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青海省每年鼠害投入使用費用

青海省每年鼠害投入使用費用

發布時間:2021-04-28 18:29:25

A. 青海料的平安扣帶著有害嗎

天然的玉石帶著對人的身體沒有任何危害
相反
由於天然玉石含有稀少的微量元素
對人的身體還是有益的
這也是戴玉保平安,和「玉養人」說法的由來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你

B. 青海康普沙棘講座,真的假的,屬於直銷還是傳銷產品。我的意思是這樣葯有害嗎。

這是會銷,賣價比成本高處很多自然有的賺

C. 最近青海衛視播半月生發素有用嗎半月生發,有那麼神奇嗎。又是在害人吧。

那麼我們覺得這個電視裡面就是說不出來的話,一般就是說功效比較呃,不會誇大的,太利離譜啊!

D. 2001年,位於黃河、長江發源地的瑪多縣鼠害面積已達135.07萬公頃,每公頃鼠類高達250隻,每隻鼠每年啃食

135.07萬=1350700,
1350700×250×47÷250,
=1350700×47×250÷250,
=63482900,
=6348.29(萬只).
答:每年全縣被鼠類啃食的鮮草可供6348.29萬只羊食用一年.

E. 每年全國遭受鼠害草原總面積

我國是一個草原資源大國,擁有各類天然草原約60億畝,居世界第二位,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41.7%,其中西部地區面積近50億畝,佔全國草原面積的84%。草原是西、北部地區維護生態平衡的主要植被,是國家的綠色生態屏障,也是少數民族牧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牧區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牧區草原保護形勢嚴峻

近年來,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但草原生態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遏制。我國已有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草地退化面積每年約3000萬畝,退化速度為每年0.5%,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設速度每年僅為0.3%。全國荒漠化土地每年以262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其中90%發生在牧區草原。青海中度退化草原面積已達1.1億畝,嚴重退化6600萬畝,沙化2895萬畝,共占草原總面積的37.2%。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已達1.46億畝,占內蒙古草原總面積的23.5%。

鼠蟲害得不到有效控制。我國三分之一左右的草原不同程度地遭受鼠蟲災。青海省鼠害面積多達8100萬畝,草原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區,牧草損失60%以上。害鼠、害蟲嚙食牧草的速度極快,且多攝取優良牧草的幼嫩枝、葉、芽等,致使牧草生長發育受到抑制,而被遺棄的雜類草卻迅速生長和發育,使牧草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發生明顯的變化,草地生產力下降50%以上。

草原生態惡化不僅危及牧區群眾的生存,還危及西部乃至全國的生態。草原生態惡化帶來了水土流失、江河斷流、湖泊乾涸、綠洲消失、自然災害頻繁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全國生態環境。沙塵暴頻繁發生,西沙東進,北沙南侵,掩埋農田,毀壞交通與通訊設施,已波及華北及東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特大洪水、黃河斷流時間年甚於年,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草原生態惡化還使一些牧區出現無草可牧的狀況,少數地方已出現「生態難民」。

草原保護和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突出

草原生態環境的破壞,除了自然因素,人的超自然承載力的活動是重要因素。重經濟增長、輕草原保護,盲目的掠奪性開采嚴重。上世紀50年代以來,北方和青藏高原已有2億多畝優良草地被當做宜農荒地開墾。內蒙古在三次大開荒中開墾3700多萬畝草原,天然草原退化面積累計已超過4億多畝,占草原可利用面積的43.8%。新疆從1950年到1987年,共開墾草原5400多萬畝,基本上是緊缺的冷季草場,致使600多萬頭標准畜缺乏冬草場,1050萬頭標准畜缺乏春秋草場。我國北方33.4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中25.4%是因草原過度農墾引起的。挖葯材、摟發菜、挖金、開礦造成草原植被破壞。新疆挖葯材使2000多萬畝草原被破壞。在10多年的時間里,多達200萬人次摟發菜者,非法進入內蒙古大草原,使2.2億多畝的草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人畜過快增長,草原嚴重超載。我國人均佔有草原面積只有0.33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據國際公認標准(內羅畢世界沙漠會議提出),乾旱地區每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態容量標准為7人。目前,我國以草原畜牧業為主的牧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12人,除少數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外,大部分地區已超過自然生態值的極限。牧區人口增長加劇了超載過牧。內蒙古1970年代超載150萬羊單位,1980年代超載250萬羊單位,到目前已超載2000多萬羊單位。我國北方沙漠化成因中草原過度放牧佔28.3%。

改革滯後,制度性障礙刺激過度開發。牧區推行「草畜雙承包」經營責任制已10多年,但由於種種原因,據2000年統計,仍有45%左右的草原未落實承包經營責任制。牲畜私有私養與草場公有公用的矛盾日趨突出,致使超載過牧進一步膨脹,搶牧、濫牧,掠奪式利用普遍存在。

草原保護建設投入嚴重不足。近些年來,特別是2003年1月啟動退牧還草工程後,國家對牧區草原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同草原治理需要相比,則顯得實在太少。據有關部門統計測算,2001年以前國家投入草原建設的資金平均每畝僅為7分錢。由於牧區經濟的相對不發達,牧區地方財政大多入不敷出,地方財政基本無法安排草原保護和建設的投入。牧區農牧民收入普遍較低,相當一部分牧民仍沒有解決溫飽,能夠用於草原建設的投入非常有限。在草原保護和建設欠帳多、投入普遍不足的前提下,牧區難以進行持續的大規模的草原保護和建設,原有主要用於農牧業生產的水渠、水庫、管道等大多老化失修,損壞嚴重,難以發揮應有效益,加劇了草原生態惡化。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牧區經濟發展和草原保護的關系

我國牧區大多地處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全國266個牧業、半農半牧業縣(旗)中,223個縣(旗)屬於民族自治地方。這里的少數民族世代以草原為生存基礎,長期靠草原畜牧業求發展。草原資源狀況直接影響到牧區少數民族的興衰,關繫到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寧。促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牧民收入,同時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尊重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草原資源。科學利用、保護建設好牧區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政治意義。維持牧區草原生態平衡,是保持草原畜牧業生態經濟平衡的基礎。要以草定牧,制定並嚴格執行草原載畜量標准,保持草畜平衡。要建立草原保護區,嚴禁破壞性開墾,嚴禁採挖。要將經濟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作為各級政府的自覺行動。

堅持不懈地推進退耕還草和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西部生態建設中,一些乾旱地區和荒漠化地區的植被建設更適合以草為主,草灌先行。但一些牧區程度不同地存在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重造林輕種草的傾向,一些地方出現了森林面積增長,但生態反而惡化的現象。要加強退耕還草和退牧還草工程的科技配套服務,依靠技術進步推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要加強畜種改良,推廣優良適用草種、舍飼圈養、飼草料加工、分群喂養方式等適用技術。要抓緊防治鼠蟲災害的綠色環保技術研究。

全面落實草原承包經營責任制。實行草原承包經營是保護和建設草原的體制保障。草原承包經營、有償使用,是防止盲目開墾、濫采濫挖、過度放牧、只取不予、生態惡化的有效措施。要解決「草原無主、放牧無界、使用無償、建設無責」的問題,將生產者對草原的權、責、利統一起來,調動廣大農牧民管好、用好、保護好、建設好草原的積極性,拓寬草原建設資金渠道,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同時,要研究草牧場的出租、轉讓、轉包等流轉機制,促進生產要素的積極組合。

加快牧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步伐。牧區草原的生態環境惡化,人的勞動方式、謀生方式是重要因素。在退耕還草和退牧還草的過程中,必將閑置部分牧區勞動力。唯有依託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才能吸收富餘勞動力,使之從第一產業轉化為從事二、三產業,既減輕牧區人口依附於草原的生存壓力,也加快牧民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化,增加收入。

加大對草原保護和建設的資金投入。牧區舍飼圈養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草畜改良資金短缺;草產業和飼草基地規模較小,退牧後飼草缺口較大;畜牧業經濟效益不高,品種改良須進一步加強;草原蟲鼠災害嚴重,生態建設成果的管護困難。西部地區總體上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地方財政和牧民的財力有限,國家需要建立穩定的草原保護和建設投資渠道,進一步加大對草原保護和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與畜牧業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F. 中國草原植被

一、我國草地資源面臨嚴峻的危機
(一)「三化」草地面積迅速擴大
1.草地退化。當前世界上天然草地普遍退化和逐步消失,每年草地退化、沙化和鹽鹼化面積,約佔世界草地總面積的0.1%。
我國退化草地集中分布於北方草原帶,西部荒漠草地及荒漠區山地草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部分村寨周圍的南方優良草地也出現退化。據調查,80年代中期,北方11片重點牧區退化草地已佔可利用草地的39.7%;90年代北方12省(區)草地退化面積已佔該區草地總面積的50.24%。全國天然草地退化面積目前仍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北方牧區草地較60年代初產草量下降了1/3—1/2,草地家畜個體體重下降了10%—30%。草地退化形態由線狀、點狀退化發展到帶狀、片狀退化階段;退化程度也不斷加重。
2.草地荒漠化與沙化。全國現有荒漠、荒漠化土地面積262萬km2,其中風蝕沙化土地面積160.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16.7%,以新疆、內蒙沙漠化面積最大,黃河兩岸已成形50km長的沙帶;四川若爾蓋縣干線公路兩側500—1000m以內的草地幾乎全部沙化,沙漠化面積正不斷擴大,50年代至80年代增加了6.4萬km2,目前仍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擴展,北沙南侵、西沙東進,其中80%的土地荒漠化、沙化,發生在天然草地。已有235.3hm2草地成為沙漠土地。
3.草地鹽鹼化。目前我國草地鹽漬化面積已達930萬km2,大面積發生於東北西部的松嫩草原、內蒙古西部、新疆、甘肅、青海等乾旱荒漠區、綠洲邊緣及大水漫灌改良草地。
(二)草地水土流失日益嚴重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1999年達到180.83萬hm2。與1989年相比,西部10年來水土流失面積增加了19.99萬km2,增加了27.03%。草地植被開墾、濫挖、濫采,造成植被覆蓋度降低,土壤裸露,使草地水土流失逐漸加重,成億噸泥沙輸入長江、黃河。目前我國草地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230萬hm2。泥沙淤積造成江河洪水災害,已成國家心腹之患。
(三)草地植被破壞嚴重,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
近年來,每年有成百萬農牧民湧入內蒙、新疆、甘肅、寧夏、青海等地草原挖葯材,大面積破壞草地植被,僅內蒙已破壞草原1267萬hm2,其中200萬hm2完全沙化。草原上的葯用植物如貝母、雪蓮、紅景天、鎖陽已近瀕危。
在新疆、青海、西藏、內蒙等草原區,大量的藏羚羊、野驢、藏雪雞、盤羊、北山羊、麝等草原珍稀野生動物被獵殺、偷捕。僅可可西里草原上的數百萬只野生藏羚羊、野驢,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就被偷獵得僅剩數萬只,已瀕臨滅絕的邊緣。
(四)草地鼠蟲災害嚴重
目前我國北方和西部牧區草地鼠害嚴重,每年鼠害發生面積都在2000萬公頃以上,其中達到防治指標的受害面積1700萬hm2左右。僅青藏高原草地,每年因鼠害損失的載畜量達2000萬羊單位。
我國每年都有草地蟲害發生,達到防治指標的草原蟲害面積約550萬公頃左右,而每年防治達到指標的面積僅350萬公頃左右,難於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新疆、內蒙古、青海、四川等省(區)每年草地蟲害發生面積均在百萬公頃以上,且有蔓延之勢;陝西、寧夏、東北三省也有較大面積的草原蟲害發生。
(五)草地自然災害頻繁
牧區惡劣的氣候條件,草地超載過牧,越冬草料儲備能力低,牧業基礎設施薄弱,致使我國北方和西部草原牧區自然災害頻繁,每年受災面積約在500萬公頃以上。近40年來,因災死亡牲畜2億頭(只)以上,約相當於同期出售的商品畜數量,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300億元。
建國以來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六大牧業省(區)共發生大、中雪災60多次,旱災26次。北方乾旱草原區和乾旱荒漠區的沙塵暴、揚沙與浮塵天氣頻繁發生,並直接威脅到京、津及華北地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二、加強草地保護和建設是草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一)草地是我國的重要生態屏障
草地佔我國土地面積的40%,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是綠化祖國的主體,改造沙漠的先鋒、治理水土流失的主體。我國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及其主要的支流發源於草原區,其上中游大都流經草原區,天然草地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1.草地的防風固沙作用
草地植被的不斷破壞所造成的災害,早已有國內外歷史的深刻教訓。草地沙化,使沙塵源面積大幅增加,招致北方沙塵天氣愈來愈頻繁,我國特大沙塵暴天氣60年代發生8次,70年代發生13次,80年代發生14次,90年代發生23次。2000年春幾次襲擊北京的沙塵暴和揚塵天氣,其沙源大都來自內蒙古中部乾旱荒漠草原區和河北壩上的乾旱草原區。
草地植被能有效地降低風速,寸草擋大風。美國在北部乾旱草原區建立與風向垂直的高原草障,兩草障之間的風速與無草障相比,降低19%—85%。我國利用草本植物固沙,特別是在乾旱區草原飛播沙蒿固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有些草地灌木,如沙棘、沙拐棗、檸條等,是治理沙化土地的適宜植物。
加強和加快草原的保護與建設力度,增大草地植被的覆蓋度,增加國土綠色屏障面積,以增強草地的總體防風固沙能力,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土地荒漠化進程,減少沙塵和沙塵暴的危害,促進我國整體生態環境的優化。
2.保護草地,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由於天然草地超載過牧開墾草地,破壞草地植被,造成長江、黃河水土流失日益嚴重。長江源頭的通天河、扎曲和大渡河源頭,流域面積15.86萬km2,基本屬於天然草地分布區,目前其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0.63萬km2,占這一流域面積的67%。黃河流域的陝西省水土流失面積13.75萬km2,佔全省面積的2/3,每年輸入黃河泥8億噸,占黃河三門峽以上總輸沙量的1/2。同時,水源涵養功能下降,黃河、長江出青海省的徑流大幅減少。1956—1989年,黃河上游多年平均流量為677m3/s,而1990—1996年,平均流量減少22.7%,共減少來水量227億m3,龍羊峽水庫因達不到設計蓄水量,每年少發電24億千瓦時,損失上百億元。
天然草地植被可以減少降水對地表土壤的沖刷,截留可觀的降水量。據美國試驗,蘭莖冰草對降水的載留量可達50%,草原土壤比無植被的空曠地對水分有較高的滲透率,對涵養土壤水分有積極作用。
草地植物根系緻密,其強大的根系對土壤有較強的吸附力和粘著力,對防止土壤侵蝕、減少地表徑流效果非常顯著。在黃土高原測定,農田比草地的水土流失量高40—100倍,種草的坡地與不種草的坡地相比,地表徑流量可減少47%,沖刷量減少77%。
特別要指出,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高於灌叢和森林,生長7—8年的森林,攔蓄地表徑流的能力為34%,而生長兩年的草地攔蓄地表徑流的能力為54%,高於森林20%。草地可減少徑流中的含沙量70.3%,而森林僅能減少徑流中的含沙量37.3%。長期實踐還證明,坡度較大的山地、黃土高原與南方紅黃壤區等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單純採用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不好,成林率低。而先草後林或草林相伴進行,則有助於造林成功。適合各種氣候、土壤、地形條件的草種比可供選擇的適生樹種多,草種的採集與供應也比適生樹種的種苗好解決。種草的成本更比植樹造樹成本低若干倍。種草當年或第二年即見效,而種樹要5—10年才能郁閉成林,對一些貧瘠、陡坡、土壤礫石含量高、蓄水力低的土地,種草是恢復植被覆蓋率最高的途徑。
鄧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指出:「象西部不少地方應下決心以種草為主。」1982年又指出「首先要種草,草起來了就可以種樹、放牧、保持水土。」在黃河中游的的陝北榆林地區,實施飛播種草,10年間泥土沖刷量減少99%;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通過人工種草、改良草地、圍欄封育,使草地植被覆蓋度由36%增至60%,沙漠化面積占土地面積的比例由61%減至35%;蘭州市皋蘭山長期以來種樹難活,飛播沙打旺成功後,帶動了灌喬的發展,使「黃山」變成了「綠山」。
(二)保護和建設草地資源有利於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天然草地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只要合理利用,加大保護與建設的力度,就能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
我國天然草地由於長期沿襲了低投入、靠天養畜、全年放牧、超載過牧的落後生產方式,是單位面積生產效益最低的農業生產部門,主要生產指標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天然草原單位面積產值僅相當於有較大面積人工草地支持的澳大利亞的1/10、美國的1/20。
上述差距,也是我國草地畜牧業的發展空間。國外經驗證明,每當人工草地佔地總面積的比例提高10%時,草地畜牧業產品總值將提高一倍。我國當前人工草地面積的比例還不及2%,發展空間很大,如果我們能加大草地投入、提高人工草地的比例、改善草地畜牧業的基礎設施,變全年放牧為暖季放牧,冷季圈養舍飼,實現增草增畜和草地的永續利用,就能極大地提高草地的第一生產力。
(三)保護和建設草地資源有利於民族地區經濟的繁榮和邊疆的鞏固
我國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長期從事草地畜牧業生產,草地家畜和畜產品是他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草地資源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物資基礎和經濟基礎。草地除用於發展畜牧業外,還有豐富的經濟動植物資源,對增加少數民族人民的經濟收入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國數萬公里的陸上邊界線,絕大多數處於天然草地分布區,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於鞏固國防,保持邊疆的穩定與安寧,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同時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義。邊疆經濟的發展和政治上的穩定,也為我國與友鄰國家和睦相處、開展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國際貿易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保護和建設草地資源可加快西部開發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1.以天然草地為基礎的草地畜牧業是西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
我國西部歷來為傳統的草地畜牧業區。西部12個省區擁有天然草地有效面積27882.9萬公頃,佔12省區土地面積的41.31%,是西部地區面積最大的土地類型,分別為西部地區林地和耕地的數倍乃至數十倍。全國擁有120個純牧縣,其中西部為103個,佔86%;全國有146個半農、半牧縣,西部為115個,佔82%。來自草地畜牧業的畜牧品產量和產值也以西部省區為最高。不難看出,草地畜牧業系西部農牧林大農業的主導產業。如果草地不能可持續利用,草地畜牧業得不到可持續發展,農業便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主體。
2.天然草地生態環境狀況制約了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環境
天然草地是西部地區覆蓋面積最大的綠色植被類型。其中乾旱草原、荒漠和高寒草地是西部植被的主體。西北乾旱區的森林覆蓋率,除陝南外,大大低於全國的森林覆蓋率,青海、寧夏、新疆、甘肅、陝北、內蒙西部、川西北和西藏,其森林覆蓋率僅為1.6%至9.04%。顯而易見,西部草地植被覆蓋的好壞,制約了西部自然植被覆蓋狀況,其貢獻度相對高於森林。
我國主要的河流長江、黃河等,以及支撐西北地區種植業和人們生活的內陸河塔里木河、黑河、疏勒河均發源於高寒草地區,這些大江大河源頭區與上游區生態環境的好壞、水源涵養的好壞,取決於天然草地保護的狀況。
我國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鹽鹼化主要發生於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還是我國沙塵暴揚沙天氣的頻發地區,歷來造成災害的沙塵暴大都源於西部乾旱草原區和荒漠區。
3.草地生態建設應是西北山川秀美工程的首選工程
西部大開發,西北生態環境治理最大的制約因素——是缺水,二是荒漠化的危害。
缺水問題,除更加充分利用當地有限水資源外,國家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計劃,也是解決西北缺水的重要途徑。而當前更迫切的是開展節約用水和科學用水技術的推廣,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

G. 據統計,全球每年因老鼠損失貯糧3 500多萬噸,因鼠害減產5 000萬噸,足供3億人吃1年。此外,老鼠還是各種


小題1:B
小題2:B
小題3:D

H. 除鼠害,有什麼方法

方法如下:

1、主要是保護和利用天敵,也可利用對人畜無害而僅對鼠類有致命危險的微生物病原體。應加保護的鼠類天敵在哺乳類中有黃鼬(黃鼠狼)、艾虎(艾鼬)、香鼬(香鼠)、狐狸、兔猻、猞猁、野狸和家貓等,鳥類中有長耳鴞、短耳鴞、縱紋腹小鴞等貓頭鷹類,爬行類動物中主要是各種蛇類等。為此需注意保護天敵。
2、用毒。主要是使有毒物質進入害鼠體內,破壞鼠體的正常生理機制而使其中毒死亡。效果快、使用簡便、廣泛用於大面積滅鼠時能暫時降低鼠的密度和把危害控制在最小程度。
3、利用器械滅鼠。多用於倉庫、畜舍、野外動物調查等方面,常用的器械有鼠鋏、鼠籠、繩套、壓板、水淹、刺殺等。電流擊鼠效果較慢,常用作輔助工具。

與青海省每年鼠害投入使用費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