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容積率低於0.4,計算土地增值稅時扣除的土地成本,應該按照土地面積乘以2來分攤總的土地成本
不是,土地增值稅中沒有這個規定。財稅[2010]121號文件規定,自2010年12月21日開始,對按照房產原值計稅的房產,無論會計上如何核算,房產原值均應包含地價,包括為取得土地使用權支付的價款、開發土地發生的成本費用等。
宗地容積率低於0.5的,按房產建築面積的2倍計算土地面積並據此確定計入房產原值的地價。
② 房地產企業土地成本核算是按佔地面積為基數計算還是建築面積計算
國家稅務總局於2009年3月印發的《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辦法》(國稅發[2009]31號)對土地成本的分配作了如下規定:土地成本一般按佔地面積法進行分配。如果確需結合其他方法進行分配的,應商稅務機關同意。土地開發同時連結房地產開發的,屬於一次性取得土地分期開發房地產的情況,其土地開發成本經商稅務機關同意後可先整。
③ 土地成本是否可以按佔地面積進行分攤
中華。會計網校忘情水回復: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清算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6〕187號),如同一宗土地上,納稅人開發的房地產為分體式,即住宅、非住宅分別獨立建設於土地上,可考慮按住宅、非住宅佔地面積進行分攤,分攤方法須報請主管稅務機關審核。
④ 土地成本如何分攤
這個,我認為,屬於你們公司會計政策的范疇,你們可以制定一個分攤原則,然後一直按該會計政策執行。建議可以參照房產稅對地下室等打折徵收的模式,分攤成本時,在按面積分攤的基礎上,再給地下室核定一個分攤比例,如40%。
地下室分攤成本=總需分攤成本*(地下室面積*40%)/(地下室面積*40%+其餘地上部分面積)當然,如果能夠根據成本習性來分攤,那當然更好,也更科學。因為地下室確實是因為相關因素而發生了那麼多成本,這樣成本就是真實的,而不用考慮是否虧損。
⑤ 房子建築面積和土地分攤分攤面積有何區別
房屋的建築面積系指外圍水平面積及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其中包括房屋建築面積、共有建築面積、使用面積等的測算。土地分攤分攤面積就是由樓上業主共同分擔的面積。比如樓梯間、電梯間、機房等。
⑥ 請教:商品房價格中的土地成本是如何分攤的
如果你知道一定要告訴我
⑦ 房地產土地增值稅清算單位建築面積成本怎麼計算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清算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6〕187號)規定:"在土地增值稅清算時未轉讓的房地產,清算後銷售或有償轉讓的,納稅人應按規定進行土地增值稅的納稅申報,扣除項目金額按清算時的單位建築面積成本費用乘以銷售或轉讓面積計算。
單位建築面積成本費用=清算時的扣除項目總金額÷清算的總建築面積"因而,您應當區分不同類型的房產,根據上述政策的規定進行處理。
⑧ 房地產企業土地成本及其他成本如何分攤
這個,我認為,屬於你們公司會計政策的范疇,你們可以制定一個分攤原則版,然後一直按該權會計政策執行。
建議可以參照房產稅對地下室等打折徵收的模式,分攤成本時,在按面積分攤的基礎上,再給地下室核定一個分攤比例,如40%。
地下室分攤成本=總需分攤成本*(地下室面積*40%)/(地下室面積*40%+其餘地上部分面積)
當然,如果能夠根據成本習性來分攤,那當然更好,也更科學。因為地下室確實是因為相關因素而發生了那麼多成本,這樣成本就是真實的,而不用考慮是否虧損。
⑨ 成本分攤 剪力牆和基坑的成本如何分攤到地上建築
「企業下列成本應按以下方法進行分配:(一)土地成本,一般按佔地面積法進行分配。如果確需結合其他方法進行分配的,應商稅務機關同意。」所謂佔地面積法31號文也進行了定義,31號文第二十九條:佔地面積法指按已動工開發成本對象佔地面積占開發用地總面積的比例進行分配。
我認為,土地成本按物業佔地面積進行分配不太合理,同時在操作上也有很大難度。理由如下:
1、土地成本和土地容積率存在極大相關性。容積率即地塊的地上建築物的建築面積與該地塊的面積的比率,容積率越高,說明小區建築面積越大,地塊的居住密度大;容積率越小,說明小區的建築面積越小,地塊的居住密度小。而每個土地在獲得時,基本都有容積率規定,框定了該土地的最大建築面積。因此,在土地市場中,容積率越高的地塊往往土地拍賣價格越高,這時的土地成本按照總建築面積或總可售面積計入單位成本應該比較合理。一般土地拍賣市場上都會按土地成交價及容積率計算樓板價,以此判斷土地價值是否合理(即麵包和麵粉誰貴的問題)。
2、物業的佔地面積雖然也會影響物業的售價,但並不存在佔地面積越大物業售價越高的線性關聯,這時,土地按物業佔地面積進行分配必然使得開發產品收入和成本的不配比。比如,在同一土塊中建造不同的物業形態,如別墅和小高層,這時,小高層每平方建築面積所佔的宗地面積要遠小於別墅所佔的宗地面積,如果說別墅的單位佔地面積是小高層的5倍,但別墅的售價絕不可能也達到小高層售價的5倍,因此一般財務處理中上例中的別墅和小高層土地成本都按照可售面積(或建築面積)進行分攤。
3、按物業佔地面積進行分配在操作上也有很大難度。在物業大產證上,宗地面積所對應的土地面積均指的是整個項目土地面積,即使存在不同物業形態,在不同物業形態大產證上的宗地面積也沒有進行分割。在缺乏專業測繪資料的情況下,既要確定不同物業形態的實際佔用面積,又要合理分攤公共面積,如道路、綠化、變電站等,這明顯不切合實際,哪個房產公司有這能耐我真服了他。
因此,31號文按「佔地面積法進行分配」在即不完全合理又無法執行的情況下,可能只能流於形式,在實務中,絕大部分的納稅人應該還是會將土地成本按照總建築面積或總可售面積分攤計入單位成本。
另外補充一點個人想法:31號文三十條規定實際上給了納稅人一個稅收籌劃的空間,納稅人可先對其不同物業形態的土地增值稅稅負進行測算,如果測算後不同物業的土地增值稅存在稅率差,那麼納稅人可按31號文的規定按「佔地面積法進行分配」以此降低稅負。
比如,企業同一地塊分期開發(此情況下土地增值稅需分期清算),一期小高層和高層,二期為別墅,如果企業以前按建築面積分攤土地成本,測算後小高層和高層土地增值稅適用稅率30%,別墅土地增值稅適用稅率50%,即不同物業的土地增值稅存在稅率差,那麼此時納稅人可以按31號三十條規定按「佔地面積法進行分配」土地成本,增加別墅土地成本,以此達到減少土地增值稅稅負的效果。
⑩ 土地增值稅的土地成本按什麼原則分攤在兩種不同的住宅上
一般就是建築面積法
第三十一條扣除項目金額的計算分攤:
(一)納稅人分期開發項目或者同時開發多個項目的,或者同一項目中建造不同類型房地產的,應按照受益對象,採用合理的分配方法,分攤共同的成本費用:
1.佔地面積法:即按照房地產土地使用權面積占土地使用權總面積的比例計算分攤;
2.建築面積法:即按照房地產建築面積占總建築面積的比例計算分攤;
3.直接成本法:即按照受益對象或清算單位直接歸集成本費用;
4.稅務機關確認的其他合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