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率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率

發布時間:2021-04-15 13:39:30

⑴ 求一個錄入三大報表後自動計算各種財務指標的軟體,比如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償債周期、利息保障倍數等

這個簡單啊,直接去三大表提取這些數據即可

⑵ 償債備付率為什麼要用「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為什麼要加上折舊和攤銷!

我不知道什麼叫償債備付率。但是我知道折舊和攤銷的費用並不是現實的支出,但是會影響凈利潤,所以在計算一些比率的時候,會在凈利潤的基礎上加上折舊和攤銷。

⑶ 什麼是ebitda利潤率

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簡稱EBITDA
編輯本段【EBITDA定義】
EBITDA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縮寫,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 EBITDA被私人資本公司廣泛使用,用以計算公司經營業績。
編輯本段【EBITDA簡介】
EBITDA是一種利潤衡量指標。目前國內的會計准則和上市公司財報披露指引雖然沒有強制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披露EBITDA值,但根據公司財務報表中的數據和信息,投資者和分析員可以很容易計算出公司的EBITDA值。
營業利潤、所得稅和利息支出這三項會在損益表和財務附註中出現,折舊和攤銷兩項通常在財務報表附註或者現金流量表中可以找到。計算EBITDA的捷徑是先找到營業利潤這項,不過,和境外公司披露的營業利潤(通常也稱做EBIT-息稅前利潤)不同,國內公司的營業利潤是剪掉財務費用後的,所以要先把財務費用加回營業利潤後,再把折舊和攤銷兩項費用加回去,就可以得出EBITDA了。
編輯本段【EBITDA基本原理】
EBITDA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使用杠桿收購的投資機構在對那些需要再融資的賬面虧損企業進行評估時開始被大量使用。他們通過計算EBITDA來快速檢查公司是否有能力來償還這筆融資的利息。
玩杠桿收購的那些投資銀行家們推廣了EBITDA的使用,他們通過EBITDA來檢測某家公司是否有能力償還短期(1-2年)貸款。至少,從理論上講,EBITDA利息覆蓋率(EBITDA除以財務費用)可以讓投資者知道這家公司在再融資之後究竟是否有足夠利潤支付利息費用。
例如,若某家公司的EBITDA為5000萬元,它的利息費用為2500萬元,則EBITDA利息覆蓋率為2,那麼銀行可能就會認為這家公司有足夠的利潤支付利息費用。
自那以後,EBITDA就在商業范圍內大量使用。它的支持者認為,EBITDA剔除了容易混淆公司實際表現的那些經營費用,因此能夠清楚的反映出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
比如,利息會受公司管理層融資決策影響而變動,所以它在EBITDA中被排除在外。稅收也被排除在外,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之前幾年的損益情況,而這種變化會歪曲當前的凈利潤。最後,EBITDA還去除了帶有個人專斷色彩的折舊費用和攤銷費用,例如使用年限、殘值和各種折舊方法,它們的設定都會帶有個人色彩。
通過去除這些項目,EBITDA使投資者能更為容易地比較各個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擁有不同資本結構、稅率和折舊政策的公司可以在EBITDA的統一口徑下對比盈利能力。同時,EBITDA還能告訴投資者某家新公司或者重組過的公司在支付利息、稅單之前究竟可以獲利多少。
另外,EBITDA受歡迎的最大原因之一是,EBITDA比營業利潤顯示更多的利潤,它已經成為了資本密集型行業、高財務杠桿公司在計算利潤時的一種選擇。公司可以通過吹捧EBITDA數據,把投資者在高額債務和巨大費用上面的注意力引開,從而粉飾出一張誘人的財務藍圖。
編輯本段【EBITDA的計算公式】
凈銷售量
- 營業費用
--------------------------------------------------------------------------------
營業利潤(EBIT)
+ 折舊費用
+ 攤銷費用
--------------------------------------------------------------------------------
EBITDA
關於EBITDA的計算,做個補充說明。
嗯,這個詞條總結的很好,不過,在關於如何計算EBITDA的公式上,個人認為需要探討一下。
【EBITDA的計算公式】
凈銷售量
- 營業費用
=營業利潤(EBIT)
+ 折舊費用
+ 攤銷費用
=EBITDA
以上公司需要作出調整,或者界定「營業費用」的內容,才能正確得出EBITDA的值。原因在於EBITDA本生就是舶來品,西方的會計科目與中方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下面簡單說明下。
國內凈利潤是這么算的(假如沒有其他業務收支和營業外收支):
銷售收入
-銷售成本
-銷售費用和稅金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稅前凈利潤
而西方是這么算的:
銷售收入
-銷售成本
-SG&A(selling, general & Administration cost)
=EBITDA
他們的SG&A(類似我國的會計科目「管理費用」),其本生不包括折舊和攤銷等非現金項目。而我們的「管理費用」除了人員工資、福利、差旅、資產評估、起訴等等一大堆外,還包括了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及商譽的攤銷的。
因此,我們在在扣除了「管理費用」後,必須要把折舊和攤銷加回來。
因此,我們僅僅用文中的「營業費用」一帶而過是不行的。不如用稅前凈利潤來推算EBITDA
稅前凈利潤
+利息
+折舊
+攤銷
=EBITDA
這樣就清楚多了。
編輯本段【EBITDA的運用】
最初私人資本公司運用EBITDA,而不考慮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是因為他們要用自己認為更精確的數字來代替他們, 他們移除利息和稅項,是因為他們要用自己的稅率計算方法以及新的資本結構下的財務成本演算法。
攤銷費用被排除在外,是因為它衡量的是前期獲得的無形資產,而不是本期現金開支。
折舊是對資本支出的非直接的回顧,也被排除在外,並被一個未來資本開支的估算值所代替。
後來,許多上市公司、分析師以及媒體記者亦紛紛慫恿投資人用EBITDA去衡量上市公司的現金情況。 EBITDA常被拿來和現金流比較,因為它和凈收入之間的差距就是兩項對現金流沒有影響的開支項目, 即折舊和攤銷。
編輯本段【為什麼EBITDA會誤入歧途】
然而,上市公司將EBITDA等同於現金流,卻是一個非常不可取、很容易將企業導入歧途的做法! 原因何在?
它排除了利息和稅項,但它們卻是真實的現金開支項目,而並非總是可選的, 一個公司必須支付它的稅款和貸款。
它並沒有將所有的非現金項目都排除在外。 只有折舊和攤銷被排除掉了, EBITDA中沒有調整地非現金項目還有備抵壞賬、計提存貨減值和股票期權成本。
不同於現金流對營運資本的准確量度,EBITDA忽略了營運資本的變化情況。 例如,營運資本的額外投資就意味著消耗現金。
最後,EBITDA的最大缺點反映在「E」上,即利潤項上。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保修成本、重構開支以及備抵壞賬的准備金不足或超支,那麼它的利潤項都會發生變化傾斜。
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就很容易被EBITDA導入歧途。 如果它過早地報告經營收入,或是將一些普通成本視作資本投入,那麼EBITDA報告的利潤結果也是值得可疑的。 如果它通過資本來回交易的方式膨脹收入,這種情況下,EBITDA報告的利潤結果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
編輯本段【端詳EBITDA】
投資者通常習慣使用現金流、凈利潤和銷售收入來衡量一個公司的健康狀況和投資價值。但近幾年來,另一種衡量標准開始出現在公司財報和研究報告中,那就是EBITDA —息稅及折舊攤銷前利潤,目前國內投資者在閱讀市場研究報告時也開始頻繁接觸到EBITDA這一盈利指標。
EBITDA可用於公司與行業之間的比較分析,但投資者必須知道的是,從這個公式中得出的公司信息具有局限性。這篇文章當中,我們就要來仔細看一看究竟為什麼EBITDA如此受歡迎,又在什麼情況下,必須謹慎對待它。
編輯本段【EBITDA 需要注意之處】
EBITDA已經被大多數人認可用來衡量公司業績,但單一地用它來衡量公司業績和現金流未免會誤導投資者。如果缺乏其他衡量標准地配合使用,EBITDA呈現出的公司財務狀況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危險的。下面我們列出四種需要提防EBITDA的情況。
1 .沒有什麼可以取代現金流量表
一些分析員和媒體記者慫恿投資者們使用EBITDA作為衡量現金流的工具。這個建議是不合理的,並且對投資者而言具有冒險性。對投資新手來說,稅收和利息的確是屬於現金項目的,它們並非可有可無。沒有一家公司是可以不支付政府稅收或貸款利息卻還可以長期經營的。
與全面的現金流統計不同,EBITDA忽略了運營資本(日常運營所需資金)的變化。這對快速成長型的公司來說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因為快速成長性公司銷售量的增長會帶來應收賬款和庫存的增加。這部分運營資金消耗了大量的現金,但卻被EBITDA忽略了。
比如,一家公司在2006年財政年度的報告中顯示其EBITDA值為2840萬元,但當你瀏覽公司的現金流量表時,你就會發現它額外增加了4880萬元現金用作運營資金,這意味著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是負值。顯然,EBITDA相比其他財務指標起到了粉飾報表的作用。
另外,資本性支出是幾乎每個公司都必須且持續的一項開支,但也被EBITDA忽略了。比如一家整車廠在2006年的EBITDA為1.43億元,同比上漲30%,但這是因為EBITDA忽略了公司極高的資本性支出。看一下公司披露的公告文件就可以知道,公司在06年四季度時就花費了4.69億元新建廠房購置設備。為了今後的更好發展,公司每年還必須為這些固定設備支付維修升級和擴容費用。這筆費用十分巨大,卻沒有被記入到EBITDA的計算中。
顯然,EBITDA並沒有把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都考慮進去,相反還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現金項目,事實上,EBITDA誇大了現金流量。即便某個公司的EBITDA實現盈虧平衡,但它也不能產生足夠的現金用於支付經營活動所必須的資本性開支。用EBITDA替代現金流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呈現的現金費用是不完全的。如果你想要知道公司完整的運營現金流狀況,就一定要看公司的現金流量表。
2 .不真實的利息償付率
EBITDA可以很容易讓公司看上去有足夠的能力支付利息。假設一個公司營業利潤層面虧損500萬元,有1500萬元的利息支出,再加上800萬美元的折舊攤銷費用,公司的EBITDA值為1800萬元,看上去有足夠的現金支付利息費用。
折舊和攤銷費用被加回到利潤里,因為EBITDA假設這項支出是可以被避免的,但事實上這種假設是有缺陷的。即便折舊和攤銷費用不是現金流項目,但設備最終會磨損毀壞,公司仍需要增加資金重新購置或對設備進行升級。
3. 忽略業績質量
EBITDA也是一個賬面利潤指標,這就使得它具有和營業利潤和凈利潤這些賬面利潤指標一樣的缺陷。由於計算EBITDA的基礎是營業利潤,如果公司使用一些會計手段調控業績,如對銷售收入確認、壞賬撥備、資產減值政策進行主觀修改,也同樣會導致EBITDA不能正確反映公司的盈利狀況。這時就需要投資者和分析員進一步確定公司在會計政策上是否和行業內大多數公司一致,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同行業內公司EBITDA的比較有意義。
4. 使公司價值看上去比實際便宜
最糟糕的是,用EBITDA給公司估值會讓投資者誤認為公司看上去並不貴,而做出錯誤的買入決定。當投資者或分析員用股價除以每股EBITDA,而非每股收益時,由於EBITDA通常要遠高於凈利潤,因此計算出來的估值倍數看上去比市盈率低很多,會讓投資新手誤認為股價很便宜。
所以,投資者需要了解,不論是用市價除以EBITDA還是用企業價值EV除以EBITDA(既EV/EBITDA),倍數很低是正常的,貴還是便宜的判斷要與同行業其它公司或公司歷史上的倍數相比較才能得出。
編輯本段【EBITDA總結】
盡管會計准則中沒有強制要求披露EBITDA,但人們還是廣泛運用EBITDA作為衡量利潤和比較不同公司之間盈利能力的業績指標。
問題在於,EBITDA沒有向投資者提供公司完整的運營表現。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投資者最好避免單一使用EBITDA,應當和其他衡量指標,如經營性現金流指標結合起來使用,這樣才更為穩妥。
編輯本段【EBIT 與EBITDA的區別是什麼】
EBIT,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息稅前利潤,從字面意思可知是扣除利息、所得稅之前的利潤。計算公式有兩種,EBIT=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或EBIT=經營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EBITDA,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即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計算公式為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
EBIT主要用來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EBITDA則主要用於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產生現金流的能力。他們都反映企業現金的流動情況,是資本市場上投資者比較重視的兩個指標,通過在計算利潤時剔除掉一些因素,可以使利潤的計算口徑更方便投資者使用。
EBIT通過剔除所得稅和利息,可以使投資者評價項目時不用考慮項目適用的所得稅率和融資成本,這樣方便投資者將項目放在不同的資本結構中進行考察。EBIT與凈利潤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剔除了資本結構和所得稅政策的影響。如此,同一行業中的不同企業之間,無論所在地的所得稅率有多大差異,或是資本結構有多大的差異,都能夠拿出EBIT這類指標來更為准確的比較盈利能力。而同一企業在分析不同時期盈利能力變化時,使用EBIT也較凈利潤更具可比性。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杠桿收購的浪潮,EBITDA第一次被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們廣泛使用。但當時投資者更多的將它視為評價一個公司償債能力的指標。隨著時間的推移,EBITDA開始被實業界廣泛接受,因為它非常適合用來評價一些前期資本支出巨大,而且需要在一個很長的期間內對前期投入進行攤銷的行業,比如核電行業、酒店業、物業出租業等。如今,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分析師和市場評論家們推薦投資者使用EBITDA進行分析。
EBITDA也經常被拿來與企業現金流進行比較,因為它對凈利潤加入了兩個對現金沒有任何影響的主要費用科目——折舊和攤銷,然而由於並沒有考慮補充營運資金以及重置設備的現金需求,並不能就此簡單的將EBITDA與現金流對等。

⑷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凈利潤 計算

1、所得稅費用=當年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 (或者減去遞延所得稅收益)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2、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所得稅,是錯的。

如果企業以前期間發生虧損,並在以後年度按規定可以扣減時,就影響當年實際應交的企業所得稅額。

此時,當年應交的所得稅額=(利潤總額-虧損彌補)*所得稅率

3、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支出,是對的。這是中級財務管理裡面有關完整工業項目投資等的內容。

4、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課件上也是這么說的而在課件《利潤表》的最後一格說明中矛盾出現了,「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公司以前年度未發生過虧損,而後一個成立的條件是企業以前年度發生過虧損。

(4)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率擴展閱讀:

1、凈利潤(收益)是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基礎。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是通過現金預算的編制進行的,現金預算是保證現金收支管理的重要工具。

其中凈損益調整法是現金預算編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預計損益表中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定的凈收益作為現金編制的出發點,通過逐筆調整處理各項影響損益和現金余額的會計事項,把本期的凈收益調整為現金凈流量的方法。

2、現金流量與凈收益的差異,可揭示凈收益品質的好壞。所謂收益品質,是指對企業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程度予以反映的一個概念。

一般而言,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伴隨關系越強,表明企業的凈收益品質越好;即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數量上,時間分布)越小,說明凈收益的收現能力越強。收益品質越好,企業的流動性和財務適應性就越強。

綜上所述,凈收益是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基礎,而現金流量與凈收益的差異程度又可揭示凈收益的品質好壞。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將不斷增加。

這些都會促使企業管理當局、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外部集團和個人,日益關注企業現金流量信息及創收現金的能力。現金流量及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將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⑸ EBIT是你息稅前利率 那麼息前利潤 稅前利潤 凈利率有用什麼字母表示呢 請教各種經濟財務

EBITDA: earning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iztion 息稅折舊攤銷前
EBIT:earning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息稅前
EBT:earning before tax稅前
NI:net income 凈利

Income statement損益表中幾個較常見科目:
Revenue 銷售版收入
- COGS: cost of goods sold 成本
=gross profit 毛利權
- admin
- sales cost
= EBITDA
- depreciation 折舊
- amortization 攤銷
= EBIT 息稅前
- Interest expense 利息費用
= EBT 稅前
- income tax expence 所得稅
= NI 凈利潤
- minority interest 損益表中不屬於母公司的收益
= NI attributable to parent 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
其他線下科目就不寫了
建議多看看上市公司財報

⑹ 為什麼總投資收益率不用息稅折舊攤銷前的利潤來計算

公式中 利息是給借款人的,稅是給政府的,但是他們都是總投資賺出的收益再分配,折舊不屬於收益分配環節,而是成本費用彌補環節,所以用分配前總收益/總投資

⑺ 息稅折舊攤銷前收益與金融債務負擔比值代表什麼意思

息稅折舊攤銷前收益=凈利潤+所得稅費用+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本期計入損益的折舊、攤銷+本期計入損益的租金支出
金融債務比率是衡量家庭債務負擔的指標,等於家庭債務余額與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

⑻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為什麼不能與現金流對等

1.所得稅費用=當年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 (或者減去遞延所得稅收益)
凈利潤內=利潤總額-所得稅容,
2.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所得稅,是錯的。
如果企業以前期間發生虧損,並在以後年度按規定可以扣減時,就影響當年實際應交的企業所得稅額。
此時,當年應交的所得稅額=(利潤總額-虧損彌補)*所得稅率

3.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支出,是對的。這是中級財務管理裡面有關完整工業項目投資等的內容。
4.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課件上也是這么說的而在課件《利潤表》的最後一格說明中矛盾出現了,「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

你知道你錯在哪或者說你對為什麼不理解嗎?那兩個都是對的,只是前提條件不對。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公司以前年度未發生過虧損,而後一個成立的條件是企業以前年度發生過虧損。
5.我的問題就是:在計算息稅前利潤和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時,這個彌補虧損該不該減?
結合第4個解釋就知道了。

⑼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算不算股份支付

1.所得抄稅費用=當年應交所襲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或者減去遞延所得稅收益)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2.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所得稅,是錯的。
如果企業以前期間發生虧損,並在以後年度按規定可以扣減時,就影響當年實際應交的企業所得稅額。
此時,當年應交的所得稅額=(利潤總額-虧損彌補)*所得稅率
3.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支出,是對的。這是中級財務管理裡面有關完整工業項目投資等的內容。
4.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課件上也是這么說的而在課件《利潤表》的最後一格說明中矛盾出現了,「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
你知道你錯在哪或者說你對為什麼不理解嗎?那兩個都是對的,只是前提條件不對。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公司以前年度未發生過虧損,而後一個成立的條件是企業以前年度發生過虧損。
5.我的問題就是:在計算息稅前利潤和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時,這個彌補虧損該不該減?
結合第4個解釋就知道了。

⑽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的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回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答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閱讀全文

與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