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調整無形資產到固定資產的賬務處理
如果攤銷金額和折舊金額相同的話,那你只要在3月份做調整就可以
借:固定資產
無形資產紅字
貸:累計折舊
累計攤銷紅字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② 無形資產和固定資產評估增值,在會計上如何處理
因資產評估而引起相關資產價值的增減變化在實際帳務處理時可以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企業選擇按評估價值計提折舊,增值部分的折舊按遞延稅款處理。
1、將評估價值入帳時:借:相關資產評估增值額貸:資本公積貸:遞延稅款(評估增值額×所得稅稅率)
2、計提折舊、使用或攤銷,結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時,其應交的所得稅:借:遞延稅款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第二種方法:企業選擇按評估價值計提折舊,增值部分的折舊在納稅申報時做納稅調整。
1、將評估價值入帳時:借:相關資產評估增值額貸:資本公積。
2、納稅時,調整每一納稅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調整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有條件的企業,也可以按照每一項目的實際增減值情況逐項調整。
簡單的說:對整體資產改組,例如由有限責任公司該為股份有限公司,從法律角度來講,原來的有限責任公司不存在了,新的股份有限公司成里了,新的公司要建新帳,當然要按評估重新建張了兼並是原企業不存在了,資產負債並入了兼並企業,兼並企業當然要按評估價值入帳了。這兩中情況只所以要條帳是因為,原企業不存在了對於評估是否調帳,有兩種情況要調的,1是兼並,2是整體資產改組。
(2)無形資產固定資產納稅調整擴展閱讀:
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無形資產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無形資產包括貨幣資金、應收帳款、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專利權、商標權等,因為它們沒有物質實體,而是表現為某種法定權利或技術。但是,會計上通常將無形資產作狹義的理解,即將專利權、商標權等稱為無形資產。
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價值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築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固定資產是企業的勞動手段,也是企業賴以生產經營的主要資產。從會計的角度劃分,固定資產一般被分為生產用固定資產、非生產用固定資產、租出固定資產、未使用固定資產、不需用固定資產、融資租賃固定資產、接受捐贈固定資產等。
③ 企業非貨幣資產交換怎麼進行納稅調整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指交易雙方主要以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交換。該交換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判斷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參考比例為25%,即:從收取補價方看,如果收取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的比例低於或等於25%;從支付補價方看。如果支付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支付補價之和的比例低於或等於25%,均確認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一、新准則關於非貨幣性交換計量的規定與現行稅法的差異
(一)新准則規定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准則(以下簡稱新准則)對資產計量基礎、交易損益的確認等方面作了新的規定。相對於2001年1月18日修訂的《企業會計准則——非貨幣性交易》變化較大。對於換入資產入賬價值的計量,新准則規定了兩種計量基礎: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計量。如果不能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則換入資產以歷史成本為基礎進行計量。
1該項交換具有商業實質。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究竟是採用賬面價值還是公允價值計價,關鍵在於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的判斷。新准則借鑒國際會計准則的規定,對商業實質的判斷標准一是換入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與換出資產顯著不同;二是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同,且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能夠滿足以上兩個條件之一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同時,在確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時。企業應當關注交易各方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方關系。關聯方關系的存在可能導致發生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
2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1)換入或換出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對於存在活躍市場的存貨、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應當以資產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其公允價值。
(2)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但同類或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對於同類或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非貨幣性資產,應當以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其公允價值。
(3)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可比市場交易,應當採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該公允價值估計數的變動區間很小,或者在公允價值估計數變動區間內,各種用於確定公允價值估計數的概率能夠合理確定的,視為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計量時,在會計上應確認損益。而以歷史成本為基礎進行計量時。則不確認損益。如果在交換過程中發生補價,則分以下情況進行處理:(1)支付補價方,應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或賬面價值加上支付的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成本;(2)收到補價方,應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或賬面價值減去收取的補價,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成本。
(二)新准則與稅法的差異兩者之間的差異從新准則規定的兩種確認基礎上分別進行說明。
1新准則規定,具有商業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公允價值計價。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換入資產的會計處理的實質是:由於不確認收到補價所包含的收益或損失。在將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損益的同時,也就是將換出資產的轉讓收益計入了換入資產的成本。
按照相關稅法的規定。以非貨幣性資產換取其他非貨幣性資產。實際上是一種有償出讓資產的行為,只不過換取的不是貨幣,而是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應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分解為出售或轉讓持有的非貨幣性資產和購置新的非貨幣性資產兩項經濟業務進行稅務處理,分別計算繳納相應的流轉稅和所得稅。具體來說,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雙方在交易時。作視同銷售處理。按照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計稅價格)與計稅成本之間的差額計算轉讓過程中的所得或損失。並且,稅法規定,在交換過程中涉及到的相關稅費,可抵減應納稅所得額。因此,應納稅所得額=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一換出資產的計稅成本一相關稅費。
兩者存在差異的原因在於換出資產的賬面成本與計稅成本可能不一致。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會計處理是按公允價值與賬面成本確認損益;而稅法是按公允價值和計稅成本的差額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當換出資產的賬面成本與計稅成本不一致時,兩者之間的差額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2新准則規定,不同時滿足具有商業實質及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這兩個條件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且不確認當期損益。在這種情況下,會計與稅法差異較大。
按稅法規定。換出資產需先按出售或轉讓原有資產計算損益,並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對換入資產計價。但在換出資產時,換出資產方會計上未產生損益,兩者之間的差額應按稅法確認的標准調整應納稅所得額。
由此可見,對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會計與稅務處理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於會計處理的結果。企業應按照所得稅法的規定進行調整。對企業來講,採用新會計准則,將會對換入資產的成本、損益的計量產生什麼影響?如何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本文將結合案例對此進行探討。
二、案例分析
(一)交換過程中不涉及補價例1:2007年4月,經A、B兩公司協商,A公司以其賬面的一項專利權與B公司的一間倉庫交換。A公司專利權賬面價值為90萬元,公允價值為100萬元;B公司倉庫賬面原價為110萬元,已提折舊20萬元,公允價值為100萬元。A公司按「轉讓無形資產」稅目繳納營業稅5萬元(100x5%);B公司按「銷售不動產」稅目繳納營業稅5萬元(100x5%)。假設A、B兩公司扣除該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影響之後。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均為500萬元。所涉及資產均未計提減值准備,整個交易中除營業稅以外沒有發生其他相關稅費。
A公司的相關處理為:
1若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90+5=9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倉庫95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00-90-5=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沒有確認損益。兩者產生差異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為505萬元。
2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100+5=10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倉庫105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營業外收10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00-90-5=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已確認損益10萬元,兩者產生差異10-5=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500+10-5=505(萬元)。
B公司的相關處理為:
1若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90+5=9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90
累計折舊20
貸:固定資產一倉庫110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95
貸:固定資產清理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納稅調整:同A公司
2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100+5=10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90
累計折舊20
貸:固定資產——倉庫110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105
貸:固定資產清理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營業外收入10
納稅調整:同A公司
(二)交換過程中涉及補價例2:若A公司的專利權賬面價值為90萬元。公允價值110萬元,則A公司繳納5,5萬元(110x5%)的營業稅,B公司以倉庫及支付補價10萬元為對價交換A公司專利權。其他條件同例1.
A公司的相關處理為:
1若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90+5.5-10=85.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倉庫85.5
銀行存款10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5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10-90-5.5=14.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沒有確認損益,兩者產生差異14.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4.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514.5萬元。
2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110+55-10=105.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倉庫105.5
銀行存款10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5
營業外收入20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10-90-5.5=14.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已確認損益20萬元,兩者產生差異5.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5.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500+20-5.5=514.5(萬元)。
B公司的相關處理為:
1若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90+10+5=10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90
累計折舊20
貸:固定資產——倉庫110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105
貸:固定資產清理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銀行存款10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00-90-5=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沒有確認損益,兩者產生差異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505萬元。
2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100+10+5=11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90
累計折舊20
貸:固定資產——倉庫110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115
貸:固定資產清理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銀行存款10
營業外收入10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00-90-5=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已確認損益10萬元,兩者產生差異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500+10-5=505(萬元)。
(宋浙青)
④ 匯算清繳,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資產原值怎麼填
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中資產原值填的是資產負債表上的年末數嗎?內
填期末固定資產原值,即不扣除累容計折舊額。
還有無形資產賬載金額填的是資產負債表上的年末數還是最初的無形資產原值?
填期末無形資產原值,即不扣除攤銷額。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⑤ 無形資產與固定資產繳納的稅率都是一樣嗎
不一樣,但是無形資產和固定資產都是繳納營業稅.
⑥ 無形資產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差異
一、無形資產的計價
1.對於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按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作為實際成本。但是,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按該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實際成本。《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投資者作為資本金或者合作條件投入的無形資產,按照評估確認或者合同、協議約定的金額計價。
2.對於購入的無形資產。《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購入的無形資產,按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實際成本。《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為購置、建造和生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而發生的借款,在有關資產購建期間發生的借款費用,應作為資本性支出計入有關資產的成本。
3.對於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自行開發並按法律程序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聘請律師費等費用,作為無形資產的實際成本。在研究與開發過程中發生的材料費用、直接參與開發人員的工資及福利費、開發過程中發生的租金、借款費用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已經計入各期費用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在該項無形資產獲得成功並依法申請取得權利時,不得再將原已計入費用的研究與開發費用資本化。《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納稅人購置無形資產或自行開發無形資產(如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等),不得直接扣除,允許以攤銷方式逐步扣除。無形資產開發支出未形成資產的部分准予扣除。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無形資產開發支出未形成資產,那麼會計與稅法規定是一致的。但本例中專利權開發支出跨年度,在不能確認是否能開發成功形成資產的情況下, 2002年發生的開發費用200萬元仍不得在稅前扣除,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如果2003年確認開發失敗,不能形成資產,那麼2003年的開發費用300萬元可在稅前列支,同時2002年發生的開發費用可以申報扣除,即在確定2003年應納稅所得額時可申報追加調減2002年度發生的開發費用200萬元。
二、無形資產的捐贈與受贈
1.無形資產捐贈差異。稅法規定,企業如果捐贈貨物,應視同銷售,需要繳納增值稅,若屬於消費稅的納稅范圍,還需要繳納消費稅;如果捐贈的是不動產,還要繳納營業稅。由於捐贈無形資產不屬於有償轉讓,所以不繳納營業稅。
在會計核算中,企業捐贈無形資產,只需借記「營業外支出(捐贈支出)」科目,貸記「無形資產」科目;如果被捐無形資產已提減值准備,還應借記「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科目,將差額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如果捐贈無形資產符合公益、救濟性捐贈的條件,按稅法規定,可在稅前扣除;如果不符合公益、救濟性捐贈的條件,而是非公益、救濟性捐贈,則在年終所得稅匯算時,作永久性差異的納稅調整。
2.接受無形資產捐贈差異。企業接受捐贈時,按應確定的實際成本借記「無形資產」科目,按應繳所得稅額貸記「遞延稅款」科目,差額貸記「資本公積——接受捐贈非現金資產准備」科目,並貸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等科目。在企業轉讓時,應按稅法確認的應稅所得額或清算所得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借記「遞延稅款」、「所得稅」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
外資企業接受無形資產捐贈時,根據憑證的價值,借記「無形資產」科目,貸記「待轉資產價值」、「銀行存款」等科目。稅法規定,外資企業不論接受貨幣性捐贈還是非貨幣性捐贈,都要作為當年收益,前者應一次性計入當年收益,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後者可先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有餘額時,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年終時,企業應按「待轉資產價值」科目的賬面余額,借記該賬戶,按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應繳的所得稅或用以彌補虧損後的差額,計算當年應繳納的所得稅,即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扣除應繳所得稅後的差額,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
三、無形資產的攤銷
由於內外資企業接受無形資產捐贈的稅法規定不同,因此,內外資企業接受無形資產價值攤銷的稅法規定也不同。《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內資企業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不得進行價值攤銷(即其攤銷額不得在稅前扣除);而《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受贈無形資產入賬後要進行價值攤銷。這就形成了一項永久性差異,年終應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外資企業不論接受無形資產、固定資產還是其他非貨幣性資產捐贈,都可以進行價值攤銷、計提折舊或結轉成本,如果按稅法與會計規定計算的金額不等,其差額為時間性差異。
土地使用權作為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其價值應按納稅人支付給國家或其他單位的出讓金確認,但其價值攤銷則受合同規定的使用期限制約。稅法規定攤銷期不得短於使用期,納稅人只能按合同規定的使用期平均攤銷。《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法律、合同或企業申請書沒有規定使用年限的,或者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攤銷期限不得少於10年;而《企業會計制度》對合同沒有規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沒有規定有效年限的,則規定其攤銷年限不應超過10年。稅法與會計規定雖都以10年為界,不過一個是下限,一個是上限。
《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企業不論外購商譽還是自創商譽,均不得進行價值攤銷,也就是說,即使會計處理進行了價值攤銷,其攤銷額也不得在稅前扣除,要進行納稅調整。筆者認為從納稅籌劃的角度考慮,在會計中,自創商譽不予確認為好,外購(合並)商譽也不宜高估。
四、無形資產的投資
《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納稅人對外投資的成本不得折舊或攤銷,也不得作為投資當期費用直接扣除,但可以在轉讓、處置有關投資資產時,從取得的財產轉讓收入中減除,據以計算轉讓所得或損失。因此,企業以無形資產對外投資,由無形資產轉化為長期投資後,在投資期間不得對該項無形資產進行價值攤銷。如果企業以未入賬的無形資產對外投資,應先確認為一項無形資產後,再按上述要求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這里有兩種情況:
一是因當初的研究開發費用已計入當期損益,沒有作為一項無形資產予以確認,現在要將其作為一項無形資產對外投資,企業先要確認其入賬價值,然後按確認價值借記「無形資產」科目,貸記「管理費用」科目。
二是以當初按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對外投資,按國家有關規定,企業應先補交土地出讓金,當然應該按實際支付額入賬,基本不存在納稅籌劃問題。
五、無形資產的轉讓
無形資產轉讓有兩種方式:一是轉讓使用權,二是轉讓所有權。在轉讓過程中,除了按轉讓合同金額雙方計繳印花稅,轉讓方還要按轉讓金額計算繳納營業稅、城建稅。只轉讓無形資產的使用權,按轉讓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轉讓額計算的應繳營業稅貸記「應交稅費 (應交營業稅)」科目,其差額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轉讓所有權時,則按被轉讓無形資產的轉讓額借記「銀行存款」科目,按已提減值准備借記「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科目,按其攤余價值貸記「無形資產」科目,對支付的相關費用和應繳營業稅貸記「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科目等,對轉讓凈損益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或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如果是以無形資產交換其他非貨幣性資產,印花稅要按購銷兩份合同金額計繳。
無形資產轉讓方除了按轉讓金額計繳營業稅,作為換回的貨物,其入賬金額中可能含有消費稅,並視增值稅納稅人身份及是存貨還是固定資產,在價外或價內反映增值稅額。對無形資產轉讓收入,在扣除無形資產轉讓過程中發生的相關稅費及被轉讓無形資產所有權時的無形資產賬面凈值後,要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在轉讓之前,應充分考慮不同轉讓方式的企業稅負,以求整體稅負最輕、轉讓凈收益最大。
⑦ 固定資產折舊如何做納稅調整
按稅法規定的計稅基礎,和按會計准則的資產賬面價值進行對比,確認遞延所得稅額。遞延所得稅資產 ,就是未來預計可以用來抵稅的資產,遞延所得稅是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才會產生遞延稅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八條規定:固定資產按照以下方法確定計稅基礎:
(1)外購的固定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於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2)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以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
(3)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
(4)盤盈的固定資產,以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為計稅基礎;
(5)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6)改建的固定資產,除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和第(二)項規定的支出外,以改建過程中發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
⑧ 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增值稅抵扣的問題
國務院決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增值稅轉型改革的核心是在計算應繳增值稅時,允許扣除購入固定資產所含的增值稅。
允許抵扣的范圍和稅額由於增值稅征稅范圍中的固定資產,主要是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設備、工具、器具,因此,增值稅轉型改革後允許抵扣的固定資產也是上述范圍。准予抵扣的固定資產使用期限須超過12個月。顯然,房屋和建築物是否包括在內,是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對固定資產處理的主要區別。
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包括接受捐贈、實物投資)或者自製(包括改擴建、安裝)固定資產發生的進項稅額,可憑增值稅專用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和運輸費用結算單據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納稅人允許抵扣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是指納稅人2009年1月1日以後(含)實際發生,並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後開具的增值稅扣稅憑證上註明的或者依據增值稅扣稅憑證計算的增值稅額。
不得抵扣的范圍下列項目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1.用於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徵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不得抵扣。非增值稅應稅項目,是指提供非增值稅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和不動產在建工程。個人消費包括交際應酬費。
機器、機械、運輸工具等固定資產經常混用於生產應稅和免稅貨物,如果無法按照銷售額劃分,則可以抵扣進項稅額。也就是說,只有專門用於非應稅項目、免稅項目等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才不得抵扣,其他混用的固定資產均可抵扣。所以對既用於增值稅應稅項目(不包括免徵增值稅項目)也用於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徵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固定資產,准予抵扣進項稅額。
2.非正常損失的購進固定資產進項稅額不得抵扣。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3.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固定資產進項稅額不得抵扣。
4.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納稅人自用消費品進項稅額不得抵扣。個人擁有的應征消費稅的遊艇、汽車和摩托車等物品與企業技術改進、生產設備更新無關,且容易混入生產經營用品計算抵扣進項稅額。為堵塞稅收漏洞,借鑒國際慣例,對納稅人自用的應征消費稅的摩托車、汽車、遊艇進項稅額不得抵扣。但如果是外購後銷售的,屬於普通貨物,仍可以抵扣進項稅額。
5.上述4項固定資產的運輸費用和銷售免稅固定資產的運輸費用,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必須注意的是,房屋、建築物以及用於不動產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不得抵扣進項稅額。一是房屋、建築物不得抵扣進項稅額,不管是否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房屋、建築物,均不得抵扣。二是用於不動產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不允許抵扣進項稅額。轉型後,購進貨物或者勞務用於機器設備類固定資產的在建工程允許抵扣,只有用於不動產在建工程的不允許抵扣。不動產是指不能移動或者移動後會引起性質、形狀改變的財產,包括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納稅人新建、改建、擴建、修繕、裝飾不動產,均屬於不動產在建工程,不能抵扣進項稅額。
⑨ 固定資產怎麼調賬為無形資產的問題
做一張轉賬憑證,把固定資產轉入無形資產,已經提的折舊不必調整,從新確定攤銷額攤銷期(估計)開始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