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會計所得稅,無形資產的所得稅怎麼處理
我當時學的時候在這一塊也是很迷茫,給你一個例題看看
《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對研發費用計入當期損益未形成無形資產的,允許再按其當年研發費用實際發生額的50%,直接抵扣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研發費用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該無形資產成本的150%在稅前攤銷。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因此,在計算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時,應對利潤總額進行納稅調減:調減的金額分別是「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科目支出金額50%,「累計攤銷」科目攤銷金額的50%,從而減少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繳所得稅。
例: 2010年1月1日甲公司經董事會批准研發某項新產品專利技術,該公司董事會認為,研發該項目具有可靠的技術和財務等資源的支持,並且一旦研發成功將降低該公司的生產成本。該公司在研發過程中發生材料費用4273.5(進項稅726.5)萬元,人工工資1000萬元,其它費用4000萬元,總計發生研發支出10000萬元,其中,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支出為6000萬元。該公司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在2010年10月20日達到預定用途。假設甲公司對該新技術採用直線法,按10年攤銷,無殘值。
分析:首先,甲公司經董事會批准研發某項新產品專利技術,並認為完成該項新型技術無論從技術上還是財務等方面能夠得到可靠的資源支持,並且一旦研究成功將降低公司的生產成本,因此,符合條件的開發費用可以資本化。其次,甲公司在開發該項新型技術時,累計發生10000萬元的研究與開發支出,其中符合資本化條件的開發支出6000萬元,符合「歸屬於該無形資產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可靠地計量」的條件。
甲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單位:萬元):
(1)發生研發支出:
借:研發支出——資本化支出 6000
——費用化支出 4000
貸:原材料 5000
應付職工薪酬 1000
銀行存款 4000
(2)2010年10月20日,該專利技術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借:管理費用 4000
無形資產 6000
貸:研發支出——資本化支出 6000
——費用化支出 4000
(3)2010年12月末攤銷
攤銷金額的計算:6000÷10×3÷12=150(萬元)
借:管理費用——專利技術 150
貸:累計攤銷 150
甲企業對該新技術採用直線法,按10年攤銷。無殘值。2010年10月31日,該新專利技術的可收回金額為9000萬元。假設甲企業2010年的利潤總額為7000萬元,無其他的納稅調整事項。則甲企業2010年的所得稅會計處理為:
(1)2010年末自行研發無形資產的賬面凈=6000-6000÷10×3÷12=5850(萬元)。
因為2010年末可收回金額為9000萬元,可回收金額大於賬面凈值所以不計提無形資產減值准備。所以2010年末自行研發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賬面凈值=5850(萬元)。
(2)2010年末自行研發無形資產計稅基礎=5850×150%=8775(萬元)。
(3)自行研發無形資產可抵扣暫時性差異=8775-5850=2925(萬元)。
(4)自行研發無形資產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0。
按照企業會計准則規定,由於自行研發形成的暫時性差異不符合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條件,所以只能計算出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的暫時性差異的金額,但不能將2925×25%=731(萬元)計人遞延所得稅資產。也就是說雖然這項自行研發無形資產存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但其應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的金額為0.
2010年的應繳所得稅=(7000-4000×50%-6000÷10×3÷12×50%)×25%=1231(萬元)。
甲公司2010年的所得稅會計處理為(單位: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1231
貸:應繳稅費——應繳所得稅 1231
㈡ 急問一道 遞延所得稅的題目 求具體的會計分錄和計算過程
固定資產年末的賬面價值為600-1/10*2*600=480
固定資產年末的計稅基礎為600-1/10*600=540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540-480=60
向關聯企業捐贈屬於永久性差異,直接調增利潤200
研發支出費用化部分屬於永久性差異,直接調減利潤(500-300)*0.5
關於資本化的無形資產因為你沒有給出具體什麼時候投入使用,故沒有辦法確定由此產生的攤銷差異
對於違法所得,直接調增利潤100
存貨的跌價准備在稅法上不予認同,產生的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30
這樣應稅所得=1200+60+200-100+100+30=1490
所以應交稅費=1490*25%=372.5
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為(60+30)*0.25=22.5
所以所得稅費用為372.5-22.5=350
會計分錄為:
借:所得稅費用 350
遞延所得稅資產 22.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372.5
㈢ 無形資產形成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對於內部研究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企業會計准則規定,有關研究開發支出區分兩個階段回,研究階段的支答出應當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而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以後發生的支出應當資本化作為無形資產的成本;稅法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因此,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㈣ 無形資產遞延所得稅問題
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題中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只進行減值測試。由此與稅務處理之間產生的差異屬於暫時性差異。
比如:企業年初購入某無形資產100萬元,使用壽命不確定,會計上不進行攤銷,年末經減值測試計提5萬元的減值准備。在稅務處理上,該無形資產攤銷期限為10年,當年應攤銷金額為10萬元(100 / 10)。假設企業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9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90 = 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5 * 25% = 1.25萬元
假設企業在之後的10年內沒有再對該無形資產計提過減值准備,且企業仍舊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第10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10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0 = 9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95 * 25% = 23.75萬元
再假設第11年,企業將該無形資產轉讓,則該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不存在暫時性差異,則第10年年末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23.75萬元「被轉回」。
㈤ 無形資產與遞延所得稅
1、關於稅法: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七條規定:「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
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
也就是說,無論企業如何核算無形資產,都可以按不低於10年的年限申報攤銷額。企業不會不申報的,合法的扣除項目當然要申報。
2、關於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原因
假設無形資產賬面價值1000萬元,按10年攤銷申報所得稅,年末:
賬面價值=1000
計稅基礎=1000-1000/10=900
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
㈥ 無形資產的遞延所得稅問題,中級會計師的參考題目,我看不懂答案
你算的第一個來式子看了半天也認自為沒道理,看那個意思是求了一個月的攤銷,利潤再多減一個月攤銷就是明白了,沒有道理。所以你在確認一下吧。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在稅法中允許企業加計攤銷的50%抵扣交納所得稅。這是稅務要求合理合法所以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㈦ 關於遞延所得稅的一道題,如下
1.本期期初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是540萬元,這540萬元是用15%的稅率算出來的,所以我們首先要算出期初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該差異=540/15%=3600萬元。
2.本期計提無形資產減值准備3720,增加可抵扣差異3720萬元
3.轉會壞賬准備720萬元,減少可抵扣差異720萬元
那麼期末可抵扣差異=3600+3720-720=6600
按照25%的所得稅率,期末的遞延所得稅資產=6600*25%=1650
期初是540,所以本期增加=1650-540=1110萬元。
既借方發生額1110萬元,遞延所得稅資產一般年末計算一次,所以發生額一般都在一個方向上。
㈧ 遞延所得稅資產題目,求具體解析
因為15年末計提了減值准備,所以16年會計計提折舊時會比稅法少提攤銷(少提折舊金額為90萬元除以攤銷年限,這個過程其實是轉回了15年末確認的部分遞延所得稅資產)。因為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稅法規定的無形資產最低攤銷年限為10年),所以16年末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金額不能確定。16年應當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為100×25%-90÷攤銷年限×25%,如果攤銷年限為10年,16年末應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22.75(萬元)。
㈨ 哪位大神在考中級會計,所得稅列題第15-16中無形資產既然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那麼-1000是哪的
那個是教材錯誤,是按照原來的150%加計扣除計算的。 費用化支出(500-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