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計劃成本法下發出材料的會計分錄
企業在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材料時,購入材料時按實際成本計入「材料采購」科目: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後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兩者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節約成本差異時:
借: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貸: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
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超支成本差異時:
借: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
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這里和實際成本法來對比一下,商業企業和採用實際成本法核算存貨的工業企業,購入但尚未入庫的材料時:
借: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實際成本)
貸: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由此可以得出,「材料采購」和「在途物資」核算的內容是相同的,都是企業購入材料的實際成本,只是分別在不同的核算方法下使用而已。
② 計劃成本法下怎麼做會計分錄
舉例之前先說說計劃成本法涉及的信息點吧:
1.材料采購。這個科目你可以理解為「在途物資」,記錄的是原材料的實際成本,也就是實際取得價。
2.原材料。這里的原材料記錄的是計劃成本。區別於實際成本法,它的存在是為了方便在期初就能有科目進行算賬,畢竟涉及到原材料的會計分錄還是挺多的,不得不用(這句話是純為了自己理解方便YY的)。也就是說,無論是計劃成本法還是實際成本法,歸根結底要進到「原材料」這個科目,你可以認為這個科目是正規軍吧。
3.材料成本差異。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是在將材料采購轉到原材料科目時,你會發現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有差異,畢竟你能把原材料估價估的一分不差也是蠻不容易的。
三個重要的信息點說完了,下面是大量例子,詳細的語言不想說,基本有心學都看得懂了:
購入時:
假設一個原材料你在做計劃時的計劃成本預估為500元,你實際采購時只花了450元,節約了50元。
借:原材料 500
貸:材料采購 450
材料成本差異 50(節約差異)
發出時:
這個其實不復雜,因為有時候入庫多少並沒有全出去,這就涉及到了材料成本差異率這個概念。
這是因為發出材料時,依舊用的是原材料科目,但是別忘了,這個科目時計劃成本下的,預估的數,並不是實際的數啊。所以發出材料結轉出的生產成本也是預估的,不是實際的成本,這怎麼行。
接上例:
假如這批原材料本期只用了70%。
首先按部就班上分錄
借:生產成本(或其他科目) 350
貸:原材料 500*70%=350
我們冷靜下看看這個分錄,你會發現生產成本比實際要高,因為結轉的材料按照的事計劃成本,實際上我們的生產成本只有450*70%=315(這個數很重要),那多出來的成本350-315=35要從哪扣掉呢?這里就要把材料成本差異轉出去,轉多少合適呢,接著看材料成本差異率這個概念,這個數相當於單位發出成本的材料成本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期新增材料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
這個例子中材料成本差異率=50/500=10%
也就是說發出70%的材料中要結轉的材料成本差異=500*70%*10%=35
這個分錄就是
借:材料成本差異 35
貸:生產成本 35
綜合這個分錄可以得到生產成本的最終值就是350-35=315,這個數是不是很親切,就是上面算出來的發出70%材料的實際成本。
這么一看,這個計劃成本法核算材料是不是多少能理解點了。
③ 關於計劃成本法的會計分錄
針對於計劃成本法的會計分錄這個問題,給你上傳了一份會計處理的基本分錄大全,裡面有你要相關的內容,但附件個數有限,可能無法完全滿足你的需要,如果有需要,可以給你發更詳細更全面的全套資料,你看完,看到最後,對你應該是有幫助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謝謝!
④ 按計劃成本法編制有關會計分錄
按計劃成本法編制有關會計分錄,主要有:
1、采購時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2、入庫時,驗收入庫後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兩者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3、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節約成本差異時:
借: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貸: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
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超支成本差異時:
借: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
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這里和實際成本法來對比一下,商業企業和採用實際成本法核算存貨的工業企業,購入但尚未入庫的材料時:
借: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實際成本)
貸: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由此可以得出,「材料采購」和「在途物資」核算的內容是相同的,都是企業購入材料的實際成本,只是分別在不同的核算方法下使用而已。
⑤ 低值易耗品攤銷採用計劃成本法存在材料成本差異如何做會計分錄
1、原則上與核算原材料的方式一樣。低值品入出庫時用計劃價,在一次性領用攤銷低值品時,對於差異部分,直接增加或沖減對應成本費用則可。
2、一般地,對於低值品是按照實際價進行核算的。
⑥ 計劃成本法 有合理損耗的完整會計分錄
計劃成本法下,入庫數量為實際入庫數量,價格為計劃價格。你所說的合理損耗在計劃成本法下計入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60000。
貸:材料采購59600。
材料:成本差異400。
(6)計劃成本法下一般攤銷法會計分錄擴展閱讀:
計劃成本法在大中型製造行業一直被廣泛使用,即使在信息化環境下,還是很多企業對材料的主要核算方法。其優勢具體在以下幾方面:
(一)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的歸集和分配實現品種繁多的材料從計劃價格調整為實際價格的核算,有利於企業對存貨的管理,簡化會計工作。
在信息化環境下,單純從核算的難易繁簡上看,實際成本法和計劃成本法的差別不再明顯,但對於大中型企業尤其在製造業,材料種類繁多、出入庫頻繁,使用計劃成本核算優勢明顯。
在實踐中我們往往還按材料性質不同分類歸集,因為同種類材料其價格走勢基本是一致的,而不同種類材料價格的波動幅度差異較大,分類計算可以對同種類材料產生的材差在同種類材料的發出金額中分攤,使材料成本更接近實際成本,達到按實際成本簡化核算的效果。
(二)不受任何條件限制,具有很強的適用性。計劃成本法只要給材料制定合理的計劃價格就可以滿足材料收發和核算的需要,而實際成本法要基於庫房使用庫存管理軟體後,用計算機做大量的核算工作下才能進行,對庫存管理的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