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資企業土地使用稅需要繳納嗎
您好來,外商投資企業和外源國企業通過行政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繳納場地使用費。1990年我國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後,生產經營用地一般都需要通過出讓的方式取得,並繳納土地出讓金,繳納土地出讓金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不再繳納場地使用費。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繳納場地使用費和土地出讓金,不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內資企業繳納土地出讓金,還要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稅負不一致。為公平稅負,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也應按照規定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
②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中方可以用場地使用權出資,請問場地使用權和土地使用權有什麼區別
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概念提出要比場地使用權晚一些,實際上,國有土地使用權才具有一回定的法律和經濟上答的意義。
因此,中外合營企業的場地使用權與國有土地使用權是存在區別的,主要的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含義不同:由於合營企業的場地使用權使用用途受到嚴格的限制,因此其不具備所謂市場上的價值,而國有土地使用權由於具備轉讓性,且可申請土地用途變更,因此其具備市場的轉讓價值,且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而變化。
(2)轉讓性不同:合營企業的場地使用權不具有可轉讓性,而有償受讓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依法定條件可以進行自由轉讓的出讓價格則是由政府制定,在實行出讓招標和拍賣後,則由市場確定。
(3)使用期限不同:場地使用權的使用期限與合營期限一致,而有償受讓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則依照土地用途的不同由法定自40-70年不等。
③ 什麼是外商投資企業場地使用費
外商投資企業場地使用費 在我國境內使用土地(包括集體土地)舉辦的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資企業,除依法經出讓取得土地使用權外,均必須繳納的一種土地有償使用費。
④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的場地使用
第四十四條 合營企業使用場地,必須貫徹執行節約用地的原則。所需場地,應當由合營企業向所在地的市(縣)級土地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查批准後,通過簽訂合同取得場地使用權。合同應當訂明場地面積、地點、用途、合同期限、場地使用權的費用(以下簡稱場地使用費)、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違反合同的罰則等。
第四十五條 合營企業所需場地的使用權,已為中國合營者所擁有的,中國合營者可以將其作為對合營企業的出資,其作價金額應當與取得同類場地使用權所應繳納的使用費相同。
第四十六條 場地使用費標准應當根據該場地的用途、地理環境條件、征地拆遷安置費用和合營企業對基礎設施的要求等因素,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並向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和國家土地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十七條 從事農業、畜牧業的合營企業,經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同意,可以按合營企業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向所在地的土地主管部門繳納場地使用費。
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從事開發性的項目,場地使用費經所在地人民政府同意,可以給予特別優惠。
第四十八條 場地使用費在開始用地的5年內不調整。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供需情況的變化和地理環境條件的變化需要調整時,調整的間隔期應當不少於3年。
場地使用費作為中國合營者投資的,在該合同期限內不得調整。
第四十九條 合營企業按本條例第四十四條取得的場地使用權,其場地使用費應當按合同規定的用地時間從開始時起按年繳納,第一日歷年用地時間超過半年的按半年計算;不足半年的免繳。在合同期內,場地使用費如有調整,應當自調整的年度起按新的費用標准繳納。
第五十條 合營企業除依照本章規定取得場地使用權外,還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場地使用權。
⑤ 租金與場地使用費的區別各需交什麼稅和稅率是多少
給人的感覺是租金有協議、有固定使用期限、使用費是固定的;而場地使用費是臨回時定的、沒有協議答、使用費是隨時可變的、使用期限沒有固定。這是2者的區分,但是租金和場地使用費都屬於財產租賃,依照5%的營業稅去地稅開票
⑥ 該地是有償使用,還是劃撥使用——從一宗案例看合資企業租賃用地的程序和用地性質
□白新亞
閱讀提示:根據省計委、省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批復,甲廠出地,與一中外合資企業簽訂了場地租賃合同,並收取了使用費,上繳到國有資產管理局。後來,該租賃場地面臨拆遷。土地補償該給誰,按照什麼標准給,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矛盾紛爭。
[案情]
Z公司是中外合資葯業公司,中方甲廠以地面實際凈資產作價,外方乙以現匯出資。對Z公司的用地,省計委在合資項目建議書中批復「合資公司場地向甲廠租賃解決」,省國有資產管理局下文批復「同意土地租賃給合資企業使用的意見,按國家有關規定收取使用費上交我局」。甲廠隨即與Z公司簽訂了場地租賃合同。
1997年12月,甲廠撤銷,1998年1月1日,甲廠的主管上級——省醫葯總公司與Z公司重新簽訂了場地租賃合同。但Z公司一直沒有土地使用證,也沒有土地他項權利證書。
由於舊城改造,Z公司租賃的場地面臨拆遷。如何補償,市拆遷辦認為,Z公司沒有土地使用證,不是廠區的使用權人。土地拆遷補償事宜只能與該土地使用權的主體——省醫葯總公司商談,補償應按劃撥土地對待。
Z公司認為,自己是合資企業,當初洽談合資事項和用地事宜均是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的,自己應該是所租賃土地的合法使用權主體,拆遷人必須與Z公司直接商談土地搬遷事宜,並且應該依法按本市土地市場價格作拆遷補償。
僵持之際,2005年9月,省醫葯總公司給Z公司出具了一份關於Z公司全權代表總公司與拆遷人商談土地拆遷補償事宜的委託書。但在商談中,對按劃撥土地作補償還是按市場土地價作補償,又是相持不下。無奈之際,經省有關方面的領導協調,為避免影響本地的投資環境,拆遷人答應按土地市場價給Z公司作搬遷安置補償,事情才得以平息。
[分析]
其實,本案並不復雜,只要翻查一下當時國家關於外商投資企業用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照分析一下Z公司的用地審批和所簽訂的租地合同,就會清楚。
1983年9月20日國務院《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七條(2001年修改後為第四十四條)規定,合營企業使用場地,應向所在地的市(縣)級土地主管部門提出申請,通過簽訂合同取得土地使用權;1987年5月19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加強外商投資企業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第四點指出,凡外商投資企業用地,一律到土地管理部門依法辦理手續;第六點指出:中外合營企業用地,不論新征土地,還是利用原有企業的場地,都應計收場地使用費;1990年12月31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外商投資企業用地管理工作座談會紀要》第四點指出,租賃房屋、場地舉辦外商投資企業,必須繳納土地使用費;第五點指出,場地使用費由土地開發費和土地使用費組成,土地開發費為土地開發投資的一次性補償,包括征地、拆遷費用和外商投資企業直接配套的基礎設施投資;土地使用費是土地資源有償使用的費用,即「地租」,是土地所有權的經濟體現,逐年徵收。土地出讓金是出讓土地使用權時一次性收取的費用,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均應有償有期使用土地。
上述法規和政策表明,①外商投資企業用地,必須與當地市、縣土地管理部門簽訂土地使用合同;②必須按合同約定,或一次性繳納土地出讓金、或逐年繳納土地使用費;③外商投資企業是所用土地的使用權主體;④外商投資企業用地類型為有償有期限的使用權。
但為什麼Z公司的「場地租賃合同」是與中方甲廠簽訂的呢?應該說,這與甲廠隸屬省級企業,國有資產屬省國有資產管理局管理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講,省醫葯總公司按省計委和省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批復批准甲廠與Z公司簽訂場地租賃合同,也不能算錯。但土地的屬地管理關系又決定了Z公司的「場地租賃合同」應與市土地局簽訂,並向市土地局繳納地租(有償使用費)。外商投資企業的場地使用費由劃撥土地取得費(原征地費等)和土地資源有償使用費(地租)兩部分組成,這就形成了劃撥土地取得費應按原企業投資隸屬關系繳給省國資局,而地租則應按屬地管理關系交給市土地局。那麼,此問題的合理解決辦法是:兩級相關部門應按標定地價60%以下土地資產、40%以上出讓金的比例關系,按各自管理范圍協商確定Z公司所交場地租賃費的分解比例,並由市土地局規范原土地租賃合同並向Z公司頒發土地使用證。
對本案來說,雖然Z公司的土地補償因有關領導關注而得到解決,但拆遷人不能因Z公司「場地租賃合同」是與甲廠簽訂,而否認Z公司對廠區土地使用權的主體資格和土地的有償使用性質。因為,對外商投資企業場地使用費的管理,是政府內部的國有資產分級管理問題;從民事法律關繫上講,合同只是形式,實質要看甲廠依據土地租賃合同收取的場地使用費最後歸誰所有,醫葯總公司的批復指明:「收取的使用費上交總公司,由總公司轉交省國有資產管理局。」這就很清楚了,甲廠代表的不是本企業這個普通的民事主體,其(包括後來的省醫葯總公司)合同主體地位是授權代理,是作為國有土地資產這個特殊的民事主體——政府,與Z公司簽訂場地租賃合同的,該合同性質,與現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中租賃土地使用權的性質有類似之處。
⑦ 外商投資企業土地使用費如何徵收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五條規定:「中國合營者的投資可包括為合營企業經營期間提供的場地使用權,如果場地使用權未作為中國合營者投資的一部分,合營企業應向中國政府繳納使用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一條規定:「外資企業除依照本章規定取得土地使用權外,還可以依照中國其他法規的規定取得土地使用權。」從上述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中可以看出,場地使用費是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為取得土地使用權而繳納的使用費。財政部於1997年明確場地使用費屬於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1990年我國開始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後,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和國務院辦公廳分別於1994年、1999年明確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外資企業,不再繳納場地使用費。
因此,場地使用費與土地出讓金類似,是國家有償讓渡土地使用權而收取的費用,是企業在土地取得環節支付的成本。而城鎮土地使用稅是國家無償取得的稅收收入,是企業在土地保有環節支付的稅收,場地使用費與城鎮土地使用稅的性質、體現的權益、隸屬的環節均不相同。因此,徵收城鎮土地使用稅與是否繳納場地使用費沒有關系。
《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場地使用費徵收有關問題的請示》
一、根據我國現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政策,外商投資企業是否繳納場地使用費,應當區別以下情況而定:
(一)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外商投資企業由於沒有支付土地出讓金,應當按規定繳納場地使用費。
(二)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外商投資企業由於已支付了土地出讓金,不再繳納場地使用費。
(三)以租賃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如租金計算時已考慮場地開發和土地使用費因素,則不需繳納場地使用費;如租金中未予考慮場地開發和土地使用費因素,則由承租人即外商投資企業繳納場地使用費。
(四)在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中,外商投資企業的中方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提供合作條件的,應當由中方投資者區別以上情況繳納場地使用費。
二、外商投資企業繳納的場地使用費或支付的土地出讓金,都作為土地資源的取得成本進行財務處理,同時應當依法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
⑧ 土地使用費和場地使用費的區別
場地使用費是由國家對中外合營企業或外資企業建設用地或使用中方場地所徵收的一種費用,主要用於中外合營企業、外資企業徵用土地的費用和中外合營企業、外資企業廠外公共設施的投資,專款專用。
也就是對中外合營企業、外資企業的限制。
土地使用稅是指在城市、縣城、建制鎮、工礦區范圍內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以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為計稅依據,依照規定由土地所在地的稅務機關徵收的一種稅賦。由於土地使用稅只在縣城以上城市徵收,因此也稱城鎮土地使用稅。
主要的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含義不同:由於合營企業的場地使用權使用用途受到嚴格的限制,因此其不具備所謂市場上的價值,而國有土地使用權由於具備轉讓性,且可申請土地用途變更,因此其具備市場的轉讓價值,且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而變化。
(2)轉讓性不同:合營企業的場地使用權不具有可轉讓性,而有償受讓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則依法定條件可以進行自由轉讓的出讓價格則是由政府制定,在實行出讓招標和拍賣後,則由市場確定。
(3)使用期限不同:場地使用權的使用期限與合營期限一致,而有償受讓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則依照土地用途的不同由法定自40-70年不等。
(4)價值的確定方式不同:根據規定,場地使用權的作價金額應當與取得同類場地使用權所應繳納的使用費相同,因此,場地使用的價值是由合營雙方在作價協議中確定的;而土地使用權的價值是由相關的資產評估機構按照資產評估的一般方法來評估確定的。場地使用權的本質也是土地使用權。
⑨ 外資企業土地使用費具體如可交納
您好復! 根據您提供的信息,制我們回復如下 如果信息不完整,請與我們再次溝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第二條的規定,在城市、縣城、建制鎮、工礦區范圍內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為城鎮土地使用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繳納土地使用稅。前款所稱單位,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以及其他企業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家機關、軍隊以及其他單位;所稱個人,包括個體工商戶以及其他個人。 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對外資企業及外籍個人徵收房產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第3號)的規定,根據2008年12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第546號令,自2009年1月1日起,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稅暫行條例》,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和組織以及外籍個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國發[1986]90號)繳納房產稅。在征稅范圍、計稅依據、稅率、稅收優惠、徵收管理等方面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國發[1986]90號)及有關規定執行。歡迎再次咨詢!
⑩ 中外合資企業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方式成立全資子公司都需要什麼費用
土地使用權屬於無形資產,外商投資公司的注冊資本有一定比例要求必須是現金,公司法要求至少30%的注冊資本是現金。
無形資產估值需要找估值公司來做,會產生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