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會計准則下借款輔助費用(如支付手續費)的會計分錄
借: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10
銀行存款 990
貸:應付債券 1000
計入成本的利息應當按照攤余成本計算,即第一期計算利息費用時的本金=1000-10=990,假如實際利率為6%,則利息費用=990*6%=59.4.假設名義利率為5%,則名義利息=1000*5.5%=55,分錄為:
借:相關成本、費用 59.4
貸:應付利息 55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4.4
那麼下一期的攤余成本=1000-10+4.4=994.4
下一期計算利息費用時,按照新的攤余成本計算,以後以此類推。
『貳』 借款費用的一道題目,折價或者溢價攤銷、手續費如何確認借款費用計入在建工程關於你回答別人的問題
你說的是神馬?
不過在建工程在建期間發生的你說的那一切費用都計入在建工程。等完工後轉入固定資產後,手續費神馬的就不能再計入了,此時應當計入費用類賬戶!
『叄』 借款費用的一道題目,折價或者溢價攤銷、手續費如何確認借款費用計入在建工程
你好,
很高興為你回答問題!
解析:
首先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
從題中可以看得出,該債券是折價發行,並且有手續費,所以就會產生,票面利率與實際利率不相等的問題,還會出現應付債券-利息調整的事項的,那麼這個借款費用的計算,就得用實際利率法來計算了,即借款費用=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期初攤余成本為:2919.75,實際利率為6%,則:
借款費用=2919.75×6%=12.185≈125.19萬元
根據題中可以看得出,這個貸款費用應當是全部資本化的,即資本化金額為125.19萬元。
再來回答你的第二個問題:
債券折價發行的形成的差額與手續費不是直接計入到在在建工程中了,而是將其記入到應付債券的成本中了,即形成了「應付債券-利息調整」額了,這個利息調整在建造期間是的攤銷是通過,實際利率法,計算出來的利息費用而一並記入到了在建工程中,在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後以後的,攤銷部分,就不再計入到在建工程了,而是記入到了財務費用中了。簡單總結一下:折價與手續費形成利息調整,利息調整通過實際利率當進行攤銷,有兩個歸屬,一是在建工程(建造期間);二是財務費用(建造完成後)。
這就是為什麼的回答!
如果還有疑問,可通過「hi」繼續向我提問!!!
『肆』 借款費用計入資產成本的,什麼時間開始折舊或者攤銷
借款購入固定資產費用資本化,會計制度規定:
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內月不提折舊,從下月容起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照提折舊,從下月起不提折舊。固定資產提足折舊後,不論能否繼續使用,均不再計提折舊;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也不再補提折舊。
借款購入無形資產費用資本化,按實際費用確定成本;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低於十年;財務軟體的攤銷年限:不低於兩年;無形資產的攤攤銷期自其可供使用時起至終止確認時止,即:當月增加的無形資產,當月開始攤銷;當月減少的無形資產,當月不再攤銷。
『伍』 專門借款的借款費用資本化問題淺析
財政部2006年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以下簡稱「新准則」)與原准則相比變化很大,新准則對借款費用資本化進行了詳細規定。
(一)借款費用允許資本化的范圍及原則新准則規定,企業發生的借款費用,可直接歸屬於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的購建或者生產的,應當予以資本化,計入相關資產成本;其他借款費用,應當在發生時根據其發生額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這里「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是指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通常是指1年及1年以上)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和存貨等資產。新准則將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分為專門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費用分別處理。
(二)借款費用資本化期間的有關規定資本化期間是指從借款費用開始資本化時點到停止資本化時點的期間,不包括借款費用暫停資本化的期間。對於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起始條件,准則強調只有當同時滿足「資產支出已經發生,借款費用已經發生和為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所必要的購建活動已經開始」這3個條件時,借款利息、折價或者溢價的攤銷以及因外幣借款而發生的匯兌差額才可以開始資本化。對於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停止條件,新准則規定:「當所購建或者生產的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時,應當停止其借款費用的資本化;以後發生的借款費用應當於發生當期確認為費用」。因安排專門借款發生的一次性支出的輔助費用,在發生時,只要資本化期間沒有停止,就予以資本化,停止資本化以後發生的,就應予以費用化。
(三)借款費用資本化金額的計算根據新准則規定,借款費用的資本化金額的計算方法因借款種類不同而異。對於專門借款發生的借款費用不要求與資產支出相掛鉤,但必須考慮資本化期間未動用的專門借款存入銀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進行暫時性投資取得的投資收益,將專門借款在此期間產生的借款費用扣除該收益後予以資本化;對於資本化期間佔用的一般借款,必須與資產的累計支出相掛鉤,並考慮其資本化率。即:
專門借款應予資本化金額=當期實際發生的利息費用一尚未動用的專門借款產生的收益
一般借款利息費用資本化金額=累計資產支出超過專門借款部分的資產支出加權平均數×佔用一般借款的資本化率
所佔用一般借款本金加權平均數=∑(所佔用每筆一般借款本金×每筆一般借款在當期所佔用的天數當期天數) 盡管新准則內容與舊准則相比更加完善,大大壓縮了利用借款費用資本化來虛增當期利潤的空間;在信息披露要求上,又要求披露借款費用資本化的金額,而且還要詳細披露資本化利率,這些規定都十分有利於投資者全面了解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情況。但在具體操作上仍有諸多原則性規定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理解,進而形成不同的處理結果,影響財務信息。
(一)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有待進一步明確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借入資金的用途。借款費用資本化不僅僅適用於在建固定資產,還適用於投資性房地產和存貨。二是借入資金的種類,除專門借款外,如果相關資產的購建或生產佔用了一般借款,被佔用部分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費用也可以計入資產成本。這項規定對於生產大型機器設備、船舶等生產周期較長、資金周轉率低的先進製造業來說是有利的。因為其借款往往金額巨大,新准則的實施會使此類企業的當前會計利潤上升,改善了企業的業績考核指標,從而有利於提高企業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但該規定也為上市公司人為地調整利潤提供了方便。因為在資金的借入、使用程序上,要求存貸分戶管理,貸款到位後,許多企業都將其存入一般存款戶,在這里款項的支出很難與一般借款、自有資金分開。
當然,根據用途可以判定是否用於指定的項目,但累計支出超過專門借款後,再發生的支出動用的是一般借款還是自有資金,就很難界定,如果是自有資金,就不存在資本化問題,這就使一般借款利息的處理是否予以資本化有了可變通的餘地。為防止人為調整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同時也為了保證會計核算的及時性,貫徹重要性原則,筆者認為應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專門借款支出台帳,按月計算專門借款的累計支出數及結余數,一旦支出達到專門借款總額,就要對以後的項目支出,按照先一般借款、再自有資金的假設順序列支。為此,應將新准則第6條的如下規定:「為購建或者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而佔用了一般借款的,企業應當根據累計資產支出超過專門借款部分的資產支出加權平均數乘以所佔用一般借款的資本化率,計算確定一般借款應予資本化的利息金額。資本化率應當根據一般借款加權平均利率計算確定。」改為:「為購建或者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累計資產支出超過專門借款時,在借款費用資本化期間內,如果存在一般借款的,則佔用一般借款對應利息應按月予以資本化。企業應當根據當月末累計資產支出超過專門借款部分的資產支出加權平均數乘以當月末止所有一般借款利率的算術平均數,計算確定一般借款應予資本化的利息金額。」
(二)借款費用資本化開始、暫停與停止,可操作性亟待提高新准則對借款費用開始資本化、停止資本化的界線規定得非常清楚,這對准確界定資本化金額十分有利。但筆者認為在借款費用暫停資本化的表述上有待進一步地完善。新准則規定:「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在購建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生非正常中斷、且中斷時間連續超過3個月的,應當暫停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在中斷期間發生的借款費用應當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直至資產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重新開始」。通常,會計是按月結帳的,發生非正常中斷的當期,很難預計中斷是否會超過3個月,但賬是要按月記錄的,報表也是要定期編報的,對發生暫時中斷的當月,借款費用如何處理,是費用化還是資本化需慎重考慮。如果按費用化處理,隨著時間推移,暫停時間一旦未超過3個月,日後就要調賬,因為按此條規定,非正常中斷只要不超過3個月,就要對原費用化的借款費用,進行調整予以資本化;反之,如果予以資本化,非正常中斷只要大於等於3個月,就要對原資本化的借款費用,進行調整予以費用化;可見,此項規定的可操作性較差。為解決這個問題,根據重要性原則,筆者認為不妨將其改為:「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在購建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生非正常中斷、且中斷時間連續超過3個月時,以後的借款費用應當暫停資本化,在中斷3個月後發生的借款費用應當確認為費用,計人當期損益,直至資產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重新開始。」這樣,即可以保證其可操作性,又避免了調賬的麻煩。
(三)借款費用資本化金額的計算有待進一步規范根據新准則規定,專門借款應予資本化金額是當期專門借款資本化期間實際發生的利息費用減去尚未動用的專門借款產生的收益;這里「利息」是確定數,但「尚未動用的專門借款產生的收益」卻為變數,而其產生的存款利息卻是個定數。為便於操作,筆者建議將其改為:「專門借款應予資本化的借款費用金額是當期專門借款資本化期間實際發生的利息費用減去尚未動用的專門借款產生的存款利息。」這樣,就可以防止人為調整收益,進而調整資本化金額的現象發生。
新准則中一般借款利息費用資本化金額等於累計資產支出超過專門借款部分的資產支出加權平均數乘以佔用一般借款的資本化率。可見佔用一般借款資本化的利息由資產支出和資本化率兩個變數決定,而資本化率實際由「佔用的一般借款」的利率和本金加權平均數兩個變數決定。因此,佔用一般借款資本化的利息實際上由資產支出、所佔用的一般借款的利率和本金的加權平均數三個變數共同決定。這些原則性規定有可能導致以下結果,即人為地將購建或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佔用的一般借款調節為企業借入資金中利率較高的借款,調高計入資產成本的借款利息資本化金額,調低計入當期財務費用的借款利息費用化金額,實現本期利潤的虛高。筆者認為,為保證會計核算的及時性,貫徹重要性原則,防止企業利用不同借款的利率差,人為調節平均利率,操縱各期利潤,對佔用的一般借款,其資本化利息費用必須根據有關信息,按月計算。因為時間跨度太長,就不能保證會計核算的及時性和准確性。筆者建議將應用指南中的相關公式改為:「某月一般借款利息費用資本化金額=該月累計資產支出超過專門借款部分的資產支出加權平均數×該月所有一般借款利率的算術平均數」。這樣既可以縮小人為操縱利潤的空間,又可以大大簡化一般借款資本化的計算程序。
『陸』 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
借款費用的處理
企業發生的借款費用(包括利息、折溢價攤銷、輔助版費用、匯兌差額權等),應按照規定,分別計入有關科目。
1.屬於籌建期間不應計入相關資產價值的借款費用,計入管理費用。
2.屬於生產經營期間不應計入相關資產價值的借款費用,計入財務費用。
3.屬於發生的與購建或者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有關的借款費用,按規定在購建或者生產的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前應予以資本化的,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視資產的不同,分別計入「在建工程」、「製造費用」、「研發支出」等科目。
4.購建或者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後所發生的借款費用以及規定不能予以資本化的借款費用,計入財務費用。
『柒』 借款的手續費是多少
貸款手續費一般在貸款本金的2%到3%之間,具體要看貸款機構的,不同機構之間不一樣。貸款的手續費會寫明在借款協議里,借款人可以查看借款協議來得知手續費金額,而且有些貸款是不收手續費的,只收取貸款利息。
『捌』 借款所付的大額手續費,當期計入待攤費用,現在進行攤銷,應該計入什麼費用科目
借:財務費用----手續費
貸:待攤費用
『玖』 因借款而發生的手續費會計分錄
1、收到還款時: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應收款-XX。
2、收到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貸:財務費用-利息收入。
向關聯企業借款,並取得利息收入,應繳納增值稅及附加稅。另外,借款合同需要繳納印花稅。
根據稅法的規定,納稅人將貨幣資金存放於銀行等金融機構而取得的存款利息收入,不徵收增值稅。但是,納稅人將資金委託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或者自行及其他方式將資金貸於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使用,而取得的利息收入,應當按照「金融保險業」稅目,以取得的利息收入的6%(小規模納稅人3%)交納增值稅。
企業所得稅,企業取得的利息收入會直接沖減當期財務費用,這項損益會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增加應納稅所得額),最後導致當期所得稅(應交所得稅)增加。所以對於利息收入是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的。
印花稅,應計征印花稅的借款合同的范圍包括:銀行及其他金融組織和借款人(不包括銀行同業拆借)所簽訂的借款合同。單據作為合同使用的,也應按合同貼花。借款合同的計稅金額為借款金額。應納稅額=借款金額×0.005%
(9)借款手續費巨大攤銷擴展閱讀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0〕25號)第七十七條規定:「因借款而發生的輔助費用的處理:
1、企業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專項用於購建固定資產的,在所購建的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將發生金額較大的發行費用(減去發行期間凍結資金產生的利息收入),直接計入所購建的固定資產成本。
將發生金額較小的發行費用(減去發行期間凍結資金產生的利息收入),直接計入當期財務費用。向銀行借款而發生的手續費,按上述同一原則處理。
2、因安排專門借款而發生的除發行費用和銀行借款手續費以外的輔助費用,如果金額較大的,屬於在所購建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之前發生的,應當在發生時計入所購建固定資產的成本。
在所購建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後發生的,直接計入當期財務費用。對於金額較小的輔助費用,也可以於發生當期直接計入財務費用。」
『拾』 借款手續費的攤銷是否計入借款費用
發行債券時:
借:銀行存款 2919.75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80.25
貸:應付債券-面值 3000
年底時 -發行債回券是生產線的專門答借款,資本化金額要扣除未使用部分的利息收入
借:在建工程 73.25 (150+26.75-50)
銀行存款 50 (債券利息收入)
貸: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26.75(80.25/3)
應付利息 150 (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