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累計折舊與資產減值損失的區別用實例說明.
這是本人的學習筆記,絕對原創。
固定資產減值准備與折舊的關系:
①都核算固定資產的降低,共同作為資產減項,使得最終資產凈值等於可回收金額
聯系 ②計提准備原因有相同之處,技術進步和遭受破壞使資產價值降低是兩者共同原因
③相互關聯,減值准備是累計折舊的補充科目,矯正折舊估計中的偏差,使資產凈
值體現回收金額
①針對對象不同:折舊作為備抵項目是對資產原值而言; 減值准備是對凈值而言;
②處理及時性不同:折舊變更手續復雜,及時性差;准備可在期末及時調整;
區別 ③發生頻率和規律不同:折舊計提經常發生;減值視情況今年發生明年不一定發生
④所處時點不同:折舊在購置時作出的決定,主觀性較強的估計值;准備是根據凈
值與預計可回收金額之差確定的,是購置後某期期末的估計,比較客觀
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
固定資產凈額=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減值准備
Ⅱ 計算企業所得稅時,折舊和攤銷可以稅前抵扣壞賬損失和資產減值損失不可以抵扣
納稅人經營活動中抄使用的固定資襲產的折舊費用、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的攤銷費用可以扣除。壞賬損失和資產減值損失不可以,會計上可以扣除,但稅法上是不認的,由此會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企業所得稅法第十條第(七)項所稱未經核定的准備金支出,是指不符合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各項資產減值准備、風險准備等准備金支出。公司辦公用車的車輛保險費可以稅前抵扣,因為這屬於管理費用,公司正常的經營支出。
Ⅲ 攤銷、折舊、減值
攤銷 一般是指除了固定資產外的資產 再使用年限里 均勻攤銷 也有根據工作量進行回攤銷的情況
折舊答是固定資產在使用年限中用選定的折舊方法平均或者加速折舊
減值一般是指 資產的減值 一般情況記入資產減值損失中
攤銷一般在 無形資產 一章中最先提到 折舊是固定資產一章 減值有 專門的 資產減值一章
相關的知識很多 如果只是了解建議下載本 會計基礎 或者 初級會計師 看看
Ⅳ 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後,減值資產的折舊或攤銷費用應當在未來期間做相應調整(對還是錯)
對。
《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第十六條規定: 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後,減值資產的專折舊或者攤銷費用應屬當在未來期間作相應調整,以使該資產在剩餘使用壽命內,系統地分攤調整後的資產賬面價值(扣除預計凈殘值)。
Ⅳ 資產減值損失和累計折舊有什麼區別啊做賬時候怎麼區分
折舊是在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根據用途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當期損益。而資產減值是當資產的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時才確定計提資產減值准備。
Ⅵ 計提折舊應該怎麼做會計分錄;資產減值損失怎麼做會計處理
計提折舊時按固定資產所在部門分別計入各項費用
dr: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
cr:累計折舊
計提資產減值損失
dr:資產減值損失
cr:**資產減值准備/壞賬准備
Ⅶ 累計折舊和資產減值損失有什麼區別
1)「累計折舊」賬戶——屬於資產類的備抵調整賬戶,其結構與一般資產賬戶的結構剛好相反,累計折舊是貸方登記增加,借方登記減少,余額在貸方。累計折舊指企業在報告期末提取的各年固定資產折舊累計數。該指標按會計「資產負債表」中「累計折舊」項的期末數填列。
2)——與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區別
固定資產減值准備與折舊是固定資產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資產負債表內容上看,「累計折舊」與「固定資產減值准備」都是「固定資產」的備抵項目,兩者互為補充。共同反映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的減少。無論是計提減值准備,還是提取折舊,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正確計算損益、減少風險損失、合理確定價值補償尺度的謹慎性原則。
A——性質及目的不同
累計折舊是「資產價值損耗的計量」,它把固定資產的價值按照一定標准分攤到固定資產預計可使用的期限內,以實現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屬於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攤過程。折舊表示的是固定資產價值的減損,主要是由於固定資產參與生產經營活動而形成的價值轉移,它可以從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實質上是從「資產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對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進行定期比較。當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時,確認固定資產發生了減值,要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從而調整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以使賬面價值能真實、客觀地反映該資產在當前市場上的實際價值。固定資產價值所表示的價值減損,主要是由於企業外部環境或內部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與生產經營的關系不大,它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實務中更需要依賴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計提折舊是對固定資產價值的分攤,並不表示固定資產價值的實際減少。盡管折舊特別是加速折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映諸如技術進步等因素帶來的資產貶值的作用,但這並非折舊的主要作用,折舊也不能及時反映與調整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的偏差。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正是在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基礎上,以一種更靈活、更及時的方式,確保固定資產現時價值計量信息的有用性和相關性。因此,也有人認為,計提減值准備是對歷史成本的修正,反映了固定資產當前的價值,是一種資產計價的手段。
B——核算范圍不同: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范圍比計提減值准備的固定資產范圍要大
《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規定,除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和按規定單獨估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外,企業應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而對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規定是:企業應於期末對固定資產進行檢查,如發現存在下列情況,應當計算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以確定資產是否已經發生減值:①固定資產市價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於因時間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預計的下跌,並且預計在近期內不可能恢復;②企業所處經營環境,如技術、市場、經濟或法律環境,或者產品營銷市場在當期發生或在近期發生重大變化,並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③同期市場利率等大幅度提高,進而很可能影響企業計算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的折現率,並導致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大幅度降低;④固定資產陳舊過時或發生實體損壞等;⑤固定資產預計使用方式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如企業計劃終止或重組該資產所屬的經營業務、提前處置資產等情形,從而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⑥其他有可能表明資產已發生減值的情況。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全額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情形有:①長期閑置不用,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再使用,且已無轉讓價值的固定資產;②由於技術進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資產;③雖然固定資產尚可使用,但使用後產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資產;④已遭毀損,以至於不再具有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固定資產;⑤其他實質上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固定資產。」
C——核算時間不同
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是按月進行的,並根據用途分別計入相關的成本或當期費用,屬於因正常時間推移在不同會計期間的成本或費用,具有系統性和關聯性。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在並無論據表明減值已發生的情況下,一般不作賬務處理。因此,不同會計期間的減值損失與時間推移或正常使用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
D——計提方法不同
企業根據固定資產所含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來選擇折舊方法,可以採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除固定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有重大改變,可相應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外,一般折舊方法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調整。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沒有像折舊那樣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它主要是用於期末通過對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與其賬面價值的估價、分析比較、判斷來進行計提的。
E——計提基數不同
固定資產折舊是以固定資產原值減去預計凈殘值的余額作為折舊基數,並在預計使用壽命的折舊年限內計提折舊。固定資產如果已計提了減值准備,則應當按照該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固定資產原價減去累計折舊和已計提的減值准備)以及尚可使用壽命重新計算確定折舊率和折舊額;如果已計提減值准備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又得以恢復,則應當按照固定資產價值恢復後的賬面價值以及尚可使用壽命重新計算確定折舊率和折舊額。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而調整固定資產折舊額時,對此前已計提的累計折舊不作調整。 由此可見,固定資產原值、預計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等都是事先確定好的,屬於帶有一定主觀性的會計估算。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則是針對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而言的,在期末按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孰低的原則來計量,對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而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是依據核算日前後的相關信息確定的,不可事先確定。可見,相對折舊而言,固定資產減值准備這種估算是事後的,客觀一些,不同時間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金額具有不確定性。
F——納稅影響不同
《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企業經營活動中使用的固定資產折舊費可以在稅前扣除,不過接受捐贈和盤盈的固定資產,雖然會計上按配比原則允許計提折舊,但由於企業沒有支付任何代價,所以在企業所得稅上就不能扣除任何折舊費用。《企業會計制度》在原有四項減值准備的基礎上,按照謹慎性原則,結合國際慣例,又新增了包括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在內的四項減值准備。而《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則明確規定:「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存貨跌價准備、短期投資跌價准備、長期投資減值准備、風險准備基金(包括投資風險准備基金)以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提取的准備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備金都不得稅前扣除。」這就表明,無論企業採取什麼樣的資產減值准備政策,在稅收法規上均不予承認,以避免對所得稅產生沖擊。可見,企業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是不得在稅前扣除的,它對所得稅數額沒有直接影響,但因為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提取會影響折舊額的變化,因此會形成納稅的時間性差異。
G——賬務處理不同
固定資產的折舊與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息息相關,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其折舊額直接體現在企業的經常性費用中,提取折舊時,借「製造費用」、「管理費用」等科目,貸「累記折舊」科目,在一般情況下不存在沖回問題。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與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無直接關聯,導致減值的情形也並非經常發生,因而計提減值准備時,借「營業外支出—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科目,貸「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科目。在此後的期間,若表明固定資產發生減值的跡象全部或部分消失,則應在相關制度規定的范圍內轉回,借「固定資產減值准備」, 貸「營業外支出———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
Ⅷ 累計折舊,累計攤銷,資產減值損失,這些科目啥時候計入借方,啥時候貸方有點不是很懂這幾個科目
累計折舊抄對應固定資產,襲累計攤銷對應無形資產,都是資產的備抵賬戶。計提時計入貸方,核銷時(售出、報廢、投資等)計入借方。
資產減值損失賬戶是登記計提各項資產減值准備時所形成的損失,借方登記計提的各項損失(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等),貸方登記計提的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等損失後,相關資產的價值又得恢復的金額。
Ⅸ 累計攤銷、累計折舊、無形資產減值准備、資產減值損失的賬戶處理。
累計攤銷、累計折舊、無形資產減值准備、資產減值損失都是資產類的,但專很特殊,增屬加時在借方,減少時在貸方
;(計提時在貸方,攤銷,折舊增加在借方;沖減在借方,對外出售等在借方)
發生減值時:
例
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無形資產減值准備
對外出售時:
借:銀行存款
累計攤銷
無形資產減值准備
營業外支出--處置非流動資產損失
貸:無形資產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
Ⅹ 累計折舊和資產減值損失這兩個科目是什麼樣的關系
一、兩者的性質目的不同
兩者在性質上是不同的,目的也不完全一樣。
累計折舊是「資產價值損耗的計量」,它把固定資產的價值按照一定標准分攤到固定資產預計可使用的期限內,以實現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屬於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攤過程。折舊表示的固定資產價值的減損,主要是由於固定資產參與生產經營活動而形成的價值轉移,它可以從商品銷售中得到補償。
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實質上是從「資產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對可收回金額與帳面價值進行定期比較。當可收回金額低於帳面價值時,確認固定資產發生了減值,要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從而調整固定資產的帳面價值,以使帳面價值真實客觀地反映實際價值。固定資產減值所表示的價值減損,主要是由於企業外部環境或內部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與生產經營的關系不大,它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計提折舊是對固定資產價值的分攤,並不表示固定資產價值的實際減少。折舊不能及時反映與調整可收回金額與帳面價值的偏差;
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正是在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基礎上,以一種更靈活、更及時的方式,確保固定資產現時價值計量信息的有用與相關。
因此,計提減值准備是對歷史成本的修正,反映固定資產當前價值,是一種計價手段。
二、兩者的核算范圍不同
《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規定:「除以下情況外,企業應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1)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2)按規定單獨估價作為固定資產入帳的土地。」
而計提減值准備的核算范圍則規定:「企業應於期末對固定資產進行檢查,如發現存在下列情況,應當計算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以確定資產是否已經發生減值:(1)固定資產市價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於因時間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預計的下跌,並且預計在近期內不可能恢復;(2)企業所處經營環境,如技術、市場、經濟或法律環境,或者產品營銷市場在當期發生或在近期發生重大變化,並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3)同期市場利率等大幅度提高,進而很可能影響企業計算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的折現率,並導致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大幅度降低;(4)固定資產陳舊過時或發生實體損壞時;(5)固定資產預計使用方式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如企業計劃終止或重組該資產所屬的經營業務、提前處置資產等情形,從而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6)其他有可能表明資產已發生減值的情況。」
同時,《企業會計制度》第59條還規定了全額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情形:(1)長期閑置不用,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再使用,且已無轉讓價值的固定資產;(2)由於技術進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資產;(3)雖然固定資產尚可使用,但使用後產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資產;(4)已遭毀損,以致於不再具有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固定資產;(5)其他實質上已經不能再該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固定資產。已全額計提減值准備的固定資產,不再計提折舊。可見,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范圍比計提減值准備的固定資產范圍要大得多。
三、兩者的核算時間不同
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是按月進行的,並根據用途分別計入相關的成本或當期費用,屬於因正常時間推移在不同會計期間的成本或費用,具有系統性和關聯性;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在並無證據表明減值已發生的情況下,一般不必作帳務處理,因此不同會計期間的減值損失與時間推移或正常使用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系統的聯系。
四、兩者的計提方法不同
企業根據固定資產所含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來選擇折舊方法,可以採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除固定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有重大改變,可相應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外,一般折舊方法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調整;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沒有象折舊那樣有多種可選擇的方法,它主要是於期末通過對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與其帳面價值的估價、分析比較、判斷來進行計提的。
五、兩者的計提基數不同
固定資產折舊是以原值減去預計凈殘值的余額作為折舊基數,並在預計使用壽命的折舊年限內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如果已計提了減值准備,則應當按照該固定資產的帳面價值(即固定資產原價減去累計折舊和已計提的減值准備)以及尚可使用壽命重新計算確定折舊率和折舊額;如果已計提減值准備的固定資產價值又得以恢復,則應當按照固定資產價值恢復後的帳面價值以及尚可使用壽命重新計算確定折舊率和折舊額。應當注意的是因固定資產減值准備而調整固定資產折舊額時,對此前已計提的累計折舊不作調整。可見,固定資產原值、預計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等都是事先確定好的,屬於帶有一定主觀性的會計估算。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則是針對固定資產帳面價值而言的,在期末時按帳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熟低的原則來計量,對可收回金額低於帳面價值的差額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而可收回金額是依據核算日前後的相關信息確定的,不可事先確定。可見,相對折舊而言,固定資產減值這種估算是事後的,客觀一些,不同時間計提的減值准備金額具有不確定性。
六、兩者的納稅影響不同
《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第22條規定,企業經營活動中使用的固定資產折舊費可以在稅前扣除,不過接受捐贈和盤盈的固定資產,雖然會計上按會計核算的配比原則允許提取折舊,但由於企業沒有支付任何代價,所以在企業所得稅上也就不能扣除任何折舊費用。新《企業會計制度》在原有四項減值准備的基礎上,按照謹慎性原則,結合國際慣例,又新增了包括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在內的四項減值准備。而《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早就明確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存貨跌價准備、短期投資跌價准備、長期投資減值准備、風險准備基金(包括投資風險准備基金)以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提取的准備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備金都不得扣除。這就表明無論企業採取什麼樣的資產減值准備政策,在稅收法規上均不予承認,從而避免對所得稅的沖擊。可見,企業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是不得在稅前扣除的,它對所得稅數額沒有影響,但是因為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提取,會影響折舊數額的變化,因此會形成納稅的時間性差異。
七、兩者的帳務處理不同
固定資產的折舊與日常經營管理息息相關,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其折舊額直接體現在企業的經常性費用中,提取時借記「製造費用」、「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並且在一般情況下不存在沖回問題;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提取與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無直接關聯,導致減值的情形也並非是經常發生的,因而減值准備的計提時,借記「營業外支出——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科目。在此後的期間,若表明固定資產發生減值的跡象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則應在原已計提減值准備的數額范圍內轉回,借記「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科目,貸記「營業外支出——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科目。
盡管固定資產減值與折舊有著上述種種區別,但它們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累計折舊額的大小會影響固定資產減值准備計提數額的多少,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的提取,也實實在在地通過改變折舊的計提基數而影響折舊額的高低。另外,它們還反映了這樣一種關系:「原值」減去「累計折舊」等於「凈值」,「凈值」再減去「減值准備」等於「固定資產的帳面價值」。這最後得出的「帳面價值」,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刻該項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固定資產減值准備」也是「累計折舊」的修正與補充,它們共同反映著固定資產的現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