產的分成率,再計算無形資產分成率。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分離出來的收益並不單是一種無形資產帶來的,它是除有形資產以外各種無形資產價值的綜合反映。

無形資產評估還具有一些其他的風險,如國家產業政策、行業發展規劃及地區發展政策對無形資產使用的影響;市場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無形資產的市場供求及無形資產的競爭情況,包括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無形資產轉讓特許權使用費標准;無形資產的使用狀況、機會成本;客戶背景、行業性質、經濟規模、管理水平、經營前景;客戶對評估結果的期望值、時間要求等;政府部門行政干預;機構管理混亂,操作不規范,未形成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評估人員法制觀念、職業道德、工作經驗等方面的欠缺,等等。

二、評估風險的控制

各種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都存在風險,在進行評估時,首先要注意方法的選擇。對於資產特性比較簡單,以成本攤銷為評估目的,側重現實可用程度的無形資產的評估,可用成本法或市場法。對於資產特性比較復雜,以轉讓、投資為目的,強調資產未來使用效果的無形資產,可採用收益法。在收益法評估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詳細了解被評估資產的基本狀況。包括:無形資產的取得過程、歷史沿革和公司概況;無形資產的產權狀況;公司經營環境及市場情況;相關法律、法規、及會計特別規定等;相似無形資產的最新狀況。

2.加強對數據資料的收集和分析。由於收益法是預測未來收益並折現的方法,而無形資產在收益、受益期、收益分成率預測等方面又存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所以在評估時一定要重視數據資料的來源及分析。對歷史資料的真實性嚴格審查,盡量減少猜測和假設。由於不可能得到十分完整的市場資料,因此應從多方面考慮發生某種誤差的可能性和適當的處理措施,避免在模型問題上走捷徑,要將模型建立在歷史財務報表的基礎上,並充分了解企業財務報表中會計和稅務的復雜性,避免重復計算資產。

3.盈利預測。收益法評估無形資產的核心部分是盈利預測,其結果的准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評估結果。預測必須建立在對被估資產收益狀況詳細了解的基礎上,要盡可能多地獲取歷史的會計資料、主要收益來源及主要成本項目的變動情況、結構情況。基礎資料應該不少於三期的歷史數據及不少於五期的預測數據。預測後,還要對盈利預測的基本假設、相關數據的來源及可靠程度、預測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進行復核。復核應當堅持謹慎性原則,對各項目的變動趨勢有充分合理的解釋。

收益預測要充分依靠被估單位的財務資料。未來收益的計算應以產品的生產銷售為中心進行,整體資產評估時,收益的計算應以企業全部經營活動收益為中心。被估資產往往只是在某些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中使用,也可能是在生產經營中的某個環節使用,而企業的財務資料是整體經濟活動的反映。這就需要進行「剝離」,將使用的被估資產的財務資料分離出來,最好的方法是剝離後形成一套完整的「模擬」損益表、成本表、資產負債表,這樣就需要被估單位有素質較高的財務和管理人員配合。我們在無形資產評估實踐中,採用了剝離方法,體會到只要進行詳細的工作,做到這一點並不十分困難,千萬不能隨主觀臆斷,編造希望達到評估值的超額收益資料。

在考慮收益額時,要確定該無形資產產生收益的最合理的生產規模和銷售數量。對一項技術應用的預測應以最佳市場背景為依據。這里的最佳並不是最大,而是指技術推廣應用的現實可能性,要根據技術滲透的一般規律綜合分析預測。它受無形資產本身特點、產品替代性、技術市場以及區域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政治、文化、歷史等諸多因素影響。

超額收入不能簡單等同於超額收益。有些無形資產即使規格型號完全相同,其內在質量也有所不同,成本也不會相等。如注冊商標的所有人或使用人為了使自己商標的內在質量優於其他同類產品,在使用特種技術、配方、選料、款式設計、包裝、開拓銷路、佔領市場等方面的勞動和費用均有較大的差別。

4.無形資產的分成率確定。無形資產分成率的確定方法一般有邊際分析法、約當投資分成法、成本加權平均分析法等。在評估實踐中常有這種情況,獲得和運用某無形資產是該企業正常經營必不可少的條件,特別是使企業起死回生時更為典型。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採用邊際分析法,要得出無形資產收益期追加利潤占總利潤的比重,會遇到以下難題:(1)認為沒有該無形資產的貢獻企業瀕臨死亡,將生產利潤全部或大部分歸於超額利潤,誇大了無形資產的超額利潤。(2)按行業平均利潤率為標准確定超額利潤,企業雖然起死回生,但利潤率仍低於或等於行業平均利潤率,這樣就低估了無形資產帶來的收益。由於無形資產與其它資產的作用往往水乳難分,採用約當投資分成法較為合適。

5.無形資產收益期的確定可以採用法定年限法、更新周期法、剩餘壽命預測法。

6.折現率的口徑要與預期收益口徑保持一致。當以無形資產投資為目的時,可以以被投資項目所在行業的基準收益率加上風險調整值作為折現率。行業基準收益率由國家計委定期公布。風險調整值的確定要考慮無形資產的種類、特點和風險大小等因素具體分析。預期收益不確定性較大的無形資產在評估時應採用比預期收益不確定性較小的無形資產更大的風險調整值。

當以無形資產轉讓為評估目的時,可以以無風險報酬率加上風險報酬率作為折現率。在實踐中,可以選用風險報酬系數法等方法來確定。

除此之外,還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加強對國家宏觀政策的正確理解,對已取得資料的再認識。在評估中,對國家宏觀政策,行業性、社會性的資料,必須正確理解,謹慎推敲,不可主觀臆斷,否則不可控風險因素也就無法避免。

2.完善無形資產評估的立法,統一管理。財政部於2001年7月23日發布了《資產評估准則——無形資產》。該准則規范了無形資產的評估和相關信息的披露。這一準則的出台對於減少無形資產的評估風險,規范無形資產的評估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3.加強業務及質量管理。評估機構要認真貫徹國家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努力使評估過程規范化,把風險意識放在首位。不惟利是圖,不做超過自身業務能力的項目,不受委託單位的影響而違規操作,不受政府行政干預而接受評估風險大的項目。

4.評估人員要提高執業水平、加強風險意識。評估人員應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執業原則,遵循操作規范,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相關的知識和信息技術,不斷研究評估理論,提高評估質量,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和風險意識,減少評估風險。

❸ 公司名稱屬於無形資產嗎

公司名稱屬於無形資產。無形資產廣義上沒有物質實體,而是表現為某內種法定權利或技術,公司容名屬於法定權利。
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無形資產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無形資產包括貨幣資金、應收帳款、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專利權、商標權等,因為它們沒有物質實體,而是表現為某種法定權利或技術。但是,會計上通常將無形資產作狹義的理解,即將專利權、商標權等稱為無形資產。

❹ 無形資產會計問題研究論文,要真實案例

知識經濟具有許多不同於工業經濟的特點,隨著它的到來,如同一個國家經濟的增長愈來愈依賴於科技的進步一樣,企業的進步也愈來愈依賴於所擁有的無形資產,實物資產的作用已退居第二。無形資產的豐富程度和質量高低事關企業的存亡興衰,因此無形資產的概念必須明確,計量范圍必須擴大。只有更廣泛、更客觀、更准確地計量無形資產,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才能有利於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企業及政府管理部門等的科學決策。探討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會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問題進行一些粗淺分析。
一、無形資產的地位變化及其確認條件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無形資產貿易增長更為迅速,地位更加突出。與此同時,無形資產價值在企業中所佔比重,正在不斷上升,有的已佔絕大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中企業無形資產所佔比重約為20%,90年代則上升到30%以上,依靠科技進步所提高的勞動生產率的比重,已從20世紀初的5%~20%增加到目前的70%~90%。 近幾年國際貿易中,以技術貿易為代表的無形資產貿易迅速增長,年平均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其它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各國技術貿易總額1964年為27億美元,1974年為110億美元,80年代中期為400億美元,1993年則高達1500億美元,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在我國,如北京愛特信互聯網技術公司(搜狐網頁)無形資產含量就佔80%以上。由此可見,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無形資產既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又是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強企業技術經濟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但是,由於現有規范中缺乏對無形資產予以會計確認的具體標准,因此,各企業對無形資產的認定顯得比較混亂。根據《企業會計准則》(財政部,1993)第三章第三十一條的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使用而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商譽等。」從表面上看,這一主要以列舉方式定義的無形資產似乎一目瞭然,但目前公司的實際披露狀況卻似乎正好相反。一方面,在我國傳統會計中,無形資產雖有所反映,卻一般只有7~8項,許多無形資產價值十分巨大,例如服務品牌,企業品牌等,卻未能納入會計核算范圍,足見傳統會計無形資產確認范圍之狹窄;而另一方面,據有關統計,上市公司列示的無形資產具體名目累計已達百種之多,而且,很多無形資產名稱在一定程度上已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如「鄉村會員證」、「電話選號」、「DOT」等。
因此,如何加強無形資產具體類別名稱的規范,已成為無形資產規范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鑒於上述所指出的問題,無形資產核算的范圍應該得到明確限制,同時對無形資產具體構成項目的名稱應作出簡明而有效的統一規范。這里就產生一個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問題,即滿足什麼條件下的無形資產項目才能作為企業無形資產入賬。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發布的「無形資產原則公告」(草案)認為,只有滿足與該資產項目相聯系的未來經濟利益可能流入企業且已被證實有充足的資源,並能夠可靠地計量該資產項目的成本。我國會計准則的規定與之相似。據此,一般地認為只有外購或接受投資取得的無形資產才可以被確認為無形資產,而自創專利商譽等無形資產的開發研究成本則不予確認。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則應當根據實際適當予以確認,這是因為根據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有關要求,如不確認這些無形資產,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偏離權責發生制的要求,諸如商譽等作為反映企業具有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若不及時提供,勢必不能滿足經營者正確報告受託責任的要求,也不能滿足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各方決策的需要。
二、關於無形資產計量方面的問題
技術進步所導致的企業生產函數中知識資本比重的不斷增加,因此,為了提供客觀、真實的無形資產價值,必須合理反映自創無形資產。自創無形資產計量,在理論上應包括在開發研究和持有期間的全部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費用支出,但在實際計量操作過程中形成了與有形資產不同的特徵:
首先,無形資產成本的弱配比性。知識性無形資產的取得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存在著復雜的智力支付過程,其成果的取得往往帶有隨機性、偶然性和關聯性。由其負擔全部研究開發試驗等費用不甚合理,但要分別歸類分配也十分困難,導致其成果價值與其對應的成本缺乏配比性。
其次,無形資產成本的缺項性。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取得無形資產所支付的各項費用只有予以資本化後,方能計入無形資產,而在一些知識性無形資產取得的前期開發、培訓、試驗等費用因無法資本化,難以進行成本計量,不能計入無形資產,導致不少無形資產被排除在外,這樣反映的無形資產就顯得支離破碎。
再次,無形資產成本的象徵性。由於上述的弱配比性、缺項性所決定了無形資產成本的外在形式只是具有象徵意義。例如商標權,其成本僅含有其注冊登記等相關費用,並非其全部費用。這樣就使得無形資產價值缺位,企業蒙受重大損失。正因為如此,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無形資產計量基礎逐漸由會計學家的投入價值轉變為經濟學家的產出價值。
正由於計量上存在的種種問題,導致有些被部分企業列為無形資產的項目在另外一些企業卻被當作了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從而導致企業間無形資產信息缺乏可比性;有些企業把本該資本化的無形資產項目列為當期費用處理,從而致使企業的盈利能力得不到恰當表達,帳外無形資產趨多。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投資者對投資決策的正確評價。
要正確計量無形資產,可以考慮設置「無形資產研究開發成本」賬戶,該賬戶性質和用途同「生產成本」賬戶。自創無形資產時,先將無形資產在研究與開發過程中發生的材料費用、直接參與開發人員的工資及福利費用、開發過程中發生的租金、借款費用等,直接計入「無形資產研究開發成本」賬戶,待無形資產研究開發成功,將已計入「無形資產研究開發成本」賬戶的費用和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作為無形資產的實際成本。若無形資產研究開發失敗,將已計入「無形資產研究開發成本」賬戶的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或進行追溯調整。
三、關於無形資產信息的披露
無形資產地位的急劇上升,使得無形資產信息對企業財務狀況的描述起著重要性的作用。因此無形資產信息的披露應該充分、公開、真實與科學,真實地反映無形資產的原始價值、攤銷價值和凈值的增減變化形態以及新創造價值的情況。但是目前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都只規定對無形資產攤銷等採用直接沖減原始價值的處理方法,既不能完整反映無形資產原始價值的增減變化,也不能真正反映成本費用中的無形資產攤銷份額。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無形資產信息應通過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以及各種有關的附表及附註等形式予以披露。
1. 無形資產信息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披露。現行的資產負債表,在資產方設置「無形資產」項目,以價值形式反映企業無形資產的總存量。但這只是其凈值,從中看不出企業對無形資產的投資和在成本費用中所佔的份額,其披露是殘缺不全的,不充分的,不能滿足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管理及外界有關部門與人士對無形資產信息的要求,應該進行改進和採取必要的措施,使之能全面反映無形資產原始價值、累計攤銷價值和凈值。這可以通過增設「無形資產攤銷」科目並改革現行資產負債表有關無形資產的編制方法來實現。在報表中以三種價值形態分別列出,其關系如下:
無形資產原始價值-無形資產累計攤銷=無形資產凈值
2. 無形資產信息在損益表中的披露。目前通過損益表來反映無形資產所創造的效益,並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反映的,故而不能從我國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損益表中直接取得無形資產損益情況,例如對無形資產轉讓損益,只能通過其轉讓收入、支出,分別匯集到其它業務收入、其它業務支出科目中,通過損益表的其它業務利潤項目來反映。又如對於某些無形資產,如專有技術等,因為知識經濟時代高新尖技術的大量採用,技術革新而導致的提前廢止,在沖銷其凈值的同時增加營業外支出,在損益表中從營業外支出項目中加以反映。再如對應分攤的無形資產攤銷額,則通過損益表中的管理費用項目反映等等。這種間接反映無形資產損益情況的做法,顯然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無形資產經營管理的要求。其改革的出路有兩條,要麼改革現有損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無形資產損益的情況;要麼通過設計無形資產收益計算表來進行直接披露。
3. 無形資產信息在有關附表中的披露。為了詳盡反映無形資產增減變化情況,可以設計編制「無形資產增減明細表」,主要項目應按類別反映企業所擁有的無形資產;按項目反映全部無形資產增減變化的動態,即年初余額、本年增加額、本年減少額、年末余額等。
企業根據內部管理與外部需要,也可以編制「無形資產收益計算表」 、「開發研究成本明細表」等等,作為正式報表的附表,與報表同時報送。
4. 無形資產信息在會計報表附註中的披露。盡管以上正式報表與其附表已經基本上能夠比較詳細地反映企業無形資產的各類信息,但不同企業無形資產的業務千差萬別,且數量繁多、交易頻繁、變化無常,在知識經濟時代更是如此;加上正式報表及其附表等只能提供簡單的定量信息,不少有關無形資產定性及其它信息無法給予詳盡反映,因此必須在相關的會計報表中以附註的形式加以披露。如應該在會計報表附註中列示有關R&D的詳細信息,至少也應該列明當年的管理費用中含有多少數額的R&D的詳細信息。
參考文獻:
1.於玉林.21世紀會計之光.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
2.呂勁松.無形資產會計.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3.蔡吉祥.無形資產.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❺ 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條件有哪些

企業申請認定時須注冊成立一年以上,
.知識產權: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並購等方式,獲得對其主要產品(服務)在技術上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權.
高新技術產品(服務)與主要產品(服務):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是指對其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技術屬於《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范圍的產品(服務);
主要產品(服務)指高新技術產品(服務)中,擁有在技術上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權,且收入之和在企業同期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中超過50%的產品(服務).
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佔比: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佔比是指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與同期總收入的比值,這個比值要大於等於60%.
企業科技人員佔比:企業科技人員佔比是企業科技人員數與職工總數的比值,要大於等於10%.
企業研究開發費用佔比:企業研究開發費用佔比是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值,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於5000萬元的,比值要大於等於5%,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到2億元之間的,比值要大於等於4%,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大於2億元的,比值要大於3%.
企業創新能力:包含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企業成長性四個指標,滿分為100分,綜合得分達到70分以上(不含70分)為符合認定要求.
企業申請認定前一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重大質量事故或嚴重環境違法活動.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後,在其資格有效期內應每年5月底前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報送上一年度知識產權、科技人員、研發費用、經營收入等年度發展情況報表.在同一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有效期內,企業累計兩年未按規定時限報送年度發展情況報表的,由認定機構取消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

❻ 什麼是資產評估應遵循哪些原則

資產評估,是指評估機構及其評估專業人員根據委託對不動產、動產、無形資產、企業價值、資產損失或者其他經濟權益進行評定、估算,並出具評估報告的專業服務行為。

應遵循的原則:

1、獨立性原則

獨立性原則是指評估機構應始終堅持第三者立場,不為資產業務當事人的利益所影響。評估機構應是獨立的社會公正性機構,不能為資產業務中任何一方所擁有,也不能隸屬於任何一方。

2、客觀公正性原則

客觀公正性原則要求評估結果應以充分的事實為依據。這就要求評估者在評估過程中以公正、客觀的態度收集有關數據與資料,並要求評估過程中的預測、推算等主觀判斷建立在市場與現實的基礎之上。

(6)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定量條件擴展閱讀:

資產評估基本方法:

收益現值

是將評估對象剩餘壽命期間每年(或每月)的預期收益,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現,累加得出評估基準日的現值,以此估算資產價值的方法。收益現值法通常用於有收益企業的整體評估及無形資產評估等。

此方法,國外用得最普遍,在國內也是技術型資產評估的主要方法。它的出發點是資產的價值由使用所產生的效益大小決定,不考慮其成本。

使用收益法的前提條件是:

要能夠確定和量化資產的未來獲利能力、凈利潤或凈現金流量;

能夠確定資產合理的折現率。對於收益可以量化的機器設備,可用收益法評估,如生產線、成套化工設備等。

收益法的優點在於它可以充分考慮資產的各種貶值因素,並且,由於是用未來收益來衡量資產的價值,其結果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接受。

其局限性是,大多數設備因為所預測的現金流量是由包括房屋、機器設備在內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土地、無形資產等整體資產帶來的,很難量化到單台機器設備上。預測未來收益和確定折現率的主觀因素較大,兩者直接影響評估結果的准確性和可信性。

在運用收益法評估時,應注意其收益期限不能是無限期;要考慮設備的技術含量、技術進步是否有提前淘汰被評估設備的可能性。

稍有疏忽即將帶來風險。鑒於以上受到收益預測的限制等因素,故在評估工作中,收益法多作為一種補充法,用來確定設備的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同時用來分析企業是否存在無形資產。

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法是在現時條件下,被評估資產全新狀態的重置成本減去該項資產的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估算資產價值的方法。

用重置成本法進行資產評估的,應當根據該項資產在全新情況下的重置成本,減去按重置成本計算的已使用年限的累積折舊額,考慮功能變化、成新率(被評估資產的新舊程度,如八成新、六成新)等因素,評定重估價值。

或者根據資產的使用期限,考慮資產功能變化等因素重新確定成新率,評定重估價值。重置成本法的計算公式是:

被評估資產價值=重置全價-實體性陳舊貶值-功能性陳舊貶值-經濟性陳舊貶值或被評估資產價值=重置全價×成新率

其中,重置全價是指被評估資產在全新狀態下的重置成本。

成本法是從成本的角度來衡量資產的價值,它首先估算與評估對象完全相同或功能相同的全新資產的成本。

如果被評估對象是一台全新的設備或一個全新的工廠,則被評估對象的價值為它的重置成本。根據替代性原則,在進行資產交易時,購買者所願意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按市場標准重新購置或構建該項資產所付出的成本。

❼ 3重要性原則的判斷標准 2 3.1重要性標準的確認 2 3.1.1定量標准 2 3.1.2定性標准 3 4重要性原則在會計核算

固定資產折舊計算和核算的探討 加強工資核算和管理,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研究
加強會計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研究 工(商)企業會計報表體系的研究
製造成本法研究 關於成本方法的研究
經濟核算與經濟效果的研究 關於成本核算的改革
關於目標成本的研究 關於責任成本核算的研究
關於標准成本的研究 成本開支范圍的研究
質量成本的研究 小型商業企業租賃經營中的財務問題
成本預測與計劃研究 現金流量表的分析研究
論述現代企業成本管理 經費預算包干管理及其會計核算問題的探討
關於劃小核算單位或責任單位的研究 關於事業單位提高經濟效益與會計核算方法的探討
試論無形資產的定性、定量及會計處理方法 企業效益工資及核算問題的探討
流動資金管理及核算中若干問題的研究 關於改進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攤銷方法的探討
固定資金管理及核算中若干問題的研究 對加強材料儲備資金管理和核算的研究
加強核算資金管理問題的探討 生產成本核算組織原理的探討
對利潤分配核算問題的探討 工業企業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核算的研究
關於在建工程核算問題的探討 試論新產品試制的管理與核算
兩權分離條件下的商業企業核算模式的研究 資金平衡表與資產負債表的對比研究
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物價變動的會計核算 廠長離職審計的意義、內容及作法的研究
對商業企業壞賬損失、商品削價的會計處理 關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內部審計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討
對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和核算的探討 關於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社會審計的探討
關於商品流通費核算的探討 試論貨幣資金的審計
批發企業商品銷售成本核算的研究 試論財務支出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審計
對商品銷售和購進的入賬時間的研究 關於審計准則的研究
對售價金額核算方法的探討 關於市場經濟體制下審計組織體系的研究
論零售企業"售價金額核算實物負責制 關於審計報告的研究
關於股份制企業會計核算特點的探討 關於財務目標問題的研究
試論經濟活動分析的性質和內容 關於理財環境問題研究
試論經濟活動分析的任務 資本成本與資本結構決策分析
試論經濟活動分析的方法 關於籌資方式的比較與選擇
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內容和作用 企業收益分配問題研究
試論工(商)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組織和形式 企業清算中的財務問題研究
試論工業企業生產分析的具體內容和程序 企業財務評價問題研究
試論工業企業成本分析的內容和程序 企業信息分析利用研究
試論工(商)業企業利潤分析的內容和程序 質量成本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試論工(商)業企業資金分析的內容和程序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理論和實物發展的影響
成本分析方法的探討 會計電算化向縱深發展的途徑探討
資金分析方法的探討 會計電算化審計的內部控制問題
關於價值工程分析的探討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
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 國有企業改制中的財務與會計問題研究
對變動成本的評價 資金結構的研究
量--本--利分析在我國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企業財務成本管理體制問題
責任會計與廠內經濟核算 借鑒西方財務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充實完善社會主義會計的探討
長期決策和短期決策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 審計對象的研究
資金利用效益的分析 審計職能、任務和作用的研究
西方管理會計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問題的探討 關於審計與會計及其他經濟監督的關系
試論企業的損益平衡分析 審計與宏觀調控
經濟責任制與責任會計的研究 審計方法的研究
傳統財務會計與責任會計的比較 關於內部控制制度及其審計
中、西方比較會計的研究 經濟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若干問題的探討

❽ 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准

1、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標准

企業創新能力主要從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企業成長性等四項指標進行評價。各級指標均按整數打分,滿分為100分,綜合得分達到70分以上(不含70分)為符合認定要求。

2、知識產權標准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所指的知識產權須在中國境內授權或審批審定,並在中國法律的有效保護期內。知識產權權屬人應為申請企業。

3、年限標准

《認定辦法》第十一條「須注冊成立一年以上」是指企業須注冊成立365個日歷天數以上;「當年」、「最近一年」和「近一年」都是指企業申報前1個會計年度;「近三個會計年度」是指企業申報前的連續3個會計年度(不含申報年);「申請認定前一年內」是指申請前的365天之內(含申報年)。



(8)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定量條件擴展閱讀

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注意事項:

1、由於材料比較繁雜,欲申請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應盡量提早准備;

2、應按照《工作指引》的要求,仔細對照檢查是否符合認定條件;

3、出具研發費用專項審計報告和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專項審計報告時,注意選擇經認定主管部門備案的會計師事務所,且研發項目和銷售合同必須屬於企業的主營業務領域。

4、所有提供的材料的證據必須提供足夠的、有說服力的佐證材料,例如:知識產權證明的所有人必須是申請企業,必須在有效期內等。

❾ 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無形資產的確認

我國的會計准則規定,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無形項目,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

(1)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

(2)與該資產相關的預計未來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3)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

這一確認條件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因為無形資產所能夠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般只有在企業為獲得某項無形資產而發生實際支出的條件下,才能夠將這些相關的支出列作無形資產的成本並確認為無形資產。

2、無形資產的計量

由於取得無形資產的方式不同,所以計量方法也有所不同。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規定:

購入的無形資產,應當按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實際成本;以出讓方式單獨獲得土地使用權的成本,應根據土地出讓合同規定的出讓金和為獲得十地使用權所直接相關的其他支出作為其成本。

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按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昨為實際成本,但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以該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實際成本。

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如果捐贈方提供了有關憑據的,按憑據上標明的金額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確定;如果捐贈方沒有提供有關憑據的,該無形資產存在活躍的市場。

(9)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定量條件擴展閱讀

無形資產徵收范圍包括:轉讓土地使用權、轉讓商標權、轉讓專利權、轉讓非專利技術、轉讓著作權、轉讓商譽。

(一)轉讓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者轉讓土地使用權的行為。

土地所有者出讓土地使用權和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歸還給土地所有者的行為,不徵收營業稅。

土地租賃,不按本稅目征稅。

(二)轉讓商標權,是指轉讓商標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為。

(三)轉讓專利權,是指轉讓專利技術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為。

(四)轉讓非專利技術,是指轉讓非專利技術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為。提供無所有權技術的行為,不按本稅目征稅。

(五)轉讓著作權,是指轉讓著作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為。著作,包括文字著作、圖形著作(如畫冊、影集)、音像著作(如電影母片、錄像帶母帶)。

❿ 非經常性損益的界定規定

公司在界定非經常性損益時,應遵循如下規定: 非經常性損益應包括以下項目:
(一)處置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其他長期資產產生的損益;
(二)越權審批或無正式批准文件的稅收返還、減免;
(三)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
(四)計入當期損益的對非金融企業收取的資金佔用費;
(五)短期投資損益,但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設立的有經營資格的金融機構獲得的短期投資損益除外;
(六)委託投資損益;
(七)扣除公司日常根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後的其他各項營業外收入、支出;
(八)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災害而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准備;
(九)以前年度已經計提各項減值准備的轉回;
(十)債務重組損益;
(十一)資產置換損益;
(十二)交易價格顯失公允的交易產生的超過公允價值部分的損益;
(十三)比較財務報表中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期間凈利潤的追溯調整數;
(十四)中國證監會認定的符合定義規定的其他非經常性損益項目。
規定3.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
(〔2008〕43號)
為保證上市公司、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公司和其他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的財務信息披露質量,我會對《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1號--非經常性損益》(2007修訂)進行了修訂,並改稱「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釋性公告」,現予公告。上市公司自2008年12月1日起執行,在編制2008年度財務報告時應按照本公告要求披露非經常性損益。擬上市公司自公告之日起執行。
這次公告把之前的14條非經常性損益擴大到21條,具體內容如下:
(一)非流動性資產處置損益,包括已計提資產減值准備的沖銷部分;
(二)越權審批,或無正式批准文件,或偶發性的稅收返還、減免;
(三)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但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密切相關,符合國家政策規定、按照一定標準定額或定量持續享受的政府補助除外;
(四)計入當期損益的對非金融企業收取的資金佔用費;
(五)企業取得子公司、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的投資成本小於取得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產生的收益;
(六)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
(七)委託他人投資或管理資產的損益;
(八)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災害而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准備;
(九)債務重組損益;
(十)企業重組費用,如安置職工的支出、整合費用等;
(十一)交易價格顯失公允的交易產生的超過公允價值部分的損益;
(十二)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產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並日的當期凈損益;
(十三)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無關的或有事項產生的損益;
(十四)除同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相關的有效套期保值業務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以及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
(十五)單獨進行減值測試的應收款項減值准備轉回;
(十六)對外委託貸款取得的損益;
(十七)採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後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損益;
(十八)根據稅收、會計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對當期損益進行一次性調整對當期損益的影響;
(十九)受託經營取得的託管費收入;
(二十)除上述各項之外的其他營業外收入和支出;
(二十一)其他符合非經常性損益定義的損益項目。

閱讀全文

與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定量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