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注會 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補助 遞延收益攤銷
呵呵,你的理解是正確的,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自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起在該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應該是從10月份開始攤銷。
Ⅱ 政府補助的固定資產的遞延收益是次月攤銷,一般收益類的政府補助當月攤銷遞延收益,對嗎
不要被會計書本誤導,會給企業帶來損失的,稅法規定不是這樣的。
Ⅲ 政府補助用於研發,沒有期限,無償的,計入遞延收益嗎遞延收益如何分攤呢
政府補助如果是用於彌補成本的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如果是形成了資產,應當計入遞回延收益,答並隨著資產的折舊進度進行分攤。
從你說的來看,應該就是給了你一筆錢,怎麼用自定,也就是說分不清資本性還是費用性,建議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
Ⅳ 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是什麼
政府補助准則要求採用的是收益法中的總額法,以便更真實、完整地反映政府補助的相關信息。並在會計准則應用指南中要求通過"其他應收款"、"營業外收入"和"遞延收益"科目核算。
⒈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在其補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即: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費用或損失的,在取得時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費用或損失的,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按照固定的定額標准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應收全額計量,借記"其他應收款",貸記"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科目。不確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動中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計量,借記"銀行存款",貸記"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科目。涉及按期分攤遞延收益的,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
⒉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全額確認為當期收益,應當隨著相關資產的使用逐漸計入以後各期的收益。也就是說,這類補助應當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自相關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該項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通常為貨幣性資產形式,企業應當在實際收到款項時,按照到賬的實際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遞延收益"科目。將政府補助用於購建長期資產時,相關長期資產的購建與企業正常的資產購建或研發處理一致,通過"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科目歸集,完成後轉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自相關長期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相關資產計提折舊或攤銷時,按照長期資產的預計使用期限,將遞延收益平均分攤轉入當期損益,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時或結束前被處置(出售、轉讓、報廢等),尚未分攤的遞延收益余額應當一次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遞延。
頻道。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是什麼?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Ⅳ 政府補助攤銷的確認
總結一句話,只要是在建設期以前收到的資金要按月從收到之日起到建設回期滿,分月攤銷;如果是在答建設期以後收到的資金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分錄如下:在建設期以前收到資金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分期攤銷: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在建設期滿後收到資金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
Ⅵ 關於政府補助,什麼時候計入遞延收益科目,什麼時候計入營業外呢
1、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自相關的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該項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2、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費用或者損失的,在取得時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在確認相關的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者損失的,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6)政府補助形成的遞延收益的攤銷擴展閱讀:
2017 年5 月10 日 財會[2017]15 號《企業會計准則第16號——政府補助》的第二章《確認和計量》中:
第八條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沖減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或確認為遞延收益。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確認為遞延收益的,應當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合理、系統的方法分期計入損益。按照名義金額計量的政府補助,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前被出售、轉讓、報廢或發生毀損的,應當將尚未分配的相關遞延收益余額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損益。
第九條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分情況按照以下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一)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成本費用或損失的,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確認相關成本費用或損失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或沖減相關成本;
(二)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成本費用或損失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或沖減相關成本。
Ⅶ 政府補助遞延收益
因為你一開始確認收到國家政府補助1200萬元用於購買設備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你的遞延收益需要按受益期進行分攤的。
借:遞延收益 120
貸:營業外收入 120
Ⅷ 請問與資產有關的政府補助分攤的時間問題
你好。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內直接確認為當期損容益,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自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起,在該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分次計入以後各期的損益(營業外收入)。
上述規定中:「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對於應計提折舊或攤銷的長期資產,即為資產開始折舊或攤銷的時點。
由此可見,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其遞延收益的分配計入各期損益的時點、期間,應當與資產折舊、攤銷時點、期間,相一致。
Ⅸ 政府補助未收到部分以遞延收益反映,計入其他流動負債的原理解釋
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全額確認為當期收益,應當隨著相關資產的使用逐漸版計入以後各期權的收益。也就是說,這類補助應當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自相關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該項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通常為貨幣性資產形式,企業應當在實際收到款項時,按照到賬的實際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遞延收益」科目。將政府補助用於購建長期資產時,相關長期資產的購建與企業正常的資產購建或研發處理一致,通過「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科目歸集,完成後轉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自相關長期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相關資產計提折舊或攤銷時,按照長期資產的預計使用期限,將遞延收益平均分攤轉入當期損益,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時或結束前被處置(出售、轉讓、報廢等),尚未分攤的遞延收益余額應當一次性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遞延。
Ⅹ 遞延收益核算什麼屬於什麼會計科目政府補助為什麼計入遞延收益
遞延收益核算核復算企業根據政府補制助准則確認的應在以後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
遞延收益屬於流動負債性質的會計科目。
因為政府補助是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計入遞延收益,並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
附註:
(一)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
(二)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已確認的政府補助需要返還的,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一)存在相關遞延收益的,沖減相關遞延收益賬面余額,超出部分計入當期損益。
(二)不存在相關遞延收益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